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類
關燈
小
中
大
卒不克自見於後。
哲兄後必傳,幸哀之,必使有以傳我者。
雖夭,不為不幸矣。
」 吳某娶和珅妾 休寧吳某在京都布店作夥,積數十金,謀歸娶婦。
賃一騾車出彰義門,宿飯店,遇一少年,意甚皇遽,問將何往,吳以實對。
夜半,少年逕至榻前,密語曰:「我實女也,為和坤妾,籍沒時,乘間逸出,攜珠寶甚多,願從君偕老。
」出兩囊示之,皆瓌寶也。
吳喜出望外,遂與偕歸。
中途慮事洩,仍男裝,抵家,始易服焉。
自此頓成巨富。
婦後生一子,六十餘而卒。
潘文恭五女歸一姓 潘文恭公世恩有女五,歸一姓,汪學源、汪嘉森、汪楏、汪嘉梓、汪德英,皆其壻也。
沙氏女被人誘婚 武進西門外有市曰西直街。
街之南隅有一井,有石欄護之,然無就汲者。
牆陰有橫石一,鐫字四曰「沙氏義井」。
井何有於義?因人之義而義之耳。
且井非沙氏所獨有也,而沙氏之義係於此,乃遂以沙氏名其井。
距井十數武有行曰沙裕昌,蛋行也,行為國初所設。
嘉慶朝,行主某翁生三女,次女獨艷絕,一時有國色之目。
翁媼鍾愛之,為擇壻。
某美豐姿,有文名,中選。
婚有約矣,將嫁而某殂。
女泣請守貞,翁諾之。
女素勤儉,既守貞,益事操作,服勞奉養,過於男子。
一夕,入廚作晚炊,忽有捫其胸者,大驚,亟視之,新雇之童廝所為也。
童年約十六七,來僅旬日,頗慧,惟見女,輒目灼灼似賊。
女至是大怒,力掌其頰。
童被責,急遁。
女白母,母杖童,逐之。
而童已逸,遂不復究。
越數年,行有新販客某至,年約二十餘,操浙語,舉止甚豪,自言新設蛋肆於浙東,需貨甚夥,特來訂購。
翁待以上客,某恂恂,於交易尤大雅,無錙銖必較意。
翁喜甚,別時,殷殷訂後約,某諾之。
自是月餘輒來,來輒主翁行,如是者年餘矣。
某日,復至,貿易既定,散步於街,見道旁一老丐,遽呼曰:「舅在此,何一寒至此耶?覓舅久矣。
今誠天作之合也。
」遂偕之至行,告翁曰:「此吾舅,家本巨富,因乏嗣,思以吾為子,而族人多無賴,利其鰥,沒其產。
舅素懦,忿而不能與爭,遂出亡。
及出而族人益無忌憚,產垂盡矣。
吾義無坐視,為之控於官,清釐之,漸有端緒,惟覓舅而久未遇。
不圖於此遇之,且不意其困頓若此也。
」乃急為之薰沐更衣焉。
翁詫為奇逢,為設筵緻賀。
席次,某與丐絮絮言家常,謂某鄉之田,某市之屋,均已清理就緒,惟某某素恃強,尚霸產未交,舅宜稍緩歸,丐惟唯唯而已。
某商於翁,請暫假館舍,俾下榻,翁諾,乃糞除空舍以居之。
自是某來肆,輒攜浙物贈丐及翁,且言久擾滋不安,將移居逆旅,翁力留之。
及某行之翌日,日暮矣,丐猶闔戶高臥,翁排闥視之,死矣。
大驚,繼念某昨始行,計其程,當抵無錫,急遣與某素識之捷足往追,追之而及,乃與某俱返。
某入室,見丐死,大慟。
久之,謂翁曰:「舅偶有疾,翁當為之延醫,何任其死?」翁曰:「彼之死,實出不意。
醫藥弗及,誠歉,今願代備衣棺,且作佛事,可乎?」某沈思久之,曰:「此事若在他人,自必涉訟,然吾信翁久,知必無他,何敢重累翁。
死者已矣,喪葬為當務之急,餘可勿論。
」翁允出貲為營葬事,卻之,既畢事,遂載櫬以去。
翁至是感之甚,思有以報之。
一日,某又至,翁知其尚未娶,欲為媒緻一佳婦,屢有所告,某皆不允,察其意,似已有所屬。
翁屬人緻詢,某曰,「吾若娶妻,必如翁之次女而後可。
否則寧終身鰥耳。
」翁令媼商於女,女不可。
翁復謂女曰:「某之舅死於吾行,某若起訴,當破產,某之恩我者厚矣。
凡人子之孝事父母也,以父母有鞠育之恩耳。
若父母於危難中受他人之恩而免於難,則人子之受其恩,當較父母之身受其恩者為尤重,益當思有以報之者。
汝縱為一身計,獨不為身所自來之父母計乎?」女素孝,聞父言,即許諾。
翁遂屬人通言於某,願以次女奉箕帚,惟謂須人贅耳。
某喜諾,遂攜貲至武進,贅翁家,夫婦極相得。
越三年,生二子矣。
一日,戚串中有喜事,某往賀,飲酒逾量。
及歸,女適在廚,某乃躡足至女後,潛以手捫其乳。
女驚視,怫然曰:「夫妻雖恩愛,當相敬如賓耳。
此何時,此何地,乃遽肆輕薄耶?」某側其首笑謂女曰:「可再掌吾頰,吾不復遁也。
」女頓憶童廝昔年調戲事,詰之,不答。
越翼日,女置酒於房,與對酌。
酒酣,以言餂之,且謂婚數載矣,何事不可言,君果為誰,宜以實告。
某以被酒故,不覺吐實。
蓋某即昔之童廝也。
本士人子,聰慧能文,慕女色,乃託身為廝養。
既遁,仍不忘女,思有以遂其願。
尋為僧,久之,反初服,設肆於市,因與翁通貿易,聯情誼,復毒死丐而不究,以市恩。
翁遂墮其計為成夫婦焉。
女廉得其情,大憤。
知某日西門外開糧米倉,縣官例須蒞臨,必道經行門。
前夕,飲某以酒,既醉,刃其腹,死之,復殺二子。
淩晨,待令過門,攔輿控之。
令大驚,曰:「某誠不德,然既為若夫,何遂殺之?」曰:「彼殺無辜之丐以謀我,我之貞節,姑置不論,但以殺丐論,彼固有可殺之道也。
」令然之,復曰:「二子無辜,何殺之?」曰:「此孽種,留之,必將為人害,故並殺之。
」令無以詰。
既而曰:「事出非常,汝宜暫入獄,俟請命於上官,為汝謀所以脫罪者。
」女曰:「吾尚有言,吾生不辰,未嫁而寡,矢志守貞,卒為奸人所算,實不如死。
且以吾一人之故而喪四命,公即憐而生我,我復何顏在人世乎!請一死以明吾志。
」令急止之,而女已躍入道旁井中死矣。
此沙氏義井之所由來也 葉蘭臺以鴛鴦詩得妻 番禺葉蘭臺,名澧,詩才清逸,嘗賦《鴛鴦》詩雲:「笑我夢寒猶待闕,有人情重不言仙。
」有柳翁者見之,詫曰:「有才如此,尚作『不知何處月明多』耶?」以女妻之,一時傳為佳話,有葉鴛鴦之目。
李氏同姓為婚 李愚荃侍禦之夫人亦李氏,即文忠公鴻章之母。
或曰,侍禦本許氏子,未嗣於李時,已聘李矣。
且徵之康熙朝,有李柏者,字雪木,以女適李二曲之子,亦同姓為婚也。
蔣晉郎秦娘為秦晉配 秦娘者,維揚句欄中人,父固老諸生也,失其姓,生而國色,幼失怙恃,依其舅以居。
而其舅負官逋,不得已,議鬻之,為媒者所誑,遂入青樓。
女守貞不辱,假母好言勸之,不從,恫愒之,撻楚之,惟以死自誓。
假母計窮,議轉鬻之他所,以其貌美,未忍也。
或為假母謀曰:「凡為女子,孰無情Q欲Y?宜廣覓少年美男子,勿責以纏頭之費,苟有當女意者,任留一二宿。
此後事,易為計矣。
」假母從之,凡所交好者,皆託其物色。
於是裘馬少年日有至者。
女見之,輒哭泣,稍近之則怒罵,假母不能忍,日以鞭撲從事,女決意求一死。
夜夢老翁,曰:「吾,爾父也。
汝慎無死,吾已覓佳壻。
明日,當可諧秦晉之好矣。
」 吳下有蔣某者,以應京兆試,道出蕪城,初無意尋芳也。
蔣有友,平時亦嘗受假母之託,以蔣貌美,導之往。
蔣始不可,友固慫恿之。
及至,女向壁,哭如故。
蔣調之曰:「聞卿名秦娘,小生則小字晉郎。
秦晉自宜為姻好,何拒我之深也。
」女聞言,憶夢中父語,而睨視之,見蔣風度不凡,不覺哭聲頓止。
假母喜曰:「大好大好,今日仙女思凡矣,老身且去料理酒食。
」女與蔣同坐房中,雖無一言,亦無慍意。
須臾,酒食至,假母招女同坐,女亦盈盈而至,然淚痕固涔涔也。
蔣見旁無他人,乃問之曰:「觀卿情狀,必有隱懷,僕雖交淺,何礙言深。
」女詳述己志,且告以夢,又哽咽而言曰:「郎君若能為百年之計,夢中父命,敢不敬從。
若以為風塵中人,苟遣一時意興,雖死,小從也。
」蔣歎曰:「有志女子哉!我固未娶,然貧,奈何?」女曰:「苟許相從,荊布無恨,但求先矢天日,再伴杯勺。
」蔣許之,共誓於神,是夜遂同燕好。
假母喜女意轉,堅留小住,乃流連三日。
女謂蔣曰:「郎君別後,假母必不容獨居,宜早為計。
君家有何人,所居何處,可詳告妾。
」蔣曰:「家中無人,惟一寡姊相依。
所居,則姑蘇某巷也。
」女喜曰:「妾得計矣。
君宜為一書與姊,詳述妾事,妾自有策脫此火坑。
」蔣悉如其言。
及蔣去三日,假母果別招一客至,女強笑承迎,醉之以酒,乃服客之衣帽襪履,詐為客狀,啟戶逕出,大罵曰:「何物婢子,如此倔強,令人憤氣填膺。
」假母疑女又有變,得罪於客,追出謝之,則拂袖竟去矣。
入房,審視,客固醉臥未醒,而女兔脫,乃呼眾出門追逐,已不知所之,追者皆廢然返。
女遂附船至蘇州,竟至蔣家,投書於姊。
姊審書,不謬,留之。
而女已有身,及期,產一男,姊始猶疑,視所生男,酷似其弟,乃大喜。
蔣自別女入京,應京兆試,不售。
或薦之就四川學使幕,甫至而學使卒,蔣留蜀不得歸。
俄值川楚教匪之亂,益困頓。
適大帥欲延一書記,蔣遂入其幕,賓主甚相得,以軍功保舉訓導。
時道路梗塞,蔣亦從事戎旃,置家事不問,遂與家人久絕音問。
及川楚平,敘功,以知縣銓選,始乞假歸。
自辭家北行至此,將二十年矣。
至所居坊巷,則門庭如故,且紅燈雙掛,綵幕高張,鼓吹喧闐,溢於戶外,不知其有何事。
入門,則坐上客滿,多不相識。
有少年就問客所從來,蔣詫曰:「吾故蔣某,此吾家也。
」少年大駭而入。
無何,有中年婦人出,則其姊也。
驚且喜曰:「吾弟歸歟?」引少年就蔣曰:「此吾弟之子也。
」蓋其子年已弱冠,是日適為畢姻耳。
坐客皆大驚歎,以為巧遇。
姊曰:「正有一事為難,弟婦已將作阿婆,而猶垂髮作女兒裝束,使之改妝,不可,今吾弟幸而歸來,事當如何?」一客曰:「何不趁此吉日,使父母子婦同日完姻,亦佳話也。
」眾賓轟然曰:「然。
」於是青廬之內,花燭高燒,翁姑拜前,兒婦拜後,觀者皆嘖嘖謂為未有之盛事,好事者為作《秦晉配傳奇》。
父子同日合卺 蜀有某生,幼聘中表妹為妻。
及成童,從塾師讀。
他日歸,過其門,見女方推磨。
某入,知舅妗俱他出,戲曰:「妹役良苦,我為代之乎,可乎?」女曰:「甚善。
」時女已及笄,遂私焉。
某素畏舅,自念女脫有孕,舅知之,奈何?別女而出,徘徊中道,遂逃亡,不知所之。
越日,師使人探諸其家,家固以為在塾也。
使人跡之,無朕兆,而女果孕。
久之,腹漸膨脝,母察其有異,詰之,遂吐實,乃使人告某父母。
其父母僅此一子,以出亡方隱憂,聞女有孕,大喜,商諸冰人,以禮迎歸,待某歸成禮。
某之出亡也,乞食至漢口質庫,主人見其不類乞人,留使學賈,既喜其勤謹,令司會計,大寵任之。
頻年蓄積殆及萬金,乃與人合設布肆。
特歸省視,既至裡,見道周有鼓吹喧闐車馬焜耀者,詢知為某氏子親迎,而固有母無父者,今娶矣。
聞之驚喜,既念生平祇一索,何便有子,試探之,果然。
先是,某家迎妹歸,分娩,果得男。
比長,讀書甚慧。
十三歲,應童子試,學使賞其文,拔冠軍,名噪庠序。
同裡某富翁有愛女,遂以字之,此時適成婚也。
某抵家,見賓客滿堂,姑與為禮,僉問客從何來。
詭言曰:「至自楚北,為某作寄書郵者。
」其子聞有父書,喜出叩見,問父書何在。
某笑撫其背曰:「兒不知耶,我即父也。
」其子驚疑。
某窺其意,曰:「兒如不信,可呼汝母出見,自知之。
」其子不得已,入請母出,某遽前揖之,曰:「別來幸無恙,推磨推磨,不如我與汝磨。
」其母聞之喜,謂其子曰:「果兒父也。
」蓋某所雲,乃當日推磨時相謔之詞,非他人所與知也。
賓客聞之,交口稱賀,僉請具香燭酒醴,即於是日,父子姑婦,同行廟見禮而合卺焉。
維西有嫂叔移配之俗 吳西春官雲南之維西,曾得一訟牘,其詞雲:「某家生子四人,皆已婚娶,不幸某年長子死,某年四子之妻又死。
理宜以第四子續配長媳,但年齒相懸,恐枯楊不復生梯。
特與三黨同議,將長子之妻配與二子,二子之妻配與三子,三子之妻配與四子,一轉移間,年皆相若,可無怨曠之虞,極為允協,懇求俯準。
」吳大怒,拍案,吏請曰:「此間習俗如是,願無拂其意。
」乃準之。
小處女冥中結婚 孟縣李某夜行,為羣鬼所嬲,懼甚。
見前途有燈光,趨赴之,則小屋三間,中有一女,謂之曰:「君如畏鬼,可止宿此門外,即無傷矣。
男女有別,不敢請入室也。
」李從之,遂臥於地。
女又謂之曰:「至曉,君當行,詰朝有事,幸毋相擾。
」及天明,視之,在一小冢側,無屋也。
俄有數人來發冢,舁其棺去。
問之,曰:「棺中乃某氏處女,來嫁而死。
今其父母用嫁殤之法,與某氏子為冥婚,故遷其棺與合葬也。
」李乃悟詰朝有事之說。
感其與己有恩,買紙錢焚與之。
孫耀宗鄧巧姑為生死鴛鴦 狼山鎮總兵鄧某,初走卒也,從楊芳、楊遇春勦白蓮教徒,積功至總戎。
其在陝也,得鄭良婦,納之。
凡六月而生女,生之時當七夕,故名之曰巧姑。
巧姑生,其母不復孕。
總戎多姬侍,終無子。
不得已,子巧姑為易男子裝,束髮為辮。
總戎盛怒時,得巧姑一言,即立解。
孫荇洲者,江右老名士,總戎以千金聘之,使之教小姑。
荇洲中歲喪妻,不復娶,以嫁李氏妹所生子耀宗為子,時年亦十二三,從至署,伴讀焉。
兩小無猜,荏苒數年,巧姑長成矣。
問名者接踵,總戎令自擇。
客至,巧姑自屏後窺之,年餘,無許可者,乃漸屬意於耀宗。
耀宗聰穎而謹願,孫以女弟子將有室,耀宗宜引嫌,於是與巧姑稍稍疏遠。
久之,巧姑亦漸覺,微逗以辭,耀宗不敢應,然不能無動。
荇洲乃撻耀宗,責以不知自愛。
巧姑入塾,見耀宗有淚痕,異而詰之,耀宗不答。
頃之,覘荇洲他顧,則小語曰:「為卿耳。
」巧姑是日歸,遂臥,明日病矣。
總戎視之,以為巧姑患感冒也,延醫診治,服藥而病益劇。
連易數醫,最後一醫診畢,告總戎曰:「此非藥可治。
」總戎大驚,以告婦,推測久之,姑以詢巧姑,不答,有慙色。
乃召耀宗。
耀宗至,總戎令坐榻前,手解其佩囊授巧姑,巧姑不接,則納置枕下。
曰:「癡女,吾為汝定矣。
」耀宗窺巧姑,面色白而微黃,瘦加平時,知其病久也。
時總戎姬侍皆環榻坐,因是不敢出一言。
少坐,即趦趄而出,以告荇洲。
明日,總戎使兩統領為媒,行聘禮,復數日,巧姑病果大愈。
荇洲亦攜耀宗辭歸,總戎厚贐之,約吉期以明年某日。
明年,乃買舟循江而東,抵狼山。
親迎期至,耀宗方乘綵輿至署,忽見署中夫役紛亂,詢之,知總戎昨夜被刺,其有關係者為愛妾某,且牽涉巧姑。
大驚,亟奔歸。
及暮,聞犯人已舟送金陵,事關大員被刺,由臬司親審矣。
耀宗念巧姑甚,告之荇洲,欲往觀審。
乃偕至江寧,宿逆旅,使耀宗先往探監。
抵暮,耀宗還,則哽咽不成聲。
問之,第曰:「此獄實不冤,女已投江,屍且不得,哀哉!」久之,耀宗乃述其顛末焉。
蓋鄭氏者,母家實為吳。
鄭,其前夫之姓也,居四川敘州,家巨富。
嘉慶戊午教匪之亂,闔家盡殪,匿積薪中以免。
已而鄧以眾至,復搜其家,得之,為殯殮其翁姑夫壻伯叔。
既葬,始納鄭。
鄭感其義,且念腹中塊肉未知若何,欲留以延鄭氏一線之祀。
不期已失身,而所生者乃一女,即巧姑也,亦無如之何。
昨以嫁女期屆,從總戎檢點一切,忽從篋中得故夫漢玉珮,及翁姑所常禦物數事,以問總戎。
總戎微醺,忘其故,即應曰:「此西川一富豪物,吾使人刦殺其家而取之者。
」鄭頓悟,乃徐徐窮究之。
總戎忽有省,遽叱曰:「若已在吾手中,絮絮胡為者?」鄭無言,總戎更滿引數觥,大醉。
是夕,就鄭宿。
鄭不能復耐,翦其喉,斃之。
巧姑初不知也。
禍發,鄭始以告巧姑。
巧姑懼公堂淩辱,乃自投於江。
荇洲聞言,歎息而已。
尋秋讞定,鄭處淩遲。
荇洲亦率耀宗歸,猶念巧姑,冀其不死,或有遇也。
越一年,荇洲病卒,族人覬其產,揭耀宗亂宗,於是復為李氏子。
年二十,舉孝廉。
房師某愛其才願以其女妻之。
耀宗不可,而父母強為訂婚約。
及期,賀客滿座,而耀宗念巧姑,就座隅拭淚而已。
綵輿入門。
眾扶耀宗迓新婦,則紅巾繫頸,赫然屍也。
眾大驚,耀宗亦惶惑審視,忽曰:「是可活也。
吾向在狼山,曾從總戎署中人習救急法,速舁緻於榻,待吾為之。
」眾如言。
耀宗揮眾人出,曰:「如有窺伺喧囂者,術不靈。
」眾屏息以候。
久之,不出,有疑之者趨入視之,則兩人一巾雙結,臂與臂相抱,衣與衣相糾,足與足相勾。
死者不生,而生者則死矣。
詢某,則此女得於江上,愛其慧,即女之。
其訂婚未嘗以告,出閣之夕,女乃知之,自言已壻孫氏,不虞其至此也。
李氏購大棺,合兩人葬之,好事者乃為《生死鴛鴦曲》以哀之。
陳芝楣娶李小紅 江夏陳芝楣制府鑾之尊人,嘗館江寧鹺商家,芝楣方十八歲,往省父,商以其初入泮,器之,字以女。
明年,父歿,服闋,家益貧,乃奉母命至江寧,貸於外舅外姑,供秋試貲。
商拒之,且迫使退婚,芝楣從之,留逆旅,困甚。
一日,出遊,經釣魚巷,名妓李小紅方送客出門,瞥見其憔悴中有英爽氣,憫之,延之入,詢知其落拓狀,慨贈五百金,勸回鄂鄉試,且與訂婚約。
是年,即領解,明年,為嘉慶庚辰,成進士,中探花。
道光辛巳,以宣宗登極,開恩科,充江南副主考。
商女忿,鬱鬱死,而商亦大侮。
或有告以小紅事者,乃知其已杜門謝客也,亟以千金贖之,攜至家,為義女。
及試事竣,浼人為媒,奩增十萬金,使成嘉禮。
彌月回京,芝楣遂迎養老母,小紅事之甚孝。
次年,舉一子。
芝楣大考列優等,擢學士,旋外簡。
數年,督兩江,蒞任,適秋試,入闈監臨。
中秋,小紅盛服乘輿,遊釣魚巷,因訪知手帕姊妹,尚有隸名樂籍者,亟捐資贖之。
是夕,即擇年少有才之材官,為之一一婚配,凡二十一人。
黃殿光不與華族連姻 宿遷黃殿光守戎廷珠有子女九人,所與連姻者無巨室。
人問之,曰:「華族無再盛也。
」 胡文忠娶陶文毅女 益陽胡文忠公林翼之父,名達源,官至少詹事。
夫人湯氏,娠文忠時,夢五色鳥飛集屋後叢,張兩翼翔鳴,羣鳥從飛,啄林中芝草,因名林翼,字詠芝。
年八歲,陶文毅見而驚為偉器,遂以女字之。
後以翰林典試江南,緣案註誤,家居養晦。
林文忠公則徐勸之出山,乃以知府分發貴州,洊擢至湖北巡撫。
鹹豐辛酉八月,以勞瘁薨於位。
駱文忠娶富戶金氏女 花縣駱文忠公秉章之未達也,壯而尚鰥,富戶金某有妹,高顴廣額而面麻,年長不字。
或語駱,駱往謁金。
金喜,遂委禽焉。
自是,恆得金氏助,乃伏案攻舉子業。
四十成進士,入翰林,後以知府仕至四川總督。
彭剛直娶婢 衡陽彭剛直公玉麟未遇時,生計頗窘。
幼聘妻鄒氏,家小康,及長,娶有日矣,鄒嫌剛直貧,誓不適。
及期,剛直彩輿往迎,鄒號泣臥地不起,族黨計無所出。
忽竈下婢挺身前,啟主婦,願代嫁。
主母喜甚,以其能解此紛也。
臨行,撫其背,囑曰:「汝在吾家,吾愛同吾女。
汝貌不惡,此往,慎祕之。
男兒多薄倖,慎勿以婢學夫人告壻也。
」及嫁,伉儷彌篤,逾年生子。
已而粵寇事起,剛直仗策從軍,轉戰東南,洊擢至兵部尚書,聲望赫然,夫人亦累加寵錫。
一日,剛直與夫人飲,酒半,追述往昔艱難,慨然身世。
夫人乃戲語曰:「吾與君遭際之奇,同耳。
」剛直駭愕,願畢其辭,遂備述顛末。
時夫人與剛直結褵蓋二十載矣。
沈文肅娶林文忠女 道、鹹間,翁壻以功業顯著,世皆稱林文忠、沈文肅。
林之相攸奇。
某歲,林方撫吳,沈時以諸生傭書於其署。
值歲除,賓僚皆散歸,而沈獨留,治文書未去。
林偶出,至旁舍見之,詰沈曰:「今日除夕,幕賓均寧家,汝奚事留此?」沈曰:「治事未竟,故獨後。
」林諦視良久,曰:「吾有章奏,今夕須繕發,汝留此,大佳。
」即招入廳事,畀疏稿屬書。
文累千萬言,沈然燭疾書,漏三下始竟,自視無訛脫,遂以報林,且告歸。
而林忽曰:「字太荒率,宜重錄。
」置於幾,不復審。
沈逡巡不敢歸,復寫一通,天將曉,重以進。
林顧而笑曰:「此差可。
」無何,賀歲者坌集,林笑謂家人曰:「今日賀正,并當賀我得佳壻。
」眾皆愕異,林乃招沈,使揖於眾,曰:「此我壻也。
」蓋林之重沈,殆有二端:歲除治事不歸,有異儕輩;再屬易書,不涉躁怨,宜其後能成功如林也。
于丹九娶居玉徵 廣西于丹九,晦若侍郎式枚之父也,有才名,且能詞。
張德甫方伯以粵東閨秀居玉徵為可匹之也,為作之合。
居善畫花卉。
婚夕,張即席出紈扇索繪設色牡丹一本,居應手而就,于乃填詞寫於上,蓋所以謝冰人也。
湯嘉民初婚即大歸 湯貞愍公貽汾寓江寧,女公子嘉民善畫,尤工仕女,贅河工同知某子某為壻。
彌月,壻挈之返清江,抵京口,方黎明,某不告女,先渡江,留書與訣,頌言其貌不颺,不與偕歸,恐為人笑也。
女不得已,遂大歸。
程劉老而成婚 山陽程允元,道光時人。
少遊直隸,議婚於劉氏,未娶而歸,留玉環一雙為聘,女父登庸即書庚帖付之,約三年而婚。
允元抵家而登庸已前卒,女幼失母,至是益煢獨,轉徒天津,靡所依。
鄰人妄傳允元死,將以為利,女聞之,朝暮飲泣,誓以身殉,而苦無確耗。
或諷令改字,則哽咽不食,毀容素服,屏居尼庵,以鍼黹度日。
蓋南北音問斷絕者,至是三十餘年矣。
初,允元家居,父母相繼歿,久不得登庸耗,又極貧困,屢欲踐約而不果。
中年以往,議婚者踵至,允元亦執義不納。
久之,附糧艘課徒,因北上,至天津。
聞有劉貞女者,隱跡尼庵,詢之,果登庸女,玉環猶在耳也。
允元亦出庚帖為證,鄰人皆喜,促議婚期。
劉不可,曰:「吾守父命,吾矢吾心耳。
遲幕之年,行將就木,豈有五六十老女子而作新婦妝哉?」天津守聞而異之,召劉入署,使眷屬勸慰,助奩具,備鼓吹,送歸允元所。
合卺之夕,兩新人傴僂成禮,儐相扶持,鬢髮如銀,與花燭紅妝相映射,遠近觀者皆感歎,詫為僅事。
周景芳與妻重婚 青浦重固鎮有諸生周景芳者,娶妻數年,伉儷綦篤。
偶至上海,遇術士,曰:「相君之面,當剋妻。
必再婚,始得偕老。
」周言妻固無恙,術士曰:「我不妄言,來年鏡破矣。
」周歸,忽命妻回父母家,復邀媒妁行聘,鼓樂親迎,蓋以重婚厭之也。
某中丞以嫁女為市 嘉、道間,有某中丞者,樂與富人納交,恆以戚族之女認為己出,與之締婣,乃大索聘金,輒累鉅萬。
富人藉以獲光寵,惟自炫於人曰:「中丞為我親家也。
」雖或傾家蕩產,不之悔。
鄔三意外得妻 天津有鄔三者,父以沙船起家,死久矣。
三嗜賭,耗其貲,田園皆歸他姓,惟屋猶在,與母居之。
俄而母死。
津俗喪禮尚奢,出殯尤甚。
三賣屋治喪,遂無立錐地,寄居博徒家。
有姑,嫁奚姓,頗富,以其姪不肖,亦久不與通。
三年二十餘,尚未有室。
某年,迫歲除,窘甚,無以為生。
有博徒與之謀,假以衣冠,使至其姑家求見。
姑辭焉。
則告閽者曰:「此來非有求,特以將成婚,不敢不告長者耳。
」姑聞之,乃命入見。
時衣冠楚楚,頗不藍縷。
問頻年何在,以貿易對。
問婚期何日,曰:「後日是也。
」姑大喜,贈銀十兩為婚費,且雲屆期當來賀。
姑有子婦二人,各送津錢十千。
【津錢十千,合制錢實五千。
】三持銀錢歸,商於博徒。
諸博徒喜曰:「然則尚有後惠矣。
」乃即所居屋使工為之標飾,覓一青年妓飾以荊布,使偽為新婦者。
及期,姑至,見婦,悅之。
婦又善承迎,入廚作羹,跪坐而饋,姑欣然。
食已,謂曰:「此屋隘,吾不能宿此,明日當復來,少有資助。
」明日又至,出屋契一紙,曰:「此屋贈汝夫婦,可遷其中。
」又出田契曰:「薄田百畝,粗供饘粥。
」三驚喜過望。
此妓之父亦博徒,因負人博進,暫以女為錢樹子。
既知三有田有屋,即以女妻之。
鄔三意外得妻 天津有鄔三者,父以沙船起家,死久矣。
三嗜賭,耗其貲,田園皆歸他姓,惟屋猶在,與母居之。
俄而母死。
津俗喪禮尚奢,出殯尤甚。
三賣屋治喪,遂無立錐地,寄居博徒家。
有姑,嫁奚姓,頗富,以其姪不肖,亦久不與通。
三年二十餘,尚未有室。
某年,迫歲除,窘甚,無以為生。
有博徒與之謀,假以衣冠,使至其姑家求見。
姑辭焉。
則告閽者曰:「此來非有求,特以將成婚,不敢不告長者耳。
」姑聞之,乃命入見。
時衣冠楚楚,頗不藍縷。
問頻年何在,以貿易對。
問婚期何日,曰:「後日是也。
」姑大喜,贈銀十兩為婚費,且雲屆期當來賀。
姑有子婦二人,各送津錢十千。
【津錢十千,合制錢實五千。
】三持銀錢歸,商於博徒。
諸博徒喜曰:「然則尚有後惠矣。
」乃即所居屋使工為之標飾,覓一青年妓飾以荊布,使偽為新婦者。
及期,姑至,見婦,悅之。
婦又善承迎,入廚作羹,跪坐而饋,姑欣然。
食已,謂曰:「此屋隘,吾不能宿此,明日當復來,少有資助。
」明日又至,出屋契一紙,曰:「此屋贈汝夫婦,可遷其中。
」又出田契曰:「薄田百畝,粗供饘粥。
」三驚喜過望。
此妓之父亦博徒,因負人博進,暫以女為錢樹子。
既知三有田有屋,即以女妻之。
程汪夫婦有別 徽人程某,以貲雄其鄉,累世矣。
生一子,少而癡,及長,混混無所知,其家以二僕守之,饑飽寒燠,悉二僕為之節度。
或不受教,則痛笞之,乃帖然服其術,若馭牛馬然,遠近皆知之,無與論婚者。
程氏故有質劑之肆在無錫,有汪氏者,世為之主會計。
汪有女,與程子年相若也。
汪叟曰:「吾家自祖父以來,皆主程氏。
今程翁有子,無女之者,吾何惜一弱女子,不以酬其數世之恩誼乎?」使人達其意於程,程初辭焉。
汪固請,程重逢其意,乃聘為子婦。
及成婚,纁雁之儀,牢羞之費,頗極輝備。
青廬既啟,將行交拜禮,而程氏子蹩薛蹁蹮,竟不成拜。
已而入室,顧視室中羅屏繡幕,非平昔所寢處,則大驚,叫囂東西,墮突南北,無以能近者。
不得已,仍命二僕推輓以去。
女自此獨處終身矣。
舅姑語之曰:「吾子,非人類也,苦我新婦,幸善自愛。
」次日,即割家貲巨萬與之,逾年,以兄弟之子一人為之嗣。
而女甚賢達,上事舅姑,下撫嗣子,旁遇娣姒,皆無間言。
舅姑益善之。
因為子納貲得官,女遂受四品服。
與夫異室而處者三十年,雖命婦,仍處子也。
程氏子先卒,女又十數年乃卒。
晚歲年齒既高,行輩又長,家中事悉稟命焉。
女善料事,並能知人,事無巨細,經女處分,悉中竅卻。
程氏子雖迷惘終身,然儀狀端整,肥白如瓠,中年以後,須髯甚美,望之若叢祠中所塑神像者然。
且自程氏子之生也,其家日益饒衍,候時轉物,無不得利。
程氏子死,稍稍衰矣。
成人婚姻 有富家子,所娶亦富家,奩具甚盛。
婚夕,將就良席,婦忽長歎。
子問故,婦曰:「吾初許嫁老儒子,老儒死,家益貧,吾父亦死,吾母悔焉,背其盟,改適於君。
雖母命,而追念往事,不覺失聲,君勿罪也。
」子瞿然曰:「老儒子今安在?」曰:「聞流落市井矣。
」子遽出,謂其父曰:「吾家幸富厚,何患無婦!奈何奪貧子之妻?」即訪求老儒子,迎之以歸,衣以己之衣,掃除別室,使成婚禮,盡以婦家所裝送者畀之。
居數歲,父使以太學生應鄉試。
子雖自幼從師讀書,然日以嬉戲為事,所作詩文,皆師代為之,父固不知也。
及入闈,執筆苦思,終日不得一字。
疲極,假寐,有老翁搴帷而入,推之起,曰:「吾文已成,而卷為墨瀋所污,無用矣。
知子文尚未就,敬以相贈。
」子大喜,錄之而出,以草稿示師。
師曰:「佳則佳矣,二三場必不相副,奈何?」及入第二場,仍終日無一字。
薄暮,內偪如廁,又遇此翁,哀之曰:「尚有以贈我乎?」翁笑曰:「諾。
」出之袖中,經文五篇皆具,出以語師,師默然。
至三場,又遇翁如前,師曰:「汝今必中式矣。
」 榜發果中式,師乃告之曰:「汝所遇者鬼也,天下固無是好人。
且第一場既以墨污遭擯斥,再入奚為?汝於第二場相遇,吾已知其非人。
不言者,恐子畏怖耳。
汝不奪貧子之妻,固宜有是報,此翁必其父也。
」眾以為然,乃厚贈貧子。
後貧子亦成名,兩家往還若姻婭。
姜渭以不娶報未婚妻 泰興姜渭,幼負雋才,工詞賦。
李小湖侍郎聯琇督學江蘇時,按試通州,姜以經古冠通屬。
姜居之對門有老吏徐某,生三女,皆中下姿。
長女年及笄,見姜,悅之,姜亦心屬焉。
一日,有間,相約為夫婦,堅以誓,機不密,頗有知其事者。
姜倩人執柯,徐惑於蜚語,不許,且有諷言。
姜大怒曰:「吾士人,甘為若壻者,惟女故耳。
不然,豈無大家閨秀,而顧向鴉群中求鸞鳳哉?雖然,不欲,則已耳。
我欲矣,老悖胡能為?」一日,女與其妹立門外,姜徑前捉其臂。
妹遁,女嗔姜佻達,赧然返。
徐微聞之,罵曰:「是酸子,欲辱吾女,使通州無問名吾女者,吾寧使女老閨中耳。
」乃閉女幽室,不復出。
州小吏某偵其事,豔徐富,求壻徐。
徐以憤姜故,徑許某。
女聞之,斷裙帶自縊,帶絕,女墮,家人救,得活。
徐曰:「汝求死,將背父從所歡耶?」女曰:「然。
父舍鳳麟許豚豕,兒寧死。
兒誠知違父不孝,私約不貞。
然已誤於初矣,儻鮮克有終,將狗彘不食矣。
」徐曰:「孩子抝至此乎?然婚以強合,吾恥之。
」終不許姜。
女曰:「不姜適,誰敢違親!親恤女,終不嫁,可矣。
」徐笑諾。
女自此閉門誦佛,雖親串,罕覯其面,人亦無與論婚者。
姜聞女求死事,感女甚,益思得之,遂渡江,謁李,李為薦之浙江學使,校課卷。
學使器其才,時與談話。
一日,叩其不娶之故,姜詭言幼聘徐氏,以貧故,外舅中悔,女守貞不字,己以不娶報之也。
學使義之,曰:「此事,我當任之。
」因貽書乞江督劄通州牧傳徐至,述督意。
徐曰:「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何雲聘?未聘,何雲悔?一貴一賤,彼甘俯而就,我不甘仰而企,人各有志。
世無我女必令適姜之理,亦無不適姜即罪我之理。
兒女婚姻,父主之,部院大人親至,且奈何?」牧不能強,詳督,督復學使,學使書示姜,歡曰:「命矣夫,先生可勿復拘拘矣。
」為別議婚,姜終不就,竟鬱鬱死。
女得耗,大悲,後竟老死。
九公主有夫唱婦隨之樂 文宗之九公主,下嫁某額駙,悉去一切繁文,夫唱婦隨,與普通家庭無以異。
宮眷或嘲笑之,不為意也。
葉潤臣嫁翁覃溪曾孫女 漢陽葉潤臣閣讀在都,聞翁覃溪學士方綱有曾孫女溷跡市中,貧無以度,引為己女,擇名門子嫁之。
官文忠以婢為繼室 大學士官文忠公文督湖廣時,有妾,時年甫二十餘。
其始為蜀人竈下婢,久歷磨折,官納之為妾,嬖之甚,飲食起居,擬於王侯。
不數年,立為嫡室,甚畏之。
胡文忠公林翼時方撫鄂,以欲結歡於官,認之為義妹,令拜母夫人為母,其後病瘵而卒。
袁忠節贅於薛 桐廬袁忠節公昶少極貧,嘗肄業杭州東城講舍。
時掌教為閩縣高伯平,憐而教之,所學具有師法,又為之延譽於尊經書院全椒薛慰農山長時雨。
慰農乃以兄子妻之,侍禦淮生女也,遂贅於薛,居全椒數年。
杜憲英嫁周某 杜憲英,河南人,以勇略著於時。
父為名諸生,藏書數千卷,幼從少林學拳法,技擊絕精。
及生憲英,愛之若掌珠,盡以藏書及拳擊進退諸法授之。
憲英亦聰穎,自輯古今兵事為一編,藏之枕中。
父病,戒之曰:「吾晚得汝,不及為汝訂姻事。
汝母年老,須自具特識,決可否,百年事重,勿似人間小兒女羞澀不言也。
」遂卒。
母自外家見兩生,一周一鄭,才品相類,皆內親也。
密商於憲英,憲英歎曰:「文武兼備,世罕其人矣。
鄭當以文學進,而不能大成。
周福較厚,特武功耳。
」母曰:「年荒,盜賊四起,武功亦良善。
」遂字周。
既嫁,伉儷果甚篤也。
陳慰民嫁婢 陳慰民,來安人也。
守滁州時,適大雨,遂成水災,鬻女之聲不絕於道,陳遣人購婢三人。
一日公暇,至夫人室,見諸婢侍立。
陳問曰:「此間樂否?」其二曰:「樂甚。
」一悽然泣下,問之,始曰:「我祖為某科孝廉,父亦諸生,今以孤苦,為叔所強鬻,是以悲耳。
」陳曰:「吾反汝至家,不索身價,願否?」女未及答,夫人曰:「彼既無依,反之,亦終為叔所掠賣耳。
今我膝下無女,不如繼為螟蛉。
」女喜,伏地頓首。
夫人乃命之易裝,令婢僕等呼為梅姑。
越二載,府試,有某生,年十七,善屬文,未娶,陳遂以女妻之。
某女欲嫁陸某 常州有女子,佚其姓氏,幼為父母鬻於妓船。
女具絕色,船媼頗珍之。
稍長,導以淫,不從,日楚撻之,卒不可。
而客之見女者,豔其色,爭啗以利,冀當女意。
故雖不薦枕席,而所得纏頭倍他妓。
媼以故稍寬之,女亦私有儲蓄,欲陰自為計矣。
鹹豐己未,媼載女至湖州。
市人陸某,溫溫然善伺人意,貌亦都雅。
女年幼,於世情未閱歷,見之,以為佳士也,遂與訂婚約。
陸去,女白媼曰:「某日,陸郎以銀幣二百來贖兒,兒即辭母去,苟不見許,兒死,於母無益也。
」媼知不可奪,諾之。
女慮媼中變,遍詣鄰舟,告以故,且言別。
至期,陸不至,使招之來,問爽約之故,陸言無貲。
女出私蓄銀幣百五十畀之,期於明日來。
陸得錢,即赴博場,頃刻而盡。
他妓有知其事者,以告女,女猶不信。
明日,陸仍不至,使招之,則徒手來。
問昨所贈,曰:「罄矣。
」女哭失聲,陸乘間亡去,女遂仰藥死。
張翠君以詩得夫 鹹、同間,某邑有張姓者,富冠一鄉。
有女曰翠君,年十七,美姿容,善詩賦。
同裡有曹氏子,名璧,聰俊工文詞,年十六,未娶,張頗屬意焉。
曹以貧富自量,不敢啟齒。
張設塾於家,召璧,使就讀。
璧負笈而至,翠於花下窺之,念曰:「得歸此郎,足矣。
」張亦默自喜,命璧宿於西軒靜室。
時值重九,張與塾師登高,璧兀坐書齋,已而牕外聞步,與翠相遇,璧整容前揖,翠亦不避。
方敘話,婢報主人回矣,遂各散去。
翌日,翠書詞於彩箋,使侍兒投之,中有「赤繩繫足」之句。
璧以詩答之,末聯雲:「昨夜嫦娥降消息,廣寒已許折高枝。
」 一夕,璧獨坐,聞叩門聲,啟視,乃翠也。
袖出花箋,上書四絕句,笑曰:「妾效唐人作迴文四時詩,請君改之。
」其一為春:「花枝幾朵紅垂檻,柳樹千絲綠繞堤。
鴉鬢兩蟠烏裊裊,徑苔行步印香泥。
」其二為夏:「高梁畫棟棲雙燕,葉展荷錢小疊青。
腰細褪裙羅帶緩,銷魂暗淚滴圍屏。
」其三為秋:「明月晚天清皎皎,凜霜晴霧冷悠悠。
情傷暗想閒長夜,淚血垂胸鎖恨愁。
」其四為冬:「天冷雪花香墮指,日寒霜粉凍凝腮。
懸懸意想空籲氣,夜月閒庭一樹梅。
」璧誦畢,大贊之。
翠曰:「家君新構別墅,名流題詠甚富,但無作迴文者,請君為之。
」璧亦成四絕,其一雲:「東西岸草迷煙淡,近遠汀花逐水流。
虹跨短橋橫曲徑,石嶙嶙砌路悠悠。
」其二雲:「牆矮築軒當綠野,樹高連屋近青山。
香清散處殘紅落,酒興詩懷遣日閒。
」其三雲:「溪曲繞村流水碧,小橋斜傍竹居青。
啼烏月落霜天曉,岸泊閒舟兩葉輕。
」其四雲:「歧路曲盤蛇裊裊,亂山羣舞鳳層層。
枝封雪蕊梅依屋,獨坐閒牕夜伴燈。
」翠讀之,歎其敏妙,時漏下二鼓,乃各歸就寢。
張知之,乃倩媒贅璧為壻。
後遭粵寇之亂,伉儷同殉焉。
孫淇娶盜妹 蘇城孫淇賈於杭,美豐姿。
一日,以完娶歸,過太湖,覓船以進。
舟子兄弟二人,盜也。
有妹,年十七八,美而武。
孫登舟,見女少艾,心動,頗目之,女亦目注不已。
少頃,舟子赴岸曳縴,舟中惟女與孫。
女曰:「子何以視我?」孫婉答之。
女曰:「子今夜恐不佳。
」以手去闆,出白刃示之。
孫投地求救,女因問曰:「爾曾娶妻否?」孫答以回蘇完婚,女乃不言。
俄頃,舟子回
哲兄後必傳,幸哀之,必使有以傳我者。
雖夭,不為不幸矣。
」 吳某娶和珅妾 休寧吳某在京都布店作夥,積數十金,謀歸娶婦。
賃一騾車出彰義門,宿飯店,遇一少年,意甚皇遽,問將何往,吳以實對。
夜半,少年逕至榻前,密語曰:「我實女也,為和坤妾,籍沒時,乘間逸出,攜珠寶甚多,願從君偕老。
」出兩囊示之,皆瓌寶也。
吳喜出望外,遂與偕歸。
中途慮事洩,仍男裝,抵家,始易服焉。
自此頓成巨富。
婦後生一子,六十餘而卒。
潘文恭五女歸一姓 潘文恭公世恩有女五,歸一姓,汪學源、汪嘉森、汪楏、汪嘉梓、汪德英,皆其壻也。
沙氏女被人誘婚 武進西門外有市曰西直街。
街之南隅有一井,有石欄護之,然無就汲者。
牆陰有橫石一,鐫字四曰「沙氏義井」。
井何有於義?因人之義而義之耳。
且井非沙氏所獨有也,而沙氏之義係於此,乃遂以沙氏名其井。
距井十數武有行曰沙裕昌,蛋行也,行為國初所設。
嘉慶朝,行主某翁生三女,次女獨艷絕,一時有國色之目。
翁媼鍾愛之,為擇壻。
某美豐姿,有文名,中選。
婚有約矣,將嫁而某殂。
女泣請守貞,翁諾之。
女素勤儉,既守貞,益事操作,服勞奉養,過於男子。
一夕,入廚作晚炊,忽有捫其胸者,大驚,亟視之,新雇之童廝所為也。
童年約十六七,來僅旬日,頗慧,惟見女,輒目灼灼似賊。
女至是大怒,力掌其頰。
童被責,急遁。
女白母,母杖童,逐之。
而童已逸,遂不復究。
越數年,行有新販客某至,年約二十餘,操浙語,舉止甚豪,自言新設蛋肆於浙東,需貨甚夥,特來訂購。
翁待以上客,某恂恂,於交易尤大雅,無錙銖必較意。
翁喜甚,別時,殷殷訂後約,某諾之。
自是月餘輒來,來輒主翁行,如是者年餘矣。
某日,復至,貿易既定,散步於街,見道旁一老丐,遽呼曰:「舅在此,何一寒至此耶?覓舅久矣。
今誠天作之合也。
」遂偕之至行,告翁曰:「此吾舅,家本巨富,因乏嗣,思以吾為子,而族人多無賴,利其鰥,沒其產。
舅素懦,忿而不能與爭,遂出亡。
及出而族人益無忌憚,產垂盡矣。
吾義無坐視,為之控於官,清釐之,漸有端緒,惟覓舅而久未遇。
不圖於此遇之,且不意其困頓若此也。
」乃急為之薰沐更衣焉。
翁詫為奇逢,為設筵緻賀。
席次,某與丐絮絮言家常,謂某鄉之田,某市之屋,均已清理就緒,惟某某素恃強,尚霸產未交,舅宜稍緩歸,丐惟唯唯而已。
某商於翁,請暫假館舍,俾下榻,翁諾,乃糞除空舍以居之。
自是某來肆,輒攜浙物贈丐及翁,且言久擾滋不安,將移居逆旅,翁力留之。
及某行之翌日,日暮矣,丐猶闔戶高臥,翁排闥視之,死矣。
大驚,繼念某昨始行,計其程,當抵無錫,急遣與某素識之捷足往追,追之而及,乃與某俱返。
某入室,見丐死,大慟。
久之,謂翁曰:「舅偶有疾,翁當為之延醫,何任其死?」翁曰:「彼之死,實出不意。
醫藥弗及,誠歉,今願代備衣棺,且作佛事,可乎?」某沈思久之,曰:「此事若在他人,自必涉訟,然吾信翁久,知必無他,何敢重累翁。
死者已矣,喪葬為當務之急,餘可勿論。
」翁允出貲為營葬事,卻之,既畢事,遂載櫬以去。
翁至是感之甚,思有以報之。
一日,某又至,翁知其尚未娶,欲為媒緻一佳婦,屢有所告,某皆不允,察其意,似已有所屬。
翁屬人緻詢,某曰,「吾若娶妻,必如翁之次女而後可。
否則寧終身鰥耳。
」翁令媼商於女,女不可。
翁復謂女曰:「某之舅死於吾行,某若起訴,當破產,某之恩我者厚矣。
凡人子之孝事父母也,以父母有鞠育之恩耳。
若父母於危難中受他人之恩而免於難,則人子之受其恩,當較父母之身受其恩者為尤重,益當思有以報之者。
汝縱為一身計,獨不為身所自來之父母計乎?」女素孝,聞父言,即許諾。
翁遂屬人通言於某,願以次女奉箕帚,惟謂須人贅耳。
某喜諾,遂攜貲至武進,贅翁家,夫婦極相得。
越三年,生二子矣。
一日,戚串中有喜事,某往賀,飲酒逾量。
及歸,女適在廚,某乃躡足至女後,潛以手捫其乳。
女驚視,怫然曰:「夫妻雖恩愛,當相敬如賓耳。
此何時,此何地,乃遽肆輕薄耶?」某側其首笑謂女曰:「可再掌吾頰,吾不復遁也。
」女頓憶童廝昔年調戲事,詰之,不答。
越翼日,女置酒於房,與對酌。
酒酣,以言餂之,且謂婚數載矣,何事不可言,君果為誰,宜以實告。
某以被酒故,不覺吐實。
蓋某即昔之童廝也。
本士人子,聰慧能文,慕女色,乃託身為廝養。
既遁,仍不忘女,思有以遂其願。
尋為僧,久之,反初服,設肆於市,因與翁通貿易,聯情誼,復毒死丐而不究,以市恩。
翁遂墮其計為成夫婦焉。
女廉得其情,大憤。
知某日西門外開糧米倉,縣官例須蒞臨,必道經行門。
前夕,飲某以酒,既醉,刃其腹,死之,復殺二子。
淩晨,待令過門,攔輿控之。
令大驚,曰:「某誠不德,然既為若夫,何遂殺之?」曰:「彼殺無辜之丐以謀我,我之貞節,姑置不論,但以殺丐論,彼固有可殺之道也。
」令然之,復曰:「二子無辜,何殺之?」曰:「此孽種,留之,必將為人害,故並殺之。
」令無以詰。
既而曰:「事出非常,汝宜暫入獄,俟請命於上官,為汝謀所以脫罪者。
」女曰:「吾尚有言,吾生不辰,未嫁而寡,矢志守貞,卒為奸人所算,實不如死。
且以吾一人之故而喪四命,公即憐而生我,我復何顏在人世乎!請一死以明吾志。
」令急止之,而女已躍入道旁井中死矣。
此沙氏義井之所由來也 葉蘭臺以鴛鴦詩得妻 番禺葉蘭臺,名澧,詩才清逸,嘗賦《鴛鴦》詩雲:「笑我夢寒猶待闕,有人情重不言仙。
」有柳翁者見之,詫曰:「有才如此,尚作『不知何處月明多』耶?」以女妻之,一時傳為佳話,有葉鴛鴦之目。
李氏同姓為婚 李愚荃侍禦之夫人亦李氏,即文忠公鴻章之母。
或曰,侍禦本許氏子,未嗣於李時,已聘李矣。
且徵之康熙朝,有李柏者,字雪木,以女適李二曲之子,亦同姓為婚也。
蔣晉郎秦娘為秦晉配 秦娘者,維揚句欄中人,父固老諸生也,失其姓,生而國色,幼失怙恃,依其舅以居。
而其舅負官逋,不得已,議鬻之,為媒者所誑,遂入青樓。
女守貞不辱,假母好言勸之,不從,恫愒之,撻楚之,惟以死自誓。
假母計窮,議轉鬻之他所,以其貌美,未忍也。
或為假母謀曰:「凡為女子,孰無情Q欲Y?宜廣覓少年美男子,勿責以纏頭之費,苟有當女意者,任留一二宿。
此後事,易為計矣。
」假母從之,凡所交好者,皆託其物色。
於是裘馬少年日有至者。
女見之,輒哭泣,稍近之則怒罵,假母不能忍,日以鞭撲從事,女決意求一死。
夜夢老翁,曰:「吾,爾父也。
汝慎無死,吾已覓佳壻。
明日,當可諧秦晉之好矣。
」 吳下有蔣某者,以應京兆試,道出蕪城,初無意尋芳也。
蔣有友,平時亦嘗受假母之託,以蔣貌美,導之往。
蔣始不可,友固慫恿之。
及至,女向壁,哭如故。
蔣調之曰:「聞卿名秦娘,小生則小字晉郎。
秦晉自宜為姻好,何拒我之深也。
」女聞言,憶夢中父語,而睨視之,見蔣風度不凡,不覺哭聲頓止。
假母喜曰:「大好大好,今日仙女思凡矣,老身且去料理酒食。
」女與蔣同坐房中,雖無一言,亦無慍意。
須臾,酒食至,假母招女同坐,女亦盈盈而至,然淚痕固涔涔也。
蔣見旁無他人,乃問之曰:「觀卿情狀,必有隱懷,僕雖交淺,何礙言深。
」女詳述己志,且告以夢,又哽咽而言曰:「郎君若能為百年之計,夢中父命,敢不敬從。
若以為風塵中人,苟遣一時意興,雖死,小從也。
」蔣歎曰:「有志女子哉!我固未娶,然貧,奈何?」女曰:「苟許相從,荊布無恨,但求先矢天日,再伴杯勺。
」蔣許之,共誓於神,是夜遂同燕好。
假母喜女意轉,堅留小住,乃流連三日。
女謂蔣曰:「郎君別後,假母必不容獨居,宜早為計。
君家有何人,所居何處,可詳告妾。
」蔣曰:「家中無人,惟一寡姊相依。
所居,則姑蘇某巷也。
」女喜曰:「妾得計矣。
君宜為一書與姊,詳述妾事,妾自有策脫此火坑。
」蔣悉如其言。
及蔣去三日,假母果別招一客至,女強笑承迎,醉之以酒,乃服客之衣帽襪履,詐為客狀,啟戶逕出,大罵曰:「何物婢子,如此倔強,令人憤氣填膺。
」假母疑女又有變,得罪於客,追出謝之,則拂袖竟去矣。
入房,審視,客固醉臥未醒,而女兔脫,乃呼眾出門追逐,已不知所之,追者皆廢然返。
女遂附船至蘇州,竟至蔣家,投書於姊。
姊審書,不謬,留之。
而女已有身,及期,產一男,姊始猶疑,視所生男,酷似其弟,乃大喜。
蔣自別女入京,應京兆試,不售。
或薦之就四川學使幕,甫至而學使卒,蔣留蜀不得歸。
俄值川楚教匪之亂,益困頓。
適大帥欲延一書記,蔣遂入其幕,賓主甚相得,以軍功保舉訓導。
時道路梗塞,蔣亦從事戎旃,置家事不問,遂與家人久絕音問。
及川楚平,敘功,以知縣銓選,始乞假歸。
自辭家北行至此,將二十年矣。
至所居坊巷,則門庭如故,且紅燈雙掛,綵幕高張,鼓吹喧闐,溢於戶外,不知其有何事。
入門,則坐上客滿,多不相識。
有少年就問客所從來,蔣詫曰:「吾故蔣某,此吾家也。
」少年大駭而入。
無何,有中年婦人出,則其姊也。
驚且喜曰:「吾弟歸歟?」引少年就蔣曰:「此吾弟之子也。
」蓋其子年已弱冠,是日適為畢姻耳。
坐客皆大驚歎,以為巧遇。
姊曰:「正有一事為難,弟婦已將作阿婆,而猶垂髮作女兒裝束,使之改妝,不可,今吾弟幸而歸來,事當如何?」一客曰:「何不趁此吉日,使父母子婦同日完姻,亦佳話也。
」眾賓轟然曰:「然。
」於是青廬之內,花燭高燒,翁姑拜前,兒婦拜後,觀者皆嘖嘖謂為未有之盛事,好事者為作《秦晉配傳奇》。
父子同日合卺 蜀有某生,幼聘中表妹為妻。
及成童,從塾師讀。
他日歸,過其門,見女方推磨。
某入,知舅妗俱他出,戲曰:「妹役良苦,我為代之乎,可乎?」女曰:「甚善。
」時女已及笄,遂私焉。
某素畏舅,自念女脫有孕,舅知之,奈何?別女而出,徘徊中道,遂逃亡,不知所之。
越日,師使人探諸其家,家固以為在塾也。
使人跡之,無朕兆,而女果孕。
久之,腹漸膨脝,母察其有異,詰之,遂吐實,乃使人告某父母。
其父母僅此一子,以出亡方隱憂,聞女有孕,大喜,商諸冰人,以禮迎歸,待某歸成禮。
某之出亡也,乞食至漢口質庫,主人見其不類乞人,留使學賈,既喜其勤謹,令司會計,大寵任之。
頻年蓄積殆及萬金,乃與人合設布肆。
特歸省視,既至裡,見道周有鼓吹喧闐車馬焜耀者,詢知為某氏子親迎,而固有母無父者,今娶矣。
聞之驚喜,既念生平祇一索,何便有子,試探之,果然。
先是,某家迎妹歸,分娩,果得男。
比長,讀書甚慧。
十三歲,應童子試,學使賞其文,拔冠軍,名噪庠序。
同裡某富翁有愛女,遂以字之,此時適成婚也。
某抵家,見賓客滿堂,姑與為禮,僉問客從何來。
詭言曰:「至自楚北,為某作寄書郵者。
」其子聞有父書,喜出叩見,問父書何在。
某笑撫其背曰:「兒不知耶,我即父也。
」其子驚疑。
某窺其意,曰:「兒如不信,可呼汝母出見,自知之。
」其子不得已,入請母出,某遽前揖之,曰:「別來幸無恙,推磨推磨,不如我與汝磨。
」其母聞之喜,謂其子曰:「果兒父也。
」蓋某所雲,乃當日推磨時相謔之詞,非他人所與知也。
賓客聞之,交口稱賀,僉請具香燭酒醴,即於是日,父子姑婦,同行廟見禮而合卺焉。
維西有嫂叔移配之俗 吳西春官雲南之維西,曾得一訟牘,其詞雲:「某家生子四人,皆已婚娶,不幸某年長子死,某年四子之妻又死。
理宜以第四子續配長媳,但年齒相懸,恐枯楊不復生梯。
特與三黨同議,將長子之妻配與二子,二子之妻配與三子,三子之妻配與四子,一轉移間,年皆相若,可無怨曠之虞,極為允協,懇求俯準。
」吳大怒,拍案,吏請曰:「此間習俗如是,願無拂其意。
」乃準之。
小處女冥中結婚 孟縣李某夜行,為羣鬼所嬲,懼甚。
見前途有燈光,趨赴之,則小屋三間,中有一女,謂之曰:「君如畏鬼,可止宿此門外,即無傷矣。
男女有別,不敢請入室也。
」李從之,遂臥於地。
女又謂之曰:「至曉,君當行,詰朝有事,幸毋相擾。
」及天明,視之,在一小冢側,無屋也。
俄有數人來發冢,舁其棺去。
問之,曰:「棺中乃某氏處女,來嫁而死。
今其父母用嫁殤之法,與某氏子為冥婚,故遷其棺與合葬也。
」李乃悟詰朝有事之說。
感其與己有恩,買紙錢焚與之。
孫耀宗鄧巧姑為生死鴛鴦 狼山鎮總兵鄧某,初走卒也,從楊芳、楊遇春勦白蓮教徒,積功至總戎。
其在陝也,得鄭良婦,納之。
凡六月而生女,生之時當七夕,故名之曰巧姑。
巧姑生,其母不復孕。
總戎多姬侍,終無子。
不得已,子巧姑為易男子裝,束髮為辮。
總戎盛怒時,得巧姑一言,即立解。
孫荇洲者,江右老名士,總戎以千金聘之,使之教小姑。
荇洲中歲喪妻,不復娶,以嫁李氏妹所生子耀宗為子,時年亦十二三,從至署,伴讀焉。
兩小無猜,荏苒數年,巧姑長成矣。
問名者接踵,總戎令自擇。
客至,巧姑自屏後窺之,年餘,無許可者,乃漸屬意於耀宗。
耀宗聰穎而謹願,孫以女弟子將有室,耀宗宜引嫌,於是與巧姑稍稍疏遠。
久之,巧姑亦漸覺,微逗以辭,耀宗不敢應,然不能無動。
荇洲乃撻耀宗,責以不知自愛。
巧姑入塾,見耀宗有淚痕,異而詰之,耀宗不答。
頃之,覘荇洲他顧,則小語曰:「為卿耳。
」巧姑是日歸,遂臥,明日病矣。
總戎視之,以為巧姑患感冒也,延醫診治,服藥而病益劇。
連易數醫,最後一醫診畢,告總戎曰:「此非藥可治。
」總戎大驚,以告婦,推測久之,姑以詢巧姑,不答,有慙色。
乃召耀宗。
耀宗至,總戎令坐榻前,手解其佩囊授巧姑,巧姑不接,則納置枕下。
曰:「癡女,吾為汝定矣。
」耀宗窺巧姑,面色白而微黃,瘦加平時,知其病久也。
時總戎姬侍皆環榻坐,因是不敢出一言。
少坐,即趦趄而出,以告荇洲。
明日,總戎使兩統領為媒,行聘禮,復數日,巧姑病果大愈。
荇洲亦攜耀宗辭歸,總戎厚贐之,約吉期以明年某日。
明年,乃買舟循江而東,抵狼山。
親迎期至,耀宗方乘綵輿至署,忽見署中夫役紛亂,詢之,知總戎昨夜被刺,其有關係者為愛妾某,且牽涉巧姑。
大驚,亟奔歸。
及暮,聞犯人已舟送金陵,事關大員被刺,由臬司親審矣。
耀宗念巧姑甚,告之荇洲,欲往觀審。
乃偕至江寧,宿逆旅,使耀宗先往探監。
抵暮,耀宗還,則哽咽不成聲。
問之,第曰:「此獄實不冤,女已投江,屍且不得,哀哉!」久之,耀宗乃述其顛末焉。
蓋鄭氏者,母家實為吳。
鄭,其前夫之姓也,居四川敘州,家巨富。
嘉慶戊午教匪之亂,闔家盡殪,匿積薪中以免。
已而鄧以眾至,復搜其家,得之,為殯殮其翁姑夫壻伯叔。
既葬,始納鄭。
鄭感其義,且念腹中塊肉未知若何,欲留以延鄭氏一線之祀。
不期已失身,而所生者乃一女,即巧姑也,亦無如之何。
昨以嫁女期屆,從總戎檢點一切,忽從篋中得故夫漢玉珮,及翁姑所常禦物數事,以問總戎。
總戎微醺,忘其故,即應曰:「此西川一富豪物,吾使人刦殺其家而取之者。
」鄭頓悟,乃徐徐窮究之。
總戎忽有省,遽叱曰:「若已在吾手中,絮絮胡為者?」鄭無言,總戎更滿引數觥,大醉。
是夕,就鄭宿。
鄭不能復耐,翦其喉,斃之。
巧姑初不知也。
禍發,鄭始以告巧姑。
巧姑懼公堂淩辱,乃自投於江。
荇洲聞言,歎息而已。
尋秋讞定,鄭處淩遲。
荇洲亦率耀宗歸,猶念巧姑,冀其不死,或有遇也。
越一年,荇洲病卒,族人覬其產,揭耀宗亂宗,於是復為李氏子。
年二十,舉孝廉。
房師某愛其才願以其女妻之。
耀宗不可,而父母強為訂婚約。
及期,賀客滿座,而耀宗念巧姑,就座隅拭淚而已。
綵輿入門。
眾扶耀宗迓新婦,則紅巾繫頸,赫然屍也。
眾大驚,耀宗亦惶惑審視,忽曰:「是可活也。
吾向在狼山,曾從總戎署中人習救急法,速舁緻於榻,待吾為之。
」眾如言。
耀宗揮眾人出,曰:「如有窺伺喧囂者,術不靈。
」眾屏息以候。
久之,不出,有疑之者趨入視之,則兩人一巾雙結,臂與臂相抱,衣與衣相糾,足與足相勾。
死者不生,而生者則死矣。
詢某,則此女得於江上,愛其慧,即女之。
其訂婚未嘗以告,出閣之夕,女乃知之,自言已壻孫氏,不虞其至此也。
李氏購大棺,合兩人葬之,好事者乃為《生死鴛鴦曲》以哀之。
陳芝楣娶李小紅 江夏陳芝楣制府鑾之尊人,嘗館江寧鹺商家,芝楣方十八歲,往省父,商以其初入泮,器之,字以女。
明年,父歿,服闋,家益貧,乃奉母命至江寧,貸於外舅外姑,供秋試貲。
商拒之,且迫使退婚,芝楣從之,留逆旅,困甚。
一日,出遊,經釣魚巷,名妓李小紅方送客出門,瞥見其憔悴中有英爽氣,憫之,延之入,詢知其落拓狀,慨贈五百金,勸回鄂鄉試,且與訂婚約。
是年,即領解,明年,為嘉慶庚辰,成進士,中探花。
道光辛巳,以宣宗登極,開恩科,充江南副主考。
商女忿,鬱鬱死,而商亦大侮。
或有告以小紅事者,乃知其已杜門謝客也,亟以千金贖之,攜至家,為義女。
及試事竣,浼人為媒,奩增十萬金,使成嘉禮。
彌月回京,芝楣遂迎養老母,小紅事之甚孝。
次年,舉一子。
芝楣大考列優等,擢學士,旋外簡。
數年,督兩江,蒞任,適秋試,入闈監臨。
中秋,小紅盛服乘輿,遊釣魚巷,因訪知手帕姊妹,尚有隸名樂籍者,亟捐資贖之。
是夕,即擇年少有才之材官,為之一一婚配,凡二十一人。
黃殿光不與華族連姻 宿遷黃殿光守戎廷珠有子女九人,所與連姻者無巨室。
人問之,曰:「華族無再盛也。
」 胡文忠娶陶文毅女 益陽胡文忠公林翼之父,名達源,官至少詹事。
夫人湯氏,娠文忠時,夢五色鳥飛集屋後叢,張兩翼翔鳴,羣鳥從飛,啄林中芝草,因名林翼,字詠芝。
年八歲,陶文毅見而驚為偉器,遂以女字之。
後以翰林典試江南,緣案註誤,家居養晦。
林文忠公則徐勸之出山,乃以知府分發貴州,洊擢至湖北巡撫。
鹹豐辛酉八月,以勞瘁薨於位。
駱文忠娶富戶金氏女 花縣駱文忠公秉章之未達也,壯而尚鰥,富戶金某有妹,高顴廣額而面麻,年長不字。
或語駱,駱往謁金。
金喜,遂委禽焉。
自是,恆得金氏助,乃伏案攻舉子業。
四十成進士,入翰林,後以知府仕至四川總督。
彭剛直娶婢 衡陽彭剛直公玉麟未遇時,生計頗窘。
幼聘妻鄒氏,家小康,及長,娶有日矣,鄒嫌剛直貧,誓不適。
及期,剛直彩輿往迎,鄒號泣臥地不起,族黨計無所出。
忽竈下婢挺身前,啟主婦,願代嫁。
主母喜甚,以其能解此紛也。
臨行,撫其背,囑曰:「汝在吾家,吾愛同吾女。
汝貌不惡,此往,慎祕之。
男兒多薄倖,慎勿以婢學夫人告壻也。
」及嫁,伉儷彌篤,逾年生子。
已而粵寇事起,剛直仗策從軍,轉戰東南,洊擢至兵部尚書,聲望赫然,夫人亦累加寵錫。
一日,剛直與夫人飲,酒半,追述往昔艱難,慨然身世。
夫人乃戲語曰:「吾與君遭際之奇,同耳。
」剛直駭愕,願畢其辭,遂備述顛末。
時夫人與剛直結褵蓋二十載矣。
沈文肅娶林文忠女 道、鹹間,翁壻以功業顯著,世皆稱林文忠、沈文肅。
林之相攸奇。
某歲,林方撫吳,沈時以諸生傭書於其署。
值歲除,賓僚皆散歸,而沈獨留,治文書未去。
林偶出,至旁舍見之,詰沈曰:「今日除夕,幕賓均寧家,汝奚事留此?」沈曰:「治事未竟,故獨後。
」林諦視良久,曰:「吾有章奏,今夕須繕發,汝留此,大佳。
」即招入廳事,畀疏稿屬書。
文累千萬言,沈然燭疾書,漏三下始竟,自視無訛脫,遂以報林,且告歸。
而林忽曰:「字太荒率,宜重錄。
」置於幾,不復審。
沈逡巡不敢歸,復寫一通,天將曉,重以進。
林顧而笑曰:「此差可。
」無何,賀歲者坌集,林笑謂家人曰:「今日賀正,并當賀我得佳壻。
」眾皆愕異,林乃招沈,使揖於眾,曰:「此我壻也。
」蓋林之重沈,殆有二端:歲除治事不歸,有異儕輩;再屬易書,不涉躁怨,宜其後能成功如林也。
于丹九娶居玉徵 廣西于丹九,晦若侍郎式枚之父也,有才名,且能詞。
張德甫方伯以粵東閨秀居玉徵為可匹之也,為作之合。
居善畫花卉。
婚夕,張即席出紈扇索繪設色牡丹一本,居應手而就,于乃填詞寫於上,蓋所以謝冰人也。
湯嘉民初婚即大歸 湯貞愍公貽汾寓江寧,女公子嘉民善畫,尤工仕女,贅河工同知某子某為壻。
彌月,壻挈之返清江,抵京口,方黎明,某不告女,先渡江,留書與訣,頌言其貌不颺,不與偕歸,恐為人笑也。
女不得已,遂大歸。
程劉老而成婚 山陽程允元,道光時人。
少遊直隸,議婚於劉氏,未娶而歸,留玉環一雙為聘,女父登庸即書庚帖付之,約三年而婚。
允元抵家而登庸已前卒,女幼失母,至是益煢獨,轉徒天津,靡所依。
鄰人妄傳允元死,將以為利,女聞之,朝暮飲泣,誓以身殉,而苦無確耗。
或諷令改字,則哽咽不食,毀容素服,屏居尼庵,以鍼黹度日。
蓋南北音問斷絕者,至是三十餘年矣。
初,允元家居,父母相繼歿,久不得登庸耗,又極貧困,屢欲踐約而不果。
中年以往,議婚者踵至,允元亦執義不納。
久之,附糧艘課徒,因北上,至天津。
聞有劉貞女者,隱跡尼庵,詢之,果登庸女,玉環猶在耳也。
允元亦出庚帖為證,鄰人皆喜,促議婚期。
劉不可,曰:「吾守父命,吾矢吾心耳。
遲幕之年,行將就木,豈有五六十老女子而作新婦妝哉?」天津守聞而異之,召劉入署,使眷屬勸慰,助奩具,備鼓吹,送歸允元所。
合卺之夕,兩新人傴僂成禮,儐相扶持,鬢髮如銀,與花燭紅妝相映射,遠近觀者皆感歎,詫為僅事。
周景芳與妻重婚 青浦重固鎮有諸生周景芳者,娶妻數年,伉儷綦篤。
偶至上海,遇術士,曰:「相君之面,當剋妻。
必再婚,始得偕老。
」周言妻固無恙,術士曰:「我不妄言,來年鏡破矣。
」周歸,忽命妻回父母家,復邀媒妁行聘,鼓樂親迎,蓋以重婚厭之也。
某中丞以嫁女為市 嘉、道間,有某中丞者,樂與富人納交,恆以戚族之女認為己出,與之締婣,乃大索聘金,輒累鉅萬。
富人藉以獲光寵,惟自炫於人曰:「中丞為我親家也。
」雖或傾家蕩產,不之悔。
鄔三意外得妻 天津有鄔三者,父以沙船起家,死久矣。
三嗜賭,耗其貲,田園皆歸他姓,惟屋猶在,與母居之。
俄而母死。
津俗喪禮尚奢,出殯尤甚。
三賣屋治喪,遂無立錐地,寄居博徒家。
有姑,嫁奚姓,頗富,以其姪不肖,亦久不與通。
三年二十餘,尚未有室。
某年,迫歲除,窘甚,無以為生。
有博徒與之謀,假以衣冠,使至其姑家求見。
姑辭焉。
則告閽者曰:「此來非有求,特以將成婚,不敢不告長者耳。
」姑聞之,乃命入見。
時衣冠楚楚,頗不藍縷。
問頻年何在,以貿易對。
問婚期何日,曰:「後日是也。
」姑大喜,贈銀十兩為婚費,且雲屆期當來賀。
姑有子婦二人,各送津錢十千。
【津錢十千,合制錢實五千。
】三持銀錢歸,商於博徒。
諸博徒喜曰:「然則尚有後惠矣。
」乃即所居屋使工為之標飾,覓一青年妓飾以荊布,使偽為新婦者。
及期,姑至,見婦,悅之。
婦又善承迎,入廚作羹,跪坐而饋,姑欣然。
食已,謂曰:「此屋隘,吾不能宿此,明日當復來,少有資助。
」明日又至,出屋契一紙,曰:「此屋贈汝夫婦,可遷其中。
」又出田契曰:「薄田百畝,粗供饘粥。
」三驚喜過望。
此妓之父亦博徒,因負人博進,暫以女為錢樹子。
既知三有田有屋,即以女妻之。
鄔三意外得妻 天津有鄔三者,父以沙船起家,死久矣。
三嗜賭,耗其貲,田園皆歸他姓,惟屋猶在,與母居之。
俄而母死。
津俗喪禮尚奢,出殯尤甚。
三賣屋治喪,遂無立錐地,寄居博徒家。
有姑,嫁奚姓,頗富,以其姪不肖,亦久不與通。
三年二十餘,尚未有室。
某年,迫歲除,窘甚,無以為生。
有博徒與之謀,假以衣冠,使至其姑家求見。
姑辭焉。
則告閽者曰:「此來非有求,特以將成婚,不敢不告長者耳。
」姑聞之,乃命入見。
時衣冠楚楚,頗不藍縷。
問頻年何在,以貿易對。
問婚期何日,曰:「後日是也。
」姑大喜,贈銀十兩為婚費,且雲屆期當來賀。
姑有子婦二人,各送津錢十千。
【津錢十千,合制錢實五千。
】三持銀錢歸,商於博徒。
諸博徒喜曰:「然則尚有後惠矣。
」乃即所居屋使工為之標飾,覓一青年妓飾以荊布,使偽為新婦者。
及期,姑至,見婦,悅之。
婦又善承迎,入廚作羹,跪坐而饋,姑欣然。
食已,謂曰:「此屋隘,吾不能宿此,明日當復來,少有資助。
」明日又至,出屋契一紙,曰:「此屋贈汝夫婦,可遷其中。
」又出田契曰:「薄田百畝,粗供饘粥。
」三驚喜過望。
此妓之父亦博徒,因負人博進,暫以女為錢樹子。
既知三有田有屋,即以女妻之。
程汪夫婦有別 徽人程某,以貲雄其鄉,累世矣。
生一子,少而癡,及長,混混無所知,其家以二僕守之,饑飽寒燠,悉二僕為之節度。
或不受教,則痛笞之,乃帖然服其術,若馭牛馬然,遠近皆知之,無與論婚者。
程氏故有質劑之肆在無錫,有汪氏者,世為之主會計。
汪有女,與程子年相若也。
汪叟曰:「吾家自祖父以來,皆主程氏。
今程翁有子,無女之者,吾何惜一弱女子,不以酬其數世之恩誼乎?」使人達其意於程,程初辭焉。
汪固請,程重逢其意,乃聘為子婦。
及成婚,纁雁之儀,牢羞之費,頗極輝備。
青廬既啟,將行交拜禮,而程氏子蹩薛蹁蹮,竟不成拜。
已而入室,顧視室中羅屏繡幕,非平昔所寢處,則大驚,叫囂東西,墮突南北,無以能近者。
不得已,仍命二僕推輓以去。
女自此獨處終身矣。
舅姑語之曰:「吾子,非人類也,苦我新婦,幸善自愛。
」次日,即割家貲巨萬與之,逾年,以兄弟之子一人為之嗣。
而女甚賢達,上事舅姑,下撫嗣子,旁遇娣姒,皆無間言。
舅姑益善之。
因為子納貲得官,女遂受四品服。
與夫異室而處者三十年,雖命婦,仍處子也。
程氏子先卒,女又十數年乃卒。
晚歲年齒既高,行輩又長,家中事悉稟命焉。
女善料事,並能知人,事無巨細,經女處分,悉中竅卻。
程氏子雖迷惘終身,然儀狀端整,肥白如瓠,中年以後,須髯甚美,望之若叢祠中所塑神像者然。
且自程氏子之生也,其家日益饒衍,候時轉物,無不得利。
程氏子死,稍稍衰矣。
成人婚姻 有富家子,所娶亦富家,奩具甚盛。
婚夕,將就良席,婦忽長歎。
子問故,婦曰:「吾初許嫁老儒子,老儒死,家益貧,吾父亦死,吾母悔焉,背其盟,改適於君。
雖母命,而追念往事,不覺失聲,君勿罪也。
」子瞿然曰:「老儒子今安在?」曰:「聞流落市井矣。
」子遽出,謂其父曰:「吾家幸富厚,何患無婦!奈何奪貧子之妻?」即訪求老儒子,迎之以歸,衣以己之衣,掃除別室,使成婚禮,盡以婦家所裝送者畀之。
居數歲,父使以太學生應鄉試。
子雖自幼從師讀書,然日以嬉戲為事,所作詩文,皆師代為之,父固不知也。
及入闈,執筆苦思,終日不得一字。
疲極,假寐,有老翁搴帷而入,推之起,曰:「吾文已成,而卷為墨瀋所污,無用矣。
知子文尚未就,敬以相贈。
」子大喜,錄之而出,以草稿示師。
師曰:「佳則佳矣,二三場必不相副,奈何?」及入第二場,仍終日無一字。
薄暮,內偪如廁,又遇此翁,哀之曰:「尚有以贈我乎?」翁笑曰:「諾。
」出之袖中,經文五篇皆具,出以語師,師默然。
至三場,又遇翁如前,師曰:「汝今必中式矣。
」 榜發果中式,師乃告之曰:「汝所遇者鬼也,天下固無是好人。
且第一場既以墨污遭擯斥,再入奚為?汝於第二場相遇,吾已知其非人。
不言者,恐子畏怖耳。
汝不奪貧子之妻,固宜有是報,此翁必其父也。
」眾以為然,乃厚贈貧子。
後貧子亦成名,兩家往還若姻婭。
姜渭以不娶報未婚妻 泰興姜渭,幼負雋才,工詞賦。
李小湖侍郎聯琇督學江蘇時,按試通州,姜以經古冠通屬。
姜居之對門有老吏徐某,生三女,皆中下姿。
長女年及笄,見姜,悅之,姜亦心屬焉。
一日,有間,相約為夫婦,堅以誓,機不密,頗有知其事者。
姜倩人執柯,徐惑於蜚語,不許,且有諷言。
姜大怒曰:「吾士人,甘為若壻者,惟女故耳。
不然,豈無大家閨秀,而顧向鴉群中求鸞鳳哉?雖然,不欲,則已耳。
我欲矣,老悖胡能為?」一日,女與其妹立門外,姜徑前捉其臂。
妹遁,女嗔姜佻達,赧然返。
徐微聞之,罵曰:「是酸子,欲辱吾女,使通州無問名吾女者,吾寧使女老閨中耳。
」乃閉女幽室,不復出。
州小吏某偵其事,豔徐富,求壻徐。
徐以憤姜故,徑許某。
女聞之,斷裙帶自縊,帶絕,女墮,家人救,得活。
徐曰:「汝求死,將背父從所歡耶?」女曰:「然。
父舍鳳麟許豚豕,兒寧死。
兒誠知違父不孝,私約不貞。
然已誤於初矣,儻鮮克有終,將狗彘不食矣。
」徐曰:「孩子抝至此乎?然婚以強合,吾恥之。
」終不許姜。
女曰:「不姜適,誰敢違親!親恤女,終不嫁,可矣。
」徐笑諾。
女自此閉門誦佛,雖親串,罕覯其面,人亦無與論婚者。
姜聞女求死事,感女甚,益思得之,遂渡江,謁李,李為薦之浙江學使,校課卷。
學使器其才,時與談話。
一日,叩其不娶之故,姜詭言幼聘徐氏,以貧故,外舅中悔,女守貞不字,己以不娶報之也。
學使義之,曰:「此事,我當任之。
」因貽書乞江督劄通州牧傳徐至,述督意。
徐曰:「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何雲聘?未聘,何雲悔?一貴一賤,彼甘俯而就,我不甘仰而企,人各有志。
世無我女必令適姜之理,亦無不適姜即罪我之理。
兒女婚姻,父主之,部院大人親至,且奈何?」牧不能強,詳督,督復學使,學使書示姜,歡曰:「命矣夫,先生可勿復拘拘矣。
」為別議婚,姜終不就,竟鬱鬱死。
女得耗,大悲,後竟老死。
九公主有夫唱婦隨之樂 文宗之九公主,下嫁某額駙,悉去一切繁文,夫唱婦隨,與普通家庭無以異。
宮眷或嘲笑之,不為意也。
葉潤臣嫁翁覃溪曾孫女 漢陽葉潤臣閣讀在都,聞翁覃溪學士方綱有曾孫女溷跡市中,貧無以度,引為己女,擇名門子嫁之。
官文忠以婢為繼室 大學士官文忠公文督湖廣時,有妾,時年甫二十餘。
其始為蜀人竈下婢,久歷磨折,官納之為妾,嬖之甚,飲食起居,擬於王侯。
不數年,立為嫡室,甚畏之。
胡文忠公林翼時方撫鄂,以欲結歡於官,認之為義妹,令拜母夫人為母,其後病瘵而卒。
袁忠節贅於薛 桐廬袁忠節公昶少極貧,嘗肄業杭州東城講舍。
時掌教為閩縣高伯平,憐而教之,所學具有師法,又為之延譽於尊經書院全椒薛慰農山長時雨。
慰農乃以兄子妻之,侍禦淮生女也,遂贅於薛,居全椒數年。
杜憲英嫁周某 杜憲英,河南人,以勇略著於時。
父為名諸生,藏書數千卷,幼從少林學拳法,技擊絕精。
及生憲英,愛之若掌珠,盡以藏書及拳擊進退諸法授之。
憲英亦聰穎,自輯古今兵事為一編,藏之枕中。
父病,戒之曰:「吾晚得汝,不及為汝訂姻事。
汝母年老,須自具特識,決可否,百年事重,勿似人間小兒女羞澀不言也。
」遂卒。
母自外家見兩生,一周一鄭,才品相類,皆內親也。
密商於憲英,憲英歎曰:「文武兼備,世罕其人矣。
鄭當以文學進,而不能大成。
周福較厚,特武功耳。
」母曰:「年荒,盜賊四起,武功亦良善。
」遂字周。
既嫁,伉儷果甚篤也。
陳慰民嫁婢 陳慰民,來安人也。
守滁州時,適大雨,遂成水災,鬻女之聲不絕於道,陳遣人購婢三人。
一日公暇,至夫人室,見諸婢侍立。
陳問曰:「此間樂否?」其二曰:「樂甚。
」一悽然泣下,問之,始曰:「我祖為某科孝廉,父亦諸生,今以孤苦,為叔所強鬻,是以悲耳。
」陳曰:「吾反汝至家,不索身價,願否?」女未及答,夫人曰:「彼既無依,反之,亦終為叔所掠賣耳。
今我膝下無女,不如繼為螟蛉。
」女喜,伏地頓首。
夫人乃命之易裝,令婢僕等呼為梅姑。
越二載,府試,有某生,年十七,善屬文,未娶,陳遂以女妻之。
某女欲嫁陸某 常州有女子,佚其姓氏,幼為父母鬻於妓船。
女具絕色,船媼頗珍之。
稍長,導以淫,不從,日楚撻之,卒不可。
而客之見女者,豔其色,爭啗以利,冀當女意。
故雖不薦枕席,而所得纏頭倍他妓。
媼以故稍寬之,女亦私有儲蓄,欲陰自為計矣。
鹹豐己未,媼載女至湖州。
市人陸某,溫溫然善伺人意,貌亦都雅。
女年幼,於世情未閱歷,見之,以為佳士也,遂與訂婚約。
陸去,女白媼曰:「某日,陸郎以銀幣二百來贖兒,兒即辭母去,苟不見許,兒死,於母無益也。
」媼知不可奪,諾之。
女慮媼中變,遍詣鄰舟,告以故,且言別。
至期,陸不至,使招之來,問爽約之故,陸言無貲。
女出私蓄銀幣百五十畀之,期於明日來。
陸得錢,即赴博場,頃刻而盡。
他妓有知其事者,以告女,女猶不信。
明日,陸仍不至,使招之,則徒手來。
問昨所贈,曰:「罄矣。
」女哭失聲,陸乘間亡去,女遂仰藥死。
張翠君以詩得夫 鹹、同間,某邑有張姓者,富冠一鄉。
有女曰翠君,年十七,美姿容,善詩賦。
同裡有曹氏子,名璧,聰俊工文詞,年十六,未娶,張頗屬意焉。
曹以貧富自量,不敢啟齒。
張設塾於家,召璧,使就讀。
璧負笈而至,翠於花下窺之,念曰:「得歸此郎,足矣。
」張亦默自喜,命璧宿於西軒靜室。
時值重九,張與塾師登高,璧兀坐書齋,已而牕外聞步,與翠相遇,璧整容前揖,翠亦不避。
方敘話,婢報主人回矣,遂各散去。
翌日,翠書詞於彩箋,使侍兒投之,中有「赤繩繫足」之句。
璧以詩答之,末聯雲:「昨夜嫦娥降消息,廣寒已許折高枝。
」 一夕,璧獨坐,聞叩門聲,啟視,乃翠也。
袖出花箋,上書四絕句,笑曰:「妾效唐人作迴文四時詩,請君改之。
」其一為春:「花枝幾朵紅垂檻,柳樹千絲綠繞堤。
鴉鬢兩蟠烏裊裊,徑苔行步印香泥。
」其二為夏:「高梁畫棟棲雙燕,葉展荷錢小疊青。
腰細褪裙羅帶緩,銷魂暗淚滴圍屏。
」其三為秋:「明月晚天清皎皎,凜霜晴霧冷悠悠。
情傷暗想閒長夜,淚血垂胸鎖恨愁。
」其四為冬:「天冷雪花香墮指,日寒霜粉凍凝腮。
懸懸意想空籲氣,夜月閒庭一樹梅。
」璧誦畢,大贊之。
翠曰:「家君新構別墅,名流題詠甚富,但無作迴文者,請君為之。
」璧亦成四絕,其一雲:「東西岸草迷煙淡,近遠汀花逐水流。
虹跨短橋橫曲徑,石嶙嶙砌路悠悠。
」其二雲:「牆矮築軒當綠野,樹高連屋近青山。
香清散處殘紅落,酒興詩懷遣日閒。
」其三雲:「溪曲繞村流水碧,小橋斜傍竹居青。
啼烏月落霜天曉,岸泊閒舟兩葉輕。
」其四雲:「歧路曲盤蛇裊裊,亂山羣舞鳳層層。
枝封雪蕊梅依屋,獨坐閒牕夜伴燈。
」翠讀之,歎其敏妙,時漏下二鼓,乃各歸就寢。
張知之,乃倩媒贅璧為壻。
後遭粵寇之亂,伉儷同殉焉。
孫淇娶盜妹 蘇城孫淇賈於杭,美豐姿。
一日,以完娶歸,過太湖,覓船以進。
舟子兄弟二人,盜也。
有妹,年十七八,美而武。
孫登舟,見女少艾,心動,頗目之,女亦目注不已。
少頃,舟子赴岸曳縴,舟中惟女與孫。
女曰:「子何以視我?」孫婉答之。
女曰:「子今夜恐不佳。
」以手去闆,出白刃示之。
孫投地求救,女因問曰:「爾曾娶妻否?」孫答以回蘇完婚,女乃不言。
俄頃,舟子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