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商類
關燈
小
中
大
我國之農商
吾華以農業立國,為歐美所稱道,吾人亦自認之。
然以無農業教育之故,不用機器,不能合羣,豈惟不能為大農而已,即以小農言之,視義大利之農人,猶有慚色。
至於商,則雖有以信義為外人所贊許者,亦以未受商業教育,於國際貿易,不能與歐美各國之商人競爭於世界也。
牛太初且耕且賈 國朝定鼎,高平牛位坤棄諸生籍,混迹博徒酒人間,絕不復言科舉事。
嘗慕宋陳同甫之為人,晚年慕孫太初,因以太初自號。
乃葺一亭,顏曰六宜,偃臥其中而讀書,且耕且賈以自食。
董邃學業農服賈 董邃學名懷書,穎悟絕人。
年十一,瀏覽《左》、《國》、《史》、《漢》諸書,輒捉筆為文,勃勃有奇氣。
尋丁父艱,以貧故廢學業農,兼服賈。
伯兄某出百金命往潤州貿易,數月傾其貲,垂橐而歸。
兄大怒,邃學雅不屑意也,然緣此益窘。
會值旱蝗,幾不能自存,乃更折節砥行,發篋陳書,晨耕夕讀,帶經而鋤,或采樵山中,高歌秦、漢人文字,尤嗜韓昌黎文,吟誦不少輟。
裡中課藝,常荷鋤以往,援筆立就,輒冠其曹,名震一邑,文士乃爭與為友。
於是輟耕教授生徒,而所得脩脯輒沽酒,至隨手立盡。
農業 農業,農人之所有事也。
栽種畜養有用之動植物,以產生人類所必需之物品者屬之。
而土地、勞力、資本三項,其最要者也。
春耕夏耘,秋穫冬舂,固為農人四時之所有事。
然勤於農功者,一歲十二月,無不有事,且男女同任之,亦雲勞矣。
緻力多而獲利少,固莫農人若也。
今就寶山農人所述,而參以武進顧鐵僧之言,略述如下。
雖耔種、氣候、人力各地不同,然亦可略見一斑矣。
稻與棉花相間而種,以息地力,惟麥菜則頻歲可種也。
正月,棉花地翻泥。
【或以人督牛,或人自為之。
】 二月,麥田菜地施肥料,種紫荷花草。
三月,撈水中草泥,【撈時置之舟中。
】加泥於田塍,種菱養魚。
四月,穫麥,稻田布種,【俗曰種秧田。
】種棉花,種芋。
五月,插稻秧,耘稻,【人立於田中或跪,以手拔去其草,毛或有套。
】稻田車水,棉花地削草。
豆地削草,種黃豆,種芝麻。
六月,盪稻,【盪,器名,一長方之木闆也。
其意義則移行也,動也。
人持一器,立於田中,以器盪之,使泥悉平,有直盪橫盪之別。
】稻田施肥料,【豆餅菜餅及人畜糞也。
如酷暑須加石膏。
】稻田戽水,棉花地削草,穫瓜。
七月,擱稻,【此與陶朱公書所謂稻田立秋後不添水,曬十餘日,謂之擱稻者不同。
擱稻之法,有盪扒之別,扒,器名,其形畧如梳,以梳之。
】稻田戽水。
八月,穫稻,穫棉花,穫綠豆,穫豇豆,穫芝麻,種竹,稻田有戽水者。
九月,穫稻,穫稷,種麥,種蠶豆,稻田有戽水者。
十月,穫稻,種麥,種菜。
十一月,捕魚,樵薪,墾桑地。
十二月,樵蒹葭,樵綠柴,【為染料之用。
】種薹菜。
農業有狹義廣義之別 我國古時之所謂農者,專言耕種之事業。
《漢書》闢土植穀曰農,蓋此為農家主業,實狹義之農也。
然農之分類頗多,往往有以餘地餘時兼營他業者,為農之廣義。
栽培蔬果、蒔種花卉曰園藝,種植林木曰林業,飼養家畜曰畜牧,而養家禽,養蠶,養蜂,養魚等亦屬之。
或取農家收穫物,加以人工,製為精品曰農產製造,而釀酒及製茶,製糖,製藍等亦屬之,凡此,皆農家之副業也。
園藝、畜牧諸業。
視地方之狀況而定,不皆以一身兼營之。
如地近廛市,宜於園藝;山陂荒瘠,宜於造林;平原曠衍,宜於畜牧是也。
然此等地方之農民,不事耕種,而轉以副業為主業者亦甚多。
漁夫獵人大抵不復業耕,然此二事,亦所以增殖天然之利源供給人類之需用者,性質相同,故亦屬於農。
男女並耕 常言男耕女織,又言夫耕婦饁,似種植之事非婦女所與聞,則是未嘗巡行阡陌考察農事之故也。
男女並耕之俗,廣東、廣西、福建最多,江蘇、浙江、江西、安徽亦有之,且有見之於湖南者。
蓋其地之婦女皆天足也,常日徒跣,無異男子。
世或視女子為廢物,謂其徒手坐食者,實讆言耳。
稼穡艱難 大內太和門丹墀左之石闕儲嘉量,丹墀下之石匱儲米穀。
每值大駕出宮,鹵部中之象負寶瓶,中儲五穀,蓋欲使聖子神孫觸目有稼穡艱難之警也。
孝欽後從事植牧 孝欽後時以養花種菜為樂,躬自督課,園蔬成熟,輒命宮眷以小翦刀翦之,而監視於旁,勤者得賞。
孝欽又喜養雞,宮眷及妃嬪亦各有所豢,日須自飼之,清晨,則以所生之卵獻孝欽。
天日晴和,孝欽恆遊於廣場,監視太監在田工作。
旱春時遷移荷花,先去老根,哥以新根種於活土。
雖在湖西淺處,太監則有時須行深水中,水及其胸。
孝欽坐於玉帶橋上指點之,或至數小時,約三四日而畢。
八月,園中斫竹,孝欽命宮眷鐫字畫於竹。
孝欽最愛菊,必先期移植菊花。
日必率宮眷至湖西移植於盆,栽畢,日灌溉之,整理之,雨則覆以席。
孝欽又愛植葫蘆,離宮別院,蔓延遍地。
至秋,則結實纍纍,有大於五石者,有細如指頂者,兼收並蓄,以為玩具。
都中遂有依樣晝葫蘆之諺。
德宗隆裕後勸農 春為農事開始之時,德宗必祭先農壇,親耕耤田,以為天下之勸。
隆裕後親養蠶,日往視之,至夜,則有宮妃看守。
及成絲,理之成束,呈孝欽後,其事始畢。
蓋向例皇後必詣桑園,【園門在金鼇玉蝀橋北,門南嚮,與蕉園門相對。
】親祀先蠶西陵氏之神,妃嬪二人,公主、福晉、命婦七人隨從釆桑,皇後有事,或遣妃恭代。
色侍衞栽花 色侍衞,滿洲人。
少曾駐防粵東,性嗜花卉,凡南方草木異種皆緻以歸。
老而退閒,深諳栽植之法,所居有精舍數椽,佛桑、茉莉、建蘭之屬,環繞其旁。
又多取蝶蛋養之奩中,冬月梅花盛開,輒下簾放蝶,千百為羣,飛舞花間。
傅壽髦日樵於山 陽曲傅青主布衣山有子曰眉,字壽髦,能養志。
每日樵於山中,置書擔上,休擔則取書讀之。
中州有吏部郎者,故名士,訪青主,既見問曰:「郎君安往?」青主答曰:「少需之,且至矣。
」俄而有負薪以歸者,青主呼曰:「孺子,來前肅客。
」吏部頗驚詫。
抵暮,青主令壽髦伴之寢,則與敘中州之文獻,滔滔不置,吏部或不能盡答也。
詰朝,吏部謝青主曰:「吾甚慚於郎君。
」青主故喜苦酒,自稱老蘗禪,壽髦乃自稱曰小蘗禪。
青主偶出遊,壽髦輓車,暮宿逆旅,仍篝燈課讀經、史、騷、選諸書。
詰旦,必成誦始行,否則予杖。
藍理濬天津水田 天津城南五裡,有水田二百餘頃,號曰藍田,因田為康熙時總兵閩人藍理所開濬也。
河渠圩岸,周數十裡。
藍嘗召閩、浙農人督課其間,津人稱為小江南。
洮南農事 奉天洮南,居民不滿七萬人,業種植者較多,畜牧次之,工商尤居少數。
宣統時,已放荒地凡五十萬晌,【每晌十畝。
】熟者僅四萬餘。
蓋頻年荒旱,而近河之處又時被水災也。
惟北境土壤膏腴,然領荒者多不開墾,必俟地價增漲時轉售。
而農人自領之地,亦以貪多務得,無復餘財以充常年經費,故開墾之熟地絕少。
植品以元豆、高粱為大宗。
其月亮泡之魚,每年可值銀二十四萬圓。
俞又申督僮治田 俞又申名綰,好學,嘗帶經抱史,行吟高歌。
督家僮治田甚勤,盛夏日卓午,輒戴一笠,巡行畔間,呼咤指揮,汗如雨,不倦,山居十餘年。
康熙壬子,遘疾幾斃,秋稼被畝,螟食其心,公稅私用無所出,乃至鬻產以給朝夕。
濰縣有小植物 光緒時,山東濰縣某生自歐洲考察農業而歸,乃發明一種植物法,使各種花果樹木,皆可令其生機,縮小。
芭蕉桃李各樹,最長者三寸餘即能生花結子。
尤奇者,有如彈丸大之西瓜,如橄欖大之佛手,且可以酒盃種蓮花,小盆栽垂柳。
孫夏峯躬耕蘇門 容城孫夏峯徵君奇逢居蘇門夏峯村,清泉嘉樹,映帶茅衡,一觴一詠,翛然物外,躬率子弟耕耘其間。
及門甚眾,亦授田使治,蓋謀道而兼謀食也。
顧亭林以墾田累緻千金 萊州黃氏有奴告其主者,多株連,以吳陳濟生所輯《忠義錄》指為顧亭林作,首之。
顧赴山東,自請勘,訟繫半年,獄始白。
自是往還河北,蔔居陝之華陰,置田五十畝供晨夕,餌沙苑蒺藜而甘之,曰:「啖此久,不肉不茗可也。
」顧既負用世之略,所至每小試之,墾田度地,累緻千金。
李雪木耕讀於郿 李雪木茂才柏,陝之郿人也。
少讀書,且讀且耕。
一日,負鋤出耘,家人饋之食,則見其依隴樹而誦《漢書》。
又一日,驅羊出牧,則背日朗讀《晉處士集》,亡羊而不知。
左文襄闢荒於新疆 左文襄公宗棠督師西征,既出關,駐哈密最久。
其時白彥虎已逃,天山南北路一律肅清,文襄恐兵士逸居無事,筋骨懈弛,乃仿趙充國屯田之法,責令開闢荒地,播種雜糧,並於駐節處闢菜園二十畝,躬自督之。
天甫明,即往菜園眺望良久,然後回營接見屬員。
七時早膳,膳畢批閱各處公事,至午後六時,又往菜園督看澆灌。
勤者獎之,怠者訓之,每見青青滿隴,輒欣然有喜色。
又在關外設立蠶桑局,教民養蠶桑。
故駐節數年,漢、回之民皆仰之如父母,於其去也,至有痛哭失聲者。
新疆回人知蠶 回人惟在和闐者知蠶繅,他處桑樹雖多,食椹而已。
青海耕稼 青海風氣簡樸,治生道嗇,雖土厚水深,無有以耕稼為生者。
如植物類穀產一宗,前有大麥、青稞、粟、豆、菜子【柞油之種。
】等種,後惟近東一帶耳,蓋蒙、番與漢人同化,亦知屯田樹藝也,穀產尚繁。
北境與甘肅、新疆接壤處,已不多覯,自青海而西,則無復寸苗發見矣。
青海獵戶 青海瑪沁雪山,東接車山、滂馬山,西接哈爾吉嶺、查哈噶順山。
一帶高嶺,不惟產鑛,且以林木森蔚,兼產珍貴之野獸。
獵考攜械裹糧,巖棲穴處,山谷為滿,春夏秋三時常打散圍。
散圍者,人各自獵,所得鳥獸私有之。
朝出暮歸,或隔宿而歸,甲歸乙出,乙歸甲出,更疊守帳以造飯。
冬令燒荒,則打大圍,糾合數十人,少或十餘人為一支,張網設穽,以半合圍於外,其餘分入搜捕。
此時鳥獸常蟄居一處,出不意掩之,所獲必多,無論居守者、出獵者皆均分之。
歸帳不能限期,甚至兼旬始歸,歸則熊、犀、麝、鹿、狐、兔、雉、雕肩挑馱負,不可勝數。
剝其皮而醃其肉,以待商人收買,有時獵者亦自運入關也。
狩獵之技,不僅在能耐風霜辨獸跡精槍法而已。
習是業者,先練目,次練步。
獵師教其徒,命人披獸皮伏於東,復繫一真獸伏於西,日變其形,令其晝夜遠望辨之,能辨者許出,否則恐誤傷人也。
又命其徒日行於柯萁之上,至無聲為度,能行者許出,否則恐驚散羣獸也。
學成者,槍把各有標記,老獵戶驗明,方許入山。
無標記,則當眾試技,技不精,則羣毆之去矣。
其技備難,其規綦嚴也。
青海獵鹿 獵鹿者規約極嚴,山林樹幟為界,越界者格殺勿論。
如甲戶用紅旗,乙戶用藍旗,丙戶用黑旗,紅圍擊傷之鹿而逸入藍圍者,甲戶不準越界往捕。
俟乙戶獲鹿,而與甲戶均分之。
其或被傷於紅圍,又逸過藍圍而入黑圍者,丙戶能獲,即與甲戶兩分之,乙戶不得過問。
稍有違言,輒以槍械從事。
又有所謂盜獵者,此種盜戶必附獵者以行,亦標一色旗為號。
驗之鄰圍有鹿,黠而捷者,伺間探知口號。
夜深,匍匐而進,尋得鹿穴,亦無力捕其生,蛇行入,力握鹿角而截之,負以還。
途遇邏者,惟前奔,無返顧。
出界,同伴擁之以去,其或力盡而踣,則一人先解其角,歸繫於桿而旋轉之。
蘇女賣花 蘇州花圃,皆在閶門外之山塘。
吳俗,附郭農家多蒔花為業,千紅萬紫,彌望成畦。
清晨,由女郎挈小筠籃入城喚賣。
昔人謂金陵賣菜傭亦帶六朝煙水氣,而吳中賣花女郎,天趣古歡,風姿別具,亦當求諸尋常脂粉之外。
上海亦有之,則率為移居之蘇人,賃地而自種自賣者也。
太湖有漁戶 漁戶以船為家,古所稱浮家泛宅者是也。
太湖漁人日居舟中,自無不肌粗面黑。
間有生女瑩白者,名曰白囡,以誌其異,漁人戶口冊中常見之。
其船亦延師課子,每四艘而延一人,脩儀必具白金二三鎰,船各供膳三月,所食皆為水產品,極四時之鮮美。
欲遊洞庭山之七十二峯者,必須就館於漁船三年,始能徧歷。
康熙己卯四月初四日,聖祖駕幸太湖,漁戶蔣漢賓網銀魚以獻,賜銀二十七兩,漢賓子孫,珍為世寶。
盆景 蘇、揚之藝圃者,取梅、柳、梓、柟、松、柏諸樹栽之盆盎間,長者屈之短,大者削之小,或膚寸而結果實,或咫尺而作龍鱗。
閒庭小院,高下羅列,襯以碧玉之苔,蔭以綠油之幕,能使書齋為園林。
此始於唐之平泉、宋之艮嶽,蓋已古矣,元人所謂些子景者是也。
顧鐵僧耕於毗陵 顧實,字鐵僧,武進諸生。
光緒中葉,嘗客授上海之愛國女學校,學淹博,有文譽於時。
足微跛,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四時不易也,而嘗自稱為識字耕田夫。
飲食異常人,珍錯滿前不下箸,惟以豆佐餐。
晨起,必浴於冷水。
家有田,其在鄉時,嘗雜傭保力作,雖擔糞戽水之事,亦樂為之。
且耕且讀,聞隴畔有樵夫之歌聲,牧童之笛聲,興到時,輒大聲吟誦,與之和答,怡然自得也。
陳璞完耕於海門 陳朝玉,字璞完,江蘇崇明人。
壯膂有異力,幼不守繩墨,贅於劉。
劉為邑豪族,蓄奴甚多,見陳貧,且日事飲博,鹹不禮陳。
一日,陳出,奴踞坐不起立,乃返語婦曰:「奴輩輕我,我不可一日居。
汝為我婦,能共貧賤,則偕我去。
」婦曰:「此吾願也。
雖然,當白於翁媼。
」翁固薄陳,許之。
媼私以二百金與其婦曰:「壻負氣出門耳,其家無寸田尺宅,不久必自還。
汝今不能獨居此,此金可作緩急助也。
」明日,陳偕婦去婦家,盡斥奩具,挾敝衣數襲,負織具與犂鋤數事,慷慨上道。
婦家之人,下及奴輩,皆匿笑曰:「去必復歸,否則寒餒死。
」乃陳行數日,賃一椽以居,終日僵臥而已。
婦乃出母所貽金,畀陳營生計。
陳攫金,即入飲博場,不數日復蕩盡。
婦逐語陳以母別時所語,陳慨然曰:「吾家固無寸田尺宅,然吾有力,足自給,汝姑待,吾且作富家翁。
」 時海門之地初出於海,斥鹵沮洳,事佃種者稀,陳乃請於某願為佃。
某父子俱孝廉,在鄉裡以健俠稱,待佃甚苛。
既許陳以佃,每歲徵所入踰常農。
陳初亦俯首下之,久乃積不平,與某訟,遂繫獄。
成其獄者,為某之管租人,蓋言於縣,以陳逋租不償,當繫獄也。
陳是時積貲亦小康,乃密告婦,析產之半,易金送獄中。
復置酒,徧餉獄中人雲:「吾罪本不應繫獄,訟了吾即出,故治具為一日懽。
但吾有請於諸君,吾今夜須一還家,期以明晨返。
」獄中人素感其惠,竟諾之。
陳乃出獄,市刀,夜刺殺管租人,如時果復返獄。
其刺殺人時,且大言曰:「吾陳某也。
」既而管租人之家以殺人為陳某,控縣令。
然陳之離獄,縣令未之知,又殺人之地,離獄數十裡,雖善走者,一日夜不能往還。
久之,陳出獄,事稍洩,然囚出獄復殺人,縣令亦當獲罪,故屢訊陳,無確供,且曰:「吾即自承,恐縷首者不僅我。
」縣令慴宜言,獄遂寢。
陳與某訟事後亦解。
陳乃還所居,復造某氏家,乘隙挾某之父,潛登屋山,歷訴某虐佃之罪,曰:「殺管租人者,我也,今汝當為之繼。
」又曰:「吾繫獄年餘,訟竟如何?」某之家人環請貸其死。
陳乃曰:「吾可貸其死,然所佃之田當歸我。
」某既為陳所挾持,乃呻S吟Y俯語家人曰:「此當如約。
」陳遂騰折由屋而下,立文契如法,拱謝而去。
某父子雖健俠,懾陳有大力,且曲本在己,故亦不敢再訟陳矣。
自是陳治其田,日益闢,夫耕婦饁,恂恂如常人。
鄉閭貧而無告者鹹爭歸之,在其鄉儼若為地主。
陳猶未厭,則時時侵據其隣之田。
故事,隣田必以石鑿字為界,埋土中。
陳每於夜中潛易其址,負石卻走,至力盡,復埋於土。
即隣以爭界訟,但驗履跡皆倒行,雖訟,亦不得直,隣皆憚之,不敢稍拂其意。
陳亦折節,不復作少年跳踉狀。
所生子,皆聘儒生為之師,故其曾孫碩甫太史奐以明經聞於時。
陳膚色黝漆,臍窪若臼,環腰有白文,其圜中規,且有黑痣,纍纍若聯珠。
林確齋耕於寧都 林時益,字確齋,明宗室,名儀霶,與彭躬庵同裡。
國初,江淮間數被兵,兩人謀蔔居。
躬庵與魏叔子一見定交,極言金精諸山可為嶺北耕種處,乃變姓名,攜家往。
先是,父統鐼以明崇禎丁醜進士令江夏,卒於官,嘗支帑金數萬修城,黠吏匿其籍。
確齋覼縷追憶,條寫而目算之,無纖毫爽,然自是得嘔血疾。
比遷寧都,已盡破其產,結廬冠石,傭田而耕,非其力不食。
子楫孫,門人吳正名、任安世輩皆帶經負鋤,歌聲出金石。
冠石宜茶,確齋以意製之,香味擬陽羨,所謂林岕者是也。
吳興錢氏善植菊 吳興錢氏善植花,兼精盆盎小景,一石一樹,宛有邱壑佳緻,虎邱花園所售皆不及也。
每歲蒔菊數本,尤得異法。
有一本,根株較常菊大數倍,旁枝叢茂,大可百倍,高可一丈許,廣可圍六人,置之室中,一室為滿,其花類世所稱金寶相者。
開至六七百朵,遠望之,僅見花,不見有葉,儼若一大華蓋然,誠稀覯也。
或喜而謂之曰菊樹。
力醫隱樵於陶江 力醫隱,名鈞,嘗官郎中,閩之永稫芹漈人,與葉損軒先後居陶江。
幼苦貧,隨父至李家山下,拾林中樸樕歸,供炊爨。
顧有大志,語父曰:「異日若置田於此,至足樂也。
」父呵之。
時山下之田,皆為陳氏數百年產,旋歸於葉,其後二十餘年,葉亦中落,遂悉為力氏所有,人皆謂其力田逢年也。
臺番農事 臺灣歸化既久,有生番,有熟番。
熟番頗知以稼穡為重,杜中之地,皆芟刈草萊,加以墾闢。
有慮其旱澇者,效漢人築圳【音酬,田畔水溝也。
】之法,自內山開掘,疏引溪流,以資灌溉。
片隅寸土,悉成膏腴,所謂開圳也。
耕田之事,以女任之。
蓋番俗以女承家,凡家務悉以女主之,故女倡而男隨焉,且有襁褓而負子扶犂者,男則饁餉而已。
插秧在三四月。
先日,獵生酹酒,祝空中,占鳥音吉,而後插種,親黨饟黍往饁焉。
番地土多人少,所種之地一歲一易,故穎栗滋長,薄種廣收。
其稻七月成熟,集通社,鬮定日期,以次輪穫。
及期,各家皆自蠲牲酒以祭神,遂率男女同往,以手摘取,不用鎌銍。
歸即相勞以酒,酕醄醺醺,慶豐收焉。
臺番種芋 臺灣內山生番不知稼穡,惟於山間石罅刳土種芋。
熟則刨地為坑,架柴於下,鋪以生芋,上覆土為竅。
數日取出,芋半焦熟,以為常食,行則挈以為糧。
周竹卿耕於南海 南海周竹卿司馬炳麟既舉於鄉,遂納資為令。
光緒中葉,曾宰浙之餘姚。
少時以家貧力田,帶經而鋤,吚唔不輟,與耦耕者之田歌相和答。
久之,輟耒而歎曰:「大丈夫安能胼手胝足,終日勞苦,而猶不足以養妻孥耶?吾他日果為官者,當緻君澤民,加惠於農夫耳。
」遂入塾,攻制藝。
不數年,秋試果捷。
桂人惰於農桑 桂人惰於農桑。
鹹、同間,塗宗瀛任桂撫時,讓勸蠶織,以課吏治,黠者乃購買野繭綢獻之,得優獎,桂人傳為口實。
光緒時,倪豹岑中丞文蔚曾議由邊關左近先辦屯田,以助軍儲,兼為招撫遊匪之計,卒以乏材中止。
醴陵農事 湖南醴陵農事甚勤,隙地皆墾,無棄壤,田所宜。
惟稻有早晚兩種,歲兩熟,山阿之地以氣候寒冷僅一熟。
其蒔稻也,早不過立夏,晚不過芒種,晚亦兩種夾蒔。
早稻縫中者曰亞禾,別蒔,早稻穫後者曰翻子。
農人終歲勤動,視他邑之歲一熟者尤勞苦。
山谷則種藷、芋、豆、粟等雜糧,並植茶、麻以資食用。
穀稱石稱鬥,不稱畝。
有丈種,有時種。
【時種七八鬥即為一石,俗呼喊種。
】價則視田之肥磽及穀之貴賤為低昂,佃亦視種之多寡、田之上下以納租。
湘苗農事 湖南之苗人,男女並耕,山多於田,宜穀者少,燔榛蕪,墾山坡,種芝麻、粟、米、麥、豆、包穀、高粱、蕎麥雜糧。
既種三四年,即棄而別墾,以墾熟者磽瘠故也。
棄之數年,地力既復,仍墾之。
腰背負籠,出入必具。
其籠以竹為之,旁有兩繩貫於兩肩,秋成以穫雜糧,平時以負柴薪。
負重緻遠,則先用背杠。
背杠以木闆為之,形如半枷,置於項後,著於肩,貫繩以繫其首,然後背籠負物,肩與首並用共力。
婦亦知飼蠶,惟不知育種。
春時俟漢人所育之蠶出,輒結伴負籠以貨物易之。
育成,上簇成繭,抽絲染色,製為裙被之屬,作間道方勝雜文。
第不如永順、保靖峒錦作鶴鳳花鳥之更工緻也。
亦能績苧織布。
其機矮,席地而織,布亦堅厚耐久。
耕之外,亦事牧畜,牛、馬、犬、羊、豕、雞、鴨之類最多。
所重者牛,恆為人所盜,然不用以耕,惟供口腹、資貿易而已。
雅州耕牧 雅州以南,居民業農者多,男女均服田力穡,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耕作法類與內地同,惟水田少而山地多。
稍有產業者,喜畜馬、牛、羊三種,畜養多者則雇牧童,少者則數家共之。
每日晨起,牧童以笳角一鳴,各家之馬、牛、羊均出,隨牧童入山以自牧,及夕則又以笳角一鳴,鹹聚一處,隨牧童以歸。
道孚種植 川邊之道孚童山平原,一望無際。
初冬之際,已冰凝雪積,莖草俱無。
及夏,雖有種麥種青稞者,而僅十之二三。
於是廣陌沃土,在內地規為腴田者,居民概以石田棄之。
其原因有三:一、地廣人稀也。
合一家男女十餘人,併力以治,已覺有餘,而耕難遍。
人煙寥落,無人可傭,故與其騖廣而荒,不若近求諸己。
二、差徭太繁也。
抽丁按戶,不分男女,日惟運粟輸械,以補西北之缺陷。
三、三年兩種也。
間歲耕植,始獲收成,非盡人功未施,亦由地力不足也。
耕耨之法,不用耰鋤,惟以鐵器淺挖之,薄耨之後,編竹樹條為耒耜,上壓以石,用牛二頭左右輕拖,使泥稍平,隨即播種,澆肥使沃者別絕無聞焉。
九月,麥稞登場。
植木以松柏占多數。
松林口縱橫八九十裡,有大十餘圍者,有合抱者,惜轉運維艱,不能暢銷於內地耳。
園蔬亦夥,大蔥若水晶,與京郊所產者相伯仲。
菌白者最佳,味勝蘑菇,然以出產少,故購食頗難,桑麻尤稀。
黔人豢虎耕田 黔多山,重巒深谷間時有虎跡。
山居之農善捕虎,捕必生緻之,以術豢養使之馴,能代耕牛之役。
捕時,多設陷阱,誘以餌,使入。
既得虎,縛其足而柙之,日按時投以食,食多穀類,稍雜以肉。
虎初不欲食,飢甚,始稍稍食之。
積數日,如其力已疲,乃以鐵錘敲其牙,去之務盡,復剪伐其爪,使平貼如牛蹄。
遂緩其縛,而柙則如故。
日仍按時給以食,久之漸習,而食有加。
察其狀,至食盡若有餘求,別故弛柙門而縱之。
虎既去,不三日,必復來,蓋爪牙既去,不能攫獲他獸;即攫獲,亦不能啖食也。
農見虎之復至也,初不與以食,虎搖尾乞憐,乃以索繫其頸,以曩食食之。
惟就食之地無定所,或屋前,或屋後,或屋左,或屋右。
錫虎以名,每食,輒指置食方向,呼而與之。
久之,虎與人習,解人意,偶訓之以簡語,則狀若傾聽,意若領會,前後左右各知其方。
苟執名而呼之曰:「某來前。
」虎即趨而進。
曰:「退後。
」虎即慴而退,左之右之,固無不宜之矣。
於是架之以犂,使習耕,初猶須人之董率也,繼惟坐而叱使之,無不如命。
且力強而性奮,無牛之惰,有牛之功,故農不畏之而轉喜之也。
日之夕矣,牛羊下來,耕虎雜其中,于于偕行,牛羊與虎,固耦俱無猜也。
蒙古種植 蒙古雖有沙磧,然僅一小部,餘均肥沃,宜於耕植,張家口附近五百裡久已墾闢。
光緒時,田每畝值銀五錢,所產以油麥、小麥為大宗,稻及雜糧亦能成熟。
油麥每畝可出六鬥至一石,小麥每畝可出五鬥至八鬥,稻每畝所產在一石左右,惟粒較小。
農事甚簡,僅五六七三月。
四月南風至,堅冰初解。
五月驟暖,苗生盈尺。
六月而花,七月而實,一歲之功,畢於此矣。
八月以後,肅霜殺草,九月節有冰雪,綢繆牖戶,為禦冬計。
至明春,方可耕作。
且亦以農功簡於內地,故耕田而外,能兼牧事,則一歲之間,無廢時矣。
開墾者多晉人,終歲辛勤,尚有盈羨。
居數年,恆率族偕來,成村落者已不少矣。
蒙人種田靠天 蒙古土民不講耕作,既播種,四出遊牧,及秋乃歸。
聽其自生自長,俗雲靠天田。
河套墾務 朝廷之防閑蒙人,無所不用其極,既提倡喇嘛以減其生殖,又遮絕交通以封蔽其耳目,故蒙地雖廣漠,而定制不準其私自開墾。
於是口內貧民時時有溢出者,大抵漢旗蹤跡之至河套,始於乾隆時,至道、鹹間而極盛。
自光緒時,將軍貽穀奉命督辦蒙旗墾務,而墾務乃大壞。
凡民墾之地,一切奪之入官,其放而租之民者,又各加以重租。
於是蒙人失地,漢人失租,故漢、蒙皆反抗之,貽卒以敗。
其後承譌襲謬,益復變本加厲,民力不支,往往棄地而逃。
而天主教士遂乘機而起,各擅據地權以佔領之。
計河西之地,有教堂四所,後套有教堂五所。
賀蘭山東有市鎮名三道河者,則其總匯處也。
合鎮皆教民,資力雄厚,雖蒙王亦俯首聽命。
其主教常駐榆林,以時巡視諸處。
諸處教堂各領蒙地數千百頃,有由蒙人租借者,有因鬧教賠款以地作抵者。
築室耕田,宛成都邑,其徵發期會,皆由教士自主之,儼然為無數之小獨立國焉。
然套中輿論,每樂耶穌教人和易可親,而深憤天主教之專橫,至有謂其把持渠利,強奪民田者,其是非難以一言定也。
宣統季年,河套已墾熟地,不及半數,彌望皆荒草。
居民十之八九皆山西北部人,河之南岸則多榆林、神木、府谷諸縣人。
每隔十數裡乃見一家,其執業亦多半耕半牧。
王同春墾蒙地 王同春,邢台人。
性任俠喜事。
少時家赤貧,隨父覓食塞外,轉徙至河套,受傭於蒙人,助工作。
其人眇一目,身雄偉,膂力兼人,勤於事,以是得稍稍積工資,乃賃蒙人牧地自墾之,河套界山河間,地層沖積,赤埴中兼雜白沙,得河水浸之,乃異常滋潤,水所不及,皆荒磧也。
同春能識水脈,登高而望,即知畎澮所宜。
又或馳馬巡行,凡山原高下,工程多寡,輒了了然不差累黍,雖精於測算者不如也。
故其墾地歲穫滋多,乃益出資租蒙地,蒙人益信賴之。
自南河沿岸以達北河,南北四百餘裡,東西六七百裡,凡鑿幹渠四道,寬深皆與大河相等,支渠旁達無數。
晉、秦、燕、豫貧民爭趜之,日操畚鍤者常數萬人,歲穫穀類至巨萬,饋運口內,不可勝計。
茫茫荒野,至光緒未,村落雲屯,富庶過於壯縣矣。
豫人陳四者,先同春至河套。
豪俠尚氣,與同春埒,徒眾亦歸之。
乃起與同春為虞芮之爭,兩家械鬬,時有殺傷,同春遂坐繫薩
然以無農業教育之故,不用機器,不能合羣,豈惟不能為大農而已,即以小農言之,視義大利之農人,猶有慚色。
至於商,則雖有以信義為外人所贊許者,亦以未受商業教育,於國際貿易,不能與歐美各國之商人競爭於世界也。
牛太初且耕且賈 國朝定鼎,高平牛位坤棄諸生籍,混迹博徒酒人間,絕不復言科舉事。
嘗慕宋陳同甫之為人,晚年慕孫太初,因以太初自號。
乃葺一亭,顏曰六宜,偃臥其中而讀書,且耕且賈以自食。
董邃學業農服賈 董邃學名懷書,穎悟絕人。
年十一,瀏覽《左》、《國》、《史》、《漢》諸書,輒捉筆為文,勃勃有奇氣。
尋丁父艱,以貧故廢學業農,兼服賈。
伯兄某出百金命往潤州貿易,數月傾其貲,垂橐而歸。
兄大怒,邃學雅不屑意也,然緣此益窘。
會值旱蝗,幾不能自存,乃更折節砥行,發篋陳書,晨耕夕讀,帶經而鋤,或采樵山中,高歌秦、漢人文字,尤嗜韓昌黎文,吟誦不少輟。
裡中課藝,常荷鋤以往,援筆立就,輒冠其曹,名震一邑,文士乃爭與為友。
於是輟耕教授生徒,而所得脩脯輒沽酒,至隨手立盡。
農業 農業,農人之所有事也。
栽種畜養有用之動植物,以產生人類所必需之物品者屬之。
而土地、勞力、資本三項,其最要者也。
春耕夏耘,秋穫冬舂,固為農人四時之所有事。
然勤於農功者,一歲十二月,無不有事,且男女同任之,亦雲勞矣。
緻力多而獲利少,固莫農人若也。
今就寶山農人所述,而參以武進顧鐵僧之言,略述如下。
雖耔種、氣候、人力各地不同,然亦可略見一斑矣。
稻與棉花相間而種,以息地力,惟麥菜則頻歲可種也。
正月,棉花地翻泥。
【或以人督牛,或人自為之。
】 二月,麥田菜地施肥料,種紫荷花草。
三月,撈水中草泥,【撈時置之舟中。
】加泥於田塍,種菱養魚。
四月,穫麥,稻田布種,【俗曰種秧田。
】種棉花,種芋。
五月,插稻秧,耘稻,【人立於田中或跪,以手拔去其草,毛或有套。
】稻田車水,棉花地削草。
豆地削草,種黃豆,種芝麻。
六月,盪稻,【盪,器名,一長方之木闆也。
其意義則移行也,動也。
人持一器,立於田中,以器盪之,使泥悉平,有直盪橫盪之別。
】稻田施肥料,【豆餅菜餅及人畜糞也。
如酷暑須加石膏。
】稻田戽水,棉花地削草,穫瓜。
七月,擱稻,【此與陶朱公書所謂稻田立秋後不添水,曬十餘日,謂之擱稻者不同。
擱稻之法,有盪扒之別,扒,器名,其形畧如梳,以梳之。
】稻田戽水。
八月,穫稻,穫棉花,穫綠豆,穫豇豆,穫芝麻,種竹,稻田有戽水者。
九月,穫稻,穫稷,種麥,種蠶豆,稻田有戽水者。
十月,穫稻,種麥,種菜。
十一月,捕魚,樵薪,墾桑地。
十二月,樵蒹葭,樵綠柴,【為染料之用。
】種薹菜。
農業有狹義廣義之別 我國古時之所謂農者,專言耕種之事業。
《漢書》闢土植穀曰農,蓋此為農家主業,實狹義之農也。
然農之分類頗多,往往有以餘地餘時兼營他業者,為農之廣義。
栽培蔬果、蒔種花卉曰園藝,種植林木曰林業,飼養家畜曰畜牧,而養家禽,養蠶,養蜂,養魚等亦屬之。
或取農家收穫物,加以人工,製為精品曰農產製造,而釀酒及製茶,製糖,製藍等亦屬之,凡此,皆農家之副業也。
園藝、畜牧諸業。
視地方之狀況而定,不皆以一身兼營之。
如地近廛市,宜於園藝;山陂荒瘠,宜於造林;平原曠衍,宜於畜牧是也。
然此等地方之農民,不事耕種,而轉以副業為主業者亦甚多。
漁夫獵人大抵不復業耕,然此二事,亦所以增殖天然之利源供給人類之需用者,性質相同,故亦屬於農。
男女並耕 常言男耕女織,又言夫耕婦饁,似種植之事非婦女所與聞,則是未嘗巡行阡陌考察農事之故也。
男女並耕之俗,廣東、廣西、福建最多,江蘇、浙江、江西、安徽亦有之,且有見之於湖南者。
蓋其地之婦女皆天足也,常日徒跣,無異男子。
世或視女子為廢物,謂其徒手坐食者,實讆言耳。
稼穡艱難 大內太和門丹墀左之石闕儲嘉量,丹墀下之石匱儲米穀。
每值大駕出宮,鹵部中之象負寶瓶,中儲五穀,蓋欲使聖子神孫觸目有稼穡艱難之警也。
孝欽後從事植牧 孝欽後時以養花種菜為樂,躬自督課,園蔬成熟,輒命宮眷以小翦刀翦之,而監視於旁,勤者得賞。
孝欽又喜養雞,宮眷及妃嬪亦各有所豢,日須自飼之,清晨,則以所生之卵獻孝欽。
天日晴和,孝欽恆遊於廣場,監視太監在田工作。
旱春時遷移荷花,先去老根,哥以新根種於活土。
雖在湖西淺處,太監則有時須行深水中,水及其胸。
孝欽坐於玉帶橋上指點之,或至數小時,約三四日而畢。
八月,園中斫竹,孝欽命宮眷鐫字畫於竹。
孝欽最愛菊,必先期移植菊花。
日必率宮眷至湖西移植於盆,栽畢,日灌溉之,整理之,雨則覆以席。
孝欽又愛植葫蘆,離宮別院,蔓延遍地。
至秋,則結實纍纍,有大於五石者,有細如指頂者,兼收並蓄,以為玩具。
都中遂有依樣晝葫蘆之諺。
德宗隆裕後勸農 春為農事開始之時,德宗必祭先農壇,親耕耤田,以為天下之勸。
隆裕後親養蠶,日往視之,至夜,則有宮妃看守。
及成絲,理之成束,呈孝欽後,其事始畢。
蓋向例皇後必詣桑園,【園門在金鼇玉蝀橋北,門南嚮,與蕉園門相對。
】親祀先蠶西陵氏之神,妃嬪二人,公主、福晉、命婦七人隨從釆桑,皇後有事,或遣妃恭代。
色侍衞栽花 色侍衞,滿洲人。
少曾駐防粵東,性嗜花卉,凡南方草木異種皆緻以歸。
老而退閒,深諳栽植之法,所居有精舍數椽,佛桑、茉莉、建蘭之屬,環繞其旁。
又多取蝶蛋養之奩中,冬月梅花盛開,輒下簾放蝶,千百為羣,飛舞花間。
傅壽髦日樵於山 陽曲傅青主布衣山有子曰眉,字壽髦,能養志。
每日樵於山中,置書擔上,休擔則取書讀之。
中州有吏部郎者,故名士,訪青主,既見問曰:「郎君安往?」青主答曰:「少需之,且至矣。
」俄而有負薪以歸者,青主呼曰:「孺子,來前肅客。
」吏部頗驚詫。
抵暮,青主令壽髦伴之寢,則與敘中州之文獻,滔滔不置,吏部或不能盡答也。
詰朝,吏部謝青主曰:「吾甚慚於郎君。
」青主故喜苦酒,自稱老蘗禪,壽髦乃自稱曰小蘗禪。
青主偶出遊,壽髦輓車,暮宿逆旅,仍篝燈課讀經、史、騷、選諸書。
詰旦,必成誦始行,否則予杖。
藍理濬天津水田 天津城南五裡,有水田二百餘頃,號曰藍田,因田為康熙時總兵閩人藍理所開濬也。
河渠圩岸,周數十裡。
藍嘗召閩、浙農人督課其間,津人稱為小江南。
洮南農事 奉天洮南,居民不滿七萬人,業種植者較多,畜牧次之,工商尤居少數。
宣統時,已放荒地凡五十萬晌,【每晌十畝。
】熟者僅四萬餘。
蓋頻年荒旱,而近河之處又時被水災也。
惟北境土壤膏腴,然領荒者多不開墾,必俟地價增漲時轉售。
而農人自領之地,亦以貪多務得,無復餘財以充常年經費,故開墾之熟地絕少。
植品以元豆、高粱為大宗。
其月亮泡之魚,每年可值銀二十四萬圓。
俞又申督僮治田 俞又申名綰,好學,嘗帶經抱史,行吟高歌。
督家僮治田甚勤,盛夏日卓午,輒戴一笠,巡行畔間,呼咤指揮,汗如雨,不倦,山居十餘年。
康熙壬子,遘疾幾斃,秋稼被畝,螟食其心,公稅私用無所出,乃至鬻產以給朝夕。
濰縣有小植物 光緒時,山東濰縣某生自歐洲考察農業而歸,乃發明一種植物法,使各種花果樹木,皆可令其生機,縮小。
芭蕉桃李各樹,最長者三寸餘即能生花結子。
尤奇者,有如彈丸大之西瓜,如橄欖大之佛手,且可以酒盃種蓮花,小盆栽垂柳。
孫夏峯躬耕蘇門 容城孫夏峯徵君奇逢居蘇門夏峯村,清泉嘉樹,映帶茅衡,一觴一詠,翛然物外,躬率子弟耕耘其間。
及門甚眾,亦授田使治,蓋謀道而兼謀食也。
顧亭林以墾田累緻千金 萊州黃氏有奴告其主者,多株連,以吳陳濟生所輯《忠義錄》指為顧亭林作,首之。
顧赴山東,自請勘,訟繫半年,獄始白。
自是往還河北,蔔居陝之華陰,置田五十畝供晨夕,餌沙苑蒺藜而甘之,曰:「啖此久,不肉不茗可也。
」顧既負用世之略,所至每小試之,墾田度地,累緻千金。
李雪木耕讀於郿 李雪木茂才柏,陝之郿人也。
少讀書,且讀且耕。
一日,負鋤出耘,家人饋之食,則見其依隴樹而誦《漢書》。
又一日,驅羊出牧,則背日朗讀《晉處士集》,亡羊而不知。
左文襄闢荒於新疆 左文襄公宗棠督師西征,既出關,駐哈密最久。
其時白彥虎已逃,天山南北路一律肅清,文襄恐兵士逸居無事,筋骨懈弛,乃仿趙充國屯田之法,責令開闢荒地,播種雜糧,並於駐節處闢菜園二十畝,躬自督之。
天甫明,即往菜園眺望良久,然後回營接見屬員。
七時早膳,膳畢批閱各處公事,至午後六時,又往菜園督看澆灌。
勤者獎之,怠者訓之,每見青青滿隴,輒欣然有喜色。
又在關外設立蠶桑局,教民養蠶桑。
故駐節數年,漢、回之民皆仰之如父母,於其去也,至有痛哭失聲者。
新疆回人知蠶 回人惟在和闐者知蠶繅,他處桑樹雖多,食椹而已。
青海耕稼 青海風氣簡樸,治生道嗇,雖土厚水深,無有以耕稼為生者。
如植物類穀產一宗,前有大麥、青稞、粟、豆、菜子【柞油之種。
】等種,後惟近東一帶耳,蓋蒙、番與漢人同化,亦知屯田樹藝也,穀產尚繁。
北境與甘肅、新疆接壤處,已不多覯,自青海而西,則無復寸苗發見矣。
青海獵戶 青海瑪沁雪山,東接車山、滂馬山,西接哈爾吉嶺、查哈噶順山。
一帶高嶺,不惟產鑛,且以林木森蔚,兼產珍貴之野獸。
獵考攜械裹糧,巖棲穴處,山谷為滿,春夏秋三時常打散圍。
散圍者,人各自獵,所得鳥獸私有之。
朝出暮歸,或隔宿而歸,甲歸乙出,乙歸甲出,更疊守帳以造飯。
冬令燒荒,則打大圍,糾合數十人,少或十餘人為一支,張網設穽,以半合圍於外,其餘分入搜捕。
此時鳥獸常蟄居一處,出不意掩之,所獲必多,無論居守者、出獵者皆均分之。
歸帳不能限期,甚至兼旬始歸,歸則熊、犀、麝、鹿、狐、兔、雉、雕肩挑馱負,不可勝數。
剝其皮而醃其肉,以待商人收買,有時獵者亦自運入關也。
狩獵之技,不僅在能耐風霜辨獸跡精槍法而已。
習是業者,先練目,次練步。
獵師教其徒,命人披獸皮伏於東,復繫一真獸伏於西,日變其形,令其晝夜遠望辨之,能辨者許出,否則恐誤傷人也。
又命其徒日行於柯萁之上,至無聲為度,能行者許出,否則恐驚散羣獸也。
學成者,槍把各有標記,老獵戶驗明,方許入山。
無標記,則當眾試技,技不精,則羣毆之去矣。
其技備難,其規綦嚴也。
青海獵鹿 獵鹿者規約極嚴,山林樹幟為界,越界者格殺勿論。
如甲戶用紅旗,乙戶用藍旗,丙戶用黑旗,紅圍擊傷之鹿而逸入藍圍者,甲戶不準越界往捕。
俟乙戶獲鹿,而與甲戶均分之。
其或被傷於紅圍,又逸過藍圍而入黑圍者,丙戶能獲,即與甲戶兩分之,乙戶不得過問。
稍有違言,輒以槍械從事。
又有所謂盜獵者,此種盜戶必附獵者以行,亦標一色旗為號。
驗之鄰圍有鹿,黠而捷者,伺間探知口號。
夜深,匍匐而進,尋得鹿穴,亦無力捕其生,蛇行入,力握鹿角而截之,負以還。
途遇邏者,惟前奔,無返顧。
出界,同伴擁之以去,其或力盡而踣,則一人先解其角,歸繫於桿而旋轉之。
蘇女賣花 蘇州花圃,皆在閶門外之山塘。
吳俗,附郭農家多蒔花為業,千紅萬紫,彌望成畦。
清晨,由女郎挈小筠籃入城喚賣。
昔人謂金陵賣菜傭亦帶六朝煙水氣,而吳中賣花女郎,天趣古歡,風姿別具,亦當求諸尋常脂粉之外。
上海亦有之,則率為移居之蘇人,賃地而自種自賣者也。
太湖有漁戶 漁戶以船為家,古所稱浮家泛宅者是也。
太湖漁人日居舟中,自無不肌粗面黑。
間有生女瑩白者,名曰白囡,以誌其異,漁人戶口冊中常見之。
其船亦延師課子,每四艘而延一人,脩儀必具白金二三鎰,船各供膳三月,所食皆為水產品,極四時之鮮美。
欲遊洞庭山之七十二峯者,必須就館於漁船三年,始能徧歷。
康熙己卯四月初四日,聖祖駕幸太湖,漁戶蔣漢賓網銀魚以獻,賜銀二十七兩,漢賓子孫,珍為世寶。
盆景 蘇、揚之藝圃者,取梅、柳、梓、柟、松、柏諸樹栽之盆盎間,長者屈之短,大者削之小,或膚寸而結果實,或咫尺而作龍鱗。
閒庭小院,高下羅列,襯以碧玉之苔,蔭以綠油之幕,能使書齋為園林。
此始於唐之平泉、宋之艮嶽,蓋已古矣,元人所謂些子景者是也。
顧鐵僧耕於毗陵 顧實,字鐵僧,武進諸生。
光緒中葉,嘗客授上海之愛國女學校,學淹博,有文譽於時。
足微跛,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四時不易也,而嘗自稱為識字耕田夫。
飲食異常人,珍錯滿前不下箸,惟以豆佐餐。
晨起,必浴於冷水。
家有田,其在鄉時,嘗雜傭保力作,雖擔糞戽水之事,亦樂為之。
且耕且讀,聞隴畔有樵夫之歌聲,牧童之笛聲,興到時,輒大聲吟誦,與之和答,怡然自得也。
陳璞完耕於海門 陳朝玉,字璞完,江蘇崇明人。
壯膂有異力,幼不守繩墨,贅於劉。
劉為邑豪族,蓄奴甚多,見陳貧,且日事飲博,鹹不禮陳。
一日,陳出,奴踞坐不起立,乃返語婦曰:「奴輩輕我,我不可一日居。
汝為我婦,能共貧賤,則偕我去。
」婦曰:「此吾願也。
雖然,當白於翁媼。
」翁固薄陳,許之。
媼私以二百金與其婦曰:「壻負氣出門耳,其家無寸田尺宅,不久必自還。
汝今不能獨居此,此金可作緩急助也。
」明日,陳偕婦去婦家,盡斥奩具,挾敝衣數襲,負織具與犂鋤數事,慷慨上道。
婦家之人,下及奴輩,皆匿笑曰:「去必復歸,否則寒餒死。
」乃陳行數日,賃一椽以居,終日僵臥而已。
婦乃出母所貽金,畀陳營生計。
陳攫金,即入飲博場,不數日復蕩盡。
婦逐語陳以母別時所語,陳慨然曰:「吾家固無寸田尺宅,然吾有力,足自給,汝姑待,吾且作富家翁。
」 時海門之地初出於海,斥鹵沮洳,事佃種者稀,陳乃請於某願為佃。
某父子俱孝廉,在鄉裡以健俠稱,待佃甚苛。
既許陳以佃,每歲徵所入踰常農。
陳初亦俯首下之,久乃積不平,與某訟,遂繫獄。
成其獄者,為某之管租人,蓋言於縣,以陳逋租不償,當繫獄也。
陳是時積貲亦小康,乃密告婦,析產之半,易金送獄中。
復置酒,徧餉獄中人雲:「吾罪本不應繫獄,訟了吾即出,故治具為一日懽。
但吾有請於諸君,吾今夜須一還家,期以明晨返。
」獄中人素感其惠,竟諾之。
陳乃出獄,市刀,夜刺殺管租人,如時果復返獄。
其刺殺人時,且大言曰:「吾陳某也。
」既而管租人之家以殺人為陳某,控縣令。
然陳之離獄,縣令未之知,又殺人之地,離獄數十裡,雖善走者,一日夜不能往還。
久之,陳出獄,事稍洩,然囚出獄復殺人,縣令亦當獲罪,故屢訊陳,無確供,且曰:「吾即自承,恐縷首者不僅我。
」縣令慴宜言,獄遂寢。
陳與某訟事後亦解。
陳乃還所居,復造某氏家,乘隙挾某之父,潛登屋山,歷訴某虐佃之罪,曰:「殺管租人者,我也,今汝當為之繼。
」又曰:「吾繫獄年餘,訟竟如何?」某之家人環請貸其死。
陳乃曰:「吾可貸其死,然所佃之田當歸我。
」某既為陳所挾持,乃呻S吟Y俯語家人曰:「此當如約。
」陳遂騰折由屋而下,立文契如法,拱謝而去。
某父子雖健俠,懾陳有大力,且曲本在己,故亦不敢再訟陳矣。
自是陳治其田,日益闢,夫耕婦饁,恂恂如常人。
鄉閭貧而無告者鹹爭歸之,在其鄉儼若為地主。
陳猶未厭,則時時侵據其隣之田。
故事,隣田必以石鑿字為界,埋土中。
陳每於夜中潛易其址,負石卻走,至力盡,復埋於土。
即隣以爭界訟,但驗履跡皆倒行,雖訟,亦不得直,隣皆憚之,不敢稍拂其意。
陳亦折節,不復作少年跳踉狀。
所生子,皆聘儒生為之師,故其曾孫碩甫太史奐以明經聞於時。
陳膚色黝漆,臍窪若臼,環腰有白文,其圜中規,且有黑痣,纍纍若聯珠。
林確齋耕於寧都 林時益,字確齋,明宗室,名儀霶,與彭躬庵同裡。
國初,江淮間數被兵,兩人謀蔔居。
躬庵與魏叔子一見定交,極言金精諸山可為嶺北耕種處,乃變姓名,攜家往。
先是,父統鐼以明崇禎丁醜進士令江夏,卒於官,嘗支帑金數萬修城,黠吏匿其籍。
確齋覼縷追憶,條寫而目算之,無纖毫爽,然自是得嘔血疾。
比遷寧都,已盡破其產,結廬冠石,傭田而耕,非其力不食。
子楫孫,門人吳正名、任安世輩皆帶經負鋤,歌聲出金石。
冠石宜茶,確齋以意製之,香味擬陽羨,所謂林岕者是也。
吳興錢氏善植菊 吳興錢氏善植花,兼精盆盎小景,一石一樹,宛有邱壑佳緻,虎邱花園所售皆不及也。
每歲蒔菊數本,尤得異法。
有一本,根株較常菊大數倍,旁枝叢茂,大可百倍,高可一丈許,廣可圍六人,置之室中,一室為滿,其花類世所稱金寶相者。
開至六七百朵,遠望之,僅見花,不見有葉,儼若一大華蓋然,誠稀覯也。
或喜而謂之曰菊樹。
力醫隱樵於陶江 力醫隱,名鈞,嘗官郎中,閩之永稫芹漈人,與葉損軒先後居陶江。
幼苦貧,隨父至李家山下,拾林中樸樕歸,供炊爨。
顧有大志,語父曰:「異日若置田於此,至足樂也。
」父呵之。
時山下之田,皆為陳氏數百年產,旋歸於葉,其後二十餘年,葉亦中落,遂悉為力氏所有,人皆謂其力田逢年也。
臺番農事 臺灣歸化既久,有生番,有熟番。
熟番頗知以稼穡為重,杜中之地,皆芟刈草萊,加以墾闢。
有慮其旱澇者,效漢人築圳【音酬,田畔水溝也。
】之法,自內山開掘,疏引溪流,以資灌溉。
片隅寸土,悉成膏腴,所謂開圳也。
耕田之事,以女任之。
蓋番俗以女承家,凡家務悉以女主之,故女倡而男隨焉,且有襁褓而負子扶犂者,男則饁餉而已。
插秧在三四月。
先日,獵生酹酒,祝空中,占鳥音吉,而後插種,親黨饟黍往饁焉。
番地土多人少,所種之地一歲一易,故穎栗滋長,薄種廣收。
其稻七月成熟,集通社,鬮定日期,以次輪穫。
及期,各家皆自蠲牲酒以祭神,遂率男女同往,以手摘取,不用鎌銍。
歸即相勞以酒,酕醄醺醺,慶豐收焉。
臺番種芋 臺灣內山生番不知稼穡,惟於山間石罅刳土種芋。
熟則刨地為坑,架柴於下,鋪以生芋,上覆土為竅。
數日取出,芋半焦熟,以為常食,行則挈以為糧。
周竹卿耕於南海 南海周竹卿司馬炳麟既舉於鄉,遂納資為令。
光緒中葉,曾宰浙之餘姚。
少時以家貧力田,帶經而鋤,吚唔不輟,與耦耕者之田歌相和答。
久之,輟耒而歎曰:「大丈夫安能胼手胝足,終日勞苦,而猶不足以養妻孥耶?吾他日果為官者,當緻君澤民,加惠於農夫耳。
」遂入塾,攻制藝。
不數年,秋試果捷。
桂人惰於農桑 桂人惰於農桑。
鹹、同間,塗宗瀛任桂撫時,讓勸蠶織,以課吏治,黠者乃購買野繭綢獻之,得優獎,桂人傳為口實。
光緒時,倪豹岑中丞文蔚曾議由邊關左近先辦屯田,以助軍儲,兼為招撫遊匪之計,卒以乏材中止。
醴陵農事 湖南醴陵農事甚勤,隙地皆墾,無棄壤,田所宜。
惟稻有早晚兩種,歲兩熟,山阿之地以氣候寒冷僅一熟。
其蒔稻也,早不過立夏,晚不過芒種,晚亦兩種夾蒔。
早稻縫中者曰亞禾,別蒔,早稻穫後者曰翻子。
農人終歲勤動,視他邑之歲一熟者尤勞苦。
山谷則種藷、芋、豆、粟等雜糧,並植茶、麻以資食用。
穀稱石稱鬥,不稱畝。
有丈種,有時種。
【時種七八鬥即為一石,俗呼喊種。
】價則視田之肥磽及穀之貴賤為低昂,佃亦視種之多寡、田之上下以納租。
湘苗農事 湖南之苗人,男女並耕,山多於田,宜穀者少,燔榛蕪,墾山坡,種芝麻、粟、米、麥、豆、包穀、高粱、蕎麥雜糧。
既種三四年,即棄而別墾,以墾熟者磽瘠故也。
棄之數年,地力既復,仍墾之。
腰背負籠,出入必具。
其籠以竹為之,旁有兩繩貫於兩肩,秋成以穫雜糧,平時以負柴薪。
負重緻遠,則先用背杠。
背杠以木闆為之,形如半枷,置於項後,著於肩,貫繩以繫其首,然後背籠負物,肩與首並用共力。
婦亦知飼蠶,惟不知育種。
春時俟漢人所育之蠶出,輒結伴負籠以貨物易之。
育成,上簇成繭,抽絲染色,製為裙被之屬,作間道方勝雜文。
第不如永順、保靖峒錦作鶴鳳花鳥之更工緻也。
亦能績苧織布。
其機矮,席地而織,布亦堅厚耐久。
耕之外,亦事牧畜,牛、馬、犬、羊、豕、雞、鴨之類最多。
所重者牛,恆為人所盜,然不用以耕,惟供口腹、資貿易而已。
雅州耕牧 雅州以南,居民業農者多,男女均服田力穡,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耕作法類與內地同,惟水田少而山地多。
稍有產業者,喜畜馬、牛、羊三種,畜養多者則雇牧童,少者則數家共之。
每日晨起,牧童以笳角一鳴,各家之馬、牛、羊均出,隨牧童入山以自牧,及夕則又以笳角一鳴,鹹聚一處,隨牧童以歸。
道孚種植 川邊之道孚童山平原,一望無際。
初冬之際,已冰凝雪積,莖草俱無。
及夏,雖有種麥種青稞者,而僅十之二三。
於是廣陌沃土,在內地規為腴田者,居民概以石田棄之。
其原因有三:一、地廣人稀也。
合一家男女十餘人,併力以治,已覺有餘,而耕難遍。
人煙寥落,無人可傭,故與其騖廣而荒,不若近求諸己。
二、差徭太繁也。
抽丁按戶,不分男女,日惟運粟輸械,以補西北之缺陷。
三、三年兩種也。
間歲耕植,始獲收成,非盡人功未施,亦由地力不足也。
耕耨之法,不用耰鋤,惟以鐵器淺挖之,薄耨之後,編竹樹條為耒耜,上壓以石,用牛二頭左右輕拖,使泥稍平,隨即播種,澆肥使沃者別絕無聞焉。
九月,麥稞登場。
植木以松柏占多數。
松林口縱橫八九十裡,有大十餘圍者,有合抱者,惜轉運維艱,不能暢銷於內地耳。
園蔬亦夥,大蔥若水晶,與京郊所產者相伯仲。
菌白者最佳,味勝蘑菇,然以出產少,故購食頗難,桑麻尤稀。
黔人豢虎耕田 黔多山,重巒深谷間時有虎跡。
山居之農善捕虎,捕必生緻之,以術豢養使之馴,能代耕牛之役。
捕時,多設陷阱,誘以餌,使入。
既得虎,縛其足而柙之,日按時投以食,食多穀類,稍雜以肉。
虎初不欲食,飢甚,始稍稍食之。
積數日,如其力已疲,乃以鐵錘敲其牙,去之務盡,復剪伐其爪,使平貼如牛蹄。
遂緩其縛,而柙則如故。
日仍按時給以食,久之漸習,而食有加。
察其狀,至食盡若有餘求,別故弛柙門而縱之。
虎既去,不三日,必復來,蓋爪牙既去,不能攫獲他獸;即攫獲,亦不能啖食也。
農見虎之復至也,初不與以食,虎搖尾乞憐,乃以索繫其頸,以曩食食之。
惟就食之地無定所,或屋前,或屋後,或屋左,或屋右。
錫虎以名,每食,輒指置食方向,呼而與之。
久之,虎與人習,解人意,偶訓之以簡語,則狀若傾聽,意若領會,前後左右各知其方。
苟執名而呼之曰:「某來前。
」虎即趨而進。
曰:「退後。
」虎即慴而退,左之右之,固無不宜之矣。
於是架之以犂,使習耕,初猶須人之董率也,繼惟坐而叱使之,無不如命。
且力強而性奮,無牛之惰,有牛之功,故農不畏之而轉喜之也。
日之夕矣,牛羊下來,耕虎雜其中,于于偕行,牛羊與虎,固耦俱無猜也。
蒙古種植 蒙古雖有沙磧,然僅一小部,餘均肥沃,宜於耕植,張家口附近五百裡久已墾闢。
光緒時,田每畝值銀五錢,所產以油麥、小麥為大宗,稻及雜糧亦能成熟。
油麥每畝可出六鬥至一石,小麥每畝可出五鬥至八鬥,稻每畝所產在一石左右,惟粒較小。
農事甚簡,僅五六七三月。
四月南風至,堅冰初解。
五月驟暖,苗生盈尺。
六月而花,七月而實,一歲之功,畢於此矣。
八月以後,肅霜殺草,九月節有冰雪,綢繆牖戶,為禦冬計。
至明春,方可耕作。
且亦以農功簡於內地,故耕田而外,能兼牧事,則一歲之間,無廢時矣。
開墾者多晉人,終歲辛勤,尚有盈羨。
居數年,恆率族偕來,成村落者已不少矣。
蒙人種田靠天 蒙古土民不講耕作,既播種,四出遊牧,及秋乃歸。
聽其自生自長,俗雲靠天田。
河套墾務 朝廷之防閑蒙人,無所不用其極,既提倡喇嘛以減其生殖,又遮絕交通以封蔽其耳目,故蒙地雖廣漠,而定制不準其私自開墾。
於是口內貧民時時有溢出者,大抵漢旗蹤跡之至河套,始於乾隆時,至道、鹹間而極盛。
自光緒時,將軍貽穀奉命督辦蒙旗墾務,而墾務乃大壞。
凡民墾之地,一切奪之入官,其放而租之民者,又各加以重租。
於是蒙人失地,漢人失租,故漢、蒙皆反抗之,貽卒以敗。
其後承譌襲謬,益復變本加厲,民力不支,往往棄地而逃。
而天主教士遂乘機而起,各擅據地權以佔領之。
計河西之地,有教堂四所,後套有教堂五所。
賀蘭山東有市鎮名三道河者,則其總匯處也。
合鎮皆教民,資力雄厚,雖蒙王亦俯首聽命。
其主教常駐榆林,以時巡視諸處。
諸處教堂各領蒙地數千百頃,有由蒙人租借者,有因鬧教賠款以地作抵者。
築室耕田,宛成都邑,其徵發期會,皆由教士自主之,儼然為無數之小獨立國焉。
然套中輿論,每樂耶穌教人和易可親,而深憤天主教之專橫,至有謂其把持渠利,強奪民田者,其是非難以一言定也。
宣統季年,河套已墾熟地,不及半數,彌望皆荒草。
居民十之八九皆山西北部人,河之南岸則多榆林、神木、府谷諸縣人。
每隔十數裡乃見一家,其執業亦多半耕半牧。
王同春墾蒙地 王同春,邢台人。
性任俠喜事。
少時家赤貧,隨父覓食塞外,轉徙至河套,受傭於蒙人,助工作。
其人眇一目,身雄偉,膂力兼人,勤於事,以是得稍稍積工資,乃賃蒙人牧地自墾之,河套界山河間,地層沖積,赤埴中兼雜白沙,得河水浸之,乃異常滋潤,水所不及,皆荒磧也。
同春能識水脈,登高而望,即知畎澮所宜。
又或馳馬巡行,凡山原高下,工程多寡,輒了了然不差累黍,雖精於測算者不如也。
故其墾地歲穫滋多,乃益出資租蒙地,蒙人益信賴之。
自南河沿岸以達北河,南北四百餘裡,東西六七百裡,凡鑿幹渠四道,寬深皆與大河相等,支渠旁達無數。
晉、秦、燕、豫貧民爭趜之,日操畚鍤者常數萬人,歲穫穀類至巨萬,饋運口內,不可勝計。
茫茫荒野,至光緒未,村落雲屯,富庶過於壯縣矣。
豫人陳四者,先同春至河套。
豪俠尚氣,與同春埒,徒眾亦歸之。
乃起與同春為虞芮之爭,兩家械鬬,時有殺傷,同春遂坐繫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