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俠類
關燈
小
中
大
寧夏。
馮笑曰:「盜固不可治也,將誰尤!」後又數年,馮與妻中宵喪其元,一子生十年矣,藉草臥下,幸免於難。
宰官勘驗,門戶前後無盜跡,奇之。
檢其巾箱,惟破書中有一橫幅,繪事精絕,平沙捲草,二驥俯仰其間,神采生動,情景悲壯,下題「沙掩風嘶」四字,并繫以詩,警句雲:「兼善不可得,獨善胡為者。
借手一鋤兇,隱身鑪冶下。
」其以二驥影「馮」字,平沙著妻姓氏,是又一幅閨中行樂圖也。
宰愛不忍釋,攜歸,知盜之賊馮,為復仇計,嚴緝之,無所獲。
乃捐資為馮營葬,樹豐碑於墓前,曰「俠士馮鐵匠夫婦歸骨處」。
遺子頗馴謹,宰使與己子偕,就傅後,竟繼其書香。
馮名搏,字翰飛,市隱後,人皆呼為馮鐵匠,罕有知其名字者。
曹王在報王恕 曹王在,上海人,為縣著姓。
工制義。
乾隆甲寅春,與沈大成同遊廣州,客學使王東麓所,大成則館閩撫銅梁王中丞恕署中。
越一年,王聞曹名,迎以為諸子師,大合樂,置酒,賓客鹹會,具公服拜之,延之上坐,指謂眾人曰:「此江表曹先生,海內名士,即僕亦當師之。
」曹遜謝不敢當,而王終席未倦。
既罷,曹私謂大成曰:「我館人多矣,未有王公之禮我若此也。
吾何以報之?」自是生辰及歲朝節日,王必具公服拜之,有疾,晨夕往問,暇即至館,與論文史。
蓋由粵去閩,迄王之薨,如一日也。
王既歸葬蜀,家屬僑濡須,曹將渡江,其妻弟朱補園少詹招之試京兆。
曹曰:「王氏諸子學未成,義不可他去。
且因奧援以就功名,非吾志也。
」後王家仍返銅梁,而曹以疾留。
逾年,其家以鄉無碩師也,書來,言道遠家貧,不敢彊之行。
曹欣然治裝,攜其長子間關入蜀。
有阻之者,曰:「此吾報王公之日也,即死無憾。
」去數年,歸,過大成曰:「王氏諸子學皆成,其季汝嘉、汝璧尤刻苦,能趾美。
吾死,可見王公於地下矣。
」汝璧後入仕,以安徽巡撫入官工部侍郎。
李仲彭還束脩 連城李簡庵茂才有子名成文,字仲彭,亦諸生。
境極困,以授徒自給。
歲終,以徒學未成為愧,於束脩,有半受者,有全卻者,徒以感奮。
嘗應舉,有人饋贐之,固辭不受,或遺其家,既而知之,即酬以古琴。
李七為主受刑 乾隆乙卯,宜綿督陝甘,好盤詰私販,凡回疆屯戍官吏私往來販玉者,盡被獲,立正典刑。
有故巡撫某,貪吏也,以罪戍邊,使其僕李七往來販玉。
事發,李挺身自認,謂主人初不知也。
大吏脅以三木,李供如初,論大辟。
向永來負老主母 向永來,乾州人,向峯僕也。
乾隆乙卯,苗變,峯遠出,峯母楊氏老不能行,永來負之逃。
至張排砦,與楊俱遇害。
餘觀德焚券 乾隆末,高郵知州孫某嘗負歙人餘觀德白金五千兩,及餘以索逋往,而孫病殆,瀕危,執餘手以稚妻幼子為託。
餘乃為買宅於揚州小東門,任其家用,俟其子能就學,屬之名師,且時周給之,而焚前券。
徐明經分人以財 錢塘徐虛齋明經以誠生平闢佛老,而好施與,閉戶教授,單寒之家,輒不計其脩,且歲時周卹之。
乾隆季年,表弟範圻方髫齔,從父宦遊,遭家不造,自數千裡外扶父櫬歸,依明經,則曰:「中表亦同血胤,猶我弟也。
」飲食教誨,無微不至,及其成人,為之授室,並給資使遊秦、晉,為諸侯上客。
明經之曾孫為印香舍人恩綬,有祖風,亦貧而好施,即珂之父也。
何春渚供厲樊榭月上栗主 厲樊榭徵君鶚之歾也,杭堇浦太史世駿哭以詩,有雲:「泉路定應尋月上,斷風零雨說相思。
」月上,徵君愛姬也,早卒,徵君有《悼亡姬》七律十二首,極悽麗。
徵君無子,歿四十餘年,徵君及月上栗主俱委榛莽中,何春渚布衣琪見之取歸,送黃山谷祠,灑埽一室以供之。
青浦王蘭泉侍郎昶且屬同人歲於忌日為薦酒脯以祭之。
成善還人媳 成善,滿洲人,冀州知州。
時甘肅道員蔣全迪以冒賑伏法,子孫皆遣戍,妻孥流離覓食,至州界,妻病旅店中,因賣媳為婢。
成買其媳歸,詢知家世,慨然曰:「等為外吏,豈可幸其患難,辱及家室,安知吾子孫他日不至此耶?」立遣還,並厚贈以貲,送其妻媳回籍。
紀某為丁氏子雪弒父冤 山陽丁佩弦富而吝,鄉人怨之,呼為鐵丁。
丁聞之,亦自喜也,遂以為號。
丁有子,冠矣,有女,笄矣,不為婚,不為嫁也。
或問之,曰:「婚嫁多費,置之,俟其力能自緻耳。
」子能讀書,孝其父,見其父之焦勞也,每為其父勸。
父不聽,言輒撻之,積久,恩義益疏。
而其子曾不之顧,涕泣甫過,則又笑語於前矣,雖百撻不去也。
女聰穎絕倫,有艷名。
鐵丁既不問婚嫁,少年得間,輒與女通殷勤,女不拒。
其子既不得於父,又以妹之舉動為不然,亦時時規之。
妹亦厭其兄之迂,又憐其誠也,面拒之,而陰於父前為之遊說,故父子之間相夷猶未甚也。
邑有狂生紀某,嗜酒能文,好議論當世事。
酒酣興至,輒面折人,邑人皆畏而遠之,女獨好與談。
一日,裡中演劇,紀半醉而往,遇女,紀遽前揖曰:「而翁老鐵無恙?」女大怒,猝拳之,折其齒,紀負痛不怒,惟大笑引卻。
女反不自安,拾其齒,明日將送還。
而紀書來,曰:「慕卿久,家貧不能具六禮。
齒者骨肉之餘,既玉手親折,即留為聘儀,當勝於珠玉也。
」女得函,沈吟久之置不覆,然自是斂跡不出門,不見人,惟時以言餂其父。
繼見其父之意不可移也,遂奔於紀。
紀無父母兄弟,家徒壁立。
且女惟以女紅文字為活,間謁丁,丁以省嫁資為喜,轉有嘉禮。
久之,紀有所親商於山左,招之,挈家去。
女辭父,涕泗交頤,丁了無慘色,於是頑鈍無恥之名益著。
年餘,又逐其子,蓋其子偶竊錢數百文濟一貧瞽之老者也。
丁獨與群僕居,無何,中夜為人所殺,莫知主名。
諸僕得丁子於室,因偕丁族人執之送於官。
官訊之,涕墮如緶,曰:「父死,我不獨生,死可也。
謂我弒逆則冤甚。
」裔以父為何人所殺,則稱不知。
按察某疑之,延其獄,不遽斷,而其事已傳播遠近。
會學使按臨濟南,按察往迎,學使力言其冤,按察以未獲正兇終不釋也。
丁子在獄久,歷諸艱苦,自謂必死,再閱月,獄卒忽寬待之,移至一室,枕褥衾榻悉備,丁子怪之。
已而獄卒言學使署中有人來謁,視之,則紀也。
紀在山左得學使識拔,已為入幕之賓矣。
丁子前惎紀,未嘗正視,至是慘怚之中,頗有慚色。
紀詢得顛末,蓋丁子雖被逐,然不忘其父,夜分俟父熟寢,輒往省視。
是日見父死於牀,大驚而呼,遂為眾執。
丁之族人則謀分其產,計莫如先斃其子,因厚誣焉。
紀聞之,乃告學使再請按察嚴詢諸僕,盡得其情,果諸僕恨丁之刻,合謀弒之,而嫁罪於其子也。
案既成,丁子始謝紀奉夫婦。
紀將為之議婚於大家,丁子不欲,繼乃自言前為父所逐時,宿破廟中,見瞽女以星命度日,而絕孝其母,因留意焉。
紀固不羈士,即為媒之。
成婚日,路人皆曰:「鐵丁何等人,而其一子一女,乃皆畸人,何耶?」 樵叟救某宦出獄 峨眉之麓,林木蓊然,居民類業樵。
某歲春,來一叟,鬚髮斑然,僂其背,扶一杖,時造酒肆飲,輒罄數十觥,餘晷則負鋤事樵。
夜宿古剎中,默然未嘗發一言,如是者年餘。
一日,叟方輟飲步山中,突有老僕擁一女郎至,見叟,則下拜,叟拂袖逕去。
時已薄瞑,遂失所在,居人奇之,叩女郎以顛末。
女郎操南音曰:「叟,遊俠士也。
我父宦於浙,叟乃來歸,自稱曰勇士。
父奇其貌,禮之殊眾賓,叟安之,未嘗謝。
明年,父遭權貴忌下獄,就道之日,忽失叟跡。
明年父歸,未嘗不興言感叟也。
」初,女之父下獄後,叟欲拯之者屢矣,猶以為未得間。
會某相子好劍術,無師,欲募天下勇者精其術,雖萬金勿吝。
叟挺然往,旬日之間,技大進,某相乃進叟而謂之曰:「子傅我兒,技乃大進,我實嘉子。
子有何欲,我必從之。
」叟乃乘間以女父事進,並告之曰:「能拯若人,感如身受。
」父遂以是歸。
知叟所為,感甚,誓欲跡之,顧病癃勿果,乃教女覓叟,跋涉長途,有日矣。
今始遇之,何圖絕裾若此,施恩不望報,仁哉叟也。
居民相與嗟咤,始知叟乃非常人也。
十九貓殉主人 汪均之上舍,文端公廷珍次公子也。
其夫人飼貓二十餘頭,各有名號,呼之輒至。
恆手調香餌飼之,貓不食,己亦不食也。
夫人卒,貓號慟不食,方殮,躍入棺,伏屍旁不動。
出之,則傍棺哀鳴,淚如雨下,不數日,或投池中,或入竈突,十九貓悉併命矣。
吳婢救王僕 杭州汪大豐之族母有婢吳,頗婉順,母憐之,後病且死,囑二子善遣之。
子體母意,厚賜之,遣老僕王某送歸其家。
婢父母均前卒,兩兄皆無賴,所齎既誘盡,更以二百金鬻之遠所,音耗遂絕。
久之,王以急事往閩,渡海遇蔡牽被掠,驅至一艇中。
忽有呼之者,曰:「若非汪孺人家王伯乎?」王諦視,急呼曰:「吳姐乃在此,救我救我。
」吳叱左右解其縛,謂:「兩兄皆匪人,蕩我貲,復計陷我。
此間大出海捐千金購我,頗厚我。
然所為不道,我微諷之,渠亦自危。
然以羣夥牽制,不能決行,當與之俱燼矣。
」俄頃牽來,羣盜傳呼曰:「大出海至。
」蓋大出海者,舶主之尊稱也。
牽短衣跨褶,婦則戎服裹頭,誠壓寨夫人也,惟皆徒跣耳。
吳指王謂牽曰:「此我舊主之僕,昔蒙其惠,老且貧,勿責其贖也。
幸送之歸。
」牽諾之,贈以金,并一旗,曰:「執此,海道無阻。
」王與吳大泣而別,歸以告其兄。
時二兄鬻妹金已罄,計為盜亦得,入海投之。
吳聞其至,即怒曰:「人之無良,我乃以為兄耶,必殺之。
」牽為宛轉解釋,始抱頭竄歸。
後牽敗,以巨礮自沈其舟,則吳果與之俱燼矣。
羅壯勇殺豪救婦 錦江某孀婦老而貧,有子遠出經商,三年不歸。
媳方少艾,土豪某強委禽焉,不可,則將刧取之。
姑婦夜泣,羅壯勇公思舉方為盜,過其屋,聞泣聲,伏聽而悲之,即躍下,授以橐中所獲,使他匿。
是夜,豪方飲於室,有物若魈魅,忽入室,攫其首去。
時川盜推壯勇為最便捷,其家疑為壯勇也。
報官,並懸千金之賞以捕之,久之不得。
嘉慶戊午,川、楚軍興,壯勇積功至提督。
他日謁縣令,自言之,且曰:「法不可廢,請歸案待罪,可也。
」令再三遜謝,乃銷案。
壯勇以千金給豪家,曰:「若懸賞千金,是為我定價也。
請以此自贖,何如?」 羅壯勇妻鬻身救夫 羅壯勇改行後,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
一道人過門曰:「有方可救,但得錢三十千,乃可製藥。
」羅自念貧窶,安得三十千錢,語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餓死耳。
苟鬻汝,得錢買藥,則兩活矣。
」妻不可,強之再三,泣而從之。
病果瘳。
羅既官遊擊,乃遣人訪其妻,以重金贖還,為夫婦如初,報其鬻身救夫之義也。
此事不足訓,然以視少共艱苦,既貴而厭棄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區,殆不可以道裡計矣。
齊二寡婦救老尼 嘉慶時,有齊二寡婦王氏者,美而勇,且善幻術,工技擊,從夫鬻技四方,能著弓鞋立馬上,馳騁若飛。
白蓮教匪作亂,橫突兵間,剽悍無敵。
時夫死,齊方祝髮尼菴。
菴多常住,官覬其利,誣老尼通賊,繫之獄,籍其產。
齊素以拳勇教授鄉裡,遊俠多出門下,乃共謀劫獄,出老尼。
既劫,則眾不可散,遂與諸遊俠據山為亂,投入白蓮教,為教首,漸更男子服,改初志矣。
朱文正病中作墓銘 上海曹侍禦疏劾和珅,身後始蒙優獎。
當嘉慶己未,侍禦子玉水舍人江將扶櫬歸葬,求銘於朱文正公珪。
文正病背癰方劇,舍人請俟愈後為之寄江南,曰可及也。
文正曰:「不可,吾病,吾文且益真摯,愈於不病者。
」乃流涕屬草。
稿竣,請劉文清公墉書之。
文清為避易數字,文正意不愜,復改定,而文清更書之,即後所刊石流傳者也。
黃竹岡送裴宗錫柩 黃壆,字竹岡,吳縣人。
晚遊天台,翛然有遺世之想。
更名雲鸐,稱吳中雲鸐老人。
嘉慶時,嘗客皖撫裴宗錫幕,事無大小,悉諮之。
裴調雲南,從之。
裴卒於官,節相李侍堯兼攝撫篆,仍延之。
未幾,裴喪歸,子幼,無期功親為護喪者,竹岡即辭節相以送之歸,蓋水陸萬餘裡也。
俞文救秀才 俞文,蘇州人,世為紫陽書院門鬥。
嗜酒。
嘉慶己未,有某生負富者金,庭辱於縣,會學使以試事按郡,諸生數十人訟某冤,且訐縣令受富者關白,不直,則大譟。
學使懼,檄某丞雜治。
而附郭他縣令素與院生有隙,思竄名傾之,密召文,屬其言不法事。
翌日,當庭鞫,呼文,使指名,不應,則厲聲曰某某犯某事。
文瞠目呼無之,且謂某某皆好秀才,會鞫者氣沮。
文身被三木,一晝夜股骨折,脛露,卒無他言。
後以獄解,得釋,徜徉於酒者又二十年,始卒。
王誠救毛大瀛 毛大瀛,寶山人,原名詩正,字又萇。
乾隆時諸生。
工詞章,充四庫全書館謄錄,議敘州同。
嘉慶丙辰,從勒保平達州教匪,計擒賊首,敘功,賞戴花翎,擢簡州知州。
庚申三月,匪渡嘉陵,犯成都,大瀛被檄募勇遏之。
匪竄州境,大瀛率三百人迎擊於土溝橋,斬獲無算。
匪大至,兵潰,匪飛戟刺大瀛,大瀛仆。
其僕王誠急冠大瀛冠,效紀信故事,為誤匪計。
匪寸磔之,截其首去。
而大瀛身亦被十餘創,腸出腹外,手持矟,罵不絕口而死,時年六十六矣。
龔龔奠顧澹湖 顧公燮,字丹午,號澹湖,又號擔瓠,吳郡老諸生也。
少從學於陸桂森、張九葉,既入泮,試輒高等。
中年放曠,不事舉子業。
長子早卒,次子好遊蕩,逐之,走至安慶,有悅之者招為壻,不復還,竟無後。
澹湖有義僕曰龔龔者,歿後,每清明,寒食,輒攜盂飯巵酒以上塚,焚紙錢奠之。
何玉鑑慷慨好義 何玉鑑,字明選,桂陽監生。
慷慨好義。
嘗從婦翁範宗裕於東鄉縣令任所,有饒向榮者,貧士也,玉鑑憐其才,請於宗裕,延為童子師,復傾囊贍之。
向榮勵學三載,入翰林。
又縣民某女許嫁一士人,後以其貧而悔,訟於官,其壻恚欲死。
玉鑑助以百金,使成禮。
士人賦詩贈玉鑑以為謝,有雲:「鏡眉別畫傷千古,故劍重還恃二天。
」 林清周給曹綸 曹綸,漢軍正黃旗人。
父廷奎,貴州安順府同知。
乾隆庚戌,綸隨任高郵,時林清為糧道隨役至高郵查漕,與綸識。
廷奎有廉聲,卒之日,益拮據。
綸歸都,妻子鶉衣百結,綸出外供職,則衣敝袍,自與妻子析薪執爨,日或不給二鬴,則市餺飥以充飢。
嘉慶丁卯春,綸臥疾不出,忽聞叩門聲,啟視,則清也。
握手道舊事,清愀然曰:「公子一寒至此,清雖力薄,然通財濟乏,義也,何敢辭!」即與以白金數鎰,尋遣人持衣數襲贈之。
夏四月,病起,造清之門,清約綸為兄弟,綸有乏,清必給之。
白蘭花募賑捐 嘉慶中葉,有漕督某者,素剛鯁,惡淮商周海門之豪侈而劾之,三疏不動。
一日,某忽自至其家,置酒飲宴,歡若兄弟,一時羣詫之,久乃度其奧援之有自也。
嘗於春日飲客花下,與客縱論古今豪傑及劍俠,海門拊膺曰:「吾聞劍俠之術亦非所難,而環顧當世,乃寥寥如曙後星,何也?諸君亦曾有此遇否?」座有少年起而對曰:「有之,且嘗一見之,其人蓋在縲絏中也。
」 海門亟問何人,客曰:「其人不知姓名,或謂為鬱林州人。
其入人家,無冬無夏,臨去,留白蘭花一翦,不知其所自來,世所稱白蘭花者也。
」眾請畢其說,客曰:「白蘭花無居止,無蹤跡,往往無意遇之,求之又不可得。
庚午,東江大水,民漂蕩者以萬計。
請於官,官不賑,某董事倡募義捐,應者寥寥。
董事夜寐,置捐冊於案,明旦失所在,而缾中插白蘭花一,大驚。
越三日,有人持捐冊來,且促董事往任散賑之事。
董事素識其人,問所從來,曰:『途中有人以此給我,囑來相邀,且雲待於河幹。
』董事視其簿,則平日所號為老慳者,皆樂輸千百,最後則不肯認賑之某官,亦捐白金八千,且鈐有縣印也。
於時趨而前,至河幹,萬鍾之粟,千鎰之金,已立具。
事後追問,莫知其由,以意度之,其為強迫可知。
自是白蘭花之名大噪,巨室豪右,中夜嘗無故自驚,以為白蘭花至也,跡之,無朕兆。
某將軍以海寇發,率師船巡海。
一夕,舟泊虎門,即座艦宴客,妓女數十人左右擁抱。
將軍宴罷,留妓侍寢。
將軍起,則白蘭花儼然在案,大駭,久之,無異,疑而遍檢舟中,無形影。
已而用印,則印字已磨漶不可見,而別有篆文『粉侯』二字,幕賓識之以告,將軍大怒,潛召工更摹刻焉。
」 魏長生有俠氣 魏三,名長生,四川金堂人,行三,秦腔之花旦也。
入都時,年將三十矣。
時都中盛行弋腔,士大夫厭其囂雜,長生因之改秦腔,名動京師,王公貴人無不願識之。
其為人有俠氣,納蘭太傅孫曰成安者,初與之狎,後遇事遣戍歸,貧無以立,長生時周恤之。
王應祥代人償逋 永嘉王應祥,字國楨。
初讀書,以家資中落遂自主會計,以善治生漸饒裕。
性慷爽,商人梁子藏以負逋無措,將就死,乃假以多金,並為轉貣於他人,至期不償,更自鬻田宅以償之。
郭家彪慷慨好施 郭家彪,字春坊,湘陰人。
生而溫約夷愉,與人無競,而慷慨好施。
家故饒裕,諸父豪宕,或日費數十萬錢無所惜,家彪亦夷然,不為有亡之顧慮也。
親故假貸,輒如其意以去,或貸於他人要一言為質,及期爽約,而責償於家彪,亦不拒。
歲中為人理宿逋,率至三四,久之,往往不讎,則毀其約契。
會歲大祲,家以中圮,然志在淡泊,不以豐約易度,布衣糲食,蕭然自得,益以濟人為務。
且廣儲方藥,病者踵門求乞,手劑與之。
自尋常草木、馬勃、牛溲以至丹砂、鍾乳、千歲之苓、尚方之蓡諸奇珍物,無所不蓄,亦無所不施。
其尤貧者,輔以羞餌,使人日再問焉;疾革,躬三問焉;沒後,裡人言之,輒涕泗交頤也。
程升清釐汪滋畹債 有程升者,汪閣學滋畹之舊僕也。
閣學官翰林時,升年逾六旬,閣學有友人為之買妾,令升送之入都,堅不從,且以大義責之,乃遣妾別嫁。
閣學卒,逋負累累,負之者亦復不少,升終年跋涉,而為之清釐,不以為勞也。
駱六救陶鳧薌 駱六,寶坻人。
幼為陶鳧薌僕。
嘉慶癸酉,六方從陶以翰林在文穎館校書,時仁宗秋獮木蘭,教匪林清勾結內監張泰、王福祿、劉得財等作亂,京師震動。
數匪入館,駱藏陶複室中,扃其戶,自索器謀拒之,苦無械,乃折桌足持與鬬。
匪削以刀斷四指,暈而仆。
匪入室,虛無人,遂出。
時皂隸數人伏草中,匪去,乃出閉館門,陶與諸人共守之。
事平,駱殊未死,移歸邸,漸蘇,陶厚待之。
其後陶每陛見,宣宗輒問義僕駱六尚在否。
陶養之,終其身。
六誠樸無他長,不知機械變詐,故臨難忠奮,有古人風。
年七十卒於家。
子滿倉,有田二頃,陶所賜也。
郝某雪邱夢餘冤 山陽邱夢餘孝廉烿少孤苦,無恆業,儉衣削食,積脩脯若幹緡,權子母,久之,子本相侔,生息漸裕。
有猾吏利其貲,踵門求貸,既貸,竟不償,乃訴之郡。
吏以貲賂守,不之理,促之,守怒,辱夢餘於堂。
夢餘乃上控大府,吏恃其狡,冤不雪。
同舍生有郝某者,憤甚,招諸生集明倫堂,問吏罪,眾畏縮不敢前,事遂寢。
陳稚峯待妻弟 陳稚峯之遊滇也,以妻弟許某有采銅之役,固請與偕。
一年而許卒於滇,失銅價至三千金,孤懸八千裡外,勢且不返。
稚峯經紀其喪,竭力營救,滇之當官者鹹高其誼,卒償所失銅價,載許與其族人之柩及妾若遺腹子,間關以歸其家。
新城陳氏義田 自北宋範文正公以來設置義莊,至本朝,崇尚風義,凡以義田義產敬宗收族上聞者,歲不下百十家,其父子兄弟賡續推衍,立法之善及其後遺澤之長者,則莫如江右新城陳氏。
陳據高貲已百年,自贈光祿大夫道始置義田二千石,其諸子金衢嚴道守誠、陳州府知府守詒、內閣中書守中、江蘇按察使守訓、內閣中書守譽,先後增益學田、祭田、小宗義田至七千石,嘉慶時詳具文簿,牒於縣府行省,以達於部,得旨旌獎。
時光祿之孫倉場侍郎觀、禮部侍郎用光,曾孫工部侍郎希曾,均在朝列,具摺入謝。
仁宗召見而垂詢焉。
而希曾兄浙江道禦史希祖、用光姪翰林蘭祥,及其他封胡羯末官曹郎監司、取甲乙科者,期功房從中多至數十人,可謂盛矣。
沈芳周貧乏 嘉慶時,長洲有女士沈芳者,字夢湘,為諸生顧春山繼室。
好讀書,耽吟詠,兼工繪事。
所售筆墨之資輒以周貧乏,曰:「吾無饑寒憂,留此何用?」 盜報龐某恩 龐某以釀酒為業,一日,晨起,有偷兒臥甕側,枕所竊衣物甚酣。
呼之起,跪而乞命。
問其姓氏,訝曰:「故人子也,烏得流為穿窬?果能改過,當贈二金以資謀生。
」因啟後門令去。
越數年,龐至閩從戎,官千總,時海盜充斥,出洋巡哨,遇盜迫捕,眾寡不敵,盜鑿舟,舟覆,十餘人皆被擒。
擒至一島,島有城,峻甚,檻車盤旋而上。
至一處,宏敞如官廨,簇擁而前。
俄聞呼過堂處決,點名至龐,酋詰裡居姓氏,備述之,有霽色,喝左右留龐再詢,餘皆檻候。
俄降座,驚釋其縛,請入後堂,令易新衣。
左右按龐於座,降階下拜,大驚,酋曰:「君不憶甕旁酣睡者耶?別後仍復潦倒,饑寒驅人,役於閩舶。
一日,舟覆,蒙島王收錄,不沒微勞,得膺此職。
君如肯落草,當虛左以待焉。
」 落草者,為盜之隱語也。
龐笑謝不敏,酋乃留之暫居。
一日,設筵宴之,命侍兒執巾櫛。
居數月,酋語龐曰:「君有旋閩之思乎?他日遇於中流,自當退避三舍,不敢犯君之鋒,即所以為報也。
」翌日,祖餞海濱,餽貽優渥,龐惟受其器械旗幟,為歸而首功計。
被擒者亦皆釋回。
不數日抵閩,以失利被擒、設計圖脫、奪獲軍裝呈驗等情稟知上官,上官嘉其智勇,加升銜。
其後每巡哨,所向輒有功,他將則否,於是積功擢總兵。
後因病假歸,盜猖獗如初,及起用,仍肅清無事。
閻老六為主人禦張老材 郯城張老材,盜之豪者也。
郯有富人娶於東郭,張偵之。
盜約行刼之先,必留符識於門或牆之隱處,以為驗,既告其徒,亦以示他盜使知有先之者,則不復爭也。
是日張先往,既識之矣,明日復往,以其賓從之多未敢倉猝從事也,則雜稠人中而觀之。
時有丐傍偕立,張視之,其舉止盜也,其面目盜也,其神情狀態無一非盜也。
張度其為外來者也,則以盜語語之,且示以所識。
丐忽躍然起,呼曰:「盜來矣,不速捕,將失之。
」遽牽張臂。
張大駭,亦反肱擊之。
張絕勇健,丐亦多力,兩人相持牽掣,擊觸階下,階上人皆驚起。
張度終不得脫,則詰丐曰:「若亦丐而盜者也。
」主人聞之,趨而前曰:「如兩君言,兩君皆不免於盜也。
今日吉期,辱兩君光降,兩君之來,不盜於我,而相偕以道,是兩君之厚我也。
請即此賓筵,相與一酌,何如?」 丐至是大笑,曰:「甚善。
」遽自趨上座,引滿而釂,張亦忸怩就座。
酒數巡,張欲起,丐挽之曰:「張某,若賊心未死,欲顧而之他耶?若欲去,若知我何人?」張不能答。
丐俯首,自解其足置案,則刻木者也。
曳下衣示人曰脛以下血色猶殷,如新截以刃者。
座客皆大驚,張亦動色。
丐引滿曰:「失此足,二十年矣。
」顧張曰:「僕當日亦如君所為者也。
君亦知泰安有閻老六乎?僕是也。
僕當時與徒黨縱橫東道有年矣。
一日,有老人偕女郎自北來,資裝不甚多,惟挾兩甕,鑄銅為之,其光可鑑。
車之上下,皆自提擕之,不令他人近也。
僕當時甚怪之,尾之行,自阿城而南,宿於安山驛。
老人入逆旅,有美少年自南來,華服跨紫騮,亦入,相見歡甚。
是日,老人命具花燭,為少年與女郎就逆旅中合巹,老人所贈,兩甕而已。
女郎明璫翠羽,金鈿玉釵,曳百褶裙,衣飾皆非倉猝所具者,窺之,悉取自甕中。
甕固不大,不識何以取擕如是。
是夜,女郎卸妝,乃置甕中,老人則俟合巹禮成,匆匆冒夜徑去。
於是僕等即往刧之,推其門,無聲,入其室,不見動靜,揭其帳,兩人方跏趺對坐,聲息都渺,刃砍之,如著棉絮,不驚亦不怒,惟曰:『汝輩欲金帛耶,在牀下甕中,能取即自取也。
』僕極力提掇,甕重幾萬斤,不可動。
僕知有異,回顧欲出,而同伴三人者,皆鹵莽,遽揮刃連劈牀上人。
於是少年怒,躍起,奮袖一揮,四人皆仆地。
少年顧僕曰:『汝盜首耶?』當時度不能脫,即應之曰:『是。
』少年釋三人去,舉甕置前,令持去,僕終不能稍移。
少年笑曰:『無用至此,尚稱健兒耶?趣去,毋溷。
』僅得脫。
明旦,少年夫婦東行,仍遙尾之,欲觀其究竟。
行二十裡,少年忽回顧曰:『若不欲生耶?』嗔目一叱,電光自其目出,隔十數丈,已及吾身,其涼如水,不覺昏絕。
及醒,則在室中,諸同伴方環視,蓋兩足皆失,病創臥一晝夜矣。
自是改行不敢復為。
不圖今日復為君所窺,君真好眼力哉,惜武技尚未至也。
」乃以手劃桌面作勢,深入半寸許,張大驚服。
張王是欲請丐長其群,丐不許,張之徒來者多人,見此狀,皆不敢動。
自是富人德丐,日周給之。
丐得錢,輒散去,不留一文。
張以為形跡已露,乃不復為盜於近地,而時時遠出。
一旦,刧漕艘於河壖,被格創死,州判某以富人與張有一席之雅,因誣以窩贓,欲詐取財帛也。
不與,因陷之獄中。
丐聞,為之詣堂上,侃侃而辨,官并逮丐與富人同繫。
丐謂富人曰:「事急,吾不得不為馮婦矣。
」遂自褫其械,夜踰牆去。
將旦,復還,是夜官庫被刼,而州判得銀於牀頭,大駭,不敢隱,以呈太守,果庫銀也。
雖然失數不符尚多,竟以嫌疑撤任。
後任至,富人遂得昭雪出獄,更求丐,不知所之矣。
伊墨卿贈宋芷灣金 嘉、道間,伊墨卿太守秉綬以翰林出守惠州,時嘉應宋芷灣太史湘以會試無旅貲,當時公車資費人必數百金,宋與伊為文字交,告貸於伊。
伊曰:「能以東西南北四字贈我一七言聯語,當以三百金為贈。
」宋不假思索,秉筆立成,聯曰:「南海有人瞻北鬥,東坡此地即西湖。
【惠州有小西湖。
】」伊大喜,決其是科必售,贈以五百金。
宋果於是科膺選。
伊墨卿經紀張孟詞喪 寧化張孟詞,名騰蛟,少負異才。
家近蛟湖,朱文正嘗以老蛟精呼之。
性喜博覽,嘗撰《山海精良》一書,未就而卒。
孟詞與伊墨卿交篤,歿於京邸,墨卿為經紀其喪。
哭以詩,有「執手彌留際,心宣更目成。
亮為雛鳳計,竟失老蛟精」。
某伶恤某公妻子 某伶者,色藝俱工絕,遊於陝,陝尚秦聲,無解南音者,困甚,無所得衣食。
時某部為秦聲冠,投焉,部中人共揶揄之,亦不甚令登場。
會撫署讌客,數折後,藩司某問有能崑曲者否,部中無以應。
伶獨趨進自承,曹長愕然,欲止之,則堂上已呼召矣。
登臺奏技,甫一發聲,某色喜,滿座傾聽,歌一闋,遽止之,曰:「笛闆工尺相左,他樂器亦無一合者,是烏足盡所長。
」趣呼藩署家樂和之,使演《掃花》一齣。
伶既畜技久,思一逞,又多歷輱軻,憤鬱無所洩,至是,乃盡吐之,瀏亮頓挫,曲盡其妙。
某號稱知音,不覺神奪而身離席也。
座客見其傾倒如是,鹹稱羨附和之。
曲終,纏頭以千計,而伶之名大噪。
已而伶持某書入都,都下貴人爭愛賞之,宴會非伶不歡,由是名益著。
閱數歲,某以藩司擢陝撫,冒賑事發,被逮,下刑部獄,家產籍沒,眷屬羈滯京邸,衣食不給,終日相對慘怛。
忽一蒼頭問訊而至,言主人命緻意,已為夫人覓得一安宅,趣呼輿馬送至,則屋宇精美,米薪器用,下至箕帚之屬,一一完好,顧不知主人為誰。
時某已論大辟,繫獄久,生平故舊無一過問者。
一日,晨起,突有人直至繫所,哭拜不能起,視之,則伶也。
已去其業,居京師作富人,夫人宅即所置也。
於是即獄中置酒,復為歌《掃花》一齣。
甫及半,某大哭,即止不歌,而相對淚下如綆縻。
自是朝夕至,視寒暖,調飲食,如孝子之事親。
棄市日,具棺槨厚斂之,送其櫬與妻子歸裡,又恤其度日費,度足用乃止。
董晉卿侍師疾 武進董士錫,字晉卿。
副貢生,歷主通州紫琅書院、揚州廣陵書院、泰州書院講席。
道光辛巳,其房師霑化蘇某觀察淮揚,招之入幕。
蘇猝染時疫,病甚,侍疾惟謹。
或告以鄉試期迫,盍舍去,則作色曰:「吾受師知遇之恩,未能一日報,今師疾病,遽舍之而行,是重負師也。
」卒不應試。
侍疾閱數月,蘇亦愈。
吳名揚保全射村人 去歸安可四十裡有地曰射村,一小市鎮也,歸安縣丞駐之。
村曲折多支港,為太湖巨浸之尾閭,人家面水居,非舟楫不能渡,以是稱水鄉焉。
村西僅農民數十家,寥落如晨星,過闆橋而東,則人煙較稠密,有小街一,市廛在於是,為一村之中心點。
道光時,村有陸翁者,農也,蓄薄田數十畝,自耕,足衣食,有餘則好行小惠。
每歲暮,鄰裡之奇貧者輒濟其急,不責報,村人多德之。
翁中年得一子曰名揚,長而氣盛,勇於任事,尤喜名,或以諛言奉之則喜,雖拔山舉鼎而無辭,利害成敗不計也。
村東社公廟年久將圮,而舊時之理其事者以無款置不問,名揚請於眾,願集貲新之。
眾韙其議,以名揚有幹才,遂被推,使督修,未數月而祠落成,規模至宏敞。
及稽其用款,則較疇昔為節省,人始悟前之經紀者必蝕款以自肥,而名揚則無是也。
村有小爭訟,類就質於名揚,名揚所言多平直,又善於排解,能折爭者之心。
久之,村有大事,父老所不能辦者,鹹集於其門,鄰之人亦慕名揚才,競往商進止。
而名揚乃儼以裡豪自居,先人田疇,固不復躬親其事矣。
未幾,歸安縣令以漕艘將開,缺萬石不能集,而射村一帶多疲戶,欠漕未完,任追,罔一應,令窘甚。
有黠役某與名揚友,知其能,乃請於令,遣人招名揚往商。
名揚遂買舟謁令,令以催漕囑之。
名揚曰:「官能依吾語,視往年所收減十一,俾村民紓喘息,吾當說吾村先期輸全漕。
」令不得已,允其請。
名揚返,屬徒黨鳴鑼於四鄉,先陳其利害,謂官許貶收,待民已至厚,宜急輸,毋稍遲。
村民是之,赴城完漕,爭先恐後,不幾日而數大旺,令得以資報解。
事已,令給以諭,使充射村董。
後遇地方事,惟名揚言是從,而村人之完納錢糧慮為吏困者,亦倚名揚為護符,而名揚之把持漕務亦自此始。
時漕未改折,民完納率以米,官吏兌解征收,種種需費,費無從出,不得不取給於浮糧,鄉民忍之而已。
中有黠者,乃得以揭其短,於是弊日甚,刁風且愈熾。
江浙為財賦區,歸安漕數之鉅尤甲於浙西各州縣,而弊亦如之。
姚文僖公文田嘗具疏以聞,卒格於勢,未能革其一二。
鄉民顧不能堪,遂起而自籌抵制,官吏以其不易收納也,目之曰頑莊。
射村為頑莊之一,而名揚實其魁焉。
每收漕時,名揚率鄉人赴縣完納,小舟數百,載米隨之。
及抵縣城,先與吏役相款洽,使聞諸官,官乃遣役至船與之議。
名揚至黠,其黨徒又甚囂張,必執年穀不豐之詞乞官從優恤。
官不之許,則議屢不得諧,而糧船泊河幹,路幾為之塞,久之,名揚始稍稍與官以浮收,每石準加糧數鬥,而所議淋尖踢斛袋費票錢諸名目則一例廢除,是名為加糧,實多所取巧。
胥吏恐忤其意,不敢較長短,官以考成攸繫,且值渾漕時代,懼為人發其陰私也,乃俯首以就範焉。
歸安故優缺,非炙手可熱者,不能攫得之。
直隸姚大謙與浙撫帥承瀛有戚誼,某年,署邑篆,下車後,以搜括為能事,尤注意於漕糧,蠹胥猾吏復因緣以為奸,抵任適春初,按征上年尾漕,輒額外取盈,貪聲載道。
有控之者,以帥故,無敢投鼠忌器,一摘其隱也。
及冬而開漕,相率集議,遏糧不納,大謙恐甚,欲簽提花戶,則辦不勝辦,且人眾易激變,而己轉不安於位。
展轉籌思,無可為計。
有獻議者,謂宜先使其來納,俟有數成,再用嚴厲手段,即可擇肥而噬,此上策也。
且民已聞官名,非出示以堅其信,必互相觀望,不樂於輸納。
大謙喜,翌午,出奉憲諭八折收漕之示大張於鄉村中。
名揚覩之,急令其黨速揭一紙,藏於家。
未及數小時,前所張貼者悉不見,人或稱怪,名揚笑曰:「必官中有後命,又揭回也。
然既藏一紙,已珍如拱璧矣。
」次日往縣城,先屬徒黨照八折完糧,謂是遵憲諭,吏役不敢聲。
既復訪漕書,出揭示而語之曰:「八折收漕,乃聖朝盛德事,大府之意,亦甚可感,吾擬即日走京師,將擊登聞鼓以謝天恩。
但何日奉憲諭,乞子告我,俾勿忘。
」漕書聞之色立變,旋招之登酒家樓,婉詞以勸,謂之曰:「此非得已者,子但八折完,已便宜矣,何必問他人事,與吾輩戲?」名揚艴然曰:「吾一鄉之魁,應為鄉人緻謝忱耳。
」漕書知名揚此來,非空言所能濟,且味其語句,亦有取瑟而歌之意,急白大謙。
大謙初以事頗完密,不圖尚貽一紙於人手,聞告,甚悔。
顧事已至此,乃願出千金為揭示之交換品。
名揚先不允,後經書吏再三商之,始袖金去。
臨行,猶大言曰:「是區區者不足值乃公一笑也。
雖然,其亦稍寒貪官之膽乎?」 大謙之賄千金也,乃迫而使然,欲修怨,時露於詞色,一二知者頗為名揚危。
未幾,大謙移烏程,越半載,通判王壽榕來權歸安。
壽榕迂懦不解事,履新伊始,輒求教於大謙,大謙乃詭言曰:「歸安無難治,難在漕耳。
」壽榕詰其故,大謙曰:「不辦頑莊,漕不可收;不去陸名揚,則頑莊不可辦也。
」壽榕韙之,初不慮有他意。
一日,乘間請於太守方某,謂非嚴懲頑莊與拏辦名揚不可。
方以新令勇毅敢作事,心壯之。
壽榕復以射村在縣邊境,與烏程、德清相毗連,擬請府檄兩縣,往會捕之,免漏網。
方亦謂然,許即日下密劄。
壽榕更商諸大謙,函促德清令訂期至射村,以為一鼓就擒之計。
顧名揚黨羽眾,府縣吏役多與之通,得訊較早,急遣人入城,凂某鉅紳為緩頰。
紳以名揚果非善,然能衞鄉裡,為進言於方,乞免究,俾自新。
壽榕亦第求其無預公家事,均允不之究,事已寢矣。
乃德清令周某奉府檄並得大謙、壽榕函,以事關捕犯,星夜命駕往,及抵射村,始得郡紳乞情之信,知程、安兩令不果來,乃折船以歸。
又恐貽輕率之誚,於是過射村以北,將迂道從武康返。
及行經武康,忽有鄉民擊官舫幾壞,人眾,勢洶湧,無可理喻,周僅以身免。
有告周者,言武康上年亦有鬧漕事,今見大舟十餘銜尾來,知為官,乃大駭,疑武康邑侯將捕其村人,惶懼不暇擇,遂出此抵抗之下策也。
周乃走訴於方,乞檄武康按其事。
適至府署,先與大謙遇,語以狀,大謙佯為勸慰者,並與之計曰:「名揚事雖已,而太尊意未釋,君適挑釁於武康,治之無名,徒貽識者笑。
不如歸咎於名揚,歸安王令且德君。
」周應之,遂聯袂謁方,以名揚唆眾毆官告。
方怒,謂名揚為亂民,不可稍姑息,於是名揚之獄乃搆成,而有府縣會捕之密議。
當議捕名揚之日,正冬令辦防之時。
初,射村冬防,縣令皆諭名揚董其事,歲以為常。
而名揚機警有譎智,又能得眾心,措置鹹宜,村賴以靖。
至是,壽榕惡名揚,方議芟刈之,更不欲假以事權,乃令他紳舉辦。
類無能力,再四辭,而村人感名揚,遂仍私屬之。
名揚乃集村人而議曰:「往歲防範之策,甚不足恃,吾村環以水,天塹也,非注意於河道,恐有懈。
」村人諾。
於是名揚乘小舟,沿村度勘,凡近村之溪港通舟楫處,皆釘排樁,中留一舟之地,便河道往來。
至晚則鍵以木柵,如關卡然,俾客舟不得深入。
布置既密,復與村人約,聞鉦聲,雖深夜必集。
非盜警,亦不鳴鉦也。
及三縣會捕之事起,名揚雖凂郡紳為轉圜,幸得免,然益整飭河防,日命羽黨泛舟中流,嚴司柵欄之啟閉。
村人鹹嘖嘖道,謂名揚能衞鄉裡,顧名揚實藉謀自保耳。
一日,城中專足至,言守令將以辦要案,往射村。
名揚以近村無要案發生,頗疑府縣之來或不利於己,乃遣人沿途密探信,歸者果謂官舫甚夥,縣役以目示意,名揚悟,乃密籌所備,命心腹速鍵河中柵,使路塞不得進。
己則佯作工人狀,擇村之僻處,踞高墩以遠矚。
遙見官船順流進,將近村,河柵忽下鍵,官船觸樁而止。
名揚手銅鉦亂擊之,而四鄉之鑼聲亦起,村人大駭,疑來者為盜舟,聞聲集兩岸。
適時已薄暮,不復見官船之旂幟,乃以瓦礫向舟擲,路隔,未盡中,而波浪濺沸,官船遂有進退維谷之勢。
周鑒於前轍,先命退,程、安兩令見勢不敵,亦紛紛擬遁。
方船在前,猝不能轉棹,且以覩事急,出立船脣,將以利害語鄉人,稍一不慎,忽失足墜於水,賴有拯之者得不死。
方返府城,急請於省憲,發營兵五百,將圍射村捕之。
名揚知已肇大禍,集黨徒計之,有恇怯者,謂走他縣,或可免禍。
名揚笑曰:「終有此著,特尚未至時耳。
況吾本無罪,而官吏有以激成之,不稍使知吾能,將謂吾負虛名也。
」近村十裡以內臨河樹木,徧插小旗,上書「官逼民變」四字。
名揚以兵至必無幸,乃潛匿他處,出沒亦無常,雖心腹,亦鮮知之。
名揚黨又揚言兵來必屠戮,村人駭懼,皆扃戶,以小舟載妻子逃。
名揚見而喜甚,謂此可證非吾之罪,曲在官耳。
未數日,官兵果大至,火名揚之居,四出大索,不能獲,而謠讟蠭起,將激變。
官兵不得已,整隊歸。
實則名揚匿獅子吼寺,未離射村一步也。
時撫浙之帥承瀛為政尚嚴厲,既得湖守報,即下嚴檄,將盡捕首從以正其罪。
方伯伊某執不可,謂府縣治此事已操切,設更責之,則立興大獄,不如明白示諭,鄉民誤會概不究,但懸重賞,或可得名揚。
帥然其說,乃先褫壽榕職,更委幹員數人下村撫慰,於是村人聞風返,稍稍復舊業。
名揚至此,知故裡不能留,乃集父老而泣語之曰:「名揚罪滋重,禍延桑梓,今官中所欲得者,名揚耳。
父老憐名揚誠,請縛以緻諸縣,所有賞資,可為裡中謀善舉,他日論者,或不忘名揚,名揚於願足矣。
」語罷,嗚咽不能聲。
父老謂名揚詐,相率慰以好言,名揚始再拜曰:「父老必不見許,則名揚其他適。
先人壠墓,煩父老為守之。
」其徒張成甲遽攘臂呼曰:「行則行耳,喋喋又胡為者?倘有人道秘密,莫謂白刃無情也。
」名揚乃不復言,稍事摒擋,買舟奔武康,繞道至杭州,輾轉而匿居於蘇之木瀆鎮。
名揚既遠颺,而官中購之急,增賞至三千金卒不濟。
顧事經撫部上聞,倘不得者,案終莫結,官吏憂之。
念名揚遁必不遠,而村裡中必有潛與通者,倘得紳士之助,必可緻。
適吳介坪孝廉方城居,官吏乃懇其設法,介坪慨然諾。
明日,介坪訪名揚之黨,匿村中者尚數人,而成甲亦在其列。
乃遣人賺至城,責其罪而語之曰:「汝善自為計,吾當乞官貰之。
」黨徒曰:「如何而可?」介坪作色曰:「捕者日至,城村都不靖,農事盡誤,豈自命豪俠者如此乎?汝輩欲死則已,倘願生者,盍迹名揚所往,勸之曰:『丈夫作事,成敗一身任之,何為偷生遠行,令一村不得安堵?』」黨徒應之,公推成甲往,以成甲為名揚所信也。
成甲無可辭,乃偕捕者至木瀆,得與名揚見。
名揚不俟成甲言,已知之,則慷慨語曰:「吾本不欲遁,勸者亦汝耳。
今若此,吾豈以一身累一村哉?」遂從之返,並請捕者上刑具。
比抵府城,於庭訊時,猶殷殷以勿擾射村為請也。
未幾,名揚解省,決於市,介坪應得賞三千金,移給成甲。
成甲不自安,辭勿受,強之至再,為設育嬰堂於村東。
而村人念名揚,每值春秋令節,猶私以麥飯紙錢,掃其先墓,蓋皆不忘名揚之囑也。
省吏以射村地僻,民俗強悍,即名揚居為署,移縣丞於其中,以資彈壓。
是為歸安縣丞移駐之始。
揚州四為何景炎任訟費 道光初,青浦有妓曰揚州四者,姓田氏,與何景炎暱,繾綣倍至。
何為訟案所累,四憂懼,不知所出,願罄積金為謀脫罪,終不可得,乃為任訟費。
且蓬首入獄,涕泣相對。
及何遣配,四遠送至蘇州之滸關,痛哭言別,指天日自誓,謂當永守荊布。
何乃令兒輩以母事之。
陳碩士恤舅師之後 陳碩士宗伯用光,為魯山木大令九臯之甥,而姚姬傳郎中其本師也,故陳亦以古文名,堅守桐城、新城之家法。
山木官夏縣三年,不名一錢,沒後,諸子奔走衣食,無恆產以自存,姬傳後人亦鬻田他姓,無力以贖。
陳於道光戊子奉命督閩學,乃出其養廉,買田五十餘石為舅氏祭產,復出八百金為師門置田,俾姚氏子祭掃之餘,得粗給饘粥焉。
鄧石如周三族之貧 畢秋帆制軍開府兩湖,稱好士,尤重鄧石如。
石如留歲餘,以其間登衡山,訪岣嶁碑,泛洞庭,望九疑。
其歸也,畢觴鹺商,使為石如壽,橐中裝且千金,歸而買田築室,延師課子姪,為室家計。
頃之,渡河,登東山,遂至京師,欲以篆籀古法劘切時俗,公卿多非笑,惟劉文清公墉深器之。
乃遊盤、山西山,謁昌平陵而返。
自後石如時時客遊,然僅大江南北而已。
修幹美髯,沈毅寡言笑,遊四方,所止,必物色其賢達士及搜求古人金石之跡以自考。
與人論道藝,所持齗齗,絲毫不假借,布衣棕笠。
賓客公卿間,岸然無所詘也。
出遊而歸,囊中貲先以周三族之貧者,又以貲貸匠氏,使製棺櫬,凡不能葬者,隨取給焉。
李淩漢平楚蜀險灘 李本忠,字淩漢,漢陽大商也。
一日,赴歸州,請於州牧曰:「州多險灘,本忠之祖死於是,父亦嘗瀕於死,心竊痛之。
願出貲募能伐石者。
」州牧可其請,州灘以平。
又走蜀,之夔州,一如請於歸州者,皆得請。
既去諸灘石,又以楚舟泝江而上,必用挽夫數十人負絙走崱屴間,恆失足顛墜死,乃鑿崖通道,以利其行。
始嘉慶乙醜,訖道光庚子,凡平險四十有八,所費金二十萬,蓋曠世義舉也。
楚、蜀有司聞於大吏,以上於朝,本忠及其子孫並膺四品章服之賜,或紀其事顛末,曰《平灘紀略》。
張亨甫急姚石甫難 道光庚子,桐城姚石甫觀察瑩官臺灣道,禮聘建寧張亨甫孝廉際亮為幕賓。
亨甫喜,將渡海,及廈門,畏險,使人寫其貌題詩寄姚而返。
聞鹿澤長為寧紹台道,往依之。
至,則寧波失守,狼狽走江西。
將至山東,不果,遂過桐城,訪方植之光律原馬元伯而至湖北,方伯葉敬昌厚禮之。
復之吳中。
既而姚以事為英人謀愬江南,奏劾,有閩人附和其言,被逮。
亨甫聞之,憤甚,見某巨公,面責之。
意石甫赴逮必過吳,棲遲以待。
七月,石甫過淮,乃從至京師。
時台諫憤石甫之被禍,交章論救,山陽魯通甫一同又作《臺灣道姚瑩功罪狀》,代鳴不平。
及抵都,一時名公卿爭枉車騎出迓,至長新店者凡三十餘人,曾文正其一也。
而石甫終入刑部獄。
初,亨甫有妾蔣氏從在淮,及赴石甫難,留蔣於淮,屬其友。
亨甫方痁疾,扶病從,石甫止之,不可,自投方劑,未已。
石甫事白出獄,亨甫大喜,從石甫居炸子橋楊椒山故宅,延人治其病。
而所患深矣,竟歿,何子貞太史紹基輓以聯雲:「是骨肉同年,詩訂閩江,酒傾燕市;真血性男子,生依石甫,死傍椒山。
」亨甫疾革時,託遺詩於石甫,值臨桂朱伯韓觀察琦來視疾,因坐榻前,代執筆而自定去留,所謂《思伯子堂詩集》者是也。
姚石甫撫劉孟塗孤 姚石甫與劉孟塗皆桐城人,相善也。
孟塗客死亳州,石甫撫其孤如己出。
孟塗,名大櫆。
莫蘭馨待黃得勝 道光己亥,廣州有丐焉,年三十有奇,跛一足,終日行衢市中,時而掩面哭,時而仰天笑。
人有憐之者,與以錢,不卻亦不謝,視其狀類顛,蓋傷心人別有懷抱也。
時有莫蘭馨者,粵之俠紳也,樂善好施。
見丐,心勿忍,招之至家,款以食,與以衣。
丐不可,曰:「無故受大惠,非所願。
」言已欲行,蘭馨止之,曰:「餘知足下非常人,故招君來,何拘此?」丐乃受之,曰:「足下遇餘厚,感甚,然餘終以無故受惠為恥。
無已,其就君家為傭乎?」蘭馨不可,丐固請,乃諾之。
及夕,蘭馨與之同飲,丐曰:「餘,黃得勝也,山東萊州人。
幼好武藝,十七而從軍。
時當道方以焚鴉片故與英人開釁,餘適當前敵,以為此戰永驅之於域外矣,豈知一敗再敗,至割香港。
」言至此,嗚咽不已。
久之續言曰:「餘之足,亦是役所折,遂成廢人,乃流落於此。
自恨不能為國復仇,而恆願國人復之也。
然周覽四方,徒見國人之醉生夢死而已,不復知有國恥矣。
嗚呼!大事已矣。
」言畢大哭。
丐居蘭馨家,操作甚力,日出而起,日入而息,不厭不倦也。
蘭馨待之益厚,操作亦益力,半年而自辭,不知其所之。
和尚殺殺人者 穆彰阿當國時,鴉片戰爭方熾,一時清議均主戰,穆獨持和議,論者羣訾其受外人巨金運動,敢於賣國。
一夕,獨坐閣中,有聲豁然,則一僧抉履而入,貌奇醜,瞋目獰視,穆噤不敢呻。
僧出短刃將殺之,乃誦觀音佛號不已。
僧大笑曰:「汝賣國賊,乃念佛,佛豈能救汝賣國賊耶?」穆跪而乞命,曰:「和尚慈悲,定能救我。
」崩角無算。
僧又大笑,曰:「吾以汝有奸人之雄,今孱懦貪生乃爾,殺汝,且污吾刃。
惟汝何以受外人巨金而主和?」穆囁嚅而對曰:「此意出自朝廷。
」僧曰:「焉用汝相?」穆又叩首不已,久且伏不敢仰。
其妾適遣二婢來,正睹一物瞥然淩空去,見穆伏地誦佛,神色大異,扶之起。
穆急問曰:「汝見和尚乎?」婢以未見對。
意少定,復曰:「和尚者,佛也,彼來接引我耳。
」 翌日,穆念惡僧行刺,必有主者,乃購刺客,將殺林文忠,殆以其力主戰而疑之也。
時林在戍所,一夕,僕以事起,驀睹一醜僧,臥窗外,大駭而呼。
林出視,僧亦徐起,曰:「僧自臥此,無害於公,酣睡可耳。
」林請其入室臥,僧不可,林乃戒其僕無相擾。
次夕,僧仍在焉。
越二十餘日,林執卷高吟,忽窗外有聲甚厲,已而寂然。
急呼僕出視,則僧方掘地埋一人屍,血潰模糊遍堦砌。
僕驚呼曰:「和尚殺人。
」僧笑曰:「和尚不殺人,和尚殺殺人者。
」林奇之,強邀入室,將款以酒,僧曰:「吾持酒戒。
」林問何以不持殺戒,曰:「能殺人,方能活人。
」及林賜環,僧忽宵遁。
葛衣人為江進士殺和尚 江寧進士江某赴京師,至某邑,客中小飲,時密雪嚴寒,忽見戶外有葛衣人過,頎然而長,跣足行雪中,了無寒色。
江異之,前叩其姓氏,不答。
又問客寒乎,亦不答。
又問客飲酒乎,乃點首。
遂引入旅舍,飲至無算不醉,復進食,食至無算亦不飽,而終席都無一語,狀類喑啞,江愈奇之。
次日將行,請客俱,搖首勿許,遂別。
行三日,至一處,葛衣人忽至,謂江曰:「君見夫寬衣大笠短棒荷燈籠遙立道旁者乎?」江曰:「見之,僧也。
彼何為?」曰:「今夜三鼓飛刃取君首者,即渠也。
」江膽喪,伏地求救。
客曰:「吾在,固無畏。
渠果來,膏吾斧矣。
」乃戒江安寢勿驚。
至夜半,客提僧頭擲地上,曰:「莽髠無禮,吾已殺之。
亦君攜金太多,為渠所覬耳。
」江初諱之,客曰:「君囊中白金若幹,黃金若幹,封識何狀,庋置何所,何欺我也?」江大驚失色,曰:「唯唯。
」客曰:「挾此何為?」江曰:「欲往投某當道門下,以此為贄耳。
」客艴然怒,曰:「咄,汝固蠅營若此哉?吾目眯,誤識爾,悔不教和尚殺君也。
」言罷,提僧頭越屋而去,時星光黯淡,頃刻無蹤。
江慚懼,遂不入京而返。
藕絲救福某 藕絲,宿州人,方伯福某嬖僮也,生而嬌媚如好女。
淮北風氣剽勁,俗尚武,藕絲弱甚,不能作苦,復善病,其父母兄弟皆厭之。
然質敏,從蒙師一二年輒能作短劄。
又善畫,無稿本,惟觀天地風雲人物山水之態而縱筆描之,無不如志,以是亦頗有稱之者。
然不示人,人或見而奪取,則手揉而口嚼之。
淮多水患,藕絲年十六值災,家人皆流徙,至揚州,資用乏絕,乞食於道。
時福方綜淮鹺,以重金求豔妾,藕絲之父母以藕絲似女,即市軟骨藥,謀改其雙趺,易女裝,因媒媼以進。
福大悅,問價,索千金,立召其父母至,許給五百金。
其父母恐事敗,即應之,取金去。
福命二婢夾侍,奉薰沐,治釵珥衣裙,轉瞬間,明璫翠羽,儀態萬方,一絕代麗姝也。
福掀髯而笑,門下客皆爭進諛詞,助豪興。
酒闌,福攜藕絲手將入幃,藕絲忽長跪而泣。
福大訝之,藕絲頓首曰:「死罪,身實男也。
父母飢欲死,不得已,飾為女以鬻。
今不敢欺,死生惟命。
」語時,淚澘澘下。
福手援以起,曰:「汝既捨身為父母,吾亦何心不成全汝?但不為雄飛而為雌伏,汝甘之否?」藕絲曰:「惟主人命。
」福喜,明日以告於眾,使易釵而弁,然仍曳羅穀,被錦繡,早夜侍主人薰香洗硯,不令與羣僕齒也。
藕絲亦恭謹,見人輒引避,姬妾間見之亦低頭垂手,側立而止。
由是益得福歡,每他出,亦攜以行。
福淫而愛潔,見侍者涕痍輒杖責,防諸姬尤嚴,偶失言語皆責罰,藕絲時時為之緩頰,得寬解,由是不妬而反德之。
福黨權相穆彰阿,已而穆敗,福為禦史劾贓私數十事,審實,褫職,下刑部獄,危甚。
家人姬妾皆星散,故舊動色相戒,莫為援手。
其子省之於獄,以家事告,福問藕絲,曰:「亦不知何往矣。
」頓足曰:「此人亦負我耶?」公子曰:「聞已投某中堂矣。
」福顏色遽變,公子不敢再言,福亦不更問。
俄而詔下,從寬戍邊,半途即賜環。
福惘惘,不知所以然。
公子探之,謂出某中堂之運動,始悟。
時福已耋矣,在獄被荼毒,抱憂憤,脫禍未幾而病。
病劇時,藕絲來一視疾,握手涕泣,留之,不可。
未幾福卒,藕絲竟居某中堂門下以老。
奕繪懲廠甸無賴 太素道人奕繪,字幻園,貝勒也。
少任俠,負文武才,著有《子章子》及駢文、詩詞。
都門惡習,上元節,婦女遊廠甸,若車非大鞍,禦者無紅帽,無賴輩每起與窘之。
其窘之之法,輒扛車令仰翻,以迫車中人之出,於是拏裾捉肘,攫釵珥雜佩,罄所有以去。
幻園知之,則坐小鞍車而垂簾,以習用二鐵械各縛弓鞵於一端,置鞵簾外,雙翹纖削若菱,戒禦者衣帽坐作,悉如雇車式,嚮無賴麕集處于于來。
則羣起扛車令翻,幻園出,張怒髯叱咤辟易,以縛弓鞵之鐵械狙擊眾無賴,乃皆長跪乞貸死,崩角有聲。
幻園於是大樂,策款段以歸。
某王為亢掌櫃解圍 京師大賈多晉人,正陽門外糧食店有亢掌櫃者,雄於財而性懦,其遠戚平某素無賴,恆嬲之,亢為所窘者屢矣。
一日,載米入城,亢自督之,牛車數乘,絡繹於道。
遙見平施施來,亢欲遁,平笑,以手挽之曰:「蔔者言,予今日南行利,不謂適遇兄。
前途挑青簾者,酒家也,盍飲乎?」亢辭以有事。
平固邀之,亢不允,平大怒,曰:「邀汝飲,敘親誼耳,不飲,是無親也。
無親者,何顧惜為?昨家中適斷炊,君有米數車,當借石許,為卒歲計也。
」亢窘,請緩期。
平曰:「君家妻子饑,亦食能緩期否?」 亢至是辭窘,揚鞭揮牛行,弗顧。
平急解衣臥車轍中,叱曰:「老慳能斃我,驅車壓我;不能,予十石米。
」亢無計,婉求之,不聽;請減其數,不許。
時已薄暮,亢恐誤行程,淚如雨,聚而觀者如堵牆。
俄有騾車轆轆來,至此,亦停轡,一峨冠丈夫下,問故,亢具告之。
丈夫遽厲色叱平曰:「是汝言耶?」平怒曰:「是也,何預汝?」臥不動。
丈夫不答,遽奪車夫鞭鞭牛,轟然一聲,大車壓平腹而過,平腹裂死。
眾大驚,坊保鹹集,丈夫曰:「渠自求死,生之胡為?」趣亢行,曰:「汝勿恐,我自殺之,不爾罪也。
」坊保將縶丈夫,忽南城禦史至,叱保退,跪請罪。
丈夫曰:「此皇城禦道,而奸民橫行若此,需巡城禦史胡為者?」禦史唯唯,面如土。
丈夫又曰:「有效尤者此為例,壓死勿論。
」言畢登車去。
禦史責坊保不早報,撻之。
見者皆咋舌,有胥役曰:「此某王也。
」 刀俠還餉 道光時,粵有解餉委員,過揚州,忽大雨,見山上一人來,沾濡徧體,欲附船行,雲對渡即至矣。
船戶不可,委員以其言切,許之。
轉至對岸,給舟貲,登岸去。
比至揚州,則舟餉三萬餘金均失矣。
大驚,責船戶,欲送之官,船戶力辨非是。
忽茶店中一少年笑曰:「此事豈船戶所辦?」急問何人,少年曰:「汝輩中途有所遇否?」船戶急曰:「吾固言附船者不可信,而官固欲聽之,必此人也。
」委員至此亦悔之,因言狀。
少年曰:「殆即此。
」委員問:「能為我求否?」少年曰:「不能。
」問其所居,少年良久始告曰:「從彼上岸處,即登一山,凡南行幾裡,東行幾裡,有小屋,門懸一燈,可夜往。
至五更,即有一人出,向西行,汝可伏東,候其返,速跪求之。
彼或哀汝,能返汝,彼若問何人,慎勿言也。
」委員如其言,至五更,果有一人持鷄出,西行,若有所禱,且殺鷄瀝其血。
委員遽跪其前,此人笑曰:「汝來,得毋為所失銀耶?」曰:「然。
吾身家性命,在此矣,願哀我。
」曰:「已還汝矣,盍歸視之。
然何人告汝?」委員怖,因言其狀。
歸,船戶笑迎曰:「銀得矣,滿船皆此物也。
」視之,果然。
至揚,則少年迎於岸,委員具以所遇告之。
少年曰:「亦言我否?」委員曰:「不敢隱,已告之矣。
」少年曰:「固知汝不敢隱。
彼何言?」曰:「有與君一信。
」少年曰:「速固執之,勿開視。
」急持其信,誦咒良久,開之,則白鐵刀,蓋刀俠也。
黑衣人為隸殺盜 道光時,某官遣隸以事西上,挈巨資,道出殽、澠間。
暮宿逆旅,坐甫定,逆旅主人見行李,忽驚起,顧客曰:「頃有人相尾否?」隸聞言,殊訝,主人指示行李上有紅印一,青印一,曰:「此固有之標識耶。
」隸曰:「奇哉。
吾晨起行時,未見有是也。
」主人曰:「此盜符也。
青者取物,紅者殺人。
凡諸盜,各有所部,即各有符號。
符號所著者,即表明其為某部所發見,而他部不能爭。
君試思之,頃間必有尾君後者,亦有人與君談否?」 隸思之良久,曰:「晨有二軍官,同餐於野店,與吾坐同案而略談,雲自開封奉公往洛陽。
餐畢先行,其馬甚良,頃刻已遠。
日過午,中途有黑衣人跨黑驢,自歧路來同行。
渠屢返顧,吾輩見其如此,則亦目之,渠似微覺,鞭驢逕去。
」主人曰:「此皆可疑,君第慎之可也。
」語畢而出。
隸懼,欲捨此而去,則須前行百裡外始有頃舍。
方踟躕間,聞外呼湯沐聲甚急,覘之,則黑衣人坐堂上矣,益震駭。
已而主人具晚餐,黑衣人與隸擁案對坐,隸勉食數蒸餅,不敢舉首,黑衣人殊坦然,豪飲大啖。
時逆旅客滿,惟東廂祇二客,黑衣人飽餐畢,告主人,移裝具,宿東廂。
主人以有客告,黑衣人曰:「吾偵之久矣,東廂甚寬,三人無礙也。
」主人移行囊往,客拒之,主人以告,黑衣人指隸曰:「無已,其與此君共宿乎!」隸若喪魂魄,幾不能出言。
黑衣人遂移行囊入,隸蒙被臥,二更向盡,無聲息。
忽案燈驟明,黑衣人操刀起,隸涕泣,求免死。
黑衣人笑曰:「吾不殺汝,殺汝者行至矣。
速以繩授我,將有用。
」隸伏枕稱謝,抽繩授之。
已而燈又暗,聞有巨物撞門聲,纔三四聲,而門樞脫矣。
隸被罩其首,不敢動。
復聞人僵仆聲,聞黑衣人叱曰:「奴才,此種身手,乃向江湖獵食,寧不愧殺耶?」隸掀被視之,則兩盜已縛跪牀前,猶著軍官服也.黑衣人手鞭痛抶之,盜無語. 已而天明,黑衣人解盜縛曰:「念汝雛兒,暫饒一命。
去去。
」黑衣人顧隸曰:「今免矣,行李上有徽識,速剜去之。
吾將適南陽,不暇與君同道也。
」問姓名,不答,策驢逕去。
隸事畢,歸途,更問舊主人,亦迄未復見。
越數年,隸偶見刑部錄囚,有殺人犯某當處決,則向之黑衣人也。
亟詢其顛末,告主人,為營脫之。
乃往見黑衣人,告以故,黑衣人曰:「汝事某當道者耶?」曰:「然。
」叱曰:「去去,吾不受鼠輩惠也。
」復詣刑部,自訴實殺人,不宜枉縱。
刑部堂官以當道所囑,疑有他故,相視色動。
黑衣人拍案罵曰:「賊官,國家法度,豈汝逢迎上官之具耶?汝欲枉法,老子決不任爾。
」堂官大驚,亟使人牽之,則匕首已自陷其胸矣。
高螺舟載參將柩返國 仁和高螺舟太守人鑑以翰林起家,道光時,奉命冊封琉球國王。
禮成,散步使館外,見一屋有棺焉,前和題識曰「天朝參將某公之柩」。
詢之,則乾隆朝護送冊封之使至琉而以病死者也。
問何不歸,曰:「海船忌載柩。
」高曰:「俗忌耳,何足慮?吾當歸之。
」謀於副使,副使不可,高曰:「吾兩人,猶彼也,萬一不幸,亦無歸乎?請以吾舟載之,雖沈溺無悔。
」而一舟之人亦皆執不可,高怒曰:「此吾舟也,吾為政。
」卒載之行。
未一日,風浪大作,舟中人鹹崩角於高之前,請棄柩,勢洶洶,不可止。
高歎曰:「彼在外國,固幸無恙,吾載之歸,反棄之海,吾何以對死者乎?汝曹可為設祭,吾當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焉。
」 眾乃舁柩至船頭,又數人為陳設祭品,又數人告具於高。
高衣冠而出,登木而坐,謂眾曰:「速投之海。
」眾爭前挽高,高叱曰:「吾以一柩故,累爾眾人,不投之海,無以對生者。
然吾不與同投於海,又何以對死者?吾意決矣。
」眾環顧,罔措手足。
正相持間,風浪亦息,高笑曰:「舟平如席,汝曹何紛紛乃爾?姑徐之,風作,再議可也。
」於是仍舁柩下。
而自此風恬波靜,安抵粵東。
參將故粵人,訪其家而歸之。
楊光潔好施與 楊光潔,字玉川,黔陽例貢生。
樸厚沈毅,好施與,常慨然有範文正先憂後樂之志。
父思錦欲建義學未果,光潔與弟光洪力建經、蒙兩塾,約費萬緡,置田租數百石。
嘗捐修學宮七百緡。
歲儲穀四百石,每夏末開倉發給,不取償,年終藉以度歲者,日填於門,不稍吝。
其諸子隆冬薄棉敝服,或以為言,光潔愀然曰:「自奉不儉,彼門外餓夫,將安取資?」少時師友,數十年猶月送薪米,無德色。
某童拙而貧,光潔日以粟課其文藝之多寡,試則備其資斧,數年名竟成。
謝廷恩斥財 謝廷恩,字拜賡。
少貧甚,讀書裁盡《論語》,遽去而之農,又之商,南入閩,西入蜀,逐物貴賤,轉徙常贏。
嘗與鄧某共為賈,主計者誤以六百金入其帳,密歸之,戒主計者更易簿記。
會有天幸,所居積恆有獲,累緻鉅萬,及羨,輒散之。
為縣建義倉,構廩四十二間,貯穀萬六百石,捐金凡千三百斤。
建育嬰堂,捐金二千兩。
家置宗祠,捐穀若幹斛。
郡縣立羣禮廟,捐錢若幹緡。
學官於新進生例取束脩之資,新進生或貧乏無所出,則又為捐四百萬錢。
曾文正追餞江忠烈 江忠烈公忠源初以公車入京,館曾文正公國藩邸,既下第,日事狎遊,貲罄矣。
文正勸之歸,許為辦裝。
明日,江不別而行,文正亟命駕追之。
及於長辛店,則江方午饘,慰之曰:「以君之才,他日不患無所遇。
但有親在堂,此歸殊難為懷。
」出百金贐之。
文正返,客爭問所往,曰:「追餞江岷樵耳。
」客大愕,文正曰:「岷樵必以忠節名天下,諸君非其倫,異日當自知之。
」岷樵,忠烈字也。
江忠烈徒步送友柩 江忠烈公少負才氣,好飲博,與人交,衷貌如一。
有友死京師,忠烈質衣物歸其喪,徒步送之。
謝選門贍養親族 嘉應謝選門,名雲龍。
宰廬陵時,宗族親友之窮乏者皆歸之,其族人至於易姓與僕隸伍。
或疑為不情,抑知為鄉黨之無以為生者,委曲圖免溝壑,正其深於情耳。
署中人眾,而約束極嚴,子弟之擅出宅門者,手笞之,闔署肅然。
廬陵故優缺,在任數年,空無所有,以受養者過多故也。
郝金官助賑 道光時,懷寧伶人郝金官名噪京師。
晚歲還裡,至山東,直大饑,人相食,官吏方勸振,郝慨然以歷年所積之五萬金報大府,願振饑民。
大府義之,將奏獎以官,郝固辭,曰:「我為伶,誰不知之,即得官,亦不為人所齒。
果能許我之子孫與齊民一體應試足矣,他非所望也。
」允之。
乃返斾,終老於京。
同治壬戌,其孫同箎捷京兆。
乙醜,成進士,為庶常,散館,改吏部主事。
玉琵琶好施與 道、鹹間,有居於武進、無錫間者,以玉琵琶稱,佚其姓名矣。
其人性好施與,比鄰數十家鹹待舉火,奔走若部伍,遠道之走求資助者無不與。
雖甚自重,接人輒藹如,不喜交通官府競勢利,不蓄姬妾,不積財逐什一,故鮮忮求之害。
鄉裡多之,蓋不獨以技長也。
夫婦皆劍俠 懷慶郭某經商歸,雇小車一,俗所謂二把手也。
屬俟黎明行,而未五更,車夫即促之起。
既就道,荒僻特甚,數十裡無人煙,天又昏黑不可辨,且疑且懼。
車夫似已覺之,笑而慰之曰:「客何必爾耶?客囊中所有,吾早知之,設將行不利於客,雖青天白日,豈無僻靜處,何必昏夜?特吾輩近不為此,幸勿以夜行為疑。
」聆其言,始知其舊為盜也,益懼,然無如之何,姑聽之。
行數日,沽酒勞之,從容叩其改行之故。
則笑曰:「吾兩人向者自恃勇力,以匹馬縱橫燕、趙,非一日矣。
某年糾伴七人將行劫某處,至則已暮。
見山前茅屋數椽,四無居鄰,屋旁一女,年可二十餘,偕其夫轉轆轤汲井以灌地,姿色甚媚。
同伴中一人揚鞭言曰:『今夜宿此何如?』眾會其意,雜然應曰:『諾。
』前有大林,遂共赴之,解鞍憩息,以待日落。
凡吾輩見色而起淫心者,謂之採花,犯此未有不敗。
人定後,五人者往,而吾兩人留林中以待。
已而念以一纖弱女子,驟遭強暴,不知作何狀,乃潛登其屋後山靜聽之,則五人者早排闥入。
而室內無聲,方疑訝間,忽聞女子語雲:『汝竟高臥不起,亦太懶矣。
』男答之曰:『汝一人,有何不了事,尚煩吾起耶?』少間,男又問共得幾人,女以五人對。
男曰:『明明七人,何乃五也?是必尚匿其二於林中。
吾當起,與汝往,共了之。
』遂聯袂去。
吾兩人大駭,俟其去遠,潛至室中偵之,則血流滿地,五人者俱身首異處矣。
乃知此夫婦近古劍俠者流,吾兩人之得保首領者,幸也。
於是棄行李馬匹越山遁,自此輟往業,以力自給。
」 陳大強人以財濟貧 陳大,山左滋陽人。
多力善鬬,嫉惡如讎。
少時為人負米入市,遇眾人圍而譁,陳問之,知為人家姑虐養媳而死者。
陳大憤,釋肩上米袋壓其姑斃之,因亡命走河南淇、輝間,為人傭。
淇、輝固多盜,許某者,輝之富家也,謠傳盜將劫之,許懼,議防禦。
或有知陳大者,謂許曰:「曷往求大。
」許訪之,適遇大荷鋤自田間回,許揖之,問禦盜計。
大笑曰:「傭工朝夕耕作,以求一飽,安知此!雖然,禦盜亦易事,散汝家財,盜自不來矣,何禦為也?君見盜劫我窮漢乎?」許喪氣歸,雇武夫十餘人邏守之。
一夕,月明如晝,萬籟皆息,忽屋瓦上有嘯聲如鴞,一偉男子躍下,眾呼盜至。
盜曰:「陳大不來,安畏汝鼠輩耶?」伸手握一人喉而提之,如提鷄鴨然,其人悶死,餘皆竄,盜盡劫許家所有而去。
許聞盜言,知盜實畏大,明日復求大為追盜。
大曰:「易事耳,然追得之財物,當悉以濟貧乏。
」許從之。
夜半,盜果送所劫財物還,曰:「從陳大命也。
」交畢一嘯而去。
許畏大,不敢不如其言,悉散其財以濟貧民,賴以活者無數。
再往訪大,已不知所往。
當日武夫中有識大者,曰:「大亦盜也。
」 金祥為主緻萬金 金祥,潮陽人。
生八歲,父以貧故,鬻之於邑人陳子焜家為僮。
子焜性惠而慈,禦下有恩,祥自幼純謹,故子焜尤優待之。
已而子焜經商折閱,家日落,祥壯未有室,為主掌會計,朝夕盡瘁,絲毫不入己,子焜益倚重之。
某歲,子焜病腹脹,祥憂甚,衣不解帶,目不交睫,眼脂糊兩眶,而炊藥不少衰。
未幾病革,謂祥曰:「若苦矣,我病累月,我妻若子,不逮若之事我勤。
我無以報,還若賣身券,我死,聽若所之。
」祥泣曰:「奴八歲事主,於今垂三十年,恩猶父子。
奴之去留,不在券也。
」子焜歎息良久曰:「雖然,子良苦,吾終還若券。
」遂命家人出券與祥而歿。
祥哀號過於其子,竟留不去,謂子焜妻曰:「一家數口,坐食非計。
」乃畫策營生,惟苦無資本,謀以舍後餘地畝許售之,得百金,悉以畀祥。
祥則入城販紗,甫三月而兩倍其息,歸而喜曰:「主母無憂,富可立緻矣。
」又四五年而緻產萬金,為子焜子娶婦,并納粟為太學生,又覓地為子焜營葬。
至是,有勸之娶者,祥曰:「予正以無室家之累,故得專其心力以報主恩。
況今年逾四十,精力就衰,尚望娶妻生子哉?」聞者賢之。
越數載,祥病且死,告子焜之子曰:「老奴馬牛之報盡矣。
」出枕中一紙,則家計鉅細,與往來銀數悉載之,曰:「以此薄產,世守可也。
」言訖而逝。
或疑祥必稍有私蓄,竊發其篋,則無寸絲粒粟之儲也。
丐助來懋齋應試 蕭山西鄉來懋齋家奇貧,性慷慨有過人之節。
得鄉舉,欲試禮部,而苦無資斧,於是奔走告貸親故之門,迄無應者。
既而曰:「以雲資貸,恐如我之貧終無還期,孰如成一會而籌集之,庶取次償楚,他人金錢無虛牝之擲,而一己之行旅庶以鳩集,且得從容措歸焉。
」於是復奔走於親故之門者數日,始有七人認可,然皆強應之而心實否之。
屆期,來黎明起,掃庭除,潔杯盤,具旨酒佳肴以候。
乃親故皆不至,適有羣丐過其門見之,意必有所謂喜事者,遂麕集戶外欲得其杯盤餘瀋。
斯時也,來方饑憤,乃出謂羣丐曰:「予之肆筵設席也,實以會試期迫,赴都乏資,欲藉親故集會,輸資應急耳。
奈親故負我,酒肴遂為虛設,孰若供君等之一飽。
汝曹其偕來,汝曹其就座,吾將為東道主而暢飲焉。
」羣丐酣醊醲餉,既已,謂來曰:「吾儕蒙酒食之賜,固屬非分,然一飯之恩,胡能讓前人專美。
今試問由此達京師需金幾何?」來曰:「但使途無饑渴,而安抵都門足矣。
」羣丐應聲起曰:「是戔戔者,何難之有!吾儕願盡力焉。
」遂侍送至京,或攜行囊,或負書笥,或扛肩輿,擁以就道,沿途以行乞所得供來食。
逆旅主人往往嘉其義而奇其事,輒縷詢顛末,且厚有贈饋。
既抵都,羣丐仍分道行乞,以所得資為來之試費。
來既試捷南宮,出為某邑宰,歸途過浙,甫抵裡閈,親故之問寒溫表慶賀者肩摩踵接,充塞門閭,來亦不甚介意。
越數日,將之官,羣丐請從之任所,來恐有所不慊,又恐背前誼,方躊躇間,中有黠者似已窺其意,曰:「先生之作官自作官,某等之行乞自行乞,但使有效犬馬處,則吾等願藉之以畢餘生。
若其他世俗之累,決不敢為先生浼,且自浼也,請勿作再三之慮。
」及來抵任,各行乞四方,惟昏暮時間一潛入署而已。
來亦隨時資給之,然往往不受。
時邑多盜,羣丐閒為偵探,是以屢破重案,然頒發賞格時,懸牌累月,迄無向領者。
丐侍郝小峯疾 郝小峯,名植松。
性抗直,喜詼諧,保定大族也。
道光時,以選拔令江蘇,所至有長厚名,人呼為郝瘋子,一時士大夫喜與之遊。
以憂免官,從事糈臺,鬱鬱不得志。
鹹豐時,起復需次,同事多貴顯,小峯則垂垂老矣。
居金陵,敝衣謁當道,當道謂其衣不中體,則答曰:「年老家貧,不似大人為整衣褶時。
」蓋昔有其事,分隔雲泥,人所不敢言者也。
後年餘,郝益困。
一日,以事至妙香庵,有丐曝於廊,小峯大呼曰:「多年不見,何一寒至此?」丐錯愕,不知所為。
遽攜手入佛堂,縱談十餘年事,或歌或哭,某也賢,則伏地叩頭,丐亦叩頭;某不肖,痛罵之,丐亦罵。
日西下,子弟請歸,命輿,與丐同行,觀者如堵牆。
及歸,夫人迎而謂之曰:「豈真瘋耶?何顛倒乃爾。
」丐者曰:「夫人勿怪,某與公不相識,而流離顛沛,所遇略同。
如謂非類,則今日貴顯者,非昔時訂金蘭聯苔岑者乎?異日相逢,正恐以非類薄君家矣。
承公雅愛,誓不相負,請勿疑慮。
」自此同起居,共飲食,凡小峯一茶一飯,無不傾心料理,偶缺乏,踽踽出門去,歸必有所遺。
小峯旋病喘,日夜服侍,溲溺必親至,病歿,丐痛哭嘔血。
其子弟問姓名,不答,送櫬至江岸,對船大哭,聲振松木。
揚帆出燕子磯,猶聞山顛叫號,淚下如雨也。
妾救嫡 河南洛陽縣民某有一妾,故尼也,既歸某,不習井臼之事,鮮衣甘食,終日嬉遊。
其嫡弗善也,時時責讓之,遂不相能,詬誶之聲日聞於外,同處一室若寇讎矣。
鹹豐初,粵寇犯河南,攻之不克,大掠於鄉,某倉皇出走,不能顧其家,其家人猶能強步,寇且至,皆避去。
獨嫡以纖趾不能行,自分必死於刃矣,妾奮然曰:「吾負爾去。
」遂負之行,三日三夜,蹠穿膝暴,屢仆屢起而不釋於肩。
嫡撫之泣曰:「吾不知妹之愛我一至於此。
」寇退俱返,遂相親愛若姊妹焉。
有鄰媼問妾曰:「爾與嫡不相能,何出死力相救若此?」妾曰:「平日彼此淩誶,私忿耳,患難之中死生所繫,安有為人妾坐視其嫡之死而不救者乎?」聞者益賢之。
湘軍將帥患難相從 湘軍之興,諸將帥患難相從,皆迫於師友之誼。
如彭剛直之芒鞵徒步以赴江西之急,曾文正常以為有烈士之風。
若江忠烈之攻廬州,事前已奉朝旨,令勿拘城亡與亡之例,而忠烈堅持守土之責,省城既陷,即仗義自投於水。
新化鄒叔績,名漢勳,為湘中漢學大儒。
與忠烈同學至好,特往軍中訪之,尚居賓客之位,初未有職守也。
及見忠烈殉難,鄒亦激於義憤,慷慨投水中。
文正輓之曰:「聞叔績不生,風雲變色;與岷樵同死,日月增光。
」蓋紀實也。
文正弟愍烈公國華與李忠武公續賓為姻婭,三河之役,愍烈已卸兵事,留軍中觀戰。
及忠武戰歿,愍烈亦從死。
蓋由文正以忠孝文武為天下倡,氣機鼓動,輕死重義,有發於不能自已者也。
曾文正加惠經學大師 鹹豐時,曾文正駐師祁門,狂寇環攻,儲胥奇困,為其一生行軍最苦之境。
乃手寫遺屬,帳懸佩刀,神志湛然若無事。
一日,忽憶及皖中多經學大師,遭亂顛沛,存亡殆不可知,遂遣人四出存問。
存者貽書約相見於戎幕,亡者恤其細弱,索其遺文。
如桐城方宗誠存之、戴鈞衡存莊,歙俞正燮理初,黟程鴻詔伯敷諸家,皆藉以得脫於險。
王壯武存問張老人 鹹豐乙卯春,王壯武公錱由楚邊逐寇於粵境,假道寧遠。
張老人者,年一百十八歲,縣中不知有老人,饑寒鮮賙恤者。
王入其縣,即遣人存問,為置田宅,資其子娶婦,且召飲之。
比還,復途過,省老人,老人已抱孫矣。
乃邀之登九嶷山,合賓客部曲張宴山上。
是日為王之封翁生日,客以次奉觴遙為壽,且慶其功。
酒酣,悵然曰:「予常有三恨,恨任事太早,學業太淺,用心太苦,而多忤人。
身遭時變,以士卒用力,人號為勁軍。
吾常恐世亂未已,將無以畢三恨,奉養二親,將奈何?」老人執爵起,慰以大義,合席舉酒極歡。
及班師回楚,即乞假省親,於是離家已四載矣。
馬為塔忠武死而哀鳴 鹹豐乙卯,塔忠武公齊布有戰馬,本總兵烏蘭泰之馬也。
烏陣亡,馬為粵寇有,塔官湖南都司時,與寇戰,其卒得此馬不能騎,乃獻之塔,塔命圉人畜之。
馬見圉人,踶蹶欲噬,強被以鞍轡,則人立而號,聲若虎豹,一營皆驚。
塔聞之往視,馬悚立不敢動,其色黝潤如髹,高七尺,長丈有咫,兩耳如削筒,四蹏各有肉爪出五分許,徧體旋毛,作鱗之而。
塔曰:「此龍種也。
」試乘之,疾如驚電,一塵不起,亭午出營,行五十裡回,日尚未晡,蓋兩時許,往還百裡矣。
塔大喜,自是戰必乘之。
塔既驍勇敢戰,馬又翹駿倍常,酣戰時,每提刀單騎突出,馬振鬣嘶鳴,馳驟如風雨,將士恐失主將,輒奔命從之。
寇愕眙失措,不能當,往往以此取勝。
由是寇望見即駭曰:「黑馬將軍來矣。
」或不戰而潰。
一日,塔輕騎,遇伏寇百餘人追急,乃避道旁逆旅中,以馬匿芋窖,覆以草,祝曰:「若鳴,則我與爾俱死矣。
」乃易服為爨者狀,坐竈前。
部署甫定,追者至,問塔曰:「見黑馬將軍乎?」曰:「未也。
」追者徧迹屋前後,至芋窖數數,馬竟無聲,獲免。
塔之薨也,馬哀鳴數日乃食,然受鞍,則踶蹶如故,無敢乘者,遂令從塔櫬歸於京師。
犬救主於火 南海陳林酷嗜酒,嘗從軍粵西,豢一犬,甚馴,出入必與偕。
一日痛飲入山,至半途酒發倒地,臥林草間。
值火焚林草,將及,犬乃投身淤泥,起而以身濺火,火息,則犬已憊不能起。
及陳醒,犬已垂斃,但見野草半灰,犬臥其側,焦毛之中,泥跡尚存。
頓悟其以救己而斃命,遂含淚破土掩之,再拜,誌其處而去。
歸乃戒其子孫曰:「吾非犬,無以返鄉井,汝等識之。
」此鹹豐朝事也。
張星五出資犒師 天津富人有張星五者,曾在旗員海某處為家奴,遂有海張五之名。
又嘗納粟入監,後雖緣事斥革,然操白圭計然之術,卒以業鹺起家,擁資巨萬。
鹹豐辛酉,英人犯天津,張出所有犒其師,以保全津人生命財產為請,英將許之,於是一切皆聽張所言。
繼而和約成,文宗以其有保護鄉裡功,寵賜極優,且給帑以償其犒軍之費。
津民亦感其惠,集資如所費以酬之。
英人既得賠款,亦撥款以償其進奉之資,復舉圓明園所掠之珍玩為贈。
張既驟得此大宗鉅資,一躍而至數百萬,壽八十餘而卒。
再傳至孫媳時,猝遭回祿,珍寶房屋盡付一炬,并焚死兩人,聞所燬約值銀一百萬兩以外也。
戇頭陀殺衞隊 天台雁蕩以山水著於世,士之慕名勝好風雅者趨焉。
嘗有知名士數人,以九日登天台為黃花之會,吟詩傳盞,相顧甚得。
忽層巒間一僧荷薪行歌而來,敝衣布履,髮鬖鬖齊眉,見客方飲啖,即釋擔,不辭而據上坐,手撮肉數片仰吞之,傾壺就口,一吸而酒盡。
眾顧之怪訝,然見其貌獰,亦微懾,不敢侮。
僧見紙筆及詩稿,笑曰:「諸君大風雅,為此好事耶。
」援筆濡墨,亦題一詩於石壁,長笑而去。
眾視其字,作米顛草,詩有「海風萬裡吹衣袂,一髮天南自在青」之句。
各顧所作,歎弗如也,悔不及問其名焉。
是夕,名士宿國清寺,則僧在廚下執爨,見眾人,仍操作往來如故。
眾就與談,僧自稱為戇頭陀。
問以何地人,及何時出家,皆搖首言不知也。
與之言詩,僧仍不答。
明晨,眾相約觀日出,天未明,即鼓勇登前山。
遙見有人立峯頂霧靄中,東向而望,至前,乃頭陀也。
兩手結蓮花印,向日誦佛號。
少頃,日自海上來,紅霞一片,左右捧之,照四山草木巖石,皆作虹彩,還覘下方,猶黑暗沉沉也。
眾嘖嘖
馮笑曰:「盜固不可治也,將誰尤!」後又數年,馮與妻中宵喪其元,一子生十年矣,藉草臥下,幸免於難。
宰官勘驗,門戶前後無盜跡,奇之。
檢其巾箱,惟破書中有一橫幅,繪事精絕,平沙捲草,二驥俯仰其間,神采生動,情景悲壯,下題「沙掩風嘶」四字,并繫以詩,警句雲:「兼善不可得,獨善胡為者。
借手一鋤兇,隱身鑪冶下。
」其以二驥影「馮」字,平沙著妻姓氏,是又一幅閨中行樂圖也。
宰愛不忍釋,攜歸,知盜之賊馮,為復仇計,嚴緝之,無所獲。
乃捐資為馮營葬,樹豐碑於墓前,曰「俠士馮鐵匠夫婦歸骨處」。
遺子頗馴謹,宰使與己子偕,就傅後,竟繼其書香。
馮名搏,字翰飛,市隱後,人皆呼為馮鐵匠,罕有知其名字者。
曹王在報王恕 曹王在,上海人,為縣著姓。
工制義。
乾隆甲寅春,與沈大成同遊廣州,客學使王東麓所,大成則館閩撫銅梁王中丞恕署中。
越一年,王聞曹名,迎以為諸子師,大合樂,置酒,賓客鹹會,具公服拜之,延之上坐,指謂眾人曰:「此江表曹先生,海內名士,即僕亦當師之。
」曹遜謝不敢當,而王終席未倦。
既罷,曹私謂大成曰:「我館人多矣,未有王公之禮我若此也。
吾何以報之?」自是生辰及歲朝節日,王必具公服拜之,有疾,晨夕往問,暇即至館,與論文史。
蓋由粵去閩,迄王之薨,如一日也。
王既歸葬蜀,家屬僑濡須,曹將渡江,其妻弟朱補園少詹招之試京兆。
曹曰:「王氏諸子學未成,義不可他去。
且因奧援以就功名,非吾志也。
」後王家仍返銅梁,而曹以疾留。
逾年,其家以鄉無碩師也,書來,言道遠家貧,不敢彊之行。
曹欣然治裝,攜其長子間關入蜀。
有阻之者,曰:「此吾報王公之日也,即死無憾。
」去數年,歸,過大成曰:「王氏諸子學皆成,其季汝嘉、汝璧尤刻苦,能趾美。
吾死,可見王公於地下矣。
」汝璧後入仕,以安徽巡撫入官工部侍郎。
李仲彭還束脩 連城李簡庵茂才有子名成文,字仲彭,亦諸生。
境極困,以授徒自給。
歲終,以徒學未成為愧,於束脩,有半受者,有全卻者,徒以感奮。
嘗應舉,有人饋贐之,固辭不受,或遺其家,既而知之,即酬以古琴。
李七為主受刑 乾隆乙卯,宜綿督陝甘,好盤詰私販,凡回疆屯戍官吏私往來販玉者,盡被獲,立正典刑。
有故巡撫某,貪吏也,以罪戍邊,使其僕李七往來販玉。
事發,李挺身自認,謂主人初不知也。
大吏脅以三木,李供如初,論大辟。
向永來負老主母 向永來,乾州人,向峯僕也。
乾隆乙卯,苗變,峯遠出,峯母楊氏老不能行,永來負之逃。
至張排砦,與楊俱遇害。
餘觀德焚券 乾隆末,高郵知州孫某嘗負歙人餘觀德白金五千兩,及餘以索逋往,而孫病殆,瀕危,執餘手以稚妻幼子為託。
餘乃為買宅於揚州小東門,任其家用,俟其子能就學,屬之名師,且時周給之,而焚前券。
徐明經分人以財 錢塘徐虛齋明經以誠生平闢佛老,而好施與,閉戶教授,單寒之家,輒不計其脩,且歲時周卹之。
乾隆季年,表弟範圻方髫齔,從父宦遊,遭家不造,自數千裡外扶父櫬歸,依明經,則曰:「中表亦同血胤,猶我弟也。
」飲食教誨,無微不至,及其成人,為之授室,並給資使遊秦、晉,為諸侯上客。
明經之曾孫為印香舍人恩綬,有祖風,亦貧而好施,即珂之父也。
何春渚供厲樊榭月上栗主 厲樊榭徵君鶚之歾也,杭堇浦太史世駿哭以詩,有雲:「泉路定應尋月上,斷風零雨說相思。
」月上,徵君愛姬也,早卒,徵君有《悼亡姬》七律十二首,極悽麗。
徵君無子,歿四十餘年,徵君及月上栗主俱委榛莽中,何春渚布衣琪見之取歸,送黃山谷祠,灑埽一室以供之。
青浦王蘭泉侍郎昶且屬同人歲於忌日為薦酒脯以祭之。
成善還人媳 成善,滿洲人,冀州知州。
時甘肅道員蔣全迪以冒賑伏法,子孫皆遣戍,妻孥流離覓食,至州界,妻病旅店中,因賣媳為婢。
成買其媳歸,詢知家世,慨然曰:「等為外吏,豈可幸其患難,辱及家室,安知吾子孫他日不至此耶?」立遣還,並厚贈以貲,送其妻媳回籍。
紀某為丁氏子雪弒父冤 山陽丁佩弦富而吝,鄉人怨之,呼為鐵丁。
丁聞之,亦自喜也,遂以為號。
丁有子,冠矣,有女,笄矣,不為婚,不為嫁也。
或問之,曰:「婚嫁多費,置之,俟其力能自緻耳。
」子能讀書,孝其父,見其父之焦勞也,每為其父勸。
父不聽,言輒撻之,積久,恩義益疏。
而其子曾不之顧,涕泣甫過,則又笑語於前矣,雖百撻不去也。
女聰穎絕倫,有艷名。
鐵丁既不問婚嫁,少年得間,輒與女通殷勤,女不拒。
其子既不得於父,又以妹之舉動為不然,亦時時規之。
妹亦厭其兄之迂,又憐其誠也,面拒之,而陰於父前為之遊說,故父子之間相夷猶未甚也。
邑有狂生紀某,嗜酒能文,好議論當世事。
酒酣興至,輒面折人,邑人皆畏而遠之,女獨好與談。
一日,裡中演劇,紀半醉而往,遇女,紀遽前揖曰:「而翁老鐵無恙?」女大怒,猝拳之,折其齒,紀負痛不怒,惟大笑引卻。
女反不自安,拾其齒,明日將送還。
而紀書來,曰:「慕卿久,家貧不能具六禮。
齒者骨肉之餘,既玉手親折,即留為聘儀,當勝於珠玉也。
」女得函,沈吟久之置不覆,然自是斂跡不出門,不見人,惟時以言餂其父。
繼見其父之意不可移也,遂奔於紀。
紀無父母兄弟,家徒壁立。
且女惟以女紅文字為活,間謁丁,丁以省嫁資為喜,轉有嘉禮。
久之,紀有所親商於山左,招之,挈家去。
女辭父,涕泗交頤,丁了無慘色,於是頑鈍無恥之名益著。
年餘,又逐其子,蓋其子偶竊錢數百文濟一貧瞽之老者也。
丁獨與群僕居,無何,中夜為人所殺,莫知主名。
諸僕得丁子於室,因偕丁族人執之送於官。
官訊之,涕墮如緶,曰:「父死,我不獨生,死可也。
謂我弒逆則冤甚。
」裔以父為何人所殺,則稱不知。
按察某疑之,延其獄,不遽斷,而其事已傳播遠近。
會學使按臨濟南,按察往迎,學使力言其冤,按察以未獲正兇終不釋也。
丁子在獄久,歷諸艱苦,自謂必死,再閱月,獄卒忽寬待之,移至一室,枕褥衾榻悉備,丁子怪之。
已而獄卒言學使署中有人來謁,視之,則紀也。
紀在山左得學使識拔,已為入幕之賓矣。
丁子前惎紀,未嘗正視,至是慘怚之中,頗有慚色。
紀詢得顛末,蓋丁子雖被逐,然不忘其父,夜分俟父熟寢,輒往省視。
是日見父死於牀,大驚而呼,遂為眾執。
丁之族人則謀分其產,計莫如先斃其子,因厚誣焉。
紀聞之,乃告學使再請按察嚴詢諸僕,盡得其情,果諸僕恨丁之刻,合謀弒之,而嫁罪於其子也。
案既成,丁子始謝紀奉夫婦。
紀將為之議婚於大家,丁子不欲,繼乃自言前為父所逐時,宿破廟中,見瞽女以星命度日,而絕孝其母,因留意焉。
紀固不羈士,即為媒之。
成婚日,路人皆曰:「鐵丁何等人,而其一子一女,乃皆畸人,何耶?」 樵叟救某宦出獄 峨眉之麓,林木蓊然,居民類業樵。
某歲春,來一叟,鬚髮斑然,僂其背,扶一杖,時造酒肆飲,輒罄數十觥,餘晷則負鋤事樵。
夜宿古剎中,默然未嘗發一言,如是者年餘。
一日,叟方輟飲步山中,突有老僕擁一女郎至,見叟,則下拜,叟拂袖逕去。
時已薄瞑,遂失所在,居人奇之,叩女郎以顛末。
女郎操南音曰:「叟,遊俠士也。
我父宦於浙,叟乃來歸,自稱曰勇士。
父奇其貌,禮之殊眾賓,叟安之,未嘗謝。
明年,父遭權貴忌下獄,就道之日,忽失叟跡。
明年父歸,未嘗不興言感叟也。
」初,女之父下獄後,叟欲拯之者屢矣,猶以為未得間。
會某相子好劍術,無師,欲募天下勇者精其術,雖萬金勿吝。
叟挺然往,旬日之間,技大進,某相乃進叟而謂之曰:「子傅我兒,技乃大進,我實嘉子。
子有何欲,我必從之。
」叟乃乘間以女父事進,並告之曰:「能拯若人,感如身受。
」父遂以是歸。
知叟所為,感甚,誓欲跡之,顧病癃勿果,乃教女覓叟,跋涉長途,有日矣。
今始遇之,何圖絕裾若此,施恩不望報,仁哉叟也。
居民相與嗟咤,始知叟乃非常人也。
十九貓殉主人 汪均之上舍,文端公廷珍次公子也。
其夫人飼貓二十餘頭,各有名號,呼之輒至。
恆手調香餌飼之,貓不食,己亦不食也。
夫人卒,貓號慟不食,方殮,躍入棺,伏屍旁不動。
出之,則傍棺哀鳴,淚如雨下,不數日,或投池中,或入竈突,十九貓悉併命矣。
吳婢救王僕 杭州汪大豐之族母有婢吳,頗婉順,母憐之,後病且死,囑二子善遣之。
子體母意,厚賜之,遣老僕王某送歸其家。
婢父母均前卒,兩兄皆無賴,所齎既誘盡,更以二百金鬻之遠所,音耗遂絕。
久之,王以急事往閩,渡海遇蔡牽被掠,驅至一艇中。
忽有呼之者,曰:「若非汪孺人家王伯乎?」王諦視,急呼曰:「吳姐乃在此,救我救我。
」吳叱左右解其縛,謂:「兩兄皆匪人,蕩我貲,復計陷我。
此間大出海捐千金購我,頗厚我。
然所為不道,我微諷之,渠亦自危。
然以羣夥牽制,不能決行,當與之俱燼矣。
」俄頃牽來,羣盜傳呼曰:「大出海至。
」蓋大出海者,舶主之尊稱也。
牽短衣跨褶,婦則戎服裹頭,誠壓寨夫人也,惟皆徒跣耳。
吳指王謂牽曰:「此我舊主之僕,昔蒙其惠,老且貧,勿責其贖也。
幸送之歸。
」牽諾之,贈以金,并一旗,曰:「執此,海道無阻。
」王與吳大泣而別,歸以告其兄。
時二兄鬻妹金已罄,計為盜亦得,入海投之。
吳聞其至,即怒曰:「人之無良,我乃以為兄耶,必殺之。
」牽為宛轉解釋,始抱頭竄歸。
後牽敗,以巨礮自沈其舟,則吳果與之俱燼矣。
羅壯勇殺豪救婦 錦江某孀婦老而貧,有子遠出經商,三年不歸。
媳方少艾,土豪某強委禽焉,不可,則將刧取之。
姑婦夜泣,羅壯勇公思舉方為盜,過其屋,聞泣聲,伏聽而悲之,即躍下,授以橐中所獲,使他匿。
是夜,豪方飲於室,有物若魈魅,忽入室,攫其首去。
時川盜推壯勇為最便捷,其家疑為壯勇也。
報官,並懸千金之賞以捕之,久之不得。
嘉慶戊午,川、楚軍興,壯勇積功至提督。
他日謁縣令,自言之,且曰:「法不可廢,請歸案待罪,可也。
」令再三遜謝,乃銷案。
壯勇以千金給豪家,曰:「若懸賞千金,是為我定價也。
請以此自贖,何如?」 羅壯勇妻鬻身救夫 羅壯勇改行後,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
一道人過門曰:「有方可救,但得錢三十千,乃可製藥。
」羅自念貧窶,安得三十千錢,語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餓死耳。
苟鬻汝,得錢買藥,則兩活矣。
」妻不可,強之再三,泣而從之。
病果瘳。
羅既官遊擊,乃遣人訪其妻,以重金贖還,為夫婦如初,報其鬻身救夫之義也。
此事不足訓,然以視少共艱苦,既貴而厭棄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區,殆不可以道裡計矣。
齊二寡婦救老尼 嘉慶時,有齊二寡婦王氏者,美而勇,且善幻術,工技擊,從夫鬻技四方,能著弓鞋立馬上,馳騁若飛。
白蓮教匪作亂,橫突兵間,剽悍無敵。
時夫死,齊方祝髮尼菴。
菴多常住,官覬其利,誣老尼通賊,繫之獄,籍其產。
齊素以拳勇教授鄉裡,遊俠多出門下,乃共謀劫獄,出老尼。
既劫,則眾不可散,遂與諸遊俠據山為亂,投入白蓮教,為教首,漸更男子服,改初志矣。
朱文正病中作墓銘 上海曹侍禦疏劾和珅,身後始蒙優獎。
當嘉慶己未,侍禦子玉水舍人江將扶櫬歸葬,求銘於朱文正公珪。
文正病背癰方劇,舍人請俟愈後為之寄江南,曰可及也。
文正曰:「不可,吾病,吾文且益真摯,愈於不病者。
」乃流涕屬草。
稿竣,請劉文清公墉書之。
文清為避易數字,文正意不愜,復改定,而文清更書之,即後所刊石流傳者也。
黃竹岡送裴宗錫柩 黃壆,字竹岡,吳縣人。
晚遊天台,翛然有遺世之想。
更名雲鸐,稱吳中雲鸐老人。
嘉慶時,嘗客皖撫裴宗錫幕,事無大小,悉諮之。
裴調雲南,從之。
裴卒於官,節相李侍堯兼攝撫篆,仍延之。
未幾,裴喪歸,子幼,無期功親為護喪者,竹岡即辭節相以送之歸,蓋水陸萬餘裡也。
俞文救秀才 俞文,蘇州人,世為紫陽書院門鬥。
嗜酒。
嘉慶己未,有某生負富者金,庭辱於縣,會學使以試事按郡,諸生數十人訟某冤,且訐縣令受富者關白,不直,則大譟。
學使懼,檄某丞雜治。
而附郭他縣令素與院生有隙,思竄名傾之,密召文,屬其言不法事。
翌日,當庭鞫,呼文,使指名,不應,則厲聲曰某某犯某事。
文瞠目呼無之,且謂某某皆好秀才,會鞫者氣沮。
文身被三木,一晝夜股骨折,脛露,卒無他言。
後以獄解,得釋,徜徉於酒者又二十年,始卒。
王誠救毛大瀛 毛大瀛,寶山人,原名詩正,字又萇。
乾隆時諸生。
工詞章,充四庫全書館謄錄,議敘州同。
嘉慶丙辰,從勒保平達州教匪,計擒賊首,敘功,賞戴花翎,擢簡州知州。
庚申三月,匪渡嘉陵,犯成都,大瀛被檄募勇遏之。
匪竄州境,大瀛率三百人迎擊於土溝橋,斬獲無算。
匪大至,兵潰,匪飛戟刺大瀛,大瀛仆。
其僕王誠急冠大瀛冠,效紀信故事,為誤匪計。
匪寸磔之,截其首去。
而大瀛身亦被十餘創,腸出腹外,手持矟,罵不絕口而死,時年六十六矣。
龔龔奠顧澹湖 顧公燮,字丹午,號澹湖,又號擔瓠,吳郡老諸生也。
少從學於陸桂森、張九葉,既入泮,試輒高等。
中年放曠,不事舉子業。
長子早卒,次子好遊蕩,逐之,走至安慶,有悅之者招為壻,不復還,竟無後。
澹湖有義僕曰龔龔者,歿後,每清明,寒食,輒攜盂飯巵酒以上塚,焚紙錢奠之。
何玉鑑慷慨好義 何玉鑑,字明選,桂陽監生。
慷慨好義。
嘗從婦翁範宗裕於東鄉縣令任所,有饒向榮者,貧士也,玉鑑憐其才,請於宗裕,延為童子師,復傾囊贍之。
向榮勵學三載,入翰林。
又縣民某女許嫁一士人,後以其貧而悔,訟於官,其壻恚欲死。
玉鑑助以百金,使成禮。
士人賦詩贈玉鑑以為謝,有雲:「鏡眉別畫傷千古,故劍重還恃二天。
」 林清周給曹綸 曹綸,漢軍正黃旗人。
父廷奎,貴州安順府同知。
乾隆庚戌,綸隨任高郵,時林清為糧道隨役至高郵查漕,與綸識。
廷奎有廉聲,卒之日,益拮據。
綸歸都,妻子鶉衣百結,綸出外供職,則衣敝袍,自與妻子析薪執爨,日或不給二鬴,則市餺飥以充飢。
嘉慶丁卯春,綸臥疾不出,忽聞叩門聲,啟視,則清也。
握手道舊事,清愀然曰:「公子一寒至此,清雖力薄,然通財濟乏,義也,何敢辭!」即與以白金數鎰,尋遣人持衣數襲贈之。
夏四月,病起,造清之門,清約綸為兄弟,綸有乏,清必給之。
白蘭花募賑捐 嘉慶中葉,有漕督某者,素剛鯁,惡淮商周海門之豪侈而劾之,三疏不動。
一日,某忽自至其家,置酒飲宴,歡若兄弟,一時羣詫之,久乃度其奧援之有自也。
嘗於春日飲客花下,與客縱論古今豪傑及劍俠,海門拊膺曰:「吾聞劍俠之術亦非所難,而環顧當世,乃寥寥如曙後星,何也?諸君亦曾有此遇否?」座有少年起而對曰:「有之,且嘗一見之,其人蓋在縲絏中也。
」 海門亟問何人,客曰:「其人不知姓名,或謂為鬱林州人。
其入人家,無冬無夏,臨去,留白蘭花一翦,不知其所自來,世所稱白蘭花者也。
」眾請畢其說,客曰:「白蘭花無居止,無蹤跡,往往無意遇之,求之又不可得。
庚午,東江大水,民漂蕩者以萬計。
請於官,官不賑,某董事倡募義捐,應者寥寥。
董事夜寐,置捐冊於案,明旦失所在,而缾中插白蘭花一,大驚。
越三日,有人持捐冊來,且促董事往任散賑之事。
董事素識其人,問所從來,曰:『途中有人以此給我,囑來相邀,且雲待於河幹。
』董事視其簿,則平日所號為老慳者,皆樂輸千百,最後則不肯認賑之某官,亦捐白金八千,且鈐有縣印也。
於時趨而前,至河幹,萬鍾之粟,千鎰之金,已立具。
事後追問,莫知其由,以意度之,其為強迫可知。
自是白蘭花之名大噪,巨室豪右,中夜嘗無故自驚,以為白蘭花至也,跡之,無朕兆。
某將軍以海寇發,率師船巡海。
一夕,舟泊虎門,即座艦宴客,妓女數十人左右擁抱。
將軍宴罷,留妓侍寢。
將軍起,則白蘭花儼然在案,大駭,久之,無異,疑而遍檢舟中,無形影。
已而用印,則印字已磨漶不可見,而別有篆文『粉侯』二字,幕賓識之以告,將軍大怒,潛召工更摹刻焉。
」 魏長生有俠氣 魏三,名長生,四川金堂人,行三,秦腔之花旦也。
入都時,年將三十矣。
時都中盛行弋腔,士大夫厭其囂雜,長生因之改秦腔,名動京師,王公貴人無不願識之。
其為人有俠氣,納蘭太傅孫曰成安者,初與之狎,後遇事遣戍歸,貧無以立,長生時周恤之。
王應祥代人償逋 永嘉王應祥,字國楨。
初讀書,以家資中落遂自主會計,以善治生漸饒裕。
性慷爽,商人梁子藏以負逋無措,將就死,乃假以多金,並為轉貣於他人,至期不償,更自鬻田宅以償之。
郭家彪慷慨好施 郭家彪,字春坊,湘陰人。
生而溫約夷愉,與人無競,而慷慨好施。
家故饒裕,諸父豪宕,或日費數十萬錢無所惜,家彪亦夷然,不為有亡之顧慮也。
親故假貸,輒如其意以去,或貸於他人要一言為質,及期爽約,而責償於家彪,亦不拒。
歲中為人理宿逋,率至三四,久之,往往不讎,則毀其約契。
會歲大祲,家以中圮,然志在淡泊,不以豐約易度,布衣糲食,蕭然自得,益以濟人為務。
且廣儲方藥,病者踵門求乞,手劑與之。
自尋常草木、馬勃、牛溲以至丹砂、鍾乳、千歲之苓、尚方之蓡諸奇珍物,無所不蓄,亦無所不施。
其尤貧者,輔以羞餌,使人日再問焉;疾革,躬三問焉;沒後,裡人言之,輒涕泗交頤也。
程升清釐汪滋畹債 有程升者,汪閣學滋畹之舊僕也。
閣學官翰林時,升年逾六旬,閣學有友人為之買妾,令升送之入都,堅不從,且以大義責之,乃遣妾別嫁。
閣學卒,逋負累累,負之者亦復不少,升終年跋涉,而為之清釐,不以為勞也。
駱六救陶鳧薌 駱六,寶坻人。
幼為陶鳧薌僕。
嘉慶癸酉,六方從陶以翰林在文穎館校書,時仁宗秋獮木蘭,教匪林清勾結內監張泰、王福祿、劉得財等作亂,京師震動。
數匪入館,駱藏陶複室中,扃其戶,自索器謀拒之,苦無械,乃折桌足持與鬬。
匪削以刀斷四指,暈而仆。
匪入室,虛無人,遂出。
時皂隸數人伏草中,匪去,乃出閉館門,陶與諸人共守之。
事平,駱殊未死,移歸邸,漸蘇,陶厚待之。
其後陶每陛見,宣宗輒問義僕駱六尚在否。
陶養之,終其身。
六誠樸無他長,不知機械變詐,故臨難忠奮,有古人風。
年七十卒於家。
子滿倉,有田二頃,陶所賜也。
郝某雪邱夢餘冤 山陽邱夢餘孝廉烿少孤苦,無恆業,儉衣削食,積脩脯若幹緡,權子母,久之,子本相侔,生息漸裕。
有猾吏利其貲,踵門求貸,既貸,竟不償,乃訴之郡。
吏以貲賂守,不之理,促之,守怒,辱夢餘於堂。
夢餘乃上控大府,吏恃其狡,冤不雪。
同舍生有郝某者,憤甚,招諸生集明倫堂,問吏罪,眾畏縮不敢前,事遂寢。
陳稚峯待妻弟 陳稚峯之遊滇也,以妻弟許某有采銅之役,固請與偕。
一年而許卒於滇,失銅價至三千金,孤懸八千裡外,勢且不返。
稚峯經紀其喪,竭力營救,滇之當官者鹹高其誼,卒償所失銅價,載許與其族人之柩及妾若遺腹子,間關以歸其家。
新城陳氏義田 自北宋範文正公以來設置義莊,至本朝,崇尚風義,凡以義田義產敬宗收族上聞者,歲不下百十家,其父子兄弟賡續推衍,立法之善及其後遺澤之長者,則莫如江右新城陳氏。
陳據高貲已百年,自贈光祿大夫道始置義田二千石,其諸子金衢嚴道守誠、陳州府知府守詒、內閣中書守中、江蘇按察使守訓、內閣中書守譽,先後增益學田、祭田、小宗義田至七千石,嘉慶時詳具文簿,牒於縣府行省,以達於部,得旨旌獎。
時光祿之孫倉場侍郎觀、禮部侍郎用光,曾孫工部侍郎希曾,均在朝列,具摺入謝。
仁宗召見而垂詢焉。
而希曾兄浙江道禦史希祖、用光姪翰林蘭祥,及其他封胡羯末官曹郎監司、取甲乙科者,期功房從中多至數十人,可謂盛矣。
沈芳周貧乏 嘉慶時,長洲有女士沈芳者,字夢湘,為諸生顧春山繼室。
好讀書,耽吟詠,兼工繪事。
所售筆墨之資輒以周貧乏,曰:「吾無饑寒憂,留此何用?」 盜報龐某恩 龐某以釀酒為業,一日,晨起,有偷兒臥甕側,枕所竊衣物甚酣。
呼之起,跪而乞命。
問其姓氏,訝曰:「故人子也,烏得流為穿窬?果能改過,當贈二金以資謀生。
」因啟後門令去。
越數年,龐至閩從戎,官千總,時海盜充斥,出洋巡哨,遇盜迫捕,眾寡不敵,盜鑿舟,舟覆,十餘人皆被擒。
擒至一島,島有城,峻甚,檻車盤旋而上。
至一處,宏敞如官廨,簇擁而前。
俄聞呼過堂處決,點名至龐,酋詰裡居姓氏,備述之,有霽色,喝左右留龐再詢,餘皆檻候。
俄降座,驚釋其縛,請入後堂,令易新衣。
左右按龐於座,降階下拜,大驚,酋曰:「君不憶甕旁酣睡者耶?別後仍復潦倒,饑寒驅人,役於閩舶。
一日,舟覆,蒙島王收錄,不沒微勞,得膺此職。
君如肯落草,當虛左以待焉。
」 落草者,為盜之隱語也。
龐笑謝不敏,酋乃留之暫居。
一日,設筵宴之,命侍兒執巾櫛。
居數月,酋語龐曰:「君有旋閩之思乎?他日遇於中流,自當退避三舍,不敢犯君之鋒,即所以為報也。
」翌日,祖餞海濱,餽貽優渥,龐惟受其器械旗幟,為歸而首功計。
被擒者亦皆釋回。
不數日抵閩,以失利被擒、設計圖脫、奪獲軍裝呈驗等情稟知上官,上官嘉其智勇,加升銜。
其後每巡哨,所向輒有功,他將則否,於是積功擢總兵。
後因病假歸,盜猖獗如初,及起用,仍肅清無事。
閻老六為主人禦張老材 郯城張老材,盜之豪者也。
郯有富人娶於東郭,張偵之。
盜約行刼之先,必留符識於門或牆之隱處,以為驗,既告其徒,亦以示他盜使知有先之者,則不復爭也。
是日張先往,既識之矣,明日復往,以其賓從之多未敢倉猝從事也,則雜稠人中而觀之。
時有丐傍偕立,張視之,其舉止盜也,其面目盜也,其神情狀態無一非盜也。
張度其為外來者也,則以盜語語之,且示以所識。
丐忽躍然起,呼曰:「盜來矣,不速捕,將失之。
」遽牽張臂。
張大駭,亦反肱擊之。
張絕勇健,丐亦多力,兩人相持牽掣,擊觸階下,階上人皆驚起。
張度終不得脫,則詰丐曰:「若亦丐而盜者也。
」主人聞之,趨而前曰:「如兩君言,兩君皆不免於盜也。
今日吉期,辱兩君光降,兩君之來,不盜於我,而相偕以道,是兩君之厚我也。
請即此賓筵,相與一酌,何如?」 丐至是大笑,曰:「甚善。
」遽自趨上座,引滿而釂,張亦忸怩就座。
酒數巡,張欲起,丐挽之曰:「張某,若賊心未死,欲顧而之他耶?若欲去,若知我何人?」張不能答。
丐俯首,自解其足置案,則刻木者也。
曳下衣示人曰脛以下血色猶殷,如新截以刃者。
座客皆大驚,張亦動色。
丐引滿曰:「失此足,二十年矣。
」顧張曰:「僕當日亦如君所為者也。
君亦知泰安有閻老六乎?僕是也。
僕當時與徒黨縱橫東道有年矣。
一日,有老人偕女郎自北來,資裝不甚多,惟挾兩甕,鑄銅為之,其光可鑑。
車之上下,皆自提擕之,不令他人近也。
僕當時甚怪之,尾之行,自阿城而南,宿於安山驛。
老人入逆旅,有美少年自南來,華服跨紫騮,亦入,相見歡甚。
是日,老人命具花燭,為少年與女郎就逆旅中合巹,老人所贈,兩甕而已。
女郎明璫翠羽,金鈿玉釵,曳百褶裙,衣飾皆非倉猝所具者,窺之,悉取自甕中。
甕固不大,不識何以取擕如是。
是夜,女郎卸妝,乃置甕中,老人則俟合巹禮成,匆匆冒夜徑去。
於是僕等即往刧之,推其門,無聲,入其室,不見動靜,揭其帳,兩人方跏趺對坐,聲息都渺,刃砍之,如著棉絮,不驚亦不怒,惟曰:『汝輩欲金帛耶,在牀下甕中,能取即自取也。
』僕極力提掇,甕重幾萬斤,不可動。
僕知有異,回顧欲出,而同伴三人者,皆鹵莽,遽揮刃連劈牀上人。
於是少年怒,躍起,奮袖一揮,四人皆仆地。
少年顧僕曰:『汝盜首耶?』當時度不能脫,即應之曰:『是。
』少年釋三人去,舉甕置前,令持去,僕終不能稍移。
少年笑曰:『無用至此,尚稱健兒耶?趣去,毋溷。
』僅得脫。
明旦,少年夫婦東行,仍遙尾之,欲觀其究竟。
行二十裡,少年忽回顧曰:『若不欲生耶?』嗔目一叱,電光自其目出,隔十數丈,已及吾身,其涼如水,不覺昏絕。
及醒,則在室中,諸同伴方環視,蓋兩足皆失,病創臥一晝夜矣。
自是改行不敢復為。
不圖今日復為君所窺,君真好眼力哉,惜武技尚未至也。
」乃以手劃桌面作勢,深入半寸許,張大驚服。
張王是欲請丐長其群,丐不許,張之徒來者多人,見此狀,皆不敢動。
自是富人德丐,日周給之。
丐得錢,輒散去,不留一文。
張以為形跡已露,乃不復為盜於近地,而時時遠出。
一旦,刧漕艘於河壖,被格創死,州判某以富人與張有一席之雅,因誣以窩贓,欲詐取財帛也。
不與,因陷之獄中。
丐聞,為之詣堂上,侃侃而辨,官并逮丐與富人同繫。
丐謂富人曰:「事急,吾不得不為馮婦矣。
」遂自褫其械,夜踰牆去。
將旦,復還,是夜官庫被刼,而州判得銀於牀頭,大駭,不敢隱,以呈太守,果庫銀也。
雖然失數不符尚多,竟以嫌疑撤任。
後任至,富人遂得昭雪出獄,更求丐,不知所之矣。
伊墨卿贈宋芷灣金 嘉、道間,伊墨卿太守秉綬以翰林出守惠州,時嘉應宋芷灣太史湘以會試無旅貲,當時公車資費人必數百金,宋與伊為文字交,告貸於伊。
伊曰:「能以東西南北四字贈我一七言聯語,當以三百金為贈。
」宋不假思索,秉筆立成,聯曰:「南海有人瞻北鬥,東坡此地即西湖。
【惠州有小西湖。
】」伊大喜,決其是科必售,贈以五百金。
宋果於是科膺選。
伊墨卿經紀張孟詞喪 寧化張孟詞,名騰蛟,少負異才。
家近蛟湖,朱文正嘗以老蛟精呼之。
性喜博覽,嘗撰《山海精良》一書,未就而卒。
孟詞與伊墨卿交篤,歿於京邸,墨卿為經紀其喪。
哭以詩,有「執手彌留際,心宣更目成。
亮為雛鳳計,竟失老蛟精」。
某伶恤某公妻子 某伶者,色藝俱工絕,遊於陝,陝尚秦聲,無解南音者,困甚,無所得衣食。
時某部為秦聲冠,投焉,部中人共揶揄之,亦不甚令登場。
會撫署讌客,數折後,藩司某問有能崑曲者否,部中無以應。
伶獨趨進自承,曹長愕然,欲止之,則堂上已呼召矣。
登臺奏技,甫一發聲,某色喜,滿座傾聽,歌一闋,遽止之,曰:「笛闆工尺相左,他樂器亦無一合者,是烏足盡所長。
」趣呼藩署家樂和之,使演《掃花》一齣。
伶既畜技久,思一逞,又多歷輱軻,憤鬱無所洩,至是,乃盡吐之,瀏亮頓挫,曲盡其妙。
某號稱知音,不覺神奪而身離席也。
座客見其傾倒如是,鹹稱羨附和之。
曲終,纏頭以千計,而伶之名大噪。
已而伶持某書入都,都下貴人爭愛賞之,宴會非伶不歡,由是名益著。
閱數歲,某以藩司擢陝撫,冒賑事發,被逮,下刑部獄,家產籍沒,眷屬羈滯京邸,衣食不給,終日相對慘怛。
忽一蒼頭問訊而至,言主人命緻意,已為夫人覓得一安宅,趣呼輿馬送至,則屋宇精美,米薪器用,下至箕帚之屬,一一完好,顧不知主人為誰。
時某已論大辟,繫獄久,生平故舊無一過問者。
一日,晨起,突有人直至繫所,哭拜不能起,視之,則伶也。
已去其業,居京師作富人,夫人宅即所置也。
於是即獄中置酒,復為歌《掃花》一齣。
甫及半,某大哭,即止不歌,而相對淚下如綆縻。
自是朝夕至,視寒暖,調飲食,如孝子之事親。
棄市日,具棺槨厚斂之,送其櫬與妻子歸裡,又恤其度日費,度足用乃止。
董晉卿侍師疾 武進董士錫,字晉卿。
副貢生,歷主通州紫琅書院、揚州廣陵書院、泰州書院講席。
道光辛巳,其房師霑化蘇某觀察淮揚,招之入幕。
蘇猝染時疫,病甚,侍疾惟謹。
或告以鄉試期迫,盍舍去,則作色曰:「吾受師知遇之恩,未能一日報,今師疾病,遽舍之而行,是重負師也。
」卒不應試。
侍疾閱數月,蘇亦愈。
吳名揚保全射村人 去歸安可四十裡有地曰射村,一小市鎮也,歸安縣丞駐之。
村曲折多支港,為太湖巨浸之尾閭,人家面水居,非舟楫不能渡,以是稱水鄉焉。
村西僅農民數十家,寥落如晨星,過闆橋而東,則人煙較稠密,有小街一,市廛在於是,為一村之中心點。
道光時,村有陸翁者,農也,蓄薄田數十畝,自耕,足衣食,有餘則好行小惠。
每歲暮,鄰裡之奇貧者輒濟其急,不責報,村人多德之。
翁中年得一子曰名揚,長而氣盛,勇於任事,尤喜名,或以諛言奉之則喜,雖拔山舉鼎而無辭,利害成敗不計也。
村東社公廟年久將圮,而舊時之理其事者以無款置不問,名揚請於眾,願集貲新之。
眾韙其議,以名揚有幹才,遂被推,使督修,未數月而祠落成,規模至宏敞。
及稽其用款,則較疇昔為節省,人始悟前之經紀者必蝕款以自肥,而名揚則無是也。
村有小爭訟,類就質於名揚,名揚所言多平直,又善於排解,能折爭者之心。
久之,村有大事,父老所不能辦者,鹹集於其門,鄰之人亦慕名揚才,競往商進止。
而名揚乃儼以裡豪自居,先人田疇,固不復躬親其事矣。
未幾,歸安縣令以漕艘將開,缺萬石不能集,而射村一帶多疲戶,欠漕未完,任追,罔一應,令窘甚。
有黠役某與名揚友,知其能,乃請於令,遣人招名揚往商。
名揚遂買舟謁令,令以催漕囑之。
名揚曰:「官能依吾語,視往年所收減十一,俾村民紓喘息,吾當說吾村先期輸全漕。
」令不得已,允其請。
名揚返,屬徒黨鳴鑼於四鄉,先陳其利害,謂官許貶收,待民已至厚,宜急輸,毋稍遲。
村民是之,赴城完漕,爭先恐後,不幾日而數大旺,令得以資報解。
事已,令給以諭,使充射村董。
後遇地方事,惟名揚言是從,而村人之完納錢糧慮為吏困者,亦倚名揚為護符,而名揚之把持漕務亦自此始。
時漕未改折,民完納率以米,官吏兌解征收,種種需費,費無從出,不得不取給於浮糧,鄉民忍之而已。
中有黠者,乃得以揭其短,於是弊日甚,刁風且愈熾。
江浙為財賦區,歸安漕數之鉅尤甲於浙西各州縣,而弊亦如之。
姚文僖公文田嘗具疏以聞,卒格於勢,未能革其一二。
鄉民顧不能堪,遂起而自籌抵制,官吏以其不易收納也,目之曰頑莊。
射村為頑莊之一,而名揚實其魁焉。
每收漕時,名揚率鄉人赴縣完納,小舟數百,載米隨之。
及抵縣城,先與吏役相款洽,使聞諸官,官乃遣役至船與之議。
名揚至黠,其黨徒又甚囂張,必執年穀不豐之詞乞官從優恤。
官不之許,則議屢不得諧,而糧船泊河幹,路幾為之塞,久之,名揚始稍稍與官以浮收,每石準加糧數鬥,而所議淋尖踢斛袋費票錢諸名目則一例廢除,是名為加糧,實多所取巧。
胥吏恐忤其意,不敢較長短,官以考成攸繫,且值渾漕時代,懼為人發其陰私也,乃俯首以就範焉。
歸安故優缺,非炙手可熱者,不能攫得之。
直隸姚大謙與浙撫帥承瀛有戚誼,某年,署邑篆,下車後,以搜括為能事,尤注意於漕糧,蠹胥猾吏復因緣以為奸,抵任適春初,按征上年尾漕,輒額外取盈,貪聲載道。
有控之者,以帥故,無敢投鼠忌器,一摘其隱也。
及冬而開漕,相率集議,遏糧不納,大謙恐甚,欲簽提花戶,則辦不勝辦,且人眾易激變,而己轉不安於位。
展轉籌思,無可為計。
有獻議者,謂宜先使其來納,俟有數成,再用嚴厲手段,即可擇肥而噬,此上策也。
且民已聞官名,非出示以堅其信,必互相觀望,不樂於輸納。
大謙喜,翌午,出奉憲諭八折收漕之示大張於鄉村中。
名揚覩之,急令其黨速揭一紙,藏於家。
未及數小時,前所張貼者悉不見,人或稱怪,名揚笑曰:「必官中有後命,又揭回也。
然既藏一紙,已珍如拱璧矣。
」次日往縣城,先屬徒黨照八折完糧,謂是遵憲諭,吏役不敢聲。
既復訪漕書,出揭示而語之曰:「八折收漕,乃聖朝盛德事,大府之意,亦甚可感,吾擬即日走京師,將擊登聞鼓以謝天恩。
但何日奉憲諭,乞子告我,俾勿忘。
」漕書聞之色立變,旋招之登酒家樓,婉詞以勸,謂之曰:「此非得已者,子但八折完,已便宜矣,何必問他人事,與吾輩戲?」名揚艴然曰:「吾一鄉之魁,應為鄉人緻謝忱耳。
」漕書知名揚此來,非空言所能濟,且味其語句,亦有取瑟而歌之意,急白大謙。
大謙初以事頗完密,不圖尚貽一紙於人手,聞告,甚悔。
顧事已至此,乃願出千金為揭示之交換品。
名揚先不允,後經書吏再三商之,始袖金去。
臨行,猶大言曰:「是區區者不足值乃公一笑也。
雖然,其亦稍寒貪官之膽乎?」 大謙之賄千金也,乃迫而使然,欲修怨,時露於詞色,一二知者頗為名揚危。
未幾,大謙移烏程,越半載,通判王壽榕來權歸安。
壽榕迂懦不解事,履新伊始,輒求教於大謙,大謙乃詭言曰:「歸安無難治,難在漕耳。
」壽榕詰其故,大謙曰:「不辦頑莊,漕不可收;不去陸名揚,則頑莊不可辦也。
」壽榕韙之,初不慮有他意。
一日,乘間請於太守方某,謂非嚴懲頑莊與拏辦名揚不可。
方以新令勇毅敢作事,心壯之。
壽榕復以射村在縣邊境,與烏程、德清相毗連,擬請府檄兩縣,往會捕之,免漏網。
方亦謂然,許即日下密劄。
壽榕更商諸大謙,函促德清令訂期至射村,以為一鼓就擒之計。
顧名揚黨羽眾,府縣吏役多與之通,得訊較早,急遣人入城,凂某鉅紳為緩頰。
紳以名揚果非善,然能衞鄉裡,為進言於方,乞免究,俾自新。
壽榕亦第求其無預公家事,均允不之究,事已寢矣。
乃德清令周某奉府檄並得大謙、壽榕函,以事關捕犯,星夜命駕往,及抵射村,始得郡紳乞情之信,知程、安兩令不果來,乃折船以歸。
又恐貽輕率之誚,於是過射村以北,將迂道從武康返。
及行經武康,忽有鄉民擊官舫幾壞,人眾,勢洶湧,無可理喻,周僅以身免。
有告周者,言武康上年亦有鬧漕事,今見大舟十餘銜尾來,知為官,乃大駭,疑武康邑侯將捕其村人,惶懼不暇擇,遂出此抵抗之下策也。
周乃走訴於方,乞檄武康按其事。
適至府署,先與大謙遇,語以狀,大謙佯為勸慰者,並與之計曰:「名揚事雖已,而太尊意未釋,君適挑釁於武康,治之無名,徒貽識者笑。
不如歸咎於名揚,歸安王令且德君。
」周應之,遂聯袂謁方,以名揚唆眾毆官告。
方怒,謂名揚為亂民,不可稍姑息,於是名揚之獄乃搆成,而有府縣會捕之密議。
當議捕名揚之日,正冬令辦防之時。
初,射村冬防,縣令皆諭名揚董其事,歲以為常。
而名揚機警有譎智,又能得眾心,措置鹹宜,村賴以靖。
至是,壽榕惡名揚,方議芟刈之,更不欲假以事權,乃令他紳舉辦。
類無能力,再四辭,而村人感名揚,遂仍私屬之。
名揚乃集村人而議曰:「往歲防範之策,甚不足恃,吾村環以水,天塹也,非注意於河道,恐有懈。
」村人諾。
於是名揚乘小舟,沿村度勘,凡近村之溪港通舟楫處,皆釘排樁,中留一舟之地,便河道往來。
至晚則鍵以木柵,如關卡然,俾客舟不得深入。
布置既密,復與村人約,聞鉦聲,雖深夜必集。
非盜警,亦不鳴鉦也。
及三縣會捕之事起,名揚雖凂郡紳為轉圜,幸得免,然益整飭河防,日命羽黨泛舟中流,嚴司柵欄之啟閉。
村人鹹嘖嘖道,謂名揚能衞鄉裡,顧名揚實藉謀自保耳。
一日,城中專足至,言守令將以辦要案,往射村。
名揚以近村無要案發生,頗疑府縣之來或不利於己,乃遣人沿途密探信,歸者果謂官舫甚夥,縣役以目示意,名揚悟,乃密籌所備,命心腹速鍵河中柵,使路塞不得進。
己則佯作工人狀,擇村之僻處,踞高墩以遠矚。
遙見官船順流進,將近村,河柵忽下鍵,官船觸樁而止。
名揚手銅鉦亂擊之,而四鄉之鑼聲亦起,村人大駭,疑來者為盜舟,聞聲集兩岸。
適時已薄暮,不復見官船之旂幟,乃以瓦礫向舟擲,路隔,未盡中,而波浪濺沸,官船遂有進退維谷之勢。
周鑒於前轍,先命退,程、安兩令見勢不敵,亦紛紛擬遁。
方船在前,猝不能轉棹,且以覩事急,出立船脣,將以利害語鄉人,稍一不慎,忽失足墜於水,賴有拯之者得不死。
方返府城,急請於省憲,發營兵五百,將圍射村捕之。
名揚知已肇大禍,集黨徒計之,有恇怯者,謂走他縣,或可免禍。
名揚笑曰:「終有此著,特尚未至時耳。
況吾本無罪,而官吏有以激成之,不稍使知吾能,將謂吾負虛名也。
」近村十裡以內臨河樹木,徧插小旗,上書「官逼民變」四字。
名揚以兵至必無幸,乃潛匿他處,出沒亦無常,雖心腹,亦鮮知之。
名揚黨又揚言兵來必屠戮,村人駭懼,皆扃戶,以小舟載妻子逃。
名揚見而喜甚,謂此可證非吾之罪,曲在官耳。
未數日,官兵果大至,火名揚之居,四出大索,不能獲,而謠讟蠭起,將激變。
官兵不得已,整隊歸。
實則名揚匿獅子吼寺,未離射村一步也。
時撫浙之帥承瀛為政尚嚴厲,既得湖守報,即下嚴檄,將盡捕首從以正其罪。
方伯伊某執不可,謂府縣治此事已操切,設更責之,則立興大獄,不如明白示諭,鄉民誤會概不究,但懸重賞,或可得名揚。
帥然其說,乃先褫壽榕職,更委幹員數人下村撫慰,於是村人聞風返,稍稍復舊業。
名揚至此,知故裡不能留,乃集父老而泣語之曰:「名揚罪滋重,禍延桑梓,今官中所欲得者,名揚耳。
父老憐名揚誠,請縛以緻諸縣,所有賞資,可為裡中謀善舉,他日論者,或不忘名揚,名揚於願足矣。
」語罷,嗚咽不能聲。
父老謂名揚詐,相率慰以好言,名揚始再拜曰:「父老必不見許,則名揚其他適。
先人壠墓,煩父老為守之。
」其徒張成甲遽攘臂呼曰:「行則行耳,喋喋又胡為者?倘有人道秘密,莫謂白刃無情也。
」名揚乃不復言,稍事摒擋,買舟奔武康,繞道至杭州,輾轉而匿居於蘇之木瀆鎮。
名揚既遠颺,而官中購之急,增賞至三千金卒不濟。
顧事經撫部上聞,倘不得者,案終莫結,官吏憂之。
念名揚遁必不遠,而村裡中必有潛與通者,倘得紳士之助,必可緻。
適吳介坪孝廉方城居,官吏乃懇其設法,介坪慨然諾。
明日,介坪訪名揚之黨,匿村中者尚數人,而成甲亦在其列。
乃遣人賺至城,責其罪而語之曰:「汝善自為計,吾當乞官貰之。
」黨徒曰:「如何而可?」介坪作色曰:「捕者日至,城村都不靖,農事盡誤,豈自命豪俠者如此乎?汝輩欲死則已,倘願生者,盍迹名揚所往,勸之曰:『丈夫作事,成敗一身任之,何為偷生遠行,令一村不得安堵?』」黨徒應之,公推成甲往,以成甲為名揚所信也。
成甲無可辭,乃偕捕者至木瀆,得與名揚見。
名揚不俟成甲言,已知之,則慷慨語曰:「吾本不欲遁,勸者亦汝耳。
今若此,吾豈以一身累一村哉?」遂從之返,並請捕者上刑具。
比抵府城,於庭訊時,猶殷殷以勿擾射村為請也。
未幾,名揚解省,決於市,介坪應得賞三千金,移給成甲。
成甲不自安,辭勿受,強之至再,為設育嬰堂於村東。
而村人念名揚,每值春秋令節,猶私以麥飯紙錢,掃其先墓,蓋皆不忘名揚之囑也。
省吏以射村地僻,民俗強悍,即名揚居為署,移縣丞於其中,以資彈壓。
是為歸安縣丞移駐之始。
揚州四為何景炎任訟費 道光初,青浦有妓曰揚州四者,姓田氏,與何景炎暱,繾綣倍至。
何為訟案所累,四憂懼,不知所出,願罄積金為謀脫罪,終不可得,乃為任訟費。
且蓬首入獄,涕泣相對。
及何遣配,四遠送至蘇州之滸關,痛哭言別,指天日自誓,謂當永守荊布。
何乃令兒輩以母事之。
陳碩士恤舅師之後 陳碩士宗伯用光,為魯山木大令九臯之甥,而姚姬傳郎中其本師也,故陳亦以古文名,堅守桐城、新城之家法。
山木官夏縣三年,不名一錢,沒後,諸子奔走衣食,無恆產以自存,姬傳後人亦鬻田他姓,無力以贖。
陳於道光戊子奉命督閩學,乃出其養廉,買田五十餘石為舅氏祭產,復出八百金為師門置田,俾姚氏子祭掃之餘,得粗給饘粥焉。
鄧石如周三族之貧 畢秋帆制軍開府兩湖,稱好士,尤重鄧石如。
石如留歲餘,以其間登衡山,訪岣嶁碑,泛洞庭,望九疑。
其歸也,畢觴鹺商,使為石如壽,橐中裝且千金,歸而買田築室,延師課子姪,為室家計。
頃之,渡河,登東山,遂至京師,欲以篆籀古法劘切時俗,公卿多非笑,惟劉文清公墉深器之。
乃遊盤、山西山,謁昌平陵而返。
自後石如時時客遊,然僅大江南北而已。
修幹美髯,沈毅寡言笑,遊四方,所止,必物色其賢達士及搜求古人金石之跡以自考。
與人論道藝,所持齗齗,絲毫不假借,布衣棕笠。
賓客公卿間,岸然無所詘也。
出遊而歸,囊中貲先以周三族之貧者,又以貲貸匠氏,使製棺櫬,凡不能葬者,隨取給焉。
李淩漢平楚蜀險灘 李本忠,字淩漢,漢陽大商也。
一日,赴歸州,請於州牧曰:「州多險灘,本忠之祖死於是,父亦嘗瀕於死,心竊痛之。
願出貲募能伐石者。
」州牧可其請,州灘以平。
又走蜀,之夔州,一如請於歸州者,皆得請。
既去諸灘石,又以楚舟泝江而上,必用挽夫數十人負絙走崱屴間,恆失足顛墜死,乃鑿崖通道,以利其行。
始嘉慶乙醜,訖道光庚子,凡平險四十有八,所費金二十萬,蓋曠世義舉也。
楚、蜀有司聞於大吏,以上於朝,本忠及其子孫並膺四品章服之賜,或紀其事顛末,曰《平灘紀略》。
張亨甫急姚石甫難 道光庚子,桐城姚石甫觀察瑩官臺灣道,禮聘建寧張亨甫孝廉際亮為幕賓。
亨甫喜,將渡海,及廈門,畏險,使人寫其貌題詩寄姚而返。
聞鹿澤長為寧紹台道,往依之。
至,則寧波失守,狼狽走江西。
將至山東,不果,遂過桐城,訪方植之光律原馬元伯而至湖北,方伯葉敬昌厚禮之。
復之吳中。
既而姚以事為英人謀愬江南,奏劾,有閩人附和其言,被逮。
亨甫聞之,憤甚,見某巨公,面責之。
意石甫赴逮必過吳,棲遲以待。
七月,石甫過淮,乃從至京師。
時台諫憤石甫之被禍,交章論救,山陽魯通甫一同又作《臺灣道姚瑩功罪狀》,代鳴不平。
及抵都,一時名公卿爭枉車騎出迓,至長新店者凡三十餘人,曾文正其一也。
而石甫終入刑部獄。
初,亨甫有妾蔣氏從在淮,及赴石甫難,留蔣於淮,屬其友。
亨甫方痁疾,扶病從,石甫止之,不可,自投方劑,未已。
石甫事白出獄,亨甫大喜,從石甫居炸子橋楊椒山故宅,延人治其病。
而所患深矣,竟歿,何子貞太史紹基輓以聯雲:「是骨肉同年,詩訂閩江,酒傾燕市;真血性男子,生依石甫,死傍椒山。
」亨甫疾革時,託遺詩於石甫,值臨桂朱伯韓觀察琦來視疾,因坐榻前,代執筆而自定去留,所謂《思伯子堂詩集》者是也。
姚石甫撫劉孟塗孤 姚石甫與劉孟塗皆桐城人,相善也。
孟塗客死亳州,石甫撫其孤如己出。
孟塗,名大櫆。
莫蘭馨待黃得勝 道光己亥,廣州有丐焉,年三十有奇,跛一足,終日行衢市中,時而掩面哭,時而仰天笑。
人有憐之者,與以錢,不卻亦不謝,視其狀類顛,蓋傷心人別有懷抱也。
時有莫蘭馨者,粵之俠紳也,樂善好施。
見丐,心勿忍,招之至家,款以食,與以衣。
丐不可,曰:「無故受大惠,非所願。
」言已欲行,蘭馨止之,曰:「餘知足下非常人,故招君來,何拘此?」丐乃受之,曰:「足下遇餘厚,感甚,然餘終以無故受惠為恥。
無已,其就君家為傭乎?」蘭馨不可,丐固請,乃諾之。
及夕,蘭馨與之同飲,丐曰:「餘,黃得勝也,山東萊州人。
幼好武藝,十七而從軍。
時當道方以焚鴉片故與英人開釁,餘適當前敵,以為此戰永驅之於域外矣,豈知一敗再敗,至割香港。
」言至此,嗚咽不已。
久之續言曰:「餘之足,亦是役所折,遂成廢人,乃流落於此。
自恨不能為國復仇,而恆願國人復之也。
然周覽四方,徒見國人之醉生夢死而已,不復知有國恥矣。
嗚呼!大事已矣。
」言畢大哭。
丐居蘭馨家,操作甚力,日出而起,日入而息,不厭不倦也。
蘭馨待之益厚,操作亦益力,半年而自辭,不知其所之。
和尚殺殺人者 穆彰阿當國時,鴉片戰爭方熾,一時清議均主戰,穆獨持和議,論者羣訾其受外人巨金運動,敢於賣國。
一夕,獨坐閣中,有聲豁然,則一僧抉履而入,貌奇醜,瞋目獰視,穆噤不敢呻。
僧出短刃將殺之,乃誦觀音佛號不已。
僧大笑曰:「汝賣國賊,乃念佛,佛豈能救汝賣國賊耶?」穆跪而乞命,曰:「和尚慈悲,定能救我。
」崩角無算。
僧又大笑,曰:「吾以汝有奸人之雄,今孱懦貪生乃爾,殺汝,且污吾刃。
惟汝何以受外人巨金而主和?」穆囁嚅而對曰:「此意出自朝廷。
」僧曰:「焉用汝相?」穆又叩首不已,久且伏不敢仰。
其妾適遣二婢來,正睹一物瞥然淩空去,見穆伏地誦佛,神色大異,扶之起。
穆急問曰:「汝見和尚乎?」婢以未見對。
意少定,復曰:「和尚者,佛也,彼來接引我耳。
」 翌日,穆念惡僧行刺,必有主者,乃購刺客,將殺林文忠,殆以其力主戰而疑之也。
時林在戍所,一夕,僕以事起,驀睹一醜僧,臥窗外,大駭而呼。
林出視,僧亦徐起,曰:「僧自臥此,無害於公,酣睡可耳。
」林請其入室臥,僧不可,林乃戒其僕無相擾。
次夕,僧仍在焉。
越二十餘日,林執卷高吟,忽窗外有聲甚厲,已而寂然。
急呼僕出視,則僧方掘地埋一人屍,血潰模糊遍堦砌。
僕驚呼曰:「和尚殺人。
」僧笑曰:「和尚不殺人,和尚殺殺人者。
」林奇之,強邀入室,將款以酒,僧曰:「吾持酒戒。
」林問何以不持殺戒,曰:「能殺人,方能活人。
」及林賜環,僧忽宵遁。
葛衣人為江進士殺和尚 江寧進士江某赴京師,至某邑,客中小飲,時密雪嚴寒,忽見戶外有葛衣人過,頎然而長,跣足行雪中,了無寒色。
江異之,前叩其姓氏,不答。
又問客寒乎,亦不答。
又問客飲酒乎,乃點首。
遂引入旅舍,飲至無算不醉,復進食,食至無算亦不飽,而終席都無一語,狀類喑啞,江愈奇之。
次日將行,請客俱,搖首勿許,遂別。
行三日,至一處,葛衣人忽至,謂江曰:「君見夫寬衣大笠短棒荷燈籠遙立道旁者乎?」江曰:「見之,僧也。
彼何為?」曰:「今夜三鼓飛刃取君首者,即渠也。
」江膽喪,伏地求救。
客曰:「吾在,固無畏。
渠果來,膏吾斧矣。
」乃戒江安寢勿驚。
至夜半,客提僧頭擲地上,曰:「莽髠無禮,吾已殺之。
亦君攜金太多,為渠所覬耳。
」江初諱之,客曰:「君囊中白金若幹,黃金若幹,封識何狀,庋置何所,何欺我也?」江大驚失色,曰:「唯唯。
」客曰:「挾此何為?」江曰:「欲往投某當道門下,以此為贄耳。
」客艴然怒,曰:「咄,汝固蠅營若此哉?吾目眯,誤識爾,悔不教和尚殺君也。
」言罷,提僧頭越屋而去,時星光黯淡,頃刻無蹤。
江慚懼,遂不入京而返。
藕絲救福某 藕絲,宿州人,方伯福某嬖僮也,生而嬌媚如好女。
淮北風氣剽勁,俗尚武,藕絲弱甚,不能作苦,復善病,其父母兄弟皆厭之。
然質敏,從蒙師一二年輒能作短劄。
又善畫,無稿本,惟觀天地風雲人物山水之態而縱筆描之,無不如志,以是亦頗有稱之者。
然不示人,人或見而奪取,則手揉而口嚼之。
淮多水患,藕絲年十六值災,家人皆流徙,至揚州,資用乏絕,乞食於道。
時福方綜淮鹺,以重金求豔妾,藕絲之父母以藕絲似女,即市軟骨藥,謀改其雙趺,易女裝,因媒媼以進。
福大悅,問價,索千金,立召其父母至,許給五百金。
其父母恐事敗,即應之,取金去。
福命二婢夾侍,奉薰沐,治釵珥衣裙,轉瞬間,明璫翠羽,儀態萬方,一絕代麗姝也。
福掀髯而笑,門下客皆爭進諛詞,助豪興。
酒闌,福攜藕絲手將入幃,藕絲忽長跪而泣。
福大訝之,藕絲頓首曰:「死罪,身實男也。
父母飢欲死,不得已,飾為女以鬻。
今不敢欺,死生惟命。
」語時,淚澘澘下。
福手援以起,曰:「汝既捨身為父母,吾亦何心不成全汝?但不為雄飛而為雌伏,汝甘之否?」藕絲曰:「惟主人命。
」福喜,明日以告於眾,使易釵而弁,然仍曳羅穀,被錦繡,早夜侍主人薰香洗硯,不令與羣僕齒也。
藕絲亦恭謹,見人輒引避,姬妾間見之亦低頭垂手,側立而止。
由是益得福歡,每他出,亦攜以行。
福淫而愛潔,見侍者涕痍輒杖責,防諸姬尤嚴,偶失言語皆責罰,藕絲時時為之緩頰,得寬解,由是不妬而反德之。
福黨權相穆彰阿,已而穆敗,福為禦史劾贓私數十事,審實,褫職,下刑部獄,危甚。
家人姬妾皆星散,故舊動色相戒,莫為援手。
其子省之於獄,以家事告,福問藕絲,曰:「亦不知何往矣。
」頓足曰:「此人亦負我耶?」公子曰:「聞已投某中堂矣。
」福顏色遽變,公子不敢再言,福亦不更問。
俄而詔下,從寬戍邊,半途即賜環。
福惘惘,不知所以然。
公子探之,謂出某中堂之運動,始悟。
時福已耋矣,在獄被荼毒,抱憂憤,脫禍未幾而病。
病劇時,藕絲來一視疾,握手涕泣,留之,不可。
未幾福卒,藕絲竟居某中堂門下以老。
奕繪懲廠甸無賴 太素道人奕繪,字幻園,貝勒也。
少任俠,負文武才,著有《子章子》及駢文、詩詞。
都門惡習,上元節,婦女遊廠甸,若車非大鞍,禦者無紅帽,無賴輩每起與窘之。
其窘之之法,輒扛車令仰翻,以迫車中人之出,於是拏裾捉肘,攫釵珥雜佩,罄所有以去。
幻園知之,則坐小鞍車而垂簾,以習用二鐵械各縛弓鞵於一端,置鞵簾外,雙翹纖削若菱,戒禦者衣帽坐作,悉如雇車式,嚮無賴麕集處于于來。
則羣起扛車令翻,幻園出,張怒髯叱咤辟易,以縛弓鞵之鐵械狙擊眾無賴,乃皆長跪乞貸死,崩角有聲。
幻園於是大樂,策款段以歸。
某王為亢掌櫃解圍 京師大賈多晉人,正陽門外糧食店有亢掌櫃者,雄於財而性懦,其遠戚平某素無賴,恆嬲之,亢為所窘者屢矣。
一日,載米入城,亢自督之,牛車數乘,絡繹於道。
遙見平施施來,亢欲遁,平笑,以手挽之曰:「蔔者言,予今日南行利,不謂適遇兄。
前途挑青簾者,酒家也,盍飲乎?」亢辭以有事。
平固邀之,亢不允,平大怒,曰:「邀汝飲,敘親誼耳,不飲,是無親也。
無親者,何顧惜為?昨家中適斷炊,君有米數車,當借石許,為卒歲計也。
」亢窘,請緩期。
平曰:「君家妻子饑,亦食能緩期否?」 亢至是辭窘,揚鞭揮牛行,弗顧。
平急解衣臥車轍中,叱曰:「老慳能斃我,驅車壓我;不能,予十石米。
」亢無計,婉求之,不聽;請減其數,不許。
時已薄暮,亢恐誤行程,淚如雨,聚而觀者如堵牆。
俄有騾車轆轆來,至此,亦停轡,一峨冠丈夫下,問故,亢具告之。
丈夫遽厲色叱平曰:「是汝言耶?」平怒曰:「是也,何預汝?」臥不動。
丈夫不答,遽奪車夫鞭鞭牛,轟然一聲,大車壓平腹而過,平腹裂死。
眾大驚,坊保鹹集,丈夫曰:「渠自求死,生之胡為?」趣亢行,曰:「汝勿恐,我自殺之,不爾罪也。
」坊保將縶丈夫,忽南城禦史至,叱保退,跪請罪。
丈夫曰:「此皇城禦道,而奸民橫行若此,需巡城禦史胡為者?」禦史唯唯,面如土。
丈夫又曰:「有效尤者此為例,壓死勿論。
」言畢登車去。
禦史責坊保不早報,撻之。
見者皆咋舌,有胥役曰:「此某王也。
」 刀俠還餉 道光時,粵有解餉委員,過揚州,忽大雨,見山上一人來,沾濡徧體,欲附船行,雲對渡即至矣。
船戶不可,委員以其言切,許之。
轉至對岸,給舟貲,登岸去。
比至揚州,則舟餉三萬餘金均失矣。
大驚,責船戶,欲送之官,船戶力辨非是。
忽茶店中一少年笑曰:「此事豈船戶所辦?」急問何人,少年曰:「汝輩中途有所遇否?」船戶急曰:「吾固言附船者不可信,而官固欲聽之,必此人也。
」委員至此亦悔之,因言狀。
少年曰:「殆即此。
」委員問:「能為我求否?」少年曰:「不能。
」問其所居,少年良久始告曰:「從彼上岸處,即登一山,凡南行幾裡,東行幾裡,有小屋,門懸一燈,可夜往。
至五更,即有一人出,向西行,汝可伏東,候其返,速跪求之。
彼或哀汝,能返汝,彼若問何人,慎勿言也。
」委員如其言,至五更,果有一人持鷄出,西行,若有所禱,且殺鷄瀝其血。
委員遽跪其前,此人笑曰:「汝來,得毋為所失銀耶?」曰:「然。
吾身家性命,在此矣,願哀我。
」曰:「已還汝矣,盍歸視之。
然何人告汝?」委員怖,因言其狀。
歸,船戶笑迎曰:「銀得矣,滿船皆此物也。
」視之,果然。
至揚,則少年迎於岸,委員具以所遇告之。
少年曰:「亦言我否?」委員曰:「不敢隱,已告之矣。
」少年曰:「固知汝不敢隱。
彼何言?」曰:「有與君一信。
」少年曰:「速固執之,勿開視。
」急持其信,誦咒良久,開之,則白鐵刀,蓋刀俠也。
黑衣人為隸殺盜 道光時,某官遣隸以事西上,挈巨資,道出殽、澠間。
暮宿逆旅,坐甫定,逆旅主人見行李,忽驚起,顧客曰:「頃有人相尾否?」隸聞言,殊訝,主人指示行李上有紅印一,青印一,曰:「此固有之標識耶。
」隸曰:「奇哉。
吾晨起行時,未見有是也。
」主人曰:「此盜符也。
青者取物,紅者殺人。
凡諸盜,各有所部,即各有符號。
符號所著者,即表明其為某部所發見,而他部不能爭。
君試思之,頃間必有尾君後者,亦有人與君談否?」 隸思之良久,曰:「晨有二軍官,同餐於野店,與吾坐同案而略談,雲自開封奉公往洛陽。
餐畢先行,其馬甚良,頃刻已遠。
日過午,中途有黑衣人跨黑驢,自歧路來同行。
渠屢返顧,吾輩見其如此,則亦目之,渠似微覺,鞭驢逕去。
」主人曰:「此皆可疑,君第慎之可也。
」語畢而出。
隸懼,欲捨此而去,則須前行百裡外始有頃舍。
方踟躕間,聞外呼湯沐聲甚急,覘之,則黑衣人坐堂上矣,益震駭。
已而主人具晚餐,黑衣人與隸擁案對坐,隸勉食數蒸餅,不敢舉首,黑衣人殊坦然,豪飲大啖。
時逆旅客滿,惟東廂祇二客,黑衣人飽餐畢,告主人,移裝具,宿東廂。
主人以有客告,黑衣人曰:「吾偵之久矣,東廂甚寬,三人無礙也。
」主人移行囊往,客拒之,主人以告,黑衣人指隸曰:「無已,其與此君共宿乎!」隸若喪魂魄,幾不能出言。
黑衣人遂移行囊入,隸蒙被臥,二更向盡,無聲息。
忽案燈驟明,黑衣人操刀起,隸涕泣,求免死。
黑衣人笑曰:「吾不殺汝,殺汝者行至矣。
速以繩授我,將有用。
」隸伏枕稱謝,抽繩授之。
已而燈又暗,聞有巨物撞門聲,纔三四聲,而門樞脫矣。
隸被罩其首,不敢動。
復聞人僵仆聲,聞黑衣人叱曰:「奴才,此種身手,乃向江湖獵食,寧不愧殺耶?」隸掀被視之,則兩盜已縛跪牀前,猶著軍官服也.黑衣人手鞭痛抶之,盜無語. 已而天明,黑衣人解盜縛曰:「念汝雛兒,暫饒一命。
去去。
」黑衣人顧隸曰:「今免矣,行李上有徽識,速剜去之。
吾將適南陽,不暇與君同道也。
」問姓名,不答,策驢逕去。
隸事畢,歸途,更問舊主人,亦迄未復見。
越數年,隸偶見刑部錄囚,有殺人犯某當處決,則向之黑衣人也。
亟詢其顛末,告主人,為營脫之。
乃往見黑衣人,告以故,黑衣人曰:「汝事某當道者耶?」曰:「然。
」叱曰:「去去,吾不受鼠輩惠也。
」復詣刑部,自訴實殺人,不宜枉縱。
刑部堂官以當道所囑,疑有他故,相視色動。
黑衣人拍案罵曰:「賊官,國家法度,豈汝逢迎上官之具耶?汝欲枉法,老子決不任爾。
」堂官大驚,亟使人牽之,則匕首已自陷其胸矣。
高螺舟載參將柩返國 仁和高螺舟太守人鑑以翰林起家,道光時,奉命冊封琉球國王。
禮成,散步使館外,見一屋有棺焉,前和題識曰「天朝參將某公之柩」。
詢之,則乾隆朝護送冊封之使至琉而以病死者也。
問何不歸,曰:「海船忌載柩。
」高曰:「俗忌耳,何足慮?吾當歸之。
」謀於副使,副使不可,高曰:「吾兩人,猶彼也,萬一不幸,亦無歸乎?請以吾舟載之,雖沈溺無悔。
」而一舟之人亦皆執不可,高怒曰:「此吾舟也,吾為政。
」卒載之行。
未一日,風浪大作,舟中人鹹崩角於高之前,請棄柩,勢洶洶,不可止。
高歎曰:「彼在外國,固幸無恙,吾載之歸,反棄之海,吾何以對死者乎?汝曹可為設祭,吾當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焉。
」 眾乃舁柩至船頭,又數人為陳設祭品,又數人告具於高。
高衣冠而出,登木而坐,謂眾曰:「速投之海。
」眾爭前挽高,高叱曰:「吾以一柩故,累爾眾人,不投之海,無以對生者。
然吾不與同投於海,又何以對死者?吾意決矣。
」眾環顧,罔措手足。
正相持間,風浪亦息,高笑曰:「舟平如席,汝曹何紛紛乃爾?姑徐之,風作,再議可也。
」於是仍舁柩下。
而自此風恬波靜,安抵粵東。
參將故粵人,訪其家而歸之。
楊光潔好施與 楊光潔,字玉川,黔陽例貢生。
樸厚沈毅,好施與,常慨然有範文正先憂後樂之志。
父思錦欲建義學未果,光潔與弟光洪力建經、蒙兩塾,約費萬緡,置田租數百石。
嘗捐修學宮七百緡。
歲儲穀四百石,每夏末開倉發給,不取償,年終藉以度歲者,日填於門,不稍吝。
其諸子隆冬薄棉敝服,或以為言,光潔愀然曰:「自奉不儉,彼門外餓夫,將安取資?」少時師友,數十年猶月送薪米,無德色。
某童拙而貧,光潔日以粟課其文藝之多寡,試則備其資斧,數年名竟成。
謝廷恩斥財 謝廷恩,字拜賡。
少貧甚,讀書裁盡《論語》,遽去而之農,又之商,南入閩,西入蜀,逐物貴賤,轉徙常贏。
嘗與鄧某共為賈,主計者誤以六百金入其帳,密歸之,戒主計者更易簿記。
會有天幸,所居積恆有獲,累緻鉅萬,及羨,輒散之。
為縣建義倉,構廩四十二間,貯穀萬六百石,捐金凡千三百斤。
建育嬰堂,捐金二千兩。
家置宗祠,捐穀若幹斛。
郡縣立羣禮廟,捐錢若幹緡。
學官於新進生例取束脩之資,新進生或貧乏無所出,則又為捐四百萬錢。
曾文正追餞江忠烈 江忠烈公忠源初以公車入京,館曾文正公國藩邸,既下第,日事狎遊,貲罄矣。
文正勸之歸,許為辦裝。
明日,江不別而行,文正亟命駕追之。
及於長辛店,則江方午饘,慰之曰:「以君之才,他日不患無所遇。
但有親在堂,此歸殊難為懷。
」出百金贐之。
文正返,客爭問所往,曰:「追餞江岷樵耳。
」客大愕,文正曰:「岷樵必以忠節名天下,諸君非其倫,異日當自知之。
」岷樵,忠烈字也。
江忠烈徒步送友柩 江忠烈公少負才氣,好飲博,與人交,衷貌如一。
有友死京師,忠烈質衣物歸其喪,徒步送之。
謝選門贍養親族 嘉應謝選門,名雲龍。
宰廬陵時,宗族親友之窮乏者皆歸之,其族人至於易姓與僕隸伍。
或疑為不情,抑知為鄉黨之無以為生者,委曲圖免溝壑,正其深於情耳。
署中人眾,而約束極嚴,子弟之擅出宅門者,手笞之,闔署肅然。
廬陵故優缺,在任數年,空無所有,以受養者過多故也。
郝金官助賑 道光時,懷寧伶人郝金官名噪京師。
晚歲還裡,至山東,直大饑,人相食,官吏方勸振,郝慨然以歷年所積之五萬金報大府,願振饑民。
大府義之,將奏獎以官,郝固辭,曰:「我為伶,誰不知之,即得官,亦不為人所齒。
果能許我之子孫與齊民一體應試足矣,他非所望也。
」允之。
乃返斾,終老於京。
同治壬戌,其孫同箎捷京兆。
乙醜,成進士,為庶常,散館,改吏部主事。
玉琵琶好施與 道、鹹間,有居於武進、無錫間者,以玉琵琶稱,佚其姓名矣。
其人性好施與,比鄰數十家鹹待舉火,奔走若部伍,遠道之走求資助者無不與。
雖甚自重,接人輒藹如,不喜交通官府競勢利,不蓄姬妾,不積財逐什一,故鮮忮求之害。
鄉裡多之,蓋不獨以技長也。
夫婦皆劍俠 懷慶郭某經商歸,雇小車一,俗所謂二把手也。
屬俟黎明行,而未五更,車夫即促之起。
既就道,荒僻特甚,數十裡無人煙,天又昏黑不可辨,且疑且懼。
車夫似已覺之,笑而慰之曰:「客何必爾耶?客囊中所有,吾早知之,設將行不利於客,雖青天白日,豈無僻靜處,何必昏夜?特吾輩近不為此,幸勿以夜行為疑。
」聆其言,始知其舊為盜也,益懼,然無如之何,姑聽之。
行數日,沽酒勞之,從容叩其改行之故。
則笑曰:「吾兩人向者自恃勇力,以匹馬縱橫燕、趙,非一日矣。
某年糾伴七人將行劫某處,至則已暮。
見山前茅屋數椽,四無居鄰,屋旁一女,年可二十餘,偕其夫轉轆轤汲井以灌地,姿色甚媚。
同伴中一人揚鞭言曰:『今夜宿此何如?』眾會其意,雜然應曰:『諾。
』前有大林,遂共赴之,解鞍憩息,以待日落。
凡吾輩見色而起淫心者,謂之採花,犯此未有不敗。
人定後,五人者往,而吾兩人留林中以待。
已而念以一纖弱女子,驟遭強暴,不知作何狀,乃潛登其屋後山靜聽之,則五人者早排闥入。
而室內無聲,方疑訝間,忽聞女子語雲:『汝竟高臥不起,亦太懶矣。
』男答之曰:『汝一人,有何不了事,尚煩吾起耶?』少間,男又問共得幾人,女以五人對。
男曰:『明明七人,何乃五也?是必尚匿其二於林中。
吾當起,與汝往,共了之。
』遂聯袂去。
吾兩人大駭,俟其去遠,潛至室中偵之,則血流滿地,五人者俱身首異處矣。
乃知此夫婦近古劍俠者流,吾兩人之得保首領者,幸也。
於是棄行李馬匹越山遁,自此輟往業,以力自給。
」 陳大強人以財濟貧 陳大,山左滋陽人。
多力善鬬,嫉惡如讎。
少時為人負米入市,遇眾人圍而譁,陳問之,知為人家姑虐養媳而死者。
陳大憤,釋肩上米袋壓其姑斃之,因亡命走河南淇、輝間,為人傭。
淇、輝固多盜,許某者,輝之富家也,謠傳盜將劫之,許懼,議防禦。
或有知陳大者,謂許曰:「曷往求大。
」許訪之,適遇大荷鋤自田間回,許揖之,問禦盜計。
大笑曰:「傭工朝夕耕作,以求一飽,安知此!雖然,禦盜亦易事,散汝家財,盜自不來矣,何禦為也?君見盜劫我窮漢乎?」許喪氣歸,雇武夫十餘人邏守之。
一夕,月明如晝,萬籟皆息,忽屋瓦上有嘯聲如鴞,一偉男子躍下,眾呼盜至。
盜曰:「陳大不來,安畏汝鼠輩耶?」伸手握一人喉而提之,如提鷄鴨然,其人悶死,餘皆竄,盜盡劫許家所有而去。
許聞盜言,知盜實畏大,明日復求大為追盜。
大曰:「易事耳,然追得之財物,當悉以濟貧乏。
」許從之。
夜半,盜果送所劫財物還,曰:「從陳大命也。
」交畢一嘯而去。
許畏大,不敢不如其言,悉散其財以濟貧民,賴以活者無數。
再往訪大,已不知所往。
當日武夫中有識大者,曰:「大亦盜也。
」 金祥為主緻萬金 金祥,潮陽人。
生八歲,父以貧故,鬻之於邑人陳子焜家為僮。
子焜性惠而慈,禦下有恩,祥自幼純謹,故子焜尤優待之。
已而子焜經商折閱,家日落,祥壯未有室,為主掌會計,朝夕盡瘁,絲毫不入己,子焜益倚重之。
某歲,子焜病腹脹,祥憂甚,衣不解帶,目不交睫,眼脂糊兩眶,而炊藥不少衰。
未幾病革,謂祥曰:「若苦矣,我病累月,我妻若子,不逮若之事我勤。
我無以報,還若賣身券,我死,聽若所之。
」祥泣曰:「奴八歲事主,於今垂三十年,恩猶父子。
奴之去留,不在券也。
」子焜歎息良久曰:「雖然,子良苦,吾終還若券。
」遂命家人出券與祥而歿。
祥哀號過於其子,竟留不去,謂子焜妻曰:「一家數口,坐食非計。
」乃畫策營生,惟苦無資本,謀以舍後餘地畝許售之,得百金,悉以畀祥。
祥則入城販紗,甫三月而兩倍其息,歸而喜曰:「主母無憂,富可立緻矣。
」又四五年而緻產萬金,為子焜子娶婦,并納粟為太學生,又覓地為子焜營葬。
至是,有勸之娶者,祥曰:「予正以無室家之累,故得專其心力以報主恩。
況今年逾四十,精力就衰,尚望娶妻生子哉?」聞者賢之。
越數載,祥病且死,告子焜之子曰:「老奴馬牛之報盡矣。
」出枕中一紙,則家計鉅細,與往來銀數悉載之,曰:「以此薄產,世守可也。
」言訖而逝。
或疑祥必稍有私蓄,竊發其篋,則無寸絲粒粟之儲也。
丐助來懋齋應試 蕭山西鄉來懋齋家奇貧,性慷慨有過人之節。
得鄉舉,欲試禮部,而苦無資斧,於是奔走告貸親故之門,迄無應者。
既而曰:「以雲資貸,恐如我之貧終無還期,孰如成一會而籌集之,庶取次償楚,他人金錢無虛牝之擲,而一己之行旅庶以鳩集,且得從容措歸焉。
」於是復奔走於親故之門者數日,始有七人認可,然皆強應之而心實否之。
屆期,來黎明起,掃庭除,潔杯盤,具旨酒佳肴以候。
乃親故皆不至,適有羣丐過其門見之,意必有所謂喜事者,遂麕集戶外欲得其杯盤餘瀋。
斯時也,來方饑憤,乃出謂羣丐曰:「予之肆筵設席也,實以會試期迫,赴都乏資,欲藉親故集會,輸資應急耳。
奈親故負我,酒肴遂為虛設,孰若供君等之一飽。
汝曹其偕來,汝曹其就座,吾將為東道主而暢飲焉。
」羣丐酣醊醲餉,既已,謂來曰:「吾儕蒙酒食之賜,固屬非分,然一飯之恩,胡能讓前人專美。
今試問由此達京師需金幾何?」來曰:「但使途無饑渴,而安抵都門足矣。
」羣丐應聲起曰:「是戔戔者,何難之有!吾儕願盡力焉。
」遂侍送至京,或攜行囊,或負書笥,或扛肩輿,擁以就道,沿途以行乞所得供來食。
逆旅主人往往嘉其義而奇其事,輒縷詢顛末,且厚有贈饋。
既抵都,羣丐仍分道行乞,以所得資為來之試費。
來既試捷南宮,出為某邑宰,歸途過浙,甫抵裡閈,親故之問寒溫表慶賀者肩摩踵接,充塞門閭,來亦不甚介意。
越數日,將之官,羣丐請從之任所,來恐有所不慊,又恐背前誼,方躊躇間,中有黠者似已窺其意,曰:「先生之作官自作官,某等之行乞自行乞,但使有效犬馬處,則吾等願藉之以畢餘生。
若其他世俗之累,決不敢為先生浼,且自浼也,請勿作再三之慮。
」及來抵任,各行乞四方,惟昏暮時間一潛入署而已。
來亦隨時資給之,然往往不受。
時邑多盜,羣丐閒為偵探,是以屢破重案,然頒發賞格時,懸牌累月,迄無向領者。
丐侍郝小峯疾 郝小峯,名植松。
性抗直,喜詼諧,保定大族也。
道光時,以選拔令江蘇,所至有長厚名,人呼為郝瘋子,一時士大夫喜與之遊。
以憂免官,從事糈臺,鬱鬱不得志。
鹹豐時,起復需次,同事多貴顯,小峯則垂垂老矣。
居金陵,敝衣謁當道,當道謂其衣不中體,則答曰:「年老家貧,不似大人為整衣褶時。
」蓋昔有其事,分隔雲泥,人所不敢言者也。
後年餘,郝益困。
一日,以事至妙香庵,有丐曝於廊,小峯大呼曰:「多年不見,何一寒至此?」丐錯愕,不知所為。
遽攜手入佛堂,縱談十餘年事,或歌或哭,某也賢,則伏地叩頭,丐亦叩頭;某不肖,痛罵之,丐亦罵。
日西下,子弟請歸,命輿,與丐同行,觀者如堵牆。
及歸,夫人迎而謂之曰:「豈真瘋耶?何顛倒乃爾。
」丐者曰:「夫人勿怪,某與公不相識,而流離顛沛,所遇略同。
如謂非類,則今日貴顯者,非昔時訂金蘭聯苔岑者乎?異日相逢,正恐以非類薄君家矣。
承公雅愛,誓不相負,請勿疑慮。
」自此同起居,共飲食,凡小峯一茶一飯,無不傾心料理,偶缺乏,踽踽出門去,歸必有所遺。
小峯旋病喘,日夜服侍,溲溺必親至,病歿,丐痛哭嘔血。
其子弟問姓名,不答,送櫬至江岸,對船大哭,聲振松木。
揚帆出燕子磯,猶聞山顛叫號,淚下如雨也。
妾救嫡 河南洛陽縣民某有一妾,故尼也,既歸某,不習井臼之事,鮮衣甘食,終日嬉遊。
其嫡弗善也,時時責讓之,遂不相能,詬誶之聲日聞於外,同處一室若寇讎矣。
鹹豐初,粵寇犯河南,攻之不克,大掠於鄉,某倉皇出走,不能顧其家,其家人猶能強步,寇且至,皆避去。
獨嫡以纖趾不能行,自分必死於刃矣,妾奮然曰:「吾負爾去。
」遂負之行,三日三夜,蹠穿膝暴,屢仆屢起而不釋於肩。
嫡撫之泣曰:「吾不知妹之愛我一至於此。
」寇退俱返,遂相親愛若姊妹焉。
有鄰媼問妾曰:「爾與嫡不相能,何出死力相救若此?」妾曰:「平日彼此淩誶,私忿耳,患難之中死生所繫,安有為人妾坐視其嫡之死而不救者乎?」聞者益賢之。
湘軍將帥患難相從 湘軍之興,諸將帥患難相從,皆迫於師友之誼。
如彭剛直之芒鞵徒步以赴江西之急,曾文正常以為有烈士之風。
若江忠烈之攻廬州,事前已奉朝旨,令勿拘城亡與亡之例,而忠烈堅持守土之責,省城既陷,即仗義自投於水。
新化鄒叔績,名漢勳,為湘中漢學大儒。
與忠烈同學至好,特往軍中訪之,尚居賓客之位,初未有職守也。
及見忠烈殉難,鄒亦激於義憤,慷慨投水中。
文正輓之曰:「聞叔績不生,風雲變色;與岷樵同死,日月增光。
」蓋紀實也。
文正弟愍烈公國華與李忠武公續賓為姻婭,三河之役,愍烈已卸兵事,留軍中觀戰。
及忠武戰歿,愍烈亦從死。
蓋由文正以忠孝文武為天下倡,氣機鼓動,輕死重義,有發於不能自已者也。
曾文正加惠經學大師 鹹豐時,曾文正駐師祁門,狂寇環攻,儲胥奇困,為其一生行軍最苦之境。
乃手寫遺屬,帳懸佩刀,神志湛然若無事。
一日,忽憶及皖中多經學大師,遭亂顛沛,存亡殆不可知,遂遣人四出存問。
存者貽書約相見於戎幕,亡者恤其細弱,索其遺文。
如桐城方宗誠存之、戴鈞衡存莊,歙俞正燮理初,黟程鴻詔伯敷諸家,皆藉以得脫於險。
王壯武存問張老人 鹹豐乙卯春,王壯武公錱由楚邊逐寇於粵境,假道寧遠。
張老人者,年一百十八歲,縣中不知有老人,饑寒鮮賙恤者。
王入其縣,即遣人存問,為置田宅,資其子娶婦,且召飲之。
比還,復途過,省老人,老人已抱孫矣。
乃邀之登九嶷山,合賓客部曲張宴山上。
是日為王之封翁生日,客以次奉觴遙為壽,且慶其功。
酒酣,悵然曰:「予常有三恨,恨任事太早,學業太淺,用心太苦,而多忤人。
身遭時變,以士卒用力,人號為勁軍。
吾常恐世亂未已,將無以畢三恨,奉養二親,將奈何?」老人執爵起,慰以大義,合席舉酒極歡。
及班師回楚,即乞假省親,於是離家已四載矣。
馬為塔忠武死而哀鳴 鹹豐乙卯,塔忠武公齊布有戰馬,本總兵烏蘭泰之馬也。
烏陣亡,馬為粵寇有,塔官湖南都司時,與寇戰,其卒得此馬不能騎,乃獻之塔,塔命圉人畜之。
馬見圉人,踶蹶欲噬,強被以鞍轡,則人立而號,聲若虎豹,一營皆驚。
塔聞之往視,馬悚立不敢動,其色黝潤如髹,高七尺,長丈有咫,兩耳如削筒,四蹏各有肉爪出五分許,徧體旋毛,作鱗之而。
塔曰:「此龍種也。
」試乘之,疾如驚電,一塵不起,亭午出營,行五十裡回,日尚未晡,蓋兩時許,往還百裡矣。
塔大喜,自是戰必乘之。
塔既驍勇敢戰,馬又翹駿倍常,酣戰時,每提刀單騎突出,馬振鬣嘶鳴,馳驟如風雨,將士恐失主將,輒奔命從之。
寇愕眙失措,不能當,往往以此取勝。
由是寇望見即駭曰:「黑馬將軍來矣。
」或不戰而潰。
一日,塔輕騎,遇伏寇百餘人追急,乃避道旁逆旅中,以馬匿芋窖,覆以草,祝曰:「若鳴,則我與爾俱死矣。
」乃易服為爨者狀,坐竈前。
部署甫定,追者至,問塔曰:「見黑馬將軍乎?」曰:「未也。
」追者徧迹屋前後,至芋窖數數,馬竟無聲,獲免。
塔之薨也,馬哀鳴數日乃食,然受鞍,則踶蹶如故,無敢乘者,遂令從塔櫬歸於京師。
犬救主於火 南海陳林酷嗜酒,嘗從軍粵西,豢一犬,甚馴,出入必與偕。
一日痛飲入山,至半途酒發倒地,臥林草間。
值火焚林草,將及,犬乃投身淤泥,起而以身濺火,火息,則犬已憊不能起。
及陳醒,犬已垂斃,但見野草半灰,犬臥其側,焦毛之中,泥跡尚存。
頓悟其以救己而斃命,遂含淚破土掩之,再拜,誌其處而去。
歸乃戒其子孫曰:「吾非犬,無以返鄉井,汝等識之。
」此鹹豐朝事也。
張星五出資犒師 天津富人有張星五者,曾在旗員海某處為家奴,遂有海張五之名。
又嘗納粟入監,後雖緣事斥革,然操白圭計然之術,卒以業鹺起家,擁資巨萬。
鹹豐辛酉,英人犯天津,張出所有犒其師,以保全津人生命財產為請,英將許之,於是一切皆聽張所言。
繼而和約成,文宗以其有保護鄉裡功,寵賜極優,且給帑以償其犒軍之費。
津民亦感其惠,集資如所費以酬之。
英人既得賠款,亦撥款以償其進奉之資,復舉圓明園所掠之珍玩為贈。
張既驟得此大宗鉅資,一躍而至數百萬,壽八十餘而卒。
再傳至孫媳時,猝遭回祿,珍寶房屋盡付一炬,并焚死兩人,聞所燬約值銀一百萬兩以外也。
戇頭陀殺衞隊 天台雁蕩以山水著於世,士之慕名勝好風雅者趨焉。
嘗有知名士數人,以九日登天台為黃花之會,吟詩傳盞,相顧甚得。
忽層巒間一僧荷薪行歌而來,敝衣布履,髮鬖鬖齊眉,見客方飲啖,即釋擔,不辭而據上坐,手撮肉數片仰吞之,傾壺就口,一吸而酒盡。
眾顧之怪訝,然見其貌獰,亦微懾,不敢侮。
僧見紙筆及詩稿,笑曰:「諸君大風雅,為此好事耶。
」援筆濡墨,亦題一詩於石壁,長笑而去。
眾視其字,作米顛草,詩有「海風萬裡吹衣袂,一髮天南自在青」之句。
各顧所作,歎弗如也,悔不及問其名焉。
是夕,名士宿國清寺,則僧在廚下執爨,見眾人,仍操作往來如故。
眾就與談,僧自稱為戇頭陀。
問以何地人,及何時出家,皆搖首言不知也。
與之言詩,僧仍不答。
明晨,眾相約觀日出,天未明,即鼓勇登前山。
遙見有人立峯頂霧靄中,東向而望,至前,乃頭陀也。
兩手結蓮花印,向日誦佛號。
少頃,日自海上來,紅霞一片,左右捧之,照四山草木巖石,皆作虹彩,還覘下方,猶黑暗沉沉也。
眾嘖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