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類
關燈
小
中
大
壽老公、八仙、西王母、三真、三寶佛、十八羅漢、觀音佛、二十四孝,雜件則簫、劍、花籃、笛、葫蘆、卍字蓮花、八吉鯉魚、火毬、蝙蝠、仙菰桃、壽字戟瓶、文房四寶。
七星八寶、八卦太極等。
又佛手捲書畫軸香爐亦常見,並有笙、琴鼗、磬各樂器,外如麒麟、龍、獅、牛、馬、鷄、鴨、鹿、羊、兔、鶴、鳳凰、雀、蜂、蝶、松、竹、梅、菊、荷、牡丹、葵、玫瑰等,亦入畫,又如山、水、花、木、亭榭、魚蝦、蟲類等皆有之。
我國古瓷,惟大內或外人定製者始有新樣。
康熙時,嘗聘法人Belleville、意人Gherardim日專司禦窰繪事,但所作不常採用,瓷之種類不一,式亦各殊,其特異者,回教徒所用之三式是也。
瓷之禦窰 江西景德鎮原有禦窰一所,創始於明萬曆時,專造進貢瓷器以供皇室之用,歲費國帑十餘萬金。
吾國瓷業,乾、嘉前多精品,道、鹹以降,日漸退化,其間能保持歷代古瓷之精華,流傳不絕,使得摹仿者,皆禦窰之力。
蓋美術古瓷,成本甚巨,商辦者無此厚力,禦廠非營業,乃絕對以美觀為目的,故花樣不厭精良,成本不計輕重也。
瓷之官窰民窰 廣州許守白,名之衡,研究瓷學最精,嘗曰:「自宋以來,已有官窰民窰之分。
官窰者,由官撥款支銷,設專官監督之,以進上方。
備賞賚者也。
民窰又名客貨,民間所通用之瓷器出焉。
官窰之中,更有禦窰,所畫龍,必作五爪,專備禦用,下不敢僭,然達官貴人亦得享用官窰器物。
」 瓷之年窰臧窰 許守白曰:「年窰者,雍正時大將軍年羹堯督造之瓷也。
青花五彩皆有之,而市肆中人,但以一種積紅小瓶小杯等物呼為年窰,其他則不省也。
年窰之紅,較之郎窰之紅為黑而實,且不開片,其聲價亦遠遜於郎矣。
又有臧窰者,為雍、乾間臧應選所督造,然無甚特異之點。
」 瓷之繪畫 許守白曰:「本朝之瓷,康熙花卉人物似華秋嶽、陳老蓮,雍正花卉純似惲南田,而人物則遜於康熙。
至乾隆,研鍊瓷質勝於康、雍,而繪畫則古月軒外,稍未之逮。
其官窰多作錦地,參入泰西幾何畫法,雖窮妍極巧,錯采鏤金,然視康、雍之渾雅高古,雅人視之,殆不如矣。
及於道光,則別開一派,雖屬小家法,亦有足觀者焉。
若夫鹹、同,殆卑之無甚高論,而光緒時之仿康、乾諸製,往往逼真,魚目混珠,識者憎之,然不能不謂其美術之精進也。
「康熙專以名工製瓷,名手繪畫,殆純入於美術範圍,而高穆渾雅之氣,猶未盡掩。
至雍正,則昳麗勝矣。
至乾隆,則華縟極矣。
精巧之至,幾若鬼斧神工,而古樸渾厚之緻,蕩然無存,故乾隆一朝,為極盛時代,亦為一代盛衰之樞紐也。
政治文化如是,瓷業亦然。
嘉慶雖猶存典型,然僅虎賁中郎之似。
道光畫筆出以輕倩,而物料美盛,遠遜前朝。
鹹、同一蹶不振,雖美術退化,亦時勢使然也。
光緒稍稍復興,然有形式而乏精神矣。
」 瓷之仿色 許守白曰:「紅為最難仿之色,光緒初及中葉,所仿者惟薄施淡抹而已。
其後則大紅、深紅,與夫胭脂、水豇、豆紅諸難仿效之色,均無一不有,雖專家,亦往往受其欺。
然是等物品,色澤縱足炫人,而細辨之,瓷質盜胎,終有不類之點耳。
綠之難仿,更甚於紅、純色釉之綠者頗足亂真,然仍乏深黝之緻。
至於仿康熙彩之硬綠,則最難形似,釉每混而不清,或發黑,或發黃,參入洋料,其迹顯然,故凡新物見有硬綠之處,莫不用砣去光以掩其迹。
「黃色之新者,其勻也,足與舊相類,而病在過鮮。
若夫深黃,其釉亦略混,以較天然之金珀黃,其光滿透亮迥乎不同。
至蛋黃色與舊者較,亦未免有差池之別也。
「紫亦為最難仿之色,薄則黯淡,厚則發混,且亦紫中發黑。
顯由他色配合而成,比於舊瓷之紫,瞠乎後矣。
「藍之一色,乃仿舊之最有成效者也。
光緒時所仿者,或藍而帶黑,或藍而帶灰,均不難於判別。
其仿康熙藍者,竟得七八,最足亂真,且亦能深入胎骨,所尚能認別者,恃質地及畫片耳。
「白為本質,研究最要,識別又甚難。
大抵新者其釉近糠,火氣宛然,求如舊瓷之美質,渺不可得,或就發青發黃之點以判時代之高下,又不盡然。
最近新發明者,光緻之極,幾似乾隆矣,獨稍欠缺者,一則光由內發,一則光由外鑠,相去終有逕庭也。
「新製之黑,與舊者最難相混。
舊瓷之黑釉與彩渾成一片,新者之黑不但浮光宛然,且細辨之,釉與彩顯有迹象,固未能水乳交融也。
「新仿之品,以光緒朝為最多,若鹹、同間所仿者,皆易於識別。
蓋彼時一朝有一朝之面目,雖仿舊製,亦不脫當時面目也。
惟光緒時不然,襲歷朝之形式,無所不仿,且亦一一皆得近似,今於仿製中可分其沿革先後焉。
初年所仿者,以宋、元及純色釉等品為多,蓋當時物品,不甚難得,而朝士好古者,喜講宋、元,藉供考訂,故宋、元物仿者最多。
中葉所仿,殊屬尋常,彩繪既不甚精,遂遯入仿明一派,蓋以明畫粗率,易於藏拙也。
末葉所仿,最有進步,一由官窰良工四散,禁令廢弛,前所不敢仿之貢品,今則無所不敢矣。
一由近年西人輦金重購,業此者皆知競爭,美術因有進步,研料選工,仿舊精者,輒得八九,而五彩冒乾隆款者為尤多,以易投時好也。
至純色釉冒明代暨康、雍款者,亦極仿舊之能事,雜出其途以相炫焉。
」 製瓷上釉 許守白曰:「製瓷上釉有二法。
一曰蘸釉,以皿入缸,盪勻其汁,蘸釉者,其釉厚,故均、哥諸器,往往有若堆脂,所蘸不止一次也。
一曰吹釉,截竹為筒,噓氣勻之,吹釉者,其釉薄,故舊瓷中有玻璃釉等名目,薄者且若卵膜也。
「掛釉之法,古時以筆搨釉,病在不勻,後改為以皿入缸,用蘸釉法,勻矣。
而屢有不到底者,旋又改為吹釉之法,有三四次吹至十餘次不等,斯勻且淨矣。
」 瓷之開片 許守白曰:「瓷器有紋者謂之開片。
有大開片,有小開片。
小片之細碎者曰魚子紋,大片之稀疏者曰牛毛紋,曰柳葉紋,曰蟹爪紋,皆形容其所似也。
「瓷之開片,其原因有二。
一曰人為之開片,一曰自然之開片,多屬漿胎。
當入窰時,已預使之開片或開大,或開小,配合藥料燒之,則出窰時成開片形,一如人意之所欲出,是等開片似龜坼,開在胚胎者也。
自然之開片,則歷年既久,其釉漸內裂,或成魚子,或成牛毛諸形。
其坼也,純與胚胎無涉,是等開片,痕不深入,開在釉汁者也。
」 瓷之疵 許守白曰:「瓷有雖疵而不得謂之疵者曰縮釉,曰短釉,曰麻癩,曰黏釉。
縮釉者,謂入窰之際,火候驟緊,往往斂釉露出胎骨也。
短釉者,謂隨意掛釉不到底足,此等蘸釉法,病在不勻。
黏釉者,謂釉汁未乾,兩器相並而為一,擘之使開,若黏片礫然。
麻癩者,謂入窰時黏有火炭,釉汁稍縮,成堆垛形。
此數者,皆宋、元所常有,且有因是而證製作之確據者。
故曰雖疵而不得謂之疵也。
「瓷有小疵而不掩大醇者曰窰縫,曰冷紋,曰驚紋,曰爪紋。
窰縫者,謂坯質偶鬆,為火力所迫,土漿微坼,厥有短縫。
冷紋者,謂器皿出窰之頃,風力偶侵,一線微裂,不緻透及他面。
驚紋者,謂瓷質極薄,偶緣驚觸,內坼微痕,表面卻無傷損。
爪紋者,謂器有裂痕,略如爪狀,或由沸水所注,或由窰風所侵。
是數者,皆疵纇極微,無傷大體者也。
「瓷有視其疵病之淺深以定其有礙無礙者曰串煙,曰傷釉,曰崩釉,曰暴釉,曰沖口,曰毛邊,曰磕碰。
串煙者,謂燒瓷之頃,偶為濃煙熏翳,或類潑墨之狀,或呈果熟之形,若是者,視具濃淡多少以定優劣。
傷釉者,謂器用日久,案磨布擦,細紋如毛,色呈枯闇。
崩釉者,謂硬彩,歷年既久,遂至崩坼,彩色剝落,墜紛殘紅。
暴釉者,謂釉質凸起,形如水泡,手法欠勻,火力逼之,遂呈斯狀,若是者,視其地位多寡,以判低昂。
沖口者,謂器皿之口,或觸或震,口際微裂,成直縫形。
毛邊磕碰,均謂器皿口邊微有傷損,傷處甚小,而捫處畧有稜者曰毛邊。
傷處較多而胎骨少缺,但邊際尚未露稜者曰磕碰。
若是者,亦視其受病之大小以增減其價值焉。
「瓷有人工造作而成疵者曰磨邊,曰磨底。
磨邊者,謂瓶具口際,曾經缺損頗巨,因將邊磨平,或鋸去頸項改成罐形,價值所失,十折八九矣。
磨底者,因嫌底款年代不久,磨去其款,託於遠代,然物品果美,亦有得善價者。
」 瓷之人工偽造 許守白曰:「瓷有人工之偽造者曰假底,曰真坯假彩。
假底者,取舊瓷之底嵌於新瓷,偽物真款,以欺一時,然功勞而計拙,易於識破,不常有也。
真坯假彩者,謂取白質無花之舊瓷,加以彩繪,胚質則確屬古物,彩繪則後來所加,緣舊瓷之光。
素者價值甚廉,且景鎮積年遺物頗多,一經加彩,可冀得數倍之善價也。
」 瓷器不宜專尚美術 西人之重華瓷,良以質堅而潔,久益潤澤而有寶光。
非若洋瓷之硬度既低,用久則毛糙垢黑,色雖白,其中實含毒質,遇酸尤易侵蝕。
常人不加深察,但取其適觀趨時,價值低廉,以緻利權外溢。
洋瓷所通行者,以杯盤茶具為大宗,下至溺器,亦年增一年。
而吾國各瓷業公司則惟注意於美術品,至普通品,仍窳敗如故,價值且昂,欲保利權,難矣! 製宮燈罩 官窰瓷器勝於前代,尤以康熙時製為最。
同治朝,大婚典禮,飭九江道於景德鎮禦窰廠定造宮燈罩,頒發舊樣,其質潔白,光透,中含花紋,勝於玻璃。
廠中無人能造,百計采訪,惟一舊工人年八十許,頗知之,家藏一書,備言製造之法,祕不示人。
以重金賂之,始出此書,乃按其遺說精製進呈.與康、乾間物無異。
製陶器 宜興陶器,色紅潤如古銅,堅靭亦僅遜之。
蜀山以茶壺名,丁山以缸盆之屬名,種類形式,粗細均有之。
其泥亦分多種,紅泥價最昂,紫沙泥次之。
嫩泥富有黏力,無論製作何器,必用少許,以收凝合之效。
夾泥最劣,僅可製粗器。
白泥以製罐缽之屬。
天青泥亦稱綠泥,產量亦少。
豆沙泥則常品也。
泥初出山時大如煤塊,舂以杵,必數次,始取其較細者浸之於池,經數月則粗分子下沈,其最上層皆有黏性,乃取以製器。
器既成,必加以釉,分青、黃、赤、白、黑五種。
上釉之手術,視其器之精粗美惡量為注意。
所用器具不甚精密,矩車、規車,以別大小方圓,篦子、明針,以事剔括範律,絕無模型。
故器之形狀大小欲求一律,全恃手勢之適當也。
各種坭坯燒於蜀山窰中,別於製作場設一燒釉爐,用土(土撃)築成圓形,四周有孔,俾可通氣。
皿置其中,小者可數百件,大者亦數十件,積炭於上,凡燒四小時而器成矣。
爐之中心有孔,自頂直貫爐底,善別火候者,立而俯視之,即知器之成否,非老於此者不能。
且用模型者,轉不如手製之精美。
工人無教育之所,自幼實習,以迄成材。
工資不等,視貨之精粗為準,論件不論日。
坭產於蜀,丁山,每石僅銀幣二角有奇。
製泥人 高宗南巡,駕至無錫惠泉山,山下有王春林者,賣泥人鋪也。
工作精妙,技巧萬端。
至此,命作泥孩兒數盤,飾以錦片金葉之類,進禦時,大稱賞,賜金帛甚豐。
其物至光緒時尚存頤和園之佛香閣中,庚子之亂為西人攜去矣。
乾隆時,蘇州虎邱有捏泥人者,老少男女,惟妙惟肖,不必借徑於繪事也。
光、宣間,惠泉山所出售者,實遠遜蘇州矣。
製琉璃 琉璃,以扁青石為藥料而燒成之,宮殿及親王邸宅所用琉璃瓦是也。
色或黃或綠,其形則有筒瓦、版瓦之殊,率以圓木或斲木為模,而範土造之。
扁青石,即鉛與鈉之矽酸化合物,有玻璃光,微透明,可為裝飾品及青色顏料,陶器之釉藥中亦用之。
製玻璃 玻璃種類甚多,大別之,為鉀玻璃、鈉玻璃,鉛玻璃三種。
鉀玻璃,以炭酸鉀、石灰、白砂等製之,質堅難鎔,宜作化學器具,是為上等品。
鉛玻璃,以鉛丹、炭酸鈉、石灰、白砂等製之,折光力頗強,宜作光學器具。
鈉玻璃,以炭酸鈉、炭酸、石灰、白砂等製之,平闆瓶管之屬,多以此製,微帶綠色,為最普通之品。
性脆硬,不傳電氣,熱之,則熔如飴,粘於鐵管,吹泡入模為器。
製玻璃版者,亦先吹成大圓筒,後切開以製平闆,通常皆透明如水,浸以弗化輕酸等腐蝕藥,則不透明,俗稱毛玻璃。
製時,加各種顏料,即呈種種彩色,山東博山玻璃有限公司能製之。
吳山尊製玻璃聯 聯語以紙書者為多,或刻以竹木,或用漆,加雲母石,且有嵌牙玉者。
吳山尊學士鼒始出意製玻璃聯,一片光明,雅可賞玩,惟字畫不能無反正之嫌。
山尊又運其巧思,使之表裏如一,其句雲:「金簡玉冊自上古,青山白雲同素心。
」上製一橫額,題「幽蘭小室」四篆字。
又乞孫淵如觀察以雙款篆書「山尊先生孫星衍」七字,正面反面皆一式。
製明瓦 明瓦,以蠣殼磨薄,成半透明之片,夾以竹片,嵌於窗,未有玻璃以前多用之,南方製此至多。
又有將貝殼之薄而透明者切四角,成方片,則自印度諸島及暹羅輸入,為用亦同。
捏粉 近畿所傳捏粉之術,匠心獨運,鬚眉畢現,雖油畫、鉛畫、毛筆畫等,方之蔑如也。
其法取麪粉一團,與求畫者對案坐,目不轉瞬,私自於袖底捏其形狀,捏成取出,則面部上之一凹一凸,一紋一縷,無不纖微適合。
擅此技者,光緒朝為津人張姓。
張初為人鈔錄戲曲,顧記聞極博,能將各曲本互異之處折衷改正,期於盡善而止,以是得名,津人稱之曰百本張。
自百本張之號出,而其真姓名轉隱。
後改學捏粉,精其技,然性傲僻,非遇囊空爨絕,持金求之,不應也。
時天津巨富首推海張五,張一日踵門往訪,乞借五千金,海張五拒之,張曰:「君不應我,能無後悔乎?」曰:「何悔之有!」張退,乃依海張五之身量長短肥瘦,捏成一形,置之通衢,而插草標放其首曰:「出賣海張五。
」過者驟見之,以為真海張五也,即而視之,乃啞然失笑,詢其價值,則以五千金對,少一文不售也。
海張五素以財力雄視一方,聞之引為大辱,而又莫可如何,乃潛使門客如數購之,而與張言和焉。
張晚年目盲,偶墜地折傷肢體,不能營舊業,遂困頓以死。
織綢廠 織綢廠以蘇州為最發達。
光、宣間,都凡五十八號,有創設於乾、嘉至今相沿弗替者,如石恆茂、英記、李啟泰等廠是也。
紗布廠 我國於光緒時議設紗布廠,英、美商人聞之大驚,恐利權見奪,乃集資千萬鎊,將倩人設法阻其事。
乃逡巡十年,始漸設立於上海。
英、美商人復使人覘之,見局廠崇閎,而管事人既非夙習此事者,機器亦不研求,且多舊式,於是相與大笑,不以為意。
某年,有內地富家子過上海,為諸遊食者所瞰,羣趨之,慫以開設紗布廠,言備本十萬,十年之後,獲利兩倍,又約無業之西人同慫慂之。
富家子遂大為所動,乃取家資十萬付諸人,又以能獲巨利也,於是流連忘反,狂用無節,有所需輒取之於廠,廠中人亦未嘗拒之。
不及三年,廠中人忽言資本不繼,將倒閉,詰以巨本所在,曰:「歷被支用不少,餘皆為廠用耗去。
」索觀其簿籍,則購料若幹,購地若幹,建屋若幹,西友華友薪俸若幹,東人某日某日支若幹,富家子曰:「汝等不言得利可二十萬乎?今吾用不及五萬,何遽倒也?」廠中人辨曰:「我等所謂得利二十萬者,指十年後言,且須工料進價,貨品出價與今無稍殊,辦事毫無掣肘,而又須股東十年內不提用分毫乃可
七星八寶、八卦太極等。
又佛手捲書畫軸香爐亦常見,並有笙、琴鼗、磬各樂器,外如麒麟、龍、獅、牛、馬、鷄、鴨、鹿、羊、兔、鶴、鳳凰、雀、蜂、蝶、松、竹、梅、菊、荷、牡丹、葵、玫瑰等,亦入畫,又如山、水、花、木、亭榭、魚蝦、蟲類等皆有之。
我國古瓷,惟大內或外人定製者始有新樣。
康熙時,嘗聘法人Belleville、意人Gherardim日專司禦窰繪事,但所作不常採用,瓷之種類不一,式亦各殊,其特異者,回教徒所用之三式是也。
瓷之禦窰 江西景德鎮原有禦窰一所,創始於明萬曆時,專造進貢瓷器以供皇室之用,歲費國帑十餘萬金。
吾國瓷業,乾、嘉前多精品,道、鹹以降,日漸退化,其間能保持歷代古瓷之精華,流傳不絕,使得摹仿者,皆禦窰之力。
蓋美術古瓷,成本甚巨,商辦者無此厚力,禦廠非營業,乃絕對以美觀為目的,故花樣不厭精良,成本不計輕重也。
瓷之官窰民窰 廣州許守白,名之衡,研究瓷學最精,嘗曰:「自宋以來,已有官窰民窰之分。
官窰者,由官撥款支銷,設專官監督之,以進上方。
備賞賚者也。
民窰又名客貨,民間所通用之瓷器出焉。
官窰之中,更有禦窰,所畫龍,必作五爪,專備禦用,下不敢僭,然達官貴人亦得享用官窰器物。
」 瓷之年窰臧窰 許守白曰:「年窰者,雍正時大將軍年羹堯督造之瓷也。
青花五彩皆有之,而市肆中人,但以一種積紅小瓶小杯等物呼為年窰,其他則不省也。
年窰之紅,較之郎窰之紅為黑而實,且不開片,其聲價亦遠遜於郎矣。
又有臧窰者,為雍、乾間臧應選所督造,然無甚特異之點。
」 瓷之繪畫 許守白曰:「本朝之瓷,康熙花卉人物似華秋嶽、陳老蓮,雍正花卉純似惲南田,而人物則遜於康熙。
至乾隆,研鍊瓷質勝於康、雍,而繪畫則古月軒外,稍未之逮。
其官窰多作錦地,參入泰西幾何畫法,雖窮妍極巧,錯采鏤金,然視康、雍之渾雅高古,雅人視之,殆不如矣。
及於道光,則別開一派,雖屬小家法,亦有足觀者焉。
若夫鹹、同,殆卑之無甚高論,而光緒時之仿康、乾諸製,往往逼真,魚目混珠,識者憎之,然不能不謂其美術之精進也。
「康熙專以名工製瓷,名手繪畫,殆純入於美術範圍,而高穆渾雅之氣,猶未盡掩。
至雍正,則昳麗勝矣。
至乾隆,則華縟極矣。
精巧之至,幾若鬼斧神工,而古樸渾厚之緻,蕩然無存,故乾隆一朝,為極盛時代,亦為一代盛衰之樞紐也。
政治文化如是,瓷業亦然。
嘉慶雖猶存典型,然僅虎賁中郎之似。
道光畫筆出以輕倩,而物料美盛,遠遜前朝。
鹹、同一蹶不振,雖美術退化,亦時勢使然也。
光緒稍稍復興,然有形式而乏精神矣。
」 瓷之仿色 許守白曰:「紅為最難仿之色,光緒初及中葉,所仿者惟薄施淡抹而已。
其後則大紅、深紅,與夫胭脂、水豇、豆紅諸難仿效之色,均無一不有,雖專家,亦往往受其欺。
然是等物品,色澤縱足炫人,而細辨之,瓷質盜胎,終有不類之點耳。
綠之難仿,更甚於紅、純色釉之綠者頗足亂真,然仍乏深黝之緻。
至於仿康熙彩之硬綠,則最難形似,釉每混而不清,或發黑,或發黃,參入洋料,其迹顯然,故凡新物見有硬綠之處,莫不用砣去光以掩其迹。
「黃色之新者,其勻也,足與舊相類,而病在過鮮。
若夫深黃,其釉亦略混,以較天然之金珀黃,其光滿透亮迥乎不同。
至蛋黃色與舊者較,亦未免有差池之別也。
「紫亦為最難仿之色,薄則黯淡,厚則發混,且亦紫中發黑。
顯由他色配合而成,比於舊瓷之紫,瞠乎後矣。
「藍之一色,乃仿舊之最有成效者也。
光緒時所仿者,或藍而帶黑,或藍而帶灰,均不難於判別。
其仿康熙藍者,竟得七八,最足亂真,且亦能深入胎骨,所尚能認別者,恃質地及畫片耳。
「白為本質,研究最要,識別又甚難。
大抵新者其釉近糠,火氣宛然,求如舊瓷之美質,渺不可得,或就發青發黃之點以判時代之高下,又不盡然。
最近新發明者,光緻之極,幾似乾隆矣,獨稍欠缺者,一則光由內發,一則光由外鑠,相去終有逕庭也。
「新製之黑,與舊者最難相混。
舊瓷之黑釉與彩渾成一片,新者之黑不但浮光宛然,且細辨之,釉與彩顯有迹象,固未能水乳交融也。
「新仿之品,以光緒朝為最多,若鹹、同間所仿者,皆易於識別。
蓋彼時一朝有一朝之面目,雖仿舊製,亦不脫當時面目也。
惟光緒時不然,襲歷朝之形式,無所不仿,且亦一一皆得近似,今於仿製中可分其沿革先後焉。
初年所仿者,以宋、元及純色釉等品為多,蓋當時物品,不甚難得,而朝士好古者,喜講宋、元,藉供考訂,故宋、元物仿者最多。
中葉所仿,殊屬尋常,彩繪既不甚精,遂遯入仿明一派,蓋以明畫粗率,易於藏拙也。
末葉所仿,最有進步,一由官窰良工四散,禁令廢弛,前所不敢仿之貢品,今則無所不敢矣。
一由近年西人輦金重購,業此者皆知競爭,美術因有進步,研料選工,仿舊精者,輒得八九,而五彩冒乾隆款者為尤多,以易投時好也。
至純色釉冒明代暨康、雍款者,亦極仿舊之能事,雜出其途以相炫焉。
」 製瓷上釉 許守白曰:「製瓷上釉有二法。
一曰蘸釉,以皿入缸,盪勻其汁,蘸釉者,其釉厚,故均、哥諸器,往往有若堆脂,所蘸不止一次也。
一曰吹釉,截竹為筒,噓氣勻之,吹釉者,其釉薄,故舊瓷中有玻璃釉等名目,薄者且若卵膜也。
「掛釉之法,古時以筆搨釉,病在不勻,後改為以皿入缸,用蘸釉法,勻矣。
而屢有不到底者,旋又改為吹釉之法,有三四次吹至十餘次不等,斯勻且淨矣。
」 瓷之開片 許守白曰:「瓷器有紋者謂之開片。
有大開片,有小開片。
小片之細碎者曰魚子紋,大片之稀疏者曰牛毛紋,曰柳葉紋,曰蟹爪紋,皆形容其所似也。
「瓷之開片,其原因有二。
一曰人為之開片,一曰自然之開片,多屬漿胎。
當入窰時,已預使之開片或開大,或開小,配合藥料燒之,則出窰時成開片形,一如人意之所欲出,是等開片似龜坼,開在胚胎者也。
自然之開片,則歷年既久,其釉漸內裂,或成魚子,或成牛毛諸形。
其坼也,純與胚胎無涉,是等開片,痕不深入,開在釉汁者也。
」 瓷之疵 許守白曰:「瓷有雖疵而不得謂之疵者曰縮釉,曰短釉,曰麻癩,曰黏釉。
縮釉者,謂入窰之際,火候驟緊,往往斂釉露出胎骨也。
短釉者,謂隨意掛釉不到底足,此等蘸釉法,病在不勻。
黏釉者,謂釉汁未乾,兩器相並而為一,擘之使開,若黏片礫然。
麻癩者,謂入窰時黏有火炭,釉汁稍縮,成堆垛形。
此數者,皆宋、元所常有,且有因是而證製作之確據者。
故曰雖疵而不得謂之疵也。
「瓷有小疵而不掩大醇者曰窰縫,曰冷紋,曰驚紋,曰爪紋。
窰縫者,謂坯質偶鬆,為火力所迫,土漿微坼,厥有短縫。
冷紋者,謂器皿出窰之頃,風力偶侵,一線微裂,不緻透及他面。
驚紋者,謂瓷質極薄,偶緣驚觸,內坼微痕,表面卻無傷損。
爪紋者,謂器有裂痕,略如爪狀,或由沸水所注,或由窰風所侵。
是數者,皆疵纇極微,無傷大體者也。
「瓷有視其疵病之淺深以定其有礙無礙者曰串煙,曰傷釉,曰崩釉,曰暴釉,曰沖口,曰毛邊,曰磕碰。
串煙者,謂燒瓷之頃,偶為濃煙熏翳,或類潑墨之狀,或呈果熟之形,若是者,視具濃淡多少以定優劣。
傷釉者,謂器用日久,案磨布擦,細紋如毛,色呈枯闇。
崩釉者,謂硬彩,歷年既久,遂至崩坼,彩色剝落,墜紛殘紅。
暴釉者,謂釉質凸起,形如水泡,手法欠勻,火力逼之,遂呈斯狀,若是者,視其地位多寡,以判低昂。
沖口者,謂器皿之口,或觸或震,口際微裂,成直縫形。
毛邊磕碰,均謂器皿口邊微有傷損,傷處甚小,而捫處畧有稜者曰毛邊。
傷處較多而胎骨少缺,但邊際尚未露稜者曰磕碰。
若是者,亦視其受病之大小以增減其價值焉。
「瓷有人工造作而成疵者曰磨邊,曰磨底。
磨邊者,謂瓶具口際,曾經缺損頗巨,因將邊磨平,或鋸去頸項改成罐形,價值所失,十折八九矣。
磨底者,因嫌底款年代不久,磨去其款,託於遠代,然物品果美,亦有得善價者。
」 瓷之人工偽造 許守白曰:「瓷有人工之偽造者曰假底,曰真坯假彩。
假底者,取舊瓷之底嵌於新瓷,偽物真款,以欺一時,然功勞而計拙,易於識破,不常有也。
真坯假彩者,謂取白質無花之舊瓷,加以彩繪,胚質則確屬古物,彩繪則後來所加,緣舊瓷之光。
素者價值甚廉,且景鎮積年遺物頗多,一經加彩,可冀得數倍之善價也。
」 瓷器不宜專尚美術 西人之重華瓷,良以質堅而潔,久益潤澤而有寶光。
非若洋瓷之硬度既低,用久則毛糙垢黑,色雖白,其中實含毒質,遇酸尤易侵蝕。
常人不加深察,但取其適觀趨時,價值低廉,以緻利權外溢。
洋瓷所通行者,以杯盤茶具為大宗,下至溺器,亦年增一年。
而吾國各瓷業公司則惟注意於美術品,至普通品,仍窳敗如故,價值且昂,欲保利權,難矣! 製宮燈罩 官窰瓷器勝於前代,尤以康熙時製為最。
同治朝,大婚典禮,飭九江道於景德鎮禦窰廠定造宮燈罩,頒發舊樣,其質潔白,光透,中含花紋,勝於玻璃。
廠中無人能造,百計采訪,惟一舊工人年八十許,頗知之,家藏一書,備言製造之法,祕不示人。
以重金賂之,始出此書,乃按其遺說精製進呈.與康、乾間物無異。
製陶器 宜興陶器,色紅潤如古銅,堅靭亦僅遜之。
蜀山以茶壺名,丁山以缸盆之屬名,種類形式,粗細均有之。
其泥亦分多種,紅泥價最昂,紫沙泥次之。
嫩泥富有黏力,無論製作何器,必用少許,以收凝合之效。
夾泥最劣,僅可製粗器。
白泥以製罐缽之屬。
天青泥亦稱綠泥,產量亦少。
豆沙泥則常品也。
泥初出山時大如煤塊,舂以杵,必數次,始取其較細者浸之於池,經數月則粗分子下沈,其最上層皆有黏性,乃取以製器。
器既成,必加以釉,分青、黃、赤、白、黑五種。
上釉之手術,視其器之精粗美惡量為注意。
所用器具不甚精密,矩車、規車,以別大小方圓,篦子、明針,以事剔括範律,絕無模型。
故器之形狀大小欲求一律,全恃手勢之適當也。
各種坭坯燒於蜀山窰中,別於製作場設一燒釉爐,用土(土撃)築成圓形,四周有孔,俾可通氣。
皿置其中,小者可數百件,大者亦數十件,積炭於上,凡燒四小時而器成矣。
爐之中心有孔,自頂直貫爐底,善別火候者,立而俯視之,即知器之成否,非老於此者不能。
且用模型者,轉不如手製之精美。
工人無教育之所,自幼實習,以迄成材。
工資不等,視貨之精粗為準,論件不論日。
坭產於蜀,丁山,每石僅銀幣二角有奇。
製泥人 高宗南巡,駕至無錫惠泉山,山下有王春林者,賣泥人鋪也。
工作精妙,技巧萬端。
至此,命作泥孩兒數盤,飾以錦片金葉之類,進禦時,大稱賞,賜金帛甚豐。
其物至光緒時尚存頤和園之佛香閣中,庚子之亂為西人攜去矣。
乾隆時,蘇州虎邱有捏泥人者,老少男女,惟妙惟肖,不必借徑於繪事也。
光、宣間,惠泉山所出售者,實遠遜蘇州矣。
製琉璃 琉璃,以扁青石為藥料而燒成之,宮殿及親王邸宅所用琉璃瓦是也。
色或黃或綠,其形則有筒瓦、版瓦之殊,率以圓木或斲木為模,而範土造之。
扁青石,即鉛與鈉之矽酸化合物,有玻璃光,微透明,可為裝飾品及青色顏料,陶器之釉藥中亦用之。
製玻璃 玻璃種類甚多,大別之,為鉀玻璃、鈉玻璃,鉛玻璃三種。
鉀玻璃,以炭酸鉀、石灰、白砂等製之,質堅難鎔,宜作化學器具,是為上等品。
鉛玻璃,以鉛丹、炭酸鈉、石灰、白砂等製之,折光力頗強,宜作光學器具。
鈉玻璃,以炭酸鈉、炭酸、石灰、白砂等製之,平闆瓶管之屬,多以此製,微帶綠色,為最普通之品。
性脆硬,不傳電氣,熱之,則熔如飴,粘於鐵管,吹泡入模為器。
製玻璃版者,亦先吹成大圓筒,後切開以製平闆,通常皆透明如水,浸以弗化輕酸等腐蝕藥,則不透明,俗稱毛玻璃。
製時,加各種顏料,即呈種種彩色,山東博山玻璃有限公司能製之。
吳山尊製玻璃聯 聯語以紙書者為多,或刻以竹木,或用漆,加雲母石,且有嵌牙玉者。
吳山尊學士鼒始出意製玻璃聯,一片光明,雅可賞玩,惟字畫不能無反正之嫌。
山尊又運其巧思,使之表裏如一,其句雲:「金簡玉冊自上古,青山白雲同素心。
」上製一橫額,題「幽蘭小室」四篆字。
又乞孫淵如觀察以雙款篆書「山尊先生孫星衍」七字,正面反面皆一式。
製明瓦 明瓦,以蠣殼磨薄,成半透明之片,夾以竹片,嵌於窗,未有玻璃以前多用之,南方製此至多。
又有將貝殼之薄而透明者切四角,成方片,則自印度諸島及暹羅輸入,為用亦同。
捏粉 近畿所傳捏粉之術,匠心獨運,鬚眉畢現,雖油畫、鉛畫、毛筆畫等,方之蔑如也。
其法取麪粉一團,與求畫者對案坐,目不轉瞬,私自於袖底捏其形狀,捏成取出,則面部上之一凹一凸,一紋一縷,無不纖微適合。
擅此技者,光緒朝為津人張姓。
張初為人鈔錄戲曲,顧記聞極博,能將各曲本互異之處折衷改正,期於盡善而止,以是得名,津人稱之曰百本張。
自百本張之號出,而其真姓名轉隱。
後改學捏粉,精其技,然性傲僻,非遇囊空爨絕,持金求之,不應也。
時天津巨富首推海張五,張一日踵門往訪,乞借五千金,海張五拒之,張曰:「君不應我,能無後悔乎?」曰:「何悔之有!」張退,乃依海張五之身量長短肥瘦,捏成一形,置之通衢,而插草標放其首曰:「出賣海張五。
」過者驟見之,以為真海張五也,即而視之,乃啞然失笑,詢其價值,則以五千金對,少一文不售也。
海張五素以財力雄視一方,聞之引為大辱,而又莫可如何,乃潛使門客如數購之,而與張言和焉。
張晚年目盲,偶墜地折傷肢體,不能營舊業,遂困頓以死。
織綢廠 織綢廠以蘇州為最發達。
光、宣間,都凡五十八號,有創設於乾、嘉至今相沿弗替者,如石恆茂、英記、李啟泰等廠是也。
紗布廠 我國於光緒時議設紗布廠,英、美商人聞之大驚,恐利權見奪,乃集資千萬鎊,將倩人設法阻其事。
乃逡巡十年,始漸設立於上海。
英、美商人復使人覘之,見局廠崇閎,而管事人既非夙習此事者,機器亦不研求,且多舊式,於是相與大笑,不以為意。
某年,有內地富家子過上海,為諸遊食者所瞰,羣趨之,慫以開設紗布廠,言備本十萬,十年之後,獲利兩倍,又約無業之西人同慫慂之。
富家子遂大為所動,乃取家資十萬付諸人,又以能獲巨利也,於是流連忘反,狂用無節,有所需輒取之於廠,廠中人亦未嘗拒之。
不及三年,廠中人忽言資本不繼,將倒閉,詰以巨本所在,曰:「歷被支用不少,餘皆為廠用耗去。
」索觀其簿籍,則購料若幹,購地若幹,建屋若幹,西友華友薪俸若幹,東人某日某日支若幹,富家子曰:「汝等不言得利可二十萬乎?今吾用不及五萬,何遽倒也?」廠中人辨曰:「我等所謂得利二十萬者,指十年後言,且須工料進價,貨品出價與今無稍殊,辦事毫無掣肘,而又須股東十年內不提用分毫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