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類

關燈
,體口八百人,平頭馬不詳,五苦三千人,模紅馬五百人,補以二百人,阿六馬三千人,甘宋五百人,麻結一百人,焦腳五百人,黃姓七百人。

     三、楊土司所轄者十四支:阿著一千人,吾奇二千人,不及七百人,莫石五百人,雞取三百人,魯姓二千人,阿六馬三千人,恩展七千人,丁姓六百人,盧姓四百人,胡姓一千人,韓姓五百人,阿侯二萬人,暑幹一萬人。

     四、冷土司所轄者九支:阿侯二萬人,暑幹一萬人,能紅五千人,哇屠三千人,石展三千人,入欠五千人,黑你七千人,瓦說五千人,阿你馬三千人。

     峨馬夷人 乾、嘉盛時,留意邊防,雲南峨馬各邊土練常三四千。

    道光中葉,邊兵外調,夷人乘虛侵略,漢地之拋荒者,遂數十裡。

    【峨邊南之化林坪三四十裡,東北之蔴柳壩、北沙河八九十裡,馬邊西北之大竹堡,雪口山、三河口、楠木坪等地皆百餘裡,西南之油榨坪、煙峰汎各數十裡,雷波西北之中山坪處亦各數十裡。

    】故漢族舊壤,竟至數十裡中求一漢族而不得。

    偶遇舊時汛防地址,有一二被裁之綠營兵丁欲歸無所,惟向夷人承佃耕種,按年納租,顆粒不足,折銀交付,純仰夷人之鼻息以為生活。

     邊備空虛,兵不能衞民,民乃託涼山夷人以自衞,歲議包穀若幹石,鹽若幹斤,布若幹疋,錢若幹釧。

    謂之曰保費。

    保護者或至被保護者家,則必殺雞出酒,強與為懽。

    稍忤夷意,夷或以虛詞恫喝,被保護者曲意承迎,必得其歡而後止。

    不獨零星散戶偪近夷巢者然,即內地場市漢族,亦必按戶攤錢,求保護於某支黑夷,謂之曰包山費,又曰看路費。

    毛坪場之年納雅劄支錢一百釧,永安場之年納冑扭支錢六十釧,皆是此例。

    既納保費矣,而漢族彼往此來,不攜一物,路程僅二三十裡,必出鹽一二斤或錢一二百文以與夷人,令其同行,方能到達地點,否則夷人相遇,謂為儻來之物,掠賣涼山,終身不返。

    至商人道經其地之按照貨物以納金求保者,更無論矣。

    【凡至夷地貿易者,先於漢地覓一黑夷,按照所帶貨物值十抽一,即如展轉交保,任其所之,苟遇危險,皆由承保者擔負賠償。

    然償者八之三,騙者則十之七也。

    】 粵瑤 兩粵之地,瑤居半,皆祖盤古而宗狗頭王。

    王,即槃瓠也。

    瑤之祀祖,輒以十月朔,令男女既冠笄者,連襟而舞,謂之踏瑤。

    兩相悅,祀畢,男遂負女去。

    粵東則更以七月望日,俾兩髻男、三髻女衣五彩裾,歌且舞以妥侑焉。

    在粵西者,種凡三,曰高山,曰花肚,曰平地。

    高山最獷悍,花肚次之,平地又次之。

    向設瑤目一、瑤甲六以轄之,中又分瑤與狼。

    狼,客戶也。

    明萬曆時,調狼兵征羅旁溪瑤,其族類遂蒸於曲江以北,東繞羅旁,面連山,聚族而居,惟連之八排,子姓繁衍,桀驁難馴,地廣七百餘裡。

    輪倍之,率為盤姓。

    其他趙、馮、鄧、唐諸氏皆漢人,以避瑤賦誅求,舉家竄入,日濡月染,而飲食衣服器用皆與真瑤無異。

    自四姓竄身瑤中,教製軍器,教撓邊疆,教肆掠刦,蠢而兇者,日浸悍而黠矣。

     山官者,瑤總也,總之下,有瑤目八人,轄諸瑤。

    約歲九月入誠謁縣尹,投邨落安靖結,無跪拜禮,間攜野珍一二獻,或兔或獐,官則賞之以銀若布。

    時署中盛陳儀仗,示威以懾之。

    瑤從者歸,語其儕偶,雲不畏中間端坐者,隻怕兩旁雞毛官,謂隸卒也。

    納糧,則委之裡長,交好者倍其賦以付,予取予求,不汝瑕疵也。

    少欺謾,立加以刃,否則要諸路而殲之。

     廣東連州直隸州,界連湖南藍山、臨武等縣,又與連山、綏瑤廳界毘連,時有漢、瑤互訟之案。

    綏瑤同知署距州城七十裡,山城鬥大,居民不及五十家,別有行署在三江城,乃審訊漢、瑤訟案之所,三江協駐焉。

    瑤人赴州署完納錢糧,除賞給銀牌外,復給以鹽酒豆腐諸物,瑤人即於大堂下炊爨,歡飲而去,其性則甚馴也。

     湘瑤 酃瑤有二種,一曰高山瑤,一曰平地瑤。

    高山瑤蓬頭跣足,言語侏離,衣服理斕,登高涉險,捷若猿猱。

    平地瑤飲食衣服與漢族同,其佃種力作營作置產皆然,惟與瑤人言則瑤語,漢族言則漢語。

    女多贅壻於家,棄其姓而從之,生子後乃去。

     桂楊州北界常寧大山,曰洋泉洞,白水洞,盤紆數百裡,深林密箐,有瑤居之。

    漢族墾田傍山下,瑤則墾山種作,自雲瑤耕山,漢耕田。

    凡山,皆羣瑤世業也。

    高山瑤依山為食,一二歲輒棄去,更治他山。

    平地瑤為熟瑤,頗與漢族相比狎,語言亦同。

     永明縣境,三面接粵,諸瑤錯處,有真贋二種。

    以盤、李、周、趙、沈、鄭、鄧、唐八姓為真瑤,他姓為贋瑤。

     軬客 軬客,亦瑤也,本為古八蠻之種。

    五溪以南之嶺,迤邐巴蜀,有藍、胡、槃、侯四姓,槃姓為多,相傳皆高辛狗王之後,以犬戎奇功,尚帝少女,封於南山,種落遂繁衍,今其族猶以歲時祀之。

     麼些 麼些,即《唐書》所載麼些兵是也。

    在雲南維西。

    明土知府木氏攻取吐番六村康普葉枝、其宗喇普地,屠其民,徙麼些,令戍之,後漸蕃衍,倚山而居,覆闆為屋,檐低僅容人。

     頭目所轄為二三百戶,或百餘戶,或數十戶。

    建設時,地大戶繁者為土千總把總,為頭人,次為鄉約,次為火頭,皆各子其民,子繼弟及,世守莫易,稱為木瓜,猶漢言官也。

    對之稱為那哈,猶漢言主也。

    所屬麼些見之,皆跪拜奉物,發言時,屈一膝,訟亦赴愬。

    有不率,頭目鞭笞之。

    農時助頭目工三日,榖將熟,取其青者蒸而舂脫粟,曰扁米,家獻二三升,臘奉雞米。

    元日,頭目以酒飯勞之。

    火頭見頭人士官,則拜而侍坐。

    火頭,乃頭人之所屬也。

     估倧 過瀾滄江百裡有部落曰估倧,有二種,皆無姓氏。

    近城及其宗喇普,明木氏之所屠未盡者,散處麼些之間,謂之麼些估倧,奔子欄柯墩子者,謂之臭估倧。

    語言雖同,習俗性情,與麼些迥別。

     那馬 那馬,本民家,僰人也,瀾滄、弓籠皆有之。

    地界蘭州,多不能自記其姓氏,麼些謂之那馬,遂以那馬名之。

    語言實與民家無異,男女衣服之飾,雜用估倧、麼些之制,而受制於麼頭人。

     仡佬能捍紅苗 仡佬湖南瀘溪之上下五都、大章、小章、洞庭山等處,及乾州廳東南各寨落,凡百數十處。

    亦有散居永順、保靖、永綏間者,居漢村,則遂為漢人;居苗寨,則遂為苗人,而言語亦與苗異。

    其人耐勞習儉,不為亂,能捍紅苗。

    乾、嘉間平苗之役,頗得其力。

     倮倮 倮倮者,自西藏東部至西川、雲南邊境,金沙江流域皆其所居,構屋於山間崖腹,從事耕牧,湘、黔、兩粵亦有之,名稱因所在而異,倮倮特其一也。

    其人往來於山間巢窟者,如履平地,時出刦掠鄰近諸部,而藏族被害尤甚。

    軀幹較內地人為長大,身體正直不屈,四肢細長,筋骨強壯。

    惟性怠惰,耽安逸,壓操作,故肥滿而大。

    面橢圓,帶褐色,眼大,頰骨突出,鼻弓形而稍廣,口之上脣稍薄,俗有拔鬚髯之風,齒白而整齊,雖年老不脫,蓋不食熬肉故也。

    然面生皺紋甚早,其紋滿面,且達於額。

    額甚大而高,髮橙黃色,總為一束,集於額上,覆以綿布,狀如犀角,長及九寸。

     倮倮有階級,白種者,歷代土酋相傳之血統也。

    乾倮倮如庶族。

    別有所謂上馬奴、下馬奴者,古昔蔡家等種人充之,後皆脫離而自主矣。

    【上馬奴、下馬奴者,土酋上下馬時,此奴伏地以足踏其背而上。

    】酋為盧、隴、安、陽四姓,【此冒漢姓,其真姓則安曰納子波,陽曰側波。

    】其巨室尚擁數十百裡之地,人民數萬,田租萬千右,羊豕萬頭,曾與巴布、【在川、滇、黔之間,大河環繞,森林重疊,外人除種痘師外不能入。

    常出侵略鄰近州縣,軀格極強大。

    】大木幹【酋長之稱。

    】通婚,酋有子若幹,皆裂土地人民而均分之,品位亦齊等,惟其勢則日分日微矣。

     黑羅羅 倮倮亦曰黑羅羅,又曰烏蠻,本名盧鹿,訛為今名,在貴州之平遠、大定、黔西、威寧。

    俗尚鬼,故又曰羅鬼。

    性愚而戀主。

     綠觚 滇中倮儸有黑白二種,皆多壽,一百八九十歲乃死,至二百歲者。

    子孫不敢同居,舁之深谷大箐中,留四五年糧。

    此倮不省人事,但知炊臥而已。

    遍體生綠毛,如笞,尻突成尾,久之長於身。

    朱髮金睛,鉤牙銛爪。

    其攀陟巖壑往來如飛,攫虎豹獐鹿為食,象亦畏之。

    漢族見之,呼之曰綠觚。

     寧遠倮夷 湖南寧遠倮夷分二種,一黑骨頭,相傳為孟獲遺種,膚粗不潔,不蓄髮鬚,男以尚義無外遇為重,女以有節不苟合為榮。

    其人如山林不廣,使娃不多,則終身不得娶。

    至於生女,則無論貧富,人爭求婚。

     一白骨頭,即使娃,為黑骨頭所擄之漢男女。

    在漢族視之,則均呼之為倮夷耳。

    其宗族,各襲其始祖之名字以為支,猶漢人之某姓某家,若生齒過繁,或子孫有著名兇惡者,則就中葉著名之祖名別為一支。

    支名雖異,本姓則一。

    至各支使娃,則從其主人之支名,其婣黨僅本支中黑白相屬親疏相伴。

    此外則結為婚婣,以厚黨援,曰祖父母姑黨,曰姊妹妻黨,曰兒女婚黨,有事則使其相助,各黨亦必相助,以責後日之報。

     爨人 爨人,居雲南曲靖府山中,為垢夷之後。

     畬客 畬客產於處州,或稱其為盤瓠之遺種,與福建之狗頭蠻實同一族。

    其至處州,當在順治朝,蓋由交趾遷瓊州,由瓊州遷處州也。

     對於官長,自稱畬客,漢族亦稱之曰畬客,或曰客家。

    若見面相稱,則曰我邊人,忌用畬字。

    於婦人亦然,稱彼女【第三人稱。

    】 人亦曰畬客女,牧牛馬,伐薪,擔而賣於市,與男子同處,勤耕作,善歌,漢族稱曰畬客歌。

    溫州、金華亦有之,類居深山,金華人則謂其為回人,殆非也。

    在金華者皆業耕種,間有入伍為兵與製造首飾者。

    婦女面目姣好,不纏足,躡花鞋。

     或曰,畬客即社民,在閩、浙間,俗訛為佘民,而又訛為畬客,蓋漢時所謂山越者是也。

     臺灣番人 臺灣土人,不知所自昉,俗謂之番人。

    聞自海外遷來,及宋末零丁洋師敗,遁歸。

    其種類甚多,南自加六堂至崇爻七十二社,北自崇爻至雞籠番社尤不可勝數。

    自康熙癸亥開臺以來,漸次歸順。

    臺灣被割,等於日本之蝦夷矣。

     臺灣內山有社,曰嘟嘓,其人翦髮,突晴,大耳,狀甚惡,足指楂(木丫)如雞爪,升樹如猿獼,善射好殺,俗稱之曰雞距番。

    食息皆在樹間,非種植不至平地。

    深夜輒獨出,至海濱取水,遇土番,往往竊其首去,土番亦追殺不遺餘力。

    蓋其足趾楂(木丫),不利平地,多為土番追及。

    既登樹,則穿林度棘,不可復制矣。

    其巢與雞籠山相近,無路可通,土人扳藤上下,與之交易,一月一次,雖生番亦懾焉。

    惟懼礮火,聞聲即逃遁。

     淡水熟番 臺灣之淡水縣熟番極多,男子膚略黑,眉宇間似有傑驁狀。

    婦女則面目姣好,明豔動人。

     德番孟番 廣西邊境高地一帶,有越南一種部落名德番者,聚族居焉,旁近田畝皆其所有。

    惟人口不眾,地皆荒蕪,故招集附近一種部落名孟番者,代耕其田。

    孟番耕種地畝既久,乃有久假不歸之意,惟德番則始終以佃戶視之。

    孟番終歲勤勞,安居樂業,性質極優美,德番遊手好閒,大半吸食鴉片。

     黃毛人 山東煙臺深山之樵者,恆見毛人,形似小兒,蒼色紅目,長不盈尺,男女老幼,一一皆備。

    薄暮時,輒三五成羣而出,跳躍舞蹈,互相撲跌以為戲。

    音鳴嗚如蚓笛,不可辨,身輕如蟬翼。

    近之,即越澗度嶺而去,不知其棲止何處也。

     俄人歸化 乾隆癸卯,有俄羅斯人四十餘戶,由科布多投誠,求內附。

    奉諭撫慰,按戶賜予口糧,令其回國。

     韓人歸化 宣統庚戌,日本滅韓,韓人求內附,多有入籍於吉林各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