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類
關燈
小
中
大
。
今皆不然,豈能復執前語以相詰乎?」富家子無可言,遂盡其家資。
光緒壬辰,盛杏蓀尚書宣懷設華盛紗廠於上海。
政府鑒於實業之趨勢,思有以提倡之,而盛亦以提倡實業自負,見怡和在香港所經營之紗廠勢力雄厚,盈餘操券,乃遂決議從事紗業,自是而華商紗廠遂相踵而開矣。
印錫璋分設紗廠 盛杏蓀設廠於上海紡織紗布,時人民習用土貨,未暢行。
嘉定印有模運同錫璋為之力任代售,並集資設公信棉紗號於太倉,我國之分設紗廠於各地實自此始。
陝人織造絨褐 陝西織造絨褐,國初設有專員監理其事。
順治辛卯,始省之,以此項錢糧充餉。
蒙人織氈毯 蒙人能織羊毛氈毯,織法甚簡。
秋時剪取綿羊毛,洗淨使乾,置石上,以棍擊之令碎,浸水中三日,就井旁沙面鋪舊氈於地,取碎羊毛勻鋪其上,以馬曳粗木柱壓之即成。
亦有捲氈於木柱而壓之者,特視其用器何如耳。
中等絨氈,長一丈,寬五尺,值銀三兩。
除氈毯外,其他之絨料物件均不能自製,即所著之氈毯,亦係翦氈縫紉而成。
惟蒙人質直,所織之氈多選羊絨為之,繫物之繩,以駝絨馬鬃浸水令透,撚結而成。
石絨織布 道光時,莊芝階舍人仲方嘗於蜀中得火浣布一方,質厚且麤,以手捫之,泠泠然冷溼憯膚,雖入火不燃,而見燄則黑,惟無愈濯愈潔之說。
蓋火浣布有三,最上者為火鼠之毛所織;次為火木之皮所織,紋理細膩,並出海南諸國;最下則蜀中建昌所出,曰石絨,生巖間,土人采以為布,能去諸物之垢,不可為衣,芝階所得即石絨也。
藻草織布 宣統時,浙之淳安發現藻草,色甚白,質極細,土人以為上等料,試以織布,光潔異常。
於是組織製草社,專選此種材料,以之染色,無色不豔。
並知其有耐火原力,經化學家試驗,確能受三百七十五度火力,不緻灼傷。
臺番織布 番女機杼以木,大如栲栳,鑿空其中,橫穿以竹,使可轉纏經於上。
刓木為軸,繫於腰,穿梭闔而織之。
以苧絲為線,染以茜草,合鳥獸毛以織帛,斑斕相間,名曰達戈紋。
又有巾布等物,皆堅緻。
黎人織布 貴陽山嶺多木棉樹,黎女羣往採之,取其棉,用竹弓彈之為絨,足紉手引以為線,染紅黑等色,雜以山麻及綵絨,織而為布,曰吉貝。
或擘山麻紉線織布,搗樹皮汁染為皂色,以五色絨雜繡其上,曰黎布。
賈者則以牛或鹽而易之,以售諸市,海南人頗用之。
織布法,複其經之兩端,各用小圓木一條貫之,長出布闊之外一端,以繩繫圓木而圍於腰間,以雙足踏圓木兩旁而伸之,於是加緯焉,以漸移其圓木而成疋。
畫繡 畫繡,即繡件,言繡之如畫,俗所稱為顧繡者是也。
蓋始於上海露香園顧會海之妾名蘭玉者,設帳授徒,所繡人物,氣運生動,字亦有法,世人目為顧繡,自是而蘇滬之繡件皆稱曰顧繡矣。
同、光間,首推京繡,有五彩、平金、拉索、打子之別。
五彩尤精,一切花卉、山水、禽獸、魚蟲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西人亦極贊之。
至拉索、打子各繡法,以重疊法鋪繡之,其花卉之枝葉皆有生氣。
至宣統朝,而湘繡盛稱於時,書畫皆有,則駕蘇繡、京繡之上,蓋預延名人作畫而後始加繡也。
餘韞珠工仿宋繡 王文簡公士禎官揚州司李時,有餘氏女字韞珠者,年甫笄,工仿宋繡,繡仙佛人物,曲盡其妙,不啻針神。
曾為文簡繡神女、洛神、浣沙諸圖,又為文簡之兄西樵作菩提像,皆極工,鄒程村、彭羨門皆有詞詠之,載《倚聲集》。
楊雲和沈宮音刺繡 楊卯君,字雲和,沈君善之側室也。
工繡佛,名流多為題詠之。
君善輯《針史》行世。
其女關關,字宮音,尤能出新意,所繡山水人物,無不精絕。
嘗墨繡顧茂倫《濯足圖》,尤悔菴題《漁家傲》一闋,有「深園玉人閒譜繡,粉香妙寫溪山友。
宛轉綵絲盤,素手林下秀,小名獨占《毛詩》首」等句。
綾錦織西湖十景圖 杭州東城機杼之聲,比戶相聞,郎仁寶雲:「起於褚河南九世孫載,善織作綾錦,褚家塘通聖士神是也。
其中一二供尚衣之匠,花樣有為西湖十景全圖者,秀水朱稼翁稻孫《武林恭紀》詩雲:『十樣西湖景,曾看上畫衣,新圖行殿好,試織九張機。
』」 林青青潛意針黹 溧水林夢環妻胡氏,名青青,工書法,善丹青,適夢環後,潛意針黹。
夢環故好事,悉搜坊間畫本以資之。
自是獨探玄奧,得古人不傳之祕,取單絲上下尺幅間,精不可辨,夢環嘗曰:「卿之此技,眉娘尺綃《法華經》七卷,不是過也。
」然不肯作,作則尺幅費時經年,三十以後,自雲目力不濟,已屏繡譜,其生平所成,八九幅耳。
端忠愍公方督兩江,得其歸雁圖,亟賞之,賚以入官。
孝欽後命忠愍獎之,而青青已先一載死矣。
婦孺刻書闆 湖南永州人民,類以剞劂為業,婦孺且有從事者。
牧牛郊野,輒手握鉛槧,倚樹根鐫之。
廣東順德縣之手民,率係十餘歲稚女,價廉工速,而魯魚亥豕之譌誤,則尤甚於湖南。
朱圭劉源刻闆 蘇州專諸巷有刻版者曰朱圭,字上如,雕刻書畫,精細工緻,以河南畫家劉源所繪淩煙閣功臣像影而雕刻之,尤為絕倫。
又南陵詩人金史,字古良,擇兩漢至宋之名人各圖形像,題以樂府,名曰《無雙譜》,亦如雕刻。
繼而選入養心殿供事,大內字畫,俱出其手,後以効力久,授鴻臚寺敘班。
王文簡請修經史刻版 王文簡公在官日,有《請修經史刻版疏》,畧謂:「明代南北兩雍,皆有《十三經注疏》、《二十史》刻版。
今南監版存否完缺,久不可知,惟國學版庋置禦書樓。
此版一修於前朝萬曆二十三年,再修於崇禎十二年,自本朝定鼎,迄今四十餘載,漫漶殘缺,殆不可讀,所宜及時修補,庶幾事省功倍。
至於南監經史舊版,並請敕下江南督撫查明,如未經散佚,即由該省學臣收貯儒學尊經閣中,儲為副本。
」 活字印書法 活字印書法,西人謂之MovableType,其法傳自中土。
近日盛行鉛字,製模澆字之法悉用機器,迥非嚮時恃一手一足之力者可與之爭勝矣。
然由源及委,則舊法固不可不知也。
宋慶曆時,有布衣畢昇為活闆。
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脣,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闆,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範置鐵闆上,乃密布字,印滿鐵範為一闆,持就火煬之,藥稍鎔,則以一平闆按其面,則字平如砥。
止印二三本,未為簡昜,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也。
乾隆時,侍郎金簡奏請仿宋人活字闆,以棗木闆鐫字,高宗以活字闆之名不雅。
賜名曰聚珍闆。
乾隆癸巳十月二十八日,金簡奏,謂:「奉命管理《四庫全書》一應刊刻刷印裝演等事。
今聞內外彙集遺書己及萬種,現奉旨擇其應行刊刻者,皆令鐫版通行,此誠皇上格外天恩加惠藝林之意也。
但將來發刊,不惟所用版片浩繁,且逐部刊刻,亦需時日,臣詳細思維,莫若刻棗木活字套版一分,刷印各種書籍。
比較刊版,工料省簡懸殊。
巨謹按禦定《佩文詩韻》,詳加選擇,除生僻字不常見於經傳者不收集外,計應刊刻者約六千數百餘字。
此內虛字以及常用之熟字,每一字加至十字或百字不等,約共需十萬餘字。
又預備小註應刊之字亦照大字每一字加至十字或百字不等,約需五萬餘字,大小合計,不過十五萬餘字。
遇有發刻一切書籍,隻須將槽版照底本一擺,即可刷印成卷,倘其間尚有不敷應用之字,預備木字二千個,隨時可以刊補。
書頁行款大小式樣,照依常行書籍尺寸,刊作木槽版二十塊,臨時按底本將木字檢校明確,擺置木槽版內,先刷印一張,交與校刊翰林處詳校無誤,然後刷印。
其棗木字大小共應用十五萬餘個,臣詳加核算,每百字需銀八錢,十五萬餘字約需銀一千二百餘兩。
此外仍做木槽版,備添空木字,以及盛貯木字箱格等項,再用銀一二百兩已敷置辦,是此項需銀通計不過一千四百餘兩。
臣因以武英殿現存書籍核較,即如《史記》一部,計版二千六百七十五塊,按梨木小版例價銀每塊一錢,共該銀二百六十七兩五錢。
計寫刻字一百一十八萬九千零,每寫刻百字,工價銀一錢,共用銀一千一百八十餘兩,是此書僅一部,已費工料銀一千四百五十餘兩。
今刻棗木活字套版一分,通計亦不過用銀一千四百餘兩,而各種書籍皆可資用,即或刷印經久,字畫模糊,又須另刻一分,所用工價,亦不過此數,或尚有堪以揀存備用者,於刻工更可稍為節省。
如此,則事不繁而工乃省,似屬一勞久便。
至擺字必須識字之人,但向來從無此項人役,即一時外僱,恐不得其人,且滋糜費。
臣愚見,請添設供事六名,分領其事。
所有刊刻木子字十五萬,按韻分貯木箱內,其木箱用十個,每個用抽屜八層,或十層,抽屜中各分小格數十個,盛貯木字。
臨用時,以供事二人專管擺字,其餘供事四人分管平上去入四聲字。
擺版供事按書應需某字,向管韻供事喝取,管韻供事辨聲應給,如此檢查,便易安擺迅速。
查武英殿現有臣等奏添書吏二名,改為供事,止須再添供事四名,閒常皆令在檔案房書寫檔案,遇擺字時,即令應役,如果勤慎,五年之後,歸併英殿修書處供事,一體辦理,如此,擺字之人既不必外僱,而於辦理活字版更為有益。
臣因刊刻遺書工料浩繁起見,不揣冒昧,謹照禦製命校《永樂大典》刊刻成棗木活字套版共四塊,並刷印紅黑格紙樣式各五十張,恭呈禦覽。
」奉旨:「甚好,照此辦理,欽此。
」 乾隆甲午五月十二日,金簡謹奏:「前經奏請將《四庫全書》內應刊各書改為活版,擺刷通行。
擬刻大小木字十五萬個,每百個約計工料銀八錢,並成做槽版及盛貯木字箱格等項,約需銀一千四百餘兩,嗣又添備十萬餘字,約需銀八百餘兩。
督同原任翰林祥慶、筆帖式福昌敬謹辦理,今已刊刻完竣。
細加查核,成做棗木字每百個銀二錢二分,刻工每百個銀四錢五分,寫宋字每百個工銀二分,共合銀六錢九分,計刻得大小木字二十五萬三千五百個,實用銀一千七百四十九兩一錢五分。
備用棗木字一萬個,計銀二十二兩。
擺字楠木槽版八十塊,各長九寸五分,寬七寸五分,厚一寸五分,每塊各隨長短,夾條一分,工料銀一兩二錢,計銀九十六兩。
每塊四角包釘銅片,工料銀一錢五分,計銀十二兩。
闆箱十五個,每個工料銀一兩二錢,計銀十八兩,檢字歸類用松木盤八十個,長一尺八寸,中安格條,每個工料銀三錢五分,計銀二十八兩。
套版格子二十四塊,各長一尺,寬八寸,厚一寸,每個工料銀三錢,計銀七兩二錢。
成做收貯木字大櫃十二座,各高七尺二寸,寬五尺一寸,進深二尺二寸,每座各安抽屜二百個,實用工料銀三十兩,計銀三百六十兩。
抽屜二千四百個,成釘銅眼錢曲須圈子二千四百副,每副銀一分五釐,計銀三十六兩。
木闆櫈十二條,各長五尺,寬一尺,高一尺五寸,每條工料銀九錢五分,計銀十一兩。
四項通共實用銀二千三百三十九兩七錢五分。
查原奏請領過銀二千二百兩,尚不敷銀一百三十九兩七錢五分,請仍向廣儲司支領給發。
將來《四庫全書》處交到各書按次排印完竣後,請將此項木字槽闆等件移交武英殿收貯,遇有應刊通行書籍,即用聚珍版排印通行。
」 武英殿刻書 武英殿刻書,未能確定其開始之時,禦定《全唐詩》及《歷代詩餘》皆刊於康熙丙戌、丁亥,而何義門在康熙癸亥已拜兼武英殿纂修之命,則其事當不始於乾隆。
乾隆朝,在武英殿開雕書籍見諸諭旨者,戊午,雕《十三經注疏》;己未,《明史》雕成,續雕《二十一史》,丁卯上之,凡裝六十五函;乙醜,雕《明紀綱目》;丙寅,雕《國語解》:丁卯,雕《三通》;癸卯,雕《相臺五經》。
蓋列聖萬幾之暇,博覽經史,爰命儒臣選擇簡編,親為裁定,頒行儒官,以為士子模範。
當時欽定、禦製書名,凡經類二十六部,史類六十五部,子類三十六部,集類二十部,凡一百四十七部,大半鏤版於內府。
【中如《西清續鑑》、《寧壽宮鑑》藏稿未刊,《天祿琳瑯》刊於湖南書局,《全唐文》刊於揚州,其餘不能悉知也。
】歷代朝廷刻書之多,未有若是者也。
古香齋袖珍本十種,當亦於武英殿雕造。
殿版精妙邁前代,版片悉紅棗木,皆貯殿旁空屋,厚寸許,無裂痕。
光緒初,張文襄公之洞官翰林時,將集資奏請印刷,或謂之曰:「是物久不完矣,一旦發覺,凡歷充殿差者,皆獲咎,是將興大獄也,烏乎可?」乃止。
實錄館與之相近,館中供事即就殿旁餘屋以居,冬日則劈闆以圍爐。
又有竊闆而去其字,以售於廠肆者。
官署學校刻書 本朝二百六十八年中,官署學校,刻書甚盛,淮南、杭州所刻尤多。
書院本以江陰南菁書院所刻為多,廣州粵雅堂書版,後皆併入書局。
鹹豊辛酉八月,曾文正克復安慶,部署觕定,命莫子偲大令采訪遺書。
既復江寧,開書局於冶城山,此江南官書局之俶落也。
且自同治己巳,江寧、蘇州、杭州、武昌同時設局後,淮南、南昌、長沙、福州、廣州、濟南、成都繼起,所刻四部書亦不少矣。
湖北刻書 同、光以來,刻書籍者爭挾稿以寄鄂,謂其槧精而值廉也。
然鄂之手民,初亦甚劣,宜都楊惺吾大令守敬多方指教刊本,久之,且能影摹宋、元闆矣。
於是四方精刊之本鹹集於武昌,惺吾各印其首葉留以為譜。
套闆印書 朱墨本,俗稱套闆,以印墨一套,印硃又一套也。
廣東人仿印最夥,亦最精。
有五色者,武英殿本《古文淵鑒》亦五色。
考其原起,則實明萬曆時烏程閔齊伋所創也。
製三色版 三色版為印刷術之一種。
西曆一千八百六十一年,物理學家麥克斯惠爾首發明三原色套印實物之說,奧人黑斯尼、德人傳吉耳先後研究而改良之。
美國則至西曆一千八百八十一年,費拉得爾非亞之伊巫始製三色版。
其法,用照相鏡分析黃赤青三原色,製成三種銅闆,以次印刷,即成種種顏色。
又有特加黑色者,謂之四色版,上海商務印書館能仿製之。
製鋼版 銅版,以銅版印書,五代已有之。
宋嶽珂《九經三傳沿革例》,有晉天福銅版本。
景祐甲戌,發內府金,收換會子,收銅版弗造,如當時即紙幣亦用銅版也。
新式印刷術之銅版則有三種,已能仿西法而製之。
一為照相銅版。
於銅之表面塗以受光性薄膜,置所欲印之照相乾片放上,曝於日光。
使受光處變為不溶解性,後乃用藥腐蝕,製成印刷版。
二為雕刻銅版。
以印刻原稿之玻璃紙覆於塗有黑蠟之銅版,更依字跡用針刻之,蝕以藥水,先成凹版,復塗錫或銀於版上,浸於鍍銅之硫酸溶液內,則上覆銅皮,取出揭下,成凸版,以鉛作底,即可印刷。
三為電鍍銅版。
先將活版或木版鋅版等,壓於黃蠟版,製成蠟版,浸藥水中,用鍍銅法,使傅薄紫銅一層。
以後製法,與雕刻銅版同,商務印書館能製之。
製電氣銅版 電氣銅版,應用電解之理鑄成之印刷版也,製法,先以蠟或石膏就木版或金屬版上製成模型,塗黑鉛屑為導體,繫於電池之陰極,納硫酸銅溶液中,別懸銅版於陽極,銅附著模型上,待至厚度適宜,離去模型,即得與原形相同之電版,通稱電鍍銅版,商務印書館能製之。
製紙版 活字版,印刷術所用。
以紙厚裱,搨鉛字之面,使凹凸分明,為重印時鑄鉛之模型者,謂之紙版,日本謂之紙型,吾國人亦能製之。
石版印刷法 石版,以石版石製成之印刷版也,國人能自製之。
其法,先以原稿攝成影片,覆於敷
今皆不然,豈能復執前語以相詰乎?」富家子無可言,遂盡其家資。
光緒壬辰,盛杏蓀尚書宣懷設華盛紗廠於上海。
政府鑒於實業之趨勢,思有以提倡之,而盛亦以提倡實業自負,見怡和在香港所經營之紗廠勢力雄厚,盈餘操券,乃遂決議從事紗業,自是而華商紗廠遂相踵而開矣。
印錫璋分設紗廠 盛杏蓀設廠於上海紡織紗布,時人民習用土貨,未暢行。
嘉定印有模運同錫璋為之力任代售,並集資設公信棉紗號於太倉,我國之分設紗廠於各地實自此始。
陝人織造絨褐 陝西織造絨褐,國初設有專員監理其事。
順治辛卯,始省之,以此項錢糧充餉。
蒙人織氈毯 蒙人能織羊毛氈毯,織法甚簡。
秋時剪取綿羊毛,洗淨使乾,置石上,以棍擊之令碎,浸水中三日,就井旁沙面鋪舊氈於地,取碎羊毛勻鋪其上,以馬曳粗木柱壓之即成。
亦有捲氈於木柱而壓之者,特視其用器何如耳。
中等絨氈,長一丈,寬五尺,值銀三兩。
除氈毯外,其他之絨料物件均不能自製,即所著之氈毯,亦係翦氈縫紉而成。
惟蒙人質直,所織之氈多選羊絨為之,繫物之繩,以駝絨馬鬃浸水令透,撚結而成。
石絨織布 道光時,莊芝階舍人仲方嘗於蜀中得火浣布一方,質厚且麤,以手捫之,泠泠然冷溼憯膚,雖入火不燃,而見燄則黑,惟無愈濯愈潔之說。
蓋火浣布有三,最上者為火鼠之毛所織;次為火木之皮所織,紋理細膩,並出海南諸國;最下則蜀中建昌所出,曰石絨,生巖間,土人采以為布,能去諸物之垢,不可為衣,芝階所得即石絨也。
藻草織布 宣統時,浙之淳安發現藻草,色甚白,質極細,土人以為上等料,試以織布,光潔異常。
於是組織製草社,專選此種材料,以之染色,無色不豔。
並知其有耐火原力,經化學家試驗,確能受三百七十五度火力,不緻灼傷。
臺番織布 番女機杼以木,大如栲栳,鑿空其中,橫穿以竹,使可轉纏經於上。
刓木為軸,繫於腰,穿梭闔而織之。
以苧絲為線,染以茜草,合鳥獸毛以織帛,斑斕相間,名曰達戈紋。
又有巾布等物,皆堅緻。
黎人織布 貴陽山嶺多木棉樹,黎女羣往採之,取其棉,用竹弓彈之為絨,足紉手引以為線,染紅黑等色,雜以山麻及綵絨,織而為布,曰吉貝。
或擘山麻紉線織布,搗樹皮汁染為皂色,以五色絨雜繡其上,曰黎布。
賈者則以牛或鹽而易之,以售諸市,海南人頗用之。
織布法,複其經之兩端,各用小圓木一條貫之,長出布闊之外一端,以繩繫圓木而圍於腰間,以雙足踏圓木兩旁而伸之,於是加緯焉,以漸移其圓木而成疋。
畫繡 畫繡,即繡件,言繡之如畫,俗所稱為顧繡者是也。
蓋始於上海露香園顧會海之妾名蘭玉者,設帳授徒,所繡人物,氣運生動,字亦有法,世人目為顧繡,自是而蘇滬之繡件皆稱曰顧繡矣。
同、光間,首推京繡,有五彩、平金、拉索、打子之別。
五彩尤精,一切花卉、山水、禽獸、魚蟲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西人亦極贊之。
至拉索、打子各繡法,以重疊法鋪繡之,其花卉之枝葉皆有生氣。
至宣統朝,而湘繡盛稱於時,書畫皆有,則駕蘇繡、京繡之上,蓋預延名人作畫而後始加繡也。
餘韞珠工仿宋繡 王文簡公士禎官揚州司李時,有餘氏女字韞珠者,年甫笄,工仿宋繡,繡仙佛人物,曲盡其妙,不啻針神。
曾為文簡繡神女、洛神、浣沙諸圖,又為文簡之兄西樵作菩提像,皆極工,鄒程村、彭羨門皆有詞詠之,載《倚聲集》。
楊雲和沈宮音刺繡 楊卯君,字雲和,沈君善之側室也。
工繡佛,名流多為題詠之。
君善輯《針史》行世。
其女關關,字宮音,尤能出新意,所繡山水人物,無不精絕。
嘗墨繡顧茂倫《濯足圖》,尤悔菴題《漁家傲》一闋,有「深園玉人閒譜繡,粉香妙寫溪山友。
宛轉綵絲盤,素手林下秀,小名獨占《毛詩》首」等句。
綾錦織西湖十景圖 杭州東城機杼之聲,比戶相聞,郎仁寶雲:「起於褚河南九世孫載,善織作綾錦,褚家塘通聖士神是也。
其中一二供尚衣之匠,花樣有為西湖十景全圖者,秀水朱稼翁稻孫《武林恭紀》詩雲:『十樣西湖景,曾看上畫衣,新圖行殿好,試織九張機。
』」 林青青潛意針黹 溧水林夢環妻胡氏,名青青,工書法,善丹青,適夢環後,潛意針黹。
夢環故好事,悉搜坊間畫本以資之。
自是獨探玄奧,得古人不傳之祕,取單絲上下尺幅間,精不可辨,夢環嘗曰:「卿之此技,眉娘尺綃《法華經》七卷,不是過也。
」然不肯作,作則尺幅費時經年,三十以後,自雲目力不濟,已屏繡譜,其生平所成,八九幅耳。
端忠愍公方督兩江,得其歸雁圖,亟賞之,賚以入官。
孝欽後命忠愍獎之,而青青已先一載死矣。
婦孺刻書闆 湖南永州人民,類以剞劂為業,婦孺且有從事者。
牧牛郊野,輒手握鉛槧,倚樹根鐫之。
廣東順德縣之手民,率係十餘歲稚女,價廉工速,而魯魚亥豕之譌誤,則尤甚於湖南。
朱圭劉源刻闆 蘇州專諸巷有刻版者曰朱圭,字上如,雕刻書畫,精細工緻,以河南畫家劉源所繪淩煙閣功臣像影而雕刻之,尤為絕倫。
又南陵詩人金史,字古良,擇兩漢至宋之名人各圖形像,題以樂府,名曰《無雙譜》,亦如雕刻。
繼而選入養心殿供事,大內字畫,俱出其手,後以効力久,授鴻臚寺敘班。
王文簡請修經史刻版 王文簡公在官日,有《請修經史刻版疏》,畧謂:「明代南北兩雍,皆有《十三經注疏》、《二十史》刻版。
今南監版存否完缺,久不可知,惟國學版庋置禦書樓。
此版一修於前朝萬曆二十三年,再修於崇禎十二年,自本朝定鼎,迄今四十餘載,漫漶殘缺,殆不可讀,所宜及時修補,庶幾事省功倍。
至於南監經史舊版,並請敕下江南督撫查明,如未經散佚,即由該省學臣收貯儒學尊經閣中,儲為副本。
」 活字印書法 活字印書法,西人謂之MovableType,其法傳自中土。
近日盛行鉛字,製模澆字之法悉用機器,迥非嚮時恃一手一足之力者可與之爭勝矣。
然由源及委,則舊法固不可不知也。
宋慶曆時,有布衣畢昇為活闆。
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脣,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闆,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範置鐵闆上,乃密布字,印滿鐵範為一闆,持就火煬之,藥稍鎔,則以一平闆按其面,則字平如砥。
止印二三本,未為簡昜,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也。
乾隆時,侍郎金簡奏請仿宋人活字闆,以棗木闆鐫字,高宗以活字闆之名不雅。
賜名曰聚珍闆。
乾隆癸巳十月二十八日,金簡奏,謂:「奉命管理《四庫全書》一應刊刻刷印裝演等事。
今聞內外彙集遺書己及萬種,現奉旨擇其應行刊刻者,皆令鐫版通行,此誠皇上格外天恩加惠藝林之意也。
但將來發刊,不惟所用版片浩繁,且逐部刊刻,亦需時日,臣詳細思維,莫若刻棗木活字套版一分,刷印各種書籍。
比較刊版,工料省簡懸殊。
巨謹按禦定《佩文詩韻》,詳加選擇,除生僻字不常見於經傳者不收集外,計應刊刻者約六千數百餘字。
此內虛字以及常用之熟字,每一字加至十字或百字不等,約共需十萬餘字。
又預備小註應刊之字亦照大字每一字加至十字或百字不等,約需五萬餘字,大小合計,不過十五萬餘字。
遇有發刻一切書籍,隻須將槽版照底本一擺,即可刷印成卷,倘其間尚有不敷應用之字,預備木字二千個,隨時可以刊補。
書頁行款大小式樣,照依常行書籍尺寸,刊作木槽版二十塊,臨時按底本將木字檢校明確,擺置木槽版內,先刷印一張,交與校刊翰林處詳校無誤,然後刷印。
其棗木字大小共應用十五萬餘個,臣詳加核算,每百字需銀八錢,十五萬餘字約需銀一千二百餘兩。
此外仍做木槽版,備添空木字,以及盛貯木字箱格等項,再用銀一二百兩已敷置辦,是此項需銀通計不過一千四百餘兩。
臣因以武英殿現存書籍核較,即如《史記》一部,計版二千六百七十五塊,按梨木小版例價銀每塊一錢,共該銀二百六十七兩五錢。
計寫刻字一百一十八萬九千零,每寫刻百字,工價銀一錢,共用銀一千一百八十餘兩,是此書僅一部,已費工料銀一千四百五十餘兩。
今刻棗木活字套版一分,通計亦不過用銀一千四百餘兩,而各種書籍皆可資用,即或刷印經久,字畫模糊,又須另刻一分,所用工價,亦不過此數,或尚有堪以揀存備用者,於刻工更可稍為節省。
如此,則事不繁而工乃省,似屬一勞久便。
至擺字必須識字之人,但向來從無此項人役,即一時外僱,恐不得其人,且滋糜費。
臣愚見,請添設供事六名,分領其事。
所有刊刻木子字十五萬,按韻分貯木箱內,其木箱用十個,每個用抽屜八層,或十層,抽屜中各分小格數十個,盛貯木字。
臨用時,以供事二人專管擺字,其餘供事四人分管平上去入四聲字。
擺版供事按書應需某字,向管韻供事喝取,管韻供事辨聲應給,如此檢查,便易安擺迅速。
查武英殿現有臣等奏添書吏二名,改為供事,止須再添供事四名,閒常皆令在檔案房書寫檔案,遇擺字時,即令應役,如果勤慎,五年之後,歸併英殿修書處供事,一體辦理,如此,擺字之人既不必外僱,而於辦理活字版更為有益。
臣因刊刻遺書工料浩繁起見,不揣冒昧,謹照禦製命校《永樂大典》刊刻成棗木活字套版共四塊,並刷印紅黑格紙樣式各五十張,恭呈禦覽。
」奉旨:「甚好,照此辦理,欽此。
」 乾隆甲午五月十二日,金簡謹奏:「前經奏請將《四庫全書》內應刊各書改為活版,擺刷通行。
擬刻大小木字十五萬個,每百個約計工料銀八錢,並成做槽版及盛貯木字箱格等項,約需銀一千四百餘兩,嗣又添備十萬餘字,約需銀八百餘兩。
督同原任翰林祥慶、筆帖式福昌敬謹辦理,今已刊刻完竣。
細加查核,成做棗木字每百個銀二錢二分,刻工每百個銀四錢五分,寫宋字每百個工銀二分,共合銀六錢九分,計刻得大小木字二十五萬三千五百個,實用銀一千七百四十九兩一錢五分。
備用棗木字一萬個,計銀二十二兩。
擺字楠木槽版八十塊,各長九寸五分,寬七寸五分,厚一寸五分,每塊各隨長短,夾條一分,工料銀一兩二錢,計銀九十六兩。
每塊四角包釘銅片,工料銀一錢五分,計銀十二兩。
闆箱十五個,每個工料銀一兩二錢,計銀十八兩,檢字歸類用松木盤八十個,長一尺八寸,中安格條,每個工料銀三錢五分,計銀二十八兩。
套版格子二十四塊,各長一尺,寬八寸,厚一寸,每個工料銀三錢,計銀七兩二錢。
成做收貯木字大櫃十二座,各高七尺二寸,寬五尺一寸,進深二尺二寸,每座各安抽屜二百個,實用工料銀三十兩,計銀三百六十兩。
抽屜二千四百個,成釘銅眼錢曲須圈子二千四百副,每副銀一分五釐,計銀三十六兩。
木闆櫈十二條,各長五尺,寬一尺,高一尺五寸,每條工料銀九錢五分,計銀十一兩。
四項通共實用銀二千三百三十九兩七錢五分。
查原奏請領過銀二千二百兩,尚不敷銀一百三十九兩七錢五分,請仍向廣儲司支領給發。
將來《四庫全書》處交到各書按次排印完竣後,請將此項木字槽闆等件移交武英殿收貯,遇有應刊通行書籍,即用聚珍版排印通行。
」 武英殿刻書 武英殿刻書,未能確定其開始之時,禦定《全唐詩》及《歷代詩餘》皆刊於康熙丙戌、丁亥,而何義門在康熙癸亥已拜兼武英殿纂修之命,則其事當不始於乾隆。
乾隆朝,在武英殿開雕書籍見諸諭旨者,戊午,雕《十三經注疏》;己未,《明史》雕成,續雕《二十一史》,丁卯上之,凡裝六十五函;乙醜,雕《明紀綱目》;丙寅,雕《國語解》:丁卯,雕《三通》;癸卯,雕《相臺五經》。
蓋列聖萬幾之暇,博覽經史,爰命儒臣選擇簡編,親為裁定,頒行儒官,以為士子模範。
當時欽定、禦製書名,凡經類二十六部,史類六十五部,子類三十六部,集類二十部,凡一百四十七部,大半鏤版於內府。
【中如《西清續鑑》、《寧壽宮鑑》藏稿未刊,《天祿琳瑯》刊於湖南書局,《全唐文》刊於揚州,其餘不能悉知也。
】歷代朝廷刻書之多,未有若是者也。
古香齋袖珍本十種,當亦於武英殿雕造。
殿版精妙邁前代,版片悉紅棗木,皆貯殿旁空屋,厚寸許,無裂痕。
光緒初,張文襄公之洞官翰林時,將集資奏請印刷,或謂之曰:「是物久不完矣,一旦發覺,凡歷充殿差者,皆獲咎,是將興大獄也,烏乎可?」乃止。
實錄館與之相近,館中供事即就殿旁餘屋以居,冬日則劈闆以圍爐。
又有竊闆而去其字,以售於廠肆者。
官署學校刻書 本朝二百六十八年中,官署學校,刻書甚盛,淮南、杭州所刻尤多。
書院本以江陰南菁書院所刻為多,廣州粵雅堂書版,後皆併入書局。
鹹豊辛酉八月,曾文正克復安慶,部署觕定,命莫子偲大令采訪遺書。
既復江寧,開書局於冶城山,此江南官書局之俶落也。
且自同治己巳,江寧、蘇州、杭州、武昌同時設局後,淮南、南昌、長沙、福州、廣州、濟南、成都繼起,所刻四部書亦不少矣。
湖北刻書 同、光以來,刻書籍者爭挾稿以寄鄂,謂其槧精而值廉也。
然鄂之手民,初亦甚劣,宜都楊惺吾大令守敬多方指教刊本,久之,且能影摹宋、元闆矣。
於是四方精刊之本鹹集於武昌,惺吾各印其首葉留以為譜。
套闆印書 朱墨本,俗稱套闆,以印墨一套,印硃又一套也。
廣東人仿印最夥,亦最精。
有五色者,武英殿本《古文淵鑒》亦五色。
考其原起,則實明萬曆時烏程閔齊伋所創也。
製三色版 三色版為印刷術之一種。
西曆一千八百六十一年,物理學家麥克斯惠爾首發明三原色套印實物之說,奧人黑斯尼、德人傳吉耳先後研究而改良之。
美國則至西曆一千八百八十一年,費拉得爾非亞之伊巫始製三色版。
其法,用照相鏡分析黃赤青三原色,製成三種銅闆,以次印刷,即成種種顏色。
又有特加黑色者,謂之四色版,上海商務印書館能仿製之。
製鋼版 銅版,以銅版印書,五代已有之。
宋嶽珂《九經三傳沿革例》,有晉天福銅版本。
景祐甲戌,發內府金,收換會子,收銅版弗造,如當時即紙幣亦用銅版也。
新式印刷術之銅版則有三種,已能仿西法而製之。
一為照相銅版。
於銅之表面塗以受光性薄膜,置所欲印之照相乾片放上,曝於日光。
使受光處變為不溶解性,後乃用藥腐蝕,製成印刷版。
二為雕刻銅版。
以印刻原稿之玻璃紙覆於塗有黑蠟之銅版,更依字跡用針刻之,蝕以藥水,先成凹版,復塗錫或銀於版上,浸於鍍銅之硫酸溶液內,則上覆銅皮,取出揭下,成凸版,以鉛作底,即可印刷。
三為電鍍銅版。
先將活版或木版鋅版等,壓於黃蠟版,製成蠟版,浸藥水中,用鍍銅法,使傅薄紫銅一層。
以後製法,與雕刻銅版同,商務印書館能製之。
製電氣銅版 電氣銅版,應用電解之理鑄成之印刷版也,製法,先以蠟或石膏就木版或金屬版上製成模型,塗黑鉛屑為導體,繫於電池之陰極,納硫酸銅溶液中,別懸銅版於陽極,銅附著模型上,待至厚度適宜,離去模型,即得與原形相同之電版,通稱電鍍銅版,商務印書館能製之。
製紙版 活字版,印刷術所用。
以紙厚裱,搨鉛字之面,使凹凸分明,為重印時鑄鉛之模型者,謂之紙版,日本謂之紙型,吾國人亦能製之。
石版印刷法 石版,以石版石製成之印刷版也,國人能自製之。
其法,先以原稿攝成影片,覆於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