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直類
關燈
小
中
大
遇之,隸標下。
一日,出黃金五千,白銀三萬,命獻明珠。
學仙因叩首曰:「今陝、甘、兩廣之地,天災流行,餓莩載道,明公盍以此賑饑,民將全活無算。
小人不敏,不慣為人作暮夜求也。
」督怒,繫之獄。
及明敗,督亦去位,始釋歸。
爰杜門不出,以歧黃術自給。
門臨河,荇藻掩映之,嘗以箸取魚,烹以佐酒。
妻豔而勇,能撲人於數十丈外,濟南道上,曾佐其夫敗劇盜百餘人。
康績斥允禵 康熙戊戌,固山具子允禵以撫遠大將軍督西陲邊事。
會歲饑,武弁康績方運糧至半道,績以所運賑之,軍法當斬。
允禵重其義,乃疏言雲:「績法宜死而心宜生。
」聖祖赦之。
其後,績參機宜事,時有匡正,有不當者,輒面斥之。
每遇允禵宴會,輒勸其止飲,允禵改容謝之。
鄂文端拒見皇子 鄂文端任內務府司員時,世宗在藩邸,因事召之,鄂曰:「皇子宜毓德春華,不可交結外臣。
」上心善其言。
及即位,首召之,戚友以前事為之憂。
及入對,即諭曰:「汝以郎官之微,而敢上拒皇子,守法甚堅,為大臣,必不受請託。
」立授江蘇布政使。
不十年,登首揆。
趙恭毅重懲徐采 康熙季年,優人徐采給事藩邸,嗾傭者殺人,事下九卿。
議者欲脫采,以傭抵。
武進趙恭毅公申喬風以廉直著,獨據刑部讞,論采主使,坐絞。
已而采竟減死戍邊。
及世宗即位,仍逮采於邊,論如律,下詔褒趙。
趙恭毅不為王屈法 武進趙恭毅任司寇時,廉邸有伶殺人,諷趙出其罪,謝曰:「天子之法,不能為王屈也。
」 顧琮剛亦不吐 顧琮,太師顧八代孫也。
風骨挺勁,在滿洲大臣中,與徐元夢並稱,時人為之語曰:「前徐後顧,剛亦不吐。
」世宗初年,設會考府,顧為主事,杖某王府吏。
王初不悅,後奇之。
嘗持議欲行限田法以均貧富,與用事大臣動色爭於上前,無所撓挫。
有文覺禪師者,出都,聲勢烜赫,騎從如雲,道出袁浦,兗、豫二州方面大僚率屬郊迎。
顧方與前總漕魏廷珍相交替,皆若弗聞也者。
孫詔成杖宮監 武威孫方伯詔成,康熙壬辰進士,選庶吉士。
雍正初年,解館,改知直隸某縣。
會世宗有事先陵,蹕經其邑,大雪,積行宮門外數寸。
故事,宮門內外糞除之役,宮監司之。
時宮監有所索,未之允也,輒呼縣官來掃雪。
孫擁篲以前,謂宮監曰:「縣官為天子掃雪,豈辱事耶!」傴僂掃雪不已。
宮監怒,將羣集而毆之。
於是引其魁以出,飭皁隸縛而加杖。
時上官皆候宮門外,聞之震慄,遂以其實上陳,且請罪。
世宗覽奏,欣然曰:「此知縣好大膽。
太監滋事不可赦,著交所司治罪。
」召見,慰勉者再。
未幾,擢守寧波,旋遷寧紹台道,轉兩浙鹽運使。
餘甸為直臣 康熙間,以河官而兼民治實德在人者,諸暨楊觀察三烱而外,惟福清餘少京兆甸。
餘初試江津令,西事起,藏連青海諸番謀窺川陝。
年羹堯撫四川,加正賦,通私茶,猶不足以奉戰士,多額外急征,檄再三至,餘不應。
乃遣內丁持印文告諭,自朝至日晡,不出。
使者譁,乃開門坐正堂,命反接。
眾不敢動,餘怒,乃共推曳,伏之地,投六籤,丞簿皆曲跽為請。
須臾,士民集堂下者數百千人,耆老數十升堂,以身蔽使者,告哀曰:「公何難棄官,但我民自今無怙恃矣。
望哀赤子無依,寬使者法。
」久之,乃命釋縛羈候。
越日,使者索原文,斥之曰:「還報大人,我無子,閉門待劾,原文已間道付二三執友矣。
」旬日,聲震京師。
羹堯曰:「此民所戴也,劾之傷眾心。
」 會行取入京,為吏部主事。
掌選二年,權要富人之求速化者,多為所格,長官亦陰患其戇,乃力求退。
嗣被薦,起為兗濟道。
士民聞其至,訟獄者爭赴焉。
河督齊蘇勒旋以工事劾之,士民相隨聽勘者數千人。
齊巡工,至餘所部,父老爭結綵炷香,稽首於舫前,請登岸受萬民瞻拜,擁肩輿至廣原,升高座,聚者萬餘人,四面環拜,投香於地,高如邱陵,鹹呼曰:「還我餘公,吾民萬世屍祝。
」齊大驚,許拜疏,眾乃散。
世宗聞之,立召入,退語政府曰:「吾又得一直臣矣。
」 沈端恪侃侃持正議 沈端恪公近思初為文選郎,尚書隆科多最專斷,曹司莫敢仰視,端恪獨侃侃持正議。
一日,畫諾,尚書曰「可」,端恪曰「不可」。
尚書怒,端恪持之益力。
良久,尚書忽曰:「沈選君,諍友也。
」改而從之。
且曰:「僚友當如此矣。
」入告世宗,擢太僕寺卿,仍領選司,自此得大用。
徐時伯抗李衞 徐時伯,建寧人,雍正壬子令邢臺。
時李衞以苛刻稱,而時伯獨能持大體,疏文法,李深惡之。
有細民韓德者,以符水治病有驗,人多信之。
母死,葬西山,送者甚眾。
武弁某素喜事,以邪教聚眾密白李,李令郡守調兵急捕之。
守以告時伯,時伯曰:「西山民頗謹願,可力保無他,請單騎驗之。
」守曰:「李公意嚴切,其事果實,君一身能任其咎乎?」時伯對曰:「果爾,願以親屬百口同坐。
」守頷之。
遂往毀其墓廬,以德歸,白李,予杖責而已。
未幾,他縣民以被誣邪教而逮相牽入獄者三百餘人,多自斃,守歎曰:「吾今乃知民命之懸於令也。
微徐令,西山之民殆矣。
」 其後調清範。
甫至,會大水,放賑,而常平倉粟半朽腐。
李欲派令各縣攤補,時伯力言不可。
李怒甚,時伯謝曰:「公意與民意均重,然二者相衡,某寧逆公意,不敢逆民意也。
」李厲聲訶之,時伯不為動,徐起趨出,時左右聞者皆股栗。
李色變,目上視,語良久,顧兩司曰:「是人乃敢忤我,殊有膽,吾今姑恕之。
」翌日,召之入,謂曰:「子言良是,行別籌之。
」時伯不言謝也。
人皆笑其迂。
尋以乞養歸,民攀輿送者,至流涕,而邢臺人思之為尤至。
方靈臯折王相 方靈臯名苞,受世宗知,以罪傫而緻卿貳。
性剛戇,遇事輒爭。
嘗與履恭王同判禮部事,王有所過當,拂袖爭之。
王曰:「禿老子,若敢爾!」方曰:「王言有馬勃味。
」王怒,入奏,上兩罷之。
往謁相國查郎阿,其僕恃勢不即稟,大怒,以杖叩其頭,血涔涔下。
僕狂奔告,查迎見,方雲:「公為天子輔臣,宜以謙沖恭敬待下僚,安可縱豪僕以忤天子之卿貳!公誤多矣。
」怫然欲去,查長揖謝之,乃已。
後復至查邸,其僕望之即走,曰:「舞杖老翁又來矣。
」 李紱崛強到底 李紱,字穆堂,臨川人。
生有異稟,讀書日二十冊。
由編修超五階為庶子。
世宗在潛邸即知其名,及即位,授廣西巡撫。
當是時,廟堂痛懲朋黨之習,尚書蔡珽適獲戾,李面保,忌者因目為死黨。
而河南巡撫田文鏡者,由縣丞至巡撫,察察為明,聖眷隆甚,嚴吏治,一劾輒數十員。
雍正間,李以直隸總督入覲,過豫,一揖未了,即厲聲問田曰:「公身任封疆,有心蹂踐讀書人,何耶?」田立以李語入奏。
李入,亦首劾田負國殃民,又連疏糾劾。
會禦史謝濟世亦劾田,世宗以濟世所言與李奏一一脗合,明是結黨傾陷,宜嚴懲。
於是內外諸臣,以全力排李,必欲死之。
上知其才,又惡其倔強到底,欲摧折而用之。
兩次決囚,縛李西市,刀加頸,問:「此時知田文鏡好否?」李奏:「臣愚,雖死不知文鏡好處。
」乃宣旨赦還。
魏定國抗將軍 廣昌魏少宰定國知應城縣時,善決獄,鄰縣訟者鹹赴愬,上官亦知之。
雲夢孝感民為有司所虐,閉城罷市,大吏親臨不得入,檄魏往。
民望見銜牌,讙曰:「魏青天至矣。
」皆羅拜,旋解散。
嗣守杭州,豁浮糧,屏盜賊,戢旗兵,民感戴如在楚時。
會巡撫黃叔琳獲罪,或言叔琳弟叔璥為禦史,巡臺灣,過杭擾民,民罷市,世宗命將軍、督撫會訊。
訊日,觀者如堵牆。
叔璥囚服噤不語,將軍呼三木脅之。
魏率錢塘令上階,抗聲曰:「府縣司地方,地方罷市,府縣不知,請先劾府縣。
且闔城老弱萬千在庭下,辱將軍一問,有無立剖,安用刑為!」將軍目外望,諸百姓匍伏,同聲應曰:「如府君言。
」叔璥遂得釋。
後以陳臬畿輔,拷人緻死,謫戍黑龍江。
乾隆丙辰,與楊名時、魏廷珍同召見,出撫安徽,入貳吏部,終其身,世稱「魏青天」。
高宗不喜朋黨 高宗初年,鄂文端、張文和二相國秉政,嗜好不齊,門下士漸分門戶,上屢降明諭,引世宗《朋黨論》戒之。
內閣學士胡中藻為鄂得意士,以張黨為寇仇,多譏刺,上正其罪,誅之。
全謝山碎木主 鄭縣有名宦鄉賢祠,明降臣張軍門傑、謝太僕三賓亦濫列焉,當時不知何人所謬為陳請者也。
全謝山年十四,補諸生,初入學,例往謁,見二木主,大怒曰:「此反覆賣主之亂賊,奈何汙宮牆也!」亟掣取,捶碎之,投之泮池。
魯亮儕保全中牟令 魯之裕,字亮儕,奇男子也,雍正間官清河道。
時田文鏡督豫嚴,提鎮司道以下受署惟謹,無遊目視者。
魯効力麾下。
一日,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攝中牟。
魯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驅驢入境。
父老數百,扶而道苦之,再拜問訊曰:「聞有魯公來代吾令,客在開封,知否?」魯謾曰:「若問雲何?」曰:「吾令賢,不忍其去故也。
」又數裡,見儒衣冠者,簇簇然謀曰:「好官去,可惜。
伺魯公來,盍訴之。
」或搖手曰:「咄,田督有令,雖十魯公,奚能為!且魯方取其官而代之,寧肯捨己從人耶?」魯心敬之而無言。
至縣,見李貌溫溫奇雅,揖魯入,曰:「印待公久矣。
」魯拱手曰:「觀公狀貌被服,非豪縱者,且賢稱噪於士民,甫下車而庫虧,何耶?」李曰:「某,滇南萬裡外人也。
別母遊京師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
」言未畢,泣。
魯曰:「吾暍甚,具湯浴我。
」徑詣別室,且浴且思,意不能無動。
良久,擊盆水誓曰:「依人而行者,非夫也。
」具衣冠辭李。
李大驚,曰:「公何之?」曰:「之省。
」與之印,不受,強之曰:「毋累公。
」魯擲印鏗然,厲聲曰:「君非知魯亮儕者。
」竟怒馬馳去,合邑士民焚香送之。
至省,先謁兩司,告之故,皆曰:「汝病喪心耶?以若所為,他督撫猶不可,況田公耶!」明早詣轅,則兩司先在。
名紙未投,令轅傳呼魯令入。
田南向坐,面鐵色,盛氣迎之。
旁列司道及文武十餘人,睨魯曰:「汝不理縣事而來,何也?」曰:「有所啟。
」曰:「印何在?」曰:「在中牟。
」曰:「交何人?」曰:「李令。
」田乾笑,顧左右曰:「天下摘印者,寧有是耶?」皆曰:「無之。
」兩司起立,謝曰:「某等教敕亡素,緻有狂悖之員,請公并劾。
魯付某等,嚴訊朋黨之弊,以懲餘官。
」魯免冠前,叩首大言曰:「固也,待裕言之。
裕一寒士,以求官故,來河南,得官中牟,喜甚,恨不連夜排衙視事。
不意入境時,李令之民心如是,士心如是,見其人,知虧帑故又則是。
若明公已知其然而令裕往,裕沽名譽,空手歸,裕之罪也;若明公未知其然而令裕往,裕歸陳明,請公意旨,庶不負大君子愛才之心,與聖上孝治天下之意。
公若以為無可哀憐,則裕再往取印未遲。
不然,公轅外官數十,皆求印不得者也,裕何人,敢逆公意耶!」田默然。
兩司目之退,魯不謝,走出。
至屋霤外,田變色下階呼曰:「來!」魯入跪。
又招曰:「前!」取所戴珊瑚冠覆魯頭,歎曰:「奇男子,此冠宜汝戴也。
非汝,吾幾誤劾賢員。
但疏去矣,奈何?」魯曰:「幾日?」曰:「五日,快馬不能追也。
」魯曰:「公有恩,裕能追之。
裕少時,能日行三百裡,公果欲追疏,請賜契箭一枝以為信。
」田許之,遂行,五日而疏還。
中牟令竟無恙。
以此魯名聞天下。
先是,亮儕父某為廣東提督,與三藩要盟。
亮儕年七歲,為質子於吳。
吳王坐朝,亮儕衣黃裌衫,戴貂蟬,侍側,年少豪甚。
讀書畢,日與吳帳下健兒學嬴越勾擲塗賭跳之法,故武藝尤絕人。
劉文正主試持正 劉文正公累主會試及順天鄉試,門下賓友往往以暗中被擯,人無怨言。
所得士,雖已列仕版,多不識面。
蔣因培面折巡漕禦史 常熟蔣伯生大令因培宰山東,多惠政。
會巡漕禦史某家人婪索供張。
勢張甚,所過鹹趨承惟謹。
抵汶上,蔣方詣行館報謁,及門,聞詬厲,廉知橫行狀,便止屏外,揚聲慷慨而言曰:「公奉天子命來,因公過境,凡適館具餐,所應儲峙,有司為東道主,何敢怠忽。
今乃縱廝養無狀乃爾乎,是藐功令也。
因培亦朝廷命官,藐功令者,而顧靦顏奉之,非夫也。
」遽令撤所張燈及供膳,拂衣徑歸。
禦史遂中夜蒼黃去。
後事發,以賄賂牽連者數輩。
東撫以蔣事上聞,奉硃批:「此人可嘉之至。
」 熊會玜不懼長官 高宗之南巡也,黃文襄公廷桂任江督,方厲威重,供張悉咄嗟取辦,屬吏惕息,無有敢少忤其意者。
時丹徒令為潛山熊會玜,開闢禦道,不忍壞人冢墓,遷繞裡許。
文襄大怒,謂蹕路所經,不由直道,是大不敬,弗急改,必誅。
熊對曰:「豈駕前有人持指南針,由京師直至丹徒,不一轉彎耶?且上非秦始皇,如聞江南有發冢暴骼事
一日,出黃金五千,白銀三萬,命獻明珠。
學仙因叩首曰:「今陝、甘、兩廣之地,天災流行,餓莩載道,明公盍以此賑饑,民將全活無算。
小人不敏,不慣為人作暮夜求也。
」督怒,繫之獄。
及明敗,督亦去位,始釋歸。
爰杜門不出,以歧黃術自給。
門臨河,荇藻掩映之,嘗以箸取魚,烹以佐酒。
妻豔而勇,能撲人於數十丈外,濟南道上,曾佐其夫敗劇盜百餘人。
康績斥允禵 康熙戊戌,固山具子允禵以撫遠大將軍督西陲邊事。
會歲饑,武弁康績方運糧至半道,績以所運賑之,軍法當斬。
允禵重其義,乃疏言雲:「績法宜死而心宜生。
」聖祖赦之。
其後,績參機宜事,時有匡正,有不當者,輒面斥之。
每遇允禵宴會,輒勸其止飲,允禵改容謝之。
鄂文端拒見皇子 鄂文端任內務府司員時,世宗在藩邸,因事召之,鄂曰:「皇子宜毓德春華,不可交結外臣。
」上心善其言。
及即位,首召之,戚友以前事為之憂。
及入對,即諭曰:「汝以郎官之微,而敢上拒皇子,守法甚堅,為大臣,必不受請託。
」立授江蘇布政使。
不十年,登首揆。
趙恭毅重懲徐采 康熙季年,優人徐采給事藩邸,嗾傭者殺人,事下九卿。
議者欲脫采,以傭抵。
武進趙恭毅公申喬風以廉直著,獨據刑部讞,論采主使,坐絞。
已而采竟減死戍邊。
及世宗即位,仍逮采於邊,論如律,下詔褒趙。
趙恭毅不為王屈法 武進趙恭毅任司寇時,廉邸有伶殺人,諷趙出其罪,謝曰:「天子之法,不能為王屈也。
」 顧琮剛亦不吐 顧琮,太師顧八代孫也。
風骨挺勁,在滿洲大臣中,與徐元夢並稱,時人為之語曰:「前徐後顧,剛亦不吐。
」世宗初年,設會考府,顧為主事,杖某王府吏。
王初不悅,後奇之。
嘗持議欲行限田法以均貧富,與用事大臣動色爭於上前,無所撓挫。
有文覺禪師者,出都,聲勢烜赫,騎從如雲,道出袁浦,兗、豫二州方面大僚率屬郊迎。
顧方與前總漕魏廷珍相交替,皆若弗聞也者。
孫詔成杖宮監 武威孫方伯詔成,康熙壬辰進士,選庶吉士。
雍正初年,解館,改知直隸某縣。
會世宗有事先陵,蹕經其邑,大雪,積行宮門外數寸。
故事,宮門內外糞除之役,宮監司之。
時宮監有所索,未之允也,輒呼縣官來掃雪。
孫擁篲以前,謂宮監曰:「縣官為天子掃雪,豈辱事耶!」傴僂掃雪不已。
宮監怒,將羣集而毆之。
於是引其魁以出,飭皁隸縛而加杖。
時上官皆候宮門外,聞之震慄,遂以其實上陳,且請罪。
世宗覽奏,欣然曰:「此知縣好大膽。
太監滋事不可赦,著交所司治罪。
」召見,慰勉者再。
未幾,擢守寧波,旋遷寧紹台道,轉兩浙鹽運使。
餘甸為直臣 康熙間,以河官而兼民治實德在人者,諸暨楊觀察三烱而外,惟福清餘少京兆甸。
餘初試江津令,西事起,藏連青海諸番謀窺川陝。
年羹堯撫四川,加正賦,通私茶,猶不足以奉戰士,多額外急征,檄再三至,餘不應。
乃遣內丁持印文告諭,自朝至日晡,不出。
使者譁,乃開門坐正堂,命反接。
眾不敢動,餘怒,乃共推曳,伏之地,投六籤,丞簿皆曲跽為請。
須臾,士民集堂下者數百千人,耆老數十升堂,以身蔽使者,告哀曰:「公何難棄官,但我民自今無怙恃矣。
望哀赤子無依,寬使者法。
」久之,乃命釋縛羈候。
越日,使者索原文,斥之曰:「還報大人,我無子,閉門待劾,原文已間道付二三執友矣。
」旬日,聲震京師。
羹堯曰:「此民所戴也,劾之傷眾心。
」 會行取入京,為吏部主事。
掌選二年,權要富人之求速化者,多為所格,長官亦陰患其戇,乃力求退。
嗣被薦,起為兗濟道。
士民聞其至,訟獄者爭赴焉。
河督齊蘇勒旋以工事劾之,士民相隨聽勘者數千人。
齊巡工,至餘所部,父老爭結綵炷香,稽首於舫前,請登岸受萬民瞻拜,擁肩輿至廣原,升高座,聚者萬餘人,四面環拜,投香於地,高如邱陵,鹹呼曰:「還我餘公,吾民萬世屍祝。
」齊大驚,許拜疏,眾乃散。
世宗聞之,立召入,退語政府曰:「吾又得一直臣矣。
」 沈端恪侃侃持正議 沈端恪公近思初為文選郎,尚書隆科多最專斷,曹司莫敢仰視,端恪獨侃侃持正議。
一日,畫諾,尚書曰「可」,端恪曰「不可」。
尚書怒,端恪持之益力。
良久,尚書忽曰:「沈選君,諍友也。
」改而從之。
且曰:「僚友當如此矣。
」入告世宗,擢太僕寺卿,仍領選司,自此得大用。
徐時伯抗李衞 徐時伯,建寧人,雍正壬子令邢臺。
時李衞以苛刻稱,而時伯獨能持大體,疏文法,李深惡之。
有細民韓德者,以符水治病有驗,人多信之。
母死,葬西山,送者甚眾。
武弁某素喜事,以邪教聚眾密白李,李令郡守調兵急捕之。
守以告時伯,時伯曰:「西山民頗謹願,可力保無他,請單騎驗之。
」守曰:「李公意嚴切,其事果實,君一身能任其咎乎?」時伯對曰:「果爾,願以親屬百口同坐。
」守頷之。
遂往毀其墓廬,以德歸,白李,予杖責而已。
未幾,他縣民以被誣邪教而逮相牽入獄者三百餘人,多自斃,守歎曰:「吾今乃知民命之懸於令也。
微徐令,西山之民殆矣。
」 其後調清範。
甫至,會大水,放賑,而常平倉粟半朽腐。
李欲派令各縣攤補,時伯力言不可。
李怒甚,時伯謝曰:「公意與民意均重,然二者相衡,某寧逆公意,不敢逆民意也。
」李厲聲訶之,時伯不為動,徐起趨出,時左右聞者皆股栗。
李色變,目上視,語良久,顧兩司曰:「是人乃敢忤我,殊有膽,吾今姑恕之。
」翌日,召之入,謂曰:「子言良是,行別籌之。
」時伯不言謝也。
人皆笑其迂。
尋以乞養歸,民攀輿送者,至流涕,而邢臺人思之為尤至。
方靈臯折王相 方靈臯名苞,受世宗知,以罪傫而緻卿貳。
性剛戇,遇事輒爭。
嘗與履恭王同判禮部事,王有所過當,拂袖爭之。
王曰:「禿老子,若敢爾!」方曰:「王言有馬勃味。
」王怒,入奏,上兩罷之。
往謁相國查郎阿,其僕恃勢不即稟,大怒,以杖叩其頭,血涔涔下。
僕狂奔告,查迎見,方雲:「公為天子輔臣,宜以謙沖恭敬待下僚,安可縱豪僕以忤天子之卿貳!公誤多矣。
」怫然欲去,查長揖謝之,乃已。
後復至查邸,其僕望之即走,曰:「舞杖老翁又來矣。
」 李紱崛強到底 李紱,字穆堂,臨川人。
生有異稟,讀書日二十冊。
由編修超五階為庶子。
世宗在潛邸即知其名,及即位,授廣西巡撫。
當是時,廟堂痛懲朋黨之習,尚書蔡珽適獲戾,李面保,忌者因目為死黨。
而河南巡撫田文鏡者,由縣丞至巡撫,察察為明,聖眷隆甚,嚴吏治,一劾輒數十員。
雍正間,李以直隸總督入覲,過豫,一揖未了,即厲聲問田曰:「公身任封疆,有心蹂踐讀書人,何耶?」田立以李語入奏。
李入,亦首劾田負國殃民,又連疏糾劾。
會禦史謝濟世亦劾田,世宗以濟世所言與李奏一一脗合,明是結黨傾陷,宜嚴懲。
於是內外諸臣,以全力排李,必欲死之。
上知其才,又惡其倔強到底,欲摧折而用之。
兩次決囚,縛李西市,刀加頸,問:「此時知田文鏡好否?」李奏:「臣愚,雖死不知文鏡好處。
」乃宣旨赦還。
魏定國抗將軍 廣昌魏少宰定國知應城縣時,善決獄,鄰縣訟者鹹赴愬,上官亦知之。
雲夢孝感民為有司所虐,閉城罷市,大吏親臨不得入,檄魏往。
民望見銜牌,讙曰:「魏青天至矣。
」皆羅拜,旋解散。
嗣守杭州,豁浮糧,屏盜賊,戢旗兵,民感戴如在楚時。
會巡撫黃叔琳獲罪,或言叔琳弟叔璥為禦史,巡臺灣,過杭擾民,民罷市,世宗命將軍、督撫會訊。
訊日,觀者如堵牆。
叔璥囚服噤不語,將軍呼三木脅之。
魏率錢塘令上階,抗聲曰:「府縣司地方,地方罷市,府縣不知,請先劾府縣。
且闔城老弱萬千在庭下,辱將軍一問,有無立剖,安用刑為!」將軍目外望,諸百姓匍伏,同聲應曰:「如府君言。
」叔璥遂得釋。
後以陳臬畿輔,拷人緻死,謫戍黑龍江。
乾隆丙辰,與楊名時、魏廷珍同召見,出撫安徽,入貳吏部,終其身,世稱「魏青天」。
高宗不喜朋黨 高宗初年,鄂文端、張文和二相國秉政,嗜好不齊,門下士漸分門戶,上屢降明諭,引世宗《朋黨論》戒之。
內閣學士胡中藻為鄂得意士,以張黨為寇仇,多譏刺,上正其罪,誅之。
全謝山碎木主 鄭縣有名宦鄉賢祠,明降臣張軍門傑、謝太僕三賓亦濫列焉,當時不知何人所謬為陳請者也。
全謝山年十四,補諸生,初入學,例往謁,見二木主,大怒曰:「此反覆賣主之亂賊,奈何汙宮牆也!」亟掣取,捶碎之,投之泮池。
魯亮儕保全中牟令 魯之裕,字亮儕,奇男子也,雍正間官清河道。
時田文鏡督豫嚴,提鎮司道以下受署惟謹,無遊目視者。
魯効力麾下。
一日,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攝中牟。
魯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驅驢入境。
父老數百,扶而道苦之,再拜問訊曰:「聞有魯公來代吾令,客在開封,知否?」魯謾曰:「若問雲何?」曰:「吾令賢,不忍其去故也。
」又數裡,見儒衣冠者,簇簇然謀曰:「好官去,可惜。
伺魯公來,盍訴之。
」或搖手曰:「咄,田督有令,雖十魯公,奚能為!且魯方取其官而代之,寧肯捨己從人耶?」魯心敬之而無言。
至縣,見李貌溫溫奇雅,揖魯入,曰:「印待公久矣。
」魯拱手曰:「觀公狀貌被服,非豪縱者,且賢稱噪於士民,甫下車而庫虧,何耶?」李曰:「某,滇南萬裡外人也。
別母遊京師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
」言未畢,泣。
魯曰:「吾暍甚,具湯浴我。
」徑詣別室,且浴且思,意不能無動。
良久,擊盆水誓曰:「依人而行者,非夫也。
」具衣冠辭李。
李大驚,曰:「公何之?」曰:「之省。
」與之印,不受,強之曰:「毋累公。
」魯擲印鏗然,厲聲曰:「君非知魯亮儕者。
」竟怒馬馳去,合邑士民焚香送之。
至省,先謁兩司,告之故,皆曰:「汝病喪心耶?以若所為,他督撫猶不可,況田公耶!」明早詣轅,則兩司先在。
名紙未投,令轅傳呼魯令入。
田南向坐,面鐵色,盛氣迎之。
旁列司道及文武十餘人,睨魯曰:「汝不理縣事而來,何也?」曰:「有所啟。
」曰:「印何在?」曰:「在中牟。
」曰:「交何人?」曰:「李令。
」田乾笑,顧左右曰:「天下摘印者,寧有是耶?」皆曰:「無之。
」兩司起立,謝曰:「某等教敕亡素,緻有狂悖之員,請公并劾。
魯付某等,嚴訊朋黨之弊,以懲餘官。
」魯免冠前,叩首大言曰:「固也,待裕言之。
裕一寒士,以求官故,來河南,得官中牟,喜甚,恨不連夜排衙視事。
不意入境時,李令之民心如是,士心如是,見其人,知虧帑故又則是。
若明公已知其然而令裕往,裕沽名譽,空手歸,裕之罪也;若明公未知其然而令裕往,裕歸陳明,請公意旨,庶不負大君子愛才之心,與聖上孝治天下之意。
公若以為無可哀憐,則裕再往取印未遲。
不然,公轅外官數十,皆求印不得者也,裕何人,敢逆公意耶!」田默然。
兩司目之退,魯不謝,走出。
至屋霤外,田變色下階呼曰:「來!」魯入跪。
又招曰:「前!」取所戴珊瑚冠覆魯頭,歎曰:「奇男子,此冠宜汝戴也。
非汝,吾幾誤劾賢員。
但疏去矣,奈何?」魯曰:「幾日?」曰:「五日,快馬不能追也。
」魯曰:「公有恩,裕能追之。
裕少時,能日行三百裡,公果欲追疏,請賜契箭一枝以為信。
」田許之,遂行,五日而疏還。
中牟令竟無恙。
以此魯名聞天下。
先是,亮儕父某為廣東提督,與三藩要盟。
亮儕年七歲,為質子於吳。
吳王坐朝,亮儕衣黃裌衫,戴貂蟬,侍側,年少豪甚。
讀書畢,日與吳帳下健兒學嬴越勾擲塗賭跳之法,故武藝尤絕人。
劉文正主試持正 劉文正公累主會試及順天鄉試,門下賓友往往以暗中被擯,人無怨言。
所得士,雖已列仕版,多不識面。
蔣因培面折巡漕禦史 常熟蔣伯生大令因培宰山東,多惠政。
會巡漕禦史某家人婪索供張。
勢張甚,所過鹹趨承惟謹。
抵汶上,蔣方詣行館報謁,及門,聞詬厲,廉知橫行狀,便止屏外,揚聲慷慨而言曰:「公奉天子命來,因公過境,凡適館具餐,所應儲峙,有司為東道主,何敢怠忽。
今乃縱廝養無狀乃爾乎,是藐功令也。
因培亦朝廷命官,藐功令者,而顧靦顏奉之,非夫也。
」遽令撤所張燈及供膳,拂衣徑歸。
禦史遂中夜蒼黃去。
後事發,以賄賂牽連者數輩。
東撫以蔣事上聞,奉硃批:「此人可嘉之至。
」 熊會玜不懼長官 高宗之南巡也,黃文襄公廷桂任江督,方厲威重,供張悉咄嗟取辦,屬吏惕息,無有敢少忤其意者。
時丹徒令為潛山熊會玜,開闢禦道,不忍壞人冢墓,遷繞裡許。
文襄大怒,謂蹕路所經,不由直道,是大不敬,弗急改,必誅。
熊對曰:「豈駕前有人持指南針,由京師直至丹徒,不一轉彎耶?且上非秦始皇,如聞江南有發冢暴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