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友類
關燈
小
中
大
為之語曰「生女慎勿嗔,養女不嫁有孝貞。
」 唐容齋守母棺 唐容齋有母喪,會賊入其邑,殺長吏,死者相枕藉。
唐縗麻苴杖,臥喪次,賊逐之,環柩三匝,且泣且罵。
賊以刀斫唐,弗中,中幾,幾裂,刀亦寸寸斷。
賊相顧驚怪,稍稍引去,自是遂相誡,無敢入唐孝子門。
王恩榮為父復仇 王恩榮,字仁庵,蓬萊諸生也。
父永泰,為縣吏尹奇強毆死,恩榮甫九齡。
祖母劉氏力訟,官袒奇強,給銀十兩,斥去其狀,劉悲憤,閉門自經死。
恩榮母亦劉氏,既抱夫仇,復痛姑喪,重裹官所予十金,識而藏之,渴葬其姑,厝永泰於小屋中,自居其旁,大書示其子曰:「汝知殺而父者誰耶?」痛哭三年,嬰疾且卒,呼孝子至,授以裹金曰:「汝家累年積三喪,而祖母及父皆不得良死,而吾仇竟優遊法外。
此裹金官所給也,汝家以三命易十金矣。
吾所以寶藏至死者,冀汝長成,能見金而念仇。
今金在仇存,汝當知祖母及父母之死狀慘也。
」恩榮受金,乃大哭。
恩榮家連積三喪,日益貧。
服闋,入邑庠,誓於父柩,以利斧自隨。
其舅患之,令讀書長山島中,且戒之曰:「復仇,固志士,然以四命易一仇,且自斬其嗣,毋庸也,必勿報仇.」恩榮佯諾,日取伍員列傳讀之,讀已,即哭.夜深,則露香告天,冀得仇所.夜夢,輒遇仇呼罵,拊牀呻囈,如觸魔魘.時年二十有八,筋力稍壯,幸舉一子,告其舅曰:「王氏有胤續矣.」 恩榮乃懷斧入城,遇奇強於道,猝進斧,手顫不即中,掇石投之,奇強仆於道周。
乃猱進,將就而殊之,路人大集,不得逞,奇強遂戢足不窺門宇。
一日,偶獨立,而恩榮已伏偵其門,直前斧之,氈帽厚,得不殊,但創其耳。
家人奔愬於官,顧年遠而永泰獄無左驗,官將坐恩榮以謀殺,恩榮涕泣出裹金,硃批爛然,其裹以指血作書鈐之,官見兩太息曰:「孝哉王生!罪爾違天,違天不祥。
聽爾違法,違法得罪。
考諸《周禮》,有調人之司,尹奇強,汝終身避王生可也。
」恩榮應聲哭,官亦哭,奇強遂遯於棲霞。
事寢八年矣。
奇強固長於醫,其戚某為奇強所常往來者,子弟造棲霞堅請,奇強亦以事隔久遠,未必即值恩榮,逡巡入城。
道經一小巷,奇強固縮備,則張望無人始進,而恩榮已突出小屋中,以手揕其胸,奇強知不免,泥首乞哀,恩榮曰:「奇強,爾大命近,吾父遲爾久矣。
」疾下其斧,斧入,顱開,血濺恩榮面。
然猶患不死,則以足力蹴其胸,實則奇強中斧時已久殊,恩榮恨之深,故累蹴以洩其憤。
鄰右聞聲爭集,遮恩榮,不聽前,恩榮大笑曰:「王恩榮白日殺人報仇,豈能逃者?眾來,隨恩榮面令君以自首。
」 奇強家延訟師,謂當日永泰實自縊而死,非毆斃者。
縣官欲開棺驗視,恩榮稽首出血曰:「尹氏所求者,欲論抵耳。
吾既不愛死,則尹氐之欲己償,吾安忍再暴父屍,以重己罪。
」官不能屈,博徵諸胥吏及父老,鹹曰:「永泰之死,實奇強斃之,且恩榮伺之十餘年,今日得復其仇,天也。
」官遂具牒上之法司,法司議曰:「古律無復仇之文,然查今律,有擅殺行兇人者,予杖六十。
其即時殺死者不論,是未嘗不教人復仇也。
恩榮父死三年,尚未成童,其後疊殺不遂,雖非即,猶即也。
觀其視死如飴,激烈之氣有足嘉者,應特予開釋,復其諸生。
即以原存埋葬銀給還尹氏,以彰其孝。
」且將具題請旌,恩榮之舅聞之,造有司曰:「孺子求見其父母耳,夫人遭奇禍,以要旌門式閭之榮,又何忍矣?」官歎曰:「汝亦賢者也。
」遂止,而祀其母於祠,時康熙己醜也。
是時蒞斯事者則撫軍蔣廷錫,提學黃叔琳,觀察李發甲,皆一時名宿。
趙希乾割心食母 南豐趙希乾,年十七,母病甚,割心以食母。
既剖胸,心不可得,則叩腸而截之,母子俱無恙。
其後胸肉合,腸不得入,糞穢自胸次出,穀道遂閉,而飲食男女如平人。
丁季淵母喪不脫衰 丁季淵居繼母張夫人喪,三年不脫衰。
以親染風疾,終身不言風。
王瑞虹冒火負祖母 錢塘王瑞虹,名湛,聚族居杭州長闆巷。
一夕,盜入其室,無所獲,遂縱火。
時火猝起,人又畏盜,皆屏跡不敢前。
祖母沈氏年耄不能避,陷煙焰中,徑路且絕。
瑞虹挺身投焰,負之出,毛髮為焦,兩得無恙。
林鐵崖欲見父母 林鐡崖持節駐珠 ,其地故多颶風,風起,拔山飛樹.李嘗袒立中庭,仰天祝曰:「好將某吹送到泉郡開元寺,挂東西千丈二石塔上,然後呼僧絙引而下,得見吾父母,拊棺一慟,幸甚.」 袁重其捧衣思母 袁重其將出遊,母輒為脫衣浣澣而更絍之。
偶就客飲,有鑷工為之按摩,誤為所裂。
初不覺,歸寢,解外服,乃見之,則母前所絍之衣,離摐不可卸,大驚,捧衣長號,悔痛終身,不能釋。
徐智千孝母 仁和徐智千茂才元英正直好義,事母尤孝,先意承志,惟恐或失其歡。
既舉茂才,謂帖括無益世用,欲棄去,秋試期近,母強之應考,遂欣然入闈。
薦而不售,母使遊燕京,應京兆試,乃居全浙會館三載,有《懷母》詩題壁間。
同治甲戌,八世孫印香舍人恩綬以計偕入都,攝影以歸。
一日,茂才方在書齋剃頭,【宋黃山谷詩「身不出家心若住,何須更覓剃頭書」。
】母召之,則剃匠方與茂才辨論詩律。
母聞之大喜,亟詔茂才出資,令剃匠就傅。
既知其有母待養而不可輟業也,復詔茂才月給米一石,茂才悉遵母命,無敢違。
劉琪間關尋父 康熙間,畢節劉琪生四歲,父出賈不返,琪時涕泣思父,輒依母陳氏問父形貌奚若,及平日言動,謹志之。
既而請於母,欲求父所在,母曰:「兒幼穉,何能為?姑待之。
」至年十四,泣謂母曰:「兒行決矣。
」母亦泣曰:「若父始客滇,今十年,不知所往,兒能大索天下邪?慎無去我。
」琪跪曰:「兒幸有兄弟,可奉母,母無念兒。
兒不得父,不可為子,兒行決矣。
」則先求之滇,不得,則之蜀,之楚,西踰桂林,北走秦隴,險阻寒餓,屢瀕於死。
時距父客遊時已遼遠,傳聞疑似,必蹤迹達其地,望絕而後之它。
思悲悽愴,為詩四十章傳於人,冀有來告者。
既而琪又之吳越,之齊魯,之燕,之趙,如是者十年。
一日,忽於京師之國舅廠聞有鄉音者,審裡居姓名,則其父也。
道家常事,悉符合,相持大慟,道路聞者皆流涕。
琪侍父歸,母猶無恙。
家故貧,竭力營甘旨,孝養二十餘年,及遭憂,年四十餘矣。
子五人,一舉於鄉,孫、曾並著文行。
玄孫禦史晟昌始以琪事實上於朝,覆按得實,乃命有司坊其縣而祠祀之。
楊大瓢為父訟冤 山陰楊賓,字大瓢。
工詩善書,嗜著述,鄉裡有楊才子之目。
又安城以友人事牽連,戍寧古塔,賓赴闕訟冤。
聖祖鑒其誠,諭令之柳條邊,迎父歸養,塞外人稱為楊孝子。
著有《柳邊記略》。
賓既歸越,鄉人亦改稱為孝子焉。
唐女願為婢贖父 康熙朝,守備唐汾犯法當成尚陽堡,而家有老母,其幼女投牒刑部,願入官為婢,留父養親。
情詞悽楚,涕落無聲,諸曹郎憐其孝,屢為乞請,而卒格於例。
慈谿鄭寒村太守梁時官刑部,為賦《悲唐行》。
潘天成尋父母 桐城諸生潘天成錫壽,世稱潘孝子。
幼與父母避仇相失,天成乞食求之,往來休寧山中,跳走哭泣,每至市,輒持一鼗鼓,大聲為鄉語,觀者從而笑之,莫測其意也。
行至江西界,其母從巷中出,頗疑天成非丐者,詳問所由,相持而悲。
因又詢知父所在,迎之歸裡。
天成論學祖姚江,又從荊溪湯之錡,受東林之學,後事宣城梅文鼎,略涉曆算。
狷潔長貧,以老餓死。
方恪敏迎父骸骨 桐城方恪敏公觀承天性孝友,封翁以事戍邊,卒於戍所。
恪敏年甫弱冠,聞耗,跣足徒行數萬裡,至塞外,負父骸骨歸。
後以布衣獲馬周之遇,官至直隸總督。
徐煐刲股療母疾 徐煐,杭郡庠生徐栩子,性孝友。
康熙辛卯,栩妻周氏病篤,煐年甫十六,見母病日急,私念刲股可療疾,因潛割左股和藥以進。
越八年為戊戌,母卒,乃親蔔地於西湖山麓,躬負畚挶以葬之。
陳孀婦助父四萬金 康、雍間,海寧陳氐有孀婦,富而孝。
父嘗官州牧,以罣誤,圖復官,需二萬金,擬商諸婦。
別多年,遽數百裡,詣之,閽人入報,亟請稍憩廳事,婦已步至屏後,是固急欲見父也。
逾刻,婢以紅氍毹敷地,然但聞環珮聲而已,忽一婢雲:「夫人扶病來矣。
」少頃,復加繡毯,終不出。
父怪之,命僕私問於婢,婢言地塵垢,夫人畏伏地,必俟父命免拜,方出。
父乃傳諭去地衣,謂病初愈,可弗拜,免勞乏。
語未畢,姍姍來前,作欲拜狀,父止之,乃襝袵萬福。
父命坐,然後詳叩起居,並途中勞頓否。
延入內闥,父述來意,婦言此細事,弟輩或僕來均可,何勞大人親至。
然數年不見顏色,藉得稍申定省,甚善。
又言復官後,安能即有缺,恐二萬金不敷,行時,兌四萬金可也。
堅留十餘日,灑淚而別。
孝敬後至賜園問安 京師獅子林北有世宗藩邸扈蹕時賜園。
聖祖幸園進膳,特命孝敬後率孝聖後問安拜覲,天顏喜溢,連稱有福之人。
王麟瑞無愧事繼母如母 雍正朝,南靖王侍禦麟瑞八歲喪母,能盡哀,事繼母如母,母病渴,思食青梅,侍禦繞樹呼號,絕食三日。
父歿,廬墓三年,突遇虎,虎卻避之。
裡人劉陞,遺金數百兩,拾而還之,俾得完娶。
雍正紀元,既舉特科,復以薦授永平知府,擢四川道監察禦史。
徐大姑刲股療母疾 錢塘孝女徐大姑為吏部尚書文敬公潮孫女,陝西巡撫靜谷宗丞(木巳)女。
母素患羸疾,雍正丙午七月,宗丞方以編修典試廣西,隨母在杭,見母病篤,因語弟曰:「母病已篤,儻不起,將奈何?吾已投疏禱神,願以身代。
」旋又割股和藥以進,母病果愈。
張白氏刲肱療母 陽湖張金第妻白氏生三子,夫死於京師,舅亦旋歿。
家貧,藉紡織度日,戚族有周給者,皆簿記之,以為異日報答之地,年六十四卒。
其母病時,嘗刲肱以進,舅疾復然,知縣黃瑞鵬表其門曰「純孝苦節」。
有孫名惠言,字臯文,聞人也。
高宗依祖訓 太宗嘗命儒臣繙譯《三國志》、遼、金、元史,性理諸書,以教國人。
及讀《金世宗本紀》,見申女真人學漢人衣冠之禁,心偉其語。
一日,禦翔鳳樓,傳諭王大臣,不許褒衣博帶,以染漢人習氣,凡祭享明堂,必手自割俎以昭誠敬,諄諄數千言,詳載聖訓。
故高宗欽依祖訓,於八旗校射處,皆立臥碑以示儆焉。
高宗孝孝聖後 高宗侍奉孝聖後,孝養備至。
每巡幸木蘭、江浙,必首奉慈輿,朝夕侍奉。
嘗從後之訓,減刑罷兵。
後喜居暢春園,上恆於冬季入宮之後,間數日,必問安侍膳。
及崩,則於燕處之地皆設寢宮,巾櫛、楎椸、沐盆、吐盂,備陳如生時。
時往參謁,哭每失聲,且於園隙建恩慕寺以資冥福。
孝賢後孝孝聖後 孝賢後事孝聖後最得歡心,高宗嘗稱其淑德為古今之賢後,故待遇後族至優,富察氏之先後膺五等封爵者,凡十四人。
後崩,禦祭文字,哀婉沈摯,凡平日所禦奩具衣物不令撤去,悉如常設之,蓋念其孝也。
蔣韶年願代父戍 乾隆丁巳,長蘆運使蔣國祥以事謫戍軍臺,其子韶年屢求代,不得。
壬戌五月,出塞省之,慟哭求於臺帥。
帥憐之,為奏請,果獲俞旨。
國祥歸,尋卒,韶年旋亦放還。
馮成修乞假尋父 南海馮成修,字達天。
七齡喪母,父遠出不歸,依世父以居,與語其父,輒涕泗交頤,益奮學。
乾隆己未成進士,點庶吉士,散館,授吏部主事。
庚午,擢郎中。
己卯,視蜀學,揭條約十四則以訓士。
得官後,兩次乞假尋父,卒無所遇。
年六十一,假歸,不復出,掌教粵秀、越華兩書院,受業數百人。
年八十,計其父已百有一齡矣,乃持服三年。
乙卯,重宴鹿鳴。
卒時年九十有五,著有《養正要規》諸書。
汪魚亭殉父 乾隆朝,杭人汪憲,字魚亭,嘗官刑部員外郎,在京數年,以親老歸,不復出。
居父憂,食苴服糲,期不變制,遽以毀卒。
錢文端公陳羣嘗比之荀顗、謝貞。
秦文恭願贖父罪 金匱秦文恭公蕙田嘗以父坐事繫獄,伏闕上書,願以身贖。
尋奉旨免父罪。
陸朗夫陳情養母 吳江陸朗夫中丞燿外任時,母已年高,高宗諗知之,初選大理府知府,為改登州,升西寧道,復調運河。
及擢方伯,母以有痰疾,顛狂益甚,必中丞侍側稍息叫號,乃上疏陳情,即蒙溫綸垂允。
曹士元收父骨 曹起鳳,字士元。
父子文客死於蜀,不知其所。
士元往求遺骨,道河南,歷陝西,走成都,南至於雲南,西達於金川,書牒於背,且哭且行。
乾隆己巳,反成都,瀕死者數矣。
一夕,夢神告以所在,遂往求,見有棺纍纍然,棺皆有主名,其一獨無,啟棺,見骨,瀝血驗之,沒骨,遂收骨歸。
恆斌從父遠戍 宗室侍衞公恆斌,字絅文,太宗第十子輔國公韜塞裔也。
任三等侍衞。
父薩喇善官吉林將軍,以事謫伊犂,方臥病不起,恆奮然曰:「古人有身代父役者,吾何不為?」遂陳情當道,乞代奏。
有旨責其沽名,褫職,仍命從父行。
恆晝夜侍父疾,至廢寢食,無幾微怨。
抵伊犂,父疾瘳。
阿文成公桂時為伊犂將軍,賢其行,會哈薩克新附,遣使入貢,奉旨擇賢員伴送,阿因命恆充伴送官。
入京途次,待陪臣忠信得大體,高宗召見慰藉,仍授三等侍衞,皆京供職,蓋特恩也。
恆請事畢仍往伊犂侍父,上允之,擢二等侍衞。
乙酉,烏什回人叛,恆隨明忠烈公瑞由伊犂倍道進抵烏什,戰屢捷。
三月朔,領左翼兵,陣城南山下接戰。
賊麕至,奮勇邀擊,所向披靡。
賊懼,隱城濠誘之,萬鏃齊發,歿於陣。
事聞,上軫惜,因宥其父罪還京,賜卹如例,廕雲騎尉。
謝禦史陳情養母 全州謝禦史之重入臺垣也,戇直如初,高宗屢褒之。
時謝繼母蔣氏家居,老矣,謝上疏乞補外,曰:「竊惟科道之望內陞甚於外轉,而人情即願外轉不願左遷。
況臣負罪至深,受恩至重,欲圖涓埃之報,宜依日月之光,而纔識龍顏,遽辭鳳闕,犬猶戀主,蛇亦銜珠,臣獨何心,敢昧斯義。
伏念臣繼母蔣氏年已七十一歲,臣又係獨子,憶自雍正甲辰秋服闋赴補,母子離別,十五年於茲矣;丙午冬,從軍出塞,母氏含藜藿以弄孫,倚門閭而望子,又十二年於茲矣。
臣今雖復朝班,尚違子舍,頃者母氏書來,道及行動艱難,耳目昏聵,開緘捧讀,愧懼交并。
欲歸養,則家道貧苦,甘旨不供,不孝有三,其一斯在。
欲迎養,則廣西至京,水陸七千餘裡,江湖之風波可畏,車馬之顛覆亦可虞。
欲歸省,則往返動經半年,在家不過數月,乍逢又須告別,既別卻難再逢,慈母之涕淚轉多,遊子之方寸終亂,是則矢忠矢孝,二者難兼,而在官去官,無一而可。
臣再四躊躇,惟有外轉鄰省,庶得迎養數年。
但臣才能既不稱道府之官,而遷轉又從無自請之例,違例幹澤,端不可開。
伏乞敕部治臣妄請之罪,或知州,或知縣,降授微員,憫臣將母之忱。
或湖南,或廣東,量予近地。
臣亦知風塵下吏,遠遜臺諫清班,然民社在身,外得竭駑駘之力,母子聚首,內得伸烏鳥之私,雖公庭屈膝於上官,勝往歲荷戈於荒塞。
」尋有旨,授湖南督糧道,旌直臣也,獎孝子也。
盧慶鍾慶祿寶父手澤 餘姚盧抱經學士文弨性嗜古籍,官俸脩脯悉以購書,讎校刊行,不假人助。
及沒,無以為家,其執友某為謀以抱經堂數萬卷歸巨室,巨室佽助以金,待其子孫如約取歸,如南陽井公與晁昭德故事。
其子慶鍾、慶祿曰:「是先人手澤存焉,雖貧,安忍一日離也?」 段若膺居喪哀毀 金壇段若膺大令玉裁七十喪親,如孺子哀。
八十祭先,未嘗不哭泣。
八十時讀書,未嘗不危坐,坐臥有尺寸,未嘗失之。
洪穉存遇母忌不食 洪穉存,名亮吉,幼孤貧。
及長,常橐筆遊公卿間,節所入以養母。
母卒,時客處州,弟靄吉不敢訃,為書言母疾甚,促其歸。
洪亟行,距家二十裡,舍舟而徒,方度橋,遇其僕之父仇三,知母歾,大號踴,失足落水中。
流數裡,汲者見髮颺水上,攬之得人,識之者共舁至家,久之方甦。
洪以不及視含斂,後遇忌日輒不食。
陳質庵承懼塞外 陳質庵,名容禮。
以父英德令沁齋謫戍伊犂,遂棄妻子,隨侍以往,跬步不離者十餘載。
嘗密請於將軍松筠,願以身代,俾父得生入玉門。
松憐其誠,據情入奏,雖未奉俞旨,而孝子名布於域外矣。
父歿,徒跣萬裡,扶柩歸葬,廬墓三年。
後官江蘇通判。
及松入掌鈞軸,書聯贈之曰:「攬勝寰中九萬裡,承懽塞外十三年。
」蓋紀實也。
翁運槐運標尋父 乾隆朝,有孝子翁運槐、運標,餘姚人也。
初,其父大環偕所親赴粵西,舟經湖南永州之新塘站,夜忽失所在,同舟者徧跡不可得,馳報其家。
妻母鄔氏得耗,遣老僕走粵西,冀有遇,久之,終不得蹤跡,乃具所遺衣冠以葬。
既蔔兆於神,有「意外得生還」之語,三蔔而三兆,故舉家猶冀大環之得生還也。
時運槐方八歲,運標止三歲。
後三年,鄔歿。
歿時,呼其女,以兩子屬之,曰:「我不即捐軀從汝父於地下者,待二子成立,將挈而親跡諸衡永間,今已矣。
」當是時,姊弟相守,求大環遺篋,得舟次新塘一詩,末雲:「霜濃古寺鐘聞處,一點空明透佛燈。
」羣復疑大環或遯跡於沙門矣。
迨運槐年十三,即奮身往湖南、廣西間求父。
中道病,困逆旅中,適同鄉有賈於其地者,挈之歸。
姊迎而哭曰:「汝之行,固母志也。
垂絕丁寧,皆冀兩弟能成立以後事,今猶未也,乃以孱幼之身,顛踣道路,何為者?」兩子泣受姊氏誡,自是不輕出。
越三十餘年,運標成進士,運槐舉一子,遂商所以跡父者。
蔔諸神,復得生還兆,曰:「神許我矣,誓尋父,不得則不返。
」皆密自部署行李,擔負作遠行狀,日試奔走於幽室中。
既而運標亦舉子,甫三日,遂潛身偕出,人無知者。
兩人之行,或分或合,困苦艱險,不避也。
閱數月,會於全州之湘山寺,蓋以其父詩有古寺佛燈之句,故凡荒剎廢院輒刺探焉。
其友邵某聞其已會於全州,至寺詷之,白其故,邵曰:「誤矣。
若翁非好為畸行者,平日為文章,多懇懇於儒墨之辨,豈可以一詩疑之?吾意衡永之間,可通舟楫,子盍製一舟,榜曰浙東餘姚翁某兄弟尋父之船,溯洄上下,必有得耗以來告者。
」乃從之。
運槐、運標乃泛舟,沿流上下半載餘。
一日,泊舟白沙洲,有老人造舟而告曰:「吾為鄭海還,汝所求,生者吾不知,非然,則瘞於是洲者,其是耶?」則大愕,跪而叩其顛末,乃言:「去此二十裡,為吾所居之鳥窩塘。
吾有弟,曰海生。
其婦於乾隆壬申十一月七日產子,海生走報其婦家。
渡江,溺焉,為敗葦架閣,得不死。
俄頃,甦,出水登岸,迥視叢葦中赫然有一屍,趣吾往視之。
其人貌癯而晳,所衣,表裏皆繒製,因共舁而瘞之。
洲前有隆然高阜,即埋骨地也。
前數聞有人訪求,將往語之,裡老尼吾曰:『所求者生人,非求溺而死者。
指死者以應,是速禍也。
』自是三十餘年,吾懷為之耿耿。
今海生已前歿,吾老矣,幸不死,聞君等來,敢以告。
」 海還所言得屍於叢葦中,以月日計之,距大環之失蹤新塘才二日耳,蓋海生是日所生子曰某者,時猶健在,故其時日,海還尚能碻記之。
遂至海還家,則海生之婦亦能具道當日事,以其夫曾同日罹厄也。
復言當瘞屍時,曾拾得雜佩數事,今惟一鑰尚存,亟取視之,鑰乃折疊製,已缺一齒。
因憶遺篋之鎖固失鑰,即募善走者持鑰還浙,乞姊證之。
姊得鑰大慟,曰:「是也。
當日遺篋歸已無鑰,我啟以他物耳。
」急足還報,始信是洲之為父葬處也,遂奠哭如禮。
招魂而歸殯,路人見之無不感泣。
其後運標官祁陽知縣,白沙洲為其隣縣境,遂築祠買墓田,使鄭之後世守之。
沈應科徒步尋父骸 德清沈應科之父名炯文,乾隆時以時事牽率戍渭南,卒於戍所。
越十年,應科長矣,齎本縣牒,徒步往求父屍。
則匶已瘗,衰草平原,天蒼蒼,地茫茫,不可覓也,乃放聲長號。
會有牧人過,見而問焉,告以故。
牧人曰:「吾知之,然已忘之,汝可問荷鍤者張可寧。
」因遙指張居處。
入門則張已病亟,哭拜叩下,張氣息僅屬,瞠目曰:「籲!吾幾忘之矣。
汝父瘗處,吾嘗埋三巨石於上,若品字然,亟尋之,勿失。
」言訖即逝。
應科哭拜出,徧覓兩日,至一所,有石微露,搰之果得三石,再搰則棺見焉,木朽矣。
炯文少時當脣墮一齒,驗之宛然,復齧指滴血,血沁入,遂負骨徒步以歸。
蔡以臺鬻妻養母 閩中蔡殿撰以臺家赤貧,至孝,無以為養,將鬻其妻。
夫人不忍拂,請行,抵富家白其故,乞改執爨役。
主人感動,遂如恉。
一日,召墨客入書齋,適遇夫人,相對泣。
主人駭,詰之,如客即蔡也,乃送還。
未幾,蔡聯捷會狀,屢典文衡,激厲寒畯,現身說法,初不以此事為諱。
啞孝子丐食奉母 乾隆時,昆明有啞孝子者,居東門外,有母,老矣。
孝子貧且啞,不能治生,己出丐食,有得則歸以奉母,三日或一餐也。
暑日人與以瓜,受而不食,強之不可,瞰之,則再拜奉膝下矣。
母亡,眾議給棺,不受,至井畔汲之,得銅錢六千,蓋其平日所積以供葬費者也。
後不知所往。
舒鐵雲以母老辭官 舒鐵雲孝廉位,大興人,僑寓湖州之烏鎮。
嘗從王朝梧觀察之黔,值南籠仲苗不靖,威勤侯勒保統兵征之。
觀察身在行間,為治文書,勒見而器之,恆與計軍事。
仲苗平,勒移督四川,為經略,率三省兵攻白蓮教匪,時乾隆癸醜也。
勒與舒約曰:「子之才,傅修期、駱賓王流也。
從我遊,軍蕆,治中別駕,所以煩士元者在吾,無憂。
」舒以母老道遠思歸辭,曰:「昔溫太真,東晉之國士也,絕裾違親,為論史者所惜,吾豈以五品官而置七旬垂白之母於八千裡外乎?」謝勒南歸。
貧無以養,恆負米湖湘間以養母,歲一歸省。
既又客雲間、秣陵、會稽,地較近,輒數月一歸以省母。
毛燧傳喜母病愈 毛燧傳,字陽明。
數歲時,母病逾月,體清削減半,母愈,驕語其儕曰:「吾母今已愈矣。
」人曰:「母愈,乃一樂至此耶?」應聲曰:「樂有大於是者耶!」 陳稽亭父喪哀毀 元和陳稽亭工部鶴少出嗣,居本生父憂,哀毀倍常,瘠甚,降服三年,要絰不除。
鄉舉後,以祖母年高,不欲往應禮部試。
久之,通籍官部曹,再出再歸,率掌教江寧之尊經書院以老。
呂西圃出父於水火 蘇州呂孝子西圃嘗從父汎舟吳淞,父失足,溺於水,西圃即躍入洪流中,負之以出。
其平日實不諳水性也,狂風駭浪,竟獲無恙。
一日,鄉鄰不戒於火,及呂氏廬,西圃突燄而入,負父出,方及門,所居室燼焉。
仁宗孝敬 高宗內禪,頒行嘉慶丙辰時憲書,蓋仁宗登極之紀元也。
仁宗面諭樞臣,命除民間通行專用嘉慶元年一種外,其內廷進禦,及中外各衙門與外藩各國頒朔,皆別刊乾隆六十一年之本,與嘉慶本並行,以彰孝敬之誠。
自是兩本並行者歷四載,至高宗升遐始已。
鄧顯昌?鳥事父母 鄧顯昌?鳥,字子掁,雲渠,其自號也。
新化人。
少事裡中宿儒張某,誨以窮經植品,澹泊自守,遂守之以終身。
初為學時,即一言一動必依禮,佻達者或戲呼為道學先生,弗顧也。
母毛孺人,靖州詶導學古女也。
嘗遣顯昌?鳥省父於靖州,瀕行,自作《授經圖》,左手執經,右手持杖,以針刺指血濡其上,圖成,以授之曰:「兒離吾左右,慎勿忘持杖告誡時也。
」及至靖州,學古留之使學,遂閉門晝夜勤學,夜分倦苶,則展《授經圖》而泣,泣已,誦弗輟,以達於旦。
如是者數年,學益進,遂於書無不窺,旁及陰陽蔔筮之學,亦罔不研究。
及嘉慶初,父母俱老,而家徒壁立,無以為養,遂於裡中傳授生徒,資其脯脩以易甘旨。
鷄鳴即起督謀,晡後必歸省,歸則備述諸生一日課程以承色笑。
父長智晚患氣疾,遇寒即發。
嘗出遊,一日,顯昌?鳥為諸生講,已登座發難矣。
時秋風微起,即輟講,至家徑取篋中衣送父遊所,父曰:「吾知兒必來也。
」有疾,恆竟夕侍,父或勉自支慰,遣其就館,則篝燈寢室戶外,屏息評閱生徒課蓺以達曙,室中有轉側呻S吟Y,未嘗不在側也。
如是者十餘年。
既而父母相繼殂,乃偕弟湘臯訓導顯鶴廬墓旁。
所蓄犬夜常蹲伏廬外,廬中人悲哭,犬亦狺狺作哭聲應之。
小祥日,犬忽不食而死。
李汝恢尋父叔 李汝恢,字開泰。
父仲鴻素負大志,屢試不售,轉而習醫。
既奉父母終天年,即浪遊於外,累二十餘年不歸。
汝恢幼與母居,日夕念父,及年十三,即至川粵蹤跡之,不得,歸而飲泣更甚。
於是戒酒減膳,凡一切日用所必需者,皆三分損一以留其餘。
積十年得百金,復出走,乃遇父於貴州之會城,扶持以歸,承歡於家者二年。
而其叔亦以貧故遠遊,不知所在,又奉父命往尋。
遇於柳州,喜不自勝,忽念親心痛,促裝言歸。
及抵家,其父固無疾也,見弟與子,一笑而逝。
鄒彜尋父 江寧鄒彜,字明川。
生十餘歲而父遊蜀,其始也,間數歲一歸,己而不歸者三十餘年,後遂不通書問。
彜痛念之,一日,謝家人,襆被徒步,入蜀訪焉。
至成都不見,見其故人,告曰:「尊公去此久矣。
」問以地,謝不知。
乃渡桔柏,踰五漫,徒步走,七月至達州。
初,漢諸葛武侯卒,蜀人哀思,如喪父母,其裹首布多以白,謂為武侯持服也,自漢以來,相沿不變。
彜至達州,適村民有會事,首白巾者相屬於道。
俄見一老翁朱纓而至,彜望見之,即曰:「此吾父也。
」趨前伏地,以又呼之。
翁大驚,扶掖起,既相問,良然,相持大痛不已。
遂迎以歸,盡孝養者十餘歲。
佘酉州求赦父罪 嘉慶壬申,四川崇慶十一歲女子佘酉州,以其父長安遣戍湖北,祖父母年逾八旬無人侍養,匍匐入京,叩請釋放。
臺臣為之奏請,仁宗諭曰:「佘長安原犯情罪,尚非常赦所不原。
念伊女年幼至性,如恩釋放回籍。
」 龔良星為母割胸臂 什邡龔良星,監生啟運次子。
啟運一生好善,妻汪氏沒,遺三子,繼妻夏氏視三子如己出。
啟運沒,三子編笠養母。
嘉慶甲戌秋八月,母病月餘,醫藥不效,良星罔知所措。
中夜密禱空中,持刀割其胷,仆地,方起再割。
少頃,和雞湯以進,母服之,次日愈。
妻察其狀貌異,固問不答。
半月餘,瞥見刀痕,驚告夫兄良修,始知其事。
母與兄相持大哭,鄰族聚觀,鹹勸慰之。
於是書其狀以報紀大奎,大奎驗某胷,刀痕有二,俱橫三寸,結痂,且其前歲兩次割臂療母之痕亦尚存。
大奎乃曰:「古之言孝者,以刲股割肝戕生為非孝,而良星顧屢為之。
然良星兩割臂人無知者,當其時,如有母而已,良星固不欲有孝名也。
良星痛生母之不
」 唐容齋守母棺 唐容齋有母喪,會賊入其邑,殺長吏,死者相枕藉。
唐縗麻苴杖,臥喪次,賊逐之,環柩三匝,且泣且罵。
賊以刀斫唐,弗中,中幾,幾裂,刀亦寸寸斷。
賊相顧驚怪,稍稍引去,自是遂相誡,無敢入唐孝子門。
王恩榮為父復仇 王恩榮,字仁庵,蓬萊諸生也。
父永泰,為縣吏尹奇強毆死,恩榮甫九齡。
祖母劉氏力訟,官袒奇強,給銀十兩,斥去其狀,劉悲憤,閉門自經死。
恩榮母亦劉氏,既抱夫仇,復痛姑喪,重裹官所予十金,識而藏之,渴葬其姑,厝永泰於小屋中,自居其旁,大書示其子曰:「汝知殺而父者誰耶?」痛哭三年,嬰疾且卒,呼孝子至,授以裹金曰:「汝家累年積三喪,而祖母及父皆不得良死,而吾仇竟優遊法外。
此裹金官所給也,汝家以三命易十金矣。
吾所以寶藏至死者,冀汝長成,能見金而念仇。
今金在仇存,汝當知祖母及父母之死狀慘也。
」恩榮受金,乃大哭。
恩榮家連積三喪,日益貧。
服闋,入邑庠,誓於父柩,以利斧自隨。
其舅患之,令讀書長山島中,且戒之曰:「復仇,固志士,然以四命易一仇,且自斬其嗣,毋庸也,必勿報仇.」恩榮佯諾,日取伍員列傳讀之,讀已,即哭.夜深,則露香告天,冀得仇所.夜夢,輒遇仇呼罵,拊牀呻囈,如觸魔魘.時年二十有八,筋力稍壯,幸舉一子,告其舅曰:「王氏有胤續矣.」 恩榮乃懷斧入城,遇奇強於道,猝進斧,手顫不即中,掇石投之,奇強仆於道周。
乃猱進,將就而殊之,路人大集,不得逞,奇強遂戢足不窺門宇。
一日,偶獨立,而恩榮已伏偵其門,直前斧之,氈帽厚,得不殊,但創其耳。
家人奔愬於官,顧年遠而永泰獄無左驗,官將坐恩榮以謀殺,恩榮涕泣出裹金,硃批爛然,其裹以指血作書鈐之,官見兩太息曰:「孝哉王生!罪爾違天,違天不祥。
聽爾違法,違法得罪。
考諸《周禮》,有調人之司,尹奇強,汝終身避王生可也。
」恩榮應聲哭,官亦哭,奇強遂遯於棲霞。
事寢八年矣。
奇強固長於醫,其戚某為奇強所常往來者,子弟造棲霞堅請,奇強亦以事隔久遠,未必即值恩榮,逡巡入城。
道經一小巷,奇強固縮備,則張望無人始進,而恩榮已突出小屋中,以手揕其胸,奇強知不免,泥首乞哀,恩榮曰:「奇強,爾大命近,吾父遲爾久矣。
」疾下其斧,斧入,顱開,血濺恩榮面。
然猶患不死,則以足力蹴其胸,實則奇強中斧時已久殊,恩榮恨之深,故累蹴以洩其憤。
鄰右聞聲爭集,遮恩榮,不聽前,恩榮大笑曰:「王恩榮白日殺人報仇,豈能逃者?眾來,隨恩榮面令君以自首。
」 奇強家延訟師,謂當日永泰實自縊而死,非毆斃者。
縣官欲開棺驗視,恩榮稽首出血曰:「尹氏所求者,欲論抵耳。
吾既不愛死,則尹氐之欲己償,吾安忍再暴父屍,以重己罪。
」官不能屈,博徵諸胥吏及父老,鹹曰:「永泰之死,實奇強斃之,且恩榮伺之十餘年,今日得復其仇,天也。
」官遂具牒上之法司,法司議曰:「古律無復仇之文,然查今律,有擅殺行兇人者,予杖六十。
其即時殺死者不論,是未嘗不教人復仇也。
恩榮父死三年,尚未成童,其後疊殺不遂,雖非即,猶即也。
觀其視死如飴,激烈之氣有足嘉者,應特予開釋,復其諸生。
即以原存埋葬銀給還尹氏,以彰其孝。
」且將具題請旌,恩榮之舅聞之,造有司曰:「孺子求見其父母耳,夫人遭奇禍,以要旌門式閭之榮,又何忍矣?」官歎曰:「汝亦賢者也。
」遂止,而祀其母於祠,時康熙己醜也。
是時蒞斯事者則撫軍蔣廷錫,提學黃叔琳,觀察李發甲,皆一時名宿。
趙希乾割心食母 南豐趙希乾,年十七,母病甚,割心以食母。
既剖胸,心不可得,則叩腸而截之,母子俱無恙。
其後胸肉合,腸不得入,糞穢自胸次出,穀道遂閉,而飲食男女如平人。
丁季淵母喪不脫衰 丁季淵居繼母張夫人喪,三年不脫衰。
以親染風疾,終身不言風。
王瑞虹冒火負祖母 錢塘王瑞虹,名湛,聚族居杭州長闆巷。
一夕,盜入其室,無所獲,遂縱火。
時火猝起,人又畏盜,皆屏跡不敢前。
祖母沈氏年耄不能避,陷煙焰中,徑路且絕。
瑞虹挺身投焰,負之出,毛髮為焦,兩得無恙。
林鐵崖欲見父母 林鐡崖持節駐珠 ,其地故多颶風,風起,拔山飛樹.李嘗袒立中庭,仰天祝曰:「好將某吹送到泉郡開元寺,挂東西千丈二石塔上,然後呼僧絙引而下,得見吾父母,拊棺一慟,幸甚.」 袁重其捧衣思母 袁重其將出遊,母輒為脫衣浣澣而更絍之。
偶就客飲,有鑷工為之按摩,誤為所裂。
初不覺,歸寢,解外服,乃見之,則母前所絍之衣,離摐不可卸,大驚,捧衣長號,悔痛終身,不能釋。
徐智千孝母 仁和徐智千茂才元英正直好義,事母尤孝,先意承志,惟恐或失其歡。
既舉茂才,謂帖括無益世用,欲棄去,秋試期近,母強之應考,遂欣然入闈。
薦而不售,母使遊燕京,應京兆試,乃居全浙會館三載,有《懷母》詩題壁間。
同治甲戌,八世孫印香舍人恩綬以計偕入都,攝影以歸。
一日,茂才方在書齋剃頭,【宋黃山谷詩「身不出家心若住,何須更覓剃頭書」。
】母召之,則剃匠方與茂才辨論詩律。
母聞之大喜,亟詔茂才出資,令剃匠就傅。
既知其有母待養而不可輟業也,復詔茂才月給米一石,茂才悉遵母命,無敢違。
劉琪間關尋父 康熙間,畢節劉琪生四歲,父出賈不返,琪時涕泣思父,輒依母陳氏問父形貌奚若,及平日言動,謹志之。
既而請於母,欲求父所在,母曰:「兒幼穉,何能為?姑待之。
」至年十四,泣謂母曰:「兒行決矣。
」母亦泣曰:「若父始客滇,今十年,不知所往,兒能大索天下邪?慎無去我。
」琪跪曰:「兒幸有兄弟,可奉母,母無念兒。
兒不得父,不可為子,兒行決矣。
」則先求之滇,不得,則之蜀,之楚,西踰桂林,北走秦隴,險阻寒餓,屢瀕於死。
時距父客遊時已遼遠,傳聞疑似,必蹤迹達其地,望絕而後之它。
思悲悽愴,為詩四十章傳於人,冀有來告者。
既而琪又之吳越,之齊魯,之燕,之趙,如是者十年。
一日,忽於京師之國舅廠聞有鄉音者,審裡居姓名,則其父也。
道家常事,悉符合,相持大慟,道路聞者皆流涕。
琪侍父歸,母猶無恙。
家故貧,竭力營甘旨,孝養二十餘年,及遭憂,年四十餘矣。
子五人,一舉於鄉,孫、曾並著文行。
玄孫禦史晟昌始以琪事實上於朝,覆按得實,乃命有司坊其縣而祠祀之。
楊大瓢為父訟冤 山陰楊賓,字大瓢。
工詩善書,嗜著述,鄉裡有楊才子之目。
又安城以友人事牽連,戍寧古塔,賓赴闕訟冤。
聖祖鑒其誠,諭令之柳條邊,迎父歸養,塞外人稱為楊孝子。
著有《柳邊記略》。
賓既歸越,鄉人亦改稱為孝子焉。
唐女願為婢贖父 康熙朝,守備唐汾犯法當成尚陽堡,而家有老母,其幼女投牒刑部,願入官為婢,留父養親。
情詞悽楚,涕落無聲,諸曹郎憐其孝,屢為乞請,而卒格於例。
慈谿鄭寒村太守梁時官刑部,為賦《悲唐行》。
潘天成尋父母 桐城諸生潘天成錫壽,世稱潘孝子。
幼與父母避仇相失,天成乞食求之,往來休寧山中,跳走哭泣,每至市,輒持一鼗鼓,大聲為鄉語,觀者從而笑之,莫測其意也。
行至江西界,其母從巷中出,頗疑天成非丐者,詳問所由,相持而悲。
因又詢知父所在,迎之歸裡。
天成論學祖姚江,又從荊溪湯之錡,受東林之學,後事宣城梅文鼎,略涉曆算。
狷潔長貧,以老餓死。
方恪敏迎父骸骨 桐城方恪敏公觀承天性孝友,封翁以事戍邊,卒於戍所。
恪敏年甫弱冠,聞耗,跣足徒行數萬裡,至塞外,負父骸骨歸。
後以布衣獲馬周之遇,官至直隸總督。
徐煐刲股療母疾 徐煐,杭郡庠生徐栩子,性孝友。
康熙辛卯,栩妻周氏病篤,煐年甫十六,見母病日急,私念刲股可療疾,因潛割左股和藥以進。
越八年為戊戌,母卒,乃親蔔地於西湖山麓,躬負畚挶以葬之。
陳孀婦助父四萬金 康、雍間,海寧陳氐有孀婦,富而孝。
父嘗官州牧,以罣誤,圖復官,需二萬金,擬商諸婦。
別多年,遽數百裡,詣之,閽人入報,亟請稍憩廳事,婦已步至屏後,是固急欲見父也。
逾刻,婢以紅氍毹敷地,然但聞環珮聲而已,忽一婢雲:「夫人扶病來矣。
」少頃,復加繡毯,終不出。
父怪之,命僕私問於婢,婢言地塵垢,夫人畏伏地,必俟父命免拜,方出。
父乃傳諭去地衣,謂病初愈,可弗拜,免勞乏。
語未畢,姍姍來前,作欲拜狀,父止之,乃襝袵萬福。
父命坐,然後詳叩起居,並途中勞頓否。
延入內闥,父述來意,婦言此細事,弟輩或僕來均可,何勞大人親至。
然數年不見顏色,藉得稍申定省,甚善。
又言復官後,安能即有缺,恐二萬金不敷,行時,兌四萬金可也。
堅留十餘日,灑淚而別。
孝敬後至賜園問安 京師獅子林北有世宗藩邸扈蹕時賜園。
聖祖幸園進膳,特命孝敬後率孝聖後問安拜覲,天顏喜溢,連稱有福之人。
王麟瑞無愧事繼母如母 雍正朝,南靖王侍禦麟瑞八歲喪母,能盡哀,事繼母如母,母病渴,思食青梅,侍禦繞樹呼號,絕食三日。
父歿,廬墓三年,突遇虎,虎卻避之。
裡人劉陞,遺金數百兩,拾而還之,俾得完娶。
雍正紀元,既舉特科,復以薦授永平知府,擢四川道監察禦史。
徐大姑刲股療母疾 錢塘孝女徐大姑為吏部尚書文敬公潮孫女,陝西巡撫靜谷宗丞(木巳)女。
母素患羸疾,雍正丙午七月,宗丞方以編修典試廣西,隨母在杭,見母病篤,因語弟曰:「母病已篤,儻不起,將奈何?吾已投疏禱神,願以身代。
」旋又割股和藥以進,母病果愈。
張白氏刲肱療母 陽湖張金第妻白氏生三子,夫死於京師,舅亦旋歿。
家貧,藉紡織度日,戚族有周給者,皆簿記之,以為異日報答之地,年六十四卒。
其母病時,嘗刲肱以進,舅疾復然,知縣黃瑞鵬表其門曰「純孝苦節」。
有孫名惠言,字臯文,聞人也。
高宗依祖訓 太宗嘗命儒臣繙譯《三國志》、遼、金、元史,性理諸書,以教國人。
及讀《金世宗本紀》,見申女真人學漢人衣冠之禁,心偉其語。
一日,禦翔鳳樓,傳諭王大臣,不許褒衣博帶,以染漢人習氣,凡祭享明堂,必手自割俎以昭誠敬,諄諄數千言,詳載聖訓。
故高宗欽依祖訓,於八旗校射處,皆立臥碑以示儆焉。
高宗孝孝聖後 高宗侍奉孝聖後,孝養備至。
每巡幸木蘭、江浙,必首奉慈輿,朝夕侍奉。
嘗從後之訓,減刑罷兵。
後喜居暢春園,上恆於冬季入宮之後,間數日,必問安侍膳。
及崩,則於燕處之地皆設寢宮,巾櫛、楎椸、沐盆、吐盂,備陳如生時。
時往參謁,哭每失聲,且於園隙建恩慕寺以資冥福。
孝賢後孝孝聖後 孝賢後事孝聖後最得歡心,高宗嘗稱其淑德為古今之賢後,故待遇後族至優,富察氏之先後膺五等封爵者,凡十四人。
後崩,禦祭文字,哀婉沈摯,凡平日所禦奩具衣物不令撤去,悉如常設之,蓋念其孝也。
蔣韶年願代父戍 乾隆丁巳,長蘆運使蔣國祥以事謫戍軍臺,其子韶年屢求代,不得。
壬戌五月,出塞省之,慟哭求於臺帥。
帥憐之,為奏請,果獲俞旨。
國祥歸,尋卒,韶年旋亦放還。
馮成修乞假尋父 南海馮成修,字達天。
七齡喪母,父遠出不歸,依世父以居,與語其父,輒涕泗交頤,益奮學。
乾隆己未成進士,點庶吉士,散館,授吏部主事。
庚午,擢郎中。
己卯,視蜀學,揭條約十四則以訓士。
得官後,兩次乞假尋父,卒無所遇。
年六十一,假歸,不復出,掌教粵秀、越華兩書院,受業數百人。
年八十,計其父已百有一齡矣,乃持服三年。
乙卯,重宴鹿鳴。
卒時年九十有五,著有《養正要規》諸書。
汪魚亭殉父 乾隆朝,杭人汪憲,字魚亭,嘗官刑部員外郎,在京數年,以親老歸,不復出。
居父憂,食苴服糲,期不變制,遽以毀卒。
錢文端公陳羣嘗比之荀顗、謝貞。
秦文恭願贖父罪 金匱秦文恭公蕙田嘗以父坐事繫獄,伏闕上書,願以身贖。
尋奉旨免父罪。
陸朗夫陳情養母 吳江陸朗夫中丞燿外任時,母已年高,高宗諗知之,初選大理府知府,為改登州,升西寧道,復調運河。
及擢方伯,母以有痰疾,顛狂益甚,必中丞侍側稍息叫號,乃上疏陳情,即蒙溫綸垂允。
曹士元收父骨 曹起鳳,字士元。
父子文客死於蜀,不知其所。
士元往求遺骨,道河南,歷陝西,走成都,南至於雲南,西達於金川,書牒於背,且哭且行。
乾隆己巳,反成都,瀕死者數矣。
一夕,夢神告以所在,遂往求,見有棺纍纍然,棺皆有主名,其一獨無,啟棺,見骨,瀝血驗之,沒骨,遂收骨歸。
恆斌從父遠戍 宗室侍衞公恆斌,字絅文,太宗第十子輔國公韜塞裔也。
任三等侍衞。
父薩喇善官吉林將軍,以事謫伊犂,方臥病不起,恆奮然曰:「古人有身代父役者,吾何不為?」遂陳情當道,乞代奏。
有旨責其沽名,褫職,仍命從父行。
恆晝夜侍父疾,至廢寢食,無幾微怨。
抵伊犂,父疾瘳。
阿文成公桂時為伊犂將軍,賢其行,會哈薩克新附,遣使入貢,奉旨擇賢員伴送,阿因命恆充伴送官。
入京途次,待陪臣忠信得大體,高宗召見慰藉,仍授三等侍衞,皆京供職,蓋特恩也。
恆請事畢仍往伊犂侍父,上允之,擢二等侍衞。
乙酉,烏什回人叛,恆隨明忠烈公瑞由伊犂倍道進抵烏什,戰屢捷。
三月朔,領左翼兵,陣城南山下接戰。
賊麕至,奮勇邀擊,所向披靡。
賊懼,隱城濠誘之,萬鏃齊發,歿於陣。
事聞,上軫惜,因宥其父罪還京,賜卹如例,廕雲騎尉。
謝禦史陳情養母 全州謝禦史之重入臺垣也,戇直如初,高宗屢褒之。
時謝繼母蔣氏家居,老矣,謝上疏乞補外,曰:「竊惟科道之望內陞甚於外轉,而人情即願外轉不願左遷。
況臣負罪至深,受恩至重,欲圖涓埃之報,宜依日月之光,而纔識龍顏,遽辭鳳闕,犬猶戀主,蛇亦銜珠,臣獨何心,敢昧斯義。
伏念臣繼母蔣氏年已七十一歲,臣又係獨子,憶自雍正甲辰秋服闋赴補,母子離別,十五年於茲矣;丙午冬,從軍出塞,母氏含藜藿以弄孫,倚門閭而望子,又十二年於茲矣。
臣今雖復朝班,尚違子舍,頃者母氏書來,道及行動艱難,耳目昏聵,開緘捧讀,愧懼交并。
欲歸養,則家道貧苦,甘旨不供,不孝有三,其一斯在。
欲迎養,則廣西至京,水陸七千餘裡,江湖之風波可畏,車馬之顛覆亦可虞。
欲歸省,則往返動經半年,在家不過數月,乍逢又須告別,既別卻難再逢,慈母之涕淚轉多,遊子之方寸終亂,是則矢忠矢孝,二者難兼,而在官去官,無一而可。
臣再四躊躇,惟有外轉鄰省,庶得迎養數年。
但臣才能既不稱道府之官,而遷轉又從無自請之例,違例幹澤,端不可開。
伏乞敕部治臣妄請之罪,或知州,或知縣,降授微員,憫臣將母之忱。
或湖南,或廣東,量予近地。
臣亦知風塵下吏,遠遜臺諫清班,然民社在身,外得竭駑駘之力,母子聚首,內得伸烏鳥之私,雖公庭屈膝於上官,勝往歲荷戈於荒塞。
」尋有旨,授湖南督糧道,旌直臣也,獎孝子也。
盧慶鍾慶祿寶父手澤 餘姚盧抱經學士文弨性嗜古籍,官俸脩脯悉以購書,讎校刊行,不假人助。
及沒,無以為家,其執友某為謀以抱經堂數萬卷歸巨室,巨室佽助以金,待其子孫如約取歸,如南陽井公與晁昭德故事。
其子慶鍾、慶祿曰:「是先人手澤存焉,雖貧,安忍一日離也?」 段若膺居喪哀毀 金壇段若膺大令玉裁七十喪親,如孺子哀。
八十祭先,未嘗不哭泣。
八十時讀書,未嘗不危坐,坐臥有尺寸,未嘗失之。
洪穉存遇母忌不食 洪穉存,名亮吉,幼孤貧。
及長,常橐筆遊公卿間,節所入以養母。
母卒,時客處州,弟靄吉不敢訃,為書言母疾甚,促其歸。
洪亟行,距家二十裡,舍舟而徒,方度橋,遇其僕之父仇三,知母歾,大號踴,失足落水中。
流數裡,汲者見髮颺水上,攬之得人,識之者共舁至家,久之方甦。
洪以不及視含斂,後遇忌日輒不食。
陳質庵承懼塞外 陳質庵,名容禮。
以父英德令沁齋謫戍伊犂,遂棄妻子,隨侍以往,跬步不離者十餘載。
嘗密請於將軍松筠,願以身代,俾父得生入玉門。
松憐其誠,據情入奏,雖未奉俞旨,而孝子名布於域外矣。
父歿,徒跣萬裡,扶柩歸葬,廬墓三年。
後官江蘇通判。
及松入掌鈞軸,書聯贈之曰:「攬勝寰中九萬裡,承懽塞外十三年。
」蓋紀實也。
翁運槐運標尋父 乾隆朝,有孝子翁運槐、運標,餘姚人也。
初,其父大環偕所親赴粵西,舟經湖南永州之新塘站,夜忽失所在,同舟者徧跡不可得,馳報其家。
妻母鄔氏得耗,遣老僕走粵西,冀有遇,久之,終不得蹤跡,乃具所遺衣冠以葬。
既蔔兆於神,有「意外得生還」之語,三蔔而三兆,故舉家猶冀大環之得生還也。
時運槐方八歲,運標止三歲。
後三年,鄔歿。
歿時,呼其女,以兩子屬之,曰:「我不即捐軀從汝父於地下者,待二子成立,將挈而親跡諸衡永間,今已矣。
」當是時,姊弟相守,求大環遺篋,得舟次新塘一詩,末雲:「霜濃古寺鐘聞處,一點空明透佛燈。
」羣復疑大環或遯跡於沙門矣。
迨運槐年十三,即奮身往湖南、廣西間求父。
中道病,困逆旅中,適同鄉有賈於其地者,挈之歸。
姊迎而哭曰:「汝之行,固母志也。
垂絕丁寧,皆冀兩弟能成立以後事,今猶未也,乃以孱幼之身,顛踣道路,何為者?」兩子泣受姊氏誡,自是不輕出。
越三十餘年,運標成進士,運槐舉一子,遂商所以跡父者。
蔔諸神,復得生還兆,曰:「神許我矣,誓尋父,不得則不返。
」皆密自部署行李,擔負作遠行狀,日試奔走於幽室中。
既而運標亦舉子,甫三日,遂潛身偕出,人無知者。
兩人之行,或分或合,困苦艱險,不避也。
閱數月,會於全州之湘山寺,蓋以其父詩有古寺佛燈之句,故凡荒剎廢院輒刺探焉。
其友邵某聞其已會於全州,至寺詷之,白其故,邵曰:「誤矣。
若翁非好為畸行者,平日為文章,多懇懇於儒墨之辨,豈可以一詩疑之?吾意衡永之間,可通舟楫,子盍製一舟,榜曰浙東餘姚翁某兄弟尋父之船,溯洄上下,必有得耗以來告者。
」乃從之。
運槐、運標乃泛舟,沿流上下半載餘。
一日,泊舟白沙洲,有老人造舟而告曰:「吾為鄭海還,汝所求,生者吾不知,非然,則瘞於是洲者,其是耶?」則大愕,跪而叩其顛末,乃言:「去此二十裡,為吾所居之鳥窩塘。
吾有弟,曰海生。
其婦於乾隆壬申十一月七日產子,海生走報其婦家。
渡江,溺焉,為敗葦架閣,得不死。
俄頃,甦,出水登岸,迥視叢葦中赫然有一屍,趣吾往視之。
其人貌癯而晳,所衣,表裏皆繒製,因共舁而瘞之。
洲前有隆然高阜,即埋骨地也。
前數聞有人訪求,將往語之,裡老尼吾曰:『所求者生人,非求溺而死者。
指死者以應,是速禍也。
』自是三十餘年,吾懷為之耿耿。
今海生已前歿,吾老矣,幸不死,聞君等來,敢以告。
」 海還所言得屍於叢葦中,以月日計之,距大環之失蹤新塘才二日耳,蓋海生是日所生子曰某者,時猶健在,故其時日,海還尚能碻記之。
遂至海還家,則海生之婦亦能具道當日事,以其夫曾同日罹厄也。
復言當瘞屍時,曾拾得雜佩數事,今惟一鑰尚存,亟取視之,鑰乃折疊製,已缺一齒。
因憶遺篋之鎖固失鑰,即募善走者持鑰還浙,乞姊證之。
姊得鑰大慟,曰:「是也。
當日遺篋歸已無鑰,我啟以他物耳。
」急足還報,始信是洲之為父葬處也,遂奠哭如禮。
招魂而歸殯,路人見之無不感泣。
其後運標官祁陽知縣,白沙洲為其隣縣境,遂築祠買墓田,使鄭之後世守之。
沈應科徒步尋父骸 德清沈應科之父名炯文,乾隆時以時事牽率戍渭南,卒於戍所。
越十年,應科長矣,齎本縣牒,徒步往求父屍。
則匶已瘗,衰草平原,天蒼蒼,地茫茫,不可覓也,乃放聲長號。
會有牧人過,見而問焉,告以故。
牧人曰:「吾知之,然已忘之,汝可問荷鍤者張可寧。
」因遙指張居處。
入門則張已病亟,哭拜叩下,張氣息僅屬,瞠目曰:「籲!吾幾忘之矣。
汝父瘗處,吾嘗埋三巨石於上,若品字然,亟尋之,勿失。
」言訖即逝。
應科哭拜出,徧覓兩日,至一所,有石微露,搰之果得三石,再搰則棺見焉,木朽矣。
炯文少時當脣墮一齒,驗之宛然,復齧指滴血,血沁入,遂負骨徒步以歸。
蔡以臺鬻妻養母 閩中蔡殿撰以臺家赤貧,至孝,無以為養,將鬻其妻。
夫人不忍拂,請行,抵富家白其故,乞改執爨役。
主人感動,遂如恉。
一日,召墨客入書齋,適遇夫人,相對泣。
主人駭,詰之,如客即蔡也,乃送還。
未幾,蔡聯捷會狀,屢典文衡,激厲寒畯,現身說法,初不以此事為諱。
啞孝子丐食奉母 乾隆時,昆明有啞孝子者,居東門外,有母,老矣。
孝子貧且啞,不能治生,己出丐食,有得則歸以奉母,三日或一餐也。
暑日人與以瓜,受而不食,強之不可,瞰之,則再拜奉膝下矣。
母亡,眾議給棺,不受,至井畔汲之,得銅錢六千,蓋其平日所積以供葬費者也。
後不知所往。
舒鐵雲以母老辭官 舒鐵雲孝廉位,大興人,僑寓湖州之烏鎮。
嘗從王朝梧觀察之黔,值南籠仲苗不靖,威勤侯勒保統兵征之。
觀察身在行間,為治文書,勒見而器之,恆與計軍事。
仲苗平,勒移督四川,為經略,率三省兵攻白蓮教匪,時乾隆癸醜也。
勒與舒約曰:「子之才,傅修期、駱賓王流也。
從我遊,軍蕆,治中別駕,所以煩士元者在吾,無憂。
」舒以母老道遠思歸辭,曰:「昔溫太真,東晉之國士也,絕裾違親,為論史者所惜,吾豈以五品官而置七旬垂白之母於八千裡外乎?」謝勒南歸。
貧無以養,恆負米湖湘間以養母,歲一歸省。
既又客雲間、秣陵、會稽,地較近,輒數月一歸以省母。
毛燧傳喜母病愈 毛燧傳,字陽明。
數歲時,母病逾月,體清削減半,母愈,驕語其儕曰:「吾母今已愈矣。
」人曰:「母愈,乃一樂至此耶?」應聲曰:「樂有大於是者耶!」 陳稽亭父喪哀毀 元和陳稽亭工部鶴少出嗣,居本生父憂,哀毀倍常,瘠甚,降服三年,要絰不除。
鄉舉後,以祖母年高,不欲往應禮部試。
久之,通籍官部曹,再出再歸,率掌教江寧之尊經書院以老。
呂西圃出父於水火 蘇州呂孝子西圃嘗從父汎舟吳淞,父失足,溺於水,西圃即躍入洪流中,負之以出。
其平日實不諳水性也,狂風駭浪,竟獲無恙。
一日,鄉鄰不戒於火,及呂氏廬,西圃突燄而入,負父出,方及門,所居室燼焉。
仁宗孝敬 高宗內禪,頒行嘉慶丙辰時憲書,蓋仁宗登極之紀元也。
仁宗面諭樞臣,命除民間通行專用嘉慶元年一種外,其內廷進禦,及中外各衙門與外藩各國頒朔,皆別刊乾隆六十一年之本,與嘉慶本並行,以彰孝敬之誠。
自是兩本並行者歷四載,至高宗升遐始已。
鄧顯昌?鳥事父母 鄧顯昌?鳥,字子掁,雲渠,其自號也。
新化人。
少事裡中宿儒張某,誨以窮經植品,澹泊自守,遂守之以終身。
初為學時,即一言一動必依禮,佻達者或戲呼為道學先生,弗顧也。
母毛孺人,靖州詶導學古女也。
嘗遣顯昌?鳥省父於靖州,瀕行,自作《授經圖》,左手執經,右手持杖,以針刺指血濡其上,圖成,以授之曰:「兒離吾左右,慎勿忘持杖告誡時也。
」及至靖州,學古留之使學,遂閉門晝夜勤學,夜分倦苶,則展《授經圖》而泣,泣已,誦弗輟,以達於旦。
如是者數年,學益進,遂於書無不窺,旁及陰陽蔔筮之學,亦罔不研究。
及嘉慶初,父母俱老,而家徒壁立,無以為養,遂於裡中傳授生徒,資其脯脩以易甘旨。
鷄鳴即起督謀,晡後必歸省,歸則備述諸生一日課程以承色笑。
父長智晚患氣疾,遇寒即發。
嘗出遊,一日,顯昌?鳥為諸生講,已登座發難矣。
時秋風微起,即輟講,至家徑取篋中衣送父遊所,父曰:「吾知兒必來也。
」有疾,恆竟夕侍,父或勉自支慰,遣其就館,則篝燈寢室戶外,屏息評閱生徒課蓺以達曙,室中有轉側呻S吟Y,未嘗不在側也。
如是者十餘年。
既而父母相繼殂,乃偕弟湘臯訓導顯鶴廬墓旁。
所蓄犬夜常蹲伏廬外,廬中人悲哭,犬亦狺狺作哭聲應之。
小祥日,犬忽不食而死。
李汝恢尋父叔 李汝恢,字開泰。
父仲鴻素負大志,屢試不售,轉而習醫。
既奉父母終天年,即浪遊於外,累二十餘年不歸。
汝恢幼與母居,日夕念父,及年十三,即至川粵蹤跡之,不得,歸而飲泣更甚。
於是戒酒減膳,凡一切日用所必需者,皆三分損一以留其餘。
積十年得百金,復出走,乃遇父於貴州之會城,扶持以歸,承歡於家者二年。
而其叔亦以貧故遠遊,不知所在,又奉父命往尋。
遇於柳州,喜不自勝,忽念親心痛,促裝言歸。
及抵家,其父固無疾也,見弟與子,一笑而逝。
鄒彜尋父 江寧鄒彜,字明川。
生十餘歲而父遊蜀,其始也,間數歲一歸,己而不歸者三十餘年,後遂不通書問。
彜痛念之,一日,謝家人,襆被徒步,入蜀訪焉。
至成都不見,見其故人,告曰:「尊公去此久矣。
」問以地,謝不知。
乃渡桔柏,踰五漫,徒步走,七月至達州。
初,漢諸葛武侯卒,蜀人哀思,如喪父母,其裹首布多以白,謂為武侯持服也,自漢以來,相沿不變。
彜至達州,適村民有會事,首白巾者相屬於道。
俄見一老翁朱纓而至,彜望見之,即曰:「此吾父也。
」趨前伏地,以又呼之。
翁大驚,扶掖起,既相問,良然,相持大痛不已。
遂迎以歸,盡孝養者十餘歲。
佘酉州求赦父罪 嘉慶壬申,四川崇慶十一歲女子佘酉州,以其父長安遣戍湖北,祖父母年逾八旬無人侍養,匍匐入京,叩請釋放。
臺臣為之奏請,仁宗諭曰:「佘長安原犯情罪,尚非常赦所不原。
念伊女年幼至性,如恩釋放回籍。
」 龔良星為母割胸臂 什邡龔良星,監生啟運次子。
啟運一生好善,妻汪氏沒,遺三子,繼妻夏氏視三子如己出。
啟運沒,三子編笠養母。
嘉慶甲戌秋八月,母病月餘,醫藥不效,良星罔知所措。
中夜密禱空中,持刀割其胷,仆地,方起再割。
少頃,和雞湯以進,母服之,次日愈。
妻察其狀貌異,固問不答。
半月餘,瞥見刀痕,驚告夫兄良修,始知其事。
母與兄相持大哭,鄰族聚觀,鹹勸慰之。
於是書其狀以報紀大奎,大奎驗某胷,刀痕有二,俱橫三寸,結痂,且其前歲兩次割臂療母之痕亦尚存。
大奎乃曰:「古之言孝者,以刲股割肝戕生為非孝,而良星顧屢為之。
然良星兩割臂人無知者,當其時,如有母而已,良星固不欲有孝名也。
良星痛生母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