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類

關燈
至若方言,則幾於十裡小異,百裡大異,惟河域之大平原可稱千裡一緻。

    閩、粵則因山嶺叢雜,通曉最難。

     文字始於倉頡,用孳乳相生法。

    正俗文字殆有五萬,常用之字不過十一。

    字體則由篆而隸,由隸而楷,而楷而草,益趨捷速。

    然皆上下通行,絕無歧異,故方言雖甚錯雜,而仍於文字收統一之效,合羣之道,端賴此也。

     至漢人二字,則自典午不綱,九州鼎沸,劉元海奮起晉陽、汾澗之濱,思紹漢業,以孚人望,乃始有此稱謂。

    及五季之亂,契丹強盛,漢族之勢甚微,當時乃以漢子為賤者之稱,南宋時猶相沿不改。

    元時又以宋人為南人,其所謂漢人者,皆遼、金遺族也。

     漢族之混合於苗族者亦有之。

    其故,則或入贅,或冒充也。

     海外華僑人數 我國以生齒之繁,生計之窘,瀕海人民,遂多有移住國外者,而以美為最多,世稱之為海外華僑,皆漢族也,滿、蒙、回、藏、苗、黎之人殆無一焉。

    自鹹豐乙卯至同治丁卯,歲有六千人,自同治戊辰至光緒辛巳,歲有一二萬人,壬午,則達三萬三千六百十四人之多。

    於是美國禁阻之議起,而重課以人口稅,壬午,遂減為三百八十一人,丙戌,僅有十七人,戊子亦然。

    此二十年間,美於華僑,專施強暴之阻力。

    又英屬之科倫比亞及澳洲,亦課以荷重之人口稅。

    我國雖有公使、領事,不能力任保護,滋可嘅也。

     宣統辛亥所調查在外之華僑人數如下:臺灣,二百五十萬有奇。

    香港,二十七萬九千四百有奇。

    澳門,七萬四千五百八十有奇。

    日本,一萬八千有奇。

    朝鮮,三萬七千二百有奇。

    安南,十二萬二千有奇。

    暹羅,二百四十六萬一千有奇。

    南北美洲,二十六萬九千有奇。

    澳洲,二萬九千有奇。

    非律賓,八萬六千四百有奇。

    爪哇,九萬七千有奇。

    歐洲各國及俄屬西伯利亞,四萬三千一百有奇。

    其餘各小島,一百八十四萬五千有奇。

     華僑以在臺灣者為最多,暹羅次之,南洋羣島、馬來半島及俄屬西伯利亞又次之。

    省籍以隸廣東、福建者為最多,浙江、江蘇次之。

     巴巴新客 南洋羣島之華僑約分二種:一稱巴巴,自其先人即已移住,中有能操馬來語而不解漢語者,然仍漢裝,其性情則已大變;一稱新客,為新自內國移殖者。

     溝民 溝民居黑龍江,雜處於黑津韃子之中,蓋皆漢族之掘人參者及內地逃人也。

    中有老大哥為之長,羣聽令焉。

     小姓 徽州有小姓。

    小姓者,別於大姓之稱。

    大姓為齊民,小姓為世族所蓄家僮之裔,已脫奴籍而自立門戶者也。

    間或出外為賈,若與大姓同肆,亦平等視之;及回鄉,則不與抗行矣。

     九姓漁船子孫 九姓漁船,惟浙東有之,人有謂為陳友諒部曲之子孫者。

    凡九姓,不與齊民結婚。

    始以漁為業,繼而飾女應客,使為妓,仍居舟中,間有購自良家者。

    蓋友諒敗於鄱陽,其部曲九姓悉遠竄,至嚴州之建德,而拏舟往來於杭州、嚴州、金華、衢州也。

     墮民 墮民者,寧波、紹興、金華皆有之,不與齊民齒,執賤役。

    齊民家有婚喪大事,輒往供應,間有作小貿易者,惟不許考試。

    光緒季年,弛其禁,自為婚姻,所居別有村落。

    或謂為元蒙古人之後,或謂為張士誠部將之後,而浙人心目中,則皆以漢族視之也。

     蜑人 蜑人,惟閩、粵有之,俗呼為曲蹄,以其常處舟中,曲其膝,故以名狀之也。

    一說曲蹄作乞黎,謂不齒齊民,類於丐也。

    其人常水居,以舟為家,以漁為業,姓多翁、歐、池、浦、江、海之屬,蓋取漁翁、鷗鳥及所居之地之義也。

    間有置宅於陸者,然亦不業商賈,不事工作,習於賤役,異於平民,而娼寮多有假託其名者,俗呼白面厝為曲蹄婆厝,是也。

     或謂蜑族為色目人種。

    元末時,閩人斥之不使踐土者。

    或又謂元末閩人約於除夕燒火柴為號,殺盡韃子,中有一家被酒忘其事,而韃子之郭、倪二姓遂乘間逃水濱,欲借舟而遁,事為人所覺,欲殺之,以其力求免死,遂許其在水中討生活,終身不得登岸,後遂成為蜑族者。

    或又謂蜑族為李自成舊部,流入閩中而自儕於奴隸者。

    或又謂蜑人採海物為生,且生食之,能入水睜視。

    合浦珠池蚌蛤,惟蜑人能沒水探取,旁人以繩繫其腰,繩動搖則引而上,先灼毳衲,使極熱,俟出水,急覆之,否則寒慄而死。

    或遇大魚蛟鼉諸海物,為其鬐鬣所觸,往往潰腹折支,人見血一縷浮水面,知其死矣。

    蓋即古之所謂鮫人者,然世人皆以漢族視之也。

     光、宣間,閩人呈遞說帖於福建諮議局,請準與平民平等,諮議局以不平等乃習慣之相沿,非法律所規定,置否決。

     客族 四川成都多廣東嘉應人,其入蜀也,始於粵寇石達開之率眾西行。

    石敗,眾潰散,石軍多嘉應人,遂旅蜀不返,娶妻生子,比於土著矣。

    惟其語言則數十年來沿用不改,故成都人羣稱之曰「客族」。

    然嘉應人在其本州所操之語,粵人謂為客家話,蓋亦非嘉應土著也。

     滿族 滿族,一稱通古斯族,亦稱禿忽思,【義為涼。

    】又稱東胡族。

    其先出於女真,女真出於靺鞨,靺鞨出於挹婁,挹婁出於肅慎,肅慎與鮮卑同種,鮮卑出於東胡,東胡即通古斯。

    故泰西人種學家謂滿洲、蒙古同出於通古斯。

    其人額微削而顴起,髭鬚不多。

     其人起於長白山、松花江之間,夙以射獵為生,與蟲蛇猛獸相角逐,風餐露宿而無苦,故世祖挈之以馳驅中原,遂成大業。

    語言別為一種,為雙音語根。

    文字直下而右行,蓋就蒙古文加以圈點,以滿洲音讀之者也。

    字體整齊,凡十有二字頭。

    【俗呼字母為字頭。

    】及定鼎,遂分布各省,使其駐防,膏粱豢養,寖且惰弱,言文習慣,多與漢族同化矣。

     滿族有混合之他族 泰西人種學家不言血統,蓋以世界固無純一不雜之人種也。

    自世人視之,凡占有滿洲旗籍得享同一權利者,皆為滿族,然實有別族焉。

    滿洲在昔已分數部,秦、漢以後分國尤多,土著之留遺是否出於一系,殊難稽考。

    就其所列檔冊者論之,舍本族外,尚有多族集合,而以漢與蒙古及鮮卑人為最夥,印度回族【波斯亞刺伯人及內地回族。

    】亦頗有之,究其實,固非純一血統也。

     蒙古族之雜入滿洲旗籍者約二十餘,如巴爾呼人、鄂勒特人皆是也。

    其非著族而姓氏無聞者,尚不可勝計,而蒙古旗所編制者亦不與焉。

     鮮卑族,本即東胡遺裔,【東胡雖出自高辛,亦為黃帝之後,然謂滿洲有其遺種則可,謂本族為通古斯種,則非也。

    】與滿洲境地相連,轉徙錯雜,混入滿洲旗籍者,則有達瑚爾人、錫伯人、索倫人【索倫人中又雜有各族。

    】諸族。

    【】 印度及回族之居滿洲者,則始自新羅盛時,當我國唐代。

    或由傳布宗教而來,或自海道互市而至,人民因之移住,後遂占有旗籍。

    且廣州駐防之滿人中,本有回族羼入,馬領事廷亮【馬即廣州駐防旗人。

    】嘗為人言之。

    故無論號為伊徹滿洲者,有他族之混合,即號稱為佛滿洲者,亦決非純粹之滿族,國初賜姓之覺羅稱民覺羅者,亦不盡滿族也。

     東北邊小部落之人 東北邊有小部落,曰拏耶勒,曰革依克勒,曰裕什克哩,均住虎爾哈河及松花江兩岸,謂之異齊滿洲。

    異齊,漢言新也。

    曰穆連連,住烏蘇裡江兩岸。

    曰欺牙喀刺,住伊瞞河源。

    曰剃髮黑金喀喇,住松花江,黑龍江兩岸。

    曰不剃髮黑金喀喇,住烏蘇裡、松花、黑龍江三江會流左右。

    曰飛牙喀,在其東北。

    曰欺勒爾,濱大東海。

     魚皮韃子 赫哲族為魚皮韃子,蓋以魚皮為衣履,故有此稱。

    俄語謂之高爾的,猶言土人也。

    為女真之支裔。

    一名黑津韃子,或曰徽欽韃子。

    以「黑津」乃「徽欽」二字之訛音也。

    乾隆朝,始入旗籍,屬於三姓副都統,故稱三姓為京師。

    後多聚處伯力、雙城子、拉哈蘇蘇、三姓一帶,貌似蒙古,皆垂辮,有已剪髮者,有蓄髮如朝鮮人者,如拉哈蘇蘇等處,皆已立學校,教其子弟。

    其人男女皆嗜煙,昔年以獸肉及魚為糧,近亦兼食黍麥。

    崇信巫覡,不知醫術,人口因之日減。

     所食之魚,曰達布哈魚,牙最利。

    食小魚,類內地之烏魚。

    或以為脯,或以為麪。

    煮熟,先盛以大碗奉之入內,則人知其有親也。

    食時,狗蹲於左右,骨出,即以飼狗。

    狗有時急欲食,則攫於其人口邊。

    其人愛蟒衣,懸而不著。

    得蟒衣,則張於其門,多者以為富。

    其水曰戊子江,蓋海汊也。

    冬時水凍,坐扒犁,駕狗而行。

    五日或七日、十一日、十三日,行可六七百裡。

    狗之領而前行者曰狗頭。

    狗頭一,可值銀四五十兩。

    蓋行時,頭前行,知有虎豹則回。

    其知也,以聞氣而知也,人視以為備,故貴之。

     業漁之外為業獵,人體極健,尤善擊射,雖婦女孺子,亦能乘驂馬,【即無鞍之馬。

    】馳騁山谷,與猛獸戰。

    其根據地,在索倫山北內興安嶺一帶,與俄屬僅隔一江。

    性嗜飲而健啖,所需酒品,皆以所採樺樹皮及獵得之禽獸乞俄人換之。

    故皆能操俄語,而漢語則格格不通,漢文更無論矣。

    惟其彈擊之精,膂力之強,不惟漢族罕有其匹,即俄國著名之哥薩克騎兵遇之,亦當退避三舍。

     蒙族 蒙古族,一稱蒙兀,或有稱之曰韃靼者,本室韋之別部也。

    室韋出於鮮卑,鮮卑出於東胡,東胡聲轉通古斯。

    我國西伯利亞有通古斯河,西流入葉尼塞河,其初地蓋在於此。

    當南宋時,有成吉思汗、斡歌歹汗、忽必烈汗父祖孫相繼而起,世界為之大震,舍日本及阿剌比亞半島外,幾全據亞洲而有之。

    又役屬東部歐洲,且嘗侵入歐洲之中部。

    【今之德意志、義大利皆嘗被蒙古兵。

    】自明興而內地蒙古之跡絕,自俄羅斯崛起而欽察王國亡,自波斯復興而哈烈王國亦亡,自英吉利商會占奪五印度而蒙兀兒帝國亦亡。

    中亞細亞遂僅存布哈爾、機窪兩汗國,【皆成吉思長子朮赤之後。

    】在俄人保護之下,旦夕待滅。

    漠南北之部落,則二百年前已合併於我。

    其別種之準噶爾,雖嘗崛起於天山北路,侵入南路及青海、西藏,且掠有漠北,然不旋踵而潰敗。

    於是蒙族政治上之團結,歐、亞兩洲間,先後土崩瓦解矣。

     其人目睛灰色,額微削而顴起,髭鬚不多,面作古銅色,身之膚色較白,然因成吉思汗之子孫分藩遠征移徙地方者甚多,故與漢族、滿族及外國之突厥、波斯、俄羅斯等族,血統已有少半之混合,惟漠南北之喀爾喀族及賀蘭山之一部,青海之和碩特部,猶具本族之特質焉。

    軀幹雖不甚長,而力體之強健,往往為歐人所不及。

    既以遊牧為本業,故無論男女,皆善騎,且最好競馬,各部落常舉行之。

    惟以久處專制政體之下,並為喇嘛所感化,其獨立不羈、自由平等及寬以容眾,勇於戰鬬之特性,漸已變遷,徒以迷信蓐食、怠惰不潔等習,使近世人種學家據為口實,良可慨矣。

     元亡,其遺族分二派。

    南徙者即察哈爾支,為敖漢、奈曼、巴林、劄魯特、克什克騰、烏珠穆沁、浩齊特、蘇尼特、鄂爾多斯等九部,所謂內蒙古也。

    在漠南,其留故地者,總稱其部落曰喀爾喀,分建七旗,以左右翼統之。

    右翼為土謝圖,左翼為車臣、薩克圖,所謂外蒙古也。

    在漠北,此外又有額魯特蒙古。

    其在漠南者,曰河西額魯特,在漠北者,曰金山額魯特。

    若在昔日,則額魯特蒙古本分四部:一曰和碩特,【和碩特,有福之謂。

    】博爾濟吉特氏,成吉思汗弟哈撒兒之後,為純粹之蒙族;一曰準噶爾;一曰杜爾伯特,皆綽羅斯氏,【即赤那思,義為狼。

    】為蒙之分族;一曰土爾扈特,為突厥種。

     蒙族以內外蒙古為根據地,延及新疆東部、青海北部,皆以遊牧為生,耐飢寒,善馳逐,故成吉思汗挈之以蹂躪歐亞,所向披靡,其勇悍善戰之風,實為吾國歷史之特色。

    語言別為一種,文字有字頭十五,出於畏兀兒,【即回紇。

    】每一字頭有七音,書法自左而右。

    散居各省者,多與漢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