正直類
關燈
小
中
大
,必赫然震怒,罪將在公而不在某。
幸而上不知,公獨無惻隱心乎?」道府鹹駭,引其袂使謝,熊不肯,且大言曰:「參官已耳,能殺我耶?」文襄無如何,道卒不改。
蘇臬司某好微行訪察,一日,密檄逮丹徒大猾某解省。
熊使人拘之至,則農家願愨人也,立縱之去,以實上稟。
未幾,以事赴蘇,臬司怒曰:「君識其為善人而遣之,我乃不能識人耶?」熊曰:「由縣解司,其間有胥吏之層層需索,公即有臯陶之明,訊而釋之,其家已破,誣者之計得矣。
」臬司瞿然。
熊後以治績擢至知府,嘗曰:「長官亦人耳,何必懼!有患得患失心,則面少人色,將順不暇,居官之治忽,可想見矣。
」 張若瀛杖太監 高宗幸灤陽,有隨侍太監某滋擾民間,時熱河巡檢張若瀛者,桐城相國文和公族子也,撫以善言,太監愈咆哮,若瀛乃呼役縛之,立加大杖。
直督方恪敏公聞之,大驚曰:「張某瘋矣!」亟上章劾奏。
上察其情,謂侍臣曰:「非太監恣行不法,若瀛安敢爾!其人殊有家風,朕甚嘉之。
」因降特旨,令越七階擢同知,而太監遣戍矣。
某吏目杖太監 乾隆時,高宗駕幸通州,有內監數人至州署索供張,知州與辯,內監勢張甚,批其頰,知州遁。
吏目乃叱役痛予杖,監訴於上。
翼日,召見吏目,嘉其官卑能執法。
適有知縣缺出,即以吏目補授,諭曰:「汝作知縣,可始終強項以庇百姓,勿為上官屈也。
」 李潄芳捕欒大 李侍禦潄芳,四川人。
巡視中城,有傅文忠公家奴欒大恃勢招無賴肆行市衢,無過問者,李慨然曰:「傅相以忠謹傳家,故能保。
大,家奴也,遊蕩非傅相所知,關係甚鉅,不可使貽累椒房也。
」乃捕大,審得實,立登白簡。
高宗大悅,戍大,傅罰鍰,擢李為給事中。
衞哲詒直陳阿思哈 衞司空哲詒歷任封疆,以廉能著。
撫粵西時,謝侍禦濟世子犯法,衞鍛鍊其子,因波及侍禦。
袁簡齋曾作書規之,劉文清公亦言其「官每高一階,而其品乃下一級」,蓋亦不能自守之士也。
然其召對時,高宗問近日封疆大吏臧否,衞自謝無狀。
上言:「姑置汝勿論,孰最劣?」衞對曰:「惟江西巡撫阿思哈耳。
」時阿寵眷最渥,而衞敢攖之,亦難能也。
佟伊勤慎嚴待侍衞 襄毅伯佟伊勤慎,乾隆中,任領侍衞內大臣。
典宿禁近數十年,馭下嚴肅,每早朝,必正襟坐中左門,入直侍衞,按簿呼唱,朝服佩刀率以入,遲者令自負襥被出,以辱之。
景運、隆宗二禁門,非奏事待旨及宣召,雖王公大臣不許私入。
當時禁籞嚴,部曹有終身不識乾清門者。
後日漸廢弛,至曠班累日不至,夏日宜宿,長衫羽扇,諠譁嘻笑,至圓明園諸宮門有竟日袒裼酣臥者。
有人告當事,當事者笑曰:「使裸者俱在,已幸,君何苛責哉!」 陳昌齊答德壯果之言 海康陳賓臣觀察昌齊,任溫處道,值德壯果公以一等侯閱視閩浙營伍,下令於各海岸設兵巡邏,不許一人下海,屬吏莫敢置對。
陳曰:「沿海居民多捕魚為業,若禁其下海,則數萬漁戶無以為生,激變之咎,誰當任之?」德默然久之,曰:「君言是也。
」 羅慎齋惡袁簡齋 湘潭羅慎齋少卿典,緻仕後,主講嶽麓書院,以程朱學誨人,造次必於禮法。
諸生心嚮之,而苦其拘。
時袁簡齋過湘,聞羅名,訪之,羅薄其為人,拒不見。
袁去,羅命僕擔水洗門前階石,僕怪之,曰:「勿使穢跡污吾地也。
」 張亨甫責曾賓谷 建寧張亨甫,名際亮,嘗遊京師。
時曾賓谷鹺使燠,方以名輩顯宦居京師,羅緻知名士,士日獲其贈遺,諂之甚。
一日曾食瓜子,殼黏其鬚,有門下士起而拂之,亨甫斜視大笑。
翼日,寓書於曾,責其不能教導後進,徒以勢利奔走寒士,門下士復不知自愛,廉恥俱喪,負天下望。
曾大怒,毀之,由是得狂名。
張慨當世之好士,曾不如其好色之真也,取一時名優為傳,曰《金臺殘淚記》。
自序雲:「自獲麟隕涕而後,天下有二淚焉。
一賈生之哭,國事也;一阮籍之哭,窮途也。
」又嘗謂九十九峯散吏曰:「吾記金臺,匪記也,後世必有淚餘之淚者。
」 王文端不許其子應試 王文端公傑與和珅同朝,和而介。
其子某工文藝,善書,恆為父代筆。
高宗知之,以問王,輒以不才對。
每屆秋闈,先期謂眾曰:「誰薦中吾子者,吾即劾之。
」子無奈,回陝,欲應本省鄉試。
時陝撫某,門下士也,亟緻信,亦以是屬之。
收卷時,中丞視其文可中,乃袖置己室,不發謄錄。
蓋其子豪於飲,故不令仕,且懼其不免為和所陷也。
錢梅谿阻畢秋帆壽和珅 畢秋帆沅督兩湖時,值和珅年四十,自宰相以下,皆有幣帛賀之。
秋帆賦詩十首,並檢書畫、銅瓷數物為壽。
時錢梅谿泳在畢幕中,語之曰:「公將以此詩入冰山錄中耶?」秋帆乃大悟。
管韞山折和珅 武進管韞山侍禦,名世銘,以戶部主事入直軍機處,受知於阿文成。
時和珅任樞密,赫奕冠一時,管時持正論折之。
和屢欲中以危法,賴文成保全之。
管既傳補禦史,文成慮其以言賈禍,乃面奏:「軍機章京唯管世銘一人諳練故事,下筆敏捷,世銘去,無繼之者,請以禦史仍留軍機處行走。
」故事,軍機傳補禦史,即退出直廬,若留,則不得上疏奏事也。
管未引見時,已草疏數千言,備論和奸狀。
引見歸,急繕摺,將於明日上之,而仍留軍機處之命已下矣,管大失望。
洎入直,謁文成,猶侘傺不平,文成慰之曰:「報稱有日,胡亟亟以言自顯乎!且和相得君專,一疏不足以仆之,則適以取禍,無補於國事也。
留有用之身,圖異日之報,不亦可乎?」管乃稍稍自晦。
及文成薨,管旋亦下世,距和之敗數月而已。
武虛谷杖和珅差役 武虛谷,名億,河南偃師人。
任山東德平縣令,有政聲。
乾隆甲午秋,壽張王倫倡亂,為舒文襄公撲滅。
或傳倫實未死,潛匿他方。
庚戌,山西人董二告倫匿山西某縣,和珅希封賞,授意於覺羅牧菴相國長麟,令偵緝。
牧菴以虛妄對,和艴然,乃密簽役往山東緝訪。
至德平,役恃和勢,作威福。
武擒至署,取視捕役簽票,惟書二公差名,而同行者乃十五人。
武責之,役抗橫無禮,武怒,以大杖責數十。
役歸,告和,和怒曰:「縣令乃敢杖吾胥役!」授意山東巡撫,劾罷武職。
武歸裝惟書數十簏而已。
嘉慶己未,有洊武者,仁宗命復其職,而武已先卒矣。
謝香泉燒和珅車 湘鄉謝香泉任台諫時,以直聲著。
時和珅用事,權燄甚張,恆思有以折之。
先是,珅有寵奴,常乘珅車出,人避之,莫敢詰。
一日,謝巡城,適遇諸途,怒,命卒曳下笞之。
奴曰:「汝敢笞我!我乘我主車,汝敢笞我!」謝益怒,痛笞奴,遂燒其車,曰:「此車豈復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觀,歡呼曰:「此真好禦史矣。
」和恨之,假他事削其藉以歸。
謝文章名一時,喜山水,乃遍遊江浙,所至人士爭奉笻履迎,飲酒賦詩,名益高,人皆傳稱之曰「燒車謝禦史」。
和伏誅,復官部郎以卒。
道光癸巳,河南裕州知州謝興堯以卓異薦入都,興堯,禦史之子,由翰林改官者也。
引見時,唱陳名貫畢,宣宗問曰:「汝湖南人,作京語,何也?」堯對言:「臣父謝振定,歷官翰林、禦史,臣生長京師。
」宣宗悟曰:「爾乃燒和珅車謝禦史之子耶?」因褒勉之。
明日,宣宗語閣臣:「朕少時聞謝禦史燒車事,心壯之,昨見其子來,甚喜。
」未幾,命擢興堯敘州府知府。
和孝固倫公主折豐紳殷德 高宗幼主和孝固倫公主下嫁和珅子豐紳殷德,豐挾父勢,頗驕縱,公主從容語之曰:「若翁受皇父厚寵,不圖報稱,惟以納賄聞,象有齒以亡其身,期正不遠,若顧挾之以驕縱,何耶?」豐聞之,色沮者良久。
後和籍沒,豐繼殂,公主持家政者十餘年,內外嚴肅,賴以小康。
道光癸未秋,薨,宣宗曾親臨奠醊焉。
李世傑卻福文襄檄 黔西李恭勤公世傑督兩江,值福文襄王征臺灣,檄調督撫府庫餉銀,李力持不與,曰:「此朝廷府庫,不見部文徵撥,誓不敢發。
」福無如何。
嚴士鋐擒治總督傔從 丹徒嚴廉訪士鋐令四川華陽時,甫蒞任,西藏廓爾喀兵事起。
福文襄為大將軍,征之,軍符絡繹於道,自成都至打箭鑪,皆設軍需局。
嚴言於布政使英善曰:「大兵大役,聖人所以綏遠人,靖邊陲,內地民人尤宜愛護。
兵部勘合頒行在案,凡有為百姓撙節者,所以仰體皇仁,有藉端需索徵求無厭者,必痛懲之。
」會總督和琳傔從入局,苛索夫馬酒食,勢張甚,廉訪立擒治,申請遞解回籍,眾為之肅。
潼川商納貲為道,而負鹽課。
鹽道林儁為之調停,其人抗不服。
大府以委廉訪,申其罪,請褫革,加桎梏焉。
別籤商人如原議。
學政以門聯示意 陸耳山督學福建,榜其門曰:「爾無文字休言命,我有兒孫要讀書。
」彭芝楣督學江南,榜其門曰:「一卷不閱,兩目即枯。
」竇東臯督學浙江,榜其門曰:「文章千古留其是,夙夜一心惟不欺。
」朱石君督學浙江,榜其門曰:「鐵面無情,凡涉科場,戚誼年家須諒我;鏡心普照,但憑文字,平奇濃淡不冤渠。
」吳稷堂督學浙江,大門榜曰:「畏簡書尤畏人言,常以懷刑盟夙夜;正文風先正士習,每將知恥勗膠庠。
」 洪亮吉斥董誥 富陽董蔗林相國誥,長子淇以廕官戶部郎,中年夭折,相國悲咤。
一日,偶謂門下士曰:「予自問生平無罪,西河之痛,天何罰之酷耶?」眾或引孔子伯魚、釋迦摩侯羅為況者,相國愈不釋。
時洪稚存編修在座,最戇,率爾對曰:「師何無罪?師秉國鈞,上之宜法臯、夔、伊、傅,次之亦當效房、杜、範、韓,乃庸庸祇祇,徒效孔光、石慶之所為,不能造福,即有餘殃,慎無以無罪自蒙也。
」相國惘然久之。
後分發掣籤一案,議窮治應訊者數十員。
相國方掌吏部,力言於朝,謂若等微員下士,來自田間,不識忌諱,或以笠屐所經,熟其風土,或有葭莩所托,資其饔飱,與指名鬻缺者大異,請恕其既往,禁其將來。
此案乃治吏而不及官,得全者甚眾。
黃秋平與孔府講禮 阮文達公元,與衍聖公有姻婭,衍聖公囑代延塾師,即薦黃秋平往。
開館講書,從學者皆坐而聽講。
秋平曰:「爾孔府,天下古今乃第一講禮人家,其學規竟如此耶?依禮,我則留;不依禮,我自去耳。
」 王儕嶠揭錢俊 王儕嶠,名蘇,居諫垣,有直聲。
出守洛陽,不趨勢要,上司畏其鋒稜。
錢楷時為方伯,其族弟俊以資授道員,恃兄勢,頗豪縱。
王察其辦物料有虧缺,乃直揭藩司,稟中有「深知錢道為上臺族人,然夙信大人之清正,必不以葭莩故緻誤國事也」。
錢大驚,準其揭治俊如法。
後告人曰:「是日讀稟時,餘手自顫搖,不知作何批示方好也。
」 龔鑑杖僧 錢塘龔明水大令鑑,知甘泉。
僧明慧者,曾與內廷法會,幹謁遍大江南北。
一日,以書幣關白於龔,龔杖其使而遣之。
總督歎曰:「強項令乃如是耶!」事聞,上召明慧至,錮之於京師。
馬伯樂繫總督家人 馬星房,名伯樂,以嘉慶辛未庶常改浙江歸安知縣,政聲卓著,巡撫帥承瀛極重之。
值總督慶保過境,家人婪索無已,不容請謁,馬命丁役攜鐵索從之登舟,阻者力繫。
慶聞之,延納謝過。
馬知其必不容也,遽攜印見帥,乞病。
帥迎而笑曰:「若懼制府不容乎?吾不能為百姓留好官,何以對百姓?若自勉為好官可耳。
」馬回縣,未逾月,慶改伊犁將軍矣,蓋帥有密疏劾之也。
已而帥以病告,德清徐蔡氏獄起,馬以原檢官遣戍。
值叛回張格爾之役,將軍長齡、參贊楊遇春皆夙重其名,要治軍書,與謀機密。
奏捷論功,專摺開復。
及引見,竟以五品頂戴休緻。
陸泌邏伺逆書 陸侍禦泌,錢塘人,頗骨鯁。
嘉慶癸酉林清之變,太監楊進忠為某貝勒袒庇,已漏網,陸不平,曰:「閹寺本無威權,赫赫天潢,反與交結,如不舉發,奚用禦史為!」乃遣吏邏伺,卒得其逆書,劾之。
仁宗歎賞,立擢之為四品京堂。
其黨銜之次骨,然卒未能中傷也。
桂芳責某相 覺羅桂芳,字香東。
官戶部侍郎時,值某為相,政苟且,桂面責之曰:「不意宗臣中乃有如公者,直污衊腰帶矣!」蓋宗室得腰繫黃帶,覺羅得腰繫紅帶,俗有黃帶子、紅帶子之稱也。
某恨之次骨,亦無如何。
嘉慶癸酉林清之變,桂擬奏稿數條示董相國誥,董曰:「公言雖是,恐不合上意。
」桂正色曰:「此何等時,尚以迎合為言耶!」董謝之。
奏上,上皆嘉納。
甲戌春,命往粵西審辦成林案,病於武昌寓所,未數日,暴卒。
鄒曉屏爭銓選事 無錫鄒曉屏冢宰,立朝不苟,嘗與胡圖理爭銓選事,直言侃侃,莫能奪,卒以見謫。
一日,禮親王遇之於九松山古寺中,鄒歷言胡變法,曰:「吾年已及衰,尚戀戀此位何為!當以去就爭之,不可使朝廷之法自我壞也。
」仁宗亦重其
幸而上不知,公獨無惻隱心乎?」道府鹹駭,引其袂使謝,熊不肯,且大言曰:「參官已耳,能殺我耶?」文襄無如何,道卒不改。
蘇臬司某好微行訪察,一日,密檄逮丹徒大猾某解省。
熊使人拘之至,則農家願愨人也,立縱之去,以實上稟。
未幾,以事赴蘇,臬司怒曰:「君識其為善人而遣之,我乃不能識人耶?」熊曰:「由縣解司,其間有胥吏之層層需索,公即有臯陶之明,訊而釋之,其家已破,誣者之計得矣。
」臬司瞿然。
熊後以治績擢至知府,嘗曰:「長官亦人耳,何必懼!有患得患失心,則面少人色,將順不暇,居官之治忽,可想見矣。
」 張若瀛杖太監 高宗幸灤陽,有隨侍太監某滋擾民間,時熱河巡檢張若瀛者,桐城相國文和公族子也,撫以善言,太監愈咆哮,若瀛乃呼役縛之,立加大杖。
直督方恪敏公聞之,大驚曰:「張某瘋矣!」亟上章劾奏。
上察其情,謂侍臣曰:「非太監恣行不法,若瀛安敢爾!其人殊有家風,朕甚嘉之。
」因降特旨,令越七階擢同知,而太監遣戍矣。
某吏目杖太監 乾隆時,高宗駕幸通州,有內監數人至州署索供張,知州與辯,內監勢張甚,批其頰,知州遁。
吏目乃叱役痛予杖,監訴於上。
翼日,召見吏目,嘉其官卑能執法。
適有知縣缺出,即以吏目補授,諭曰:「汝作知縣,可始終強項以庇百姓,勿為上官屈也。
」 李潄芳捕欒大 李侍禦潄芳,四川人。
巡視中城,有傅文忠公家奴欒大恃勢招無賴肆行市衢,無過問者,李慨然曰:「傅相以忠謹傳家,故能保。
大,家奴也,遊蕩非傅相所知,關係甚鉅,不可使貽累椒房也。
」乃捕大,審得實,立登白簡。
高宗大悅,戍大,傅罰鍰,擢李為給事中。
衞哲詒直陳阿思哈 衞司空哲詒歷任封疆,以廉能著。
撫粵西時,謝侍禦濟世子犯法,衞鍛鍊其子,因波及侍禦。
袁簡齋曾作書規之,劉文清公亦言其「官每高一階,而其品乃下一級」,蓋亦不能自守之士也。
然其召對時,高宗問近日封疆大吏臧否,衞自謝無狀。
上言:「姑置汝勿論,孰最劣?」衞對曰:「惟江西巡撫阿思哈耳。
」時阿寵眷最渥,而衞敢攖之,亦難能也。
佟伊勤慎嚴待侍衞 襄毅伯佟伊勤慎,乾隆中,任領侍衞內大臣。
典宿禁近數十年,馭下嚴肅,每早朝,必正襟坐中左門,入直侍衞,按簿呼唱,朝服佩刀率以入,遲者令自負襥被出,以辱之。
景運、隆宗二禁門,非奏事待旨及宣召,雖王公大臣不許私入。
當時禁籞嚴,部曹有終身不識乾清門者。
後日漸廢弛,至曠班累日不至,夏日宜宿,長衫羽扇,諠譁嘻笑,至圓明園諸宮門有竟日袒裼酣臥者。
有人告當事,當事者笑曰:「使裸者俱在,已幸,君何苛責哉!」 陳昌齊答德壯果之言 海康陳賓臣觀察昌齊,任溫處道,值德壯果公以一等侯閱視閩浙營伍,下令於各海岸設兵巡邏,不許一人下海,屬吏莫敢置對。
陳曰:「沿海居民多捕魚為業,若禁其下海,則數萬漁戶無以為生,激變之咎,誰當任之?」德默然久之,曰:「君言是也。
」 羅慎齋惡袁簡齋 湘潭羅慎齋少卿典,緻仕後,主講嶽麓書院,以程朱學誨人,造次必於禮法。
諸生心嚮之,而苦其拘。
時袁簡齋過湘,聞羅名,訪之,羅薄其為人,拒不見。
袁去,羅命僕擔水洗門前階石,僕怪之,曰:「勿使穢跡污吾地也。
」 張亨甫責曾賓谷 建寧張亨甫,名際亮,嘗遊京師。
時曾賓谷鹺使燠,方以名輩顯宦居京師,羅緻知名士,士日獲其贈遺,諂之甚。
一日曾食瓜子,殼黏其鬚,有門下士起而拂之,亨甫斜視大笑。
翼日,寓書於曾,責其不能教導後進,徒以勢利奔走寒士,門下士復不知自愛,廉恥俱喪,負天下望。
曾大怒,毀之,由是得狂名。
張慨當世之好士,曾不如其好色之真也,取一時名優為傳,曰《金臺殘淚記》。
自序雲:「自獲麟隕涕而後,天下有二淚焉。
一賈生之哭,國事也;一阮籍之哭,窮途也。
」又嘗謂九十九峯散吏曰:「吾記金臺,匪記也,後世必有淚餘之淚者。
」 王文端不許其子應試 王文端公傑與和珅同朝,和而介。
其子某工文藝,善書,恆為父代筆。
高宗知之,以問王,輒以不才對。
每屆秋闈,先期謂眾曰:「誰薦中吾子者,吾即劾之。
」子無奈,回陝,欲應本省鄉試。
時陝撫某,門下士也,亟緻信,亦以是屬之。
收卷時,中丞視其文可中,乃袖置己室,不發謄錄。
蓋其子豪於飲,故不令仕,且懼其不免為和所陷也。
錢梅谿阻畢秋帆壽和珅 畢秋帆沅督兩湖時,值和珅年四十,自宰相以下,皆有幣帛賀之。
秋帆賦詩十首,並檢書畫、銅瓷數物為壽。
時錢梅谿泳在畢幕中,語之曰:「公將以此詩入冰山錄中耶?」秋帆乃大悟。
管韞山折和珅 武進管韞山侍禦,名世銘,以戶部主事入直軍機處,受知於阿文成。
時和珅任樞密,赫奕冠一時,管時持正論折之。
和屢欲中以危法,賴文成保全之。
管既傳補禦史,文成慮其以言賈禍,乃面奏:「軍機章京唯管世銘一人諳練故事,下筆敏捷,世銘去,無繼之者,請以禦史仍留軍機處行走。
」故事,軍機傳補禦史,即退出直廬,若留,則不得上疏奏事也。
管未引見時,已草疏數千言,備論和奸狀。
引見歸,急繕摺,將於明日上之,而仍留軍機處之命已下矣,管大失望。
洎入直,謁文成,猶侘傺不平,文成慰之曰:「報稱有日,胡亟亟以言自顯乎!且和相得君專,一疏不足以仆之,則適以取禍,無補於國事也。
留有用之身,圖異日之報,不亦可乎?」管乃稍稍自晦。
及文成薨,管旋亦下世,距和之敗數月而已。
武虛谷杖和珅差役 武虛谷,名億,河南偃師人。
任山東德平縣令,有政聲。
乾隆甲午秋,壽張王倫倡亂,為舒文襄公撲滅。
或傳倫實未死,潛匿他方。
庚戌,山西人董二告倫匿山西某縣,和珅希封賞,授意於覺羅牧菴相國長麟,令偵緝。
牧菴以虛妄對,和艴然,乃密簽役往山東緝訪。
至德平,役恃和勢,作威福。
武擒至署,取視捕役簽票,惟書二公差名,而同行者乃十五人。
武責之,役抗橫無禮,武怒,以大杖責數十。
役歸,告和,和怒曰:「縣令乃敢杖吾胥役!」授意山東巡撫,劾罷武職。
武歸裝惟書數十簏而已。
嘉慶己未,有洊武者,仁宗命復其職,而武已先卒矣。
謝香泉燒和珅車 湘鄉謝香泉任台諫時,以直聲著。
時和珅用事,權燄甚張,恆思有以折之。
先是,珅有寵奴,常乘珅車出,人避之,莫敢詰。
一日,謝巡城,適遇諸途,怒,命卒曳下笞之。
奴曰:「汝敢笞我!我乘我主車,汝敢笞我!」謝益怒,痛笞奴,遂燒其車,曰:「此車豈復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觀,歡呼曰:「此真好禦史矣。
」和恨之,假他事削其藉以歸。
謝文章名一時,喜山水,乃遍遊江浙,所至人士爭奉笻履迎,飲酒賦詩,名益高,人皆傳稱之曰「燒車謝禦史」。
和伏誅,復官部郎以卒。
道光癸巳,河南裕州知州謝興堯以卓異薦入都,興堯,禦史之子,由翰林改官者也。
引見時,唱陳名貫畢,宣宗問曰:「汝湖南人,作京語,何也?」堯對言:「臣父謝振定,歷官翰林、禦史,臣生長京師。
」宣宗悟曰:「爾乃燒和珅車謝禦史之子耶?」因褒勉之。
明日,宣宗語閣臣:「朕少時聞謝禦史燒車事,心壯之,昨見其子來,甚喜。
」未幾,命擢興堯敘州府知府。
和孝固倫公主折豐紳殷德 高宗幼主和孝固倫公主下嫁和珅子豐紳殷德,豐挾父勢,頗驕縱,公主從容語之曰:「若翁受皇父厚寵,不圖報稱,惟以納賄聞,象有齒以亡其身,期正不遠,若顧挾之以驕縱,何耶?」豐聞之,色沮者良久。
後和籍沒,豐繼殂,公主持家政者十餘年,內外嚴肅,賴以小康。
道光癸未秋,薨,宣宗曾親臨奠醊焉。
李世傑卻福文襄檄 黔西李恭勤公世傑督兩江,值福文襄王征臺灣,檄調督撫府庫餉銀,李力持不與,曰:「此朝廷府庫,不見部文徵撥,誓不敢發。
」福無如何。
嚴士鋐擒治總督傔從 丹徒嚴廉訪士鋐令四川華陽時,甫蒞任,西藏廓爾喀兵事起。
福文襄為大將軍,征之,軍符絡繹於道,自成都至打箭鑪,皆設軍需局。
嚴言於布政使英善曰:「大兵大役,聖人所以綏遠人,靖邊陲,內地民人尤宜愛護。
兵部勘合頒行在案,凡有為百姓撙節者,所以仰體皇仁,有藉端需索徵求無厭者,必痛懲之。
」會總督和琳傔從入局,苛索夫馬酒食,勢張甚,廉訪立擒治,申請遞解回籍,眾為之肅。
潼川商納貲為道,而負鹽課。
鹽道林儁為之調停,其人抗不服。
大府以委廉訪,申其罪,請褫革,加桎梏焉。
別籤商人如原議。
學政以門聯示意 陸耳山督學福建,榜其門曰:「爾無文字休言命,我有兒孫要讀書。
」彭芝楣督學江南,榜其門曰:「一卷不閱,兩目即枯。
」竇東臯督學浙江,榜其門曰:「文章千古留其是,夙夜一心惟不欺。
」朱石君督學浙江,榜其門曰:「鐵面無情,凡涉科場,戚誼年家須諒我;鏡心普照,但憑文字,平奇濃淡不冤渠。
」吳稷堂督學浙江,大門榜曰:「畏簡書尤畏人言,常以懷刑盟夙夜;正文風先正士習,每將知恥勗膠庠。
」 洪亮吉斥董誥 富陽董蔗林相國誥,長子淇以廕官戶部郎,中年夭折,相國悲咤。
一日,偶謂門下士曰:「予自問生平無罪,西河之痛,天何罰之酷耶?」眾或引孔子伯魚、釋迦摩侯羅為況者,相國愈不釋。
時洪稚存編修在座,最戇,率爾對曰:「師何無罪?師秉國鈞,上之宜法臯、夔、伊、傅,次之亦當效房、杜、範、韓,乃庸庸祇祇,徒效孔光、石慶之所為,不能造福,即有餘殃,慎無以無罪自蒙也。
」相國惘然久之。
後分發掣籤一案,議窮治應訊者數十員。
相國方掌吏部,力言於朝,謂若等微員下士,來自田間,不識忌諱,或以笠屐所經,熟其風土,或有葭莩所托,資其饔飱,與指名鬻缺者大異,請恕其既往,禁其將來。
此案乃治吏而不及官,得全者甚眾。
黃秋平與孔府講禮 阮文達公元,與衍聖公有姻婭,衍聖公囑代延塾師,即薦黃秋平往。
開館講書,從學者皆坐而聽講。
秋平曰:「爾孔府,天下古今乃第一講禮人家,其學規竟如此耶?依禮,我則留;不依禮,我自去耳。
」 王儕嶠揭錢俊 王儕嶠,名蘇,居諫垣,有直聲。
出守洛陽,不趨勢要,上司畏其鋒稜。
錢楷時為方伯,其族弟俊以資授道員,恃兄勢,頗豪縱。
王察其辦物料有虧缺,乃直揭藩司,稟中有「深知錢道為上臺族人,然夙信大人之清正,必不以葭莩故緻誤國事也」。
錢大驚,準其揭治俊如法。
後告人曰:「是日讀稟時,餘手自顫搖,不知作何批示方好也。
」 龔鑑杖僧 錢塘龔明水大令鑑,知甘泉。
僧明慧者,曾與內廷法會,幹謁遍大江南北。
一日,以書幣關白於龔,龔杖其使而遣之。
總督歎曰:「強項令乃如是耶!」事聞,上召明慧至,錮之於京師。
馬伯樂繫總督家人 馬星房,名伯樂,以嘉慶辛未庶常改浙江歸安知縣,政聲卓著,巡撫帥承瀛極重之。
值總督慶保過境,家人婪索無已,不容請謁,馬命丁役攜鐵索從之登舟,阻者力繫。
慶聞之,延納謝過。
馬知其必不容也,遽攜印見帥,乞病。
帥迎而笑曰:「若懼制府不容乎?吾不能為百姓留好官,何以對百姓?若自勉為好官可耳。
」馬回縣,未逾月,慶改伊犁將軍矣,蓋帥有密疏劾之也。
已而帥以病告,德清徐蔡氏獄起,馬以原檢官遣戍。
值叛回張格爾之役,將軍長齡、參贊楊遇春皆夙重其名,要治軍書,與謀機密。
奏捷論功,專摺開復。
及引見,竟以五品頂戴休緻。
陸泌邏伺逆書 陸侍禦泌,錢塘人,頗骨鯁。
嘉慶癸酉林清之變,太監楊進忠為某貝勒袒庇,已漏網,陸不平,曰:「閹寺本無威權,赫赫天潢,反與交結,如不舉發,奚用禦史為!」乃遣吏邏伺,卒得其逆書,劾之。
仁宗歎賞,立擢之為四品京堂。
其黨銜之次骨,然卒未能中傷也。
桂芳責某相 覺羅桂芳,字香東。
官戶部侍郎時,值某為相,政苟且,桂面責之曰:「不意宗臣中乃有如公者,直污衊腰帶矣!」蓋宗室得腰繫黃帶,覺羅得腰繫紅帶,俗有黃帶子、紅帶子之稱也。
某恨之次骨,亦無如何。
嘉慶癸酉林清之變,桂擬奏稿數條示董相國誥,董曰:「公言雖是,恐不合上意。
」桂正色曰:「此何等時,尚以迎合為言耶!」董謝之。
奏上,上皆嘉納。
甲戌春,命往粵西審辦成林案,病於武昌寓所,未數日,暴卒。
鄒曉屏爭銓選事 無錫鄒曉屏冢宰,立朝不苟,嘗與胡圖理爭銓選事,直言侃侃,莫能奪,卒以見謫。
一日,禮親王遇之於九松山古寺中,鄒歷言胡變法,曰:「吾年已及衰,尚戀戀此位何為!當以去就爭之,不可使朝廷之法自我壞也。
」仁宗亦重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