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類

關燈
曰《黃婆經》,曰《拯世破迷寶誥》,分送教徒。

    且雲傳印此書,可免水火刀兵之劫。

    若輩有時頭戴銅箍,披髮而遊於市,俗呼之為道士。

     在裏教 在裏教,一曰在理教,一曰在禮教,又稱白衣道教,白蓮教之別支也。

    直隸、奉天、吉林多有之,天津為盛。

    入教者謂之理門,又曰玄門,亦曰有門檻。

    其信徒之標識,則襟袖飾白色,如常人之持喪者然。

    凡百煙酒,皆懸為厲禁,犯者為叛教,即被斥。

    教中設大公所,首領曰大爺,亦曰老師傅。

    次曰首座,曰陪座,曰引師,曰催總。

    亦分設小公所以會其徒。

    會之日,為每歲佛誕辰及重陽節,大爺高坐堂皇,據案大嚼,其徒持食伺其後,一器將盡,輒益之。

    有一盡數十器者,或且食罷默坐數晝夜,不便溺。

     新入教者,必先餌瀉藥,曰茶膏,即百草膏,為之洗腸,將場中煙酒餘穢洗去淨盡。

    如再進煙酒,即為反禮。

    且配藥合丸,為他人戒鴉片煙。

    其以販賣茶膏戒煙丸為生者,間亦有之,每年收入甚豐,故不思他求,而違法之事獨少。

    戒煙者目理門為宗教,等於釋道一流。

    或曰,製造茶膏所用之藥,以黃芩為主要品。

     其教祖曰尹某,嘉、道間,尹以賣涼粉為業。

    一日,至天津西關外,忽見一瘋道人周身襤褸,瞑坐人家屋簷下,數日不去,過者皆環視之。

    尹異焉,時方肩涼粉,乃卸擔問曰:「師何能?」道人啟目曰:「無他,能食耳。

    」尹以涼粉進。

    道人一舉盡一擔,尹大驚,更擔以來,道人更盡之,觀者皆驚駭。

    尹於是下拜曰:「師其仙乎?弟子有緣,其有以度我。

    」道人不答,拂袖逕行,尹亟從之,及郊外,道人忽不見。

    於是一時哄動,傳謂尹遇,仙為仙人弟子。

    尹遂棄舊業,設香壇,以符水治病,愚夫愚婦多信之,有疾病,率往禱焉,自此大收門徒。

    尹物故後,其傳愈廣。

    曰在裏者,其教蓋畫一圈以為教,謂教徒皆在其中也。

     或曰,教徒既以白色飾襟袖,亦或以白布圍於腰者,中以兵士及少年為多,農工商賈亦有之,惟無士人官吏耳。

    尹某之墓在天津,每歲,教徒不遠千裡而往,於元旦五更行禮,雲拜尹爺墳。

    置公所於僻巷,所中有老師父,又曰老頭,或曰大爺,教徒相見亦均稱爺,如姓張曰張爺,姓王曰王爺。

    行蹤極詭祕,外人不許入。

    每歲集會,謂之擺齋,其期為上元、浴佛、中元、臘八等日。

    至期,所中盛備魚肉,教徒各攜錢一二千文,老師父高坐,眾納資訖,羣向老師父合掌朝參,又類事佛之儀式,然後大啖魚肉,所集資金,以購食物,餘皆入老師父之囊。

    願入教者,於擺齋日,攜錢二百文,從介紹人入門,五體投地,以拜老師父。

    於是介紹人為之述其悃忱,老師父舉手作勢,反覆辯難,然後許可。

    傳授在裏祕訣,曰:「不敬祖先,不蓄鷄犬,不爭論,不怒,不飲酒,不及煙,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且授密咒五字,上不傳父母,下不傳妻子,重則如泰山,輕則如鴻毛,如敢洩漏,霹靂碎身,末後始言五字,則「觀世音菩薩」也。

    而此五字為教中所最重者,雖以死迫之,不敢出口,每諱雲佛海大士,且專重焚香打坐,而不誦經。

     義和拳 義和拳,一名義和團,源於天理教,亦以卦為符號,起於山東堂邑縣,舊名義和會。

    光緒己亥、庚子間,東撫捕之急,遂潛入直隸之河間府景州、獻縣。

    乾字拳先發,坎字繼之。

    坎字拳蔓延於滄州、靜海間,白溝河之張德成為之魁。

    設壇於靜海屬之獨流鎮,稱天下第一壇,遂為天津之禍。

    乾字拳由景州蔓延於深州、冀州,而淶水,而定興,而固安,以入天津、京師。

    坎字拳為林清之餘孽,乾字拳為離卦教郜生文之餘孽,故皆尚紅。

    其後有黃色一派,則乾字拳所創也。

    坎字、乾字,授法各殊。

    坎字拳傳習時,令焚香叩拜後,植立而仆,仆而起,跳躍持械而舞。

    乾字拳則令閉口伏地,少頃則白沫滿口,口呼神降矣,亦起躍,持械而舞。

    又有震字,則山東王中之遺孽,中於乾隆時被戮。

    坤字拳不詳所自。

    震字拳見諸永定河南岸,坤字拳見諸京西,從者蓋鮮。

    惟坎字、乾字勢最大,即庚子之分擾京津者也。

     若輩恆自稱為神拳,降神召眾,號令皆神語。

    傳習時,令人伏地焚符誦咒,堅合上下齒,從鼻呼吸,及躍起,輒操刀而舞,力竭乃止。

     京師從受拳法者,教師附其耳咒之,詞曰:「請請志心歸命禮,奉請龍王三太子,馬朝師,馬繼朝師,天光老師,地光老師,日光老師,月光老師,長棍老師,短棍老師,要請神仙某。

    」隨意呼一古人,則孫悟空、豬八戒、楊香、武松、黃天霸等也。

    又一咒雲:「快馬一鞭,西山老君,一指天門動,一指地門開,要學武藝請神仙師來。

    」一咒雲:「天靈靈,地靈靈,奉請祖師來顯靈,一請唐僧、豬八戒,二請沙僧、孫悟空,三請二郎來顯靈,四請馬超、黃漢升,五請濟顛我佛祖,六請江湖柳樹精,七請飛標黃三太,八請前朝冷於冰,九請華陀來治病,十請托塔天王,金叱、木叱、哪叱三太子,率領天上十萬神兵。

    」諸壇所供之神不一,如姜太公、諸葛武侯、趙子龍、黎山老母、西楚霸王、梅山七弟兄、九天玄女,又有供紀獻唐,【即小說中之年堯羹。

    】與山西祁文端公雋藻,或唐僧、悟空、八戒、沙僧、黃飛虎、黃三太者。

    庚子四五月間,津民傳習殆徧,有關帝降壇文,觀音託夢詞,濟顛醉後示,皆言滅洋人。

    忽傳玉帝敕,令關帝為先鋒,灌口二郎神為合後,增福財神督糧,趙子龍、馬孟起、黃漢升、尉遲敬德、秦叔寶、楊繼業、李存孝、常遇春、胡大海皆來會。

    其所依據,蓋《西遊記》、《封神傳》、《三國演義》、《綠牡丹》、《七俠五義》諸小說,為北方常演之戲劇也。

     禮神也,以頂著地,叩首三十六。

    練術有渾功、清功二種。

    渾功百日,清功四百日。

    渾功避槍礮,清功能飛昇。

    然習者利速成,多渾功也。

    臨陣,佩小黃紙畫像,有首無足,銳手指,四周有毛,耳際腰間作犬牙詰屈狀,不名何神,心以下書字一行,文曰:「雲涼佛前心,玄火神後心。

    」誦咒曰:「左青龍,右白虎,雲涼佛前心,玄火神後心,先請天主將,後請黑煞人。

    」 一日,天津忽傳有紅燈照者,皆十餘齡幼女,紅衣袴,挽雙丫髻,稍長者盤長髻,左手持紅燈,右手持紅巾及朱色摺疊扇,扇股皆朱髹。

    始老孀設壇授法,集閨女數十輩環侍受法四十九日。

    術成,稱大師姐,轉教他女。

    其術自謂能持扇自扇,漸起漸高,上躡雲際,擲燈下,其從嫗拾之以繳於壇。

    女身植立空際,漸化為明星,較星差大,其光晶晶,或上或下,或近或遠,或攢聚如聯珠,或迤邐如魚貫,津民狂走聚觀,僉雲目覩,有終夜升屋而瞭者。

    女子自言能於空中擲火焚西人之居,津民信之,呼為仙姑,即世所稱為紅燈照者是也。

     大乘教 道光庚子,長樂梁茝林中丞章鉅方巡撫廣西,宣宗諭曰:「廣西、湖南兩省,有傳習邪教,煉丹運氣,其傳授之書,則有《性命圭旨》暨妄註《大學》,愚民被誘者不少,廣西之平樂、柳州傳習尤眾。

    地方官每因別無逆蹟,總未深究根由,恐傳染日深,易緻滋蔓,著梁章鉅嚴查辦理等因。

    」梁復奏:「訪得道士韓禮文等傳習大乘教,審明定擬報聞。

    」 大成教 大成教者,教中人初不自名也,人從而名之耳,且有以音同訛為大乘教者。

    倡之者為道、鹹間之周太谷。

    太谷,名星垣,一稱空同子,石埭人,僑揚州,講學授徒,以心息相依為宗旨,即良知良能也。

    意謂有心無息,或有息無心,皆為小成,必心息相依而始為大成也。

    或謂其學說出於林三教,林生明季,以禪宗陰道混合姚江別派。

    歙人有程智者,世稱雲莊先生,實紹述之。

    以一四篇言佛,三兩篇言儒,二三篇言道,乃修飾林之餘術而別出頭地。

    三篇之外,有《守白論》,其言以公孫龍子為宗,而定為十六目。

    從遊者眾,再傳而敗,其徒仍私自傳播,不絕於世,太谷殆亦然其餘燼歟?論者謂太谷之學,尊良知,尚實行,於宋之陸山、明之王陽明為近,又旁通佛老諸說。

    不事著述,其遺言為弟子所記,號《太谷經》,惟於《周易》多所前改塗抹。

    近世言人種學者,謂人之始祖為猿,太谷則謂人祖為豕,蓋引《易》象彖字皆從「豕」、「家」字亦從「豕」以為之證。

    又謂《論語》「子曰」二字亦含有意義:子為了一,曰為包一也。

     太谷大弟子之著稱於世者,為福建韓子俞、安徽陳子華、儀徵張石琴、李晴峯,而石琴、晴峯為尤著。

    石琴,名積中,為北派,居山東肥城之黃崖山。

    晴峯,名光忻,號平山,世稱龍川先生,為南派,居江北之裏下河一帶。

    後遊四方,以傳道自任。

    南派再傳弟子,曰泰州黃隰朋葆年,曾宰山東之泗水,從政十餘年,棄官歸,授徒於蘇州,為教主,記述頗夥,而悉本於晴峯。

    所撰《染絛歧路說》、《遊學說》,尤於新理多所會通。

    與隰朋同學者,有王啟俊、吳慕蕖、趙明湖,及毛實君方伯慶蕃、劉鐵雲觀察鶚。

    若喬茂萱左丞樹柟,實未親炙於晴峯,惟曾瞻拜晴峯遺像,廁於私淑之列。

    至榮華卿尚書慶,則有志而未逮者也。

     其詆諆大成教者,則曰石琴初頗讀書,屢試被黜,遇太谷,導以鍊氣,辟穀,取精,元牝諸術,石琴惑之,盡棄其學而學焉。

    後太谷為兩江總督百齡所誅,或曰太谷以病卒於楊州。

    楊去儀徵七十裡,晴峯居儀徵,太谷病急時,使人召晴峯曰:「吾病,必晴峯至,始可死。

    」及晴峯王,侍湯藥,百日而歿。

    自是其教就衰,而石琴乃益神其師術以愚鄉人,謂師屍解去,欲證道者,有現身住世不廢飲食男女與天同壽之樂。

    由是惑者寢眾,往往踵門敂顙流血,石琴故嚴拒之,謂無道根。

    先令其作諸小善,而陰詗其隙,謂某事惜財,某事惜力,為太谷所擯。

    其人懼,固請,乃許之,佯使輦金於庭,謂無道根,固不納。

    又盛裝女奴,使人引而出,曰:「多塵障也,反與虬髯傖父蓬首婢同寢處。

    」於是高門甲族之男女,奉若神明,石琴錯處其中,亦不復引嫌矣。

     又曰,道光季年,鹺務變法,奇詭之士,如陽湖周韜甫、長洲馬遠林、武進關恭季輩俱集揚州,石琴慮為所毀,乃取《論》、《孟》、《大學衍義》、《近思錄》諸書,日相討論,韜甫信之,為遊揚當道,聲譽頓起,乃復取《參同契》以附入聖賢緒論。

    鹹豐丙辰,避粵寇,往山東,依其作令之戚吳某。

    再徙而遁之黃崖山,山麓有莊,曰南黃崖、中黃崖,惟北黃崖界長清,山形三面環抱,左右危峰若門戶,中廣百畝。

    石琴築室於其巔,炫其術,引諸避兵者,不旬日,山成市。

    乃壘石為兩砦,築大砦其上,引河水環之,市弓弩甲杖為武備房。

    又建祭祀堂,祀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及太谷。

    用古器古衣冠,祭以夜,檀燭光數裡,非其黨,莫能窺也。

    祭時禮節繁縟,女弟子素馨、吳蓉裳挾劍而侍。

    素馨為太谷寡孫婦,蓉裳為石琴女甥,皆列屋居,不輕見客。

    見之者必九叩,抗不答禮。

    其傳教,則高弟吳某、趙偉堂、劉耀東等轉相授受,讀其所刊《指南箴》,五日一聽講,不能誦者聽之。

    從教者袒右臂,戒惜財戀色,子女玉帛毋許願,鄉愚鬨動。

    若肥城之孝裡鋪,若濟南會城內外,若東阿之滑口,若利津之鐵門關,若海豐之埕子口及安邱、濰縣等處,皆列市肆,千裡之間,奉其使令,鄉愚呼為張聖人,吳、劉輩則稱以七先生而不敢名。

     或曰,有名大成教日平山教者,以晴峯又號平山。

    其徒黨甚夥,同、光時,朝貴大率為其門徒,而魯人尤眾故也。

     薩滿教 薩滿教不知所自始,西伯利亞及滿洲、嫩江之土人多信奉之。

    其教旨與佛氏之默宗相似,疑所謂薩滿者,特沙門之音轉耳。

    迷信於此者,以亞古德人、索倫人、達呼爾人、鄂倫春人為甚。

     或曰,薩滿教為滿洲舊教,其儀式以跳神為童,所供神牌,書「法祖敬天」等字,蓋滿洲夙重祭天之禮,尤重敬祖,以不忘本為教也。

     或曰;薩滿為女巫,非教名也,亦稱珊蠻,則音轉耳。

    然薩滿術師,不如佛之禪師、耶之神甫得人崇敬,但以巫醫、蔔筮諸小術斂取財物而已。

     薩滿之言天神也,謂天有七層,其主神即上帝,統治無量數恆河沙世界,具無量數恆河沙知慧,不現形體,不著迹象,居於最高之天界。

    以下諸天,則百神以次居之,此與佛教所言忉利天、四王天相仿彿。

    善神曰亞伊,惡魔曰亞巴綏。

    人之靈魂,亦各因其善惡而別其階級,或從諸神居天堂,或墮入無間地獄,此又與耶教相似也。

     薩滿教又立三界:上界曰巴爾蘭由爾查,即天堂也。

    中界曰額爾土士伊都,即地面也。

    下界曰葉爾羌珠幾牙幾,即地獄也。

    上界為諸神所居,下界為惡魔所居,中界嘗為淨地,今則人類繁殖於此。

     魔鬼主罰罪人,其威覆人世,上帝恐其過虐,則遣諸神時時省察之,防止其惡行。

    故薩滿之術者,為人禱於上帝,以求庇護。

    然術者又為魔鬼之奴隸,居於中界而通於上下界,蓋其祖先在地獄中,以子孫為魔王之侍者。

    故凡操是術者,各有統系,不許外人攙入。

    以術者既侍魔王,故凡有建白,皆可與魔王直接。

    人有疾病,薩滿輒謂是人夢寐之際,神魂飛越,為魔王所捕得,若久而不釋,則其人必死無疑,薩滿為之請於魔王,魔王釋之,其病始愈。

    病愈後,術者則索取報酬,雲以完獻魔鬼之願也。

    其人或死,則雲其靈魂雖未為魔鬼所捕獲,而迷失路徑,至不能歸。

    又雲人死之時,魔鬼捕其靈魂,巡迴於其生前經歷之地,所至輒行罰焉,此巡迴須至魔鬼所建之十字架,乃止。

    故信奉術者,其眷屬欲減其刑罰,為之造作木形十字架於屋邊,或墳次。

    又自墳次歸家,死魔往往躡人之後,然死魔畏火,故熾火於門前,一一而過之。

    又取死人之衣,以火焚之,亦以驅逐死魔,使不敢隱伏其中也。

     閨女不嫁教 奉天西關有紫霞宮,為光緒時奉天將軍依克唐阿所施捨。

    廟貌巍峩,供呂賓、嶽武穆像。

    無僧道,廟之主事者,為閨女不嫁教中人,以信佛扶乩煽惑愚人為事。

    教中有處女,念經茹素,嘗於暗室講經,男女錯雜。

    而諸女年皆及笄,矢志不嫁,其已字人者,且皆退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