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勇類
關燈
小
中
大
京至蘇,道山左,宿逆旅,店主人以客滿辭,謂無已,有小廂,已容一客,如可聯牀,請擕行李來。
楚頷之,下車入,曲折達一室。
室小於鬥,置兩榻,一榻有老者趺坐,年七十許。
寒暄中,知老人實販棗者。
時已薄暮,店主人入室,餉客晚餐。
餐畢,攜燭一,茶壺一,置榻前小桌,闔門逕去。
楚與客談次甚懽,幾忘寢。
天寒,楚已禦裘,忽覺溫煖,以為室小無風,且近燭,不之怪。
三更許,室益煖,以手捫壁如沸,燭油倒瀉如注。
楚大懼,目炯炯視老者,老者囅然曰:「君有何能,敢攜二萬金長驅來此?此乃著名黑店,來此,無或免。
君亦知四壁皆鐵鑄,上有椽,木質者三,能從此出,則得生。
餘枕函中尚有黃金三千兩,籌已熟,君毋慮。
雖然,君果何能?」楚曰:「實無所能,惟有湖縐束腰帶一條,捋之,堅逾棍。
」老者曰:「可矣。
」遂縱身騰起,及椽,椽斷,身已置屋頂。
楚急捋帶授老者,老者挈之出,躍牆外,叩店門。
店主人啟視之,固廂間客也,含笑延入,啟精舍三楹,安榻焉。
黎明,楚與客分道去,客亦不言姓氏。
楚歸,不復保鏢,以傷科懸壺自給。
其子若孫,世守其業勿替。
石達開碎碑 道光中,石達開遊衡陽,以拳術教授弟子數百人。
其拳術,高曰弓箭裝,低曰懸獅裝,九面應敵每決鬬,矗立敵前,駢五指蔽其眼,即反跳百步外,俟敵踵至,疾轉踢其腹臍下,如敵勁,則數轉環踢之,敵隨足飛起,跌出數丈外,甚有跌出數十丈外者,曰連環鴛鴦步,少林寺、武當山兩派所無也。
教授於古寺中,前幢有豐碑,高二丈,厚三尺。
一日,石將遠去,酒後,言:「吾門以陳邦森為最能,應一較藝吾身緊貼碑,任汝擊三拳,吾還擊汝,亦如之。
」邦森拳石,石腹軟如綿,邦森拳如著碑,拳啟而腹平。
還擊邦森,邦森知不可敵,側身避,石拳下,碑裂為數段。
羅家三展之拳 羅守仁湛古學,困於場屋,改習拳。
年四十,因事如廣西,至梧州,宿古寺。
遇一僧,年耄矣,尚矍鑠,與語甚洽,因及技擊,言時頗露矜色。
僧請一試,羅遂起舞。
僧斜睨,微笑曰:「美則美矣,然不能勝老僧也。
」因起作勢,使羅撲之。
羅旋舞而進,僧揮以手,羅退盈丈而顛。
笑曰:「何如?」羅知技未進,請執弟子禮,凡三年,學成而歸,設館於羊城以授徒。
山東有某甲,富人子也。
勇而好鬬,漫遊燕、趙、梁、楚間,所遇未嘗敗,自謂勇蓋一世。
至廣州,聞羅名,往訪之。
時羅生徒如市,而以技擊稱者亦多,與搏,皆敗。
某必欲見羅,羅適外出,及歸,聞此事,乃穴壁置煙具,以巨石塞之。
明日,某乘馬來,束武裝,羅有懼色,乃佯為徒,招待之曰:「予師適他出。
」言次,以一手插石,指沒石中,如入淤泥。
取石置他處,奉煙具以進,乘勢按其手,以試某力。
力遜於己,知能敵,因曰:「予師尚未歸,弟子請得與長者先角可乎?」某慨然允之。
遂交手,迴旋數次,某知不敵,遂拱手曰:「某閱技多矣,所遇未嘗敗。
今乃值君,天下之大,固自有人哉。
」上馬辭去。
臨別,羅陰以手按馬脊,脊骨斷,馬蹶而死。
羅寢室覆厚石於地,石破碎如搗,蓋習技時所踐破也。
榻高二丈,寢時聳身上,下亦如之。
生徒有試其技者,夜糾七八人,各攜武器待諸途,羣械并進,羅一一按而奪之。
或至夜橫繫巨纜於巷,待其過,羅緩步行,若無物,纜斷若枯。
及晚年,乃綜所學,擇尤者演為七十二首,每首凡三變,名曰三展。
而學者每苦其難,至三十六首輒止,未能概盡其妙。
後其技仍見稱於人,號曰羅家三展。
某婦以針刺斃人 丹徒武舉文某善拳術,力舉數百斤,氣不喘,面不頳,道光時人也。
一日,過廣陵,口渴,欲得杯水,苦無茶肆。
逡巡入破寺,則見一老僧趺坐蒲團,文乞飲,不答,擊之,拳著其胸如棉,而手大痛,亟長跪求恕。
僧始張目曰:「何鹵莽乃爾?吾,峨眉十八郎也。
嘗事一師,吾與同學凡十八人,皆擅絕技,餘次十八。
一日,次十二、次十三者告於師,謂有夫婦二人南下,保鏢銀數百萬,南下欲刼之,慮勿勝。
諸人爭欲助之,跪於師前,求下山,師許之,餘亦與焉。
餘既行,止潼關外某山以俟之。
旋知鏢抵關內一逆旅,眾議即夜刦之,漏初下,命餘先往探。
既至,躍登其臥室之屋頂,窺知其夫醉臥,婦方倚燈製履,銀車列榻後。
餘惴惴,方恨諸人不至。
惟見婦時以針抹頭上油,或就窗上刺之,既而婦忽仰首曰:『十八郎可下。
』餘心知不可逃,揭瓦而下。
婦啟窗,指庭中曰:『速移之返,否則餘夫醒,汝亦危矣。
』蓋庭中有十七人之屍也。
餘乃肩十七屍越關出,檢視各屍,僅眉心有一刺痕,蓋婦以針刺窗時,即十七人中針而殞矣。
葬事畢,餘披剃為僧,今七十矣。
子其猛省乎!」文汗流浹背,即辭歸。
陶先生以傘柄撥人 陶先生者,青浦諸生,課徒為業.一日,途遇糧艘舟子執一賣餅兒撻之,詢之,則以選錢故.陶睨而笑曰:「如此鵝眼榆筴,乃以易如盤大餅,曲即在汝.」舟子怒曰:「何與汝事,豎儒強判曲直,且試老拳.」方一舉拳,而身已驀然倒,蹶起,大慙而去.薄暮,過橋,有十餘惡少環而罵之.時微雨,陶手蓋足屐,身著鬥袚,擕一油瓶,將買油以繼晷.乃笑曰:「雞肋不足以供尊拳,以油瓶寄店家,碎此,將妨我半宵課.」語未畢,則見一惡少已擲對岸.眾愈忿,如牆而進,陶以傘柄撥之,紛紛而倒,半擲灘外,半墜河中.糧艘旗丁聞而趨赴,呵曰:「若輩無目,奈何犯陶先生?」陶曰:「幸我早知君部,無傷也.傳吾語戒之,此後慎勿驚嚇兒曹.」一笑而去.時館僮二,一曰文榮,一曰永祿,問陶何以不舉手而人仆,陶笑曰:「汝等試撃吾.」文榮固孱,隨撃而仆.永祿負其壯,猛撃之,則身擲數步外矣. 陶先生以筆管制犬 陶先生在塾中,以敗筆管削其兩頭,置於袖,行村中,遇獰犬,向之一擲,無不張口狂奔而遁.蓋剡竹支其兩齶,不能合,不能吠也. 葉鴻駒精內家拳 吾國拳術,自達摩東來後而益精,達摩之後,間有名家,而以宋藝祖為最。
藝祖性猜刻,祕其術,不欲傳之人,故人罕知者。
後值大宴,藝祖被酒,偶洩之,且雲將繪圖附注,俾人傳其術,大臣在旁慫恿之。
及旦,藝祖悔,然恐失信於大臣,乃立廟於少林,藏其拳術祕本,又故嚴其規,使人不易知,雖知,而難出廟以傳之人。
此少林祕奧之所以難窺也。
葉鴻駒者,嘉定人。
少孤,然多力異常兒。
有遊方僧見而奇之,度為徒,攜之入少林。
鴻駒入其中,十年,盡得其祕。
而思歸,詢之同儕,僉雲:「廟規本有藝成準出之條,然大門有大師嚴守,不得出,欲出者,須自廟後夾弄出,惟險甚。
弄中有機百數,藝稍疏者,輒死於機,非一人矣。
」鴻駒恃其藝,且歸家心切,不為沮,迺破機出。
歸後,館於某富室,出其藝以授人,受其教者,鹹能十人敵,於是鴻駒之名大噪。
一日,信步河濱,有牽舟者過其前,厲聲命讓道,不服,大聲曰:「我葉鴻駒也。
」其人不聲,取肩上牽闆擲地,悉陷入,即曰:「吾特訪汝而來,請一較。
」許之。
鬬良久,牽舟者負,隕入河。
後三年,復來較,仍不敵,為鴻駒所敗。
其人去後,鴻駒告人,謂:「彼技已大進,特以疏故,為我敗耳。
再三年,我不能敵之矣。
」後三年果復來,鴻駒避他出,設棺於堂,詭雲已死,其人信之,迺行弔祭禮。
奠畢,以指插入棺中,取石灰一握而去。
鴻駒歸,視其插處,如利錐所鑿,歎曰:「彼已入武當內家宗矣。
」乃遍訪諸內客之有名者而盡習其術,於是鴻駒以外客而精內家,而性亦彬彬如儒者矣。
鴻駒嘗言學拳須先練筋骨,初入少林,無術以學,惟命挑水於山腰之澗邊,肩水一擔,須步行梅花樁以達寺。
挑水三月乃習燒火,火突有數十,須距躍乃可,練筋骨也。
鴻駒子無名,早卒。
其孫春伯,亦以拳勇著。
羅思舉走峻超阻 羅思舉幼嗜武藝,家窶甚,博弈善飲酒,益窘困,無以自贍,遂為盜,或行乞,不之苦也。
羅宅鄰某寺,古寺也,諸無賴時出沒其間。
有綽號包子大王者,橫尤甚,設博於寺,羅所盜乞而得者,屢為大王所攫,村人之以博負而喪其家者更多,恨之甚,羅尤恨之。
值端陽,村人酌酒為樂,羅得飽食,且多得金,則往寺。
大王見羅,微哂之曰:「吾知今朝令節,人樂與子金。
子以多得,復來此耶?」言畢,撫髯大笑。
羅曰:「諾。
」頃,金罄。
大王曰:「盡是耶?」曰:「然。
」大王曰:「無傷也,速行,多乞金來。
」羅怒其侵己甚,欲毆之,畏其徒,則歸,盡出其數日所竊得之米烹為粥,爛熟之,裹以荷葉,攜入寺。
潛立大王後,舉粥傾於其首,直達踵,頭糜爛無完膚。
羅乘隙遁,知弗容於村,遂之陝。
至陝,初為傭,尋棄之,仍其前業。
陝人相驚以蜀盜上之吏,控牘盈尺矣。
吏以久不得羅,聞諸撫,撫大怒,飭捕羅,羅遁入華山。
一日,逼羅,幾得矣,大恐,忽見幽巖一古寺,欲奔入,懼弗測;欲弗前,恐被逮,猶疑間,遽聞呼聲,駭絕,將遁矣,諦視之,則一小道也。
曰:「師待君久矣,速來。
不然,追者及,且見殺。
」羅曰:「子毋我謊,吾戴吾頭來,束手以待君取。
」小道嗤之以鼻,復曰:「速入。
」促愈急,羅遂入,導入一幽室。
一老道中室坐,鬚髮皓白,呼羅曰:「思舉,來何遲?吾令小道導子,復趦趄,何也?」羅聞呼己名,復大驚,伏地請釋。
老道曰:「毋若此。
子興,吾語汝。
飯乎?」曰:「未。
」命小道取飯來。
食畢,老道曰:「子來此,吾將有以教子也。
寺側南山多荊棘,可束為薪,自明日始,子其日與二三小道蕘採於是,毋怠也。
」羅曰:「謹奉教。
」 南山者,華山絕峰也。
無道,緣草行。
老道陰囑小道,日授羅以躍巖超澗走峻越阻之術,羅習久,履險若飛,雖絕阻者視之如夷。
若斯者四年餘,足重繭,膚胼裂,處之怡然也。
未幾,蜀大亂,邊烽日棘。
老道謂羅曰:「蜀今亂,正健兒用武之時,以子材藝邁軼羣倫,建績樹勳,若俯手拾草芥耳。
吾欲命子歸蜀,子意雲何?」羅請行。
老道贈以旅錢數貫,並偕日與羅蕘採者餞之。
既出而從戎,未幾,疊以功擢至提督。
吳小將軍奪梃擊盜 某自汴梁入京,僦居櫻桃斜街旅店,旁舍有客,徹夜吚唔,繼以歌嘯,翌晨覘之,方箕踞坑上,劈豚肩而食,連舉巨觥,旁若無人。
時朔風怒號,彤雲釀雪,輿夫、賣菜傭且反披羊裘若漁蓑,猶聳肩縮脰,作觳觫狀。
客衣單帢,脫帽露肘,額汗津津也。
坑無衾褥,而書籍縱橫,幾榻皆滿。
因入室與之接談,客笑曰:「僕,飲食之人也。
風塵勞悴,寂寞枯槁,無當世用。
不祥姓字,何足為足下告。
」揣其年二十許,語音類吳下,因私詢逆旅主人,客何為者。
主人曰:「客來匝月矣,至之日,時方夜半,叩門甚急,啟之,兩健兒負箱篋置之而去。
問其姓氏裡居,皆不答,視其行李蕭條,而書籍甚富,必非暴客,故任其居處而不疑。
然一月來無交遊往還,日用飲食過侈,而白金纍纍。
日者有鄉人自塞外歸雲:『昨歲嚴冬,遇客於榆關道上,輕裘肥馬,行李甚都。
其夜同居逆旅,有綠林豪客十餘輩,持白梃,彎弓彀矢,思刧其貲裝。
客奪梃,縱橫揮擊,中者,輒顛擲十數武外不能起,餘皆伏地乞命。
客曰:「鼠輩不足污吳小將軍刃,急舁去,毋緩。
」於是盜皆扶掖背負而散。
』其為系出延陵,而鷙勇趫健,將軍之稱,非誇語也。
」會某有保陽之役,返逾旬而客去,主人謂某曰:「吳小將軍於前夕款段出都門矣。
」 某夫人擊周伯腦 周伯以武技神一州,林勿邨中丞曾從而師之。
嘗與乳下兒同寢,妻起旋,兒啼,周以手微撫兒,令寢,兒無聲,視之,死矣。
妻大罵恨,自是名益噪。
其友人某恆造之問藝,伯時時語之以勢,及狙擊跳躍之能。
然友歸語其妻,恆弗善,友遂白周伯,言吾妻不善先生技。
伯大駭,乃請面夫人。
夫人方治具款伯,但傳語:「請先生試藝於庭,吾居廚次,自別善否。
」伯笑,略試之,夫人傳語曰:「未盡所長,請更試。
」伯始駭,果悉其所長於庭中,屋柱為之震震作聲,夫人曰:「可矣。
但未足為吾夫師也。
」伯微慍,堅請面夫人,夫人出,則輕盈瘦弱,一良家姝也。
禮竟,伯請較藝,夫人不可。
固請,乃曰:「略具形勢,勿交以手。
」伯佯諾,猱進,瞥然不見夫人,乃覺腦後奇痛,髮際之骨已微陷,眩且仆。
夫人笑曰:「名聞一州者,藝乃如是?」出刀圭藥令服。
伯自是見婦人輒中懾,不敢逞。
彭半人提石獅 蘇州西鄉荷花蕩有老叟,曰彭半人,半人本越產,以貧遁於外.一日,至報恩寺,假寐彌陀佛座下,忽有人促之雲:「起,起.此間有大緣事可做.」醒而異之,視身上骨(月加)中俱生小節,節布神力.行至撫署前,有石獅,其重至千斤,半人乃指而告人曰:「吾能提此而擲之.」眾不之信.遂提石獅投之丈餘,眾大駭,後數十人不能動,遂以賂請,半人復提而緻之故地.尋居覓渡橋,飢則采野果食之,雖毒草猛蛇,噉之無事. 某年四月,粵寇至蘇,鄉民謀自衞,厚幣延半人,半人慨然曰:「此其大緣事乎?」遂負囊至村中待寇來。
李秀成聞而欲生緻之,而半人持械相向,眾為辟易,殺人數百,手提頭,纍纍若貫珠。
秀成不得已,手書勸之,許官以總制。
半人心動,夜半,易服逃,村人不知也。
半人至秀成府,秀成下階勞問,請試技,遂負一石碾,置二丈方木於碾上,木上又安一床,床上坐歌妓四人,奏曲,半人仰瞰微笑,若不知有重物在身者。
曲終而下,絕無痛苦。
秀成甚寵眷,立補木二總制前軍先鋒。
以摸錢擲石習拳法 少林寺拳法著於世,學者先存貲若幹,拜一僧為師,衣食之費皆取給於貲之息。
學成將行,從廟後夾弄出。
門有土木偶,設機焉,觸之,即拳杖交下,能敵之而無恙,可安然行矣。
行時,僧設餞於門,反其貲,不然,仍返而受業,有數年不成者,則越牆逸去,貲亦不可得矣。
一日,有瞽者來請業,僧視其瞳有膜障,以銅錢五百枚擲山上下,俾覓之,曰:「盡得,當傳技。
」瞽乃 日於兩餐外躑躅山上下,暗中摸索,漸有所得,年餘,積四百九十九枚,遂大索其一。
一日,忽得之,狂喜,目亦頓明,乃受其技去。
又有患痿症者,兩股不能動,亦持貲來學。
僧以石子一筐,置其坐處,於山上一石,畫大小墨圈,命之擊,久輒中,乃命擊飛鳥,鳥應手下。
後以石子小於芥者擲鳥目,目穿而墜,前後左右,無不如志。
僧曰:「技成矣。
」後輒以護水標為業,每坐船首,身旁置石一器,劇盜不敢近。
老嫗用鐵拐 枝江盧生,有族兄官狄道州,往依之,而兄已於兩月前擢守鎮西,遂流寓沙尼驛,以幼習武事,權教拳棒為活。
驛前二棗樹,圍可合抱,時當果熟,打棗者日以百計。
盧笑曰:「裝鉤削梃,毋乃太紆?吾為若輩計之。
」乃袒衣趨左樹下,抱而撼焉,柔若蓬植,棗簌簌墮地,眾奇之。
旁有一髯笑曰:「是何足奇?」亦袒衣而趨右樹下,以兩手對抱,則枝葉殊不少動,盧哂之。
髯者曰:「汝所習者,外功也。
僕習內功,此樹一著手,轉瞬憔悴死矣。
」盧疑其妄。
亡何,葉黃枝脫,紛紛帶棗而墮。
盧大駭。
髯者曰:「孺子亦可教。
」詢其家世,並問婚未。
盧曰:「予貧薄,未授室。
」髯者曰:「僕有女,可納之否?」盧曰:「一身萍梗,得丈人行覆翼之,固所願也。
」髯喜,挈之同歸,妝女出見,即夕成嘉禮。
明日謁其內黨,有老嫗跛而杖者為女之祖母,蠻衿禿袖頎而長者為女之嫡母,短衣窄袴足巨如籮者為女之生母,野花堆鬢而粉黛不施者則女之寡姊也。
盧以女柔婉,頗安之。
盧居半載,見髯形蹤詭祕,乘其出遊未反,謂女曰:「卿家行事,吾已諗知。
但殺人奪貨,終至滅亡,一旦火焚玉石,卿將何以處我?」女曰:「行止隨君,妾何敢決。
」盧曰:「為今之計,惟與卿同歸鄉裡,庶無貽後日之悔。
」女曰:「君姑言之。
」盧以己意白嫗,嫗沈吟久之,曰:「外舅未歸,宜靜候。
既有去志,明日即當祖餞。
」盧喜,述諸女,女蹙然曰:「吾家制度與君處不同。
所謂祖餞者,自房而室而堂而門,各持器械以守,能處處奪門而出,方許脫身,否則刀劍下無骨肉情也。
」盧大窘。
女曰:「妾籌之已熟。
姊短小精悍,然非妾敵手,嫡母近日病臂,亦可勉力支撐,生母力敵萬夫,而妾實為其所出,不至逼人太甚。
惟祖母一枝鐵拐,如泰山壓頂,稍一疏虞,頭顱糜爛矣。
妾當盡心保護,但未蔔天命何如耳。
」晨起束裝,潛藏兵器而出,姊持斧直前曰:「妹丈行矣,請喫此銀刀膾去。
」女曰:「姊休惡作劇,記姊丈去世,寒夜孤衾,替阿姊三年擁背。
今日之事,幸為妹稍留薄面。
」姊叱曰:「癡婢背父而逃,尚強顏作說客耶?」取斧直砍其面。
女出腰間鎚抵之,甫三交,姊汗淫氣喘,擲斧而遁。
至外室,嫡母迎而笑曰:「嬌客遠行,無以奉贈,一枝竹節鞭,權當壓裝。
」女跪請曰:「母向以姊氏喪夫,終年悲悼,兒雖異母,亦當為兒籌之。
」嫡母怒曰:「妖婢多言,先當及汝。
」舉鞭一掣,而女手中鎚起矣。
格鬬移時,嫡母棄鞭罵曰:「刻毒兒,欺娘病臂,隻把沙家流星法咄咄逼人。
」呵之去。
遙望中堂,生母垂涕而俟,女亦含淚出見,曳盧偕跪。
生母曰:「兒太忍心,竟欲拋娘去耶?」兩語後,哽不成聲。
盧曳女欲行,女牽衣大泣,生母曰:「婦人從夫為正,吾不汝留。
然餞行舊例,不可廢也。
」就架上取綠沈槍,槍上挑金錢數枚,明珠一掛,故刺入女懷。
女隨手接取,砉然解脫,蓋銀樣蠟槍頭耳。
佯呼曰:「兒郎太跋扈,竟逃出夫人城矣。
」女會其意,曳盧急走。
將及門,鐵拐一枝,當頭飛下。
女極生平伎倆,取雙鎚急架,盧從拐下衝出,奪門而奔。
女長跪請罪,嫗擲拐歎曰:「女心外向,今信然矣。
速隨去,勿作此假惺惺態也。
」 女隨盧歸裡,鬻其金珠,小作負販,頗能自給。
後髯者事敗見執,一家盡斬於市,惟女之生母孑身遠遁,祝髮於藥草尼菴,年八十而終。
有遺書寄女,女偕盧迹至尼菴,見床頭橫禪杖一枝,猶是昔年槍桿也。
女與盧皆大哭,瘞其柩於東山之陽,廬墓三年,然後同反。
俞大年善運氣施明擅跳踔 樂平俞、施二姓聚族而居,相去不一裡,互相婚姻,大年之父與明之父姻婭也。
鹹豐末造,粵寇起,時大年年二十餘,明尚總角也。
二人父母相繼亡,輾轉兵間,大年為僧,明為道。
大年精運氣術,力大如虎,豎二指,以繩縛之,數十人不能屈也;明身輕,二三丈之高且廣者能越之。
洪秀全據金陵,大年欲投之,行至皖,道阻不得行,寓望江塔,嘗出技以謀食,一市鬨傳。
時明亦寓某觀,顧二人皆不相知,以僧道名行,明不知僧即大年,大年亦不知道即明也。
明欲訪大年,畏其多力,伺其出,投刺謁焉。
一僮應門,明曰:「師既不在,請留刺於塔。
」遂一躍登塔而留刺焉。
大年歸,僮告之故,大年不語,亦伺其亡也而謁明。
明所寓之觀頗巨,大年以一手抱柱,一手置刺於柱隙,諸道士皆咋舌。
明歸,亦不敢再訪。
僧念亮用鐵鞭 念亮者,無錫嵩山寺僧也。
粵寇黃和錦陷無錫,遣兵徇堠山,居民邀念亮往禦之。
念亮持鐵鞭奮身獨出,適一驍酋握大旗馳馬揮眾來迎敵,念亮邁步竄入所乘馬腹下貼臥,馬驚而躍,倒撞其人下馬,揮鞭疾擊,碎其首而搴其旗,和錦兵奪氣,眾譟而前,大敗之。
念亮,俗姓楊,四川人。
或曰其人故大盜也,殆以捕急,避官中人眼目,削髮變貌為僧耳。
德州尼用劍 海道未通前,中原行客往往自德州入燕。
仁和丁某以事入都,所挾頗豐,惟從二綱紀,道上二騎客尾之。
丁中懾,適道左有茅菴,乃徑叩其扉,尼也,拒勿納。
丁曰:「暮景已逼,且雨,前途無逆旅。
乞阿師便我,得大雄殿次,容一蒲團危坐達曉已足。
願上十金,為香火資。
」尼曰:「衲尚有大師,容告之,取進止。
」而大師諾。
丁上其金弗受,除左廂,以脫粟款客。
食已,忽傳大師語曰:「來客似挾重裝,夜中幸慎重,防有暴客。
」丁固疑途次兩騎客矣,即曰:「道中逢二騎士,容止頗異,師言得毋指是?」有頃,又傳大師語曰:「盜固皆騎,客所見,未必確,防之良是。
」夜深而雨,忽聞簷際有聲曰:「幸未中。
」又聞有聲曰:「已中吾耳。
」已而寂然。
明日侵晨,侍者已起,趣客行,且曰:「夜來大師出殿墀,已發遣二盜矣。
大師讀內典十年,萬緣已空,不欲死賊,故一劍但逾其髮際,一中其耳,小創之。
去此十五裡有寺,中有駝背行者,汝將大師命,與之同行,逾山東界,即無盜矣。
」時丁必求見大師,入方丈,叢花盛開,湘簾下垂花際。
師,三十許麗人也,不圖其藝如此。
去城十五裡,果得行者,述大師諭,行者即引蹇驢從行。
行不挾兵,但懸一囊於驢背,滿實小刃,自雲發無不中,為大師高足。
叩以大師蹤跡,行者但笑不答,於是盡山東境,乃不遇一盜。
蔣志善槍術 無錫陶某精武術,號內家,善用槍,世有陶家槍之目。
武官蒞是土者,必先謁其廬,無敢慢。
有蔣志善者,鹹豐間,嘗官無錫守備者也,獨不禮焉。
陶怒,盛氣往謁,見蔣長身皤腹,肌肉墳起,知必孔武有力,內怯,氣頗懾,不敢輕發怒,歸。
蔣乃報謁,請曰:「聞陶家槍精妙無敵,某駑,不敢請槍法,願賜君槍觀之。
」陶素以槍法自負,出槍眎,不覺擺舞作勢。
蔣亟止之曰:「君槍法,自是猛無匹,惜槍幹劣,不任舞,稍用力折矣,奈何?」陶不信,曰:「此幹良材,乃不任舞耶?」蔣索槍,握其梢,力擺動,幹砉然斷,笑曰:「何如?某藏數槍,似不劣。
」陶慚,必欲一視其槍,乞隨蔣返署,索視槍,實勝己所用者。
蔣又請曰:「此槍可用,幸得一覘君伎。
」陶唯,竭力飛舞,驅撥空中,氣呼呼有聲。
蔣睨視久,曰:「止止,君用槍,乃不任刺人。
」陶大駭曰:「薄伎至不足道,然天下乃有用槍之不任刺人者乎?」蔣拍其胸,曰:「不予信,君試刺我。
」陶怒,斥曰:「君胡予戲,死君,且論抵。
」蔣又激之曰:「君殊自多,予信君伎,必不任相死。
」陶憤,曳槍回走十數步,遠舞作刺勢,逕前,洞蔣胸,蔣疾解巾,揮格之,巾纏槍尖,不得脫,嚮後倒掖之,陶失槍,不覺拜伏地曰:「願有以教之。
」蔣呼取盂水與陶,曰:「視予急舞,即持潑予體。
」乃起持槍舞,閃閃成白光,大若徑四五丈車輪。
瞥忽耀陶目,至不能張視,疾取盂潑之水,水點紛紛反潑,下若雨,淋漓滿己身,無一點著蔣體者。
嘗有鬻拳者,彊占崇安寺廢址,寺邑古剎也,邑人欲驅之而無術,走告蔣。
蔣微服往覘,伎頗高,恐不可彊力制,歸取槍馳馬,繞所占地舞一匝,威之。
明日,其人遁矣。
相傳此即固始李世忠也。
羅漢武力長鄉曲 有童子,痘瘢積於額頰,力能任百斤,奇童也。
趙孔修言其師李某精武技,顧和藹,未嘗忤人。
村有惡少十八人,號羅漢,以武力長鄉曲,顧不樂李有能名,則張筵,延李較藝。
李至,命列榻十八於堂上,面所謂羅漢者曰:「餘必令君輩同時列坐,果如羅漢坐者。
」十八人者皆曰:「勿空言。
」於是雜撲李,咄嗟間,此十八人者果皆為李拳所中,鹹據榻坐,獨一人側耳。
十八人鹹服李,延之首席,然猶思所以勝之。
十八人中,有三人同師一僧,因挾其侶謁僧,言李語侵阿師,將進此,與阿師角技。
僧怒,以柬招李隨喜山門。
李初不審僧之有隙也,徑至。
僧結束,著雙鐵屐迎李,李大駭。
食既,僧請試藝,疾起仰跳,以手攀棟上垂絙,懸雙屐空際,意李近其下,則屐鐵適陷李肩井,法立死。
顧李捷疾,未及其下踐,則已仰握其脛,脛碎,僧立死。
陳國瑞獷悍多力 陳國瑞,故農人子,數歲喪父母,依叔父母居。
十二三歲即獷悍多力,叔父母使牧牛,輒聚羣兒為行列,跨牛奔馳,上下山坡如馬,羣兒不從命者執而鞭以柳條,羣兒畏其力,不敢抗。
牛多瘠,叔父母怪之,知其事,乃不令牧。
國瑞性嗜殺,日以屠狗為事,嘗以片肉置掌中,犬來餂,執而曳之,皆折頸死,村鄰日有責言。
叔父問所志,曰:「好武。
」使從技師於廬江,學手搏擊劍,三日,不能通一技。
師責之,國瑞請與師互毆數拳以較,一揮而仆其師,拂衣徑去。
時兵亂後,田野蕭條,有物如人而鋸牙虎爪,匿壽西山中,搏人為食,刀不能傷,村人號為夜叉。
國瑞既橫甚,眾欲使膏其吻,故激以言,國瑞果踴躍往。
授以兵,皆嫌輕甚,河幹有舟人所寄鐵錨重數百斤,握以往。
搜林箐中,數日遇於巖下,物見人來搏,以鐵錨擊之,應手糜碎,荷死體歸。
會僧格林沁徵兵勦撚,眾共資以往。
僧初未之奇,見其有力,使為旗手。
大纛長數丈,幅亦二丈餘,國瑞舞之如風,臨陣不俟命,輒麾以入,左右橫擊,撚人馬皆倒仆,盪決數裡,軍以大勝。
僧以其不守號令,先笞三十,次獎其勇,立授千總,於是積功至提督。
國瑞初不識字,後與幕賓討論,遂能文,然縱情聲色,勇力亦稍稍衰矣。
至其與李世忠輩交鬨,及在京師鞭寺僧事,固世所習知者也。
大頭檢點與塔齊布徒搏 粵寇韋昌輝營檢點王欣頭顱甚大,較之常人殆逾數倍,故稱大頭檢點,或即以王大頭呼之。
大頭有殊力,勇悍善戰,每戰,必執長矛,騎而馳,至官軍陣後,相度一周始回。
既陷湖南之江華縣,一日,乘馬出北門,門懸巨木,大頭自下騎,以兩手攀木,兩足力勾所乘之馬,人馬俱起,懸空際,片時始下。
大頭至長沙,聞官軍有都司曰塔齊布,以驍勇著。
一日,與塔約,不乘馬,不用械,徒手奮鬬,彼此不得有人助,必互分勝負而後已。
至期,兩人互搏擊,至即晡,塔漸不支。
塔有一親兵疾趨而前,舉槍向大頭轟擊,遂中彈而斃。
塔斫其頭權之,重十四斤有奇。
楊二姑為飛刀神手 楊二姑,粵寇楊輔清之妹也,勇敢果決。
夫江得勝,為輔清部下都指揮,亦甚驍勇。
每戰,二姑輒以黃巾裹首,繫大紅戰裙,與其夫並轡而出,衝鋒陷陣,人莫敢敵。
能於馬上擲刀刺人,百發百中,中者無不立倒。
刀長七寸,鋒厲無比,臨陣時,胸前垂一革囊,囊中纍纍者,皆利刃也。
自稱為飛刀神手。
且粗知文墨。
江不識字,簿書皆委之二姑,所撰安民告示今錄如下:「開造王勳右輔總裁頂天扶朝綱輔王威千歲楊殿下都指揮江,為封刀安民,不可恐怕逃亡。
天兵到者,一天二天洗城,殺盡妖魔,止除天父天兄,暫息雷霆之怒。
今日天兵到者,到有兩天,妖魔殺盡。
天父天兄不殺百姓,看顧小子。
今日封刀安民,就此不許殺人,不聽我言,強搶硬買,殺百姓,打先鋒,斬首號令。
不可恐怕逃亡,大家投降,信天父天兄聖教,大膽做生意,不許變妖,看看斬首號令,禱告天父,急急特示。
」二姑自命通才,意謂不必有人相助也,凡被擄之能文者輒殺之。
劉三姑娘舞雙刀 張龍,宿州人,同治中撚首也。
妻曰劉三姑娘,美而勇,嘗披紅錦袍,插雙雉尾,乘駿馬,舞雙刀,所向無敵。
張有外寵,劉銜之次骨,欽差大臣勝保知之,使人誘劉為義女。
劉感勝,遂刺殺龍以眾降。
勝又慮人之多言也,以劉儷部將某。
劉汶用二劍 李楳,嶺南人,所用名刺則題曰李某,勇力武技冠一時。
其徒劉汶,稱曰先鋒,佩二劍,長四尺許,運轉如飛雪,數十人莫近。
作橫於番禺、香山諸縣,刦掠無虛日。
估船聚石步,月明中,楳駕小舟,投名刺,訂時刻假金,隨其人之豐嗇索之,拒之,夜中輒亡其顱。
有武弁李姓,勇健少年也。
策誅楳非易,法當先翦其翼,乃懷小槍以偵汶。
一夕,遇汶於狹巷中,弁引手出頂上。
引手出頂上者,官中人捕盜,令盜跧伏之隱語也。
汶素輕弁,曰:「汝何敢?」立負劍,劍長巷偪,不能即出,李槍已洞其胸,劉仆。
楳聞耗,始震,然猶行剽於江上。
前山劉姓族大,鹹能武,地邇澳門,楳每行刼,輒隱澳門。
前山之劉乃密布小舟海上,偵楳出沒。
一夕,阨之小渚間,楳輕身履水而行,如蜻蜓,劉姓子弟鹹能槍,多命中,楳被三槍,始殊。
起其屍,英氣勃勃,目作精光射人也。
少婦用匕首 常熟多拳師,同時有四庭柱、一正梁之目。
正梁者,陶姓,最勇健。
庭柱者,二文二武,均舉人,其一曰仲家德,且以制藝著稱於時。
常熟濱海,多沙地,非有力者不能得,往往以爭奪而械鬬。
仲受人聘,敵請其技,適地有巨石,一拳下,石陷地三尺,眾懼,不敢鬬。
時有一異方少婦,肩一雨蓋,日遊於市。
而貌美體弱,足纖小,有無賴戲之者,一指著身即仆,行蹤又極詭秘。
庭柱之黨思困之,適婦過蕭寺,一人直前撲婦,婦足略舉,顛百步外,五人合力攻之,婦揮拳抵敵,操縱裕如,久不能勝。
陶潛取手鏢傷其眉際,遂敗而遁。
眾追之,疾如飛鳥,瞬息已杳。
所遺之雨蓋,抽其柄,得匕首二,吹毛斷鐵,犀利無比,不知為何許人也。
謝伯麟擲鏢 左文襄幕中有謝伯麟太史與吳觀禮齊名,每論事,意見輒相左。
謝久客戎幄,習武技,能擲鏢,百發百中,無虛擲。
嘗於牆上插香枝,密如星點,以鏢遙擲之,相距百步,中處香悉墜。
歐三用槍 閩人歐三業獵,善用槍,猛獸鷙鳥遇之無免。
令人隔牆拋雞卵,以槍彈之,卵立碎。
或忮之,約羣盜於夜刼之,歐三槍發,中盜脛,凡五槍,中五盜,皆在其脛,子小如豆,不足死人。
盜大驚,皆扶攜以去。
明日,歐以劍劈大樹,書曰:「餘居山殪虎,於爾等何害,乃必欲死我?死我者,縱虎乎?特示爾薄懲,俾自悔過,試自驗其脛,彈所入處,不幾同穴耶?量之,能起分寸否?此足知吾槍術矣。
幸告渠魁,勿復來。
」 某女擲錢 江湖技擊,有書詳載其法。
其言擲錢之法者,雲有某生官知府,娶某提督女為妻。
將到省,舟過某處,見有數人坐一小船掠過其旁,女乃謂生曰:「今夜有盜,當治之。
汝第匿艙內,無恐。
」生素不知女能技擊,大駭,然無可如何,姑聽之。
夜半,果聞有小船三五飛槳而至,生伏不敢動,但聞有人跳躍過船聲,數人落水聲,一人倒入艙中聲。
俄聞桅上有人大呼縛盜,於是艙後篙工等始取火出,見一盜在艙中,因共縛之。
俄見女自外入,指揮諸人令縛盜送官,且曰:「尚有一盜,惜被逸去。
」生驚問曰:「卿操何技而能如是?」女曰:「吾少在吾父署中,刺繡之暇,每喜擲錢為戲。
父曰:『汝好擲錢,盍即以此練技擊。
』因令縛草為人,置數丈外擊之。
已而人漸小,相距亦漸遠,擊之能中。
遂於草人身上記要害處擊之,乃曰:『可矣。
』頃數盜過船,吾先猱升桅上,手中取錢一掬擊之,一一中要害,故落水死。
最後二盜未中要害,一逃去,一倒船中,今縛送官者是矣。
」 其後,生官雲南某府。
有一同城武員與生頗相得,言次,因曰:「吾向故為盜,一日在某處,遇一官船,共謀刦之,不意先數人皆落水死。
餘過船時,覺有物相擊,急退回,幸得免。
後改行為官,得擢至今職。
顧彼時覺船中寂無聲息,不知是何神術也。
」生省即前所遇,乃謂曰:「神術人今在此,汝欲見否?」曰:「甚願。
」生令請夫人出,武員大驚,伏拜稱神人。
並問何術,女告以故,武員乃大服。
朱壽得以頸斷箸 朱壽得者,楚二鬍子之徒也,人謂其多藝,然頗自祕,不欲暴其能。
一日,赴魏姓宴,座客必欲觀其技,固卻不可,乃以竹箸七,束之可盈把,先以一端接幾緣,而後以頸承之,箸中斷。
自言少時可斷十四箸,於時壽得年六十外矣。
駕長起大殿柱 海寧有遊方醫王某者,奔走江湖間,獲利漸豐,遂歸鄉,設肆貨藥。
時有遊僧來市,托紫石鉢,重百斤,入肆,宣佛號,婪索不遂,輒以鉢置於櫃,張拱合掌拒門外,人無敢出入者。
市人厭苦之,不得已,滿其願,則又過一家。
次第至藥肆,索百錢,王僅與三枚。
僧怒,將舉鉢壓其櫃,王接而擲之,石為之碎。
僧恧顏,拾破鉢而遁。
逾歲,王將赴蘇購藥材,雇吳江小舟,舟子二,其一駕長也。
駕長力猛,非櫓脫即篙折,夥怨罵之,恆忍受也。
惟張帆時,則駕長右手執索,左手持柁,以足代篙,四體並用,無不當,夥得臥而觀之,故相安焉。
越三日,晚泊城外寒山寺起爨,王登岸閒玩,有僧立寺門外,審視王,呼曰:「客非海寧藥肆之王居士乎?」王曰:「唯,何以相識?」僧曰:「予前年托鉢貴鄉,領教已深。
今幸至此,實有天緣。
予師慕客久矣,請至方丈一敘。
」王曰:「諾,姑俟我返舟飯畢,而後會尊師也。
」僧喜,反奔入內。
王歸舟,泣下。
駕長見之,曰:「客何悲?」王語以故。
駕長笑曰:「既能擲鉢,何懼乎禿?吾今請助客。
」王曰:「我既犯僧,死由自取,子何為哉?」駕長曰:「吾樂此,死亦無怨,恐僧不吾較耳。
請假衣冠,以師弟稱。
若角技時,必呼吾先,可無事。
」王諾之,遂飽餐偕往。
二人入門,羣僧笑迎曰:「客,信人也。
」報首座,接於庭,視其人,身高七尺有餘,臉橫腰闊,氣概粗豪,已望而生畏。
肅客入方丈坐,乃曰:「前者小徒蒙賜教,老僧夙夜在心,冀圖一遇。
今既垂顧,請至藝圃,仰瞻絕技。
」王唯唯。
於是羣擁入後圃,有地一區,高垣圍繞,僅通一門,亦甚堅實,圃南包大殿之後簷為閱武廳,甚雄偉,柱壯兩圍,礎高三尺,隔以石欄,有椅二,首座與王對坐,寮僧十餘皆短褐,持仗站圍矣,羣呼曰:「來,來,來。
」王謂首座曰:「請徒與徒對,師與師對。
我命弟子先戲,可乎?」首座目駕長,體貌清癯,漫應曰:「何不可?」駕長亦釋服,曰:「禿有賊形,恐竊吾衣,必謹藏之。
」乃蹲身抱大殿之後柱,起尺餘,屋瓦震動,磚石齊鳴,以左足掃礎倒,置衣其下,以右足扶直之,仍安柱,轉身呼鬬,聲若巨雷。
於是首座及寮僧鹹股慄膜拜曰:「我教中韋馱天尊,旋乾轉坤之力,亦僅如是。
僧輩肉體凡胎,何敢相角?若尊客一揮肱,則皆成糜粉,情甘降服,不敢再言技勇矣。
」王與駕長相顧大笑。
羣僧屏氣肅候,延至方丈,侍茶畢,王告退,首座與寮僧盡易法衣,執旛幢以送。
王返舟,謂駕長曰:「壯士之力,天下無敵,盍不入營為伍,則顯職立至。
請以資助,聊報大德。
」駕長曰:「嘻,吾若不為顯職,亦可小康,何至操賤業?客尚欲吾博顯職耶?」王叩其舊職及裡居姓氏,駕長不答。
王凜然,報以百金亦不受。
趙孔修掌有吸力 江右劍師趙孔修善運劍,且能斫竹片於地。
以手去地三尺許,作勢引之,竹片立起,附趙掌,是殆所謂吸力耶。
陸葆德隨盜上屋 陸葆德,河南人。
精拳勇,曾中武舉。
入都與宗室某較技,某被毆死,論抵,遇赦免,乃為標客。
一日,護某客貨,道出某地,有來刦者,陸卻之。
俄引健兒數輩來苦鬬,又獲勝。
已而其酋至,尤猱捷,與陸持,亦未能勝,酋遂引之歸,請與其女較。
女素得父傳,盡其技,且加精焉。
是日,僅能相禦。
酋大喜,遂以女妻陸。
陸本能文,改試文,中進士,得庶吉士,散館,為令於蜀,然好色,妾媵至十四人,精力大衰減,然與朋僚燕集時,猶自炫其技。
夏日,院有涼棚,甚高,陸立階前,拍手一呼,即騰立棚上,眾鹹失色。
一日,演劇為母壽,偶至寢室,適見賊展袱括財物,遽前捉之。
賊上屋,陸亦上屋,賊躍過屋數重,亦從之行。
賊擲瓦擊之,以手接取。
俄而胥役麕集,賊適誤踹壞牆,墜地被獲。
陸嚴刑,欲訊其不法事,賊大言曰:「我輩十三人,由齊至此,中途相失,否則豈為汝獲?斃我可耳,安肯說平日事。
」遂斃之杖下。
清江女子富足力 德清俞桐園筮仕三吳,以解餉道出清江,將舍館,及門,瞥睹一少年張兩目直視,口涎流頤,左臂側垂,而獨伸右臂,反其掌下嚮,若有所取攜狀,駢其足植門外如僵,雖五六壯夫喧譁推挽,莫能動。
旁有老人誶呵曰:「汝浮薄,強調人家女郎,非叩求此姑姑者,此子不得活矣。
」桐園異之而就問焉,老人應曰:「頃有一行道男子,攜女郎,載獨輪軺車,女郎翹纖足車軾,足銳小,結束若錐。
諸人道見之,乃羣激少年,謂能一握此粲者纖鉤,當以酒食相壽。
少年忻諾,意其必宿於此,乃隨諸人繞道先立門側。
須臾,車止,男子負被裝先下入門,女郎方欠伸欲起,少年猝出手,握其足。
諸人正注視,欲出聲讙笑,不意少年掌甫觸女郎纖趾,而忽睹其體若寒噤,揚手不得下。
女郎了若無覺,盈盈下車,而少年兀植如故。
諸人心知有異,視之,僵矣。
女郎蓋富足力者。
」語畢,顧諸人曰:「儻得官人好言相慰此姑姑,或貰此子生。
」諸人聞言,羣乞桐園為緩頰。
桐園許之,偕諸人入,見女郎方盥面,羣呼曰:「是矣。
」乃環嚮叩首曰:「適有一少年犯姑姑,猶僵立不動。
今已知罪,乞恕之。
」男子在側,驟睹狀,大驚,詢得故,咎女郎曰:「吾儕異地人,道此,何事傷人?」桐園從旁代請,女郎哂曰:「輕薄兒直須撲殺,官人為好言,當釋之。
」乃翩然出戶外,輕掖少年右臂,少年忽出氣,作噓聲,活矣。
後少年視己右掌,見掌心黑點大如黍,則所觸蹝履泥痕也。
某少女與盜角飛簷術 燕、趙多任俠之士,巾幗中亦有之。
有劇盜,矯捷如猿,足善走,百裡外頃刻可至,橫行燕、趙間。
某夜,入一巨宅,則見其中圖書刀劍,紛然雜列,一女子徘徊樓中,狀頗憊。
俄頃,據案坐,秉燭觀書,目不旁瞬。
乃破扉入,搜衣飾畢,將行,遽前,輕拍女肩曰:「略分爾金,異日當歸償。
」女挺身起,大聲曰:「咄咄鼠輩,欲竊物,則竊物耳,敢溷乃娘耶?」大怒。
盜惶恐,繼念餘固橫行燕、趙間者,此一弱女子何懼為,因曰:「予有絕技,請獻。
」遂向壁躡足而上,如登梯然,及顛,翩然下。
女嗤之曰:「技止此乎?」盜曰:「此飛簷術也。
」女亦躡足而上,較盜尤捷。
及顛,復返身貼壁,徐步而下。
顧謂盜曰:「較爾技如何?」盜大驚,屈膝求免,女擲諸窗外。
厥後盜匿跡山林,而女亦不知所終。
墨爺夫婦精拳術 愛景,金匱人,佚其姓,饒於資。
妻金氏,有拳術。
愛景身黑如墨,鄉人呼之曰墨爺。
旋委家政於金,而自結廬鴻山之巔居之。
山東麓有梁鴻寺,中供梁伯鸞夫婦像。
寺僧覺空,少林弟子也,精拳棒,與墨善。
墨朝暮往來,凡五年,盡得其術。
一夕,羣盜入其家,金踰垣出告墨,墨聞警,與金各執械伏戶外之深林中,度盜夥之必經此路也。
須臾,二盜肩物踉蹌至,既近,墨與金猛擊之,二盜俱仆地,遂戮之。
後來者見二盜死,遂棄物竄去,窮追之,一盜回身橫刀相拒,格鬬不勝,被擒。
夫婦二人曳之歸,數盜罪,盜叩頭哀求,誓不敢再犯。
墨惻然,縱之去,命家人搬回盜刦物,檢點無失,自後,遂無敢有覬覦者,裡中亦無盜患。
又一日,墨至蘇,乘航船歸,夜半,突來盜十數人,舟客哭呼救。
墨躍起,覓木棍,擊盜之先入者捽於河,餘盜知不敵,遁去。
舟客得無恙,深感墨功,於是名大噪。
林植齋為窶人所毆 林植齋培基,閩縣人,以武科第三人及第。
挾其穉妾至山東,宿逆旅,林他出,有同舍窶人屢搴帷作平視,妾怒,訴之林。
林徑登寓樓,尋窶人,窶人蠢蠢,無所陳辯。
林拳毆之無數,窶人一無聲響。
林既下,手足如病風痺,不能動。
逆旅主人曰:「樓上人,老拳師也。
哀之,尚可得生。
」植齋頗以人示意,窶人曰:「必其姬氏哀我。
」妾不得已,道歉衷。
窶人下,為撫摩,旋愈。
且戒之曰:「勿飲酒,勿近婦人,疾當已。
不爾,亦殆。
當時不敢以一指加君,尚委頓至是。
然國家尚武,固以弓馬之力為武耶,則老夫所不能深解矣。
」 德宗習槍 德宗知尚武,萬幾之暇,頗習槍法。
所常禦者為十三響槍,宮人呼為十三太保。
舞飛槍 有善舞飛槍者,穴壁,置一杯,口向外出,擲槍中杯,杯隨槍出,以手接之,百不一爽。
武器以飛槍為難,然見有能舞雙飛槍者,如二龍盤旋空際,羣以長戟刺之,皆不能中。
黎平民善馬槍 貴州黎平縣初為苗疆,漢、夷雜處,地居黔之下遊,風氣閉塞。
土民多以打獵務農為生,自幼練習馬槍,技之精者百發百中,且能走擊飛鳥,其槍約長五六尺也。
黃少春舞刀 黃芍岩軍門少春幼孤苦,為粵寇所掠,後降官軍。
驍勇善戰,弱冠即積功官總戎,其提督浙江時,年未三十。
一日,置酒觴客,酒酣,笑謂客曰:「予,武夫也,好武藝。
今日興不淺,敢獻薄技?」僉曰:「善,幸寓目。
」黃顧左右,少選,材官以大刀進,小校挽駿馬待。
黃起而引巨觥,目客曰:「飲。
」則一飲而盡,客亦各盡一觴舉以示。
黃莞爾而笑,自易戎衣,提刀上馬,起舞庭前,下抑上揚,左盪右決,惟見光芒閃爍,不復辨其人馬所在。
舞畢下馬,氣靜神閒,笑顧客曰:「何如?」客羣賀曰:「公神武,真當代之英雄,絳、灌不足伍也。
」 邱尊謙使大刀 邱尊謙,徐州沛縣人。
能使大刀,重十許斤,人呼為邱大刀。
少淪於盜。
同治中,廬江吳武壯公長慶從李文忠公鴻章征撚,道出徐州,聞其壯烈,招降之。
嘗為先鋒,馳驅齊魯,多功績,仕至副將。
吳移軍江浦登州,皆從。
善詰盜,所至,輒召諸少年箕踞而飲,蹴踘為樂,少年有窘乏,輒周給之,以故捕盜無弗獲,所在一方無盜。
其生平不治生產,得金,輒揮手盡。
光緒辛巳,卒於裡,年五十許。
石六郎刀法 廣州石翁產六子,皆英英壯人也。
翁家富而患盜,則欲使六子皆武以備盜,延聘四方精於拳勇者主其家,分授六子藝。
一日,有病叟造門,喘且急,言將以所學授公子。
翁見狀,愕然,以禮延集廳事,問師所以教餘六子者,何操而來。
叟趣命斫荊棘為地衣,命此六郎者赤足踐過之。
以次漸過,至第六郎,六郎不可,曰:「吾軀幹,父母所授,胡必求藝以自殘?」叟笑曰:「可矣。
六郎不殘其身,寧殘人哉?吾學可授矣。
」居石翁家八月,六郎乃盡有其師所授。
一日,與師試藝,力偪師於壁衣間,師鬥起一腳,六郎立斃。
師匆匆捲單行,至村橋,遇石翁於橋上,翁曰:「先生胡挈囊以行?」叟曰:「六郎與老夫較力,老夫斃之矣。
」翁曰:「吾尚有五子,師更擇其一而授之。
六郎,吾無惜也。
」將叟復歸,見六郎有微息,則出刀圭藥納其口,六郎頓蘇,於是更六月留。
叟曰:「吾學罄矣,六郎溫潤有養,必足以衞主翁之產,外侮不足慮矣。
」 叟去近村三十裡,復授徒,可三十人。
然晨起,必有棗糕於案上,如是經月,始偵其人曰王新,村人稱之曰酸糕新。
叟問何求,新曰:「夜來竊觀先生授藝,經月矣,顧不獲自進。
意納糕為脩脯,乞錄於弟子門籍。
」叟笑曰:「可。
」新乃輕趫便利,不六月,藝出此三十人者上,履險騎危,如猿猱。
遂謝叟去,為盜,剽掠於近郊間,郡人鹹以為苦。
尋偵得新為叟之高弟也,則並叟而訟之於吏。
叟既見錄,知年老不足以制新,則行三十裡造六郎家,延六郎捕盜自贖。
六郎遜謝,叟曰:「汝勿悸,新所能者,老夫知之。
新每登屋,必倒其刀鋒下嚮,追者踵上,則新刀必疾下,中追者肩井,立死。
老夫今授汝趣登疾退之法,見新超而登瓦,汝則偽作聲勢,欲從之登者。
新備汝,必疾以刀下,汝已狙伏。
新不中,且更上,汝則鼓勇以刀鋒上翹,中其股,新墜矣。
」六郎習刀法可十日,遂從叟捕新,果遇之村店,六郎如叟言,新中創墜,卒捕得之,伏誅。
某女郎用刀 中州俗強悍,睚眦必報,又多禁忌,入境必問俗,非是,必屢受辱。
某自汴赴漢,一日午,息茅店,製麥麵作午餐。
方食,有販麥客來,約三十人,高聲呼店主人備膳,嘈嘵呼叱,各以扁擔架兩麥袋間而坐其上,出竹根短煙管而吸。
忽有三竹轎至,轎中一老嫗,一小女子,一童,女與童似姊也弟者,童年幼,約十二三歲,皆入室坐。
有頃,車聲轔轔,至店而止,車蓋載三人行李者。
童喜,奔出,有擔適當門而亙,童躍過之。
客大怒,欲批其頰,車夫勸止,命童對擔叩首以禳之。
蓋汴俗以扁擔被跨為不祥也。
童、允,老嫗出謂曰:「彼年幼,自外省歸,不知禮,盍恕之。
」繼又令童揖擔,童果揖,客仍躁,車夫怒,與客爭。
客恃眾,羣捽車夫,復一擁入室欲執童。
童依老嫗肘下,女郎獨含怒意,老嫗掖女手,似掣之
楚頷之,下車入,曲折達一室。
室小於鬥,置兩榻,一榻有老者趺坐,年七十許。
寒暄中,知老人實販棗者。
時已薄暮,店主人入室,餉客晚餐。
餐畢,攜燭一,茶壺一,置榻前小桌,闔門逕去。
楚與客談次甚懽,幾忘寢。
天寒,楚已禦裘,忽覺溫煖,以為室小無風,且近燭,不之怪。
三更許,室益煖,以手捫壁如沸,燭油倒瀉如注。
楚大懼,目炯炯視老者,老者囅然曰:「君有何能,敢攜二萬金長驅來此?此乃著名黑店,來此,無或免。
君亦知四壁皆鐵鑄,上有椽,木質者三,能從此出,則得生。
餘枕函中尚有黃金三千兩,籌已熟,君毋慮。
雖然,君果何能?」楚曰:「實無所能,惟有湖縐束腰帶一條,捋之,堅逾棍。
」老者曰:「可矣。
」遂縱身騰起,及椽,椽斷,身已置屋頂。
楚急捋帶授老者,老者挈之出,躍牆外,叩店門。
店主人啟視之,固廂間客也,含笑延入,啟精舍三楹,安榻焉。
黎明,楚與客分道去,客亦不言姓氏。
楚歸,不復保鏢,以傷科懸壺自給。
其子若孫,世守其業勿替。
石達開碎碑 道光中,石達開遊衡陽,以拳術教授弟子數百人。
其拳術,高曰弓箭裝,低曰懸獅裝,九面應敵每決鬬,矗立敵前,駢五指蔽其眼,即反跳百步外,俟敵踵至,疾轉踢其腹臍下,如敵勁,則數轉環踢之,敵隨足飛起,跌出數丈外,甚有跌出數十丈外者,曰連環鴛鴦步,少林寺、武當山兩派所無也。
教授於古寺中,前幢有豐碑,高二丈,厚三尺。
一日,石將遠去,酒後,言:「吾門以陳邦森為最能,應一較藝吾身緊貼碑,任汝擊三拳,吾還擊汝,亦如之。
」邦森拳石,石腹軟如綿,邦森拳如著碑,拳啟而腹平。
還擊邦森,邦森知不可敵,側身避,石拳下,碑裂為數段。
羅家三展之拳 羅守仁湛古學,困於場屋,改習拳。
年四十,因事如廣西,至梧州,宿古寺。
遇一僧,年耄矣,尚矍鑠,與語甚洽,因及技擊,言時頗露矜色。
僧請一試,羅遂起舞。
僧斜睨,微笑曰:「美則美矣,然不能勝老僧也。
」因起作勢,使羅撲之。
羅旋舞而進,僧揮以手,羅退盈丈而顛。
笑曰:「何如?」羅知技未進,請執弟子禮,凡三年,學成而歸,設館於羊城以授徒。
山東有某甲,富人子也。
勇而好鬬,漫遊燕、趙、梁、楚間,所遇未嘗敗,自謂勇蓋一世。
至廣州,聞羅名,往訪之。
時羅生徒如市,而以技擊稱者亦多,與搏,皆敗。
某必欲見羅,羅適外出,及歸,聞此事,乃穴壁置煙具,以巨石塞之。
明日,某乘馬來,束武裝,羅有懼色,乃佯為徒,招待之曰:「予師適他出。
」言次,以一手插石,指沒石中,如入淤泥。
取石置他處,奉煙具以進,乘勢按其手,以試某力。
力遜於己,知能敵,因曰:「予師尚未歸,弟子請得與長者先角可乎?」某慨然允之。
遂交手,迴旋數次,某知不敵,遂拱手曰:「某閱技多矣,所遇未嘗敗。
今乃值君,天下之大,固自有人哉。
」上馬辭去。
臨別,羅陰以手按馬脊,脊骨斷,馬蹶而死。
羅寢室覆厚石於地,石破碎如搗,蓋習技時所踐破也。
榻高二丈,寢時聳身上,下亦如之。
生徒有試其技者,夜糾七八人,各攜武器待諸途,羣械并進,羅一一按而奪之。
或至夜橫繫巨纜於巷,待其過,羅緩步行,若無物,纜斷若枯。
及晚年,乃綜所學,擇尤者演為七十二首,每首凡三變,名曰三展。
而學者每苦其難,至三十六首輒止,未能概盡其妙。
後其技仍見稱於人,號曰羅家三展。
某婦以針刺斃人 丹徒武舉文某善拳術,力舉數百斤,氣不喘,面不頳,道光時人也。
一日,過廣陵,口渴,欲得杯水,苦無茶肆。
逡巡入破寺,則見一老僧趺坐蒲團,文乞飲,不答,擊之,拳著其胸如棉,而手大痛,亟長跪求恕。
僧始張目曰:「何鹵莽乃爾?吾,峨眉十八郎也。
嘗事一師,吾與同學凡十八人,皆擅絕技,餘次十八。
一日,次十二、次十三者告於師,謂有夫婦二人南下,保鏢銀數百萬,南下欲刼之,慮勿勝。
諸人爭欲助之,跪於師前,求下山,師許之,餘亦與焉。
餘既行,止潼關外某山以俟之。
旋知鏢抵關內一逆旅,眾議即夜刦之,漏初下,命餘先往探。
既至,躍登其臥室之屋頂,窺知其夫醉臥,婦方倚燈製履,銀車列榻後。
餘惴惴,方恨諸人不至。
惟見婦時以針抹頭上油,或就窗上刺之,既而婦忽仰首曰:『十八郎可下。
』餘心知不可逃,揭瓦而下。
婦啟窗,指庭中曰:『速移之返,否則餘夫醒,汝亦危矣。
』蓋庭中有十七人之屍也。
餘乃肩十七屍越關出,檢視各屍,僅眉心有一刺痕,蓋婦以針刺窗時,即十七人中針而殞矣。
葬事畢,餘披剃為僧,今七十矣。
子其猛省乎!」文汗流浹背,即辭歸。
陶先生以傘柄撥人 陶先生者,青浦諸生,課徒為業.一日,途遇糧艘舟子執一賣餅兒撻之,詢之,則以選錢故.陶睨而笑曰:「如此鵝眼榆筴,乃以易如盤大餅,曲即在汝.」舟子怒曰:「何與汝事,豎儒強判曲直,且試老拳.」方一舉拳,而身已驀然倒,蹶起,大慙而去.薄暮,過橋,有十餘惡少環而罵之.時微雨,陶手蓋足屐,身著鬥袚,擕一油瓶,將買油以繼晷.乃笑曰:「雞肋不足以供尊拳,以油瓶寄店家,碎此,將妨我半宵課.」語未畢,則見一惡少已擲對岸.眾愈忿,如牆而進,陶以傘柄撥之,紛紛而倒,半擲灘外,半墜河中.糧艘旗丁聞而趨赴,呵曰:「若輩無目,奈何犯陶先生?」陶曰:「幸我早知君部,無傷也.傳吾語戒之,此後慎勿驚嚇兒曹.」一笑而去.時館僮二,一曰文榮,一曰永祿,問陶何以不舉手而人仆,陶笑曰:「汝等試撃吾.」文榮固孱,隨撃而仆.永祿負其壯,猛撃之,則身擲數步外矣. 陶先生以筆管制犬 陶先生在塾中,以敗筆管削其兩頭,置於袖,行村中,遇獰犬,向之一擲,無不張口狂奔而遁.蓋剡竹支其兩齶,不能合,不能吠也. 葉鴻駒精內家拳 吾國拳術,自達摩東來後而益精,達摩之後,間有名家,而以宋藝祖為最。
藝祖性猜刻,祕其術,不欲傳之人,故人罕知者。
後值大宴,藝祖被酒,偶洩之,且雲將繪圖附注,俾人傳其術,大臣在旁慫恿之。
及旦,藝祖悔,然恐失信於大臣,乃立廟於少林,藏其拳術祕本,又故嚴其規,使人不易知,雖知,而難出廟以傳之人。
此少林祕奧之所以難窺也。
葉鴻駒者,嘉定人。
少孤,然多力異常兒。
有遊方僧見而奇之,度為徒,攜之入少林。
鴻駒入其中,十年,盡得其祕。
而思歸,詢之同儕,僉雲:「廟規本有藝成準出之條,然大門有大師嚴守,不得出,欲出者,須自廟後夾弄出,惟險甚。
弄中有機百數,藝稍疏者,輒死於機,非一人矣。
」鴻駒恃其藝,且歸家心切,不為沮,迺破機出。
歸後,館於某富室,出其藝以授人,受其教者,鹹能十人敵,於是鴻駒之名大噪。
一日,信步河濱,有牽舟者過其前,厲聲命讓道,不服,大聲曰:「我葉鴻駒也。
」其人不聲,取肩上牽闆擲地,悉陷入,即曰:「吾特訪汝而來,請一較。
」許之。
鬬良久,牽舟者負,隕入河。
後三年,復來較,仍不敵,為鴻駒所敗。
其人去後,鴻駒告人,謂:「彼技已大進,特以疏故,為我敗耳。
再三年,我不能敵之矣。
」後三年果復來,鴻駒避他出,設棺於堂,詭雲已死,其人信之,迺行弔祭禮。
奠畢,以指插入棺中,取石灰一握而去。
鴻駒歸,視其插處,如利錐所鑿,歎曰:「彼已入武當內家宗矣。
」乃遍訪諸內客之有名者而盡習其術,於是鴻駒以外客而精內家,而性亦彬彬如儒者矣。
鴻駒嘗言學拳須先練筋骨,初入少林,無術以學,惟命挑水於山腰之澗邊,肩水一擔,須步行梅花樁以達寺。
挑水三月乃習燒火,火突有數十,須距躍乃可,練筋骨也。
鴻駒子無名,早卒。
其孫春伯,亦以拳勇著。
羅思舉走峻超阻 羅思舉幼嗜武藝,家窶甚,博弈善飲酒,益窘困,無以自贍,遂為盜,或行乞,不之苦也。
羅宅鄰某寺,古寺也,諸無賴時出沒其間。
有綽號包子大王者,橫尤甚,設博於寺,羅所盜乞而得者,屢為大王所攫,村人之以博負而喪其家者更多,恨之甚,羅尤恨之。
值端陽,村人酌酒為樂,羅得飽食,且多得金,則往寺。
大王見羅,微哂之曰:「吾知今朝令節,人樂與子金。
子以多得,復來此耶?」言畢,撫髯大笑。
羅曰:「諾。
」頃,金罄。
大王曰:「盡是耶?」曰:「然。
」大王曰:「無傷也,速行,多乞金來。
」羅怒其侵己甚,欲毆之,畏其徒,則歸,盡出其數日所竊得之米烹為粥,爛熟之,裹以荷葉,攜入寺。
潛立大王後,舉粥傾於其首,直達踵,頭糜爛無完膚。
羅乘隙遁,知弗容於村,遂之陝。
至陝,初為傭,尋棄之,仍其前業。
陝人相驚以蜀盜上之吏,控牘盈尺矣。
吏以久不得羅,聞諸撫,撫大怒,飭捕羅,羅遁入華山。
一日,逼羅,幾得矣,大恐,忽見幽巖一古寺,欲奔入,懼弗測;欲弗前,恐被逮,猶疑間,遽聞呼聲,駭絕,將遁矣,諦視之,則一小道也。
曰:「師待君久矣,速來。
不然,追者及,且見殺。
」羅曰:「子毋我謊,吾戴吾頭來,束手以待君取。
」小道嗤之以鼻,復曰:「速入。
」促愈急,羅遂入,導入一幽室。
一老道中室坐,鬚髮皓白,呼羅曰:「思舉,來何遲?吾令小道導子,復趦趄,何也?」羅聞呼己名,復大驚,伏地請釋。
老道曰:「毋若此。
子興,吾語汝。
飯乎?」曰:「未。
」命小道取飯來。
食畢,老道曰:「子來此,吾將有以教子也。
寺側南山多荊棘,可束為薪,自明日始,子其日與二三小道蕘採於是,毋怠也。
」羅曰:「謹奉教。
」 南山者,華山絕峰也。
無道,緣草行。
老道陰囑小道,日授羅以躍巖超澗走峻越阻之術,羅習久,履險若飛,雖絕阻者視之如夷。
若斯者四年餘,足重繭,膚胼裂,處之怡然也。
未幾,蜀大亂,邊烽日棘。
老道謂羅曰:「蜀今亂,正健兒用武之時,以子材藝邁軼羣倫,建績樹勳,若俯手拾草芥耳。
吾欲命子歸蜀,子意雲何?」羅請行。
老道贈以旅錢數貫,並偕日與羅蕘採者餞之。
既出而從戎,未幾,疊以功擢至提督。
吳小將軍奪梃擊盜 某自汴梁入京,僦居櫻桃斜街旅店,旁舍有客,徹夜吚唔,繼以歌嘯,翌晨覘之,方箕踞坑上,劈豚肩而食,連舉巨觥,旁若無人。
時朔風怒號,彤雲釀雪,輿夫、賣菜傭且反披羊裘若漁蓑,猶聳肩縮脰,作觳觫狀。
客衣單帢,脫帽露肘,額汗津津也。
坑無衾褥,而書籍縱橫,幾榻皆滿。
因入室與之接談,客笑曰:「僕,飲食之人也。
風塵勞悴,寂寞枯槁,無當世用。
不祥姓字,何足為足下告。
」揣其年二十許,語音類吳下,因私詢逆旅主人,客何為者。
主人曰:「客來匝月矣,至之日,時方夜半,叩門甚急,啟之,兩健兒負箱篋置之而去。
問其姓氏裡居,皆不答,視其行李蕭條,而書籍甚富,必非暴客,故任其居處而不疑。
然一月來無交遊往還,日用飲食過侈,而白金纍纍。
日者有鄉人自塞外歸雲:『昨歲嚴冬,遇客於榆關道上,輕裘肥馬,行李甚都。
其夜同居逆旅,有綠林豪客十餘輩,持白梃,彎弓彀矢,思刧其貲裝。
客奪梃,縱橫揮擊,中者,輒顛擲十數武外不能起,餘皆伏地乞命。
客曰:「鼠輩不足污吳小將軍刃,急舁去,毋緩。
」於是盜皆扶掖背負而散。
』其為系出延陵,而鷙勇趫健,將軍之稱,非誇語也。
」會某有保陽之役,返逾旬而客去,主人謂某曰:「吳小將軍於前夕款段出都門矣。
」 某夫人擊周伯腦 周伯以武技神一州,林勿邨中丞曾從而師之。
嘗與乳下兒同寢,妻起旋,兒啼,周以手微撫兒,令寢,兒無聲,視之,死矣。
妻大罵恨,自是名益噪。
其友人某恆造之問藝,伯時時語之以勢,及狙擊跳躍之能。
然友歸語其妻,恆弗善,友遂白周伯,言吾妻不善先生技。
伯大駭,乃請面夫人。
夫人方治具款伯,但傳語:「請先生試藝於庭,吾居廚次,自別善否。
」伯笑,略試之,夫人傳語曰:「未盡所長,請更試。
」伯始駭,果悉其所長於庭中,屋柱為之震震作聲,夫人曰:「可矣。
但未足為吾夫師也。
」伯微慍,堅請面夫人,夫人出,則輕盈瘦弱,一良家姝也。
禮竟,伯請較藝,夫人不可。
固請,乃曰:「略具形勢,勿交以手。
」伯佯諾,猱進,瞥然不見夫人,乃覺腦後奇痛,髮際之骨已微陷,眩且仆。
夫人笑曰:「名聞一州者,藝乃如是?」出刀圭藥令服。
伯自是見婦人輒中懾,不敢逞。
彭半人提石獅 蘇州西鄉荷花蕩有老叟,曰彭半人,半人本越產,以貧遁於外.一日,至報恩寺,假寐彌陀佛座下,忽有人促之雲:「起,起.此間有大緣事可做.」醒而異之,視身上骨(月加)中俱生小節,節布神力.行至撫署前,有石獅,其重至千斤,半人乃指而告人曰:「吾能提此而擲之.」眾不之信.遂提石獅投之丈餘,眾大駭,後數十人不能動,遂以賂請,半人復提而緻之故地.尋居覓渡橋,飢則采野果食之,雖毒草猛蛇,噉之無事. 某年四月,粵寇至蘇,鄉民謀自衞,厚幣延半人,半人慨然曰:「此其大緣事乎?」遂負囊至村中待寇來。
李秀成聞而欲生緻之,而半人持械相向,眾為辟易,殺人數百,手提頭,纍纍若貫珠。
秀成不得已,手書勸之,許官以總制。
半人心動,夜半,易服逃,村人不知也。
半人至秀成府,秀成下階勞問,請試技,遂負一石碾,置二丈方木於碾上,木上又安一床,床上坐歌妓四人,奏曲,半人仰瞰微笑,若不知有重物在身者。
曲終而下,絕無痛苦。
秀成甚寵眷,立補木二總制前軍先鋒。
以摸錢擲石習拳法 少林寺拳法著於世,學者先存貲若幹,拜一僧為師,衣食之費皆取給於貲之息。
學成將行,從廟後夾弄出。
門有土木偶,設機焉,觸之,即拳杖交下,能敵之而無恙,可安然行矣。
行時,僧設餞於門,反其貲,不然,仍返而受業,有數年不成者,則越牆逸去,貲亦不可得矣。
一日,有瞽者來請業,僧視其瞳有膜障,以銅錢五百枚擲山上下,俾覓之,曰:「盡得,當傳技。
」瞽乃 日於兩餐外躑躅山上下,暗中摸索,漸有所得,年餘,積四百九十九枚,遂大索其一。
一日,忽得之,狂喜,目亦頓明,乃受其技去。
又有患痿症者,兩股不能動,亦持貲來學。
僧以石子一筐,置其坐處,於山上一石,畫大小墨圈,命之擊,久輒中,乃命擊飛鳥,鳥應手下。
後以石子小於芥者擲鳥目,目穿而墜,前後左右,無不如志。
僧曰:「技成矣。
」後輒以護水標為業,每坐船首,身旁置石一器,劇盜不敢近。
老嫗用鐵拐 枝江盧生,有族兄官狄道州,往依之,而兄已於兩月前擢守鎮西,遂流寓沙尼驛,以幼習武事,權教拳棒為活。
驛前二棗樹,圍可合抱,時當果熟,打棗者日以百計。
盧笑曰:「裝鉤削梃,毋乃太紆?吾為若輩計之。
」乃袒衣趨左樹下,抱而撼焉,柔若蓬植,棗簌簌墮地,眾奇之。
旁有一髯笑曰:「是何足奇?」亦袒衣而趨右樹下,以兩手對抱,則枝葉殊不少動,盧哂之。
髯者曰:「汝所習者,外功也。
僕習內功,此樹一著手,轉瞬憔悴死矣。
」盧疑其妄。
亡何,葉黃枝脫,紛紛帶棗而墮。
盧大駭。
髯者曰:「孺子亦可教。
」詢其家世,並問婚未。
盧曰:「予貧薄,未授室。
」髯者曰:「僕有女,可納之否?」盧曰:「一身萍梗,得丈人行覆翼之,固所願也。
」髯喜,挈之同歸,妝女出見,即夕成嘉禮。
明日謁其內黨,有老嫗跛而杖者為女之祖母,蠻衿禿袖頎而長者為女之嫡母,短衣窄袴足巨如籮者為女之生母,野花堆鬢而粉黛不施者則女之寡姊也。
盧以女柔婉,頗安之。
盧居半載,見髯形蹤詭祕,乘其出遊未反,謂女曰:「卿家行事,吾已諗知。
但殺人奪貨,終至滅亡,一旦火焚玉石,卿將何以處我?」女曰:「行止隨君,妾何敢決。
」盧曰:「為今之計,惟與卿同歸鄉裡,庶無貽後日之悔。
」女曰:「君姑言之。
」盧以己意白嫗,嫗沈吟久之,曰:「外舅未歸,宜靜候。
既有去志,明日即當祖餞。
」盧喜,述諸女,女蹙然曰:「吾家制度與君處不同。
所謂祖餞者,自房而室而堂而門,各持器械以守,能處處奪門而出,方許脫身,否則刀劍下無骨肉情也。
」盧大窘。
女曰:「妾籌之已熟。
姊短小精悍,然非妾敵手,嫡母近日病臂,亦可勉力支撐,生母力敵萬夫,而妾實為其所出,不至逼人太甚。
惟祖母一枝鐵拐,如泰山壓頂,稍一疏虞,頭顱糜爛矣。
妾當盡心保護,但未蔔天命何如耳。
」晨起束裝,潛藏兵器而出,姊持斧直前曰:「妹丈行矣,請喫此銀刀膾去。
」女曰:「姊休惡作劇,記姊丈去世,寒夜孤衾,替阿姊三年擁背。
今日之事,幸為妹稍留薄面。
」姊叱曰:「癡婢背父而逃,尚強顏作說客耶?」取斧直砍其面。
女出腰間鎚抵之,甫三交,姊汗淫氣喘,擲斧而遁。
至外室,嫡母迎而笑曰:「嬌客遠行,無以奉贈,一枝竹節鞭,權當壓裝。
」女跪請曰:「母向以姊氏喪夫,終年悲悼,兒雖異母,亦當為兒籌之。
」嫡母怒曰:「妖婢多言,先當及汝。
」舉鞭一掣,而女手中鎚起矣。
格鬬移時,嫡母棄鞭罵曰:「刻毒兒,欺娘病臂,隻把沙家流星法咄咄逼人。
」呵之去。
遙望中堂,生母垂涕而俟,女亦含淚出見,曳盧偕跪。
生母曰:「兒太忍心,竟欲拋娘去耶?」兩語後,哽不成聲。
盧曳女欲行,女牽衣大泣,生母曰:「婦人從夫為正,吾不汝留。
然餞行舊例,不可廢也。
」就架上取綠沈槍,槍上挑金錢數枚,明珠一掛,故刺入女懷。
女隨手接取,砉然解脫,蓋銀樣蠟槍頭耳。
佯呼曰:「兒郎太跋扈,竟逃出夫人城矣。
」女會其意,曳盧急走。
將及門,鐵拐一枝,當頭飛下。
女極生平伎倆,取雙鎚急架,盧從拐下衝出,奪門而奔。
女長跪請罪,嫗擲拐歎曰:「女心外向,今信然矣。
速隨去,勿作此假惺惺態也。
」 女隨盧歸裡,鬻其金珠,小作負販,頗能自給。
後髯者事敗見執,一家盡斬於市,惟女之生母孑身遠遁,祝髮於藥草尼菴,年八十而終。
有遺書寄女,女偕盧迹至尼菴,見床頭橫禪杖一枝,猶是昔年槍桿也。
女與盧皆大哭,瘞其柩於東山之陽,廬墓三年,然後同反。
俞大年善運氣施明擅跳踔 樂平俞、施二姓聚族而居,相去不一裡,互相婚姻,大年之父與明之父姻婭也。
鹹豐末造,粵寇起,時大年年二十餘,明尚總角也。
二人父母相繼亡,輾轉兵間,大年為僧,明為道。
大年精運氣術,力大如虎,豎二指,以繩縛之,數十人不能屈也;明身輕,二三丈之高且廣者能越之。
洪秀全據金陵,大年欲投之,行至皖,道阻不得行,寓望江塔,嘗出技以謀食,一市鬨傳。
時明亦寓某觀,顧二人皆不相知,以僧道名行,明不知僧即大年,大年亦不知道即明也。
明欲訪大年,畏其多力,伺其出,投刺謁焉。
一僮應門,明曰:「師既不在,請留刺於塔。
」遂一躍登塔而留刺焉。
大年歸,僮告之故,大年不語,亦伺其亡也而謁明。
明所寓之觀頗巨,大年以一手抱柱,一手置刺於柱隙,諸道士皆咋舌。
明歸,亦不敢再訪。
僧念亮用鐵鞭 念亮者,無錫嵩山寺僧也。
粵寇黃和錦陷無錫,遣兵徇堠山,居民邀念亮往禦之。
念亮持鐵鞭奮身獨出,適一驍酋握大旗馳馬揮眾來迎敵,念亮邁步竄入所乘馬腹下貼臥,馬驚而躍,倒撞其人下馬,揮鞭疾擊,碎其首而搴其旗,和錦兵奪氣,眾譟而前,大敗之。
念亮,俗姓楊,四川人。
或曰其人故大盜也,殆以捕急,避官中人眼目,削髮變貌為僧耳。
德州尼用劍 海道未通前,中原行客往往自德州入燕。
仁和丁某以事入都,所挾頗豐,惟從二綱紀,道上二騎客尾之。
丁中懾,適道左有茅菴,乃徑叩其扉,尼也,拒勿納。
丁曰:「暮景已逼,且雨,前途無逆旅。
乞阿師便我,得大雄殿次,容一蒲團危坐達曉已足。
願上十金,為香火資。
」尼曰:「衲尚有大師,容告之,取進止。
」而大師諾。
丁上其金弗受,除左廂,以脫粟款客。
食已,忽傳大師語曰:「來客似挾重裝,夜中幸慎重,防有暴客。
」丁固疑途次兩騎客矣,即曰:「道中逢二騎士,容止頗異,師言得毋指是?」有頃,又傳大師語曰:「盜固皆騎,客所見,未必確,防之良是。
」夜深而雨,忽聞簷際有聲曰:「幸未中。
」又聞有聲曰:「已中吾耳。
」已而寂然。
明日侵晨,侍者已起,趣客行,且曰:「夜來大師出殿墀,已發遣二盜矣。
大師讀內典十年,萬緣已空,不欲死賊,故一劍但逾其髮際,一中其耳,小創之。
去此十五裡有寺,中有駝背行者,汝將大師命,與之同行,逾山東界,即無盜矣。
」時丁必求見大師,入方丈,叢花盛開,湘簾下垂花際。
師,三十許麗人也,不圖其藝如此。
去城十五裡,果得行者,述大師諭,行者即引蹇驢從行。
行不挾兵,但懸一囊於驢背,滿實小刃,自雲發無不中,為大師高足。
叩以大師蹤跡,行者但笑不答,於是盡山東境,乃不遇一盜。
蔣志善槍術 無錫陶某精武術,號內家,善用槍,世有陶家槍之目。
武官蒞是土者,必先謁其廬,無敢慢。
有蔣志善者,鹹豐間,嘗官無錫守備者也,獨不禮焉。
陶怒,盛氣往謁,見蔣長身皤腹,肌肉墳起,知必孔武有力,內怯,氣頗懾,不敢輕發怒,歸。
蔣乃報謁,請曰:「聞陶家槍精妙無敵,某駑,不敢請槍法,願賜君槍觀之。
」陶素以槍法自負,出槍眎,不覺擺舞作勢。
蔣亟止之曰:「君槍法,自是猛無匹,惜槍幹劣,不任舞,稍用力折矣,奈何?」陶不信,曰:「此幹良材,乃不任舞耶?」蔣索槍,握其梢,力擺動,幹砉然斷,笑曰:「何如?某藏數槍,似不劣。
」陶慚,必欲一視其槍,乞隨蔣返署,索視槍,實勝己所用者。
蔣又請曰:「此槍可用,幸得一覘君伎。
」陶唯,竭力飛舞,驅撥空中,氣呼呼有聲。
蔣睨視久,曰:「止止,君用槍,乃不任刺人。
」陶大駭曰:「薄伎至不足道,然天下乃有用槍之不任刺人者乎?」蔣拍其胸,曰:「不予信,君試刺我。
」陶怒,斥曰:「君胡予戲,死君,且論抵。
」蔣又激之曰:「君殊自多,予信君伎,必不任相死。
」陶憤,曳槍回走十數步,遠舞作刺勢,逕前,洞蔣胸,蔣疾解巾,揮格之,巾纏槍尖,不得脫,嚮後倒掖之,陶失槍,不覺拜伏地曰:「願有以教之。
」蔣呼取盂水與陶,曰:「視予急舞,即持潑予體。
」乃起持槍舞,閃閃成白光,大若徑四五丈車輪。
瞥忽耀陶目,至不能張視,疾取盂潑之水,水點紛紛反潑,下若雨,淋漓滿己身,無一點著蔣體者。
嘗有鬻拳者,彊占崇安寺廢址,寺邑古剎也,邑人欲驅之而無術,走告蔣。
蔣微服往覘,伎頗高,恐不可彊力制,歸取槍馳馬,繞所占地舞一匝,威之。
明日,其人遁矣。
相傳此即固始李世忠也。
羅漢武力長鄉曲 有童子,痘瘢積於額頰,力能任百斤,奇童也。
趙孔修言其師李某精武技,顧和藹,未嘗忤人。
村有惡少十八人,號羅漢,以武力長鄉曲,顧不樂李有能名,則張筵,延李較藝。
李至,命列榻十八於堂上,面所謂羅漢者曰:「餘必令君輩同時列坐,果如羅漢坐者。
」十八人者皆曰:「勿空言。
」於是雜撲李,咄嗟間,此十八人者果皆為李拳所中,鹹據榻坐,獨一人側耳。
十八人鹹服李,延之首席,然猶思所以勝之。
十八人中,有三人同師一僧,因挾其侶謁僧,言李語侵阿師,將進此,與阿師角技。
僧怒,以柬招李隨喜山門。
李初不審僧之有隙也,徑至。
僧結束,著雙鐵屐迎李,李大駭。
食既,僧請試藝,疾起仰跳,以手攀棟上垂絙,懸雙屐空際,意李近其下,則屐鐵適陷李肩井,法立死。
顧李捷疾,未及其下踐,則已仰握其脛,脛碎,僧立死。
陳國瑞獷悍多力 陳國瑞,故農人子,數歲喪父母,依叔父母居。
十二三歲即獷悍多力,叔父母使牧牛,輒聚羣兒為行列,跨牛奔馳,上下山坡如馬,羣兒不從命者執而鞭以柳條,羣兒畏其力,不敢抗。
牛多瘠,叔父母怪之,知其事,乃不令牧。
國瑞性嗜殺,日以屠狗為事,嘗以片肉置掌中,犬來餂,執而曳之,皆折頸死,村鄰日有責言。
叔父問所志,曰:「好武。
」使從技師於廬江,學手搏擊劍,三日,不能通一技。
師責之,國瑞請與師互毆數拳以較,一揮而仆其師,拂衣徑去。
時兵亂後,田野蕭條,有物如人而鋸牙虎爪,匿壽西山中,搏人為食,刀不能傷,村人號為夜叉。
國瑞既橫甚,眾欲使膏其吻,故激以言,國瑞果踴躍往。
授以兵,皆嫌輕甚,河幹有舟人所寄鐵錨重數百斤,握以往。
搜林箐中,數日遇於巖下,物見人來搏,以鐵錨擊之,應手糜碎,荷死體歸。
會僧格林沁徵兵勦撚,眾共資以往。
僧初未之奇,見其有力,使為旗手。
大纛長數丈,幅亦二丈餘,國瑞舞之如風,臨陣不俟命,輒麾以入,左右橫擊,撚人馬皆倒仆,盪決數裡,軍以大勝。
僧以其不守號令,先笞三十,次獎其勇,立授千總,於是積功至提督。
國瑞初不識字,後與幕賓討論,遂能文,然縱情聲色,勇力亦稍稍衰矣。
至其與李世忠輩交鬨,及在京師鞭寺僧事,固世所習知者也。
大頭檢點與塔齊布徒搏 粵寇韋昌輝營檢點王欣頭顱甚大,較之常人殆逾數倍,故稱大頭檢點,或即以王大頭呼之。
大頭有殊力,勇悍善戰,每戰,必執長矛,騎而馳,至官軍陣後,相度一周始回。
既陷湖南之江華縣,一日,乘馬出北門,門懸巨木,大頭自下騎,以兩手攀木,兩足力勾所乘之馬,人馬俱起,懸空際,片時始下。
大頭至長沙,聞官軍有都司曰塔齊布,以驍勇著。
一日,與塔約,不乘馬,不用械,徒手奮鬬,彼此不得有人助,必互分勝負而後已。
至期,兩人互搏擊,至即晡,塔漸不支。
塔有一親兵疾趨而前,舉槍向大頭轟擊,遂中彈而斃。
塔斫其頭權之,重十四斤有奇。
楊二姑為飛刀神手 楊二姑,粵寇楊輔清之妹也,勇敢果決。
夫江得勝,為輔清部下都指揮,亦甚驍勇。
每戰,二姑輒以黃巾裹首,繫大紅戰裙,與其夫並轡而出,衝鋒陷陣,人莫敢敵。
能於馬上擲刀刺人,百發百中,中者無不立倒。
刀長七寸,鋒厲無比,臨陣時,胸前垂一革囊,囊中纍纍者,皆利刃也。
自稱為飛刀神手。
且粗知文墨。
江不識字,簿書皆委之二姑,所撰安民告示今錄如下:「開造王勳右輔總裁頂天扶朝綱輔王威千歲楊殿下都指揮江,為封刀安民,不可恐怕逃亡。
天兵到者,一天二天洗城,殺盡妖魔,止除天父天兄,暫息雷霆之怒。
今日天兵到者,到有兩天,妖魔殺盡。
天父天兄不殺百姓,看顧小子。
今日封刀安民,就此不許殺人,不聽我言,強搶硬買,殺百姓,打先鋒,斬首號令。
不可恐怕逃亡,大家投降,信天父天兄聖教,大膽做生意,不許變妖,看看斬首號令,禱告天父,急急特示。
」二姑自命通才,意謂不必有人相助也,凡被擄之能文者輒殺之。
劉三姑娘舞雙刀 張龍,宿州人,同治中撚首也。
妻曰劉三姑娘,美而勇,嘗披紅錦袍,插雙雉尾,乘駿馬,舞雙刀,所向無敵。
張有外寵,劉銜之次骨,欽差大臣勝保知之,使人誘劉為義女。
劉感勝,遂刺殺龍以眾降。
勝又慮人之多言也,以劉儷部將某。
劉汶用二劍 李楳,嶺南人,所用名刺則題曰李某,勇力武技冠一時。
其徒劉汶,稱曰先鋒,佩二劍,長四尺許,運轉如飛雪,數十人莫近。
作橫於番禺、香山諸縣,刦掠無虛日。
估船聚石步,月明中,楳駕小舟,投名刺,訂時刻假金,隨其人之豐嗇索之,拒之,夜中輒亡其顱。
有武弁李姓,勇健少年也。
策誅楳非易,法當先翦其翼,乃懷小槍以偵汶。
一夕,遇汶於狹巷中,弁引手出頂上。
引手出頂上者,官中人捕盜,令盜跧伏之隱語也。
汶素輕弁,曰:「汝何敢?」立負劍,劍長巷偪,不能即出,李槍已洞其胸,劉仆。
楳聞耗,始震,然猶行剽於江上。
前山劉姓族大,鹹能武,地邇澳門,楳每行刼,輒隱澳門。
前山之劉乃密布小舟海上,偵楳出沒。
一夕,阨之小渚間,楳輕身履水而行,如蜻蜓,劉姓子弟鹹能槍,多命中,楳被三槍,始殊。
起其屍,英氣勃勃,目作精光射人也。
少婦用匕首 常熟多拳師,同時有四庭柱、一正梁之目。
正梁者,陶姓,最勇健。
庭柱者,二文二武,均舉人,其一曰仲家德,且以制藝著稱於時。
常熟濱海,多沙地,非有力者不能得,往往以爭奪而械鬬。
仲受人聘,敵請其技,適地有巨石,一拳下,石陷地三尺,眾懼,不敢鬬。
時有一異方少婦,肩一雨蓋,日遊於市。
而貌美體弱,足纖小,有無賴戲之者,一指著身即仆,行蹤又極詭秘。
庭柱之黨思困之,適婦過蕭寺,一人直前撲婦,婦足略舉,顛百步外,五人合力攻之,婦揮拳抵敵,操縱裕如,久不能勝。
陶潛取手鏢傷其眉際,遂敗而遁。
眾追之,疾如飛鳥,瞬息已杳。
所遺之雨蓋,抽其柄,得匕首二,吹毛斷鐵,犀利無比,不知為何許人也。
謝伯麟擲鏢 左文襄幕中有謝伯麟太史與吳觀禮齊名,每論事,意見輒相左。
謝久客戎幄,習武技,能擲鏢,百發百中,無虛擲。
嘗於牆上插香枝,密如星點,以鏢遙擲之,相距百步,中處香悉墜。
歐三用槍 閩人歐三業獵,善用槍,猛獸鷙鳥遇之無免。
令人隔牆拋雞卵,以槍彈之,卵立碎。
或忮之,約羣盜於夜刼之,歐三槍發,中盜脛,凡五槍,中五盜,皆在其脛,子小如豆,不足死人。
盜大驚,皆扶攜以去。
明日,歐以劍劈大樹,書曰:「餘居山殪虎,於爾等何害,乃必欲死我?死我者,縱虎乎?特示爾薄懲,俾自悔過,試自驗其脛,彈所入處,不幾同穴耶?量之,能起分寸否?此足知吾槍術矣。
幸告渠魁,勿復來。
」 某女擲錢 江湖技擊,有書詳載其法。
其言擲錢之法者,雲有某生官知府,娶某提督女為妻。
將到省,舟過某處,見有數人坐一小船掠過其旁,女乃謂生曰:「今夜有盜,當治之。
汝第匿艙內,無恐。
」生素不知女能技擊,大駭,然無可如何,姑聽之。
夜半,果聞有小船三五飛槳而至,生伏不敢動,但聞有人跳躍過船聲,數人落水聲,一人倒入艙中聲。
俄聞桅上有人大呼縛盜,於是艙後篙工等始取火出,見一盜在艙中,因共縛之。
俄見女自外入,指揮諸人令縛盜送官,且曰:「尚有一盜,惜被逸去。
」生驚問曰:「卿操何技而能如是?」女曰:「吾少在吾父署中,刺繡之暇,每喜擲錢為戲。
父曰:『汝好擲錢,盍即以此練技擊。
』因令縛草為人,置數丈外擊之。
已而人漸小,相距亦漸遠,擊之能中。
遂於草人身上記要害處擊之,乃曰:『可矣。
』頃數盜過船,吾先猱升桅上,手中取錢一掬擊之,一一中要害,故落水死。
最後二盜未中要害,一逃去,一倒船中,今縛送官者是矣。
」 其後,生官雲南某府。
有一同城武員與生頗相得,言次,因曰:「吾向故為盜,一日在某處,遇一官船,共謀刦之,不意先數人皆落水死。
餘過船時,覺有物相擊,急退回,幸得免。
後改行為官,得擢至今職。
顧彼時覺船中寂無聲息,不知是何神術也。
」生省即前所遇,乃謂曰:「神術人今在此,汝欲見否?」曰:「甚願。
」生令請夫人出,武員大驚,伏拜稱神人。
並問何術,女告以故,武員乃大服。
朱壽得以頸斷箸 朱壽得者,楚二鬍子之徒也,人謂其多藝,然頗自祕,不欲暴其能。
一日,赴魏姓宴,座客必欲觀其技,固卻不可,乃以竹箸七,束之可盈把,先以一端接幾緣,而後以頸承之,箸中斷。
自言少時可斷十四箸,於時壽得年六十外矣。
駕長起大殿柱 海寧有遊方醫王某者,奔走江湖間,獲利漸豐,遂歸鄉,設肆貨藥。
時有遊僧來市,托紫石鉢,重百斤,入肆,宣佛號,婪索不遂,輒以鉢置於櫃,張拱合掌拒門外,人無敢出入者。
市人厭苦之,不得已,滿其願,則又過一家。
次第至藥肆,索百錢,王僅與三枚。
僧怒,將舉鉢壓其櫃,王接而擲之,石為之碎。
僧恧顏,拾破鉢而遁。
逾歲,王將赴蘇購藥材,雇吳江小舟,舟子二,其一駕長也。
駕長力猛,非櫓脫即篙折,夥怨罵之,恆忍受也。
惟張帆時,則駕長右手執索,左手持柁,以足代篙,四體並用,無不當,夥得臥而觀之,故相安焉。
越三日,晚泊城外寒山寺起爨,王登岸閒玩,有僧立寺門外,審視王,呼曰:「客非海寧藥肆之王居士乎?」王曰:「唯,何以相識?」僧曰:「予前年托鉢貴鄉,領教已深。
今幸至此,實有天緣。
予師慕客久矣,請至方丈一敘。
」王曰:「諾,姑俟我返舟飯畢,而後會尊師也。
」僧喜,反奔入內。
王歸舟,泣下。
駕長見之,曰:「客何悲?」王語以故。
駕長笑曰:「既能擲鉢,何懼乎禿?吾今請助客。
」王曰:「我既犯僧,死由自取,子何為哉?」駕長曰:「吾樂此,死亦無怨,恐僧不吾較耳。
請假衣冠,以師弟稱。
若角技時,必呼吾先,可無事。
」王諾之,遂飽餐偕往。
二人入門,羣僧笑迎曰:「客,信人也。
」報首座,接於庭,視其人,身高七尺有餘,臉橫腰闊,氣概粗豪,已望而生畏。
肅客入方丈坐,乃曰:「前者小徒蒙賜教,老僧夙夜在心,冀圖一遇。
今既垂顧,請至藝圃,仰瞻絕技。
」王唯唯。
於是羣擁入後圃,有地一區,高垣圍繞,僅通一門,亦甚堅實,圃南包大殿之後簷為閱武廳,甚雄偉,柱壯兩圍,礎高三尺,隔以石欄,有椅二,首座與王對坐,寮僧十餘皆短褐,持仗站圍矣,羣呼曰:「來,來,來。
」王謂首座曰:「請徒與徒對,師與師對。
我命弟子先戲,可乎?」首座目駕長,體貌清癯,漫應曰:「何不可?」駕長亦釋服,曰:「禿有賊形,恐竊吾衣,必謹藏之。
」乃蹲身抱大殿之後柱,起尺餘,屋瓦震動,磚石齊鳴,以左足掃礎倒,置衣其下,以右足扶直之,仍安柱,轉身呼鬬,聲若巨雷。
於是首座及寮僧鹹股慄膜拜曰:「我教中韋馱天尊,旋乾轉坤之力,亦僅如是。
僧輩肉體凡胎,何敢相角?若尊客一揮肱,則皆成糜粉,情甘降服,不敢再言技勇矣。
」王與駕長相顧大笑。
羣僧屏氣肅候,延至方丈,侍茶畢,王告退,首座與寮僧盡易法衣,執旛幢以送。
王返舟,謂駕長曰:「壯士之力,天下無敵,盍不入營為伍,則顯職立至。
請以資助,聊報大德。
」駕長曰:「嘻,吾若不為顯職,亦可小康,何至操賤業?客尚欲吾博顯職耶?」王叩其舊職及裡居姓氏,駕長不答。
王凜然,報以百金亦不受。
趙孔修掌有吸力 江右劍師趙孔修善運劍,且能斫竹片於地。
以手去地三尺許,作勢引之,竹片立起,附趙掌,是殆所謂吸力耶。
陸葆德隨盜上屋 陸葆德,河南人。
精拳勇,曾中武舉。
入都與宗室某較技,某被毆死,論抵,遇赦免,乃為標客。
一日,護某客貨,道出某地,有來刦者,陸卻之。
俄引健兒數輩來苦鬬,又獲勝。
已而其酋至,尤猱捷,與陸持,亦未能勝,酋遂引之歸,請與其女較。
女素得父傳,盡其技,且加精焉。
是日,僅能相禦。
酋大喜,遂以女妻陸。
陸本能文,改試文,中進士,得庶吉士,散館,為令於蜀,然好色,妾媵至十四人,精力大衰減,然與朋僚燕集時,猶自炫其技。
夏日,院有涼棚,甚高,陸立階前,拍手一呼,即騰立棚上,眾鹹失色。
一日,演劇為母壽,偶至寢室,適見賊展袱括財物,遽前捉之。
賊上屋,陸亦上屋,賊躍過屋數重,亦從之行。
賊擲瓦擊之,以手接取。
俄而胥役麕集,賊適誤踹壞牆,墜地被獲。
陸嚴刑,欲訊其不法事,賊大言曰:「我輩十三人,由齊至此,中途相失,否則豈為汝獲?斃我可耳,安肯說平日事。
」遂斃之杖下。
清江女子富足力 德清俞桐園筮仕三吳,以解餉道出清江,將舍館,及門,瞥睹一少年張兩目直視,口涎流頤,左臂側垂,而獨伸右臂,反其掌下嚮,若有所取攜狀,駢其足植門外如僵,雖五六壯夫喧譁推挽,莫能動。
旁有老人誶呵曰:「汝浮薄,強調人家女郎,非叩求此姑姑者,此子不得活矣。
」桐園異之而就問焉,老人應曰:「頃有一行道男子,攜女郎,載獨輪軺車,女郎翹纖足車軾,足銳小,結束若錐。
諸人道見之,乃羣激少年,謂能一握此粲者纖鉤,當以酒食相壽。
少年忻諾,意其必宿於此,乃隨諸人繞道先立門側。
須臾,車止,男子負被裝先下入門,女郎方欠伸欲起,少年猝出手,握其足。
諸人正注視,欲出聲讙笑,不意少年掌甫觸女郎纖趾,而忽睹其體若寒噤,揚手不得下。
女郎了若無覺,盈盈下車,而少年兀植如故。
諸人心知有異,視之,僵矣。
女郎蓋富足力者。
」語畢,顧諸人曰:「儻得官人好言相慰此姑姑,或貰此子生。
」諸人聞言,羣乞桐園為緩頰。
桐園許之,偕諸人入,見女郎方盥面,羣呼曰:「是矣。
」乃環嚮叩首曰:「適有一少年犯姑姑,猶僵立不動。
今已知罪,乞恕之。
」男子在側,驟睹狀,大驚,詢得故,咎女郎曰:「吾儕異地人,道此,何事傷人?」桐園從旁代請,女郎哂曰:「輕薄兒直須撲殺,官人為好言,當釋之。
」乃翩然出戶外,輕掖少年右臂,少年忽出氣,作噓聲,活矣。
後少年視己右掌,見掌心黑點大如黍,則所觸蹝履泥痕也。
某少女與盜角飛簷術 燕、趙多任俠之士,巾幗中亦有之。
有劇盜,矯捷如猿,足善走,百裡外頃刻可至,橫行燕、趙間。
某夜,入一巨宅,則見其中圖書刀劍,紛然雜列,一女子徘徊樓中,狀頗憊。
俄頃,據案坐,秉燭觀書,目不旁瞬。
乃破扉入,搜衣飾畢,將行,遽前,輕拍女肩曰:「略分爾金,異日當歸償。
」女挺身起,大聲曰:「咄咄鼠輩,欲竊物,則竊物耳,敢溷乃娘耶?」大怒。
盜惶恐,繼念餘固橫行燕、趙間者,此一弱女子何懼為,因曰:「予有絕技,請獻。
」遂向壁躡足而上,如登梯然,及顛,翩然下。
女嗤之曰:「技止此乎?」盜曰:「此飛簷術也。
」女亦躡足而上,較盜尤捷。
及顛,復返身貼壁,徐步而下。
顧謂盜曰:「較爾技如何?」盜大驚,屈膝求免,女擲諸窗外。
厥後盜匿跡山林,而女亦不知所終。
墨爺夫婦精拳術 愛景,金匱人,佚其姓,饒於資。
妻金氏,有拳術。
愛景身黑如墨,鄉人呼之曰墨爺。
旋委家政於金,而自結廬鴻山之巔居之。
山東麓有梁鴻寺,中供梁伯鸞夫婦像。
寺僧覺空,少林弟子也,精拳棒,與墨善。
墨朝暮往來,凡五年,盡得其術。
一夕,羣盜入其家,金踰垣出告墨,墨聞警,與金各執械伏戶外之深林中,度盜夥之必經此路也。
須臾,二盜肩物踉蹌至,既近,墨與金猛擊之,二盜俱仆地,遂戮之。
後來者見二盜死,遂棄物竄去,窮追之,一盜回身橫刀相拒,格鬬不勝,被擒。
夫婦二人曳之歸,數盜罪,盜叩頭哀求,誓不敢再犯。
墨惻然,縱之去,命家人搬回盜刦物,檢點無失,自後,遂無敢有覬覦者,裡中亦無盜患。
又一日,墨至蘇,乘航船歸,夜半,突來盜十數人,舟客哭呼救。
墨躍起,覓木棍,擊盜之先入者捽於河,餘盜知不敵,遁去。
舟客得無恙,深感墨功,於是名大噪。
林植齋為窶人所毆 林植齋培基,閩縣人,以武科第三人及第。
挾其穉妾至山東,宿逆旅,林他出,有同舍窶人屢搴帷作平視,妾怒,訴之林。
林徑登寓樓,尋窶人,窶人蠢蠢,無所陳辯。
林拳毆之無數,窶人一無聲響。
林既下,手足如病風痺,不能動。
逆旅主人曰:「樓上人,老拳師也。
哀之,尚可得生。
」植齋頗以人示意,窶人曰:「必其姬氏哀我。
」妾不得已,道歉衷。
窶人下,為撫摩,旋愈。
且戒之曰:「勿飲酒,勿近婦人,疾當已。
不爾,亦殆。
當時不敢以一指加君,尚委頓至是。
然國家尚武,固以弓馬之力為武耶,則老夫所不能深解矣。
」 德宗習槍 德宗知尚武,萬幾之暇,頗習槍法。
所常禦者為十三響槍,宮人呼為十三太保。
舞飛槍 有善舞飛槍者,穴壁,置一杯,口向外出,擲槍中杯,杯隨槍出,以手接之,百不一爽。
武器以飛槍為難,然見有能舞雙飛槍者,如二龍盤旋空際,羣以長戟刺之,皆不能中。
黎平民善馬槍 貴州黎平縣初為苗疆,漢、夷雜處,地居黔之下遊,風氣閉塞。
土民多以打獵務農為生,自幼練習馬槍,技之精者百發百中,且能走擊飛鳥,其槍約長五六尺也。
黃少春舞刀 黃芍岩軍門少春幼孤苦,為粵寇所掠,後降官軍。
驍勇善戰,弱冠即積功官總戎,其提督浙江時,年未三十。
一日,置酒觴客,酒酣,笑謂客曰:「予,武夫也,好武藝。
今日興不淺,敢獻薄技?」僉曰:「善,幸寓目。
」黃顧左右,少選,材官以大刀進,小校挽駿馬待。
黃起而引巨觥,目客曰:「飲。
」則一飲而盡,客亦各盡一觴舉以示。
黃莞爾而笑,自易戎衣,提刀上馬,起舞庭前,下抑上揚,左盪右決,惟見光芒閃爍,不復辨其人馬所在。
舞畢下馬,氣靜神閒,笑顧客曰:「何如?」客羣賀曰:「公神武,真當代之英雄,絳、灌不足伍也。
」 邱尊謙使大刀 邱尊謙,徐州沛縣人。
能使大刀,重十許斤,人呼為邱大刀。
少淪於盜。
同治中,廬江吳武壯公長慶從李文忠公鴻章征撚,道出徐州,聞其壯烈,招降之。
嘗為先鋒,馳驅齊魯,多功績,仕至副將。
吳移軍江浦登州,皆從。
善詰盜,所至,輒召諸少年箕踞而飲,蹴踘為樂,少年有窘乏,輒周給之,以故捕盜無弗獲,所在一方無盜。
其生平不治生產,得金,輒揮手盡。
光緒辛巳,卒於裡,年五十許。
石六郎刀法 廣州石翁產六子,皆英英壯人也。
翁家富而患盜,則欲使六子皆武以備盜,延聘四方精於拳勇者主其家,分授六子藝。
一日,有病叟造門,喘且急,言將以所學授公子。
翁見狀,愕然,以禮延集廳事,問師所以教餘六子者,何操而來。
叟趣命斫荊棘為地衣,命此六郎者赤足踐過之。
以次漸過,至第六郎,六郎不可,曰:「吾軀幹,父母所授,胡必求藝以自殘?」叟笑曰:「可矣。
六郎不殘其身,寧殘人哉?吾學可授矣。
」居石翁家八月,六郎乃盡有其師所授。
一日,與師試藝,力偪師於壁衣間,師鬥起一腳,六郎立斃。
師匆匆捲單行,至村橋,遇石翁於橋上,翁曰:「先生胡挈囊以行?」叟曰:「六郎與老夫較力,老夫斃之矣。
」翁曰:「吾尚有五子,師更擇其一而授之。
六郎,吾無惜也。
」將叟復歸,見六郎有微息,則出刀圭藥納其口,六郎頓蘇,於是更六月留。
叟曰:「吾學罄矣,六郎溫潤有養,必足以衞主翁之產,外侮不足慮矣。
」 叟去近村三十裡,復授徒,可三十人。
然晨起,必有棗糕於案上,如是經月,始偵其人曰王新,村人稱之曰酸糕新。
叟問何求,新曰:「夜來竊觀先生授藝,經月矣,顧不獲自進。
意納糕為脩脯,乞錄於弟子門籍。
」叟笑曰:「可。
」新乃輕趫便利,不六月,藝出此三十人者上,履險騎危,如猿猱。
遂謝叟去,為盜,剽掠於近郊間,郡人鹹以為苦。
尋偵得新為叟之高弟也,則並叟而訟之於吏。
叟既見錄,知年老不足以制新,則行三十裡造六郎家,延六郎捕盜自贖。
六郎遜謝,叟曰:「汝勿悸,新所能者,老夫知之。
新每登屋,必倒其刀鋒下嚮,追者踵上,則新刀必疾下,中追者肩井,立死。
老夫今授汝趣登疾退之法,見新超而登瓦,汝則偽作聲勢,欲從之登者。
新備汝,必疾以刀下,汝已狙伏。
新不中,且更上,汝則鼓勇以刀鋒上翹,中其股,新墜矣。
」六郎習刀法可十日,遂從叟捕新,果遇之村店,六郎如叟言,新中創墜,卒捕得之,伏誅。
某女郎用刀 中州俗強悍,睚眦必報,又多禁忌,入境必問俗,非是,必屢受辱。
某自汴赴漢,一日午,息茅店,製麥麵作午餐。
方食,有販麥客來,約三十人,高聲呼店主人備膳,嘈嘵呼叱,各以扁擔架兩麥袋間而坐其上,出竹根短煙管而吸。
忽有三竹轎至,轎中一老嫗,一小女子,一童,女與童似姊也弟者,童年幼,約十二三歲,皆入室坐。
有頃,車聲轔轔,至店而止,車蓋載三人行李者。
童喜,奔出,有擔適當門而亙,童躍過之。
客大怒,欲批其頰,車夫勸止,命童對擔叩首以禳之。
蓋汴俗以扁擔被跨為不祥也。
童、允,老嫗出謂曰:「彼年幼,自外省歸,不知禮,盍恕之。
」繼又令童揖擔,童果揖,客仍躁,車夫怒,與客爭。
客恃眾,羣捽車夫,復一擁入室欲執童。
童依老嫗肘下,女郎獨含怒意,老嫗掖女手,似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