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信類

關燈
序,其言曰:「朱子立教,以遵小學收放心為先,小學主敬功夫,隻是收斂在此,尚未能有所見,而主敬之功淺;入大學,必先格緻,識得義理,有所涵養,而主敬之功深。

    到得成於已,斷定是箇孝弟忠信底人,仍用戒懼存養功夫,則所養益密,而主敬之功益深。

    此主敬窮理之序,不可不知也。

    」 朱止泉謂存心須敬 朱止泉之論存心也,則曰:「喫緊著力,惟在『敬』之一字。

    靜時能敬,則四德之根,發榮滋長,體段呈露。

    動時能敬,則四德之萌,直達流行,節目分明,此朱子發揮敬字最為聖學存心之要也。

    」 朱止泉肅容端坐 朱止泉未明即起,肅容端坐。

    辨色時,展卷莊誦,事至斯應,應已復誦。

     康一峯論慎獨 武功康呂賜,號一峯。

    嘗言王文成以格物緻良知,此功夫知行兼到,自是切實精詳。

    又雲:「《中庸》揭出慎獨,即孔子『修己以敬』之血脈,文成更提掇明快二錄,大旨已盡於此。

    」 崔清夫低首斂容 長垣崔渭源,號清夫,為胡具慶之姑夫,而相契,時與談論。

    當清夫議論鋒起時,一言及父母,即肅然,低首斂容,儼若父母臨乎其前者。

    一日,與具慶共論「孟懿子問孝」四章,清夫曰:「朱子解經,吾不敢議,惟解『子遊問孝』一章,吾不能無憾焉。

    」具慶問之,清夫曰:「所謂犬馬皆能有養者,如犬馬之服役於人,及以其肉供人食,皆可謂之養。

    但犬馬能養人而不敬人。

    若人子不能敬親,即與犬馬無別,是蓋言人子無以自別於犬馬也。

    朱子乃曰:『犬馬待人而食,亦若養然。

    人畜犬馬,皆能有以養之,若能養其親而敬不至,則與養犬馬者何異?』嗟乎!儗人必於其倫,奈何以養父母者而比之養犬馬乎?雖曰甚言以深警之,得毋言之太不倫乎!聖人豈忍作此言乎?人子豈忍聞此言乎?」當是時,清夫變容易色,搖首閉目,咨嗟歎息,連聲曰:「不可,不可。

    」 秦海翁側行卻立 秦德藻,號海翁,無錫人,對巖宮諭松齡之封翁也。

    有篤行,常以敬持己。

    其事伯叔父也,甚謹。

    有一叔齒少於海翁者且二十歲,海翁見之,側行卻立,雖白首不渝。

     張北湖論緻知躬行之宜敬 海寧張北湖茂才朝晉潛究洛閩之學,嘗自題臥榻右柱曰:「臨牀伏枕,須思一日所言所行差謬否。

    」左柱曰:「夜半眠中,或起妄想,披衣起坐,豁然退聽。

    」其友褚惠公見之曰:「此山陰慎獨之功也,不愧衾影,莘臯有焉。

    」北湖又言治病之法,當理其心,動靜以敬,心火自定。

    治怒之法,克己為先,否則凝冰焦火,未易消釋。

    其答友人書雲:「朱子為學之方,窮理以緻其知,反躬以踐其實。

    居敬者,所以成始而成終也。

    緻知不以敬,無以識義禮之歸;躬行不以敬,無以緻義理之實。

    持敬之方,主一無適,勿貳以二,勿參以三,終日儼然,討論典訓,存此心於齋莊靜一之中,窮此理於學問思辨之際,思慮未萌而知不昧,事物相接而品節不差,不安於偏見,不急於小就,而為學之功成矣。

    」 楊文定疏言存誠主敬之學 楊文定公名時,嘗督雲貴。

    一日,具疏言事,疏中言及存誠主敬之學,世宗手批答之曰:「吾君臣萬裡談道,不亦樂乎!」 向荊山論敬 向荊山,名璿,山陰人,幼敏悟。

    一日,讀《孟子》,至「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句,猛省而語人曰:「存此,則為君子;去此,不將為禽獸乎?」遂惄然恥為凡民,先從王陽明族裔王行九講良知,後得《高忠憲年譜》、薛文清《讀書錄》,反覆玩味,內以體諸身心,外以驗諸事物,乃覺良知之說未當,而居敬窮理之確不可易也。

    嘗曰:「程子所謂敬,則隻是敬,敬字上更添不得。

    蓋主一之謂敬,纔添,便不是主一也。

    要之敬時,連這敬字也著不得。

    著箇敬字,便已添了一件,已不是敬矣。

    故程子又謂『以敬直內便不直也』。

    」 劉先庚正襟危坐 南昌劉丁,字先庚。

    每讀書,正襟危坐,至夜分,未嘗欹側。

    待人必誠信。

    弱冠補弟子員,授徒自給。

    來學者必教以整齊嚴肅,收斂精神,曰:「此固聖學,即舉業,亦無他巧也。

    」 汪紱初以敬剔起心 婺源汪紱初茂才烜好學,治宋五子書。

    嘗有人詢之曰:「同此一心,或言敬,或言誠,或言仁,或言一,何也?」曰:「敬是提攝此心,使不走作;誠是此心所得於天之實理。

    此理實而不妄謂之誠,此理全而不虧謂之仁,此理純而不雜謂之一,其實一也。

    誠有以實心言者,亦以能敬,則此心實有此理而無妄耳。

    心如燈火,一片靈明,敬如剔起此心,使之靈明不息,而光自無不照。

    若久而不剔,則此靈明亦漸昏去,若先有物蔽之,則其明有所不照矣。

    燈中有灺,能障光明,此非燈火之本體,乃火所附之燭之燼,形氣之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