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類
關燈
小
中
大
寧鄉周翰著畫繪圖,詆斥耶穌,各國牧師愈益懼。
光緒庚子以前,湖南教會僅常德有加特力、波羅特士敦兩堂,長沙、湘潭、嶽州、衡州有波羅特士敦教堂,辰州、茶陵有加特力教堂,西人尚不敢直接傳教,歲僅兩至,晝匿夜行,稍留即去。
至光緒庚子辰州教案起,英、法、德三國礮艦上溯常德,英更命其椗泊上海之艦隊續赴長江,以威力相迫脅。
政府懼,既懲兇賠款,並殺都司以謝之。
基督教徒大勝。
會長沙開港,各教會遂乘機而入矣。
倮奉基督教 四川寧遠之倮有奉基督教者,然不誦經聽講,僅獻一雞一羊於教中,即為皈依,蓋傳教者別有心也。
教士每以漢人無力與汝為難之說語之。
景教 景教,亦耶穌教之流,有尼士陀利一派。
其所異者,則謂彌施訶非瑪利亞之子,因是觸羅馬教皇之怒,不容於歐洲,其徒散居波斯,為波斯王所保護,認為國教。
唐時有波斯人阿羅本者,始入我國,太宗為建波斯寺,其後改稱大秦寺。
玄宗、代宗亦崇其教。
武宗時,與佛教並禁,其勢遂敗。
至本朝,則絕無僅有矣。
寺有《景教流行中國碑》,唐後沒於地中,至明末出之。
光緒時,曾有人見之於西安碑林。
回教 回教,一稱天方教,為陳、隋間阿剌比亞人謨罕默德所創。
蓋竊取猶太教、羅馬教崇奉造物主之義者,惟不事偶像,則為彼所發明。
國人以其由回紇傳來,因謂之回紇教,語譌為回回。
其教始於唐而盛於元。
當時於曆算測繪之學,推為獨步,在湯若望、南懷仁未至以前,大受社會之尊信,其教亦因此而廣播。
在我國者,稱為鬆利派,中復有亞節迷、賒布爺之別。
至其立教之宗旨,則崇天道,懲惡魔。
或曰,回教之至我國也,實由謨罕默德之舅斡葛士所輸入,航海東來,止於廣東。
度其時,當在唐貞觀初年。
其在內地通行之教,與波斯極合,與回部所奉行者頗有出入,為阿釐十葉派。
證有七:信徒學成者皆著綠服,證一。
以依瑪日主教務而抑學人,證二。
用波斯語文傳習經典,證三。
信條獨重泰服細勒,證四。
阿釐及其妻法梯昧之祭典,並極隆重,證五。
命名以類,取侔聖哲,如阿釐之子阿釐忽散、忽腮尼、法梯昧之類,所在有之,而阿蒲倍克爾、倭馬爾、劄非爾等名,則絕無所聞,證六。
教士演說,恆述阿釐戰陣之勇,而於倭馬爾之赫赫武功無所稱道,證七。
此教之流傳實自波斯,其經行線可別為二:一由波斯而印度,而南洋羣島,以至廣東,此水線也。
一由波斯而阿富汗,而回部,以至秦隴,此陸線也。
今所行者,大都由陸線所至,故盛行於新疆,而山西、陝西、甘肅、雲南等處亦皆有之。
在雲南者稱本塞伊斯,在天山南北者稱登根。
奉此教者,顏其寺曰清真。
回教有新舊二派 謨罕默德著天經三十部,凡三十卷,六千六百六十六章,曰甫爾加尼。
初至我國者為舊教,派名約漢賴。
新教有閔煞力毛魯的二經,派名虎弗耶,言馬明心為華人鋸解以死。
回民誦至此,則擗踴哭泣。
甘肅河州有四大門宦之目。
一曰穆扶提,猶蒙語之巴圖魯也,又名臨洮拱拜。
一曰華寺,中有舊教有新教,新教徒不薙鬢,令與鬚相埒,舊教則否。
一曰白莊,以地得名。
一曰胡門,以其始傳教者多髭,因以名其教。
此外又有大拱拜、畢家湯拱拜、張門拱拜之屬。
大拱拜最古,而胡門之起,至光緒末,不過六十餘年。
拱拜者,以祀其始傳教之人。
傳教者既有拱拜矣,而其子若孫因得世其業。
核力法者,為門宦子孫之通稱。
一麻目為寺中之領拜,而尕【尕字字書所無,俗讀若歌甲切。
】為副。
胡門一名紅門。
順治戊子,涼州回米喇印、丁國棟叛。
乾隆辛醜,循化新教馬明心、蘇四十三以仇殺舊教,因而作亂。
癸卯,其黨伏羌阿渾、田五復叛。
鹹、同間,西寧、寧夏馬化龍、馬桂元叛。
光緒乙未,循化韓奴力叛。
皆不久平定。
回教中所謂罕植阿渾者,朝西域之尊稱。
阿渾,猶言師傅也。
乾隆辛醜,高宗曾有諭旨,禁習新教。
回教徒不食諸肉 回教初入我國,所訂教規,曰諸肉不食。
久之,其徒不能遵守,乃改為豬內不食。
或駮是說,謂回語名彘,不曰與諸同音之豬。
然對於我國教徒而言,固宜作我國語矣。
然回教人自謂不食豬肉者,厭其穢耳。
凡以回籍服官者,洊擢至三品,即須出教,以例得蒙賞喫肉,不能辭也。
回教有響墳 回教之至粵東,自天方貴聖開宗於城內懷聖寺始,即後之光塔寺是也。
死後,葬北門外,教中人呼為響墳,謂自國中放響箭至此,示其徒以葬處。
故後之死者,皆就該墳附近葬之,以誌不忘所自也。
纏回教儀 新疆纏回所奉之教,專祀謨罕默德為月昂伯爾,譯言天使也。
七日禮拜,入寺誦經,謂之朱瑪。
每日五次誦經,謂之納瑪茲。
【日未出謂之傍不得,未時謂之撇繩,酉時謂之格爾,日落後謂之沙瑪,戌時謂之火不得。
】歲法以三百六十日為一年,先期四十五日,以葫蘆然膏,懸之樹,阿渾誦經,眾人膜拜。
夜闌燈堲,蹴葫蘆於地,爭蹋碎之,以消災癘,謂之巴把提。
又十五日齋戒,晝禁飲食,謂之若茲,【布魯特謂之瑪加克。
】言齋期也。
彌月,開齋度歲,鮮衣華服,鼓吹喧填,男女往來相稱賀,如是者七日,謂之若茲愛依提。
又十七日,刲羊祭教祖及先世,曰古爾巴愛依提,即一歲之終也。
其走謁謨罕默德墓者,謂之阿吉,道死為上,返者次之。
故多以此傾產墮業,不稍顧惜。
其仰天祈禱,跪而端手齊胸誦經,則謂之鬥瓦。
哈薩克教儀 哈薩克宗教祖謨罕默德,不祀天神人鬼,以敬上帝為宗。
富者橐金走謁謨罕默德墓,謂之朝汗。
歸牧後,去帛服布衣,名曰阿吉,以白布重疊,纏匝其首,名曰賽裡,特尊異之,謂自汗所來也。
遊牧夥人爭訟者,皆就折之,無不唯命。
晨起,男婦趨水濱,浣手滌面,浴下體,一日五誦經,遊牧無寺院,面西方禮拜。
行路者屆時覓水盥沐,無水,則撮淨土代之,禮拜誦經,無日敢怠忽。
有長齋期,一月始畢。
期內,早晚均不飲不食,必日落星爍,始敢受餐。
禁食之末日,開齋過年,謂之小年。
越七十日,始過大年,男女老少,著新衣往來,依麻目率眾西向,誦經禱祝。
【公舉莫洛大熟經典者為之。
】禮畢,握手相慶。
三日之內,唱歌跳舞,相與為刁羊之戲。
刁羊者,刲羊擿於地,羣少年飛騎拾之,攍諸馬上,彼此馳逐相攘奪,支解血肉,赫然霍落,眾人隨之,以攫一臠緻親友為吉祥喜事,受者亦必厚報之。
青回回教 河南開封有青回回教者,亦稱挑筋教,實非回教也。
初名一賜樂業教,其徒數百人,自謂最初教主為阿耽,漢明帝時至我國。
教條雜回、佛,惟教師藏有經典,宣講音節,甚為奇異,實即猶太人摩西所創之猶太教,與回教絕不相蒙。
其人本猶太種,居開封,起居飲食同於漢族,而高鼻深目,固與高加索種相彷彿也。
有明人所鐫之碑記其教,曰猶太教碑。
碑在開封城中草市後之挑筋教胡同東北隅藁席圍中,宣統庚戌正月,張蔚西廣文遊開封實親見之,尚完好,僅缺數十字也。
蔚西,名相文,桃源人。
既觀碑,且得其拓本,蓋從趙叟購之也。
趙為開封人,猶太種也。
蔚西訪其居,其猶子亦出見,因與蔚西談,所言有類似神話者。
其言曰:「我輩之去祖國,年代渺遠,不可知矣。
始之來此土也,凡七姓,曰趙、金、張、艾、高及二李,都八家,繼而張姓不知所往。
今存六姓,人口可二百,多作小負販,婚嫁必取諸同教,然貧富相懸,不能悉拘也。
惟謹守挑筋遺規,雖血縷肉線,必淨盡焉。
清真之旨,遠過於回教,教中經卷,我祖我宗皆以金筒貯之,藏諸聖寺。
然聞數百年前,忽有道士來謁,固請,出而曝之,倏焉暴風起,經飄失無存,蓋為天神攝取而去矣。
七十年前,有武生高某者,性兇橫,為同教冠。
至於撤毀寺屋,而賈其材焉,同教皆無如之何,而工徒之顛越以死者數人,蓋教祖之遷怒也。
寺既毀,久之,縣官乃并欲奪我地,移我碑,我出死力以爭之,乃罷。
光緒戊申,英人潘某遊至此,言奉我祖國王命,來撫慰我輩,並為我輩攝影而去,因以金筒贈之,冀以轉獻我之國王。
然迄今無耗,我將行賈上海,訪教友,且詢我祖國之現狀也。
」碑有二,其文皆不佳,一為《重建清真寺記》,一為《尊崇道經寺記》。
今錄其原文如下: 《重建清真寺記》之文曰:「夫一賜樂業立教祖師阿無羅漢,迺盤古阿耽十九代孫也。
自開闢天地,祖師相傳授受,不塑於形像,不詔於神鬼,不信於邪術。
其時神鬼□濟□態無祜,邪術無益。
□其天者,輕清在上,至尊無對,天道不言,四時行而萬物生。
觀其春生夏長,秋斂冬藏,飛潛動植,榮悴開落。
生者自生,化者自化,形者自形,色者自色。
祖師忽地醒然,悟此幽玄,實求正十枚,參贊真天,一心侍奉,敬謹精專,那其間立教,本至今傳,考之,在周朝一百四十六年也。
□傳而至正教祖師乜攝,考之,在周朝六百十三載也。
生知純粹,仁義俱備,道德兼全,求經於昔那山頂,入齋四十晝夜,去其嗜欲,亡絕寢膳,誠意□禱,虔心感於天心,正經一部五十三卷,有自來矣。
其中至微至妙,善者感發人之善心,惡者懲創人之逸志。
再傳而去正教祖師藹子刺,係出祖□,道承祖統,敬天禮拜之道,足以闡祖道之蘊奧,然道必本於清真禮拜。
清者,精一無二;真者,正而無邪;禮者,敬而已矣;拜下,禮也。
人於日用之間,□可頃刻而忘乎?天惟寅午戌,而三次禮拜迺真,實天道之理,祖賢一敬之修何如?必先沐浴更衣,清其天君,正其天官,而恭敬進於道經之前,道□形像儼然天道之在上。
「姑述敬天禮拜綱領而陳之:始焉鞠躬敬道,道在鞠躬也。
中立不倚敬道,道在中立也。
靜而存養默贊敬道,不忘之天也。
□而省察鳴贊敬道,不替之天也。
退三步也,忽然在後,敬道後也。
進三步也,瞻之在前,敬道前也。
左之鞠躬,敬道即善,道在於左也。
右之鞠躬,敬道即□不善,道在於右也。
仰焉敬道,道在上也。
俯焉敬道,道在爾也。
終焉而拜道,敬在拜也。
噫!敬天而不尊祖,非所以祀先也。
春秋祭其祖先,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維牛維羊,薦其時食,不以祖先之既往而不敬也。
每月之際,四日,齋齋乃入道之門,積善之基。
今日積一善,明日積一善,善始積累□齋,諸惡不作,眾善奉行,七日善終,週而復始。
是《易》有雲『吉人為善,惟日不足』之意也。
四季之時,七日戒眾祖苦難,祀先報本,亡絕飲食。
一日大戒,□以告天,悔前日之過失,遷今日之新善也。
是《易》聖人於益之大象,有曰『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其斯之謂與!噫,教道相傳,授受有自□矣。
出自□□,奉命而來,有李□艾□□□金□□□□□□□□□□七□姓等,進貢西洋布於宋帝,曰:歸我中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宋孝隆興元年癸未,列微五思達領掌其教,俺都剌始建寺焉。
元至元十六年己卯,五思達重建古剎清真寺,坐落土字街東南,四至三十五杖。
殆我大明太祖高皇帝開國,初撫綏天下軍民,凡歸其化者,皆賜地以安居樂業之鄉,誠一視同仁之心也。
以是寺不可無典守者,惟李誠、李實、俺平徒艾□、李貴、李節、李昇、李綱、□敬、周安、李榮、李良、李智、張浩等正經熟曉,勸人為善,呼為滿剌。
其教道相傳至今,衣冠禮樂,遵行時制,語言動靜,循由舊□,人人遵守成法而知敬天尊祖忠君孝親者,皆其力也。
俺誠醫士,永樂十九年奉周府定王傳令賜香,重修清真寺,寺中奉大明皇帝萬萬歲牌,永樂二十一年以奏聞有功,欽賜趙姓,授錦衣衞指揮,陞浙江都指揮僉事。
正統十年,李榮、李良自備資財,重建前殿三間。
至天順五年,河水渰沒,基址略存,艾敬等具呈,按□□奉本府承河南布政使司劄付等因,至□元年古剎清真寺準此。
李榮復備資財,起蓋深邃,明金五彩妝成,煥然一新。
成化年,高鑑、高銳、高(金尤)自備資財,増建後殿三間,明金五彩妝成,安置道經三部,外作穿廊,接連前殿,迺為永遠之計,此蓋寺前後來歷也。
天順年,石斌,李榮,高鑑,張瑄取寧波口教道經一部,賫至汴梁歸寺。
高年由貢士任徽州縣知縣,艾俊由舉人任德府長史,寧夏金瑄先祖任光祿寺卿,伯祖勝口金吾前衛千兵,瑄置買供桌銅燱瓶燭臺。
迺弟瑛,弘治二年捨資財,置寺地一段。
瑛與鍾託趙俊置碑石,俺都剌立基址,啟其端。
李榮、高?金?尤?建造□其事。
有功於寺。
諸氏捨公帑,經龕、經樓、經卓、連籠、欄杆、供卓、付簷諸物器皿,亦為妝彩,畫飾周圍之用,壯麗一方。
「□惟三教各有殿宇,尊崇其主。
在儒則有大成殿,尊崇孔子,在釋則有聖容殿,尊崇牟尼,在道則有玉皇殿,尊崇三清。
在清真則有一賜樂業殿,尊崇皇天。
其儒教與本教,雖大同小異,然其立心制行,亦不過敬天道,尊祖宗,重君臣,孝父母,和妻子,序尊卑,交朋友,而不外於五倫矣。
□嘻!人徒知清真寺禮拜敬道,殊不知道之□原□□天,而古今相傳,不可誣也。
雖然,本教尊崇如是之篤,豈徒求福田利益計哉!受君之恩,□君之祿,惟盡禮拜告天之誠,報國忠君之意。
祝我大明皇上德邁禹湯,聖並堯舜,聰明睿智,同日月之照臨;慈愛寬仁,配乾坤之廣大。
國祚綿長,祝聖壽於萬年;皇圖鞏□,□天長於地久。
風調雨順,共□太平之福。
勒之金石,用傳永久雲。
開封府儒學增廣生員□鍾譔,祥符縣儒學廩膳生員曹佐書,開封府儒學廩膳生員傅儒篆。
弘治二年歲在己酉仲夏吉日,清真後人寧夏金锳祥符金禮並立。
」 《尊崇道經寺記》之文曰:「賜進士出身朝列大夫四川布政司右參議江都左唐撰文。
賜進士出身徵仕郎戶科給事中前翰林院庶吉士淮南高洘書丹。
賜進士出身徵仕郎前吏科給事中維揚徐昂篆額。
嘗謂經以載道,道者何?日用常行古今人所共由之理也。
故大而三綱五常,小而事物細微,無物不有,無時不然,莫匪道之所寓。
然道匪經無以存,經匪道無以行。
使其
光緒庚子以前,湖南教會僅常德有加特力、波羅特士敦兩堂,長沙、湘潭、嶽州、衡州有波羅特士敦教堂,辰州、茶陵有加特力教堂,西人尚不敢直接傳教,歲僅兩至,晝匿夜行,稍留即去。
至光緒庚子辰州教案起,英、法、德三國礮艦上溯常德,英更命其椗泊上海之艦隊續赴長江,以威力相迫脅。
政府懼,既懲兇賠款,並殺都司以謝之。
基督教徒大勝。
會長沙開港,各教會遂乘機而入矣。
倮奉基督教 四川寧遠之倮有奉基督教者,然不誦經聽講,僅獻一雞一羊於教中,即為皈依,蓋傳教者別有心也。
教士每以漢人無力與汝為難之說語之。
景教 景教,亦耶穌教之流,有尼士陀利一派。
其所異者,則謂彌施訶非瑪利亞之子,因是觸羅馬教皇之怒,不容於歐洲,其徒散居波斯,為波斯王所保護,認為國教。
唐時有波斯人阿羅本者,始入我國,太宗為建波斯寺,其後改稱大秦寺。
玄宗、代宗亦崇其教。
武宗時,與佛教並禁,其勢遂敗。
至本朝,則絕無僅有矣。
寺有《景教流行中國碑》,唐後沒於地中,至明末出之。
光緒時,曾有人見之於西安碑林。
回教 回教,一稱天方教,為陳、隋間阿剌比亞人謨罕默德所創。
蓋竊取猶太教、羅馬教崇奉造物主之義者,惟不事偶像,則為彼所發明。
國人以其由回紇傳來,因謂之回紇教,語譌為回回。
其教始於唐而盛於元。
當時於曆算測繪之學,推為獨步,在湯若望、南懷仁未至以前,大受社會之尊信,其教亦因此而廣播。
在我國者,稱為鬆利派,中復有亞節迷、賒布爺之別。
至其立教之宗旨,則崇天道,懲惡魔。
或曰,回教之至我國也,實由謨罕默德之舅斡葛士所輸入,航海東來,止於廣東。
度其時,當在唐貞觀初年。
其在內地通行之教,與波斯極合,與回部所奉行者頗有出入,為阿釐十葉派。
證有七:信徒學成者皆著綠服,證一。
以依瑪日主教務而抑學人,證二。
用波斯語文傳習經典,證三。
信條獨重泰服細勒,證四。
阿釐及其妻法梯昧之祭典,並極隆重,證五。
命名以類,取侔聖哲,如阿釐之子阿釐忽散、忽腮尼、法梯昧之類,所在有之,而阿蒲倍克爾、倭馬爾、劄非爾等名,則絕無所聞,證六。
教士演說,恆述阿釐戰陣之勇,而於倭馬爾之赫赫武功無所稱道,證七。
此教之流傳實自波斯,其經行線可別為二:一由波斯而印度,而南洋羣島,以至廣東,此水線也。
一由波斯而阿富汗,而回部,以至秦隴,此陸線也。
今所行者,大都由陸線所至,故盛行於新疆,而山西、陝西、甘肅、雲南等處亦皆有之。
在雲南者稱本塞伊斯,在天山南北者稱登根。
奉此教者,顏其寺曰清真。
回教有新舊二派 謨罕默德著天經三十部,凡三十卷,六千六百六十六章,曰甫爾加尼。
初至我國者為舊教,派名約漢賴。
新教有閔煞力毛魯的二經,派名虎弗耶,言馬明心為華人鋸解以死。
回民誦至此,則擗踴哭泣。
甘肅河州有四大門宦之目。
一曰穆扶提,猶蒙語之巴圖魯也,又名臨洮拱拜。
一曰華寺,中有舊教有新教,新教徒不薙鬢,令與鬚相埒,舊教則否。
一曰白莊,以地得名。
一曰胡門,以其始傳教者多髭,因以名其教。
此外又有大拱拜、畢家湯拱拜、張門拱拜之屬。
大拱拜最古,而胡門之起,至光緒末,不過六十餘年。
拱拜者,以祀其始傳教之人。
傳教者既有拱拜矣,而其子若孫因得世其業。
核力法者,為門宦子孫之通稱。
一麻目為寺中之領拜,而尕【尕字字書所無,俗讀若歌甲切。
】為副。
胡門一名紅門。
順治戊子,涼州回米喇印、丁國棟叛。
乾隆辛醜,循化新教馬明心、蘇四十三以仇殺舊教,因而作亂。
癸卯,其黨伏羌阿渾、田五復叛。
鹹、同間,西寧、寧夏馬化龍、馬桂元叛。
光緒乙未,循化韓奴力叛。
皆不久平定。
回教中所謂罕植阿渾者,朝西域之尊稱。
阿渾,猶言師傅也。
乾隆辛醜,高宗曾有諭旨,禁習新教。
回教徒不食諸肉 回教初入我國,所訂教規,曰諸肉不食。
久之,其徒不能遵守,乃改為豬內不食。
或駮是說,謂回語名彘,不曰與諸同音之豬。
然對於我國教徒而言,固宜作我國語矣。
然回教人自謂不食豬肉者,厭其穢耳。
凡以回籍服官者,洊擢至三品,即須出教,以例得蒙賞喫肉,不能辭也。
回教有響墳 回教之至粵東,自天方貴聖開宗於城內懷聖寺始,即後之光塔寺是也。
死後,葬北門外,教中人呼為響墳,謂自國中放響箭至此,示其徒以葬處。
故後之死者,皆就該墳附近葬之,以誌不忘所自也。
纏回教儀 新疆纏回所奉之教,專祀謨罕默德為月昂伯爾,譯言天使也。
七日禮拜,入寺誦經,謂之朱瑪。
每日五次誦經,謂之納瑪茲。
【日未出謂之傍不得,未時謂之撇繩,酉時謂之格爾,日落後謂之沙瑪,戌時謂之火不得。
】歲法以三百六十日為一年,先期四十五日,以葫蘆然膏,懸之樹,阿渾誦經,眾人膜拜。
夜闌燈堲,蹴葫蘆於地,爭蹋碎之,以消災癘,謂之巴把提。
又十五日齋戒,晝禁飲食,謂之若茲,【布魯特謂之瑪加克。
】言齋期也。
彌月,開齋度歲,鮮衣華服,鼓吹喧填,男女往來相稱賀,如是者七日,謂之若茲愛依提。
又十七日,刲羊祭教祖及先世,曰古爾巴愛依提,即一歲之終也。
其走謁謨罕默德墓者,謂之阿吉,道死為上,返者次之。
故多以此傾產墮業,不稍顧惜。
其仰天祈禱,跪而端手齊胸誦經,則謂之鬥瓦。
哈薩克教儀 哈薩克宗教祖謨罕默德,不祀天神人鬼,以敬上帝為宗。
富者橐金走謁謨罕默德墓,謂之朝汗。
歸牧後,去帛服布衣,名曰阿吉,以白布重疊,纏匝其首,名曰賽裡,特尊異之,謂自汗所來也。
遊牧夥人爭訟者,皆就折之,無不唯命。
晨起,男婦趨水濱,浣手滌面,浴下體,一日五誦經,遊牧無寺院,面西方禮拜。
行路者屆時覓水盥沐,無水,則撮淨土代之,禮拜誦經,無日敢怠忽。
有長齋期,一月始畢。
期內,早晚均不飲不食,必日落星爍,始敢受餐。
禁食之末日,開齋過年,謂之小年。
越七十日,始過大年,男女老少,著新衣往來,依麻目率眾西向,誦經禱祝。
【公舉莫洛大熟經典者為之。
】禮畢,握手相慶。
三日之內,唱歌跳舞,相與為刁羊之戲。
刁羊者,刲羊擿於地,羣少年飛騎拾之,攍諸馬上,彼此馳逐相攘奪,支解血肉,赫然霍落,眾人隨之,以攫一臠緻親友為吉祥喜事,受者亦必厚報之。
青回回教 河南開封有青回回教者,亦稱挑筋教,實非回教也。
初名一賜樂業教,其徒數百人,自謂最初教主為阿耽,漢明帝時至我國。
教條雜回、佛,惟教師藏有經典,宣講音節,甚為奇異,實即猶太人摩西所創之猶太教,與回教絕不相蒙。
其人本猶太種,居開封,起居飲食同於漢族,而高鼻深目,固與高加索種相彷彿也。
有明人所鐫之碑記其教,曰猶太教碑。
碑在開封城中草市後之挑筋教胡同東北隅藁席圍中,宣統庚戌正月,張蔚西廣文遊開封實親見之,尚完好,僅缺數十字也。
蔚西,名相文,桃源人。
既觀碑,且得其拓本,蓋從趙叟購之也。
趙為開封人,猶太種也。
蔚西訪其居,其猶子亦出見,因與蔚西談,所言有類似神話者。
其言曰:「我輩之去祖國,年代渺遠,不可知矣。
始之來此土也,凡七姓,曰趙、金、張、艾、高及二李,都八家,繼而張姓不知所往。
今存六姓,人口可二百,多作小負販,婚嫁必取諸同教,然貧富相懸,不能悉拘也。
惟謹守挑筋遺規,雖血縷肉線,必淨盡焉。
清真之旨,遠過於回教,教中經卷,我祖我宗皆以金筒貯之,藏諸聖寺。
然聞數百年前,忽有道士來謁,固請,出而曝之,倏焉暴風起,經飄失無存,蓋為天神攝取而去矣。
七十年前,有武生高某者,性兇橫,為同教冠。
至於撤毀寺屋,而賈其材焉,同教皆無如之何,而工徒之顛越以死者數人,蓋教祖之遷怒也。
寺既毀,久之,縣官乃并欲奪我地,移我碑,我出死力以爭之,乃罷。
光緒戊申,英人潘某遊至此,言奉我祖國王命,來撫慰我輩,並為我輩攝影而去,因以金筒贈之,冀以轉獻我之國王。
然迄今無耗,我將行賈上海,訪教友,且詢我祖國之現狀也。
」碑有二,其文皆不佳,一為《重建清真寺記》,一為《尊崇道經寺記》。
今錄其原文如下: 《重建清真寺記》之文曰:「夫一賜樂業立教祖師阿無羅漢,迺盤古阿耽十九代孫也。
自開闢天地,祖師相傳授受,不塑於形像,不詔於神鬼,不信於邪術。
其時神鬼□濟□態無祜,邪術無益。
□其天者,輕清在上,至尊無對,天道不言,四時行而萬物生。
觀其春生夏長,秋斂冬藏,飛潛動植,榮悴開落。
生者自生,化者自化,形者自形,色者自色。
祖師忽地醒然,悟此幽玄,實求正十枚,參贊真天,一心侍奉,敬謹精專,那其間立教,本至今傳,考之,在周朝一百四十六年也。
□傳而至正教祖師乜攝,考之,在周朝六百十三載也。
生知純粹,仁義俱備,道德兼全,求經於昔那山頂,入齋四十晝夜,去其嗜欲,亡絕寢膳,誠意□禱,虔心感於天心,正經一部五十三卷,有自來矣。
其中至微至妙,善者感發人之善心,惡者懲創人之逸志。
再傳而去正教祖師藹子刺,係出祖□,道承祖統,敬天禮拜之道,足以闡祖道之蘊奧,然道必本於清真禮拜。
清者,精一無二;真者,正而無邪;禮者,敬而已矣;拜下,禮也。
人於日用之間,□可頃刻而忘乎?天惟寅午戌,而三次禮拜迺真,實天道之理,祖賢一敬之修何如?必先沐浴更衣,清其天君,正其天官,而恭敬進於道經之前,道□形像儼然天道之在上。
「姑述敬天禮拜綱領而陳之:始焉鞠躬敬道,道在鞠躬也。
中立不倚敬道,道在中立也。
靜而存養默贊敬道,不忘之天也。
□而省察鳴贊敬道,不替之天也。
退三步也,忽然在後,敬道後也。
進三步也,瞻之在前,敬道前也。
左之鞠躬,敬道即善,道在於左也。
右之鞠躬,敬道即□不善,道在於右也。
仰焉敬道,道在上也。
俯焉敬道,道在爾也。
終焉而拜道,敬在拜也。
噫!敬天而不尊祖,非所以祀先也。
春秋祭其祖先,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維牛維羊,薦其時食,不以祖先之既往而不敬也。
每月之際,四日,齋齋乃入道之門,積善之基。
今日積一善,明日積一善,善始積累□齋,諸惡不作,眾善奉行,七日善終,週而復始。
是《易》有雲『吉人為善,惟日不足』之意也。
四季之時,七日戒眾祖苦難,祀先報本,亡絕飲食。
一日大戒,□以告天,悔前日之過失,遷今日之新善也。
是《易》聖人於益之大象,有曰『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其斯之謂與!噫,教道相傳,授受有自□矣。
出自□□,奉命而來,有李□艾□□□金□□□□□□□□□□七□姓等,進貢西洋布於宋帝,曰:歸我中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宋孝隆興元年癸未,列微五思達領掌其教,俺都剌始建寺焉。
元至元十六年己卯,五思達重建古剎清真寺,坐落土字街東南,四至三十五杖。
殆我大明太祖高皇帝開國,初撫綏天下軍民,凡歸其化者,皆賜地以安居樂業之鄉,誠一視同仁之心也。
以是寺不可無典守者,惟李誠、李實、俺平徒艾□、李貴、李節、李昇、李綱、□敬、周安、李榮、李良、李智、張浩等正經熟曉,勸人為善,呼為滿剌。
其教道相傳至今,衣冠禮樂,遵行時制,語言動靜,循由舊□,人人遵守成法而知敬天尊祖忠君孝親者,皆其力也。
俺誠醫士,永樂十九年奉周府定王傳令賜香,重修清真寺,寺中奉大明皇帝萬萬歲牌,永樂二十一年以奏聞有功,欽賜趙姓,授錦衣衞指揮,陞浙江都指揮僉事。
正統十年,李榮、李良自備資財,重建前殿三間。
至天順五年,河水渰沒,基址略存,艾敬等具呈,按□□奉本府承河南布政使司劄付等因,至□元年古剎清真寺準此。
李榮復備資財,起蓋深邃,明金五彩妝成,煥然一新。
成化年,高鑑、高銳、高(金尤)自備資財,増建後殿三間,明金五彩妝成,安置道經三部,外作穿廊,接連前殿,迺為永遠之計,此蓋寺前後來歷也。
天順年,石斌,李榮,高鑑,張瑄取寧波口教道經一部,賫至汴梁歸寺。
高年由貢士任徽州縣知縣,艾俊由舉人任德府長史,寧夏金瑄先祖任光祿寺卿,伯祖勝口金吾前衛千兵,瑄置買供桌銅燱瓶燭臺。
迺弟瑛,弘治二年捨資財,置寺地一段。
瑛與鍾託趙俊置碑石,俺都剌立基址,啟其端。
李榮、高?金?尤?建造□其事。
有功於寺。
諸氏捨公帑,經龕、經樓、經卓、連籠、欄杆、供卓、付簷諸物器皿,亦為妝彩,畫飾周圍之用,壯麗一方。
「□惟三教各有殿宇,尊崇其主。
在儒則有大成殿,尊崇孔子,在釋則有聖容殿,尊崇牟尼,在道則有玉皇殿,尊崇三清。
在清真則有一賜樂業殿,尊崇皇天。
其儒教與本教,雖大同小異,然其立心制行,亦不過敬天道,尊祖宗,重君臣,孝父母,和妻子,序尊卑,交朋友,而不外於五倫矣。
□嘻!人徒知清真寺禮拜敬道,殊不知道之□原□□天,而古今相傳,不可誣也。
雖然,本教尊崇如是之篤,豈徒求福田利益計哉!受君之恩,□君之祿,惟盡禮拜告天之誠,報國忠君之意。
祝我大明皇上德邁禹湯,聖並堯舜,聰明睿智,同日月之照臨;慈愛寬仁,配乾坤之廣大。
國祚綿長,祝聖壽於萬年;皇圖鞏□,□天長於地久。
風調雨順,共□太平之福。
勒之金石,用傳永久雲。
開封府儒學增廣生員□鍾譔,祥符縣儒學廩膳生員曹佐書,開封府儒學廩膳生員傅儒篆。
弘治二年歲在己酉仲夏吉日,清真後人寧夏金锳祥符金禮並立。
」 《尊崇道經寺記》之文曰:「賜進士出身朝列大夫四川布政司右參議江都左唐撰文。
賜進士出身徵仕郎戶科給事中前翰林院庶吉士淮南高洘書丹。
賜進士出身徵仕郎前吏科給事中維揚徐昂篆額。
嘗謂經以載道,道者何?日用常行古今人所共由之理也。
故大而三綱五常,小而事物細微,無物不有,無時不然,莫匪道之所寓。
然道匪經無以存,經匪道無以行。
使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