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藎類
關燈
小
中
大
下咽而絕,年甫三十五。
英將戈登素相服,及誅蘇城降酋,戈登意不平,忿與絕。
至是聞之,泣下,乞其督陣時二長旗攜以歸,為紀念。
舊藏程之鏡攝小影二,至是以一遺李而自懸其一。
西人每輕視我國大將,其重程如此。
李具以狀聞,追贈太子太保,謚忠烈,給騎都尉世職,事蹟宣付史館,安慶、蘇州、嘉興俱建專祠。
多忠勇以創卒 同治甲子,西安將軍多忠勇公隆阿勦滇回藍大順於甘肅之盩厔,城小而固,久不拔,朝廷以其用兵素稱神速,訝其師久無功也,嚴旨詰問。
多起自武員,不耐摧折,又自恥其困於小寇也,二月二十三日,掘地道,燃火藥,轟開月城丈餘,自率穆圖善、姜玉順等驟入其城。
不意城內尚有堅卡五道,將士力攻不能破。
多在礮臺親自擂鼓,寇見其衣黃馬褂也,知為大帥,以鳥槍狙擊之,頭眼受傷。
忍創回營,傳令諸將:「此城速克,傷重亦可痊。
如不克,傷輕亦不欲復活。
」諸將四面環攻,以次日三更克復縣城,大順逃至漢陰,為團練所截殺。
而多傷病益劇,巡撫劉蓉往視之,見其臥於躺椅,困憊殊甚,竟瞠目不能語,遂以四月十五日薨於盩厔。
僧格林沁陣亡 同治乙醜夏四月,忠親王僧格林沁督陳國瑞、郭寶昌、成保、何建鰲等軍與撚戰於曹南,敗,退入空堡,被圍數重,且欲掘長濠以困之。
官軍糧草俱乏,逮夜,洶洶欲潰。
諸將鹹啟王,請突圍出,不許,固請,乃許之。
王部分諸將,自與成保馬隊俱,使降撚桂三率數百騎為前驅。
王飲酒至醉,上馬,馬踶逸不肯行,乃易馬以出,時已二更矣。
天星昏黑,桂三有異志,既出堡,即反走,突衝官軍,撚乘之,國瑞所部步隊四千覆潰幾盡,國瑞僅以身免。
餘軍與撚不相辨識,長驅並騖於昏黑中,遲明,收隊入堡,不知王所在。
俄有戴三眼花翎紅頂之撚首揚揚過圩去,未幾,跡至麥塍中,見王已遇害,身受數傷,旁一僮從死焉。
乃以騎載王屍,告有司歛之。
總兵何建鰲、內閣學士全順皆死於陣。
或曰,王被圍至數重,乃下馬踞坐於地,示諸軍無退意,撚亦不知為王也。
圍之愈急,適諸將皆先發,左右無可以解此圍者,王恐為撚所得,遂從容就義。
一撚取其冠獻於酋,酋問冠何來,以王就義對。
酋曰:「既王就義,此冠即不當持來。
」令速誅之。
明日,國瑞求王屍,撚復圍之。
陳凡三出入,呼曰:「王之威德,爾輩所知也,豈可不令其返葬故鄉乎?今日不得王屍,吾必不返。
」撚相謂曰:「彼既求王屍,不可困之。
」乃解去。
卒獲王屍以出。
或又曰,王既被困一日夜,亟命所部突圍而出。
及半道,為撚所逼,單騎折回,部下不知也。
王知不能脫,乃下騎,趺坐草間。
撚中一頑童見之,異其狀,更見其佩帶各物均罕睹,即索其翠玉搬指、荷包等件,王一一擲與。
頑童走示他人,眾亦為異,集視之,王不言不動,與語,亦不答。
有測其必非常人者,舉槍刺之,立斃,亦不知其為王也。
其部下突圍後,不得王之所在,正事搜訪,而其騎獨歸,乃始知有變矣。
汪柳門忠於德宗 錢塘汪柳門侍郎鳴鑾之被逐也,諭旨謂其離間宮廷,逐回原籍。
先是,孝欽後垂簾訓政,大權在握,德宗惟拱手受成而已。
汪頗獲聖眷,侍講筵進講之暇,輒有所言,皆忠於德宗者。
語為孝欽所聞,大怒,遂遭嚴譴。
馬江諸將死事 光緒甲申馬江之敗,死事最烈者為督帶飛雲兵輪副將銜參將高騰雲、管帶福星輪船五品軍功陳英。
時學士張佩綸原疏敘高事雲:「該參將由粵來援,論事吶吶,如不出口。
前月二十六日,法增一船,諸將來請援,獨義形於色,臣心異之。
夜復來見,詢以方略,該參將曰:『閩防之意,本以牽制,使敵不發耳。
廠非戰地也,但礮注子人枕戈者已一月,晝夜相持,咫尺間恐釀成戰事。
知帥意急欲先發,必多牽制不可得,南洋援必不來,即來,怯將亦無用,徒害事耳。
』臣詰之曰:『然則奈何?』對曰:『專攻孤拔,得一當以報而已。
』臣欲令其統率諸將,則辭以資望在李新明後,且曰:『水師船各自為戰,非若陸軍一將,能指揮十餘萬也。
請不必紛更,堅守以待上命。
』該參將既去,臣復囑各船就商籌策,該參將志定神完,誓死報國。
是日手發巨礮,擊其烏波船,一一命中,以一飛雲小艦當敵人三大艦,中流堅拒不退。
忽橫來一礮,該參將骽為之折,復一礮,遂飛入水中而沒,舟乃發火。
」其敘陳事雲「該軍功人極瘦弱,文理甚優。
方敵艦日增,臣深憂之,軍功上書,請以各輪船合攻孤拔座船,而艇船等發火牽制下遊,使各輪小商船水勇及捍雷船截其魚雷艦。
所論均有條理,臣采其論,下諸將。
布置略定,無如法暗約英、美先發也。
軍功見英、美船驟下,急起椗誓眾曰:『此吾報國日矣。
吾船與礮俱小,非深入不及敵船。
』敵以三船環之,舟中機損人亡,不顧,但以礮向孤拔船,孤拔船受礮略退。
敵復增船來持,至一時許,軍功猝中礮於望台,學生王漣隨殉,船始焚毀。
英、美船觀戰者均稱歎不置,為之深惜」雲雲。
是役也,力戰死者尚有千總許壽山、葉琛,五品軍功林森林三人。
滕玉亭知有國 光緒甲申七月,法人陷越南北寧,法海軍統帥孤拔率艦攻臺灣不利,進逼福州,窺馬江,我軍礮中孤拔。
馬江要塞毀,軍械兵艦盡為法破。
乙酉,法人闖進鎮南關,我軍猛擊,法人敗,我軍乘勢克諒山。
人皆謂提督馮子材之功,不知實滕玉亭之力也。
玉亭少孤貧,豪放不羈,好讀書,以貧故,棄而業商。
養母以孝聞,逾年母死,投馮軍。
初為小卒,旋擢百總。
諒山之役,法軍參謀某多智謀,有幹略,勇敢善戰,子材忌之,募刺客謀陰傷之。
玉亭欣然往,跛其足,敝其衣,日行乞於法營旁,法人不察。
會軍中缺夥夫,招華人貧苦者充之,玉亭乘隙往,法人不疑,納之。
入營三月,懷椎枕刃以待。
某夜,戰,某參贊督隊,玉亭聞而潛尾之。
至郊野,出手槍轟然一聲,斃某參贊。
玉亭被執,法軍官鞫訊,玉亭無懼色,慷慨陳曰:「予,華人也,與參贊本無隙。
所以出此者,為祖國耳。
爾軍屢獲勝,計畫悉出自參贊,今參贊死,軍氣不免稍殺。
」法軍官曰:「爾從戎久,如以華軍祕密告我,可貸汝死。
」曰:「我知有國,不知有身,死非我懼。
」法官知不可強,命斃之。
臨刑時,面色如恆,向南點首者再,含笑而逝。
參贊死,法軍紛亂者屢日,我軍遂規復諒山。
左文襄呼出隊而薨 光緒乙酉,法人入寇,詔左文襄督師閩海。
至天津,與直督李文忠爭協餉,弗諧,中道謂所親曰:「老矣,不復能如往年擡槓。
到天津,與李二擡槓不中用,到江南,不得與曾九擡槓。
」俗稱強梁爭事曰擡槓。
時曾忠襄督兩江,既見,執手欷歔,相顧鬚鬢曰:「老九識我邪?我乃不能識老九。
老九之兄死矣,我便是老九之兄。
」曾喻意曰:「此行,閩海協兵協餉是小弟事。
」退而燕談,問老九一生得力所在,曰:「揮金如土,殺人如麻.」左大笑曰:「吾固謂老九才氣勝乃兄也.」 到防,憂憤時事,有如心疾,日在營中呼小孩兒「快造飯,料理裹腳草鞋,今日要打法人」,謞謞不絕口。
左右謀看戲,演忠義戰事如嶽飛大勝金兀朮等齣,乃欣然不言。
會元日,問是何日,曰:「過年。
」曰:「兒輩都在福建省城過年邪?」曰:「然。
」曰:「今日不準過年,要出隊。
法人乘過年好打廈門,小孩兒出隊,我當前敵。
」總督楊昌濬賀年,謂:「法人怕中堂,自然不來,中堂可不去。
」左曰:「此言何足信?我在浙勦粵寇,在陝、甘、新疆勦回,都非若輩怕我,尚須打。
」楊沮之不已,左哭曰:「楊石泉竟非羅羅山門人。
」左右報將軍穆圖善賀年來,曰:「彼來何事?彼在陝、甘害死劉松山,我還有多人為彼害乎?」且罵且淚。
及見,將軍曰:「中堂在此為元戎,宜坐鎮。
宜去者,將軍、總督耳。
」左曰:「汝二人已是大官矣,仍是我去。
」將軍言:「我輩固大官,要不如中堂關係大局。
」左無聲,徐言:「如此,便汝二人亦不必去,令諸統領去,諸統領不得一人不去。
」 先是,法人詗廈門距福州極西無重兵,將乘元日以大隊兵船擾廈門,未至廈門五十裡,用遠鏡測廈門沿海諸山,皆恪靖軍紅旗,知有備而遁,曰:「左宗棠利害,不可犯也。
」他日欲渡海至臺灣,楊載福請行,或謂臺灣危險,楊曰:「中堂碩德重望請行,我安得不行?」左曰:「去,善甚,惟須秘密。
」因假他事造楊以送別。
俄而楊使人以病告,左拍膝曰:「厚菴病矣,奈何?」使人省視,返命曰:「病甚,裁留一子供藥餌在側。
」左又拍膝曰:「厚菴去矣。
」楊著洋布舊衫,攜一子趁漁船渡海,以幫辦欽差關防釘船底,諜搜之,無所得。
至臺灣,僅王純龍有湘軍二千人,窮夜造姓字旗,分數人為一哨,連綿屯嶺上。
明日,法人見其旗,不知此兵何處來也,當奪回四堵、五堵各地。
和約定,左忽咄咄自語:「今日大喜事,速張燈懸彩。
」將軍、總督以為有喜事,相率入賀,問曰:「今日賀中堂,中堂是何喜事?」曰:「大喜事都不知,未免時局太不關心。
我昨日以滅法人露布入告矣。
」將軍、總督退。
使人出視和約,氣急而戰,不能成讀,太息曰:「閻中堂為全國清議所歸,奈何亦傅會和約。
」然猶不時連聲呼「訶訶,出隊出隊」,顛而嘔血,遂薨。
戍卒以髮辮歸 法、越之役,朝命鮑超、岑毓英、馮子材、劉銘傳諸帥分道出防。
未幾議和,而以水土不習感受煙瘴而死者纍纍皆是,及撤戍,皆棄其屍,歸其辮,辮係姓名籍貫,將為招魂之葬。
岑於其臨行也,設醮祭之,題一聯於醮壇雲:「是誰浩劫催成,馬革分歸,蟲沙競化,更摧殘瘴雨蠻煙,試回看越裳殄瘁,漢幟蒼茫,這無限國殤,各向天涯遙布奠;何處巫陽招得,關門月黑,塞上雲昏,盡淹滯忠魂義魄,倘他時三界輪迴,九幽度脫,願都為壯士,重來邊塞愾同仇。
」 左寶貴陣亡平壤 光緒甲午中、日之役,五月,總兵左寶貴提師五千人援朝鮮,次平壤,日本出我不意,驟進。
寶貴探知,請提督葉志超會師助戰,志超謝之,寶貴怒。
寶貴故回人,遵回禮,先期沐浴,誓臨陣死節。
會戰期迫,寶貴翎頂輝煌,為士卒先。
或勸去其翎頂,免為敵矢之的,寶貴曰:「吾服朝服,欲士卒知我先,庶競為之死也。
敵之注目,吾何懼乎?」故戰時所部兵均勇往直前。
惜孤軍獨當一面,大軍不為之援,日人圍之數重,全軍覆焉。
事聞,贈提督,照提督陣亡例賜卹。
鄧壯節陣亡黃海 光緒甲午八月十七日,廣東鄧壯節公世昌乘緻遠艦與日人戰於黃海,緻遠中魚雷而炸沉,鄧死焉。
先是,緻遠之開機進行也,艦中秩序略亂,鄧大呼曰:「吾輩從軍衞國,早置生死於度外。
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奚事紛紛為?況吾輩雖死,而海軍聲威不至墜落,亦可告無罪。
」於是眾意漸定。
觀此則知鄧早以必死自期矣。
鄧在軍激揚風義,甄拔士卒,有古烈士風。
遇忠孝節烈事,極口表揚,悽愴激楚,使人雪涕。
李文忠公鴻章嘗歎曰:「不圖近世尚有此人。
」及是,果以身死國,大節凜然,實與左寶貴相輝映也。
趙某射日人 寧陵趙某善射,性迂,然有大志,而鄙夷火器,視之蔑如也。
嘗得雕弓於古塚,脊有銘,字為大篆,曰:「生同功,死同雄,三千年,息土中,籲嗟乎弓。
」甚寶之。
一日,與友之善槍者談兵事,友極言火器之利,趙不信,約共射。
樹鵠半裡外,友發槍,十中其半,趙發矢,十不失一,自是更志得意滿。
光緒甲午中、日事起,趙自以善射請從軍,軍帥目為迂,卻之。
大憤,乃潛至遼陽,伏叢莽溝澗,狙伺日人,傅毒於矢,瞥見,輒射殺之,及聞和議成而將割棄臺灣也,日伏道旁,伺日將大山巖出,欲死之。
及遇,即發矢,不中,傷其衞兵二。
遂被執,不食而死。
旅順丐兒忠於為國 光緒甲午,日人佔遼東,駐重兵於旅順。
日兵某常出遊,一日,偶於僻巷中遇一丐兒向之行乞。
日兵解華語,見其辭令敏捷,欲挈以去,兒欣然從之。
至日營,軍士鹹與之嬉,兒亦善伺人意。
無何,營中痢疾盛行,軍士悉傳染,死亡者踵相接,丐兒亦奄臥牀第間,氣息僅屬。
一日,忽振衣而起,獨遊營中,至後營,覤無人在,探手胸次,出紙包一,疾趨至水缸列處,包啟,即布末屑傾入水中。
既竟,乃手攀缸口,目注缸水而微笑,語曰:「此一包藥屑,勝逾十萬橫磨。
國仇已報,雖死亦甘。
」語至此,氣促而喘。
忽聞喝叱一聲,回視之,則一軍官怒目相向曰:「汝膽誠不細。
」丐兒睨軍官而笑,復頻聳其肩,狀至從容,軍官不語,牽兒去。
日將某親鞫之,兒慷慨陳曰:「汝等以予為何如人乎?實言之,予非乞兒,家甚富,何至行乞,所以丐者,誑汝等耳。
幸天從吾願,竟得入汝營中。
予預蓄瀉藥甚多,汝等所飲所食,俱經予手。
予為國殺敵,早拼一死。
所恨者,藥屑猶餘,未殺盡汝等耳,予言盡於此。
」詢其姓名籍貫及布無唆使,兒大笑曰:「汝等真庸夫,何問為?予無名,旅順一丐兒也。
」固詰之,勃魚怒曰:「殺則殺耳,呶呶不休,殊惹人厭。
」日將令部下錮禁之,徐探其實。
兒乘人不意,以首撞柱而死。
事後數年,漸有人謂兒為旅順某富商之幼子,憤日人橫暴,背父母出此。
不吐姓字者,實恐株連父母也。
邱逢甲謀保臺灣 邱逢甲,臺灣人,字仙根。
軀魁梧。
幼負大志,於書靡所不讀。
未幾,舉於鄉,旋舉進士,授主事。
光緒甲午臺灣兵事之初起也,逢甲憂之,日集鄉民訓練,備戰守,涕泣而語之曰:「吾臺孤懸海外,去朝廷遠,朝廷之愛吾臺,曷若吾臺人之自愛。
官兵又不盡足恃,一旦變生不測,朝廷遑復相顧。
惟人自為戰,家自為守耳。
否則禍至無日,祖宗廬墓擲諸無何有之鄉,吾儕其何以為家耶?」聽者鹹痛哭,願惟命是聽。
時護臺撫唐景崧與劉永福交惡,分兵而守,逢甲又引以為憂,乃急為之調停。
景崧堅持不為動,二軍遂分,逢甲出而歎曰:「其殆天乎!」 割地之議既起,舉國大譁,臺民爭尤力,廷意頗動,欲改約,而約不可改。
時俄、德、法三國出而抗日本,日本懼,許還遼東,臺灣終不肯還。
旋換約於煙臺,適臺灣舉人以會試在都,伏闕上書,涕泣而爭。
朝廷不顧,特命景崧率軍民內渡,又命李經方為臺灣交割使,逢甲乃倡臺灣自主之說。
臺人響應,以須先定憲法,羣推逢甲起草。
逢甲遂草定臨時憲法,議建臺灣為民主國,選總統、副總統各一人,開議院,定官制,設內部、外部、軍部,製藍地黃虎國旗,皆贊成。
次議總統,眾意屬景崧,逢甲乃帥紳民數千人鼓吹前導,詣撫署,上臺灣民主國總統印綬於景崧。
景崧朝服出,望闕九叩首,旋北面受任,大哭而入。
即撫署為總統府,電告於朝,言遙奉正朔,永作屏藩。
副總統一席,羣以屬逢甲,逢甲不獲辭,乃為副總統兼大將軍,大權仍景崧操之,於是臺灣為自主國矣。
臺既自主,設官分職,部署略定,官吏不願留者聽內渡,有留者,有去者。
時日本明治天皇已命樺山資紀為臺灣總督,兵艦將大集,臺中兵力薄弱,餉又不繼,乃乞兵餉於沿海各督撫,無應者。
又命陳季同介法人,求各國承認自主,皆不答。
景崧復不善治軍,軍中時有變志,什長李文奎殺副將方某,景崧不能正文奎罪,乃令充營官,軍士夙藐視景崧,至是,益紊亂無紀律矣。
逢甲請嚴肅軍律,景崧不從,逢甲不獲已,乃練鄉團義兵以備變。
傾家財充餉,不足,則乞諸義士捐資以助之。
及日兵大集,戰不利,據臺北,景崧遁。
日人又詗知臺灣自主事為逢甲所倡,下令嚴索。
會防守臺南之劉永福以兵力不支亦失守,於是逢甲知事不可為,亦內渡入粵,而臺灣遂亡。
逢甲既內渡,遂入廣東,家於嘉應州,買屋居焉,自署為臺灣之遺民。
簡大獅愛國 閩人簡大獅,少有勇名,富民族平等思想,市井傭工請見亦禮之,若上賓焉。
嘗遊廈門,偶於途中睹一西人欺淩一華人,又有一人袖手旁觀,其色若自得者,大獅恥之,乃擊旁觀者之頰而罵之曰:「若視同胞受辱,不引為恥,反顧而笑之,誠無恥之尤者也。
」西人見其勇,亦遽退焉。
光緒乙未,大獅聞臺灣割於日,甚不平,乃散其家資,募死士拒強鄰
英將戈登素相服,及誅蘇城降酋,戈登意不平,忿與絕。
至是聞之,泣下,乞其督陣時二長旗攜以歸,為紀念。
舊藏程之鏡攝小影二,至是以一遺李而自懸其一。
西人每輕視我國大將,其重程如此。
李具以狀聞,追贈太子太保,謚忠烈,給騎都尉世職,事蹟宣付史館,安慶、蘇州、嘉興俱建專祠。
多忠勇以創卒 同治甲子,西安將軍多忠勇公隆阿勦滇回藍大順於甘肅之盩厔,城小而固,久不拔,朝廷以其用兵素稱神速,訝其師久無功也,嚴旨詰問。
多起自武員,不耐摧折,又自恥其困於小寇也,二月二十三日,掘地道,燃火藥,轟開月城丈餘,自率穆圖善、姜玉順等驟入其城。
不意城內尚有堅卡五道,將士力攻不能破。
多在礮臺親自擂鼓,寇見其衣黃馬褂也,知為大帥,以鳥槍狙擊之,頭眼受傷。
忍創回營,傳令諸將:「此城速克,傷重亦可痊。
如不克,傷輕亦不欲復活。
」諸將四面環攻,以次日三更克復縣城,大順逃至漢陰,為團練所截殺。
而多傷病益劇,巡撫劉蓉往視之,見其臥於躺椅,困憊殊甚,竟瞠目不能語,遂以四月十五日薨於盩厔。
僧格林沁陣亡 同治乙醜夏四月,忠親王僧格林沁督陳國瑞、郭寶昌、成保、何建鰲等軍與撚戰於曹南,敗,退入空堡,被圍數重,且欲掘長濠以困之。
官軍糧草俱乏,逮夜,洶洶欲潰。
諸將鹹啟王,請突圍出,不許,固請,乃許之。
王部分諸將,自與成保馬隊俱,使降撚桂三率數百騎為前驅。
王飲酒至醉,上馬,馬踶逸不肯行,乃易馬以出,時已二更矣。
天星昏黑,桂三有異志,既出堡,即反走,突衝官軍,撚乘之,國瑞所部步隊四千覆潰幾盡,國瑞僅以身免。
餘軍與撚不相辨識,長驅並騖於昏黑中,遲明,收隊入堡,不知王所在。
俄有戴三眼花翎紅頂之撚首揚揚過圩去,未幾,跡至麥塍中,見王已遇害,身受數傷,旁一僮從死焉。
乃以騎載王屍,告有司歛之。
總兵何建鰲、內閣學士全順皆死於陣。
或曰,王被圍至數重,乃下馬踞坐於地,示諸軍無退意,撚亦不知為王也。
圍之愈急,適諸將皆先發,左右無可以解此圍者,王恐為撚所得,遂從容就義。
一撚取其冠獻於酋,酋問冠何來,以王就義對。
酋曰:「既王就義,此冠即不當持來。
」令速誅之。
明日,國瑞求王屍,撚復圍之。
陳凡三出入,呼曰:「王之威德,爾輩所知也,豈可不令其返葬故鄉乎?今日不得王屍,吾必不返。
」撚相謂曰:「彼既求王屍,不可困之。
」乃解去。
卒獲王屍以出。
或又曰,王既被困一日夜,亟命所部突圍而出。
及半道,為撚所逼,單騎折回,部下不知也。
王知不能脫,乃下騎,趺坐草間。
撚中一頑童見之,異其狀,更見其佩帶各物均罕睹,即索其翠玉搬指、荷包等件,王一一擲與。
頑童走示他人,眾亦為異,集視之,王不言不動,與語,亦不答。
有測其必非常人者,舉槍刺之,立斃,亦不知其為王也。
其部下突圍後,不得王之所在,正事搜訪,而其騎獨歸,乃始知有變矣。
汪柳門忠於德宗 錢塘汪柳門侍郎鳴鑾之被逐也,諭旨謂其離間宮廷,逐回原籍。
先是,孝欽後垂簾訓政,大權在握,德宗惟拱手受成而已。
汪頗獲聖眷,侍講筵進講之暇,輒有所言,皆忠於德宗者。
語為孝欽所聞,大怒,遂遭嚴譴。
馬江諸將死事 光緒甲申馬江之敗,死事最烈者為督帶飛雲兵輪副將銜參將高騰雲、管帶福星輪船五品軍功陳英。
時學士張佩綸原疏敘高事雲:「該參將由粵來援,論事吶吶,如不出口。
前月二十六日,法增一船,諸將來請援,獨義形於色,臣心異之。
夜復來見,詢以方略,該參將曰:『閩防之意,本以牽制,使敵不發耳。
廠非戰地也,但礮注子人枕戈者已一月,晝夜相持,咫尺間恐釀成戰事。
知帥意急欲先發,必多牽制不可得,南洋援必不來,即來,怯將亦無用,徒害事耳。
』臣詰之曰:『然則奈何?』對曰:『專攻孤拔,得一當以報而已。
』臣欲令其統率諸將,則辭以資望在李新明後,且曰:『水師船各自為戰,非若陸軍一將,能指揮十餘萬也。
請不必紛更,堅守以待上命。
』該參將既去,臣復囑各船就商籌策,該參將志定神完,誓死報國。
是日手發巨礮,擊其烏波船,一一命中,以一飛雲小艦當敵人三大艦,中流堅拒不退。
忽橫來一礮,該參將骽為之折,復一礮,遂飛入水中而沒,舟乃發火。
」其敘陳事雲「該軍功人極瘦弱,文理甚優。
方敵艦日增,臣深憂之,軍功上書,請以各輪船合攻孤拔座船,而艇船等發火牽制下遊,使各輪小商船水勇及捍雷船截其魚雷艦。
所論均有條理,臣采其論,下諸將。
布置略定,無如法暗約英、美先發也。
軍功見英、美船驟下,急起椗誓眾曰:『此吾報國日矣。
吾船與礮俱小,非深入不及敵船。
』敵以三船環之,舟中機損人亡,不顧,但以礮向孤拔船,孤拔船受礮略退。
敵復增船來持,至一時許,軍功猝中礮於望台,學生王漣隨殉,船始焚毀。
英、美船觀戰者均稱歎不置,為之深惜」雲雲。
是役也,力戰死者尚有千總許壽山、葉琛,五品軍功林森林三人。
滕玉亭知有國 光緒甲申七月,法人陷越南北寧,法海軍統帥孤拔率艦攻臺灣不利,進逼福州,窺馬江,我軍礮中孤拔。
馬江要塞毀,軍械兵艦盡為法破。
乙酉,法人闖進鎮南關,我軍猛擊,法人敗,我軍乘勢克諒山。
人皆謂提督馮子材之功,不知實滕玉亭之力也。
玉亭少孤貧,豪放不羈,好讀書,以貧故,棄而業商。
養母以孝聞,逾年母死,投馮軍。
初為小卒,旋擢百總。
諒山之役,法軍參謀某多智謀,有幹略,勇敢善戰,子材忌之,募刺客謀陰傷之。
玉亭欣然往,跛其足,敝其衣,日行乞於法營旁,法人不察。
會軍中缺夥夫,招華人貧苦者充之,玉亭乘隙往,法人不疑,納之。
入營三月,懷椎枕刃以待。
某夜,戰,某參贊督隊,玉亭聞而潛尾之。
至郊野,出手槍轟然一聲,斃某參贊。
玉亭被執,法軍官鞫訊,玉亭無懼色,慷慨陳曰:「予,華人也,與參贊本無隙。
所以出此者,為祖國耳。
爾軍屢獲勝,計畫悉出自參贊,今參贊死,軍氣不免稍殺。
」法軍官曰:「爾從戎久,如以華軍祕密告我,可貸汝死。
」曰:「我知有國,不知有身,死非我懼。
」法官知不可強,命斃之。
臨刑時,面色如恆,向南點首者再,含笑而逝。
參贊死,法軍紛亂者屢日,我軍遂規復諒山。
左文襄呼出隊而薨 光緒乙酉,法人入寇,詔左文襄督師閩海。
至天津,與直督李文忠爭協餉,弗諧,中道謂所親曰:「老矣,不復能如往年擡槓。
到天津,與李二擡槓不中用,到江南,不得與曾九擡槓。
」俗稱強梁爭事曰擡槓。
時曾忠襄督兩江,既見,執手欷歔,相顧鬚鬢曰:「老九識我邪?我乃不能識老九。
老九之兄死矣,我便是老九之兄。
」曾喻意曰:「此行,閩海協兵協餉是小弟事。
」退而燕談,問老九一生得力所在,曰:「揮金如土,殺人如麻.」左大笑曰:「吾固謂老九才氣勝乃兄也.」 到防,憂憤時事,有如心疾,日在營中呼小孩兒「快造飯,料理裹腳草鞋,今日要打法人」,謞謞不絕口。
左右謀看戲,演忠義戰事如嶽飛大勝金兀朮等齣,乃欣然不言。
會元日,問是何日,曰:「過年。
」曰:「兒輩都在福建省城過年邪?」曰:「然。
」曰:「今日不準過年,要出隊。
法人乘過年好打廈門,小孩兒出隊,我當前敵。
」總督楊昌濬賀年,謂:「法人怕中堂,自然不來,中堂可不去。
」左曰:「此言何足信?我在浙勦粵寇,在陝、甘、新疆勦回,都非若輩怕我,尚須打。
」楊沮之不已,左哭曰:「楊石泉竟非羅羅山門人。
」左右報將軍穆圖善賀年來,曰:「彼來何事?彼在陝、甘害死劉松山,我還有多人為彼害乎?」且罵且淚。
及見,將軍曰:「中堂在此為元戎,宜坐鎮。
宜去者,將軍、總督耳。
」左曰:「汝二人已是大官矣,仍是我去。
」將軍言:「我輩固大官,要不如中堂關係大局。
」左無聲,徐言:「如此,便汝二人亦不必去,令諸統領去,諸統領不得一人不去。
」 先是,法人詗廈門距福州極西無重兵,將乘元日以大隊兵船擾廈門,未至廈門五十裡,用遠鏡測廈門沿海諸山,皆恪靖軍紅旗,知有備而遁,曰:「左宗棠利害,不可犯也。
」他日欲渡海至臺灣,楊載福請行,或謂臺灣危險,楊曰:「中堂碩德重望請行,我安得不行?」左曰:「去,善甚,惟須秘密。
」因假他事造楊以送別。
俄而楊使人以病告,左拍膝曰:「厚菴病矣,奈何?」使人省視,返命曰:「病甚,裁留一子供藥餌在側。
」左又拍膝曰:「厚菴去矣。
」楊著洋布舊衫,攜一子趁漁船渡海,以幫辦欽差關防釘船底,諜搜之,無所得。
至臺灣,僅王純龍有湘軍二千人,窮夜造姓字旗,分數人為一哨,連綿屯嶺上。
明日,法人見其旗,不知此兵何處來也,當奪回四堵、五堵各地。
和約定,左忽咄咄自語:「今日大喜事,速張燈懸彩。
」將軍、總督以為有喜事,相率入賀,問曰:「今日賀中堂,中堂是何喜事?」曰:「大喜事都不知,未免時局太不關心。
我昨日以滅法人露布入告矣。
」將軍、總督退。
使人出視和約,氣急而戰,不能成讀,太息曰:「閻中堂為全國清議所歸,奈何亦傅會和約。
」然猶不時連聲呼「訶訶,出隊出隊」,顛而嘔血,遂薨。
戍卒以髮辮歸 法、越之役,朝命鮑超、岑毓英、馮子材、劉銘傳諸帥分道出防。
未幾議和,而以水土不習感受煙瘴而死者纍纍皆是,及撤戍,皆棄其屍,歸其辮,辮係姓名籍貫,將為招魂之葬。
岑於其臨行也,設醮祭之,題一聯於醮壇雲:「是誰浩劫催成,馬革分歸,蟲沙競化,更摧殘瘴雨蠻煙,試回看越裳殄瘁,漢幟蒼茫,這無限國殤,各向天涯遙布奠;何處巫陽招得,關門月黑,塞上雲昏,盡淹滯忠魂義魄,倘他時三界輪迴,九幽度脫,願都為壯士,重來邊塞愾同仇。
」 左寶貴陣亡平壤 光緒甲午中、日之役,五月,總兵左寶貴提師五千人援朝鮮,次平壤,日本出我不意,驟進。
寶貴探知,請提督葉志超會師助戰,志超謝之,寶貴怒。
寶貴故回人,遵回禮,先期沐浴,誓臨陣死節。
會戰期迫,寶貴翎頂輝煌,為士卒先。
或勸去其翎頂,免為敵矢之的,寶貴曰:「吾服朝服,欲士卒知我先,庶競為之死也。
敵之注目,吾何懼乎?」故戰時所部兵均勇往直前。
惜孤軍獨當一面,大軍不為之援,日人圍之數重,全軍覆焉。
事聞,贈提督,照提督陣亡例賜卹。
鄧壯節陣亡黃海 光緒甲午八月十七日,廣東鄧壯節公世昌乘緻遠艦與日人戰於黃海,緻遠中魚雷而炸沉,鄧死焉。
先是,緻遠之開機進行也,艦中秩序略亂,鄧大呼曰:「吾輩從軍衞國,早置生死於度外。
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奚事紛紛為?況吾輩雖死,而海軍聲威不至墜落,亦可告無罪。
」於是眾意漸定。
觀此則知鄧早以必死自期矣。
鄧在軍激揚風義,甄拔士卒,有古烈士風。
遇忠孝節烈事,極口表揚,悽愴激楚,使人雪涕。
李文忠公鴻章嘗歎曰:「不圖近世尚有此人。
」及是,果以身死國,大節凜然,實與左寶貴相輝映也。
趙某射日人 寧陵趙某善射,性迂,然有大志,而鄙夷火器,視之蔑如也。
嘗得雕弓於古塚,脊有銘,字為大篆,曰:「生同功,死同雄,三千年,息土中,籲嗟乎弓。
」甚寶之。
一日,與友之善槍者談兵事,友極言火器之利,趙不信,約共射。
樹鵠半裡外,友發槍,十中其半,趙發矢,十不失一,自是更志得意滿。
光緒甲午中、日事起,趙自以善射請從軍,軍帥目為迂,卻之。
大憤,乃潛至遼陽,伏叢莽溝澗,狙伺日人,傅毒於矢,瞥見,輒射殺之,及聞和議成而將割棄臺灣也,日伏道旁,伺日將大山巖出,欲死之。
及遇,即發矢,不中,傷其衞兵二。
遂被執,不食而死。
旅順丐兒忠於為國 光緒甲午,日人佔遼東,駐重兵於旅順。
日兵某常出遊,一日,偶於僻巷中遇一丐兒向之行乞。
日兵解華語,見其辭令敏捷,欲挈以去,兒欣然從之。
至日營,軍士鹹與之嬉,兒亦善伺人意。
無何,營中痢疾盛行,軍士悉傳染,死亡者踵相接,丐兒亦奄臥牀第間,氣息僅屬。
一日,忽振衣而起,獨遊營中,至後營,覤無人在,探手胸次,出紙包一,疾趨至水缸列處,包啟,即布末屑傾入水中。
既竟,乃手攀缸口,目注缸水而微笑,語曰:「此一包藥屑,勝逾十萬橫磨。
國仇已報,雖死亦甘。
」語至此,氣促而喘。
忽聞喝叱一聲,回視之,則一軍官怒目相向曰:「汝膽誠不細。
」丐兒睨軍官而笑,復頻聳其肩,狀至從容,軍官不語,牽兒去。
日將某親鞫之,兒慷慨陳曰:「汝等以予為何如人乎?實言之,予非乞兒,家甚富,何至行乞,所以丐者,誑汝等耳。
幸天從吾願,竟得入汝營中。
予預蓄瀉藥甚多,汝等所飲所食,俱經予手。
予為國殺敵,早拼一死。
所恨者,藥屑猶餘,未殺盡汝等耳,予言盡於此。
」詢其姓名籍貫及布無唆使,兒大笑曰:「汝等真庸夫,何問為?予無名,旅順一丐兒也。
」固詰之,勃魚怒曰:「殺則殺耳,呶呶不休,殊惹人厭。
」日將令部下錮禁之,徐探其實。
兒乘人不意,以首撞柱而死。
事後數年,漸有人謂兒為旅順某富商之幼子,憤日人橫暴,背父母出此。
不吐姓字者,實恐株連父母也。
邱逢甲謀保臺灣 邱逢甲,臺灣人,字仙根。
軀魁梧。
幼負大志,於書靡所不讀。
未幾,舉於鄉,旋舉進士,授主事。
光緒甲午臺灣兵事之初起也,逢甲憂之,日集鄉民訓練,備戰守,涕泣而語之曰:「吾臺孤懸海外,去朝廷遠,朝廷之愛吾臺,曷若吾臺人之自愛。
官兵又不盡足恃,一旦變生不測,朝廷遑復相顧。
惟人自為戰,家自為守耳。
否則禍至無日,祖宗廬墓擲諸無何有之鄉,吾儕其何以為家耶?」聽者鹹痛哭,願惟命是聽。
時護臺撫唐景崧與劉永福交惡,分兵而守,逢甲又引以為憂,乃急為之調停。
景崧堅持不為動,二軍遂分,逢甲出而歎曰:「其殆天乎!」 割地之議既起,舉國大譁,臺民爭尤力,廷意頗動,欲改約,而約不可改。
時俄、德、法三國出而抗日本,日本懼,許還遼東,臺灣終不肯還。
旋換約於煙臺,適臺灣舉人以會試在都,伏闕上書,涕泣而爭。
朝廷不顧,特命景崧率軍民內渡,又命李經方為臺灣交割使,逢甲乃倡臺灣自主之說。
臺人響應,以須先定憲法,羣推逢甲起草。
逢甲遂草定臨時憲法,議建臺灣為民主國,選總統、副總統各一人,開議院,定官制,設內部、外部、軍部,製藍地黃虎國旗,皆贊成。
次議總統,眾意屬景崧,逢甲乃帥紳民數千人鼓吹前導,詣撫署,上臺灣民主國總統印綬於景崧。
景崧朝服出,望闕九叩首,旋北面受任,大哭而入。
即撫署為總統府,電告於朝,言遙奉正朔,永作屏藩。
副總統一席,羣以屬逢甲,逢甲不獲辭,乃為副總統兼大將軍,大權仍景崧操之,於是臺灣為自主國矣。
臺既自主,設官分職,部署略定,官吏不願留者聽內渡,有留者,有去者。
時日本明治天皇已命樺山資紀為臺灣總督,兵艦將大集,臺中兵力薄弱,餉又不繼,乃乞兵餉於沿海各督撫,無應者。
又命陳季同介法人,求各國承認自主,皆不答。
景崧復不善治軍,軍中時有變志,什長李文奎殺副將方某,景崧不能正文奎罪,乃令充營官,軍士夙藐視景崧,至是,益紊亂無紀律矣。
逢甲請嚴肅軍律,景崧不從,逢甲不獲已,乃練鄉團義兵以備變。
傾家財充餉,不足,則乞諸義士捐資以助之。
及日兵大集,戰不利,據臺北,景崧遁。
日人又詗知臺灣自主事為逢甲所倡,下令嚴索。
會防守臺南之劉永福以兵力不支亦失守,於是逢甲知事不可為,亦內渡入粵,而臺灣遂亡。
逢甲既內渡,遂入廣東,家於嘉應州,買屋居焉,自署為臺灣之遺民。
簡大獅愛國 閩人簡大獅,少有勇名,富民族平等思想,市井傭工請見亦禮之,若上賓焉。
嘗遊廈門,偶於途中睹一西人欺淩一華人,又有一人袖手旁觀,其色若自得者,大獅恥之,乃擊旁觀者之頰而罵之曰:「若視同胞受辱,不引為恥,反顧而笑之,誠無恥之尤者也。
」西人見其勇,亦遽退焉。
光緒乙未,大獅聞臺灣割於日,甚不平,乃散其家資,募死士拒強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