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類

關燈
宗教發源於亞洲 宗教者,以神道設教而設立誡約,使人崇拜信仰者也。

     蒙昧之世,民智未啟,驚天然之美麗,痛生死之無常,不知由來,乃悉舉智識範圍之外一切歸之於神,而奉祀之,崇拜之,此宗教所由起也。

     世界宗教之大者,皆發源於亞細亞洲。

    如猶太教、基督教興於猶太,回教興於阿剌伯,婆羅門教、釋教興於印度是也。

    其行於我國者,為釋教、猶太教、基督教、回教。

     宗教之類別 宗教之敬奉一神者,如基督教、回教等,曰一神教,我國有之。

    敬奉多神者,如印度婆羅門教等,曰多神教,我國無之。

    虛談玄理不奉一神者,如釋教之本相,曰無神教,我國有之。

    任舉一物皆可崇拜者,如番人之拜樹拜蟲,曰敬物教,我國有之。

     宗教維繫人心 某居士耽禪悅信內典,而厭惡僧侶,嘗斥其坐食分利。

    錢塘徐新華女士則謂工藝不興,遊民日眾,託業沙門,亦聊以自贍耳。

    且分利者世亦甚多,叔季之世,人心日漓,道德法律,皆不足以救世,猶幸有宗教以維繫人心於萬一耳。

    迷信果盡除,小人亦何所憚而不為耶! 我國之宗教 我國宗教,向以儒、釋、道三者並稱。

    儒家集大成於孔子,為我國進化之階梯。

    實則全係學說,不具迷信,固非宗教所能比擬。

    政府對於各教,亦素無歧視之見,與歐西之標明國教者不同。

    蓋我國俗尚,上級社會,大都以儒學為依歸,而旁參佛學之哲理;下級社會,始有神道之信仰,則以釋、道、回、基督四教為著,若猶太教則微末已甚矣。

     歸化有四大宗教 歸化宗教,四者具備。

    喇嘛多滿洲、蒙古人,亦有西藏人廁於其列。

    然城內外佛教之大小昭【昭即寺。

    】既甚多。

    而城北有清真寺,回族頗眾。

    且城南有關帝廟,道士居士,則道教也。

    城西有福音、天主兩堂,則基督也。

    四大宗教,固皆萃於是矣。

     河南有三教堂 乾隆初,河南立三教,合釋迦、老子、孔子偶像為一殿,立堂五百九十餘處。

    河南學政林枝春奏,萬世之師,乃屈居釋、道之下,舉事不經,誣妄實甚,競施耗產,以蔑典常,請敕該撫嚴行禁止。

    旋奉旨,令查明通省書院、義學宜於安奉聖像處,漸次奉迎安設,僧道酌令遷於別寺觀居住,其佛老諸像,亦聽其移奉。

    枝春,字荇浦。

     四川有儒釋道三教之壇 四川太平縣有壇,曰聖教壇,以儒、釋、道三教為主。

    凡入教者,遇壇中薦齋薦會時,雖有要事,亦必前往供役。

     康熙朝之釋道二教 唐熙丁未七月,禮部題為遵旨議奏事,禮科抄出禮部等衙門題前事奉旨依議,欽此。

    隨經行文各該巡撫造報去後,各該巡撫陸續報部,該臣等計算直隸各省巡撫造送冊內,敕建大寺廟共六千七十三處,小寺廟共六千四百九處,私建大寺廟共八千四百五十八處,小寺廟共五萬八千六百八十二處。

    僧共一十二萬二百九十二道,道士共二萬一千二百八十六名,尼姑共八千六百一十五名。

    以上通共寺廟七萬九千六百二十二處,僧道尼姑共一十四萬一百九十三名,奉旨依議。

     釋教 釋教,一稱佛教,創於印度之釋迦牟尼,以開迷覺悟、脫俗離欲、厭現世、超冥界為宗旨。

    後漢明帝時,由迦葉摩騰傳入,至中古而大盛,名人輩出,翻譯經典,遂有《大藏經》全書,分俱舍、成實、三論、法相、攝論、華嚴、天台、密教、淨土、禪宗諸派。

    淨土、禪宗二派推行最廣。

    淨土乃東晉時慧遠所創。

    南梁時菩提達摩東來,又創禪宗,與之並峙。

    其後分為臨濟、曹洞、雲門、法眼、黃龍、楊岐、溈仰等派。

    晚近以來,臨濟一派獨占勢力於全國,論其內容,實為淨、禪二宗所混合也。

     寺院徧郡邑,供奉文殊、普賢、釋迦、觀音諸像。

    晚近信徒多乏知識,但業懺醮為生計。

    男稱僧,女稱尼。

    惟人情每不能脫然於生死之際,故中下社會仍多信之,用以治喪,外人遂稱我國為佛教國。

    其實漢族於此,遠不及蒙、藏二族信奉喇嘛教之篤也。

     釋教徒之神話 藏人嘗謂佛教入藏之初,其地全係高山窮谷,大港巨湖,居民皆猴而非人。

    時釋迦牟尼遊其地,見之,問眾猴曰:「何未成人而從吾教乎?」眾猴曰:「此間地勢如此,難以成人。

    成人後,恐難生活,又焉能誦習貴教耶?」釋迦曰:「爾等倘能成人而從吾教,則吾賜爾肥沃之地,以資食息。

    」眾猴唯唯。

    釋迦即鑿地穴於喜馬拉雅山下,并設運河以通印度北恆河,而湖港各流自是均入運河,成為介安子大平原。

    眾猴見之,大驚,頃刻即化人身,從佛教,流傳以逮今日。

    或曰,今之達賴、班禪兩喇嘛為最大兩猴之化身,儗之於獸,尊之而實褻之也。

     世祖崇信竺乾 世祖崇信竺乾,每於西苑,禮接高僧登座說法。

    嘗迎玉琳禪師入都供養,從玉琳乞命名,因名曰慧橐,而以山臆為字,幼庵為號,各鐫玉章,凡禦製書畫,輒用之。

    一日,復欲取別號,命玉琳擬數十字以主,并諭玉琳,其義須含有不美之意者,將因號以自警。

    玉琳遵擬數十字,世祖親取「癡」字,因號癡道人。

    《玉琳語錄》編首,刊有世祖禦筆答詔,即為取號事也。

    詔末自署弟子癡道人,下鈐篆文「癡道人」三字,長方小璽。

     聖祖深通內典 聖祖深通內典,南巡時,嘗與諸老宿相印證,所幸名剎,輒灑宸翰。

    木陳和尚,名道忞,主天童法席,聖祖禮迎入都供養,後封宏覺國師,有《北遊集》。

     高宗詔譯佛經 乾隆時,高宗以舊譯佛經多失真本,詔開清字經館,以唐古忒文譯西番文,又以蒙古文譯唐古忒文,再以滿文譯蒙古文,於是往之真面目始出。

    又仿譯經潤文之例,董以親王,總以章嘉國師,置翻譯生若幹員。

    《金剛經》之「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句,原本甚長,凡十數句,唐人譯本節之耳。

    又西藏獨無《楞嚴經》,章嘉國師乃以唐古忒文譯之,俾流布於藏中。

     喇嘛教 喇嘛教為釋教別支,有紅教、黃教二大派。

    又有黑教,其教徒狡悍陰鷙,飲酒食肉,被服鮮麗,娶婦女,無戒律。

    其演法則有跳布劄、放鳥、蔔藏諸技,其唪經則有吉祥、天母、大遊戲、迎新年、龍王水、寶匣、沐浴諸名目,其皈依釋迦、金剛、毗盧藥師、無量壽諸佛,則類浮屠,其髠首不蓄髮亦同。

    定例:凡祈禱雨雪,救護日月食,皆令演法唪經。

    而長年承應內廷者至數十百人之多,出則橫行街市,莫敢誰何,糜帑惑民,於義無取。

    蓋國初喇嘛效順最早,而其術盛行東土,又夙為蒙古諸部落所崇信,故優禮之,藉以羈縻外藩也。

     紅教 紅教喇嘛髮長及地,纏以紅布,盤於頂。

    其迎迓高等喇嘛時,則戴大笠,挽髮為高髻,以笠罩之。

    笠頂甚高,有刻佛像者,則從西藏受戒來,否則無之。

    其經典與黃教大半相同,惟其中別有一派,尚法術,能咒刀入石,復屈而結之,又能呼風雨,役鬼神。

     黃教 黃教喇嘛惟誦經典,習靜禪坐,不為幻法,而諸邪不能侵之,故蒙、藏人之敬禮黃教輒重於紅教焉。

     黑教 自黃、紅二教外,又有黑教,其喇嘛率多妻,茹葷飲酒,專以邪法為生活,皆居於家。

     白教黑教 青海之柴達木多寺院,最大者曰都藍寺,佛法經典又較青海東部各寺為高,僅亞於西藏,異僧不時出焉。

    僧家持戒律,誦藏經,務求實際,不似沿邊僧寺徒襲法台、僧綱之虛名而已也。

    其間各有等級,曰格楞者,明字母,能諷經者也。

    曰格錫者,經明行修者也。

    曰喇嘛者,由藏考試及格,錫以名,謂慧性不滅,能以靈魂傳至再世,即所謂轉生是也。

    進而上之曰呼圖克圖,則惟國家特封名號,建有專寺,始克世襲者也。

    此外有熱主巴者,番僧家稱為修行士也,以誦經、講解、禪定為宗旨,亦有著書立說,以自陳其所學者。

    其中又有學博名高,僧徒從學自數十人至數百人,遠近蒙、番爭輦貨財器物食用奉佈施以表誠敬。

    光、宣間,柴達木有夏莽者,僧俗鹹尊之為佛,數千裡外皆仰重焉。

    此則韋布之士,無位而貴,無祿而富,不藉錫名封號,以積學為高者也。

     其宗紅教者,俗名本蔔子,類多怪誕之說。

    如問蔔醫病,禱雨迴風,及咒人畜、吞刀火等事,率稱奇驗,土人篤信之,久且諱其短,炫其長。

    黃教不認其為同派,拒而遠之,幾如冰炭之不相容,更或奴隸視之,役之而為近侍。

    從前紅教為舊教,黃教為新教。

    晚近則號黃教為白教,紅教為黑教,明其衣鉢非真也。

     紅黃二界分界念經 麗江中甸有喇嘛數千餘人,至自西藏,分紅、黃二教。

    歸化寺有黃教二千餘人,承恩寺有紅教四十人,黃教恃眾淩之,紅教莫如之何。

    嘉慶己未冬,紅教收四徒,黃教從而訌之,率徒二百人赴紅教廟,欲強新徒歸黃教,幾至生變。

    署同知陳務本,號誠齋;誠守李上林,號文囿,率兵五十名,先逮新徒四人,並捕大喇嘛一及其五品官教沙二,六品官康幹八,訊之,無狀。

    陳欲重責大喇嘛,時營官二員、神翁五員、兵把十六員侍立,齊跪求哀免,久之始允。

    營官、神翁、兵把,即內地土守備、土千總、土把總也。

    陳再詢教沙等,各杖一百。

    蓋自雍正丁未改土歸流以流,歷任養癰,故喇嘛乃愈橫,而誠齋乃將滋事有品級喇嘛十人各杖一百,始無事。

    其後誠齋詳由滇督,牒告西藏辦事大臣移知達賴喇嘛,達賴乃劄知黃教,分紅、黃二教地界,打鼓念經,仍準紅教收徒,爭乃息。

     紅教先於黃教 紅教之成立先於黃。

    蓋明代諸法王皆賜紅綺禪衣,號為紅教。

    其後專以吞刀吐火炫俗,無異師巫。

    有宗喀巴【一名羅蔔藏劄克巴。

    】者,深觀時數,當教立教,即會眾自黃其衣冠,遺囑二大弟子,世世以呼畢勒罕轉生,演大乘教。

    呼畢勒罕者,亦曰大力克,華言化身也。

    二弟子,一曰達賴喇嘛,一曰班禪額爾德尼。

    達賴者,梵言海,謂其智慧法力如海也。

    喇嘛者,喇之義為上,嘛之義為無,華蔔無上,猶雲上人也。

    皆死而不失其通,自知所往生之地,諸弟子親迎而立之。

    第一世曰敦根珠,第二世曰根敦嘉穆錯,第三世曰鎖南嘉穆錯。

    是時黃教益盛,紅教中大寶、大乘諸法王皆改從黃教,化行諸部,東西數萬裡,熬茶膜拜,視若天神,諸番王徒擁虛位,不復能施其號令。

    第四世曰雲丹嘉穆錯,第五世曰羅蔔藏嘉穆錯。

    崇德丁醜,喀爾喀三汗奏請發幣使,延達賴喇嘛。

    己卯,因厄魯特使貽達賴書,達賴遣亦使至盛京,獻書貢方物。

    順治壬辰,達賴朝京師,世祖賓之於太和殿,建西黃寺居之,封西天自在大善佛,領天下釋教。

    康熙壬戌,第五世達賴卒,其徒第巴欲圖國事,託言達賴入定,居高閣,不見人,事皆決於第巴,其後恐事發,乃擁立假達賴,是為第六世。

    青海諸蒙古人皆不信,而別奉裏塘之噶爾藏嘉穆錯,即康熙壬子所敕封者也。

    噶爾藏嘉穆錯,即新胡必爾汗。

    是年二月,聖祖詔封新胡必爾汗為弘法覺眾第六世達賴喇嘛,派滿、漢官眾及青海官兵送往西藏。

     或曰,宗喀巴有三弟子,曰達賴喇嘛,曰班禪額爾德尼,曰哲布尊丹巴。

    達賴居前之拉薩,班禪居後藏之日喀則,哲布尊丹巴居外蒙古之庫倫。

    皆號稱世世轉生,輪迴不已。

     呼圖克圖 呼圖克圖,即再來人,《明史》所謂尚師也,其名號本起於紅教。

    紅教喇嘛最尊者為薩迦呼圖克圖,即元帝師帕斯巴喇嘛之後。

    黃教之祖宗喀巴,其始亦受經於薩迦廟之呼圖克圖。

    其大弟子達賴喇嘛又有二弟子亦名呼圖克圖,一曰濟隆,一曰第穆,分掌教化。

    每當達賴圓寂,班禪或呼圖克圖可代理印務。

    明隆慶後,稱胡土克圖,其名稱流播於青海、漠南北蒙古等處。

    大喇嘛學道能轉世者,則達賴、班禪印證之,得為呼圖克圖。

    又有尊而上之曰大呼圖克圖者,如漠北之蒙古喇嘛,皆以轉生嗣位,或受中朝封號。

    至國朝,凡自稱呼圖克圖者,皆錫名號,俾其世世掌教。

    又有修行未深初轉一二世者,曰沙布倫,亦得建專寺。

    綜計喇嘛之能出呼畢勒罕入理藩院冊者,西藏號呼圖克圖者十有八,號沙布倫者十有二,漠北蒙古十有九,漠南蒙古五十有七,青海番地三十有五,四川察木多番地五。

    又駐京呼圖克圖十有四,都凡呼畢勒罕百六十人。

    惟青海諾們汗一支久同世襲,許以親族入籤。

    其後又調取西藏、青海、漠南北蒙古、察木多之呼圖克圖,輪流駐京,擇其道行高者使掌印,三歲而更代。

     四大活佛 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哲布尊丹巴之外,有章嘉,合之,則為四大活佛。

    活佛,即呼圖克圖也。

    其下尚有八大家,亦有呼圖克圖名號。

     章嘉 元、明兩代,均封章嘉活佛為大國師,頒有敕書,本朝尤加以敬禮,故亦以大國師封之,並授以金印、金冊、誥敕等件。

     金奔巴瓶掣籤 裏塘之噶爾藏嘉穆錯為真達賴,即聖祖敕封之弘法覺眾第六世達賴喇嘛也。

    與藏中所立,互相是非,高宗令暫居西寧江山寺,旋移塔爾寺。

    蓋宗喀巴有一花五葉之讖,故自六世以後登座者,無復真觀密諦,僅憑垂仲降神指示。

    垂仲者,猶內地師巫也。

    高宗久悉其弊,欲革之而未有會也。

    乾隆壬子,乘用兵之後,特定辦法,創頒金奔巴瓶一,供於中藏大昭之吉祥天母前,遇有呼畢勒罕出世互報差異者,則納籤於瓶,誦經降神,大臣會同達賴、班禪於宗喀巴像前掣之。

    而各劄薩克所奉之呼圖克圖,其呼畢勒罕將出世,亦報名理藩院,與住京之章嘉呼圖克圖掣之,瓶供京師雍和宮。

     或曰,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率言永遠轉生,以嗣其教。

    行之日久,徒眾稍有道行者,亦踵其轉生之說,以緻呼畢勒罕多如牛毛。

    蒙古王公有利其寺之貲產者,輒言於達賴喇嘛,指其子姪為的乳,互相承授,遂與世爵無異。

    高宗深知其弊,因習久難革,故有金奔巴瓶之作用,遇有呼圖克圖圓寂者,即揀是歲所產之聰慧者,書名於籤,令達賴、班禪會同駐藏大臣封名掣之,弊始絕,時謂為活佛掣籤。

     或又曰,必逾十五齡而後選定,且或同時有二人以上有被選資格者。

     敕封活佛印冊 國初,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