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信類

關燈
譚復堂敬事而信 光緒朝,仁和譚復堂司馬獻以名孝廉現宰官身,宦皖中,屢權劇邑,補含山未赴,引疾歸。

    其為政也,以經術飭吏治,敬事而信,輿論推之。

    事上接民,無不相見以誠,不為朝三暮四之術,粹然儒吏也。

    嘗曰:「臨民以莊,必先持己以敬,則民不敢狎,而威信以昭,庶事以集。

    」識者歎為知言。

     李孝愨體念敬字 李孝愨為明諸生,明亡,謝世事不復問,一意讀書。

    念聖學以敬為樞紐,顏其齋曰「主一」。

    每晨興,讀《孝經》、《大學》、《中庸》朱註各編後,旁及他書,潛玩默體,務期實緻之躬。

     李函子為學主敬 李經世,字函子。

    家居學道,有密室焉,上蔡張仲誠為顏之曰「靜庵」,世因稱之曰靜庵先生。

    其為學也,仁孝為本,而主於敬。

    或問敬與靜孰要,曰:「敬乃所以為靜也。

    靜固靜,動亦靜,非敬何由矣。

    方吾流離蒼黃時,顧安所得靜,吾自持吾敬,迺遂志定氣亦定,斯即所謂靜也。

    上蔡先生手書靜字義蓋如此,密邇一室雲乎哉!」 朱柏廬為學主敬 朱緻一,名用純,江蘇崑山人。

    父集璜,諸生,貢太學,大兵下江東,城陷不屈死。

    緻一恫焉,慕王褒攀柏之義,乃自號曰柏廬,隱居味道,以諸生老。

    其學確守程、朱,知行並進,而一以主敬為程。

    長洲徐昭法與為通家友,屢以書問學,答之曰:「竊觀吾兄酬應人倫,微喜諧謔。

    諧謔雖無損大節,要非君子所宜為。

    何者?書雲:『德盛不狎侮。

    身狎侮,其職不修,心狎侮,其體不立。

    孔子曰:『修己以敬。

    』非外人物而為孤孑之修,亦非外人物而為偏寂之修。

    故一修己而人安,百姓安矣。

    若視他人一分可忽,便是自己一分學力未到。

    蓋聖賢實見人之與我,此心同,此理同,吾無可驕於彼,彼無可為吾所忽者。

    夫婦之愚不肖,可以與知與能,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不能,夫又何可忽乎哉!夫又何可忽乎哉!狎侮之心,畢竟起於忽人;忽人之心,畢竟起於不自修,未見自修之至而猶恐忽人者也。

    此『允恭克讓』所以為堯之德,『溫恭允塞』所以為舜之德也。

    」 朱柏廬進止肅恭 朱柏廬敦厲學行,聲光闇然。

    每歲孟春,輒率其弟子行釋菜禮,禮畢,講《四書》一章。

    進止肅恭,興起者眾。

     胡石莊持躬主居敬 天門胡石莊,名承諾,勵志於學。

    嘗曰:「持躬以居敬為主,而嚴於不睹不聞,隱微幽獨,允執之謂也。

    先正所以為教,後人所以為學,必如是,為得其宗也。

    」 施星洲居敬 長洲施星洲茂才燦為沈文愨公德潛之師,居滸墅關之偏。

    其獨坐也,衣冠必肅,每出行,遇童子與之揖讓,必盡禮答之,過先賢祠宇墟墓,輒再拜移時始去。

    蓋無時無地不以居敬為學也。

     王子方勉學者以敬 翼城王端,字子方,號任庵,布衣。

    其學以思得之,養其心以合乎理,定其性以全其天。

    嘗曰:「心者,一身之主宰也。

    理與氣合則為心,以理禦氣則為敬。

    敬則中虛,虛則外邪不能擾。

    敬則中實,實則天理無不達。

    敬則明,不敬則昏;敬則勤,不敬則惰;敬則清,不敬則雜;敬則細,不敬則粗;敬則樂,不敬則戚;敬則大,不敬則小;敬則可以成人而至於聖賢,不敬則流於邪僻而無異禽獸。

    然則有志於學者,可不敬乎?」 朱止泉居敬窮理 寶應朱澤澐,號止泉,康熙朝諸生。

    初得陳畏齋《讀書分年日程》,即尋其次序,刻厲誦習。

    學天文於泰州陳厚耀,能得其意。

    繼而專意理學,居敬窮理,以朱子為師。

    嘗曰:「朱子之色莊言厲,行舒而恭,坐端而直,言貌之涵養者然。

    整容正坐,緩視微唫,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讀書之涵養者然。

    靜而常覺,靜之涵養者然。

    動而常止,動之涵養者然。

    仁之包義禮智也,求仁之涵養者然。

    仁義禮之歸於智也,藏智之涵養者然。

    歷觀朱子註疏,纂輯刪述粹精之理,居官事君治民忠愛之道,立身行事之大小,無不皆然,此所以動靜周流,皆貫通於涵養未發之中者也。

    然其間尤有當辨者,朱子曰:『敬字功夫,貫通動靜,但以靜為本,言乎主敬而靜也。

    』程子曰:『敬則自虛靜,不可把虛靜喚做敬,言乎主敬則無弊,主靜則有偏也。

    』二說不同,亦自相須,必以敬為主,肅然收斂,無有雜念,乃是性體,此下手要著。

    敬到熟處,自然一念不雜而靜,朱子無時不敬,無時不靜。

    敬、靜,一者也。

    若有意於靜而不知主敬,誠有如程子所言者。

    故朱子『答胡季隨呂寺丞講戒謹慎獨』二節言:『徹頭徹尾,隨時隨處,無不緻其戒懼之力,於獨之起處,尤為切要,更加謹慎。

    』所以涵養須用敬,庶幾有未發之中以省已發,慎所已發以全未發之中,而用敬用靜之不可不辨也。

    」 朱止泉論主敬窮理之序 朱止泉嘗論主敬窮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