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類
關燈
小
中
大
化。
蒙人生殖力 蒙古各旗掌戶籍之官曰掌蓋。
一掌蓋轄五十人。
凡有掌蓋之部落,鄂託八十三,烏審四十二,達拉特四十,準噶爾四十五,杭錦三十七,郡王二十四,加薩十五,此猶其最初編制也。
宣統辛亥,人口消耗,一掌蓋所轄,或不及三四十人。
依此核計,伊克昭全盟不過一萬四五千人。
烏蘭察布盟人口尤少,計其全旗僅五六千人,亦足駭人聽聞矣。
蓋蒙古婦人之生殖力不甚繁碩,一母所孕不過一二,如漢族之蕃衍至三四者,則甚少也。
蒙族之生殖既不及漢族矣,而喇嘛教又從而耗之,是以人之消減愈速。
惟土默特、準噶爾、達拉特三旗以近於漢地,婚葬多用漢禮,故喇嘛教之迷信以減,而人口以漸繁。
然夫婦之倫常不確定,女子尤多習於淫亂,故漢、蒙之通婚嫁者,猶不多覯也。
烏蘭察布伊克昭兩盟之人 東蒙古,即內蒙古之烏蘭察布盟、伊克昭盟,屬於喀爾喀族。
雖非所謂軀幹長大者,而體強壯,面扁平,膚帶赭色,勇悍耐勞,幼即薙髮,其人口實無可據之統計,而綜合中、俄人士之傳說,乃知其中尚有漢、滿人之混合種也。
且沙漠及遊牧地帶,人煙頗稀,惟隣接內地者,則較密耳。
準噶爾自諱為蒙族 準噶爾,本蒙古厄魯特人,元時嘗置駝、馬、牛、羊四部,分駐西北邊。
準,其牧馬部也。
至本朝,則外藩有四十九家,中多元之後裔,其語言文字皆同蒙古,然嘗自諱為蒙古人。
伊克明安公旗氏族之微 齊齊哈爾有伊克明安公一旗,為額魯特蒙古,不置劄薩克,直轄於黑龍江將軍,與歸化城之土默特部同。
伊為厄魯特種輝特部之別派,最微弱,夙役屬於其同種之準噶爾汗。
仁和龔定庵謂其移徙於乾隆甲申,【即平定準夷之歲。
】當時未有編旗明文,宜行文查補。
其實此旗終亦未設佐領,未編旗,移牧東來。
在雍正時,準部方強,特畏其侵逼,乃叩關來庭,遂安置之於此,惟公爵猶承襲未替耳。
光緒某年,曾呈靖江撫頌鑄印文,朝廷撫禦羣藩,編管建置之法,隆殺有差,獨此部錯居別處於滿洲,若贅疣然。
或謂朝廷殆以其氏族本微,又出於厄魯特降虜,而故殺其禮歟? 新疆之蒙古人 額魯特、察哈爾、土爾扈特、和碩特四者,皆新疆之蒙族也。
遊牧於伊犁天山南北,及塔爾巴哈台、阿爾泰山諸境,逐水草,遷徙靡定所。
冬窩曰玉木種,夏窩曰錫林。
【牧所謂之窩。
】 潛哈 哈薩克本為蒙古族,元之後裔分封於其地者也。
初本不奉宗教,分封以後,子孫蕃衍,有徙居天山北路者,久之,與回族同化,則奉回教;有徙居東土耳其斯坦境內者,則奉基督教;其在外蒙者,則又相習而奉佛教。
雍正丁未,恰克圖界約及鹹豐庚申中俄續約定,乃劃歸於俄。
哈人以其地嚴寒,常潛行南來,在科布多、烏梁海、塔爾巴哈台等處,借地遊牧,此潛哈之名所由昉也。
蒙族有漢族回族羼入 同治癸亥,有臨隆阿者,嘗從忠親王僧格林沁勦撚於雉河集,擒張洛行,以功,洊擢至副都統,賞穿黃馬褂,編入蒙古旗籍。
然其人實為湖北鹹寧之裴元。
少時,從其父賈於鍾祥,鹹豐時,為粵寇所擄,輾轉投僧軍,供刈芻拾馬通諸雜役。
一日,為僧所見,喜其貌秀,令給事左右,及擒洛行,益契重之,為命名臨隆阿,以義子畜之。
其後,僧督師至光山,有撚乞降,諸將慮其蹈降撚宋景詩復判之故轍也,持不可,臨抗議納之。
乙醜,僧自勦撚於曹州,時軍中有降撚,潛與外撚約,為內應,不戰而潰,僧戰歿於陣。
穆宗聞之,追原禍始,臨遂奉旨革職拏問,大懼,乃變姓名,遁歸鍾祥。
又馱毛達子有因犯法而逃青海者,則變回為蒙矣。
回族 回族,一稱土耳其族,源出突厥,其先本平涼雜胡,後魏太武帝滅沮渠氏,有阿史那者,以五百家奔茹茹,居金山。
【今阿爾泰山。
】金山之形似兜牟,彼土方言,謂兜牟曰突厥,因以名其部。
當隋、唐之際,奄有漠北,其地東西萬裡,後分東西二部,自回紇興而突厥亡,科布多、新疆、青海、額濟納等處之土爾扈特皆遺裔也。
其餘眾西徙者,至明景泰朝,滅東羅馬而有其地,即歐洲之奧拓蠻帝國也。
【其人曰突而克,漢文譯之譌為土耳其。
】 泰西地學家猶稱天山南路曰東突厥斯單,蔥嶺以西曰西突厥斯單,而我國向稱之曰回回。
其散居內地者亦然。
其人頭形端而廣,面帶長卵形,間亦有蒙眼者,鬚多,顴骨隆起,脣厚,鼻直而略高。
其人以宗教為聯合之具,自西亞而來,初蕃衍於內外蒙古,後則新疆南部最多,陝甘次之,川滇又次之。
語言別為一派,為連結語。
文字則橫衍右行,有字頭二十八。
生業兼耕牧,其散居黃河上遊東南各省者,已與漢族同化久矣。
所得知識,則東取華夏,西取猶太,兼襲古西域遺風,惟恃其團體堅固,輒與他族有競爭。
甘回 甘回者,【漢裝回多從河湟遷徙,故別之曰甘回。
】突厥種人也。
鼻高而眼微陷,男剔首,女纏足,居食衣服,皆從漢俗。
惟入寺禮拜寺,戴六稜冠,上銳下圓,五色皆備,嘉峪關東西道上,往來者不絕於道。
或謂回多聚居山嶺,其婦女之強悍者,嘗赤足裸上身,隱於小坳,伺漢族男子之清俊者,輒攛負以去,不如其意,即擊殺之,棄屍於路隅。
伯德爾格 喀什噶爾之回民,中有伯爾德格一種,夙以販運為生,絕無恆產,歲例稅金十兩,金絲緞二疋。
初僅八十餘戶,乾隆庚子,增至四百餘戶。
漢裝回 漢裝回,泰半為回鶻之裔。
回鶻者,唐書謂匈奴部落,故雜有匈奴、氐、羌諸種也。
唐時回紇內亂,其眾有入居陝甘等省者,漢族以其衣服語言皆與漢同,故呼曰漢裝回,一曰漢回,亦稱之曰小教。
間有逃回入漢者,彼族謂之反教。
纏頭回回 纏頭回回,因以白布纏頭而得此稱。
居新疆,實羌人也。
馱毛達子 青海柴達木西部之纏回,其改從青海蒙古籍者,謂之馱毛達子。
布魯特 有魯特者,漢烏孫、休循、捐毒諸族人也,【東布魯特為烏孫西鄙地,西布魯特為休循、捐毒二國地。
】散處於喀什噶爾、英吉沙爾、蒲犁、葉城、烏什諸邊境。
其人好利喜爭,尚牧畜,事耕種,與纏回同教,頗畏法。
番族 河西所在多番族,回紇種也,久居內地者,號熟番。
大族蓄馬牛羊至千百蹄,織毛毯為屋,瀰漫山谷,遠望若魚網然。
婦女面目多獰惡可憎,常受傭於漢族,計其工資,日僅可購升粟而已。
其服亦多毛織,首飾雜白金為之,綴以車渠,編髮如歐人。
處女以髮數十根為一辮,細膩整齊,離離可數。
青海番族 青海之番族本漢時鮮水諸羌也。
唐以前為吐谷渾,唐末并入吐蕃,繇是佞佛成俗。
始隸衞藏,有巴海、臨蕃、巴哇等十三番族。
明初,置西寧、河州諸衞,領以茜,給印敕。
以其崇尚佛教也,授以國師、禪師名號。
以其強大易亂也,使分部不相統屬。
時北沿甘涼,西接回部,南界川滇,番族衍至二三百部,皆吐蕃種。
正德以後,厄魯特自北邊橫越侵之,番民多為所戕滅,餘皆遠徙散落。
其附之者不能自存,反為所役,陷於奴隸之境,蒙古則變為地主,番民納租供牧,但知有蒙古,不知有中朝也。
國初,青海蒙古尤專橫,與西套西域諸部聲息相通,脅制番族,犯邊無已時。
雍正初,和碩特羅蔔藏丹津敗,內地大軍深入青海,追各寺所藏明代國師、禪師印敕,限其廟舍毋過二百楹,每寺喇嘛毋過三百人,並禁藏兵器。
蓋以前酋均喇嘛,寺院之主,各轄番人如土司,番族多削髮,寺僧無定額,遂緻僧民混淆,良莠不齊,寺院即為逋逃藪矣。
自是仿土司,設番目,改隸道廳衞所,以分厄魯特之勢。
定其貢市之期與地,三年一貢,分三班,九年一周,定互市於日月山。
厄魯特遂不敢窺青海,其勢亦日就孱弱,而數十年間,番族以生養休聚,渡河而北,大肆刦掠,蒙古不能禦,至畏西番如虎狼矣。
道光朝,經邊吏派兵勦辦,河北肅清,又除漢奸,斷糧茶,而番勢遂蹙,投誠乞命,乃編戶口,責成頭目定貿易之所,限糧茶之數,而番患始息,此河南八族投誠之由來也。
然當初受羈縻時,尚知遵守法令,後復擾及沿邊。
鹹豐間,又將河南八族野番招安,移近青海一帶住牧,派員清查荒地,又割分蒙古曠土,與八族番均分地界。
賞其頭目千戶、百戶等職,鈐束其眾。
歲在青海大臣處請票,在丹噶爾採買糧茶,歲給千百戶青稞倉鬥一千零二十石,石例價五錢,合銀五百兩有奇。
且於歸附之野番所辦口糧,每石日給市量青稞一合,每戶月給茶一封,每歲運糧三次,每次限以四個月糧,地方文武官會同驗明人數糧數放行,擇要設卡稽查。
其後人口蕃,生番漸熟,率皆富少貧多,亦無力能辦大宗糧茶,其請票亦虛應故事,沿卡稽查禁物而已。
綜計投誠番子八大族,管四十小族。
蓋汪什代克族,管小族十二;剛咱族,管小族十;千布彔族,管小族十一;都受族,管小族二;完受族,管小族一;曲加洋沖族,管小族一,公窪他爾代族,管小族一;拉安族,管小族一。
【後又分上下拉安二族。
】又剛咱族、千布彔族、完受族、公窪他爾代族,拉安族等,置千戶五,別有總管二。
剛咱族曰剌麻拉夫炭,汪什代克族曰完托,百戶入冊者十六,百總【亦稱副百戶。
】三十五,什長一百六十八。
番族凡七千八百三十二戶,男女大小一萬八千四百二十口。
其副千戶、百戶、百總、散百總等,由疆吏隨時賞給,不入部冊者不與焉。
以上八族,皆已編為熟番,遷居河北。
而其族之留於河南者,散而復聚,河北番又稍稍歸附之,戶口遂數倍於昔,蜂擁狼突,變為野番。
千戶勢不能聚其民為一處,有仍歸故土收聚舊族而不復北還者,則河北番族無主統馭,又變為野番矣。
若河北郭密九族及阿裡克族,河南魯本科十七族及果洛族,皆世稱西寧番者也,耕牧兼業,差同於漢族。
千布彔族之分地最近,地名倒淌河,原為蒙古陀莫公遺地。
其舊地在黃河南薩莫楞地方,本管小族十有一,移居於此。
逾六十年,族眾散處河南者尚夥,大半流為匪徒。
河北一部,戶口稀少,正副千戶以下,僅設百戶一人,安居樂業,已歷數世,而人稱之曰哈目番,譯之乃為野番,蓋為河南同族所累也。
千戶秀氏名班瑪,副千戶名盆巴,百戶名丹科。
其人睛黑而突,濃眉,鬚連於鬢,顴骨突起,鼻平,口廣,脣薄,皮膚黃色,身量中等,似吐蕃人,與內地之番異。
蓋內地之番與漢族雜處,久服水土,私通婚媾,血統混淆,形貌已難辨別。
外番則不同,然亦擇漢男為偶,撫漢孩為嗣矣。
語為西藏語,亦雜蒙古音,文為唐古忒文,書頁為梵經貝葉形,外用木闆夾之。
青海之庫車庫爾,居大山中,漢番或耕或牧,其前後有番三大族,故其地之土著,番占十之八九。
三族者,北為公窪他爾代族,中為都受族,南為曲加洋沖族,皆河南投誠八族之番安插於此,僅數十年。
惟公窪他爾代有世襲千戶,都受、曲加二族僅有百戶,皆受轄於公窪他爾代之千戶,兩族有應辦之務,青海辦事大臣必告之千戶,如蒙旗之盟長然。
三族分地,於蒙番中為最遠,人丁最寥落,毘連河南土司,時虞強鄰侵擾,械鬬之案歲有數起。
千戶名青阿零,常遊牧於柴達木以避之。
郭密據黃河南北之關鍵,為青海全屬精華所萃。
番族歸化最早,世稱西寧番之一也。
內分尕讓族、江拉族、多剌族、登楞族、煥木族、質蓋族、作什納族、當加卻呼族、賀爾加族等九種。
【賀爾加族在黃河北岸,渡河南至貴德城十裡近。
今輿圖均以此族載在貴德南境,尚在哈克河以南。
然彼處番戶有拉安、完受諸族,無賀爾加族也。
】 中惟賀爾加族有地界,餘八族混在一處,每族百戶一人,總屬於尕讓千戶。
千戶名吉亥買爾多吉,副千戶名先巴。
郭密分上
蒙人生殖力 蒙古各旗掌戶籍之官曰掌蓋。
一掌蓋轄五十人。
凡有掌蓋之部落,鄂託八十三,烏審四十二,達拉特四十,準噶爾四十五,杭錦三十七,郡王二十四,加薩十五,此猶其最初編制也。
宣統辛亥,人口消耗,一掌蓋所轄,或不及三四十人。
依此核計,伊克昭全盟不過一萬四五千人。
烏蘭察布盟人口尤少,計其全旗僅五六千人,亦足駭人聽聞矣。
蓋蒙古婦人之生殖力不甚繁碩,一母所孕不過一二,如漢族之蕃衍至三四者,則甚少也。
蒙族之生殖既不及漢族矣,而喇嘛教又從而耗之,是以人之消減愈速。
惟土默特、準噶爾、達拉特三旗以近於漢地,婚葬多用漢禮,故喇嘛教之迷信以減,而人口以漸繁。
然夫婦之倫常不確定,女子尤多習於淫亂,故漢、蒙之通婚嫁者,猶不多覯也。
烏蘭察布伊克昭兩盟之人 東蒙古,即內蒙古之烏蘭察布盟、伊克昭盟,屬於喀爾喀族。
雖非所謂軀幹長大者,而體強壯,面扁平,膚帶赭色,勇悍耐勞,幼即薙髮,其人口實無可據之統計,而綜合中、俄人士之傳說,乃知其中尚有漢、滿人之混合種也。
且沙漠及遊牧地帶,人煙頗稀,惟隣接內地者,則較密耳。
準噶爾自諱為蒙族 準噶爾,本蒙古厄魯特人,元時嘗置駝、馬、牛、羊四部,分駐西北邊。
準,其牧馬部也。
至本朝,則外藩有四十九家,中多元之後裔,其語言文字皆同蒙古,然嘗自諱為蒙古人。
伊克明安公旗氏族之微 齊齊哈爾有伊克明安公一旗,為額魯特蒙古,不置劄薩克,直轄於黑龍江將軍,與歸化城之土默特部同。
伊為厄魯特種輝特部之別派,最微弱,夙役屬於其同種之準噶爾汗。
仁和龔定庵謂其移徙於乾隆甲申,【即平定準夷之歲。
】當時未有編旗明文,宜行文查補。
其實此旗終亦未設佐領,未編旗,移牧東來。
在雍正時,準部方強,特畏其侵逼,乃叩關來庭,遂安置之於此,惟公爵猶承襲未替耳。
光緒某年,曾呈靖江撫頌鑄印文,朝廷撫禦羣藩,編管建置之法,隆殺有差,獨此部錯居別處於滿洲,若贅疣然。
或謂朝廷殆以其氏族本微,又出於厄魯特降虜,而故殺其禮歟? 新疆之蒙古人 額魯特、察哈爾、土爾扈特、和碩特四者,皆新疆之蒙族也。
遊牧於伊犁天山南北,及塔爾巴哈台、阿爾泰山諸境,逐水草,遷徙靡定所。
冬窩曰玉木種,夏窩曰錫林。
【牧所謂之窩。
】 潛哈 哈薩克本為蒙古族,元之後裔分封於其地者也。
初本不奉宗教,分封以後,子孫蕃衍,有徙居天山北路者,久之,與回族同化,則奉回教;有徙居東土耳其斯坦境內者,則奉基督教;其在外蒙者,則又相習而奉佛教。
雍正丁未,恰克圖界約及鹹豐庚申中俄續約定,乃劃歸於俄。
哈人以其地嚴寒,常潛行南來,在科布多、烏梁海、塔爾巴哈台等處,借地遊牧,此潛哈之名所由昉也。
蒙族有漢族回族羼入 同治癸亥,有臨隆阿者,嘗從忠親王僧格林沁勦撚於雉河集,擒張洛行,以功,洊擢至副都統,賞穿黃馬褂,編入蒙古旗籍。
然其人實為湖北鹹寧之裴元。
少時,從其父賈於鍾祥,鹹豐時,為粵寇所擄,輾轉投僧軍,供刈芻拾馬通諸雜役。
一日,為僧所見,喜其貌秀,令給事左右,及擒洛行,益契重之,為命名臨隆阿,以義子畜之。
其後,僧督師至光山,有撚乞降,諸將慮其蹈降撚宋景詩復判之故轍也,持不可,臨抗議納之。
乙醜,僧自勦撚於曹州,時軍中有降撚,潛與外撚約,為內應,不戰而潰,僧戰歿於陣。
穆宗聞之,追原禍始,臨遂奉旨革職拏問,大懼,乃變姓名,遁歸鍾祥。
又馱毛達子有因犯法而逃青海者,則變回為蒙矣。
回族 回族,一稱土耳其族,源出突厥,其先本平涼雜胡,後魏太武帝滅沮渠氏,有阿史那者,以五百家奔茹茹,居金山。
【今阿爾泰山。
】金山之形似兜牟,彼土方言,謂兜牟曰突厥,因以名其部。
當隋、唐之際,奄有漠北,其地東西萬裡,後分東西二部,自回紇興而突厥亡,科布多、新疆、青海、額濟納等處之土爾扈特皆遺裔也。
其餘眾西徙者,至明景泰朝,滅東羅馬而有其地,即歐洲之奧拓蠻帝國也。
【其人曰突而克,漢文譯之譌為土耳其。
】 泰西地學家猶稱天山南路曰東突厥斯單,蔥嶺以西曰西突厥斯單,而我國向稱之曰回回。
其散居內地者亦然。
其人頭形端而廣,面帶長卵形,間亦有蒙眼者,鬚多,顴骨隆起,脣厚,鼻直而略高。
其人以宗教為聯合之具,自西亞而來,初蕃衍於內外蒙古,後則新疆南部最多,陝甘次之,川滇又次之。
語言別為一派,為連結語。
文字則橫衍右行,有字頭二十八。
生業兼耕牧,其散居黃河上遊東南各省者,已與漢族同化久矣。
所得知識,則東取華夏,西取猶太,兼襲古西域遺風,惟恃其團體堅固,輒與他族有競爭。
甘回 甘回者,【漢裝回多從河湟遷徙,故別之曰甘回。
】突厥種人也。
鼻高而眼微陷,男剔首,女纏足,居食衣服,皆從漢俗。
惟入寺禮拜寺,戴六稜冠,上銳下圓,五色皆備,嘉峪關東西道上,往來者不絕於道。
或謂回多聚居山嶺,其婦女之強悍者,嘗赤足裸上身,隱於小坳,伺漢族男子之清俊者,輒攛負以去,不如其意,即擊殺之,棄屍於路隅。
伯德爾格 喀什噶爾之回民,中有伯爾德格一種,夙以販運為生,絕無恆產,歲例稅金十兩,金絲緞二疋。
初僅八十餘戶,乾隆庚子,增至四百餘戶。
漢裝回 漢裝回,泰半為回鶻之裔。
回鶻者,唐書謂匈奴部落,故雜有匈奴、氐、羌諸種也。
唐時回紇內亂,其眾有入居陝甘等省者,漢族以其衣服語言皆與漢同,故呼曰漢裝回,一曰漢回,亦稱之曰小教。
間有逃回入漢者,彼族謂之反教。
纏頭回回 纏頭回回,因以白布纏頭而得此稱。
居新疆,實羌人也。
馱毛達子 青海柴達木西部之纏回,其改從青海蒙古籍者,謂之馱毛達子。
布魯特 有魯特者,漢烏孫、休循、捐毒諸族人也,【東布魯特為烏孫西鄙地,西布魯特為休循、捐毒二國地。
】散處於喀什噶爾、英吉沙爾、蒲犁、葉城、烏什諸邊境。
其人好利喜爭,尚牧畜,事耕種,與纏回同教,頗畏法。
番族 河西所在多番族,回紇種也,久居內地者,號熟番。
大族蓄馬牛羊至千百蹄,織毛毯為屋,瀰漫山谷,遠望若魚網然。
婦女面目多獰惡可憎,常受傭於漢族,計其工資,日僅可購升粟而已。
其服亦多毛織,首飾雜白金為之,綴以車渠,編髮如歐人。
處女以髮數十根為一辮,細膩整齊,離離可數。
青海番族 青海之番族本漢時鮮水諸羌也。
唐以前為吐谷渾,唐末并入吐蕃,繇是佞佛成俗。
始隸衞藏,有巴海、臨蕃、巴哇等十三番族。
明初,置西寧、河州諸衞,領以茜,給印敕。
以其崇尚佛教也,授以國師、禪師名號。
以其強大易亂也,使分部不相統屬。
時北沿甘涼,西接回部,南界川滇,番族衍至二三百部,皆吐蕃種。
正德以後,厄魯特自北邊橫越侵之,番民多為所戕滅,餘皆遠徙散落。
其附之者不能自存,反為所役,陷於奴隸之境,蒙古則變為地主,番民納租供牧,但知有蒙古,不知有中朝也。
國初,青海蒙古尤專橫,與西套西域諸部聲息相通,脅制番族,犯邊無已時。
雍正初,和碩特羅蔔藏丹津敗,內地大軍深入青海,追各寺所藏明代國師、禪師印敕,限其廟舍毋過二百楹,每寺喇嘛毋過三百人,並禁藏兵器。
蓋以前酋均喇嘛,寺院之主,各轄番人如土司,番族多削髮,寺僧無定額,遂緻僧民混淆,良莠不齊,寺院即為逋逃藪矣。
自是仿土司,設番目,改隸道廳衞所,以分厄魯特之勢。
定其貢市之期與地,三年一貢,分三班,九年一周,定互市於日月山。
厄魯特遂不敢窺青海,其勢亦日就孱弱,而數十年間,番族以生養休聚,渡河而北,大肆刦掠,蒙古不能禦,至畏西番如虎狼矣。
道光朝,經邊吏派兵勦辦,河北肅清,又除漢奸,斷糧茶,而番勢遂蹙,投誠乞命,乃編戶口,責成頭目定貿易之所,限糧茶之數,而番患始息,此河南八族投誠之由來也。
然當初受羈縻時,尚知遵守法令,後復擾及沿邊。
鹹豐間,又將河南八族野番招安,移近青海一帶住牧,派員清查荒地,又割分蒙古曠土,與八族番均分地界。
賞其頭目千戶、百戶等職,鈐束其眾。
歲在青海大臣處請票,在丹噶爾採買糧茶,歲給千百戶青稞倉鬥一千零二十石,石例價五錢,合銀五百兩有奇。
且於歸附之野番所辦口糧,每石日給市量青稞一合,每戶月給茶一封,每歲運糧三次,每次限以四個月糧,地方文武官會同驗明人數糧數放行,擇要設卡稽查。
其後人口蕃,生番漸熟,率皆富少貧多,亦無力能辦大宗糧茶,其請票亦虛應故事,沿卡稽查禁物而已。
綜計投誠番子八大族,管四十小族。
蓋汪什代克族,管小族十二;剛咱族,管小族十;千布彔族,管小族十一;都受族,管小族二;完受族,管小族一;曲加洋沖族,管小族一,公窪他爾代族,管小族一;拉安族,管小族一。
【後又分上下拉安二族。
】又剛咱族、千布彔族、完受族、公窪他爾代族,拉安族等,置千戶五,別有總管二。
剛咱族曰剌麻拉夫炭,汪什代克族曰完托,百戶入冊者十六,百總【亦稱副百戶。
】三十五,什長一百六十八。
番族凡七千八百三十二戶,男女大小一萬八千四百二十口。
其副千戶、百戶、百總、散百總等,由疆吏隨時賞給,不入部冊者不與焉。
以上八族,皆已編為熟番,遷居河北。
而其族之留於河南者,散而復聚,河北番又稍稍歸附之,戶口遂數倍於昔,蜂擁狼突,變為野番。
千戶勢不能聚其民為一處,有仍歸故土收聚舊族而不復北還者,則河北番族無主統馭,又變為野番矣。
若河北郭密九族及阿裡克族,河南魯本科十七族及果洛族,皆世稱西寧番者也,耕牧兼業,差同於漢族。
千布彔族之分地最近,地名倒淌河,原為蒙古陀莫公遺地。
其舊地在黃河南薩莫楞地方,本管小族十有一,移居於此。
逾六十年,族眾散處河南者尚夥,大半流為匪徒。
河北一部,戶口稀少,正副千戶以下,僅設百戶一人,安居樂業,已歷數世,而人稱之曰哈目番,譯之乃為野番,蓋為河南同族所累也。
千戶秀氏名班瑪,副千戶名盆巴,百戶名丹科。
其人睛黑而突,濃眉,鬚連於鬢,顴骨突起,鼻平,口廣,脣薄,皮膚黃色,身量中等,似吐蕃人,與內地之番異。
蓋內地之番與漢族雜處,久服水土,私通婚媾,血統混淆,形貌已難辨別。
外番則不同,然亦擇漢男為偶,撫漢孩為嗣矣。
語為西藏語,亦雜蒙古音,文為唐古忒文,書頁為梵經貝葉形,外用木闆夾之。
青海之庫車庫爾,居大山中,漢番或耕或牧,其前後有番三大族,故其地之土著,番占十之八九。
三族者,北為公窪他爾代族,中為都受族,南為曲加洋沖族,皆河南投誠八族之番安插於此,僅數十年。
惟公窪他爾代有世襲千戶,都受、曲加二族僅有百戶,皆受轄於公窪他爾代之千戶,兩族有應辦之務,青海辦事大臣必告之千戶,如蒙旗之盟長然。
三族分地,於蒙番中為最遠,人丁最寥落,毘連河南土司,時虞強鄰侵擾,械鬬之案歲有數起。
千戶名青阿零,常遊牧於柴達木以避之。
郭密據黃河南北之關鍵,為青海全屬精華所萃。
番族歸化最早,世稱西寧番之一也。
內分尕讓族、江拉族、多剌族、登楞族、煥木族、質蓋族、作什納族、當加卻呼族、賀爾加族等九種。
【賀爾加族在黃河北岸,渡河南至貴德城十裡近。
今輿圖均以此族載在貴德南境,尚在哈克河以南。
然彼處番戶有拉安、完受諸族,無賀爾加族也。
】 中惟賀爾加族有地界,餘八族混在一處,每族百戶一人,總屬於尕讓千戶。
千戶名吉亥買爾多吉,副千戶名先巴。
郭密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