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俠類
關燈
小
中
大
時陝中開贖例,管村之故人賫金五千兩以與承勳,管村得贖免死。
而承勳年少,陝中吏胥欺之,雖報額五千,蝕其半,未之上也。
管村歸,而陝撫咨浙撫,追贖金之未足者。
承勳至是大窘,計無所出。
承勳之友陳蔔年奮然曰:「達道有五,而君臣父子居其二。
今管村有君臣之戹,承勳有父子之戹,徒以無朋友,使大倫滅其一,吾當偕行之。
」然蔔年亦貧甚,芒鞋布襪,即日束裝,挾承勳去。
又以被盜,盡喪其裝,沿途乞食於所知者,得至陝。
尋入京,再告急於箇村之故人,人皆義蔔年所為,復得金三千,卒事而歸。
方蔔年在途,承勳有過,輒流涕而撲之曰:「汝父當戹,汝敢若是?」然所以護其寒暑飢渴者,不翅慈母之於嬰兒也。
蔔年,名坊,鄞縣人。
李延昰臨死贈物於友 康熙丁醜十一月,朱竹垞至平湖,訪李延昰,而已疾革。
視之,猶披衣起坐,出所著《南吳舊話錄》、《放鷴亭集》以付朱,且命弟子以藏書二千五百卷畀焉。
餘若平居之玩好,一瓢一笠,一琴一硯,悉分贈友朋。
越二日終,遺命弟子用浮屠法,盛屍於龕,焚其骨,瘞之塔。
張瑛聽人贖田 張瑛,字玉采,汾陽人。
家素饒,每歲杪,輒出粟周鄉鄰。
康熙丁醜,饑,既出財粟以助振矣。
而振所不及,有持田契求售以踵門者,皆自貶其值,第如其願售之,價視平時,蓋不及十之二,於是得田且千畝。
明年大熟,瑛乃榜示各村曰:「願贖者聽。
」匝旬,悉贖之以去。
方望溪哭徐詒孫 青陽徐詒孫,名念祖。
內行潔修,文章冠郡邑,方望溪之友也。
詒孫去京師,望溪送之岐路間。
既與儕輩登車復返,下車,執望溪手而號慟曰:「惟子知我,何當歸,吾與子得更相見,足矣。
」其後詒孫一至金陵,望溪在外,竟不可得再見。
會望溪有子新殤,意殊不自得,及聞詒孫死,出門西鄉,號而哭之,不復覺子死之痛矣。
盜還沈節母詩文 華亭沈臨秋進士泓之母,守節久矣,臨秋為徵海內詩文得數百篇,置於篋。
遇盜失之,沈號哭道中,七日不去。
時佘山寺老僧晨起,見供桌有一卷書,封識甚密,署曰:「煩上人親緻沈孝子。
」沈遂得之。
黃仙裳慷慨贈金 商邱田雪龕為泰州牧,居官廉,州人黃仙裳與之周旋,絕不幹以私。
已而田落職,在州不得歸,黃適返自汝寧,囊僅有二十金,乃先詣田寓,分半以贈。
語人曰:「是日吾若先至家,則家中需金甚亟,不得分以贈田矣。
」蓋黃客汝寧時,太守金某為黃舊友,贈貽極厚。
時有別駕鄭某所知客,多不能成行,一日,黃徧召客,置酒高會,酒酣,以太守贈金盡散諸客而去,故歸時止存二十金。
其貧如故,人多笑之,黃不以為意也。
吳璟發言止搜粟 康熙壬午、癸未間,齊、魯大饑,穀價翔貴,白骨相望於道。
素封之家,非昂其值以射倍蓗之利,輒扃鐍以自封殖,坐視道殣,弗恤也。
霑化吳璟憫之,倣常平法賤售穀以活餓人,又計己家口,僅留以供饘粥,斥其羨,煮糜以濟眾,全活無算。
大吏以兇荒事具疏上聞,聖祖特遣旗員齎太倉銀米分道振濟,至霑者為曹某等五人。
一日,召邑人士會議,眾囁嚅莫敢前。
曹攘臂起曰:「今日之事,有盡者帑金,無窮者饑民,以有盡供無窮,是谿壑也,其何能濟!計惟括富民粟,佐公家之不足,以拯此一方民耳。
」言次,鬚髮怒張,將脅眾以必從,座客相顧失色。
吳抗顏折之曰:「誠如天使言,禍踵至矣。
天子使公等拊恤殘民耳,而比戶檢括,是古所雲搜粟都尉也,豈稱上旨哉?且千裡大祲,富室所餘幾何?破一中人之產,而閭左皇皇,盡室逃竄,是召亂也,是益之兇也。
饑不可救,漸不可長,得毋僨公家事乎?何如酌金粟多寡,按戶分振,以厭眾望,而公亦坐收人心,計無便於此者。
」使者默然,氣為之奪,遂止不括富民粟。
璟,字西峯。
吳璟救饑民 霑化大饑時,有貧民將鬻其妻,夫婦對泣,悲甚。
吳璟聞之,急賙以銀米,其人泣拜而去。
歲稍稔,凡逋負者悉來相償,合券而投之曰:「歲雖小稔,吾收若負,是再斂也。
」悉折其券而焚之。
吳璟屢助邑令 陽羨令蔣天麟以母喪離任,為同僚羈絆,不能歸。
吳璟出粟數百斛助其交代,蔣始得歸。
潘儼思,亦令也,坐官逋淹滯。
吳首倡義佽助五十金,潘得補官帑而去。
孫鼎鋐任某邑令,以罪譴,戍霑化,艱於衣食。
吳資給之十餘年,得免於凍餓。
吳鴻錫助和順振饑 康熙癸未,山東大饑,朝廷遣官往振,和順與焉。
吳鴻錫曰:「此仁人君子盡心時也。
」從以往,分振武城。
廩未發,鴻錫即以私錢市米,因逐戶稽冊,先量給之。
念居民有僻遠不能至縣者,度四鄉中地,得南魯集為散振所。
又懼民饑久,不勝食,日為蒸餅萬,計人給餅二。
然饑腸驟飽有斃者,或言先飲蘿蔔湯則無患,亟為湯,遂日活無算。
韓樂吾分糧與友 康熙戊子,廣陵大饑,有寒士韓樂吾者,典鬻殆盡,餘米二升而已。
聞有友絕糧三日,欲分半與之,妻曰:「如明日何?」韓曰:「我明日無糧,則明日死。
彼絕糧已三日,便恐今日死矣。
」竟分半與之。
至明日,竈穴壞,探之,得窖金焉。
遂以買米,廣濟饑民。
潘玉符幾至毀家 吳縣潘榮錦以布業起家,寓青浦之朱家角,往來襄、漢間。
有伉爽聲,喜周恤親族裡黨。
及老,家中落。
其子玉符好讀書,而屢厄院試,即棄去,納粟太學,為上舍生,理父業,家仍稍稍起,漸饒益。
朱家角為五方雜處之地,通販鬻,土著輕稼穡,鮮蓋藏。
康熙戊子、己醜相繼旱,民艱食,玉符以儲積之米散給鄰裡,婦女工紡織者給以古貝,資其生,以是幾毀家。
徐粵翰助人婚葬 錢塘徐粵翰大令相為文敬公本仲弟,慷慨負義氣,重然諾。
有故人子未葬其親,又貧不能娶,乃為稱貸以助其葬,復佐之婚。
已而償其貸,其人弗知也。
程正家待張清恪 康熙辛卯,儀封張清恪公伯行以糾發科場關節事,與總督噶禮訟,奉旨解任,即訊。
時噶怙勢作威,日遣諜詗其左右,籍記姓名,將羅織,緻重罪。
人皆惴恐避匿,獨揚州程正家晨夕過從,隻身往來維揚、姑蘇間。
歲餘,事始解。
華希閔待張清恪 華希閔,字豫元,無錫諸生也。
喜任俠。
與張清恪公善,然硜硜自守,未嘗以私幹之。
康熙癸巳,清恪為總督赫壽誣陷被逮,奉詔令刑部尚書張鵬翮偕赫壽訊之鎮江。
拘之城隍廟,門生故吏無敢嚮邇者,希閔聞之,慷慨言曰:「此吾報知己之日也。
吾聞受人知者分人憂,受人惠者急人難。
今張公蒙不白之冤,陷不測之罪,吾豈可置身事外,坐見其死哉?」 於是希閔自無錫疾馳,一晝夜踰二百裡至鎮江,唁焉。
既抵廟門,不得入,乃偽為皂隸者入之,與清恪勞苦如平生。
談久,辭去,越五日,而鵬翮之生祠毀矣。
初,鵬翮視學江左有聲,吳中人為祠於江陰,歌舞之。
康熙辛卯,清恪之與噶禮交訟也,鵬翮按事至蘇,蘇自士夫以下遮馬首者以萬數,願無奪我撫軍。
而鵬翮私袒噶禮,蘇人恨之刺骨。
及是,鵬翮又與壽劾清恪挾詐欺君罪,且至死,蘇人聞之,鹹涕泣不知所為。
會希閔自鎮江來,具言撫軍就逮良苦,則益洶洶然,顧無所發怒。
希閔遂倡言曰:「昔父老之祠張鵬翮也,豈非以其有令譽耶?今若此,辱父老甚矣,祠之何為?願與父老共毀之。
」於是率眾數千人奔鵬翮生祠下,爭撤屋瓦,頃刻而盡,呼聲動天,塵起數裡。
明日,壽聞狀,大驚,陰使人廉問主名者,疏以去。
當是時,希閔幾不測,會聖祖知壽與鵬翮搆陷狀,免清恪罪,而蘇人聚眾毀祠事亦不究,希閔遂得免。
希閔雖慷慨,好急人難,然為人和易有容,不修苛節。
見人無貴賤,皆自下,或淩踐之,無忤色,人愈多之。
善詩文,工書,後官教諭。
吳薗次待趙龔 吳薗次太守綺慷慨義烈,敦尚友誼。
長沙趙洞門總憲當柄用時,車馬輻輳,及罷歸,出國門送者三數人,薗次與焉。
其召還也,賓客復集,薗次獨落落然,蹤跡闊疏。
合肥龔芝麓尚書提倡風雅,門生故吏徧九州,歿於客邸,兩孫惸惸孤露,無過存者。
薗次則哀而振之,撫其幼者如子,而字以愛女,至於成立。
蔣非磷赴人之急 蔣堅,字非磷,鉛山人,心餘太史士銓父也。
性慷慨,樂赴人之急。
嘗出為叔父收債,得金一鎰歸。
過其友黃某,黃方負人金,索者至,出惡語,為解之。
索者忿曰:「我索金於黃,何豫汝?汝誠庇之,何不以金與我?」蔣笑曰:「若以吾吝此金邪?」即盡出金予之,索者慚謝去。
蔣向所主朱某者,將謁吏部選,欲邀與俱,未發,聞以金予黃而未有以償也,乃曰:「黃,吾友也。
君誠與我偕,吾當任其金。
」蔣既失金,慮無以報叔父,乃許諾,從朱行。
舟出大江,朱倉猝墮水,蔣故善泅,袒裼躍入洪濤中,浮裡許,握朱髮提其首出江面,翼而行,遇浮艣,憑焉,遂得脫。
康熙癸巳,蔣客澤州守佟國瓏幕,時臨汾令暴而貪,民不堪命,羣聚大譟,執毆之。
城中民洶洶,各徙於郊以觀變,巡撫檄佟往,令以兵從。
蔣曰:「是速之變也。
」乃與佟疾馳,以七人從,自日中至晡,行二百裡。
及郊,見四山人皆蟻聚,揭竿樹鉏,且作亂。
白之佟,取巡撫令箭先往視之,而號於眾曰:「巡撫憐汝輩為吏所苦,令太守來治之。
辠不在民,勿恐。
」乃還,屬佟入縣治,坐聽事,呼令出,及其胥五人並縛之。
鞭胥流血,觀者如堵。
佟謂之曰:「爾等不顧父母妻子邪,何不復爾居?」眾唯唯,皆散去。
明日,佟挾諸囚復巡撫,臨汾遂寧,及佟乞休,蔣始歸。
蔣旋遭母喪,服闋,乃娶婦,時年四十六矣。
居家,篤於兄弟,在外時,聞將析產,乃讓田於弟。
嘗累千金,施貧者輒盡。
出遊,見貧婦十餘人率幼稚繞岸泣,衣不蔽身,問之,曰:「適遭焚剽,故緻此。
」乃出笥中布二十匹散之。
已而聞佟以屬官虧帑被逮,責償數千金,獄急。
遂走天津,省其家,至欒城,為佟索逋千金。
復至澤州,澤州人故德佟,願代之輸,守弗聽。
及蔣至,守有疑獄欲委其決之,因責以必脫佟。
守遂下令,有願代佟輸者聽。
三日得五千金,佟遂出獄,復質其衣裘贐之以歸。
喻全易急人之困 康熙時,淮之北有豪強某,肆毒裡閭,無不至,喻全易知之,恚甚,潛約人入其家,手刃之。
事聞,官逮捕,繫獄纍纍,喻挺身自首曰:「謀殺某而親殺之者,小衲也。
諸人何與焉?」眾得釋,喻從減論。
其時喻已為僧矣。
興化洊饑,喻率眾比邱急走遐方,雜募金錢粟米,設糜以振之,存活甚眾。
邑有無賴子以投旗為名,勾結黨羽,魚肉善良,令莫敢問。
喻引士民籲總督,請嚴保甲立杖擊法。
有匪至鄉,十家眾共掊而縛之,以獻於官,風遂息。
又嘗於市肆中見眾數十擁一官人欲戮辱之,修舊怨也。
喻以斧擬數十人,數十人皆辟易,遂護官人還家。
諸所德喻者,往往奉金帛為壽,喻曰:「吾緇流也,以不貪為寶。
且吾之為此,直以遂其格格不可忍之性,固非利若財也。
」概無所取。
及還俗,嘗訪一友於官,友適遭吏議,禍且劇,親故僕從皆散。
會議獄,喻偽為友之傔僕應質堂下,頭搶地,伸兩足入三木,悲切哀號,力雪其冤。
事既白,即脫身去,公卿益以此重之。
潘蘊洪待人 潘蘊洪,字函三,湖州諸生。
康熙癸巳,嘗與方望溪侍郎苞同供事於蒙養齋。
而晚歲甚貧,數典衣,持錢歸,道逢廢疾之窶人,即使持去。
又嘗遊江西,鄰舟覆,為挈其夫婦子女行千裡而緻其家。
劉古塘送方望溪 劉捷,字古塘,故名家子。
其祖若宰,明崇禎辛未及第第一人。
同產兄輝祖,康熙庚午鄉試舉第一。
及辛卯,捷復舉第一,而禮部獨不喜捷文,磨勘,停一科。
癸巳秋,特行會試,將赴公車,會方望溪以戴名世文集牽連,編旗伍,檄有司解送妻子北上。
捷固與之友善,曰:「吾不可不偕行也。
」至京師,則試期過矣。
其後病且衰,竟未得一與禮部之試。
徐夢麒為友贖兒 徐夢麒,字忠移,潮陽諸生,嘗教授於達濠。
有陳某者,邑之華裡東人,亦訓蒙於其地,兩人交相善也。
已而陳病且死,與徐訣曰:「死不足惜,但無後,負不孝罪耳。
某蜑婦有一男,頗佳,願為某嗣,有成議,今已矣。
」言訖,嗚咽而卒。
家不能具殯斂,徐為之拮據經營,窆焉。
徐既窆陳,乃訪所謂蜑婦男者,則陳之外遇所產也。
笑且罵曰:「豎子作此不經事,今死矣,責足負,無後為大,猶愈於他人子也。
」蜑婦索身價六金,乃徧貸親朋,得之,取其子,躬抱送至陳家。
裡人聞輿中有呱呱而泣者,以為女賓來矣,比至門,停輿,皆駭愕,不知為誰眷,羣趨視。
輿夫揭簾,見抱兒者出,則昂然之長髯丈夫也,裡人皆大笑。
徐從容呼其父母,告以故,舉兒畀之,裡人相謂曰:「此義人也。
」徐仍時省視之,周其困乏,後兒亦成立。
聖祖諭扶助熊賜履家 康熙壬寅正月,上諭:「大學士如李霨、王熙、杜立德、張玉書、李光地、王頊齡等之子孫,皆為職官,惟熊賜履居官清正,學問優贍,朕每念舊勞,不忘於懷。
其長子有瘋疾,次子尚幼。
熊賜履為試官,所取門生不下千人,身後竟無顧恤其家者,令諸臣扶助以望成就。
」於是門生王鴻緒等助銀三千餘兩,命交江寧織造曹頫生息,給予用度。
袁良謨焚券 康熙辛醜、壬寅間,某邑歲大荒,饑民徧閭裡,袁良謨與伯兄傾囊周濟,多全活。
或有相質以業者,既酬其值矣。
易時,年豐,則念向且竭所有以與人,不可乘阸利其有,乃集質業者焚其券,券千餘金。
趙永懷歸關玉山櫬 長洲趙念昔,名永懷。
幼時流寓江都,晚歸長沙,為環莊,奉母以居,自號環莊居士。
篤友義,故友關玉山客死,永懷為迎櫬歸,合其家八口瘞之,仍分宅養其妻子。
康子厚為張成償債 張成負客債千餘金不能償,以憂,得危疾。
康惇往問之,曰:「子何憂債?吾力能代子償之。
」成叩頭謝曰:「甚善。
」然成卒病死。
乃召客語之曰:「成之債,吾已任之矣。
請焚成券而立吾券。
」客驚喜曰:「諾。
」時惇家已落,卒如約,終其身償大半,及諸子既長乃盡償之。
惇,字子厚,興縣人。
張自超鬻田助賑 張自超,字彜歎,高淳諸生,世居蒼溪。
少孤,課耕以奉母,應試而外,未嘗入縣治。
歲連祲,死者相藉。
一日,造縣令,具陳方略,令夙重之,為設飲,盡召邑富人。
富人曰:「張君,吾邑之望。
所蠲助,則吾儕視之。
」自超遂注籍二百金,諸富人相視大駭,次第注籍。
然逆料其不能猝具也,越數日,自超首納金,諸富人大屈,盡出金,為部署,活邑人幾半。
自超故有田二百畝,畝六七金,鬻其半,索直三之一,眾爭購之,故得金速也。
劉文正贈孫孝愉言 諸城劉文正公統勳與興縣孫文定公嘉淦同在朝列,【鹹豐以上,孫文定有三人:一康熙朝大學士益都孫廷銓,一道光朝戶部尚書濟寧孫瑞珍,一即興縣相國,其最著者。
】最相得。
文定子孝愉官秋曹,為文正屬吏,文正待之尤嚴,曹事悉以委之,至廢寢食。
文定偶以為言,文正曰:「此姑息之愛也。
」文定語塞。
張惻庵掩骼養童 康、雍間,山左大饑,白骨枕藉,鬻子女者值僅數百錢。
某州築萬人坑,以埋胔掩骼。
有路遠不能緻者,多委棄而去,積屍塞途,為烏鳶犬彘食。
歙張惻庵自京師歸,過其地,惻然憫之,立解橐中金,金盡,復假貸於同行者。
雇人荷鋤畚,送枯骸數百於某州以瘞焉。
更出錢買童子之嗁號將斃者數百人,攜之歸裡門,給其衣食。
次年秋熟,悉縱之歸,還其父母,皆涕泣叩頭而去。
山左人皆設主於家,朔望祀之,每垂涕告其子女曰:「張公,爾之再生父母也。
」 世宗命撥養廉給業師 雍正初,有某學使者,希上旨,以風節自矜。
其業師以兒女昏婣之故,不遠千裡求助,以俸薄辭,堅索之,遽以入告。
世宗震怒,幾罹不測。
或營救之,乃僅傳旨申飭,命藩司由學政養廉項下撥五百金以給其師。
義狗為人雪仇 雍正乙巳,有過客於京師西華門外之曠野,遇屠者牽一黃狗就屠,客見其觳觫而哀之,欲購之以放生,屠允,遂解囊付值。
屠見其行囊多金,既受值,又謀殺而盡攫之。
越日,鄉保諸人見屍,報縣令,令往驗,則見一狗守屍旁。
驗畢,狗至,搖尾盤旋,如有所訴。
令異之,曰:「爾知此冤否乎?」狗又搖尾點頭。
令曰:「果知此冤,可即引差役往捕殺人之人。
」狗去,役隨之。
至一村,見草廬中有一人睡寤,狗撲而嚙之,即就捕。
其人見狗,驚愕,直吐實情。
令申報上司,達於朝,而明正典刑,自此並禁屠狗。
盧志仁待主人 禦史謝濟世官翰林時,傭三僕,一黠,一樸,一戇。
一日,同僚小集,酒酣,謝曰:「吾輩興闌矣,安得歌者侑一觴乎?」黠者應聲曰:「有。
」既,又慮戇者有言,乃白主人,以他故遣之出,令樸者司閽,而自往召。
召未至,戇者已歸,見二人抱琵琶至門,詫曰:「胡為乎來?」黠者曰:「奉主命。
」戇者厲聲曰:「自吾在門下十餘年,未嘗見此輩出入,必醉命也。
」揮拳逐去。
客鬨而散,謝愧謝之。
一夕然燭,酌酒校書,天寒,瓶已罄,顏未酡。
黠者眴樸者再酤,遭戇者於道,奪瓶還,諫曰:「今日二瓶,明日三瓶,有益無損也。
多酤傷費,多飲傷生,有損無益也。
」謝強頷之。
既而謝改禦史,一日早朝,書童掌燈,傾油汙朝衣,黠者頓足曰:「不吉。
」主人怒,命樸者行杖,戇者止之,諫曰:「僕嘗聞主言:『古人有羹汙衣燭然鬚不動聲色者。
』主能言,不能行乎?」謝遷怒曰:「爾欲沽直耶?市恩耶?」應曰:「恩出自主,僕何有焉?僕效愚忠而主曰沽直,主今居言路,異日跪禦榻,與天子爭是非,坐朝班,與大臣爭獻替,棄印綬其若蹝,甘遷謫以如歸,主果沽直而為之乎?人亦謂主沽直而為之乎?」謝語塞謝之,而心頗銜之。
由是,黠者日夜伺其短,誘樸者共媒蘗,勸謝逐之。
雍正丙午,謝以事下獄,未幾,奉命戍邊。
出獄治裝,黠者逃矣,樸者亦力求去,戇者攘臂而前曰:「此吾主報國之時,即吾儕報主之時也。
僕願往。
」市馬造車,製穹廬,備梁糗以從。
於是謝喟然歎曰:「吾向以為黠者有用,樸者可用也。
乃今而知黠者有用而不可用,而戇者可用也。
樸者可用而實無用,而戇者有用也。
」養以為子,名曰戇子。
戇子,實姓盧,名志仁。
徐萬寶尚義可風 雍正丁未,福建督撫合辭奏曰:「仙遊太學生徐萬寶敦脩累善,歲饑,振米八千餘石,歿於積勞,尚義可風,請建坊立祠。
」世宗下其議於禮部,特給帑金建坊,入祠緻祭,並賜「善勞可嘉」扁額,蔭一子入監讀書。
禿梁行乞尚俠 禿梁,乞人也,張姓,不知何許人。
自幼獨身行乞,其頂無髮,自呼為禿梁,人亦以禿梁呼之。
魁梧有膂力,聲粗猛,一呼,徹巷無不知為禿梁至也。
有錢則買食,餘以分人,偶傭工,工資不計多寡,遇人呼修橋梁道路,不索直。
某年大饑,梁乞至夷濰,忽大慟,詰之曰:「我思家遽歸。
」及春,人相食,棄嬰兒滿道。
梁以二筐貯十數人擔之,乞食食之,有死者,旋補之,五閱月無怠容。
生平不飲不博不盜,不與人鬬,人託之餽遺,雖重貲,一無所苟,即大風雨不愆期。
有欲授以室者,笑而不答。
雍正己酉,病死於高密,年七十矣。
王花農醵金拯某令 伶人王四喜,號花農,深州人。
年十四,家貧,墮伶籍,隸京師四喜部,以色藝稱。
性豪邁,有幽燕俠士風,人以是重之。
長洲某散館出宰甘肅某邑,以不善理財虧官帑巨萬,省吏聞之,怒,立奏褫其職,并下獄嚴追。
膽怯者懼牽累,悉乘夜遁。
輦下貴人有與某交厚者,將醵金為之營謀,然數巨,不易集。
花農初不識某令,聞之,倡助百金,同人感其義,始各出囊貲代償所虧,某始得出獄,而花農之名,則因是大噪。
顧性孤介,不甚諧於俗,久之落落無所遇。
後十餘年,有人見於并州,年鬢長矣。
而曲伎益精,並工琴,能畫蘭,長洲宋于庭填《八聲甘州》一闋贈之。
馬查程拯饑寒 雍、乾之交,北屆燕趙,南盡吳越,其間讀書嗜古,歲散萬金拯士之饑寒,學與名日以進,家日以落,而兀兀不休者,於廣陵,則為祁門馬嶰谷、半查昆仲,於天津,則為查蓮坡、榕巢昆仲,於淮,則程水南及其從子蓴江,皆學人才士所望而歸也。
水南以乾隆乙醜歿,及乙亥,嶰谷、半查皆老病,鍵戶謝客;查氏或死或遠仕。
士子之由北而南者,順風曳帆,靡所止泊,益淒厲寥落矣。
湖南士民訟謝濟世冤 乾隆初,全州謝禦史濟世起戍籍,授湖南督糧道,方以剛直為巡撫許容所忌。
衡陽令李澎、善化令樊德貽皆許之私人,徵糧多浮收,謝知之,乃飾為鄉人,赴縣納糧,遂得實,具牒糾李、樊。
於面陳狀時,語過激,許大怒,輒具疏劾謝,令解任聽勘。
廷諭總督孫嘉淦赴湘會鞫,孫惑於許及布政使張璨、按察使王玠之言,褫謝職,於是湖南士民數萬人揭帖為訟冤。
高宗遣禦史胡定、侍郎阿裡袞往勘,得朋謀傾陷狀,獄具,督、撫、布、按、守、令皆坐免,謝則改官鹽道焉。
吳某假人金 乾隆初,兩淮運司署有鼓樓,頗雄敞。
某歲除夕,有鹺賈程某以避債居此,夜半,忽聞有橐橐聲登梯者,睇之,則同業吳某。
驚訊曰:「君何為來此?」吳亦訊曰:「君何為先在此?」程曰:「吾今歲逋負四萬,無以應付,故隱此。
君本厚利廣,何亦來?」吳曰:吾今歲未了,須十萬金,今拼擋,僅及其半,與甲則漏乙,給丁而缺丙,剖分無術,故匿此以待來年。
」程曰:「與君作伴守歲,良佳。
」吳曰:「不然,吾有五萬金在家,自用則不足,濟君則有餘,何不假吾金去,儘可歸家料理。
」即作票付程。
程感謝馳去,俄頃復來,併載酒肴酌吳曰:「吾囑夥料理,今乃真可伴君守歲矣。
」兩人皆徽籍,程更良賈,工心計,是歲,以海運遭風,至大折閱。
幸有吳接濟,得不廢業。
明歲,遂援吳為同事,亦盡復故業。
鄂文端救楊文定 鄂文端公爾泰總督雲貴時,雲撫江陰楊文定公名時方獲譴,新撫朱綱多方羅織,至欲用刑訊。
兵民洶洶,為文定訟冤,謀羣起擊綱,文端好言撫慰之,復厲聲責綱曰:「過湯陰嶽忠武廟,見鐵人乎?」獄得解。
高宗即位,首召文定,文定旋奏文端處置苗疆非善策,文端不以為忤。
文定沒,文端經紀其喪,哭之哀。
張文和贈阿文成言 張文和公廷玉與阿文勤公克敦最相得,文勤子文成公桂初在朝列,文和視之如子弟。
一日,見文成疾趨,諭之曰:「汝遠到之器,當持以凝重。
君子不重則不威。
」文成終身誦之。
莫冕侯送吳王歸 乾隆辛酉,瓊州莫冕侯恩貢紘赴省試時,有同府之吳烈、王曾二生皆才而貧,莫慨然與之俱。
吳、王道病,既終試,而病皆劇,莫為之乞醫藥,任看護,復挈以歸。
病且死,水無與之舟,陸無與之輿者。
吳、王皆張目視,見莫在旁,歎曰:「吾友良苦。
」語輒咽,而氣僅屬。
莫仰天祝曰:「哀哉二君,並有老母,幸獲及家而瞑。
幽鬼明神,其憐之。
」自往而返,其裡三千四百,竟緻吳、王於其母,得不死於道路焉。
盧雅雨餽胡西垞金 山陰胡西垞素行詭激,落魄揚州。
時盧雅雨為運使,屢謁,不得見,至除夕乃投詩雲:「莽莽乾坤歲又闌,蕭蕭白髮老江幹。
布金地煖迴春易,列戟門高再拜難。
庾信生涯最蕭瑟,孟郊詩骨劇清寒。
自嫌七字香無力,封上梅花閣下看。
」盧見詩,即呼騶往拜,餽金數笏。
夏湘人送盧雅雨出塞 六安夏湘人,名之璜。
盧雅雨初為六安牧時,識之於諸生中,科州試拔置第一。
然夏非試期不入。
盧在六安三年,得民心,後擢運使,坐羨餘不足被劾,寓揚州董相祠聽部議。
乾隆己未冬十月為盧誕辰,夏遠來慰祝,以十二月至。
適有謫戍軍臺之命,毅然請從行,密為治裝,屬孔體仁為繪《軍臺負笈圖》。
初,盧聞之,未以為果負笈也,辭謝之。
及五月,果就道,妻子哭於室,戚友餞於郊,惘惘有憐色,而夏飲三爵,策馬飛行,去不顧,蓋所以報知己也。
在塞三年,壬戌始歸,往返萬餘裡。
身所經歷聞見,皆有劄記,名曰《橐中集》,浙江督學使者雷翠庭副憲鋐為序行之。
趙宗夫完佃夫婦 分宜趙士沆,字宗夫。
有質行,家小康。
佃人羅光廷苦赤貧,將嫁其妻,宗夫聞之,曰:「吾之佃,乃有此苦況耶?」予以銀米,周恤之,其婦得不嫁。
吳紉蘭倡辦義田 歙縣豐溪之吳氏,族繁人眾,其窮者或至無告,重以水旱饑饉,紉蘭封翁邦佩憂之。
一日,謂其從父損齋及弟軼容曰:「吾儕何遽不若古人?昔範文正公置義田,田至今猶在。
盍師其意,行於族黨間。
」損齋、軼容以為然,而族人漢延、蜚英復交口贊成之。
遂共輸白金萬兩有奇,買田宣州沚水間,歲所收入,悉以振族人之困乏者。
紉蘭實董其事,然不以自居,而推功於族人,輒曰:「微此四公者,吾言之而誰聽之邪?」 周氏義莊 蘇州周氏義莊,自乾隆時設立,莊田凡二千畝,均報明藩司,給有執帖在案。
設莊正,由裔孫輪充,世守家法,無異言。
陶篠奏建義莊 乾隆庚午,吳縣候選員外郎陶篠置常稔田千畝,營守舍三十餘楹為義莊。
是冬十二月,蘇撫雅爾哈善疏聞,明年四月,奉旨依部議,照原銜即用,以示獎勸。
羅謙齋好施與 衡山羅謙齋名登進,好施與。
有故人子,貧無完衣,贈之袍,又私解所衷衣衣之。
一日,有偷兒竊入,緣庭樹自蔽,家人環譟,謙齋止之。
徐呼使下,予千錢,慰以溫語,遣之去。
唐子和施豆粥 黔邑唐子和,名義謙。
棄儒習賈,遇戚裡之困乏者輒周之。
積勞三十年,視其橐可數百金,稍稍置田宅。
乾隆癸酉,邑大旱,鬥米錢四百,子和慨然曰:「予固飢寒中人也。
今幸而獲生,不可立視人之死。
」因損貲施豆粥,計所費,蓋喪其產三之一矣。
黃雲師樂善好施 乾隆乙亥,上海大饑,吏勸富人煮粥以賑。
黃雲師曰:「無益也。
民饑而來,雖得粥,且不飽,又有候伺填溢之患,不如捐錢給之。
」乃自為倡,即所居五十二圖驗其最貧者,別大小口,大者日給錢二十,小者半之。
家給一票,令民持票取錢,按圖之次,五日一周,民不勞而得食,所活者甚眾。
雲師,字騶書。
家素封,固以樂善好施稱於裡閭者也。
裘文達贈度歲資 新建裘文達公曰修嘗於京師石虎胡同賜宅構一軒,曰「好春」,退直輒就而憩之,賓客至者徑入其內。
一日,值歲小除,諸人鹹詣軒餞歲,裘命挈一囊至,傾出之,皆重五十兩之銀錠也。
數座客人數,令各懷其一,曰:「諸君年事大窘,聊以分潤耳。
」數不足,復命入取之,徧給乃止。
然以食指之多,賓客之眾,時值窘乏而斷炊。
一日過午,尚未具食,坐客有慍者,裘覘知之,出而語之曰:「諸君他日皆飫天廚頒尚食之人,豈矜矜於裘某之一餐乎?且予亦尚未食,不獨客也。
」客意乃解。
裘文達贈朱文正金 大興相國朱文公珪介節清風,纖塵不染,雖居台鼎,固無殊寒素也。
與裘文達公為文字至交。
某年,歲雲暮矣,偶詣文達,談次,撚髭歎曰:「貧甚,可若何?去冬蒙上方賜貂袿,比亦付質庫矣。
」文達笑曰:「君貧甚,由自取,可若何?欲一擴眼界乎?」因出所領戶部飯食銀千兩,陳之幾上,黃封黃亢然。
文正略注視,輒起自座間,手攫二鈣鏹登車遂行。
文達不語,葢贈之矣。
其陳銀幾上也,固欲周之也,文正會其恉,故取之弗疑。
莊生所謂相視而笑,莫逆於心,晚近無此交情也。
程風衣助馬璞臣 乾隆時,桐城馬璞臣訪程風衣,時將入都,以便道至揚州也。
風衣留之。
居數日,璞臣資匱,而風衣亦方在窘鄉,乃從質庫中諾其請,助之成行。
江鄭堂好客斥金 甘泉江鄭堂藩淹貫經史,博通羣書,旁及九流二氏之學,無不綜覽,詩古文豪邁雄俊,才氣無雙,嘗作《河賦》以匹郭景純、木玄虛《江》、《海》二作。
受業於惠氏子弟餘仲林,盡得其傳,諸經多有發明。
其為人則權奇倜儻,能走馬奪槊,狂歌豪飲,好客,得金輒斥之,至貧其家。
溫芝山力疾辦賑 乾隆丙子,湖州饑,餓殍載道。
溫芝山憫之,與同志張元燦等請於通判陳榮,議振,陳首捐俸。
徧勸得銀五千兩,乃語陳曰:「經費不難,分給難;分給不難,弱不遺漏,強不冒濫難。
」陳曰:「餘籌之熟矣。
特此事,非君才不能辦,非君心不肯辦耳。
君其行矣。
」時疫癘盛作,戚族多沮留,溫曰:「此吾志也。
一方之人瀕於死,義不可止,得多活人,餘焉惜?」乃日徒步數十裡,抵一鄉,按戶目驗其丁口,得極貧一萬二百七十七人,手注冊,給符一,大口錢四十,小口半之,七日一給。
勞苦兩閱月而病作,猶力疾前往,事竣,竟不起。
疾革,語嗣子曰:「我家世尚節義,以自便利為大辱。
非衹辱其身,且辱其祖若父也。
我死,汝宜益勉於善。
」 高天喜救兆文毅 高總兵天喜,其先準噶爾部人。
雍正時,為官兵高姓者所擄,撫為子,故冒其姓。
雙觀凸出,鬚髯蝟刺,日飲酒以石計。
兆文毅公惠被困於濟爾哈朗,數月無耗,當事者遣使偵之。
時風雪凜然,人皆憚行,高慨然應命。
十日還,往返數千裡,卒通兆信。
高宗大喜,立擢遊擊,未逾年任總兵。
未幾而兆復被困於黑水,率本部兵援之,以力戰死。
祝貽孫經紀汪謝谷喪 海寧祝貽孫之與人交也,生死不渝。
大理守汪謝谷與之契,赴官時,聘以俱行,無一不左右之。
無何,汪病卒,為經紀其喪,扶櫬旋裡。
既至,為文辭其靈,若猶不勝傷感者。
祝貽孫教養幼子 周鐵梅取友必端,交遊亦廣,而身後蕭然,罕有恤其子嗣者。
祝貽孫教養其季子庸玉,攜以同居,後遂成立。
趙鎮寰待蕪湖令 蕪湖令某卒於官,虧賦額,無遺橐,孤寡晝夜泣。
趙鎮寰曾客其幕,至是,還其向所緻之脩幣,且自質貸數百金以濟之。
眾感其義,爭緻賻贈,遂歸其柩與孥。
鎮寰,名如山,乾隆時之上虞人。
姬南唐斥財 永濟姬南唐負郭田無十畝,儲偫不及擔石,然人有困乏必拯之。
每秋陰積雨,輒詣鄰舍下戶問所須,告以餓,則罄甕盎之米散之,己無以炊,弗顧也。
聞人以采雁不足不能成婚禮,輒持數十金與之,不責償。
有償夙負者,稱父遺命謂姬氏之恩不可忘,以檢舊券弗得,遂不受。
汪禹績斥財 汪禹績,名汝淮,鉛山孝廉也。
嘗有人負其金久而不償,不責也。
而其人多宿逋,旋為諸債家所迫,嘔血一鬥,其鄰人憫之,至禹績所來匄藥。
禹績故精醫,歲合丸散施人,治病輒奇效。
至是,與以藥,且持金數餅納鄰人懷,曰:「煩以此付彼償逋,勿藥可愈也。
」 劉世傑斥財 劉世傑,字君玉。
甫髫失怙,事母惟謹。
性愨摯,多隱德,人弗之知也。
乾隆某年,值歲歉,傾囊濟之,不少吝。
大祲,復借發常平倉粟,賴以全活者數百十戶。
嘗救覆舟者九人,中有浮屍,買棺瘞之,榜示其屍之衣履年貌於道。
踰年,乃知為鄧某也。
適有無賴子唆其家誣控同舟者,質之公庭,發棺推驗,得死者佩纕中二十餘金,事乃已。
有司以聞,詔賜八品頂帶,於是裡黨翕然稱其賢。
何靖陶待佃人 宜興何訥庵既歿,而身後負戚尚債三千餘金,其子靖陶悉焚其券。
家有田二頃,佃之黠者納租時每短其升鬥,而於良者取盈焉。
靖陶親課其租而還其盈者,曰:「腴瘠等而租異,吾不以汝良而課汝也。
」黠者始知媿。
某寡婦佃其田數畝,十餘年無償,置不責,轉周恤之。
遇歉歲,施槥、設糜,尤力為之。
靖陶,名亮直。
何靖陶還券 乾隆某年,有遠方夫婦挈子至宜興,浮舟乞食,未幾,夫死,何靖陶為具衣櫬以斂之。
婦欲歸,鬻子與舟為費,納券於靖陶。
將行,母子相持哭。
乃取券焚之,還其舟,曰:「我向受汝券者,恐汝子不鬻於我,即屬他人,則歸亦未可必。
且不見別離之苦,即歸,亦難保後此之不輕棄其子也。
」 曾紀燦還券 曾紀燦,字紋焜,桂陽州人。
治貨殖。
有石某者,逋紀燦金,鬻婦以償,乃還其券,石為感泣。
一日,負囊將歸,自郴行,及梁山,已薄暮,忽後有人,自言王琪,願代之負。
從行過山岰,見有虎噬人,紀燦大懼,王曰:「虎所傷者,不義人也。
君毋恐。
」抵旅舍,其人忽不見,紀燦異之,歸以語兄。
兄曰:「吾憶石某妻,王氏也,其父名琪,無乃結草之報歟?」紀燦乃撿諸貸券,酌其貧者,悉歸之。
毛叔成棄債 毛叔成,名應鎬,錢塘人。
性慷慨,人有負其金錢而貧不能償者,輒焚其券,先後凡數千金。
嘗過一債家,會日暮,主人留叔成飲,因出而沽酒,久之不返,婦披帷出,與叔成語。
叔成不答,疾去,遂棄債,不更往。
李應蔔輕財好施 郟城李應蔔輕財好施,有典其田而遠遊者,牽其孤詣應蔔,涕淚以託,為之授室,且復其田。
有喪其妻者,為之娶,再亡,復娶,更給田六十畝資其生。
有以困故欲遠徙者,與粟百石以留之,其他貧不能自存者,或與之金使貿遷,或授之田使耕,或代償其債,或歸贖其產。
又有受其資賈於外者,及歸,貨財都盡,愧無以見應蔔,應蔔無憾容。
山西賈人閻文煥嘗傭於應蔔之肆,負其債而死。
其幼妻攜穉子涕淚而訴曰:「吾夫貧,有負主翁。
寡婦孤兒,家鄉千裡,奈何?」應蔔太息曰:「往事勿復言。
」市棺殮之,歲給以粟布。
李應蔔攜金詣縣庭 李應蔔設肆貨粟。
一日,有攜金市粟者,閱其金,有官封,心竊疑之,與粟,遣之去,即攜金入縣庭。
縣令坐堂皇,方夾訊庫吏盜金,而應蔔持封金至,乃釋吏。
令雅重之,造其廬,欲舉為鄉飲賓,固辭不就。
秦封翁拯危全節 秦磵泉修撰大士之封翁,嘗為刑房吏,年五十而無嗣。
邑有某甲坐法論死,妻少艾有姿,伉儷甚篤,欲失節而救其夫。
謀之秦曰:「妾夫不幸罹死罪,有能援手者,妾當夫之。
」秦未之對。
婦以秦拒,哭不能仰,秦見而哀之,曰:「汝姑去,當竭力圖之。
濟則已,不濟,亦有以報。
」婦去,秦力為之謀,其夫竟得活。
又年餘,釋歸,夫偕婦往謝秦,並欲留婦踐約。
秦正色曰:「吾之救汝,豈利婦乎?」力拒之,遣與俱歸。
邑人聞其事,皆相語曰:「刑房刑房,救一成雙。
何以報之,生狀元郎。
」明年,生大士,少時氣宇已自不凡。
迨大士及第,封翁猶及見之,年八十餘矣。
王敏徒步送穉子 汾陽武生王敏嘗徒步赴省試,居逆旅,遇一穉子,察知為被誘者,走百裡送歸其家。
則此兒為寡婦所撫,忽失之,正惶急不欲生,望見兒,母子如獲更生,願酬謝。
敏曰:「吾憐穉子無依耳,何謝為?」遂行。
江橙裡買園不自有 程在山,名鍾,吳縣人,世居楓橋。
其父為富商,門庭豪侈,而在山生性淵靜,好讀書,不問家人生事。
為諸生,一試於有司,不得志,即棄舉業,以詩歌自娛。
中年父歿,料檢記籍,知頻歲折閱多逋負,悉售其居積之貨以償,猶不足,則并棄其室廬。
在山舊有園,在西磧山下,地極幽僻,於是移家居之。
園有紫藤,枝幹奇古,蔭數畝,本為山家荒圃中物,在山之父見而愛之,并買其地以為園,然僅有屋數椽,餘皆菜畦。
既得之,則以次經營,遂有九峯草廬、清暉閣、寒香泉、釣雪槎、綠藻亭、騰嘯臺諸勝,名之曰逸園。
終日吟嘯,罕入城市。
妻顧信芳,號生香居士。
亦能詩,高情雅緻,不減在山。
春秋佳日,或偕遊銅坑、鄧尉間,布衣椎結如村氓,而行吟不輟,見者以為神仙中人。
如是者二十餘年而妻死,在山亦老矣。
妾生一子,方襁褓,自度不能終有此園,乃以售於揚州江橙裡。
橙裡亦豪士,夙重在山名,以買園之資歸之,而使其仍居園為主人。
橙裡歲時一至,與在山觴詠數日而已。
葉氏子迫李某還鞘銀 永寧州有陳某者,家巨富。
嘗飲於州署,席間,有偉丈夫突然至,少年也,衣服鮮美。
陳異其人,訊州牧,牧曰:「此李某,至州已三載,惟以交納官吏為事,實未詳其世族。
」陳有少女,欲婿李,乞州牧為媒。
李允之,惟約曰:「月有數夕出會客,莫相阻。
」陳允之。
既贅,夕出,終夜不返,所往來者,皆峨冠奇服,狀貌僛醜之輩,陳悔之。
吳中有葉氏子,少無賴,好劍術。
有老嫗,能以劍為雙丸納口中,又能使人以白刃擊其肩背無血跡,曰:「此麻姑避劍法也。
」葉受其術,出遊於外。
時乾隆丁亥,王師征緬甸,轉餉至沅州,一夕,忽失銀數百鞘。
守吏大驚,責胥吏捕緝,終日笞撻,有老胥曰:「銀有數百鞘,非一人所能持。
其夥若多,聲應諠沓,何以守者無所聞?必有異。
」因號泣路旁。
葉適至沅,異而問之,老胥告以故。
葉憐其老,曰:「吾為代覓之。
」因物色於滇、黔,終不得。
一日,之永寧,遇李於途,詫曰:「此小李將軍也,奚至此?」路人曰:「此陳氏贅壻也。
」葉遂至陳宅,告楚中失帑事。
陳亦訝曰:「數日前,壻頗暴富,未審所自,豈即盜官項耶?」葉曰:「夜令汝女細詢之。
」陳告其女。
晚,李至入戶,見妻悽然,詰之,女戰慄,長跪以謝。
李疑有他故,拔壁上劍將斬之,葉自窗躍入,曰:「不可害良家女。
洩其機者,某也。
」李嗒然,棄劍曰:「吾兄奚至此?吾事敗矣,不可久居。
」葉忿然責之曰:「吾儕以義為重,豈可盜官家物,遺禍於人?」李曰:「諾。
兄速回楚,官帑保無失,吾亦棄此而他徙矣。
」葉辭陳歸,李亦以其日棄家去,不知所之。
是夜,沅庫得所失鞘,則封印如故也。
葉既歸吳,物色者愈眾,葉曰:「布衣而享妖異之名,其禍足以殺身。
」因辭父母,之點蒼山學道,卒未歸。
鄭大純殯友 閩縣鄭大純孝廉際熙介節而敦誼,家甚貧。
鄰有吳某者,亦介士,死不能殮。
鄭重其節,獨往,手殯之。
將去,顧見吳母,母老憊,衣破,即解衣與母。
母知鄭無餘衣,弗忍受也,乃置衣室中,亟趨出。
鄭大純救某舉人 鄭大純既舉於鄉,將試京師,北上,道蘇州。
或告之曰:「適有閩中某舉人至此,發狂疾,忽罵大吏,吏繫之,禍不測矣。
」鄭矍然曰:「吾友也。
」即謝同行者,徒步往,就其繫所,為供醫藥飯羹,其便溺時,輒代掖之。
適有所識貴人至蘇,求為之解,某始得釋。
即護之南行,至乍浦,乃遇其家人,與別去。
於是以失會試期,不得與。
貝慕庭壽辰焚券 吳縣貝慕庭,名紹溥。
方年六十,遇壽辰,諸子方奉觴稱祝,慕庭出一篋,其中悉債券也。
謂諸子曰:「焚之,所以為若翁壽也。
」 貝慕庭臨死贈金 貝慕庭化本姓為何,以曾祖啟祚出嗣其母舅貝開仲,遂氏貝。
以乾隆己醜正月十七日卒,時年六十五矣。
初得痰疾,疾甚時,徧召貝氏,何氏子姓諸姻親之黨至前,款語良久,出金,次第分贈之,下至婢僕無遺者。
既,乃屬家事於諸子,命治斂具,語之曰:「吾胸中無罣礙,可暝目矣。
」乃整衣端坐而逝。
馬秋玉待鄭闆橋 興化鄭闆橋大令燮未通籍時,居東門外寶塔灣,以課徒自給。
值歲儉,生徒盡散,因舉債以償急需。
約至端午,質劑子本,屆時而畀,然慮不得償,先期避焦山,依其鄉僧,飾辭逭暑,實避債也。
五月下旬,未得家中耗,不敢遽歸。
馬秋玉曰琯時住松寥閣,清晨雨霽,攜一僕登山椒,微吟相屬。
闆橋從其後聽之,似重疊,僅得一語雲:「山光撲面經宵雨。
」闆橋遽前揖曰:「君得句頗佳,已竊聽之。
」馬謂:「詩思澀甚,先生能舉其偶乎?」闆橋曰:「不才已得『江水回頭欲晚潮』七字,不審足下謂何?」馬喜甚,謂較己語為自然,叩其所居,明日訪之,邀往對弈,即為設一榻,請移居,樂數晨夕。
久之,闆橋欲歸不得,有憂色。
馬詢曰:「以君雅人,方謀行樂,何鬱鬱為?」闆橋曰:「僕以避債而來,非能效公等作達也。
今將歸矣,慮家中無耗,不敢遽行,故憂耳。
」馬唯唯。
又歷十數日,與馬別,為之祖餞,舉觴為壽,闆橋自落落也。
闆橋抵裡,步近門巷,趦趄不前。
見圬人方墁牆掃除,大駭,以為宅已賃他姓矣。
及入門,則其孺人含笑相勞苦,又呼僕具酒食,曰:「老爺當餓矣,可亟備食。
」闆橋益踧踖不安,私叩孺人曰:「端午節何如?」曰:「前數日君寄家二百金,已畢償,端節左右隳突吾門者,皆改容謝罪去。
今以其餘修屋,防梅雨耳。
」闆橋自歎曰:「吾怪馬君固應不至是,今果知賢者也。
」是年赴揚州,與馬訂交,後遂為馬上客,既罷官,亦常主於馬。
鄭闆橋念乳母 鄭闆橋少孤寒,賴乳母費氏撫養得活。
歲饑,費晨負入市,以一錢易餅置其手,始治他事。
闆橋既入官,有詩雲:「食祿千萬鍾,不如餅在手。
平生所負恩,豈獨一乳母。
」 鄭闆橋傾囊贈人 鄭闆橋嘗官山東濰縣,乾隆時罷歸家居。
嘗作一大布囊,凡錢帛食物皆置其中,隨取隨用,或遇故人子弟及同裡貧善之家,則傾與之。
著有《闆橋詩詞鈔》及《家書道情》行世。
濰縣人多效其書法,世鹹以才人目之。
其集中家書數篇,語語真摯,肝肺槎牙,躍然紙上,又非僅騷人墨客比也。
浦天玉以利濟為事 浦天玉性好施與,以說書於揚州,得厚貲,益以利濟為事。
嘗於冬日說範叔綈袍故事,曲盡凍丐之狀於富室諸女郎前,且曰:「我少年時亦猶是也。
我將罄所蓄,製棉襖以施凍人,種來生溫燠。
」諸女郎感其言,盡發囊篋,侍女竈妾,亦有脫簪珥以為助者。
是冬祈寒,雪深三尺,而城內外乞兒無不挾纊者,天玉之力也。
天玉,名琳,乾隆時之江都人也。
齊周華救呂晚村 天台齊周華為召南猶子,以刊印呂留良書籍受極刑。
其《救呂晚村疏稿》有雲:「呂留良生於有明之季,至我朝,著書立說,廣播四方。
其胸中膠於前代,敢妄為記撰,託桀犬以吠堯。
夫堯不可吠而不吠堯,恐無以成為桀之犬。
故偏見甘效頑民,而世論共推義士。
又以其書能闡發聖賢精蘊,尊為理學者有之,實未知其有日記之說。
伏讀上諭,日以改過望天下之人,故寬曾靜於法外。
臣思呂留良、呂葆中逝世已久,即有歸仁說,作於冥冥中,臣已不得而見,第其子孫以祖父餘孽,一旦罹於獄中,其悔過遷善趨於自新之路,必有較曾靜為尤激切者。
夫曾靜現在叛逆之徒,尚邀赦宥之典,豈呂留良以死後之空言,早為聖祖所赦宥者,獨不可貸其一門之罪乎?」 朱抱經待全謝山 甘泉朱抱經,名重慶,寒士也。
善詩古文,與全謝山太史祖望交最深。
謝山寓揚州,病危急,乃移居抱經家,蓡苓之資,皆抱經任之。
董小鈍整理全謝山集 全謝山易簀時,以詩文稿付其弟子董秉純小鈍藏弆,手定凡六十卷,其餘殘篇剩簡幾滿一竹笥,小鈍泣拜而受,黏連補綴,又彙為七十卷。
其中與正集重複及別見於他作者幾十之四,擬重刪定。
以多謝山手書,不忍塗乙,因手自謄寫,課徒之隙,鈔得三百餘紙,船脣驢背,挾以俱行,竟未竣事。
小鈍旋判那池州,地僻政簡,日課字四千,四閱月,始卒業,即後所傳《鮚埼亭外編》也。
阮文達刊胡稚威文 阮文達公嘗督浙江學,按部紹興,道經胡稚威之居,怦然心動,詢其老嫠,則稚威妻也,因搜其遺文刊之。
陳履和刊崔東壁遺書 陳履和,石屏舉人。
乾隆時,入都會試,遇崔東壁,見其所著《考信錄》,即執弟子禮。
崔歿,無子,為刊行其遺書。
袁子才瘞龍武台 江寧梓人龍武台長瘦多力,隨園亭榭,率成其手。
龍病故,袁子才為之棺斂,瘞於園之西偏隙地。
又為詩以告之,有「汝為餘作室,餘為汝作棺。
瘞汝於園側,始覺於我安。
本汝所營造,使汝仍往還」等句。
僕勸秦文恭攻經史 秦文恭公蕙田未第時,曾就金陵通志局繕書。
文恭晝夜圍棋,有僕某,不服使令,文恭面責之。
某對曰:「主家累世仕宦,薪水未至乏絕,太夫人以志館可養靜讀書,是以命主到此。
主乃終日圍棋,奴敢問主圍棋中可有狀元宰相乎?主若專攻經史,奴服勤,不敢少怠;如長此圍棋,奴非惟不服使令,且回家報老主母矣。
」詰旦,文恭召僕謂之曰:「夜來思汝言,大有理,當屏去棋局,不復戲矣。
」未幾,省試中式,春闈告捷,旋以第三人及第,授編修。
俞蓉江歸友櫬 金匱俞蓉江,名大鴻。
幼警悟,嗜學,工詩畫,得唐、宋人意。
及長,循例入太學肄業,歲需膏火,自顧弗遑也。
有吉水人某與俞善,遊學至都,遘疾不起,俞罄己資經紀其喪,且撫育其十歲兒,為之延師課讀,數年學大就。
適俞以考職發河工,將出都,以某尚未歸葬,其子不能獨留都下,亟託其鄉人,給資,令扶櫬同返。
其子旋遊庠食餼,感俞高義,屍祝之。
成果亭贐洪北江 洪北江遣戍伊犁,將行,無所得資。
成果亭尚書格時官戶部主事,貧甚,又雅未識洪,聞其無資用,以屋券質銀三百兩盡餽之,乃就道。
洪在戍所,僅百日,特旨賜環。
洪北江經紀黃仲則喪 洪北江與黃仲則友善,仲則西遊,病亟,飛書達洪,促急行,以屬後事。
洪在畢秋帆制府幕次,聞耗,借馬疾馳,日走四驛。
至,則仲則已逝,移殯蕭寺。
洪哭臨甚哀,為經紀後事備至。
扶櫬東下,途中有與秋帆箋雲:「自渡風陵,易車而騎,朝發蒲坂,夕宿鹽池,陰雲蔽虧,時雨淩厲。
自河以東,與關內稍異,土逼若衖,塗危入棧,原林黯慘,疑披谷口之霧衢歌哀怨,恍聆山陽之笛。
日在西隅,始展黃君仲則殯於運城西市,見其遺棺七尺,枕書滿篋撫其吟案,則阿彌女之遺箋尚存,披其繐帷,則城東之小吏既去。
蓋相如病肺,經月而難痊昌谷嘔心,臨終而始悔者也。
猶復丹鉛狼藉,幾案紛披,手不能書,晝之以指,此則杜鵑欲化,猶振哀音鷙鳥將亡,冀留勁羽,遺棄一世之務,留連身後之名者焉。
伏念明公生則為營薄宦,死則為恤衰親,復發德音,欲梓遺集,一士之身,玉成終始,聞之者動容,受之者淪髓,冀其遊岱之魂,感恩而西顧返洛之旐,銜酸而東指。
又況龔生竟夭,尚有故人元伯雖亡,不無死友,他日傳公風義,勉其遺孤,風茲來異,亦盛事也。
今謹上其詩及樂府共四大冊。
此君平生與亮吉雅故,惟持論不同,嘗戲謂亮吉曰:『予不幸早死,集經君訂定,必乖予之指趣矣。
』省其遺言,為之墮淚。
今不敢輒加朱墨,皆封送閤下,暨與述庵廉使、冬友侍讀共刪定之。
【述庵,王昶字,後官侍郎。
冬友,嚴長明字。
】即其所就,已有足傳,方乎古人,無愧作者。
惟稿草皆其手寫,別無副本,梓後尚望付其遺孤,以為手澤耳。
亮吉十九日已抵潼關,馬上率啟,不宣。
」讀之想見洪之風義也。
畢秋帆以萬金惠貧士 畢秋帆性巽懦,無遠略。
任兩湖總督,教匪初起,受和珅指,不實告,遂緻蔓延日久,九載始靖,人爭咎之。
姚姬傳且曰:「戮畢沅之屍,庶足以謝天下。
」其受謗如此。
然性好風雅,廣集遺書,敬禮文士,孫淵如、洪稚存、趙味辛諸名士多出其幕。
歲以萬金遍惠貧士,人言為宋牧仲尚書後一人也。
孫淵如為蔣伯生追逋 蔣伯生隨宦山左,久為寓公,所築蘿莊,花木交蔭,有古槐七十二樹,名其堂曰七十二槐堂,一時名士東遊者,題襟書壁,各有倡酬。
伯生家不中貲,又為人假貸千金,窮日甚。
其人有力而不欲償,適孫淵如權廉使下其事於邑,伯生有句雲:「為我追逋真火急,向人延譽見風流。
」 程魚門周濟親友 程魚門晉芳,新安大族也。
治鹽於淮。
時兩淮殷富,程尤豪侈,多畜聲伎狗馬,魚門獨愔愔好學,服行儒業,罄其資以購書,庋閣之富,至五六萬卷,論一時藏書者,莫不首屈一指。
好交遊,招緻多聞博學之士,與討論世故,商量舊學。
無何,鹺業折閱,家道中落,庶務皆由門客悍僕處理。
又好周濟親友,求者應,不求者或強施之,付會計於他人,一任侵盜,不勘詰,以故雖有佽助,如沃雪填海,負券山積,勢不能支。
會避債赴陝,將謀之畢秋帆,以為歸老計也。
冒暑行暍,至署未半月,遂病卒。
顏玉光行醫施藥 顏玉光,桂陽州學生。
放於詩酒,磊落自喜,面斥人過,人卒無怨者。
善療目疾,自施藥,家貧,不常得錢,得之,即合藥。
遇求醫者,其疾深,即留置空室中,飲食之,治療之,愈,乃使去。
鄰婦病求藥,需重金,顧室中無可為計,惘惘不樂。
其友怪之,以情告,友遽出貲助之,病果愈。
顧琮經紀完顏偉喪 顧琮嘗為河東總督,方蒞任,前督完顏偉病於署,家屬已先行,顧為之守護湯藥,旬日無倦容。
完顏謝之,曰:「吾輩共事君父,與昆仲無異,安有兄病而弟不經理者乎?況公家屬已去,琮敢不黽勉從事乎?」完顏感激垂涕。
後卒於署,顧董其喪事,含殮從厚。
錢太和歸人雙櫬 錢九韶,字太和。
寡言笑,而於義之當為者無不為之。
有胞姊為禹氏婦,家道中落,次甥傭書於商南,欲奉其父母以去,太和苦勸不能止。
不數歲,姊與姊夫相繼死,十年不歸櫬,太和念之,輒淚下,節縮歲入數十金,返其雙櫬而葬之。
錢太和教養友女 鄭州諸生孟雲蒼,錢太和之故人也。
家赤貧,為之介紹,館於大梁。
雲蒼攜家往,值疫癘大作,其長子冢婦皆死,雲蒼亦亡。
有弱女年十三,無所歸,毅然收養之。
時再繼室張氏有癲疾,納陳留王氏以為簉,即以此女為王氏女,名之曰孟姑,使不忘其本。
撫育教誨,得成淑媛,後為擇壻嫁之。
馮三友送某觀察櫬 臯蘭馮三友,名益。
四歲失怙,賣餅餌以養生母,母寄居尼庵。
及九齡,某觀察留撫之。
越四年,觀察死,其妻孥將扶櫬歸燕,三友感其德,將送喪,請於母曰:「微觀察,兒不得侍母,且兒之報觀察者,止此矣。
請期一歲返。
」遂往,力襄葬事,若成人。
葬畢,觀察子強留之,三友曰:「吾與母約一歲歸,敢以交情貽倚廬憂乎?」即歸,時年甫十三也。
馮三友以義烈稱 馮三友自燕歸,以義烈稱,邑宰延主常平倉會計。
倉故多弊,蠹胥從糧長索賄,三友聞之怒。
胥曰:「將饋公耳。
」三友益怒,曰:「爾為盜,吾亦盜耶?」乃止。
長安尉某聞三友賢,招之往,則曰:「子職在恤囚,吾請助子。
」至獄,命卒滌刑具,檢囚食,詢疾苦,日以黎明赴獄。
獄卒曰:「公何自苦?」曰:「吾與若起居無禁,囚手足貫鋃鐺,便旋候監放。
何忍貪一己之安,貽眾囚以苦耶?」囚聞之,皆感泣。
孫隱谷為吳某營美檟 孫隱谷,名宗濂。
有疏戚吳某,粥粥無他能,依孫以老。
為營美檟,或曰:「豫兇事何亟亟也?」曰:「使及見之,恐其遽瞑目而疑我之薄矣。
」然孫死而吳尚健飯也。
紀文達勗奴師犬之義 紀文達公昀戍烏魯木齊,畜數犬。
乾隆辛卯,賜環東歸,一黑犬曰四兒,戀戀隨行,揮之不去,遂偕至京師。
途中守行篋甚嚴,非文達至前,雖僮僕不能取一物。
稍近,輒人立怒齧。
一日,過闢展七達坂。
車四輛,半在嶺北,半在嶺南,日已曛黑,不能全度。
犬乃獨臥嶺巔,左右望而護視之,見人影,輒馳視。
文達為賦詩二首曰:「歸路無煩汝寄書,風餐露宿且隨予。
夜深奴子酣眠後,為守東行數輛車。
」「空山日日忍飢行,冰雪騎驅百廿程。
我已無官何所戀,可憐汝亦太癡生。
」紀實也。
至京歲餘,一夕,中毒死,或曰奴輩病其司夜嚴,故以計殺之,而託詞於盜也。
文達收葬其骨,欲為起冢,題曰「義犬四兒墓」,而琢石,象出塞四奴之形,跪其墓前,各鐫姓名於胸臆,曰趙長明,曰于祿,曰劉成功,曰齊來旺。
或曰以此四奴置犬旁,恐犬不屑,文達乃止,僅題額諸奴所居室曰「師犬堂」。
曹慕堂仗義 乾隆朝,曹慕堂宗丞學閔與紀文達公同在翰林院清閟堂辦事。
會有八九人以爭名事為院長所嫉,院長將劾之,文達亦被嫌,日在危疑中。
曹,仗義人也。
乃邀同人詣院長前婉請曰:「以公所聞,此數人者,褫不蔽辜矣。
然此語從何來,倘白簡一上,事下刑曹,無證佐,不能成獄,願先示告者姓名,并列章中。
」院長沉吟久之,竟中止。
後數人皆通顯,皆不知此事之由曹解之也。
曹之同年陳裕齋侍禦,四十餘無子,而不能置妾。
曹乃鳩貲買一女送其家,後舉一子。
侍禦夫婦相繼沒,有壻謀據其餘資,百計媒蘗,孤兒孀婦,且旦夕不自存。
曹又率諸同年聲壻之罪而斥逐之,乃得安。
葛志齊求免邑人徭役 葛志齊,辰谿人。
精醫術,尤長外科。
湖廣總督開泰患足癰,屢治不效,志齊療之,立愈。
乾隆癸巳,緬甸叛,領兵大臣阿文成公桂道患背疽,危甚,召志齊治之。
問效遲速,志齊以半月對。
至十二日愈,阿謝以金,不受,曰:「但求免本籍徭役。
」阿以其勞著於軍,行縣援免,勒碑縣庭。
仙鶴翎以救尹吉圖受傷 提督仙鶴翎,山東人。
乾隆甲午秋,王倫叛,時方為千總,隨副都統尹吉圖入汪家小樓搜緝。
尹驟抱倫背,賊黨刀劍叢至,尹仆地,仙奮身前救尹出,背受刃傷如畫,三日乃甦。
舒文襄公赫德奏聞,立擢守備。
後洊至湖南提督。
高海樵歸友櫬 閩縣高海樵,名騰。
與曾夔堂孝廉韶為同年至契,曾以豪飲緻疾,高寄詩規之。
乾隆丁酉,高之友葉秀旅死福州,為之經紀其喪,且送櫬歸。
適秋試榜發,中道聞捷,或勸其返棹,曰:「得一科而棄友櫬,於心忍乎?」 嚴敏中質錢應人 杭人嚴果,字敏中。
以授徒為生,歲入之脩脯常不給。
有告急而以書畫經籍之類求售者,不較其值,輒質錢以向之購,或見而愛之,亦即持去,是以家無遺物。
其自作書畫,亦皆隨手贈人,不自珍祕也。
陸健橋收廣興屍 《燕蘭小譜》作於乾隆乙酉以後,及庚戌舉行萬壽大典時,浙江鹽商承辦皇會,有三慶班入京,自此繼至者,則有四喜、啟秀、霓翠、和春、春臺等班。
各班小旦將百人,大半見諸士夫歌詠。
若春臺班小旦陸健橋【蘇州人。
】為廣十二爺收屍一事,尤為難得。
廣,名興,其兄弟行為十二。
官侍郎,與陸最昵。
遭事棄市,親族中無敢收其屍者,陸為棺斂之。
王鷺亭送病友 王聯,字鷺亭,泰州人。
善詩古文,精制藝,餼於庠。
乾隆庚子,偕沈某赴金陵應秋試,沈病喉欲歸,時去試期僅五六日。
沈貧蹇,勢又將死,王獨慷慨送之。
至龍潭,宿客邸,沈病亟,呼有鬼,命王伴之臥,口臭腐,穢觸鼻,王自若。
中夜起,沈坐肩輿中不自持,王步行以背衞之於兩扃之間。
未幾,沈斃於路,輿人欲散,王以義感之,始舁之至丹徒之某寺殯焉。
解士雄睦婣任恤 解士雄,字勷武,海州人。
少孤,以力田起家,入貲為國子生。
為人樸魯儉約,常布衣疏食。
而性好施予,有睦婣任恤風,族黨之力難殯葬者,嫁娶愆期者,皆待之以給。
歲暮農事畢,則周行村野間,視破屋中之有鶉衣塵甑者,輒予以布粟,故一鄉皆稱之為解善人。
乾隆乙巳,海州大旱,民饑,州牧林光照設廠煮粥以振,解率先捐錢八百緡助之。
既而念所居白墖埠鎮之被災為尤劇,復即其家別設粥廠,分男女二棚,與其妻分督之,輒中夜起,率婢僕淅米執爨。
清晨,餓者環集,夫婦先啜一盂以嘗之,然後操杓散給,無不飽飫以去,日常數百人。
自冬至夏,閱六月,所全活者逾千。
是歲,農無耔種,棄田不耕,乃出所藏粟麥,計畝而貸之種,不立券,穫而償者不取息,不償者聽。
會郡縣將上捐賑籍,林嘉解之行誼,欲達其名於大府,解遜謝曰:「鄉甿自以其私洽比鄰裡,何敢炫鬻求榮邪?」 盜救祁門邑令 乾隆戊申夏,徽、寧大水,祁門受水尤甚,城牆、官署、學校、監獄悉被衝。
監中有仗義殺人之盜,罪當斬,邑令貴州吳開元力為營救之,得減。
遇水衝監,盜躍出,入內署,水亦至,吳抱印偕眷登樓。
須臾,水沒樓梯,樓旁有合抱大楊,盜躍登之,得跨入樓,而水已沒樓窗,盜一手擎之,破樓簷,援楊枝,送置樹巔,得不死。
家屬不及救,樓旋圮,悉為魚鼈。
水退,盜扶吳下,偕至省,吳以短衫單褌見撫軍,撫軍哀之,予以衣服飲食並銀若幹兩,令回縣料理,且曰:「奏聞後必有陞擢。
」吳泣曰:「一門數十口,自天南相隨至此,今盡藏魚腹中。
卑職身已無家,何須富貴?願納印信入黃山落髮耳。
惟某盜為今之義士,願獎拔之。
」撫軍從其言,悉以狀奏聞,朝廷優恤焉。
壯士盜印免糧 魏,五者,乾隆時,在邗上,以技擊聞。
尤善騎射,解馬語,與薛三、張飲源齊名,當時所稱為魏馬、張刀、薛硬弓者也。
魏初不解馬語,少無賴,投清河縣為馬快,以能詰盜稱名捕。
江蘇布政莊某挈眷遊金焦,值江漲,拘農人曳舟,遲則鞭之。
時方蒔稻,農甚以為苦。
有壯士自來任役,麾眾去,獨牽舟行,把纜而走,其疾如風。
將渡彼岸,一躍登舟,左把舵,右牽篷索,頃刻竟渡。
莊大悅,將厚賚之,壯士笑曰:「某不需此。
」出尺紙曰:「煩為印此空白。
」莊大驚曰:「此何能妄為?且印不在此。
」壯士曰:「公必印此,且印已攜來,今置某號箱中,何見誑之深也?」莊怒,叱曰:「而不知我為天子命吏耶,意欲何為?」壯士亦怒,嗤之以鼻,曰:「某,細民也,乃不知若慣以天子嚇人。
」莊目左右捽之,壯士拂以袖,皆縱橫僵仆,逕取其箱,擘以手,立裂之,出印,顧莊曰:「恕汝初來,未有差誤。
不然,當摘以去,便當如何?」莊所率護勇數十人皆相望,莫敢前。
壯士印訖,踏波如平地,徒步去。
莊大駭,命轉棹以歸,舟子告舵壞矣。
蓋頃間已折也,乃急命修理。
明日始行,還蘇,陰令人以年貌訪之,鹹不知所由來。
月餘,川沙廳以公文至,言奉檄免東偏渚地錢糧,今已如命。
川沙者,其東邊前病海嘯,民流離者甚多,令請免徵,莊惡虧國課,竟不許。
既而公文忽下,疑之,故以報,不意果偽。
莊甚怒,然印已鈐,無如何也,乃求能捕之者。
或以魏薦,莊性嚴厲,任事者不稱職輒獲罪,眾皆為魏危。
魏年少氣盛,率然往。
莊召之,語以故,且曰:「當於盜窟求之。
」魏率爾應曰:「此種行逕,必非盜也,於盜窟必不得,當於村野間求之耳。
」莊左右爭目魏,令無辨,辨者,大人且怒。
魏佯不覺,又曰:「為此者必川沙人,彼目擊鄰裡之災難,故以是為救濟之計。
大人誠能因其偽而獎之,嘉許其膽識,庶彼將聞風而來,得之始較易耳。
」莊曰:「言似有理,且為我訪之。
」魏乃芒蹻行縢草冠飾為鄉人者,四出偵察。
得蔔者一書,乃南行渡錢塘,入括蒼,遇黃冠之道者,以書投之,肅立聽命。
道者發書,謂魏曰:「汝所物色者,年貌形容固若是耶?」曰:「是也。
」曰:「此吾弟子,汝欲得之,盍從我來。
」乃攜手從石壁上行,俯視萬仞,風聲颯颯然從足下起,魏甚懼。
天向晚,霧靄蒸山谷,不見手足,賴道者提攜得不墮。
久之,至一境,山四環若城,中豁然平坦,可百數十裡,雞犬民居甚眾。
道者引之至一室令居之,曰:「吾徒已出矣,汝安心,勿他往,須三日後始來。
汝在此待之。
」道者遂去。
魏心疑,夜不成寐,起,秉燭視室中,四壁排列者皆書籍也。
抽數冊覽之,皆不解。
翻閱久之,得一冊,皆言馬之形體情性及其聲音芻秣者,魏本好騎,觀之有會心。
已而天明,道者排戶入,魏方把卷,道者見之,微哂曰:「公門中人,乃如書獃子秉燭達旦耶?」魏言諸皆不識,獨此略有領解耳。
道者就而取視之,曰:「此書汝尚可看。
」因試舉書中旨趣以問,魏答其二三,因為魏講解。
如是者又一日,道者忽偕一人入戶,視其形貌如莊所言,即以書授魏,并令其人從魏往。
魏不識途徑,其人挾持之,翹足聳身,自絕壁下,遂至大道。
魏諗其有絕技,途中輒禮下之,其人則談笑如無事者。
至省,莊見之,果然,命縶而訊之,一一皆承。
時同時有大案數起,試以詰之,其人亦立承,於是刑有日矣。
魏念道者疇昔之誼,具酒食餉之,語且泣。
其人笑曰:「吾將解脫矣,不我賀而泣,何為者?」魏疑他案非是,其人笑曰:「奴輩不能獲真盜,徒枉平民,我獨承之,不乾淨了當耶?且我即抵罪,盜烏能脫我手者?」魏歎息去。
其人竟斬首,魏遂以都司保用,然歎咤不已。
逾年,有客來訪,則曩時人也,雲師命來索書者,魏疑其鬼也。
其人大笑曰:「皮相者,前謂我川沙人,今復謂我真死耶?疇昔之夜,我執得巨盜,攝以自代而脫去。
行刑者不知,不謂子亦不知也。
」出書與之,詢師所在,不答,掉頭去。
魏自是以馬術冠江南,久益與馬狎熟,至以馬鳴定狼山總戎之死焉。
陳雲巖拯某都統 海寧陳雲巖方伯孝昇嘗官甘肅平番令,性揮霍,置驛延賓,有鄭當時風,而好拯人之急。
會有某都統被譴戍伊犂,假道平番,雲巖厚待之,復贐其行,某感甚。
後某復起用至陝甘總督,時雲巖已虧帑落職,為彌其缺項,待之如上賓,疊上疏保之,不十年,官至雲南布政使。
錢塘陳香谷中丞桂生時方為某邑令,欠課五千金,計無所出,欲自盡。
雲巖聞之,令入見,呵之曰:「五千金,細事耳,若乃欲以性命易之乎?」袖出一紙給之,則五千金藩庫實收也。
香谷感激涕零,以其曾祖勾山太僕與文勤公同朝,通譜誼,遂以叔事之。
雲巖性介,不阿附和珅,和銜之。
會福文襄王出師征苗,以函取庫金二十萬,雲巖與之。
而文襄薨,未及補牘,大吏劾雲巖浮銷,著賠。
和遂追令赴部對簿,不得辯。
在獄兩年,嘗受恩者餽贈盈萬,陳以所虧太鉅,不能償,則悉以所贈者周同繫之人。
未幾,沒於獄。
時和已敗,其家屬乃得援赦免追。
劉其中排難濟急 劉其中,名敬祖,桂陽州人。
當鄉試年,州人士自武昌歸者,【時湖北、湖南秋試合闈。
】多困乏。
其中商於衡州,日詢歸舟,遇州中舉子,輒資其用,還則受之,終不問其所貸之多少,以此得俠名。
為人排難濟急,人來謝,不自居功也。
其弟範,以納貲選西安府經歷,布政使郭某見範,問之曰:「桂陽劉其中為族人耶?」範驚,起立而對曰:「兄敬祖之字,何自識公?」郭揖範上,設賓主禮,曰:「吾昔者困於漢口,其中不問名姓,假二百金得歸。
心不敢一日忘,為報賢兄,藩司俸祿厚,可償前負矣。
」 海鹿門解圈 海保,字鹿門,裔出自襄陽孟氏。
先世忠毅公喬芳以從龍勳隸旗籍。
海侍其父宦吳,弱冠從李兆洛遊,兼精騎射、擊刺、拳勇、超躍諸藝。
性任俠,負氣好義,見不平事,不惜以身殉之。
蘇州玄妙觀,郡人遊觀之藪也。
士女日集,恆萬人,諸惡少見遊女必環而尾之,困之重圍,恣意戲侮,分刼巾履簪珥,曰打圈。
海少時,嘗與人捄一雛女得免打圈之辱。
先是,女偕一童遊觀,猝遇眾無賴,窺其意不善,亟攜童踉蹌反走。
眾麕綴要遮,女東亦東,女西亦西,肆口穢謔,女不能脫。
海適見之,大憤,攘臂躍入人叢,橫身要截,厲聲叱曰:「止止,鼠子不得無禮。
」眾無賴怒,一人遽前以掌摑海面,海佝身,疾出腋下,反掌搏其背,復以趾踆之顛,一人踵而前,又顛之。
連踣四五人,餘不敢繼起,始紛紛鳥獸散,圍遂解。
汪太太捐資助書院 汪太太者,為汪石公妻,石公乃兩淮八大鹽商之一也。
揚州有安定、梅花兩書院,絀於經費,太太獨捐資數萬以為之倡。
唐秉政出幼孩於水 唐德權,字秉政,桑植人。
魁奇有勇力。
嘗赴鄂,泊舟江濱,有幼孩墮水,其母挽救之不及亦投水。
德權見之,急躍入,遊湧波間,久之,挈其母子以出。
其家厚遺之,不受。
三少年護夏朝衡 衡陽夏朝衡幼有至性,以貧,行賈漢中。
歸,遇客舟之被寇掠者,男女方跿跔號哭,心憐之,出百金資其行。
同舟三少年異所為,問姓名,緻禮焉。
夜半,羣盜遮舟索朝衡,曰:「劫客舟者,我曹也。
汝舟有巨商能予人百金,餘金宜盡納於我。
」朝衡懼,三少年起,各揮以杖,盜懾服,乞命去。
朝衡喜,謝三人,且請姓名,則笑不答。
至鄖陽,三少年辭去,朝衡謝以金,復笑不取,曰:「我輩亦盜也。
敬公義,故改而護公。
」不顧而去。
其夜復來,謂朝衡曰:「吾輩刧人多矣,見公所為,自恥其盜,故不敢告姓名,今願從公歸。
而前所獲資盡不義,不宜仍以自污,公能假我一室乎?」朝衡喜諾。
三少年從至衡陽,以力作自食,數年,各娶婦生子。
後始知此三少年者,一姓王,二皆姓劉。
王九峯送鐵冶亭 王九峯,名之政,丹徒人。
性磊落,慷慨有丈夫氣。
與滿洲鐵冶亭制軍保交最密,鐵督兩江時,王每赴江寧,相依必數月,所贈多不受。
及鐵獲罪,有烏裡雅蘇臺之行,一日夜,襆被至清江,依依不能捨,淚隨語下。
復親送其眷十餘程,過山東界始回。
王仲瞿欲刺和珅 王仲瞿,名曇,以掌心雷之說廢棄終身。
然仲瞿實工劍術,鍊青鋒二納之鼻中,顧不輕示人。
時和珅當國,權傾中外,有炙手可熱之勢。
仲瞿負盛名,珅嘗籠絡之,仲瞿亦與往來焉。
某歲,珅生日,張筵為壽,王公百官鹹在,珅揚揚然有驕色。
仲瞿忽離席而言曰:中堂耳目之娛備矣,然某以為猶有憾。
公孫大娘之技,此鮮傳者,如有之,亦千古佳話也。
」珅曰:「誰可者?」仲瞿曰:「非曰能之,然願獻末技為中堂壽,不識府中亦有幹將、莫邪否?」珅顧左右取劍,劍至,仲瞿手折為二,曰:「廢鐵耳。
」連易數劍,皆如之。
珅驚顧左右,令往臥室中,見有錦袱重裹寶匣而鐍者,取以來。
及開篋視之,則倭刀也,光燦如新發硎。
仲瞿睨視良久,曰:「較美矣。
」言未竟,已曲之成環形。
珅失色,仲瞿曰:「中堂惜之耶?」捧而直之如初,轉以授侍者。
珅顧謂無好劍,將如何,仲瞿曰:「若然,則某固有隨身者在。
」俯首大嚏,有白光二道從鼻孔出,盤旋飛舞,寒光射人,並仲瞿之形亦不可見,劍閃鑠不可逼視。
忽有一白光飛向席上,砰然一聲,光遽收,色遽斂,仲瞿亦渺不知所在。
眾方驚詫,但見珅呆立案側,案劃然中分,剖而為二矣。
及珅神色稍定,顧謂朝士曰:「孺子將不利於我,我有以處置之。
」乃密奏高宗,謂妖人王曇行刺未成。
高宗密諭步軍統領嚴緝,勿使逸。
比戶大索,將十日矣,一日,高宗視朝,忽見禦座旁有詩一首,詩曰:「黑衣隊本衞旋宮,竈奧而今竟不同。
翻手為雲都化瘴,秦頭壓日正方中。
金輸瓜子韓王府,車走雷聲巫女峯。
請得上方三尺劍,幾人妙手笑空空。
」下有款識曰「妖人王曇」。
高宗大驚,珅侍側,面如死灰,遽伏地請付刑部治罪。
蓋仲瞿手筆,珅能辨之也。
高宗令珅起,顧值殿宮監侍衞,問有人私入宮禁否,僉曰:「無之。
」謂珅曰:「宮庭邃密,渠乃能來,我亦無奈何矣。
」珅出,乃諭步軍統領不嚴究。
然仲瞿一擊不中,遽變姓名,南下江、浙,《虎邱山穸室誌》中所謂張祿變名,辛文改姓者,即此時事也。
及嘉慶己未高宗崩,仁宗親政,嘗諭樞臣,謂:「王曇若來京會試,朕欲親見其人。
」說者謂府中舞劍,殿壁題詩,仁宗實備聞之也。
張予焯樂善好施 乾隆時,崑山有漆工祁天章者,年四十,無妻。
張予焯與以金,勸之娶,祁諾,受金而去。
明日,過祁,察其容,甚戚,詰之,不肯告。
詢其鄰,曰:「噫,是以金歸而道遺。
」張又貽以金,如前,語之曰:「爾有遺乎?」曰:「否。
」如是者三,張笑曰:「汝欺我耶?」出金袖中,曰:「此非汝遺何?」祁大喜,以為誠然。
道見賣菜傭失百錢,忿欲死,張呼傭至家,令家人秤菜而陰置百錢菜甲中。
錢墮地,張佯驚曰:「爾錢乃在是。
」張家故素封,以樂善好施遂中落,而施不衰。
一夕歲除,慨然語其妻曰:「吾往歲除夕,每懷金二十兩饋貧交,未嘗有餘。
今饋損於前而金不盡。
」言未既,有相訪者,出餘金予之。
歲饑,平價糶於其鄰,不計值也。
張,字潛文。
姚姬傳作袁子才墓誌 姚姬傳主講鍾山時,袁子才以詩號召後進,姚與異趨而往來無間。
子才嘗以門人某屬姚,願執贄居門下,姚堅辭之。
及子才死,人多勸姚勿為作墓誌,謂其人率皆生則依託取名,歿而窮極詬厲。
姚曰:「設餘於康熙時為朱錫鬯、毛大可作誌,君許之乎?」曰:「是固宜也。
」姚曰:「子才,正朱、毛一例耳。
其文采風流有可取,亦何害於作誌耶?」 饒流泉平治道途 饒尚芳,字流泉,龍山監生。
初,家貧,負販為業。
由縣至湖北之來鳳,路僅十餘裡,然艱險不利行。
尚芳往返,則慨然曰:「吾終當易此為康莊也。
」已而果然。
王冰確修路 王冰確,字賓恪。
無兄弟,無妻子。
居無廬,冬無衾,夏無帳,歲假隴上小茅舍,召村童訓讀以資生,夜則投僧寺而棲,或倚亭檐宿焉。
奇窮矣,而孳孳行善事,輒瘁心力於橋梁道路間。
自其所居之山後撞鐘石至白果市,春雨冬雪,滑不可行,其後鑲礪石,成坦道,則冰確募修力也。
衡之人感其意之誠,操之廉也,他募或不應,冰確募,無不應者。
其歲獲訓蒙資,自給饔飱外,偶有餘,必以供修路費。
或憫之,或且嗤之,然山前之有路當修者,每延冰確為募主,或並請其監工焉。
馮鐵匠夫婦之俠 馮鐵匠,故世家子,其先四川忠州人也。
高祖棨,事世祖,以武功緻通顯。
曾祖建庸,承父廕,入監讀書,例得敘縣丞,自以將種當執幹戈衞社稷,具呈請改武秩。
世祖壯之,特旨用守備,發甘肅,隸寧夏鎮標,以驍勇聞。
同列忌之,譖於鎮將,被嫌疑,幾中危法,會病免。
臨歿,戒子孫,寧行乞,勿為材官。
祖若父承先志,絕意功名,以貧,不能歸故鄉,遂家寧夏。
馮生有膂力,軀幹雄偉,又聰穎有夙慧,束髮受書,琅琅上口,剛經柔史,以次淹通。
父早喪,奉母僑居。
年十七,以寧夏籍入泮,二十,食廩餼。
旋娶延安沙氏婦。
未逾月母亡,遂棄書不讀,喪葬畢,挈婦走延安,為鐵匠以自給。
工作有定時,所得資敷一日用即已,不求有餘。
所鍊鋼純粹無疵,延安市上稱絕技。
暇則手雙鐵丸,磨盪不稍息。
婦美而賢,黽勉作苦,終日無疾言遽色。
有時馮出遊三五日不返,或至十餘日,家無餘儲,婦質荊布,亦不怨。
人愛其鍊冶之精,而患其能事之不受迫促也,恆瞰亡,以薪米餽婦。
婦受而簿記之,歸以告,則稱其值而償以器。
延安去寧夏遠甚,人固不知為膠庠之彥,遑論先閥,然工良器利,外和藹而內狷介,馮鐵匠之名遂大著。
延安為邊塞要隘,與榆林毗連。
乾隆時,山谷之間萑苻不靜,有司苦之。
營汛尤甚,往往一巨案報勘,輒有揭帖,警告文武,戒勿妄捕,甚且取其衵服,封其祕函,署名馳書,置於左右。
或竟錄其夤緣祕密之商搉語,房闥背人之狎昵語,載明時日,一一告之,以示一舉一動之皆能洞察,大好頭顱,直我輩囊中物也者。
是蓋世宗招緻亡命,嗣皇屏斥,散而之四方者,所在皆是,故官吏以文告為緝捕,虛應故事,漏網吞舟,非一日矣。
會神木縣民某以嫠婦奉邁姑,撫二孤,居縣城之南三裡許,突被淫掠,婦不屈死,財物罄盡,報勘經年,久無耗。
適縣令以履勘旱災過其地,裡正忽報一無名屍,脰斷而未殊,血液模糊,僵伏道左,似遭仇殺狀。
令檢視之,短小精悍,髯長及腹,而懷中得寸紙,大書曰「此淫掠某氏之盜魁也。
此盜不誅,是無天理,官不能捕,我為殪之」雲雲。
下不署名,繪二馬,小寸許,一伏櫪,一昂首長鳴,皆極神駿。
令大驚異,亟瘞盜屍,招屬認領,詳視所書,蜿蜒屈伸,得草聖真傳,愛不忍釋,以事涉怪誕,遂不附卷,然屍亦卒無有認領者。
延安城外有長隄,隄多植柳,曰柳湖。
春秋佳日,一碧如油,都人士聯袂遊觀,興復不淺。
某歲三月值郡試,太守扃門坐堂皇,按名給卷畢,退食稍憩。
及放牌,復出升座,於案上得一紙,字倣歐陽率更,秀骨天成,尾端繪二馬,紙上無他語,七言絕句一章也。
絕句曰:「醉揭長竿認酒旗,柳湖風雨急如絲。
我來多管人閒事,春水粼粼縐一池。
」守詢諸童,以為戲也。
諸童曰:「無之。
」更問左右以物何來,左右亦莫對。
乃付首邑令,使察之。
令機警,率幹役易服沽飲湖隄上三日,果有羣匪轟飲,乘醉大言,意圖不軌。
出不意,飛黑索繫之,得其三而逸其四,一鞫遂伏。
蓋欲乘考試未畢,謀劫獄掠倉庫也。
匪謀遂敗,守令慮訐告者為匪黨之內訌,寢不問。
既而葭州、府谷、懷遠、甘泉、延川諸州縣疊獲巨盜,皆先有繪二馬者,通詞官署,指導窟穴,因而成擒,盜風為之一戢。
葭州牧某,故首邑令也。
得告密之件,訝紙尾二馬與延安獻詩者如出一手,稍稍與僚友言之,凡曾受此種揭帖之長吏,爭移書詢牧,而神木令竟以前所得盜屍懷中之寸楮呈大府,大府亦風聞延安、榆林之間,屢有繪二馬人告訐獲盜事,悉命呈出,一一驗之,若晉鄙合信陵君之軍符也。
駭甚,乃通檄各郡縣,嚴密偵緝。
初,馮之去寧夏也,同學諸生問所之,詭詞以對。
蔡旭與馮莫逆,特餞之,微叩所向,並以秋闈期近,有勸駕意。
馮慨然曰:「當今之世,凡事皆可為,惟官不可為。
武夫出入生死,為國效力,不足當讒間者一啟口之禍。
文官玩愒因循,戀爵祿厚妻子而已,雖有賢者,一木焉能支大廈?某,傷心人也,行將挈山妻,走窮荒,雖行乞,所不辭,安能守此一衿乎?吾妻以不逾月之新婦,能割股和藥以盡孝於吾母,故不忍棄之,否則亦敝屣耳。
」蔡請其所遊之方,則曰無定。
及隱於冶,蔡乃時時得馮消息焉。
越十五年,蔡之外舅魏某以孝廉大挑一等,籤分陝西,得寶雞令,移權延安。
蔡送婦歸寧,驟遇馮於市,短衣黧面,坐冶爐下,爐火熠耀,映馮面,作純青色,驚不敢認。
及見其妻,布衣推髻,雖在塵中,不改靜穆之舊,乃遽前執馮手,問何所取義而託業於冶。
馮曰:「我固不辭行乞,冶不猶勝於行乞乎?」蔡大嗟嘆,時相過從。
一日,蔡忽來別,謂外舅以捕盜不力,將去官,己亦將挈婦返
而承勳年少,陝中吏胥欺之,雖報額五千,蝕其半,未之上也。
管村歸,而陝撫咨浙撫,追贖金之未足者。
承勳至是大窘,計無所出。
承勳之友陳蔔年奮然曰:「達道有五,而君臣父子居其二。
今管村有君臣之戹,承勳有父子之戹,徒以無朋友,使大倫滅其一,吾當偕行之。
」然蔔年亦貧甚,芒鞋布襪,即日束裝,挾承勳去。
又以被盜,盡喪其裝,沿途乞食於所知者,得至陝。
尋入京,再告急於箇村之故人,人皆義蔔年所為,復得金三千,卒事而歸。
方蔔年在途,承勳有過,輒流涕而撲之曰:「汝父當戹,汝敢若是?」然所以護其寒暑飢渴者,不翅慈母之於嬰兒也。
蔔年,名坊,鄞縣人。
李延昰臨死贈物於友 康熙丁醜十一月,朱竹垞至平湖,訪李延昰,而已疾革。
視之,猶披衣起坐,出所著《南吳舊話錄》、《放鷴亭集》以付朱,且命弟子以藏書二千五百卷畀焉。
餘若平居之玩好,一瓢一笠,一琴一硯,悉分贈友朋。
越二日終,遺命弟子用浮屠法,盛屍於龕,焚其骨,瘞之塔。
張瑛聽人贖田 張瑛,字玉采,汾陽人。
家素饒,每歲杪,輒出粟周鄉鄰。
康熙丁醜,饑,既出財粟以助振矣。
而振所不及,有持田契求售以踵門者,皆自貶其值,第如其願售之,價視平時,蓋不及十之二,於是得田且千畝。
明年大熟,瑛乃榜示各村曰:「願贖者聽。
」匝旬,悉贖之以去。
方望溪哭徐詒孫 青陽徐詒孫,名念祖。
內行潔修,文章冠郡邑,方望溪之友也。
詒孫去京師,望溪送之岐路間。
既與儕輩登車復返,下車,執望溪手而號慟曰:「惟子知我,何當歸,吾與子得更相見,足矣。
」其後詒孫一至金陵,望溪在外,竟不可得再見。
會望溪有子新殤,意殊不自得,及聞詒孫死,出門西鄉,號而哭之,不復覺子死之痛矣。
盜還沈節母詩文 華亭沈臨秋進士泓之母,守節久矣,臨秋為徵海內詩文得數百篇,置於篋。
遇盜失之,沈號哭道中,七日不去。
時佘山寺老僧晨起,見供桌有一卷書,封識甚密,署曰:「煩上人親緻沈孝子。
」沈遂得之。
黃仙裳慷慨贈金 商邱田雪龕為泰州牧,居官廉,州人黃仙裳與之周旋,絕不幹以私。
已而田落職,在州不得歸,黃適返自汝寧,囊僅有二十金,乃先詣田寓,分半以贈。
語人曰:「是日吾若先至家,則家中需金甚亟,不得分以贈田矣。
」蓋黃客汝寧時,太守金某為黃舊友,贈貽極厚。
時有別駕鄭某所知客,多不能成行,一日,黃徧召客,置酒高會,酒酣,以太守贈金盡散諸客而去,故歸時止存二十金。
其貧如故,人多笑之,黃不以為意也。
吳璟發言止搜粟 康熙壬午、癸未間,齊、魯大饑,穀價翔貴,白骨相望於道。
素封之家,非昂其值以射倍蓗之利,輒扃鐍以自封殖,坐視道殣,弗恤也。
霑化吳璟憫之,倣常平法賤售穀以活餓人,又計己家口,僅留以供饘粥,斥其羨,煮糜以濟眾,全活無算。
大吏以兇荒事具疏上聞,聖祖特遣旗員齎太倉銀米分道振濟,至霑者為曹某等五人。
一日,召邑人士會議,眾囁嚅莫敢前。
曹攘臂起曰:「今日之事,有盡者帑金,無窮者饑民,以有盡供無窮,是谿壑也,其何能濟!計惟括富民粟,佐公家之不足,以拯此一方民耳。
」言次,鬚髮怒張,將脅眾以必從,座客相顧失色。
吳抗顏折之曰:「誠如天使言,禍踵至矣。
天子使公等拊恤殘民耳,而比戶檢括,是古所雲搜粟都尉也,豈稱上旨哉?且千裡大祲,富室所餘幾何?破一中人之產,而閭左皇皇,盡室逃竄,是召亂也,是益之兇也。
饑不可救,漸不可長,得毋僨公家事乎?何如酌金粟多寡,按戶分振,以厭眾望,而公亦坐收人心,計無便於此者。
」使者默然,氣為之奪,遂止不括富民粟。
璟,字西峯。
吳璟救饑民 霑化大饑時,有貧民將鬻其妻,夫婦對泣,悲甚。
吳璟聞之,急賙以銀米,其人泣拜而去。
歲稍稔,凡逋負者悉來相償,合券而投之曰:「歲雖小稔,吾收若負,是再斂也。
」悉折其券而焚之。
吳璟屢助邑令 陽羨令蔣天麟以母喪離任,為同僚羈絆,不能歸。
吳璟出粟數百斛助其交代,蔣始得歸。
潘儼思,亦令也,坐官逋淹滯。
吳首倡義佽助五十金,潘得補官帑而去。
孫鼎鋐任某邑令,以罪譴,戍霑化,艱於衣食。
吳資給之十餘年,得免於凍餓。
吳鴻錫助和順振饑 康熙癸未,山東大饑,朝廷遣官往振,和順與焉。
吳鴻錫曰:「此仁人君子盡心時也。
」從以往,分振武城。
廩未發,鴻錫即以私錢市米,因逐戶稽冊,先量給之。
念居民有僻遠不能至縣者,度四鄉中地,得南魯集為散振所。
又懼民饑久,不勝食,日為蒸餅萬,計人給餅二。
然饑腸驟飽有斃者,或言先飲蘿蔔湯則無患,亟為湯,遂日活無算。
韓樂吾分糧與友 康熙戊子,廣陵大饑,有寒士韓樂吾者,典鬻殆盡,餘米二升而已。
聞有友絕糧三日,欲分半與之,妻曰:「如明日何?」韓曰:「我明日無糧,則明日死。
彼絕糧已三日,便恐今日死矣。
」竟分半與之。
至明日,竈穴壞,探之,得窖金焉。
遂以買米,廣濟饑民。
潘玉符幾至毀家 吳縣潘榮錦以布業起家,寓青浦之朱家角,往來襄、漢間。
有伉爽聲,喜周恤親族裡黨。
及老,家中落。
其子玉符好讀書,而屢厄院試,即棄去,納粟太學,為上舍生,理父業,家仍稍稍起,漸饒益。
朱家角為五方雜處之地,通販鬻,土著輕稼穡,鮮蓋藏。
康熙戊子、己醜相繼旱,民艱食,玉符以儲積之米散給鄰裡,婦女工紡織者給以古貝,資其生,以是幾毀家。
徐粵翰助人婚葬 錢塘徐粵翰大令相為文敬公本仲弟,慷慨負義氣,重然諾。
有故人子未葬其親,又貧不能娶,乃為稱貸以助其葬,復佐之婚。
已而償其貸,其人弗知也。
程正家待張清恪 康熙辛卯,儀封張清恪公伯行以糾發科場關節事,與總督噶禮訟,奉旨解任,即訊。
時噶怙勢作威,日遣諜詗其左右,籍記姓名,將羅織,緻重罪。
人皆惴恐避匿,獨揚州程正家晨夕過從,隻身往來維揚、姑蘇間。
歲餘,事始解。
華希閔待張清恪 華希閔,字豫元,無錫諸生也。
喜任俠。
與張清恪公善,然硜硜自守,未嘗以私幹之。
康熙癸巳,清恪為總督赫壽誣陷被逮,奉詔令刑部尚書張鵬翮偕赫壽訊之鎮江。
拘之城隍廟,門生故吏無敢嚮邇者,希閔聞之,慷慨言曰:「此吾報知己之日也。
吾聞受人知者分人憂,受人惠者急人難。
今張公蒙不白之冤,陷不測之罪,吾豈可置身事外,坐見其死哉?」 於是希閔自無錫疾馳,一晝夜踰二百裡至鎮江,唁焉。
既抵廟門,不得入,乃偽為皂隸者入之,與清恪勞苦如平生。
談久,辭去,越五日,而鵬翮之生祠毀矣。
初,鵬翮視學江左有聲,吳中人為祠於江陰,歌舞之。
康熙辛卯,清恪之與噶禮交訟也,鵬翮按事至蘇,蘇自士夫以下遮馬首者以萬數,願無奪我撫軍。
而鵬翮私袒噶禮,蘇人恨之刺骨。
及是,鵬翮又與壽劾清恪挾詐欺君罪,且至死,蘇人聞之,鹹涕泣不知所為。
會希閔自鎮江來,具言撫軍就逮良苦,則益洶洶然,顧無所發怒。
希閔遂倡言曰:「昔父老之祠張鵬翮也,豈非以其有令譽耶?今若此,辱父老甚矣,祠之何為?願與父老共毀之。
」於是率眾數千人奔鵬翮生祠下,爭撤屋瓦,頃刻而盡,呼聲動天,塵起數裡。
明日,壽聞狀,大驚,陰使人廉問主名者,疏以去。
當是時,希閔幾不測,會聖祖知壽與鵬翮搆陷狀,免清恪罪,而蘇人聚眾毀祠事亦不究,希閔遂得免。
希閔雖慷慨,好急人難,然為人和易有容,不修苛節。
見人無貴賤,皆自下,或淩踐之,無忤色,人愈多之。
善詩文,工書,後官教諭。
吳薗次待趙龔 吳薗次太守綺慷慨義烈,敦尚友誼。
長沙趙洞門總憲當柄用時,車馬輻輳,及罷歸,出國門送者三數人,薗次與焉。
其召還也,賓客復集,薗次獨落落然,蹤跡闊疏。
合肥龔芝麓尚書提倡風雅,門生故吏徧九州,歿於客邸,兩孫惸惸孤露,無過存者。
薗次則哀而振之,撫其幼者如子,而字以愛女,至於成立。
蔣非磷赴人之急 蔣堅,字非磷,鉛山人,心餘太史士銓父也。
性慷慨,樂赴人之急。
嘗出為叔父收債,得金一鎰歸。
過其友黃某,黃方負人金,索者至,出惡語,為解之。
索者忿曰:「我索金於黃,何豫汝?汝誠庇之,何不以金與我?」蔣笑曰:「若以吾吝此金邪?」即盡出金予之,索者慚謝去。
蔣向所主朱某者,將謁吏部選,欲邀與俱,未發,聞以金予黃而未有以償也,乃曰:「黃,吾友也。
君誠與我偕,吾當任其金。
」蔣既失金,慮無以報叔父,乃許諾,從朱行。
舟出大江,朱倉猝墮水,蔣故善泅,袒裼躍入洪濤中,浮裡許,握朱髮提其首出江面,翼而行,遇浮艣,憑焉,遂得脫。
康熙癸巳,蔣客澤州守佟國瓏幕,時臨汾令暴而貪,民不堪命,羣聚大譟,執毆之。
城中民洶洶,各徙於郊以觀變,巡撫檄佟往,令以兵從。
蔣曰:「是速之變也。
」乃與佟疾馳,以七人從,自日中至晡,行二百裡。
及郊,見四山人皆蟻聚,揭竿樹鉏,且作亂。
白之佟,取巡撫令箭先往視之,而號於眾曰:「巡撫憐汝輩為吏所苦,令太守來治之。
辠不在民,勿恐。
」乃還,屬佟入縣治,坐聽事,呼令出,及其胥五人並縛之。
鞭胥流血,觀者如堵。
佟謂之曰:「爾等不顧父母妻子邪,何不復爾居?」眾唯唯,皆散去。
明日,佟挾諸囚復巡撫,臨汾遂寧,及佟乞休,蔣始歸。
蔣旋遭母喪,服闋,乃娶婦,時年四十六矣。
居家,篤於兄弟,在外時,聞將析產,乃讓田於弟。
嘗累千金,施貧者輒盡。
出遊,見貧婦十餘人率幼稚繞岸泣,衣不蔽身,問之,曰:「適遭焚剽,故緻此。
」乃出笥中布二十匹散之。
已而聞佟以屬官虧帑被逮,責償數千金,獄急。
遂走天津,省其家,至欒城,為佟索逋千金。
復至澤州,澤州人故德佟,願代之輸,守弗聽。
及蔣至,守有疑獄欲委其決之,因責以必脫佟。
守遂下令,有願代佟輸者聽。
三日得五千金,佟遂出獄,復質其衣裘贐之以歸。
喻全易急人之困 康熙時,淮之北有豪強某,肆毒裡閭,無不至,喻全易知之,恚甚,潛約人入其家,手刃之。
事聞,官逮捕,繫獄纍纍,喻挺身自首曰:「謀殺某而親殺之者,小衲也。
諸人何與焉?」眾得釋,喻從減論。
其時喻已為僧矣。
興化洊饑,喻率眾比邱急走遐方,雜募金錢粟米,設糜以振之,存活甚眾。
邑有無賴子以投旗為名,勾結黨羽,魚肉善良,令莫敢問。
喻引士民籲總督,請嚴保甲立杖擊法。
有匪至鄉,十家眾共掊而縛之,以獻於官,風遂息。
又嘗於市肆中見眾數十擁一官人欲戮辱之,修舊怨也。
喻以斧擬數十人,數十人皆辟易,遂護官人還家。
諸所德喻者,往往奉金帛為壽,喻曰:「吾緇流也,以不貪為寶。
且吾之為此,直以遂其格格不可忍之性,固非利若財也。
」概無所取。
及還俗,嘗訪一友於官,友適遭吏議,禍且劇,親故僕從皆散。
會議獄,喻偽為友之傔僕應質堂下,頭搶地,伸兩足入三木,悲切哀號,力雪其冤。
事既白,即脫身去,公卿益以此重之。
潘蘊洪待人 潘蘊洪,字函三,湖州諸生。
康熙癸巳,嘗與方望溪侍郎苞同供事於蒙養齋。
而晚歲甚貧,數典衣,持錢歸,道逢廢疾之窶人,即使持去。
又嘗遊江西,鄰舟覆,為挈其夫婦子女行千裡而緻其家。
劉古塘送方望溪 劉捷,字古塘,故名家子。
其祖若宰,明崇禎辛未及第第一人。
同產兄輝祖,康熙庚午鄉試舉第一。
及辛卯,捷復舉第一,而禮部獨不喜捷文,磨勘,停一科。
癸巳秋,特行會試,將赴公車,會方望溪以戴名世文集牽連,編旗伍,檄有司解送妻子北上。
捷固與之友善,曰:「吾不可不偕行也。
」至京師,則試期過矣。
其後病且衰,竟未得一與禮部之試。
徐夢麒為友贖兒 徐夢麒,字忠移,潮陽諸生,嘗教授於達濠。
有陳某者,邑之華裡東人,亦訓蒙於其地,兩人交相善也。
已而陳病且死,與徐訣曰:「死不足惜,但無後,負不孝罪耳。
某蜑婦有一男,頗佳,願為某嗣,有成議,今已矣。
」言訖,嗚咽而卒。
家不能具殯斂,徐為之拮據經營,窆焉。
徐既窆陳,乃訪所謂蜑婦男者,則陳之外遇所產也。
笑且罵曰:「豎子作此不經事,今死矣,責足負,無後為大,猶愈於他人子也。
」蜑婦索身價六金,乃徧貸親朋,得之,取其子,躬抱送至陳家。
裡人聞輿中有呱呱而泣者,以為女賓來矣,比至門,停輿,皆駭愕,不知為誰眷,羣趨視。
輿夫揭簾,見抱兒者出,則昂然之長髯丈夫也,裡人皆大笑。
徐從容呼其父母,告以故,舉兒畀之,裡人相謂曰:「此義人也。
」徐仍時省視之,周其困乏,後兒亦成立。
聖祖諭扶助熊賜履家 康熙壬寅正月,上諭:「大學士如李霨、王熙、杜立德、張玉書、李光地、王頊齡等之子孫,皆為職官,惟熊賜履居官清正,學問優贍,朕每念舊勞,不忘於懷。
其長子有瘋疾,次子尚幼。
熊賜履為試官,所取門生不下千人,身後竟無顧恤其家者,令諸臣扶助以望成就。
」於是門生王鴻緒等助銀三千餘兩,命交江寧織造曹頫生息,給予用度。
袁良謨焚券 康熙辛醜、壬寅間,某邑歲大荒,饑民徧閭裡,袁良謨與伯兄傾囊周濟,多全活。
或有相質以業者,既酬其值矣。
易時,年豐,則念向且竭所有以與人,不可乘阸利其有,乃集質業者焚其券,券千餘金。
趙永懷歸關玉山櫬 長洲趙念昔,名永懷。
幼時流寓江都,晚歸長沙,為環莊,奉母以居,自號環莊居士。
篤友義,故友關玉山客死,永懷為迎櫬歸,合其家八口瘞之,仍分宅養其妻子。
康子厚為張成償債 張成負客債千餘金不能償,以憂,得危疾。
康惇往問之,曰:「子何憂債?吾力能代子償之。
」成叩頭謝曰:「甚善。
」然成卒病死。
乃召客語之曰:「成之債,吾已任之矣。
請焚成券而立吾券。
」客驚喜曰:「諾。
」時惇家已落,卒如約,終其身償大半,及諸子既長乃盡償之。
惇,字子厚,興縣人。
張自超鬻田助賑 張自超,字彜歎,高淳諸生,世居蒼溪。
少孤,課耕以奉母,應試而外,未嘗入縣治。
歲連祲,死者相藉。
一日,造縣令,具陳方略,令夙重之,為設飲,盡召邑富人。
富人曰:「張君,吾邑之望。
所蠲助,則吾儕視之。
」自超遂注籍二百金,諸富人相視大駭,次第注籍。
然逆料其不能猝具也,越數日,自超首納金,諸富人大屈,盡出金,為部署,活邑人幾半。
自超故有田二百畝,畝六七金,鬻其半,索直三之一,眾爭購之,故得金速也。
劉文正贈孫孝愉言 諸城劉文正公統勳與興縣孫文定公嘉淦同在朝列,【鹹豐以上,孫文定有三人:一康熙朝大學士益都孫廷銓,一道光朝戶部尚書濟寧孫瑞珍,一即興縣相國,其最著者。
】最相得。
文定子孝愉官秋曹,為文正屬吏,文正待之尤嚴,曹事悉以委之,至廢寢食。
文定偶以為言,文正曰:「此姑息之愛也。
」文定語塞。
張惻庵掩骼養童 康、雍間,山左大饑,白骨枕藉,鬻子女者值僅數百錢。
某州築萬人坑,以埋胔掩骼。
有路遠不能緻者,多委棄而去,積屍塞途,為烏鳶犬彘食。
歙張惻庵自京師歸,過其地,惻然憫之,立解橐中金,金盡,復假貸於同行者。
雇人荷鋤畚,送枯骸數百於某州以瘞焉。
更出錢買童子之嗁號將斃者數百人,攜之歸裡門,給其衣食。
次年秋熟,悉縱之歸,還其父母,皆涕泣叩頭而去。
山左人皆設主於家,朔望祀之,每垂涕告其子女曰:「張公,爾之再生父母也。
」 世宗命撥養廉給業師 雍正初,有某學使者,希上旨,以風節自矜。
其業師以兒女昏婣之故,不遠千裡求助,以俸薄辭,堅索之,遽以入告。
世宗震怒,幾罹不測。
或營救之,乃僅傳旨申飭,命藩司由學政養廉項下撥五百金以給其師。
義狗為人雪仇 雍正乙巳,有過客於京師西華門外之曠野,遇屠者牽一黃狗就屠,客見其觳觫而哀之,欲購之以放生,屠允,遂解囊付值。
屠見其行囊多金,既受值,又謀殺而盡攫之。
越日,鄉保諸人見屍,報縣令,令往驗,則見一狗守屍旁。
驗畢,狗至,搖尾盤旋,如有所訴。
令異之,曰:「爾知此冤否乎?」狗又搖尾點頭。
令曰:「果知此冤,可即引差役往捕殺人之人。
」狗去,役隨之。
至一村,見草廬中有一人睡寤,狗撲而嚙之,即就捕。
其人見狗,驚愕,直吐實情。
令申報上司,達於朝,而明正典刑,自此並禁屠狗。
盧志仁待主人 禦史謝濟世官翰林時,傭三僕,一黠,一樸,一戇。
一日,同僚小集,酒酣,謝曰:「吾輩興闌矣,安得歌者侑一觴乎?」黠者應聲曰:「有。
」既,又慮戇者有言,乃白主人,以他故遣之出,令樸者司閽,而自往召。
召未至,戇者已歸,見二人抱琵琶至門,詫曰:「胡為乎來?」黠者曰:「奉主命。
」戇者厲聲曰:「自吾在門下十餘年,未嘗見此輩出入,必醉命也。
」揮拳逐去。
客鬨而散,謝愧謝之。
一夕然燭,酌酒校書,天寒,瓶已罄,顏未酡。
黠者眴樸者再酤,遭戇者於道,奪瓶還,諫曰:「今日二瓶,明日三瓶,有益無損也。
多酤傷費,多飲傷生,有損無益也。
」謝強頷之。
既而謝改禦史,一日早朝,書童掌燈,傾油汙朝衣,黠者頓足曰:「不吉。
」主人怒,命樸者行杖,戇者止之,諫曰:「僕嘗聞主言:『古人有羹汙衣燭然鬚不動聲色者。
』主能言,不能行乎?」謝遷怒曰:「爾欲沽直耶?市恩耶?」應曰:「恩出自主,僕何有焉?僕效愚忠而主曰沽直,主今居言路,異日跪禦榻,與天子爭是非,坐朝班,與大臣爭獻替,棄印綬其若蹝,甘遷謫以如歸,主果沽直而為之乎?人亦謂主沽直而為之乎?」謝語塞謝之,而心頗銜之。
由是,黠者日夜伺其短,誘樸者共媒蘗,勸謝逐之。
雍正丙午,謝以事下獄,未幾,奉命戍邊。
出獄治裝,黠者逃矣,樸者亦力求去,戇者攘臂而前曰:「此吾主報國之時,即吾儕報主之時也。
僕願往。
」市馬造車,製穹廬,備梁糗以從。
於是謝喟然歎曰:「吾向以為黠者有用,樸者可用也。
乃今而知黠者有用而不可用,而戇者可用也。
樸者可用而實無用,而戇者有用也。
」養以為子,名曰戇子。
戇子,實姓盧,名志仁。
徐萬寶尚義可風 雍正丁未,福建督撫合辭奏曰:「仙遊太學生徐萬寶敦脩累善,歲饑,振米八千餘石,歿於積勞,尚義可風,請建坊立祠。
」世宗下其議於禮部,特給帑金建坊,入祠緻祭,並賜「善勞可嘉」扁額,蔭一子入監讀書。
禿梁行乞尚俠 禿梁,乞人也,張姓,不知何許人。
自幼獨身行乞,其頂無髮,自呼為禿梁,人亦以禿梁呼之。
魁梧有膂力,聲粗猛,一呼,徹巷無不知為禿梁至也。
有錢則買食,餘以分人,偶傭工,工資不計多寡,遇人呼修橋梁道路,不索直。
某年大饑,梁乞至夷濰,忽大慟,詰之曰:「我思家遽歸。
」及春,人相食,棄嬰兒滿道。
梁以二筐貯十數人擔之,乞食食之,有死者,旋補之,五閱月無怠容。
生平不飲不博不盜,不與人鬬,人託之餽遺,雖重貲,一無所苟,即大風雨不愆期。
有欲授以室者,笑而不答。
雍正己酉,病死於高密,年七十矣。
王花農醵金拯某令 伶人王四喜,號花農,深州人。
年十四,家貧,墮伶籍,隸京師四喜部,以色藝稱。
性豪邁,有幽燕俠士風,人以是重之。
長洲某散館出宰甘肅某邑,以不善理財虧官帑巨萬,省吏聞之,怒,立奏褫其職,并下獄嚴追。
膽怯者懼牽累,悉乘夜遁。
輦下貴人有與某交厚者,將醵金為之營謀,然數巨,不易集。
花農初不識某令,聞之,倡助百金,同人感其義,始各出囊貲代償所虧,某始得出獄,而花農之名,則因是大噪。
顧性孤介,不甚諧於俗,久之落落無所遇。
後十餘年,有人見於并州,年鬢長矣。
而曲伎益精,並工琴,能畫蘭,長洲宋于庭填《八聲甘州》一闋贈之。
馬查程拯饑寒 雍、乾之交,北屆燕趙,南盡吳越,其間讀書嗜古,歲散萬金拯士之饑寒,學與名日以進,家日以落,而兀兀不休者,於廣陵,則為祁門馬嶰谷、半查昆仲,於天津,則為查蓮坡、榕巢昆仲,於淮,則程水南及其從子蓴江,皆學人才士所望而歸也。
水南以乾隆乙醜歿,及乙亥,嶰谷、半查皆老病,鍵戶謝客;查氏或死或遠仕。
士子之由北而南者,順風曳帆,靡所止泊,益淒厲寥落矣。
湖南士民訟謝濟世冤 乾隆初,全州謝禦史濟世起戍籍,授湖南督糧道,方以剛直為巡撫許容所忌。
衡陽令李澎、善化令樊德貽皆許之私人,徵糧多浮收,謝知之,乃飾為鄉人,赴縣納糧,遂得實,具牒糾李、樊。
於面陳狀時,語過激,許大怒,輒具疏劾謝,令解任聽勘。
廷諭總督孫嘉淦赴湘會鞫,孫惑於許及布政使張璨、按察使王玠之言,褫謝職,於是湖南士民數萬人揭帖為訟冤。
高宗遣禦史胡定、侍郎阿裡袞往勘,得朋謀傾陷狀,獄具,督、撫、布、按、守、令皆坐免,謝則改官鹽道焉。
吳某假人金 乾隆初,兩淮運司署有鼓樓,頗雄敞。
某歲除夕,有鹺賈程某以避債居此,夜半,忽聞有橐橐聲登梯者,睇之,則同業吳某。
驚訊曰:「君何為來此?」吳亦訊曰:「君何為先在此?」程曰:「吾今歲逋負四萬,無以應付,故隱此。
君本厚利廣,何亦來?」吳曰:吾今歲未了,須十萬金,今拼擋,僅及其半,與甲則漏乙,給丁而缺丙,剖分無術,故匿此以待來年。
」程曰:「與君作伴守歲,良佳。
」吳曰:「不然,吾有五萬金在家,自用則不足,濟君則有餘,何不假吾金去,儘可歸家料理。
」即作票付程。
程感謝馳去,俄頃復來,併載酒肴酌吳曰:「吾囑夥料理,今乃真可伴君守歲矣。
」兩人皆徽籍,程更良賈,工心計,是歲,以海運遭風,至大折閱。
幸有吳接濟,得不廢業。
明歲,遂援吳為同事,亦盡復故業。
鄂文端救楊文定 鄂文端公爾泰總督雲貴時,雲撫江陰楊文定公名時方獲譴,新撫朱綱多方羅織,至欲用刑訊。
兵民洶洶,為文定訟冤,謀羣起擊綱,文端好言撫慰之,復厲聲責綱曰:「過湯陰嶽忠武廟,見鐵人乎?」獄得解。
高宗即位,首召文定,文定旋奏文端處置苗疆非善策,文端不以為忤。
文定沒,文端經紀其喪,哭之哀。
張文和贈阿文成言 張文和公廷玉與阿文勤公克敦最相得,文勤子文成公桂初在朝列,文和視之如子弟。
一日,見文成疾趨,諭之曰:「汝遠到之器,當持以凝重。
君子不重則不威。
」文成終身誦之。
莫冕侯送吳王歸 乾隆辛酉,瓊州莫冕侯恩貢紘赴省試時,有同府之吳烈、王曾二生皆才而貧,莫慨然與之俱。
吳、王道病,既終試,而病皆劇,莫為之乞醫藥,任看護,復挈以歸。
病且死,水無與之舟,陸無與之輿者。
吳、王皆張目視,見莫在旁,歎曰:「吾友良苦。
」語輒咽,而氣僅屬。
莫仰天祝曰:「哀哉二君,並有老母,幸獲及家而瞑。
幽鬼明神,其憐之。
」自往而返,其裡三千四百,竟緻吳、王於其母,得不死於道路焉。
盧雅雨餽胡西垞金 山陰胡西垞素行詭激,落魄揚州。
時盧雅雨為運使,屢謁,不得見,至除夕乃投詩雲:「莽莽乾坤歲又闌,蕭蕭白髮老江幹。
布金地煖迴春易,列戟門高再拜難。
庾信生涯最蕭瑟,孟郊詩骨劇清寒。
自嫌七字香無力,封上梅花閣下看。
」盧見詩,即呼騶往拜,餽金數笏。
夏湘人送盧雅雨出塞 六安夏湘人,名之璜。
盧雅雨初為六安牧時,識之於諸生中,科州試拔置第一。
然夏非試期不入。
盧在六安三年,得民心,後擢運使,坐羨餘不足被劾,寓揚州董相祠聽部議。
乾隆己未冬十月為盧誕辰,夏遠來慰祝,以十二月至。
適有謫戍軍臺之命,毅然請從行,密為治裝,屬孔體仁為繪《軍臺負笈圖》。
初,盧聞之,未以為果負笈也,辭謝之。
及五月,果就道,妻子哭於室,戚友餞於郊,惘惘有憐色,而夏飲三爵,策馬飛行,去不顧,蓋所以報知己也。
在塞三年,壬戌始歸,往返萬餘裡。
身所經歷聞見,皆有劄記,名曰《橐中集》,浙江督學使者雷翠庭副憲鋐為序行之。
趙宗夫完佃夫婦 分宜趙士沆,字宗夫。
有質行,家小康。
佃人羅光廷苦赤貧,將嫁其妻,宗夫聞之,曰:「吾之佃,乃有此苦況耶?」予以銀米,周恤之,其婦得不嫁。
吳紉蘭倡辦義田 歙縣豐溪之吳氏,族繁人眾,其窮者或至無告,重以水旱饑饉,紉蘭封翁邦佩憂之。
一日,謂其從父損齋及弟軼容曰:「吾儕何遽不若古人?昔範文正公置義田,田至今猶在。
盍師其意,行於族黨間。
」損齋、軼容以為然,而族人漢延、蜚英復交口贊成之。
遂共輸白金萬兩有奇,買田宣州沚水間,歲所收入,悉以振族人之困乏者。
紉蘭實董其事,然不以自居,而推功於族人,輒曰:「微此四公者,吾言之而誰聽之邪?」 周氏義莊 蘇州周氏義莊,自乾隆時設立,莊田凡二千畝,均報明藩司,給有執帖在案。
設莊正,由裔孫輪充,世守家法,無異言。
陶篠奏建義莊 乾隆庚午,吳縣候選員外郎陶篠置常稔田千畝,營守舍三十餘楹為義莊。
是冬十二月,蘇撫雅爾哈善疏聞,明年四月,奉旨依部議,照原銜即用,以示獎勸。
羅謙齋好施與 衡山羅謙齋名登進,好施與。
有故人子,貧無完衣,贈之袍,又私解所衷衣衣之。
一日,有偷兒竊入,緣庭樹自蔽,家人環譟,謙齋止之。
徐呼使下,予千錢,慰以溫語,遣之去。
唐子和施豆粥 黔邑唐子和,名義謙。
棄儒習賈,遇戚裡之困乏者輒周之。
積勞三十年,視其橐可數百金,稍稍置田宅。
乾隆癸酉,邑大旱,鬥米錢四百,子和慨然曰:「予固飢寒中人也。
今幸而獲生,不可立視人之死。
」因損貲施豆粥,計所費,蓋喪其產三之一矣。
黃雲師樂善好施 乾隆乙亥,上海大饑,吏勸富人煮粥以賑。
黃雲師曰:「無益也。
民饑而來,雖得粥,且不飽,又有候伺填溢之患,不如捐錢給之。
」乃自為倡,即所居五十二圖驗其最貧者,別大小口,大者日給錢二十,小者半之。
家給一票,令民持票取錢,按圖之次,五日一周,民不勞而得食,所活者甚眾。
雲師,字騶書。
家素封,固以樂善好施稱於裡閭者也。
裘文達贈度歲資 新建裘文達公曰修嘗於京師石虎胡同賜宅構一軒,曰「好春」,退直輒就而憩之,賓客至者徑入其內。
一日,值歲小除,諸人鹹詣軒餞歲,裘命挈一囊至,傾出之,皆重五十兩之銀錠也。
數座客人數,令各懷其一,曰:「諸君年事大窘,聊以分潤耳。
」數不足,復命入取之,徧給乃止。
然以食指之多,賓客之眾,時值窘乏而斷炊。
一日過午,尚未具食,坐客有慍者,裘覘知之,出而語之曰:「諸君他日皆飫天廚頒尚食之人,豈矜矜於裘某之一餐乎?且予亦尚未食,不獨客也。
」客意乃解。
裘文達贈朱文正金 大興相國朱文公珪介節清風,纖塵不染,雖居台鼎,固無殊寒素也。
與裘文達公為文字至交。
某年,歲雲暮矣,偶詣文達,談次,撚髭歎曰:「貧甚,可若何?去冬蒙上方賜貂袿,比亦付質庫矣。
」文達笑曰:「君貧甚,由自取,可若何?欲一擴眼界乎?」因出所領戶部飯食銀千兩,陳之幾上,黃封黃亢然。
文正略注視,輒起自座間,手攫二鈣鏹登車遂行。
文達不語,葢贈之矣。
其陳銀幾上也,固欲周之也,文正會其恉,故取之弗疑。
莊生所謂相視而笑,莫逆於心,晚近無此交情也。
程風衣助馬璞臣 乾隆時,桐城馬璞臣訪程風衣,時將入都,以便道至揚州也。
風衣留之。
居數日,璞臣資匱,而風衣亦方在窘鄉,乃從質庫中諾其請,助之成行。
江鄭堂好客斥金 甘泉江鄭堂藩淹貫經史,博通羣書,旁及九流二氏之學,無不綜覽,詩古文豪邁雄俊,才氣無雙,嘗作《河賦》以匹郭景純、木玄虛《江》、《海》二作。
受業於惠氏子弟餘仲林,盡得其傳,諸經多有發明。
其為人則權奇倜儻,能走馬奪槊,狂歌豪飲,好客,得金輒斥之,至貧其家。
溫芝山力疾辦賑 乾隆丙子,湖州饑,餓殍載道。
溫芝山憫之,與同志張元燦等請於通判陳榮,議振,陳首捐俸。
徧勸得銀五千兩,乃語陳曰:「經費不難,分給難;分給不難,弱不遺漏,強不冒濫難。
」陳曰:「餘籌之熟矣。
特此事,非君才不能辦,非君心不肯辦耳。
君其行矣。
」時疫癘盛作,戚族多沮留,溫曰:「此吾志也。
一方之人瀕於死,義不可止,得多活人,餘焉惜?」乃日徒步數十裡,抵一鄉,按戶目驗其丁口,得極貧一萬二百七十七人,手注冊,給符一,大口錢四十,小口半之,七日一給。
勞苦兩閱月而病作,猶力疾前往,事竣,竟不起。
疾革,語嗣子曰:「我家世尚節義,以自便利為大辱。
非衹辱其身,且辱其祖若父也。
我死,汝宜益勉於善。
」 高天喜救兆文毅 高總兵天喜,其先準噶爾部人。
雍正時,為官兵高姓者所擄,撫為子,故冒其姓。
雙觀凸出,鬚髯蝟刺,日飲酒以石計。
兆文毅公惠被困於濟爾哈朗,數月無耗,當事者遣使偵之。
時風雪凜然,人皆憚行,高慨然應命。
十日還,往返數千裡,卒通兆信。
高宗大喜,立擢遊擊,未逾年任總兵。
未幾而兆復被困於黑水,率本部兵援之,以力戰死。
祝貽孫經紀汪謝谷喪 海寧祝貽孫之與人交也,生死不渝。
大理守汪謝谷與之契,赴官時,聘以俱行,無一不左右之。
無何,汪病卒,為經紀其喪,扶櫬旋裡。
既至,為文辭其靈,若猶不勝傷感者。
祝貽孫教養幼子 周鐵梅取友必端,交遊亦廣,而身後蕭然,罕有恤其子嗣者。
祝貽孫教養其季子庸玉,攜以同居,後遂成立。
趙鎮寰待蕪湖令 蕪湖令某卒於官,虧賦額,無遺橐,孤寡晝夜泣。
趙鎮寰曾客其幕,至是,還其向所緻之脩幣,且自質貸數百金以濟之。
眾感其義,爭緻賻贈,遂歸其柩與孥。
鎮寰,名如山,乾隆時之上虞人。
姬南唐斥財 永濟姬南唐負郭田無十畝,儲偫不及擔石,然人有困乏必拯之。
每秋陰積雨,輒詣鄰舍下戶問所須,告以餓,則罄甕盎之米散之,己無以炊,弗顧也。
聞人以采雁不足不能成婚禮,輒持數十金與之,不責償。
有償夙負者,稱父遺命謂姬氏之恩不可忘,以檢舊券弗得,遂不受。
汪禹績斥財 汪禹績,名汝淮,鉛山孝廉也。
嘗有人負其金久而不償,不責也。
而其人多宿逋,旋為諸債家所迫,嘔血一鬥,其鄰人憫之,至禹績所來匄藥。
禹績故精醫,歲合丸散施人,治病輒奇效。
至是,與以藥,且持金數餅納鄰人懷,曰:「煩以此付彼償逋,勿藥可愈也。
」 劉世傑斥財 劉世傑,字君玉。
甫髫失怙,事母惟謹。
性愨摯,多隱德,人弗之知也。
乾隆某年,值歲歉,傾囊濟之,不少吝。
大祲,復借發常平倉粟,賴以全活者數百十戶。
嘗救覆舟者九人,中有浮屍,買棺瘞之,榜示其屍之衣履年貌於道。
踰年,乃知為鄧某也。
適有無賴子唆其家誣控同舟者,質之公庭,發棺推驗,得死者佩纕中二十餘金,事乃已。
有司以聞,詔賜八品頂帶,於是裡黨翕然稱其賢。
何靖陶待佃人 宜興何訥庵既歿,而身後負戚尚債三千餘金,其子靖陶悉焚其券。
家有田二頃,佃之黠者納租時每短其升鬥,而於良者取盈焉。
靖陶親課其租而還其盈者,曰:「腴瘠等而租異,吾不以汝良而課汝也。
」黠者始知媿。
某寡婦佃其田數畝,十餘年無償,置不責,轉周恤之。
遇歉歲,施槥、設糜,尤力為之。
靖陶,名亮直。
何靖陶還券 乾隆某年,有遠方夫婦挈子至宜興,浮舟乞食,未幾,夫死,何靖陶為具衣櫬以斂之。
婦欲歸,鬻子與舟為費,納券於靖陶。
將行,母子相持哭。
乃取券焚之,還其舟,曰:「我向受汝券者,恐汝子不鬻於我,即屬他人,則歸亦未可必。
且不見別離之苦,即歸,亦難保後此之不輕棄其子也。
」 曾紀燦還券 曾紀燦,字紋焜,桂陽州人。
治貨殖。
有石某者,逋紀燦金,鬻婦以償,乃還其券,石為感泣。
一日,負囊將歸,自郴行,及梁山,已薄暮,忽後有人,自言王琪,願代之負。
從行過山岰,見有虎噬人,紀燦大懼,王曰:「虎所傷者,不義人也。
君毋恐。
」抵旅舍,其人忽不見,紀燦異之,歸以語兄。
兄曰:「吾憶石某妻,王氏也,其父名琪,無乃結草之報歟?」紀燦乃撿諸貸券,酌其貧者,悉歸之。
毛叔成棄債 毛叔成,名應鎬,錢塘人。
性慷慨,人有負其金錢而貧不能償者,輒焚其券,先後凡數千金。
嘗過一債家,會日暮,主人留叔成飲,因出而沽酒,久之不返,婦披帷出,與叔成語。
叔成不答,疾去,遂棄債,不更往。
李應蔔輕財好施 郟城李應蔔輕財好施,有典其田而遠遊者,牽其孤詣應蔔,涕淚以託,為之授室,且復其田。
有喪其妻者,為之娶,再亡,復娶,更給田六十畝資其生。
有以困故欲遠徙者,與粟百石以留之,其他貧不能自存者,或與之金使貿遷,或授之田使耕,或代償其債,或歸贖其產。
又有受其資賈於外者,及歸,貨財都盡,愧無以見應蔔,應蔔無憾容。
山西賈人閻文煥嘗傭於應蔔之肆,負其債而死。
其幼妻攜穉子涕淚而訴曰:「吾夫貧,有負主翁。
寡婦孤兒,家鄉千裡,奈何?」應蔔太息曰:「往事勿復言。
」市棺殮之,歲給以粟布。
李應蔔攜金詣縣庭 李應蔔設肆貨粟。
一日,有攜金市粟者,閱其金,有官封,心竊疑之,與粟,遣之去,即攜金入縣庭。
縣令坐堂皇,方夾訊庫吏盜金,而應蔔持封金至,乃釋吏。
令雅重之,造其廬,欲舉為鄉飲賓,固辭不就。
秦封翁拯危全節 秦磵泉修撰大士之封翁,嘗為刑房吏,年五十而無嗣。
邑有某甲坐法論死,妻少艾有姿,伉儷甚篤,欲失節而救其夫。
謀之秦曰:「妾夫不幸罹死罪,有能援手者,妾當夫之。
」秦未之對。
婦以秦拒,哭不能仰,秦見而哀之,曰:「汝姑去,當竭力圖之。
濟則已,不濟,亦有以報。
」婦去,秦力為之謀,其夫竟得活。
又年餘,釋歸,夫偕婦往謝秦,並欲留婦踐約。
秦正色曰:「吾之救汝,豈利婦乎?」力拒之,遣與俱歸。
邑人聞其事,皆相語曰:「刑房刑房,救一成雙。
何以報之,生狀元郎。
」明年,生大士,少時氣宇已自不凡。
迨大士及第,封翁猶及見之,年八十餘矣。
王敏徒步送穉子 汾陽武生王敏嘗徒步赴省試,居逆旅,遇一穉子,察知為被誘者,走百裡送歸其家。
則此兒為寡婦所撫,忽失之,正惶急不欲生,望見兒,母子如獲更生,願酬謝。
敏曰:「吾憐穉子無依耳,何謝為?」遂行。
江橙裡買園不自有 程在山,名鍾,吳縣人,世居楓橋。
其父為富商,門庭豪侈,而在山生性淵靜,好讀書,不問家人生事。
為諸生,一試於有司,不得志,即棄舉業,以詩歌自娛。
中年父歿,料檢記籍,知頻歲折閱多逋負,悉售其居積之貨以償,猶不足,則并棄其室廬。
在山舊有園,在西磧山下,地極幽僻,於是移家居之。
園有紫藤,枝幹奇古,蔭數畝,本為山家荒圃中物,在山之父見而愛之,并買其地以為園,然僅有屋數椽,餘皆菜畦。
既得之,則以次經營,遂有九峯草廬、清暉閣、寒香泉、釣雪槎、綠藻亭、騰嘯臺諸勝,名之曰逸園。
終日吟嘯,罕入城市。
妻顧信芳,號生香居士。
亦能詩,高情雅緻,不減在山。
春秋佳日,或偕遊銅坑、鄧尉間,布衣椎結如村氓,而行吟不輟,見者以為神仙中人。
如是者二十餘年而妻死,在山亦老矣。
妾生一子,方襁褓,自度不能終有此園,乃以售於揚州江橙裡。
橙裡亦豪士,夙重在山名,以買園之資歸之,而使其仍居園為主人。
橙裡歲時一至,與在山觴詠數日而已。
葉氏子迫李某還鞘銀 永寧州有陳某者,家巨富。
嘗飲於州署,席間,有偉丈夫突然至,少年也,衣服鮮美。
陳異其人,訊州牧,牧曰:「此李某,至州已三載,惟以交納官吏為事,實未詳其世族。
」陳有少女,欲婿李,乞州牧為媒。
李允之,惟約曰:「月有數夕出會客,莫相阻。
」陳允之。
既贅,夕出,終夜不返,所往來者,皆峨冠奇服,狀貌僛醜之輩,陳悔之。
吳中有葉氏子,少無賴,好劍術。
有老嫗,能以劍為雙丸納口中,又能使人以白刃擊其肩背無血跡,曰:「此麻姑避劍法也。
」葉受其術,出遊於外。
時乾隆丁亥,王師征緬甸,轉餉至沅州,一夕,忽失銀數百鞘。
守吏大驚,責胥吏捕緝,終日笞撻,有老胥曰:「銀有數百鞘,非一人所能持。
其夥若多,聲應諠沓,何以守者無所聞?必有異。
」因號泣路旁。
葉適至沅,異而問之,老胥告以故。
葉憐其老,曰:「吾為代覓之。
」因物色於滇、黔,終不得。
一日,之永寧,遇李於途,詫曰:「此小李將軍也,奚至此?」路人曰:「此陳氏贅壻也。
」葉遂至陳宅,告楚中失帑事。
陳亦訝曰:「數日前,壻頗暴富,未審所自,豈即盜官項耶?」葉曰:「夜令汝女細詢之。
」陳告其女。
晚,李至入戶,見妻悽然,詰之,女戰慄,長跪以謝。
李疑有他故,拔壁上劍將斬之,葉自窗躍入,曰:「不可害良家女。
洩其機者,某也。
」李嗒然,棄劍曰:「吾兄奚至此?吾事敗矣,不可久居。
」葉忿然責之曰:「吾儕以義為重,豈可盜官家物,遺禍於人?」李曰:「諾。
兄速回楚,官帑保無失,吾亦棄此而他徙矣。
」葉辭陳歸,李亦以其日棄家去,不知所之。
是夜,沅庫得所失鞘,則封印如故也。
葉既歸吳,物色者愈眾,葉曰:「布衣而享妖異之名,其禍足以殺身。
」因辭父母,之點蒼山學道,卒未歸。
鄭大純殯友 閩縣鄭大純孝廉際熙介節而敦誼,家甚貧。
鄰有吳某者,亦介士,死不能殮。
鄭重其節,獨往,手殯之。
將去,顧見吳母,母老憊,衣破,即解衣與母。
母知鄭無餘衣,弗忍受也,乃置衣室中,亟趨出。
鄭大純救某舉人 鄭大純既舉於鄉,將試京師,北上,道蘇州。
或告之曰:「適有閩中某舉人至此,發狂疾,忽罵大吏,吏繫之,禍不測矣。
」鄭矍然曰:「吾友也。
」即謝同行者,徒步往,就其繫所,為供醫藥飯羹,其便溺時,輒代掖之。
適有所識貴人至蘇,求為之解,某始得釋。
即護之南行,至乍浦,乃遇其家人,與別去。
於是以失會試期,不得與。
貝慕庭壽辰焚券 吳縣貝慕庭,名紹溥。
方年六十,遇壽辰,諸子方奉觴稱祝,慕庭出一篋,其中悉債券也。
謂諸子曰:「焚之,所以為若翁壽也。
」 貝慕庭臨死贈金 貝慕庭化本姓為何,以曾祖啟祚出嗣其母舅貝開仲,遂氏貝。
以乾隆己醜正月十七日卒,時年六十五矣。
初得痰疾,疾甚時,徧召貝氏,何氏子姓諸姻親之黨至前,款語良久,出金,次第分贈之,下至婢僕無遺者。
既,乃屬家事於諸子,命治斂具,語之曰:「吾胸中無罣礙,可暝目矣。
」乃整衣端坐而逝。
馬秋玉待鄭闆橋 興化鄭闆橋大令燮未通籍時,居東門外寶塔灣,以課徒自給。
值歲儉,生徒盡散,因舉債以償急需。
約至端午,質劑子本,屆時而畀,然慮不得償,先期避焦山,依其鄉僧,飾辭逭暑,實避債也。
五月下旬,未得家中耗,不敢遽歸。
馬秋玉曰琯時住松寥閣,清晨雨霽,攜一僕登山椒,微吟相屬。
闆橋從其後聽之,似重疊,僅得一語雲:「山光撲面經宵雨。
」闆橋遽前揖曰:「君得句頗佳,已竊聽之。
」馬謂:「詩思澀甚,先生能舉其偶乎?」闆橋曰:「不才已得『江水回頭欲晚潮』七字,不審足下謂何?」馬喜甚,謂較己語為自然,叩其所居,明日訪之,邀往對弈,即為設一榻,請移居,樂數晨夕。
久之,闆橋欲歸不得,有憂色。
馬詢曰:「以君雅人,方謀行樂,何鬱鬱為?」闆橋曰:「僕以避債而來,非能效公等作達也。
今將歸矣,慮家中無耗,不敢遽行,故憂耳。
」馬唯唯。
又歷十數日,與馬別,為之祖餞,舉觴為壽,闆橋自落落也。
闆橋抵裡,步近門巷,趦趄不前。
見圬人方墁牆掃除,大駭,以為宅已賃他姓矣。
及入門,則其孺人含笑相勞苦,又呼僕具酒食,曰:「老爺當餓矣,可亟備食。
」闆橋益踧踖不安,私叩孺人曰:「端午節何如?」曰:「前數日君寄家二百金,已畢償,端節左右隳突吾門者,皆改容謝罪去。
今以其餘修屋,防梅雨耳。
」闆橋自歎曰:「吾怪馬君固應不至是,今果知賢者也。
」是年赴揚州,與馬訂交,後遂為馬上客,既罷官,亦常主於馬。
鄭闆橋念乳母 鄭闆橋少孤寒,賴乳母費氏撫養得活。
歲饑,費晨負入市,以一錢易餅置其手,始治他事。
闆橋既入官,有詩雲:「食祿千萬鍾,不如餅在手。
平生所負恩,豈獨一乳母。
」 鄭闆橋傾囊贈人 鄭闆橋嘗官山東濰縣,乾隆時罷歸家居。
嘗作一大布囊,凡錢帛食物皆置其中,隨取隨用,或遇故人子弟及同裡貧善之家,則傾與之。
著有《闆橋詩詞鈔》及《家書道情》行世。
濰縣人多效其書法,世鹹以才人目之。
其集中家書數篇,語語真摯,肝肺槎牙,躍然紙上,又非僅騷人墨客比也。
浦天玉以利濟為事 浦天玉性好施與,以說書於揚州,得厚貲,益以利濟為事。
嘗於冬日說範叔綈袍故事,曲盡凍丐之狀於富室諸女郎前,且曰:「我少年時亦猶是也。
我將罄所蓄,製棉襖以施凍人,種來生溫燠。
」諸女郎感其言,盡發囊篋,侍女竈妾,亦有脫簪珥以為助者。
是冬祈寒,雪深三尺,而城內外乞兒無不挾纊者,天玉之力也。
天玉,名琳,乾隆時之江都人也。
齊周華救呂晚村 天台齊周華為召南猶子,以刊印呂留良書籍受極刑。
其《救呂晚村疏稿》有雲:「呂留良生於有明之季,至我朝,著書立說,廣播四方。
其胸中膠於前代,敢妄為記撰,託桀犬以吠堯。
夫堯不可吠而不吠堯,恐無以成為桀之犬。
故偏見甘效頑民,而世論共推義士。
又以其書能闡發聖賢精蘊,尊為理學者有之,實未知其有日記之說。
伏讀上諭,日以改過望天下之人,故寬曾靜於法外。
臣思呂留良、呂葆中逝世已久,即有歸仁說,作於冥冥中,臣已不得而見,第其子孫以祖父餘孽,一旦罹於獄中,其悔過遷善趨於自新之路,必有較曾靜為尤激切者。
夫曾靜現在叛逆之徒,尚邀赦宥之典,豈呂留良以死後之空言,早為聖祖所赦宥者,獨不可貸其一門之罪乎?」 朱抱經待全謝山 甘泉朱抱經,名重慶,寒士也。
善詩古文,與全謝山太史祖望交最深。
謝山寓揚州,病危急,乃移居抱經家,蓡苓之資,皆抱經任之。
董小鈍整理全謝山集 全謝山易簀時,以詩文稿付其弟子董秉純小鈍藏弆,手定凡六十卷,其餘殘篇剩簡幾滿一竹笥,小鈍泣拜而受,黏連補綴,又彙為七十卷。
其中與正集重複及別見於他作者幾十之四,擬重刪定。
以多謝山手書,不忍塗乙,因手自謄寫,課徒之隙,鈔得三百餘紙,船脣驢背,挾以俱行,竟未竣事。
小鈍旋判那池州,地僻政簡,日課字四千,四閱月,始卒業,即後所傳《鮚埼亭外編》也。
阮文達刊胡稚威文 阮文達公嘗督浙江學,按部紹興,道經胡稚威之居,怦然心動,詢其老嫠,則稚威妻也,因搜其遺文刊之。
陳履和刊崔東壁遺書 陳履和,石屏舉人。
乾隆時,入都會試,遇崔東壁,見其所著《考信錄》,即執弟子禮。
崔歿,無子,為刊行其遺書。
袁子才瘞龍武台 江寧梓人龍武台長瘦多力,隨園亭榭,率成其手。
龍病故,袁子才為之棺斂,瘞於園之西偏隙地。
又為詩以告之,有「汝為餘作室,餘為汝作棺。
瘞汝於園側,始覺於我安。
本汝所營造,使汝仍往還」等句。
僕勸秦文恭攻經史 秦文恭公蕙田未第時,曾就金陵通志局繕書。
文恭晝夜圍棋,有僕某,不服使令,文恭面責之。
某對曰:「主家累世仕宦,薪水未至乏絕,太夫人以志館可養靜讀書,是以命主到此。
主乃終日圍棋,奴敢問主圍棋中可有狀元宰相乎?主若專攻經史,奴服勤,不敢少怠;如長此圍棋,奴非惟不服使令,且回家報老主母矣。
」詰旦,文恭召僕謂之曰:「夜來思汝言,大有理,當屏去棋局,不復戲矣。
」未幾,省試中式,春闈告捷,旋以第三人及第,授編修。
俞蓉江歸友櫬 金匱俞蓉江,名大鴻。
幼警悟,嗜學,工詩畫,得唐、宋人意。
及長,循例入太學肄業,歲需膏火,自顧弗遑也。
有吉水人某與俞善,遊學至都,遘疾不起,俞罄己資經紀其喪,且撫育其十歲兒,為之延師課讀,數年學大就。
適俞以考職發河工,將出都,以某尚未歸葬,其子不能獨留都下,亟託其鄉人,給資,令扶櫬同返。
其子旋遊庠食餼,感俞高義,屍祝之。
成果亭贐洪北江 洪北江遣戍伊犁,將行,無所得資。
成果亭尚書格時官戶部主事,貧甚,又雅未識洪,聞其無資用,以屋券質銀三百兩盡餽之,乃就道。
洪在戍所,僅百日,特旨賜環。
洪北江經紀黃仲則喪 洪北江與黃仲則友善,仲則西遊,病亟,飛書達洪,促急行,以屬後事。
洪在畢秋帆制府幕次,聞耗,借馬疾馳,日走四驛。
至,則仲則已逝,移殯蕭寺。
洪哭臨甚哀,為經紀後事備至。
扶櫬東下,途中有與秋帆箋雲:「自渡風陵,易車而騎,朝發蒲坂,夕宿鹽池,陰雲蔽虧,時雨淩厲。
自河以東,與關內稍異,土逼若衖,塗危入棧,原林黯慘,疑披谷口之霧衢歌哀怨,恍聆山陽之笛。
日在西隅,始展黃君仲則殯於運城西市,見其遺棺七尺,枕書滿篋撫其吟案,則阿彌女之遺箋尚存,披其繐帷,則城東之小吏既去。
蓋相如病肺,經月而難痊昌谷嘔心,臨終而始悔者也。
猶復丹鉛狼藉,幾案紛披,手不能書,晝之以指,此則杜鵑欲化,猶振哀音鷙鳥將亡,冀留勁羽,遺棄一世之務,留連身後之名者焉。
伏念明公生則為營薄宦,死則為恤衰親,復發德音,欲梓遺集,一士之身,玉成終始,聞之者動容,受之者淪髓,冀其遊岱之魂,感恩而西顧返洛之旐,銜酸而東指。
又況龔生竟夭,尚有故人元伯雖亡,不無死友,他日傳公風義,勉其遺孤,風茲來異,亦盛事也。
今謹上其詩及樂府共四大冊。
此君平生與亮吉雅故,惟持論不同,嘗戲謂亮吉曰:『予不幸早死,集經君訂定,必乖予之指趣矣。
』省其遺言,為之墮淚。
今不敢輒加朱墨,皆封送閤下,暨與述庵廉使、冬友侍讀共刪定之。
【述庵,王昶字,後官侍郎。
冬友,嚴長明字。
】即其所就,已有足傳,方乎古人,無愧作者。
惟稿草皆其手寫,別無副本,梓後尚望付其遺孤,以為手澤耳。
亮吉十九日已抵潼關,馬上率啟,不宣。
」讀之想見洪之風義也。
畢秋帆以萬金惠貧士 畢秋帆性巽懦,無遠略。
任兩湖總督,教匪初起,受和珅指,不實告,遂緻蔓延日久,九載始靖,人爭咎之。
姚姬傳且曰:「戮畢沅之屍,庶足以謝天下。
」其受謗如此。
然性好風雅,廣集遺書,敬禮文士,孫淵如、洪稚存、趙味辛諸名士多出其幕。
歲以萬金遍惠貧士,人言為宋牧仲尚書後一人也。
孫淵如為蔣伯生追逋 蔣伯生隨宦山左,久為寓公,所築蘿莊,花木交蔭,有古槐七十二樹,名其堂曰七十二槐堂,一時名士東遊者,題襟書壁,各有倡酬。
伯生家不中貲,又為人假貸千金,窮日甚。
其人有力而不欲償,適孫淵如權廉使下其事於邑,伯生有句雲:「為我追逋真火急,向人延譽見風流。
」 程魚門周濟親友 程魚門晉芳,新安大族也。
治鹽於淮。
時兩淮殷富,程尤豪侈,多畜聲伎狗馬,魚門獨愔愔好學,服行儒業,罄其資以購書,庋閣之富,至五六萬卷,論一時藏書者,莫不首屈一指。
好交遊,招緻多聞博學之士,與討論世故,商量舊學。
無何,鹺業折閱,家道中落,庶務皆由門客悍僕處理。
又好周濟親友,求者應,不求者或強施之,付會計於他人,一任侵盜,不勘詰,以故雖有佽助,如沃雪填海,負券山積,勢不能支。
會避債赴陝,將謀之畢秋帆,以為歸老計也。
冒暑行暍,至署未半月,遂病卒。
顏玉光行醫施藥 顏玉光,桂陽州學生。
放於詩酒,磊落自喜,面斥人過,人卒無怨者。
善療目疾,自施藥,家貧,不常得錢,得之,即合藥。
遇求醫者,其疾深,即留置空室中,飲食之,治療之,愈,乃使去。
鄰婦病求藥,需重金,顧室中無可為計,惘惘不樂。
其友怪之,以情告,友遽出貲助之,病果愈。
顧琮經紀完顏偉喪 顧琮嘗為河東總督,方蒞任,前督完顏偉病於署,家屬已先行,顧為之守護湯藥,旬日無倦容。
完顏謝之,曰:「吾輩共事君父,與昆仲無異,安有兄病而弟不經理者乎?況公家屬已去,琮敢不黽勉從事乎?」完顏感激垂涕。
後卒於署,顧董其喪事,含殮從厚。
錢太和歸人雙櫬 錢九韶,字太和。
寡言笑,而於義之當為者無不為之。
有胞姊為禹氏婦,家道中落,次甥傭書於商南,欲奉其父母以去,太和苦勸不能止。
不數歲,姊與姊夫相繼死,十年不歸櫬,太和念之,輒淚下,節縮歲入數十金,返其雙櫬而葬之。
錢太和教養友女 鄭州諸生孟雲蒼,錢太和之故人也。
家赤貧,為之介紹,館於大梁。
雲蒼攜家往,值疫癘大作,其長子冢婦皆死,雲蒼亦亡。
有弱女年十三,無所歸,毅然收養之。
時再繼室張氏有癲疾,納陳留王氏以為簉,即以此女為王氏女,名之曰孟姑,使不忘其本。
撫育教誨,得成淑媛,後為擇壻嫁之。
馮三友送某觀察櫬 臯蘭馮三友,名益。
四歲失怙,賣餅餌以養生母,母寄居尼庵。
及九齡,某觀察留撫之。
越四年,觀察死,其妻孥將扶櫬歸燕,三友感其德,將送喪,請於母曰:「微觀察,兒不得侍母,且兒之報觀察者,止此矣。
請期一歲返。
」遂往,力襄葬事,若成人。
葬畢,觀察子強留之,三友曰:「吾與母約一歲歸,敢以交情貽倚廬憂乎?」即歸,時年甫十三也。
馮三友以義烈稱 馮三友自燕歸,以義烈稱,邑宰延主常平倉會計。
倉故多弊,蠹胥從糧長索賄,三友聞之怒。
胥曰:「將饋公耳。
」三友益怒,曰:「爾為盜,吾亦盜耶?」乃止。
長安尉某聞三友賢,招之往,則曰:「子職在恤囚,吾請助子。
」至獄,命卒滌刑具,檢囚食,詢疾苦,日以黎明赴獄。
獄卒曰:「公何自苦?」曰:「吾與若起居無禁,囚手足貫鋃鐺,便旋候監放。
何忍貪一己之安,貽眾囚以苦耶?」囚聞之,皆感泣。
孫隱谷為吳某營美檟 孫隱谷,名宗濂。
有疏戚吳某,粥粥無他能,依孫以老。
為營美檟,或曰:「豫兇事何亟亟也?」曰:「使及見之,恐其遽瞑目而疑我之薄矣。
」然孫死而吳尚健飯也。
紀文達勗奴師犬之義 紀文達公昀戍烏魯木齊,畜數犬。
乾隆辛卯,賜環東歸,一黑犬曰四兒,戀戀隨行,揮之不去,遂偕至京師。
途中守行篋甚嚴,非文達至前,雖僮僕不能取一物。
稍近,輒人立怒齧。
一日,過闢展七達坂。
車四輛,半在嶺北,半在嶺南,日已曛黑,不能全度。
犬乃獨臥嶺巔,左右望而護視之,見人影,輒馳視。
文達為賦詩二首曰:「歸路無煩汝寄書,風餐露宿且隨予。
夜深奴子酣眠後,為守東行數輛車。
」「空山日日忍飢行,冰雪騎驅百廿程。
我已無官何所戀,可憐汝亦太癡生。
」紀實也。
至京歲餘,一夕,中毒死,或曰奴輩病其司夜嚴,故以計殺之,而託詞於盜也。
文達收葬其骨,欲為起冢,題曰「義犬四兒墓」,而琢石,象出塞四奴之形,跪其墓前,各鐫姓名於胸臆,曰趙長明,曰于祿,曰劉成功,曰齊來旺。
或曰以此四奴置犬旁,恐犬不屑,文達乃止,僅題額諸奴所居室曰「師犬堂」。
曹慕堂仗義 乾隆朝,曹慕堂宗丞學閔與紀文達公同在翰林院清閟堂辦事。
會有八九人以爭名事為院長所嫉,院長將劾之,文達亦被嫌,日在危疑中。
曹,仗義人也。
乃邀同人詣院長前婉請曰:「以公所聞,此數人者,褫不蔽辜矣。
然此語從何來,倘白簡一上,事下刑曹,無證佐,不能成獄,願先示告者姓名,并列章中。
」院長沉吟久之,竟中止。
後數人皆通顯,皆不知此事之由曹解之也。
曹之同年陳裕齋侍禦,四十餘無子,而不能置妾。
曹乃鳩貲買一女送其家,後舉一子。
侍禦夫婦相繼沒,有壻謀據其餘資,百計媒蘗,孤兒孀婦,且旦夕不自存。
曹又率諸同年聲壻之罪而斥逐之,乃得安。
葛志齊求免邑人徭役 葛志齊,辰谿人。
精醫術,尤長外科。
湖廣總督開泰患足癰,屢治不效,志齊療之,立愈。
乾隆癸巳,緬甸叛,領兵大臣阿文成公桂道患背疽,危甚,召志齊治之。
問效遲速,志齊以半月對。
至十二日愈,阿謝以金,不受,曰:「但求免本籍徭役。
」阿以其勞著於軍,行縣援免,勒碑縣庭。
仙鶴翎以救尹吉圖受傷 提督仙鶴翎,山東人。
乾隆甲午秋,王倫叛,時方為千總,隨副都統尹吉圖入汪家小樓搜緝。
尹驟抱倫背,賊黨刀劍叢至,尹仆地,仙奮身前救尹出,背受刃傷如畫,三日乃甦。
舒文襄公赫德奏聞,立擢守備。
後洊至湖南提督。
高海樵歸友櫬 閩縣高海樵,名騰。
與曾夔堂孝廉韶為同年至契,曾以豪飲緻疾,高寄詩規之。
乾隆丁酉,高之友葉秀旅死福州,為之經紀其喪,且送櫬歸。
適秋試榜發,中道聞捷,或勸其返棹,曰:「得一科而棄友櫬,於心忍乎?」 嚴敏中質錢應人 杭人嚴果,字敏中。
以授徒為生,歲入之脩脯常不給。
有告急而以書畫經籍之類求售者,不較其值,輒質錢以向之購,或見而愛之,亦即持去,是以家無遺物。
其自作書畫,亦皆隨手贈人,不自珍祕也。
陸健橋收廣興屍 《燕蘭小譜》作於乾隆乙酉以後,及庚戌舉行萬壽大典時,浙江鹽商承辦皇會,有三慶班入京,自此繼至者,則有四喜、啟秀、霓翠、和春、春臺等班。
各班小旦將百人,大半見諸士夫歌詠。
若春臺班小旦陸健橋【蘇州人。
】為廣十二爺收屍一事,尤為難得。
廣,名興,其兄弟行為十二。
官侍郎,與陸最昵。
遭事棄市,親族中無敢收其屍者,陸為棺斂之。
王鷺亭送病友 王聯,字鷺亭,泰州人。
善詩古文,精制藝,餼於庠。
乾隆庚子,偕沈某赴金陵應秋試,沈病喉欲歸,時去試期僅五六日。
沈貧蹇,勢又將死,王獨慷慨送之。
至龍潭,宿客邸,沈病亟,呼有鬼,命王伴之臥,口臭腐,穢觸鼻,王自若。
中夜起,沈坐肩輿中不自持,王步行以背衞之於兩扃之間。
未幾,沈斃於路,輿人欲散,王以義感之,始舁之至丹徒之某寺殯焉。
解士雄睦婣任恤 解士雄,字勷武,海州人。
少孤,以力田起家,入貲為國子生。
為人樸魯儉約,常布衣疏食。
而性好施予,有睦婣任恤風,族黨之力難殯葬者,嫁娶愆期者,皆待之以給。
歲暮農事畢,則周行村野間,視破屋中之有鶉衣塵甑者,輒予以布粟,故一鄉皆稱之為解善人。
乾隆乙巳,海州大旱,民饑,州牧林光照設廠煮粥以振,解率先捐錢八百緡助之。
既而念所居白墖埠鎮之被災為尤劇,復即其家別設粥廠,分男女二棚,與其妻分督之,輒中夜起,率婢僕淅米執爨。
清晨,餓者環集,夫婦先啜一盂以嘗之,然後操杓散給,無不飽飫以去,日常數百人。
自冬至夏,閱六月,所全活者逾千。
是歲,農無耔種,棄田不耕,乃出所藏粟麥,計畝而貸之種,不立券,穫而償者不取息,不償者聽。
會郡縣將上捐賑籍,林嘉解之行誼,欲達其名於大府,解遜謝曰:「鄉甿自以其私洽比鄰裡,何敢炫鬻求榮邪?」 盜救祁門邑令 乾隆戊申夏,徽、寧大水,祁門受水尤甚,城牆、官署、學校、監獄悉被衝。
監中有仗義殺人之盜,罪當斬,邑令貴州吳開元力為營救之,得減。
遇水衝監,盜躍出,入內署,水亦至,吳抱印偕眷登樓。
須臾,水沒樓梯,樓旁有合抱大楊,盜躍登之,得跨入樓,而水已沒樓窗,盜一手擎之,破樓簷,援楊枝,送置樹巔,得不死。
家屬不及救,樓旋圮,悉為魚鼈。
水退,盜扶吳下,偕至省,吳以短衫單褌見撫軍,撫軍哀之,予以衣服飲食並銀若幹兩,令回縣料理,且曰:「奏聞後必有陞擢。
」吳泣曰:「一門數十口,自天南相隨至此,今盡藏魚腹中。
卑職身已無家,何須富貴?願納印信入黃山落髮耳。
惟某盜為今之義士,願獎拔之。
」撫軍從其言,悉以狀奏聞,朝廷優恤焉。
壯士盜印免糧 魏,五者,乾隆時,在邗上,以技擊聞。
尤善騎射,解馬語,與薛三、張飲源齊名,當時所稱為魏馬、張刀、薛硬弓者也。
魏初不解馬語,少無賴,投清河縣為馬快,以能詰盜稱名捕。
江蘇布政莊某挈眷遊金焦,值江漲,拘農人曳舟,遲則鞭之。
時方蒔稻,農甚以為苦。
有壯士自來任役,麾眾去,獨牽舟行,把纜而走,其疾如風。
將渡彼岸,一躍登舟,左把舵,右牽篷索,頃刻竟渡。
莊大悅,將厚賚之,壯士笑曰:「某不需此。
」出尺紙曰:「煩為印此空白。
」莊大驚曰:「此何能妄為?且印不在此。
」壯士曰:「公必印此,且印已攜來,今置某號箱中,何見誑之深也?」莊怒,叱曰:「而不知我為天子命吏耶,意欲何為?」壯士亦怒,嗤之以鼻,曰:「某,細民也,乃不知若慣以天子嚇人。
」莊目左右捽之,壯士拂以袖,皆縱橫僵仆,逕取其箱,擘以手,立裂之,出印,顧莊曰:「恕汝初來,未有差誤。
不然,當摘以去,便當如何?」莊所率護勇數十人皆相望,莫敢前。
壯士印訖,踏波如平地,徒步去。
莊大駭,命轉棹以歸,舟子告舵壞矣。
蓋頃間已折也,乃急命修理。
明日始行,還蘇,陰令人以年貌訪之,鹹不知所由來。
月餘,川沙廳以公文至,言奉檄免東偏渚地錢糧,今已如命。
川沙者,其東邊前病海嘯,民流離者甚多,令請免徵,莊惡虧國課,竟不許。
既而公文忽下,疑之,故以報,不意果偽。
莊甚怒,然印已鈐,無如何也,乃求能捕之者。
或以魏薦,莊性嚴厲,任事者不稱職輒獲罪,眾皆為魏危。
魏年少氣盛,率然往。
莊召之,語以故,且曰:「當於盜窟求之。
」魏率爾應曰:「此種行逕,必非盜也,於盜窟必不得,當於村野間求之耳。
」莊左右爭目魏,令無辨,辨者,大人且怒。
魏佯不覺,又曰:「為此者必川沙人,彼目擊鄰裡之災難,故以是為救濟之計。
大人誠能因其偽而獎之,嘉許其膽識,庶彼將聞風而來,得之始較易耳。
」莊曰:「言似有理,且為我訪之。
」魏乃芒蹻行縢草冠飾為鄉人者,四出偵察。
得蔔者一書,乃南行渡錢塘,入括蒼,遇黃冠之道者,以書投之,肅立聽命。
道者發書,謂魏曰:「汝所物色者,年貌形容固若是耶?」曰:「是也。
」曰:「此吾弟子,汝欲得之,盍從我來。
」乃攜手從石壁上行,俯視萬仞,風聲颯颯然從足下起,魏甚懼。
天向晚,霧靄蒸山谷,不見手足,賴道者提攜得不墮。
久之,至一境,山四環若城,中豁然平坦,可百數十裡,雞犬民居甚眾。
道者引之至一室令居之,曰:「吾徒已出矣,汝安心,勿他往,須三日後始來。
汝在此待之。
」道者遂去。
魏心疑,夜不成寐,起,秉燭視室中,四壁排列者皆書籍也。
抽數冊覽之,皆不解。
翻閱久之,得一冊,皆言馬之形體情性及其聲音芻秣者,魏本好騎,觀之有會心。
已而天明,道者排戶入,魏方把卷,道者見之,微哂曰:「公門中人,乃如書獃子秉燭達旦耶?」魏言諸皆不識,獨此略有領解耳。
道者就而取視之,曰:「此書汝尚可看。
」因試舉書中旨趣以問,魏答其二三,因為魏講解。
如是者又一日,道者忽偕一人入戶,視其形貌如莊所言,即以書授魏,并令其人從魏往。
魏不識途徑,其人挾持之,翹足聳身,自絕壁下,遂至大道。
魏諗其有絕技,途中輒禮下之,其人則談笑如無事者。
至省,莊見之,果然,命縶而訊之,一一皆承。
時同時有大案數起,試以詰之,其人亦立承,於是刑有日矣。
魏念道者疇昔之誼,具酒食餉之,語且泣。
其人笑曰:「吾將解脫矣,不我賀而泣,何為者?」魏疑他案非是,其人笑曰:「奴輩不能獲真盜,徒枉平民,我獨承之,不乾淨了當耶?且我即抵罪,盜烏能脫我手者?」魏歎息去。
其人竟斬首,魏遂以都司保用,然歎咤不已。
逾年,有客來訪,則曩時人也,雲師命來索書者,魏疑其鬼也。
其人大笑曰:「皮相者,前謂我川沙人,今復謂我真死耶?疇昔之夜,我執得巨盜,攝以自代而脫去。
行刑者不知,不謂子亦不知也。
」出書與之,詢師所在,不答,掉頭去。
魏自是以馬術冠江南,久益與馬狎熟,至以馬鳴定狼山總戎之死焉。
陳雲巖拯某都統 海寧陳雲巖方伯孝昇嘗官甘肅平番令,性揮霍,置驛延賓,有鄭當時風,而好拯人之急。
會有某都統被譴戍伊犂,假道平番,雲巖厚待之,復贐其行,某感甚。
後某復起用至陝甘總督,時雲巖已虧帑落職,為彌其缺項,待之如上賓,疊上疏保之,不十年,官至雲南布政使。
錢塘陳香谷中丞桂生時方為某邑令,欠課五千金,計無所出,欲自盡。
雲巖聞之,令入見,呵之曰:「五千金,細事耳,若乃欲以性命易之乎?」袖出一紙給之,則五千金藩庫實收也。
香谷感激涕零,以其曾祖勾山太僕與文勤公同朝,通譜誼,遂以叔事之。
雲巖性介,不阿附和珅,和銜之。
會福文襄王出師征苗,以函取庫金二十萬,雲巖與之。
而文襄薨,未及補牘,大吏劾雲巖浮銷,著賠。
和遂追令赴部對簿,不得辯。
在獄兩年,嘗受恩者餽贈盈萬,陳以所虧太鉅,不能償,則悉以所贈者周同繫之人。
未幾,沒於獄。
時和已敗,其家屬乃得援赦免追。
劉其中排難濟急 劉其中,名敬祖,桂陽州人。
當鄉試年,州人士自武昌歸者,【時湖北、湖南秋試合闈。
】多困乏。
其中商於衡州,日詢歸舟,遇州中舉子,輒資其用,還則受之,終不問其所貸之多少,以此得俠名。
為人排難濟急,人來謝,不自居功也。
其弟範,以納貲選西安府經歷,布政使郭某見範,問之曰:「桂陽劉其中為族人耶?」範驚,起立而對曰:「兄敬祖之字,何自識公?」郭揖範上,設賓主禮,曰:「吾昔者困於漢口,其中不問名姓,假二百金得歸。
心不敢一日忘,為報賢兄,藩司俸祿厚,可償前負矣。
」 海鹿門解圈 海保,字鹿門,裔出自襄陽孟氏。
先世忠毅公喬芳以從龍勳隸旗籍。
海侍其父宦吳,弱冠從李兆洛遊,兼精騎射、擊刺、拳勇、超躍諸藝。
性任俠,負氣好義,見不平事,不惜以身殉之。
蘇州玄妙觀,郡人遊觀之藪也。
士女日集,恆萬人,諸惡少見遊女必環而尾之,困之重圍,恣意戲侮,分刼巾履簪珥,曰打圈。
海少時,嘗與人捄一雛女得免打圈之辱。
先是,女偕一童遊觀,猝遇眾無賴,窺其意不善,亟攜童踉蹌反走。
眾麕綴要遮,女東亦東,女西亦西,肆口穢謔,女不能脫。
海適見之,大憤,攘臂躍入人叢,橫身要截,厲聲叱曰:「止止,鼠子不得無禮。
」眾無賴怒,一人遽前以掌摑海面,海佝身,疾出腋下,反掌搏其背,復以趾踆之顛,一人踵而前,又顛之。
連踣四五人,餘不敢繼起,始紛紛鳥獸散,圍遂解。
汪太太捐資助書院 汪太太者,為汪石公妻,石公乃兩淮八大鹽商之一也。
揚州有安定、梅花兩書院,絀於經費,太太獨捐資數萬以為之倡。
唐秉政出幼孩於水 唐德權,字秉政,桑植人。
魁奇有勇力。
嘗赴鄂,泊舟江濱,有幼孩墮水,其母挽救之不及亦投水。
德權見之,急躍入,遊湧波間,久之,挈其母子以出。
其家厚遺之,不受。
三少年護夏朝衡 衡陽夏朝衡幼有至性,以貧,行賈漢中。
歸,遇客舟之被寇掠者,男女方跿跔號哭,心憐之,出百金資其行。
同舟三少年異所為,問姓名,緻禮焉。
夜半,羣盜遮舟索朝衡,曰:「劫客舟者,我曹也。
汝舟有巨商能予人百金,餘金宜盡納於我。
」朝衡懼,三少年起,各揮以杖,盜懾服,乞命去。
朝衡喜,謝三人,且請姓名,則笑不答。
至鄖陽,三少年辭去,朝衡謝以金,復笑不取,曰:「我輩亦盜也。
敬公義,故改而護公。
」不顧而去。
其夜復來,謂朝衡曰:「吾輩刧人多矣,見公所為,自恥其盜,故不敢告姓名,今願從公歸。
而前所獲資盡不義,不宜仍以自污,公能假我一室乎?」朝衡喜諾。
三少年從至衡陽,以力作自食,數年,各娶婦生子。
後始知此三少年者,一姓王,二皆姓劉。
王九峯送鐵冶亭 王九峯,名之政,丹徒人。
性磊落,慷慨有丈夫氣。
與滿洲鐵冶亭制軍保交最密,鐵督兩江時,王每赴江寧,相依必數月,所贈多不受。
及鐵獲罪,有烏裡雅蘇臺之行,一日夜,襆被至清江,依依不能捨,淚隨語下。
復親送其眷十餘程,過山東界始回。
王仲瞿欲刺和珅 王仲瞿,名曇,以掌心雷之說廢棄終身。
然仲瞿實工劍術,鍊青鋒二納之鼻中,顧不輕示人。
時和珅當國,權傾中外,有炙手可熱之勢。
仲瞿負盛名,珅嘗籠絡之,仲瞿亦與往來焉。
某歲,珅生日,張筵為壽,王公百官鹹在,珅揚揚然有驕色。
仲瞿忽離席而言曰:中堂耳目之娛備矣,然某以為猶有憾。
公孫大娘之技,此鮮傳者,如有之,亦千古佳話也。
」珅曰:「誰可者?」仲瞿曰:「非曰能之,然願獻末技為中堂壽,不識府中亦有幹將、莫邪否?」珅顧左右取劍,劍至,仲瞿手折為二,曰:「廢鐵耳。
」連易數劍,皆如之。
珅驚顧左右,令往臥室中,見有錦袱重裹寶匣而鐍者,取以來。
及開篋視之,則倭刀也,光燦如新發硎。
仲瞿睨視良久,曰:「較美矣。
」言未竟,已曲之成環形。
珅失色,仲瞿曰:「中堂惜之耶?」捧而直之如初,轉以授侍者。
珅顧謂無好劍,將如何,仲瞿曰:「若然,則某固有隨身者在。
」俯首大嚏,有白光二道從鼻孔出,盤旋飛舞,寒光射人,並仲瞿之形亦不可見,劍閃鑠不可逼視。
忽有一白光飛向席上,砰然一聲,光遽收,色遽斂,仲瞿亦渺不知所在。
眾方驚詫,但見珅呆立案側,案劃然中分,剖而為二矣。
及珅神色稍定,顧謂朝士曰:「孺子將不利於我,我有以處置之。
」乃密奏高宗,謂妖人王曇行刺未成。
高宗密諭步軍統領嚴緝,勿使逸。
比戶大索,將十日矣,一日,高宗視朝,忽見禦座旁有詩一首,詩曰:「黑衣隊本衞旋宮,竈奧而今竟不同。
翻手為雲都化瘴,秦頭壓日正方中。
金輸瓜子韓王府,車走雷聲巫女峯。
請得上方三尺劍,幾人妙手笑空空。
」下有款識曰「妖人王曇」。
高宗大驚,珅侍側,面如死灰,遽伏地請付刑部治罪。
蓋仲瞿手筆,珅能辨之也。
高宗令珅起,顧值殿宮監侍衞,問有人私入宮禁否,僉曰:「無之。
」謂珅曰:「宮庭邃密,渠乃能來,我亦無奈何矣。
」珅出,乃諭步軍統領不嚴究。
然仲瞿一擊不中,遽變姓名,南下江、浙,《虎邱山穸室誌》中所謂張祿變名,辛文改姓者,即此時事也。
及嘉慶己未高宗崩,仁宗親政,嘗諭樞臣,謂:「王曇若來京會試,朕欲親見其人。
」說者謂府中舞劍,殿壁題詩,仁宗實備聞之也。
張予焯樂善好施 乾隆時,崑山有漆工祁天章者,年四十,無妻。
張予焯與以金,勸之娶,祁諾,受金而去。
明日,過祁,察其容,甚戚,詰之,不肯告。
詢其鄰,曰:「噫,是以金歸而道遺。
」張又貽以金,如前,語之曰:「爾有遺乎?」曰:「否。
」如是者三,張笑曰:「汝欺我耶?」出金袖中,曰:「此非汝遺何?」祁大喜,以為誠然。
道見賣菜傭失百錢,忿欲死,張呼傭至家,令家人秤菜而陰置百錢菜甲中。
錢墮地,張佯驚曰:「爾錢乃在是。
」張家故素封,以樂善好施遂中落,而施不衰。
一夕歲除,慨然語其妻曰:「吾往歲除夕,每懷金二十兩饋貧交,未嘗有餘。
今饋損於前而金不盡。
」言未既,有相訪者,出餘金予之。
歲饑,平價糶於其鄰,不計值也。
張,字潛文。
姚姬傳作袁子才墓誌 姚姬傳主講鍾山時,袁子才以詩號召後進,姚與異趨而往來無間。
子才嘗以門人某屬姚,願執贄居門下,姚堅辭之。
及子才死,人多勸姚勿為作墓誌,謂其人率皆生則依託取名,歿而窮極詬厲。
姚曰:「設餘於康熙時為朱錫鬯、毛大可作誌,君許之乎?」曰:「是固宜也。
」姚曰:「子才,正朱、毛一例耳。
其文采風流有可取,亦何害於作誌耶?」 饒流泉平治道途 饒尚芳,字流泉,龍山監生。
初,家貧,負販為業。
由縣至湖北之來鳳,路僅十餘裡,然艱險不利行。
尚芳往返,則慨然曰:「吾終當易此為康莊也。
」已而果然。
王冰確修路 王冰確,字賓恪。
無兄弟,無妻子。
居無廬,冬無衾,夏無帳,歲假隴上小茅舍,召村童訓讀以資生,夜則投僧寺而棲,或倚亭檐宿焉。
奇窮矣,而孳孳行善事,輒瘁心力於橋梁道路間。
自其所居之山後撞鐘石至白果市,春雨冬雪,滑不可行,其後鑲礪石,成坦道,則冰確募修力也。
衡之人感其意之誠,操之廉也,他募或不應,冰確募,無不應者。
其歲獲訓蒙資,自給饔飱外,偶有餘,必以供修路費。
或憫之,或且嗤之,然山前之有路當修者,每延冰確為募主,或並請其監工焉。
馮鐵匠夫婦之俠 馮鐵匠,故世家子,其先四川忠州人也。
高祖棨,事世祖,以武功緻通顯。
曾祖建庸,承父廕,入監讀書,例得敘縣丞,自以將種當執幹戈衞社稷,具呈請改武秩。
世祖壯之,特旨用守備,發甘肅,隸寧夏鎮標,以驍勇聞。
同列忌之,譖於鎮將,被嫌疑,幾中危法,會病免。
臨歿,戒子孫,寧行乞,勿為材官。
祖若父承先志,絕意功名,以貧,不能歸故鄉,遂家寧夏。
馮生有膂力,軀幹雄偉,又聰穎有夙慧,束髮受書,琅琅上口,剛經柔史,以次淹通。
父早喪,奉母僑居。
年十七,以寧夏籍入泮,二十,食廩餼。
旋娶延安沙氏婦。
未逾月母亡,遂棄書不讀,喪葬畢,挈婦走延安,為鐵匠以自給。
工作有定時,所得資敷一日用即已,不求有餘。
所鍊鋼純粹無疵,延安市上稱絕技。
暇則手雙鐵丸,磨盪不稍息。
婦美而賢,黽勉作苦,終日無疾言遽色。
有時馮出遊三五日不返,或至十餘日,家無餘儲,婦質荊布,亦不怨。
人愛其鍊冶之精,而患其能事之不受迫促也,恆瞰亡,以薪米餽婦。
婦受而簿記之,歸以告,則稱其值而償以器。
延安去寧夏遠甚,人固不知為膠庠之彥,遑論先閥,然工良器利,外和藹而內狷介,馮鐵匠之名遂大著。
延安為邊塞要隘,與榆林毗連。
乾隆時,山谷之間萑苻不靜,有司苦之。
營汛尤甚,往往一巨案報勘,輒有揭帖,警告文武,戒勿妄捕,甚且取其衵服,封其祕函,署名馳書,置於左右。
或竟錄其夤緣祕密之商搉語,房闥背人之狎昵語,載明時日,一一告之,以示一舉一動之皆能洞察,大好頭顱,直我輩囊中物也者。
是蓋世宗招緻亡命,嗣皇屏斥,散而之四方者,所在皆是,故官吏以文告為緝捕,虛應故事,漏網吞舟,非一日矣。
會神木縣民某以嫠婦奉邁姑,撫二孤,居縣城之南三裡許,突被淫掠,婦不屈死,財物罄盡,報勘經年,久無耗。
適縣令以履勘旱災過其地,裡正忽報一無名屍,脰斷而未殊,血液模糊,僵伏道左,似遭仇殺狀。
令檢視之,短小精悍,髯長及腹,而懷中得寸紙,大書曰「此淫掠某氏之盜魁也。
此盜不誅,是無天理,官不能捕,我為殪之」雲雲。
下不署名,繪二馬,小寸許,一伏櫪,一昂首長鳴,皆極神駿。
令大驚異,亟瘞盜屍,招屬認領,詳視所書,蜿蜒屈伸,得草聖真傳,愛不忍釋,以事涉怪誕,遂不附卷,然屍亦卒無有認領者。
延安城外有長隄,隄多植柳,曰柳湖。
春秋佳日,一碧如油,都人士聯袂遊觀,興復不淺。
某歲三月值郡試,太守扃門坐堂皇,按名給卷畢,退食稍憩。
及放牌,復出升座,於案上得一紙,字倣歐陽率更,秀骨天成,尾端繪二馬,紙上無他語,七言絕句一章也。
絕句曰:「醉揭長竿認酒旗,柳湖風雨急如絲。
我來多管人閒事,春水粼粼縐一池。
」守詢諸童,以為戲也。
諸童曰:「無之。
」更問左右以物何來,左右亦莫對。
乃付首邑令,使察之。
令機警,率幹役易服沽飲湖隄上三日,果有羣匪轟飲,乘醉大言,意圖不軌。
出不意,飛黑索繫之,得其三而逸其四,一鞫遂伏。
蓋欲乘考試未畢,謀劫獄掠倉庫也。
匪謀遂敗,守令慮訐告者為匪黨之內訌,寢不問。
既而葭州、府谷、懷遠、甘泉、延川諸州縣疊獲巨盜,皆先有繪二馬者,通詞官署,指導窟穴,因而成擒,盜風為之一戢。
葭州牧某,故首邑令也。
得告密之件,訝紙尾二馬與延安獻詩者如出一手,稍稍與僚友言之,凡曾受此種揭帖之長吏,爭移書詢牧,而神木令竟以前所得盜屍懷中之寸楮呈大府,大府亦風聞延安、榆林之間,屢有繪二馬人告訐獲盜事,悉命呈出,一一驗之,若晉鄙合信陵君之軍符也。
駭甚,乃通檄各郡縣,嚴密偵緝。
初,馮之去寧夏也,同學諸生問所之,詭詞以對。
蔡旭與馮莫逆,特餞之,微叩所向,並以秋闈期近,有勸駕意。
馮慨然曰:「當今之世,凡事皆可為,惟官不可為。
武夫出入生死,為國效力,不足當讒間者一啟口之禍。
文官玩愒因循,戀爵祿厚妻子而已,雖有賢者,一木焉能支大廈?某,傷心人也,行將挈山妻,走窮荒,雖行乞,所不辭,安能守此一衿乎?吾妻以不逾月之新婦,能割股和藥以盡孝於吾母,故不忍棄之,否則亦敝屣耳。
」蔡請其所遊之方,則曰無定。
及隱於冶,蔡乃時時得馮消息焉。
越十五年,蔡之外舅魏某以孝廉大挑一等,籤分陝西,得寶雞令,移權延安。
蔡送婦歸寧,驟遇馮於市,短衣黧面,坐冶爐下,爐火熠耀,映馮面,作純青色,驚不敢認。
及見其妻,布衣推髻,雖在塵中,不改靜穆之舊,乃遽前執馮手,問何所取義而託業於冶。
馮曰:「我固不辭行乞,冶不猶勝於行乞乎?」蔡大嗟嘆,時相過從。
一日,蔡忽來別,謂外舅以捕盜不力,將去官,己亦將挈婦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