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遇類
關燈
小
中
大
倒屣出視,傳呼開壘門納之。
程以此感曾甚,誓效死以報。
酒家叟識王筱嵐 黔陽王筱嵐,同、光間以詩文名。
少時家貧,為村塾師,三應童子試,不售,人鹹藐視之。
王鬱鬱不樂,奇懷於酒,日持百錢至村店沽飲,必醉而歸,醉則益詈人,或痛哭大叫不已。
酒家叟獨敬之,待遇不與常人同。
王怪之曰:「汝酒家傭也,豈知我哉!何厚我?」叟曰:「君舉止非碌碌者,何困於是?」王曰:「汝豈知,貧家子豈有讀書分耶?終歲辛苦,得館穀,不足買一書。
富人圖書滿家,子孫竊出易狗馬,然不得入寒士手。
若吾,豈有福讀書者?已矣,吾其醉死矣!」言已,擲杯,狂叫而起。
叟曰:「君不聞映雪鑿壁事耶?士豈患貧哉!雖然,老夫當為君助。
」乃延王至家課子,兼督其自學,有所需,力為之謀。
王感其意,肆力於學,數年乃大進。
後王與叟子皆成進士,為詩古文辭,有名於時。
時叟年七十餘,猶親見之,王尊為師。
叟曰:「君力學之功也,老夫何與焉。
」 左文襄知英果敏 左文襄公在西疆時,湘軍而外,旗營勇營,林立其間。
遇有餉項支絀時,無不立予協濟,以是人服其公。
然意氣甚盛,雖有與文襄官秩相等者,而言語酧酢,書函往復,若自處於卑下,則遇有所求,無不如志。
英果公翰時任烏魯木齊都護,一見傾倒,派兵派餉,以供使用,概辭不受。
嗣奏陳邊事艱難情形,極推文襄之功,遽得月協八萬鉅餉,情好以是日密。
將軍金順頗不能事,將奏薦代領其眾,未及,而英卒矣。
英疾亟時,以寸紙手書告訣,文襄為之痛哭,告僚友曰:「西邊少一替人,吾且傷一知己矣!」飛章表其夙勤,為理身後事。
甚備。
文襄向論旗員習氣重,解事少,遇金順,猶以部曲等之,至果敏,則稱為有用才,同時督撫罕有其比也。
張文襄待遇僚屬 南皮張文襄公之洞督鄂,勳績頗著,然頗有僻見。
僚屬以事晉謁,或上條陳,甫接見,張默坐無語,若倦而假寐者,久之而發言,果為所稱許,當視為循例套語之敷衍而已;或搖首蹙額,未幾且呵叱之,則其人不出數月,必再被傳見,為所用矣。
張文襄待士 張文襄博學強識,口若懸河。
或有薦幕友者,無不並蓄兼收,暇時,則叩其所學,率不能對其十一,多有知難而退者。
督鄂時,一日,有狂士某投刺入,命見。
見已,遽曰:「我某某也。
我通測繪學,公知否?」文襄命人授以紙筆,欲面試以窮其技,狂士一一臚列,瞭如指掌。
乃大歎賞,即檄充畫圖局教習。
某出,謂人曰:「某公固易與也。
」 張文襄為某令之知己 張文襄入贊樞密,出任封疆,久鎮兩湖,政績卓著。
其平日,凡僚屬秀異者,罔不加以青眼。
某令者,歷任劇邑,號能員,適解任,僑寓省垣。
一日,謁文襄,以楹帖進。
文襄見而歎賞,立委某邑篆。
句雲:「師事幾人心北面,感恩知己首南皮。
」 張文襄賞梁崧生 張文襄督鄂時,督署電報房領袖學生梁敦彥後為尚書字崧生者,時方專司譯電報事。
向例,朔望行禮,文案委員與電報學生皆分班行禮,梁在諸生之列,文案委員無一與談者。
一日,文襄瞥見之,自曳其手,使廁文案委員之列,曰:「汝在此。
」眾大愕。
此後文案委員見梁,皆刮目視之矣。
潘文勤知趙舒翹 長安趙展如司寇舒翹以寒素起家,緻位六卿。
晚節不終,失身奸黨,論者輒詆訶之。
然其歷官治事,實有過人之才,不可沒也。
趙初通籍,觀政刑部。
京曹本清苦,刑部事尤繁重,俸入又最廉。
趙聰強絕人,耐艱苦,恆布衣蔬食,徒步入署,為常人所不能堪。
秦士官秋曹多有聲,趙尤冠其僚,論者謂薛雲階尚書允升以學力勝,趙則以天資勝,自二人外,前後數十年,無第三人也。
吳縣潘文勤公祖蔭官大司寇時,尤器其才,奏留,未五年,即以提牢廳補主事缺,總辦秋審,旋擢員外郎,外保京察一等。
胡體安獄起,李鶴年為汴撫。
初以王樹汶代體安死,暨樹汶臨刑呼冤,則又援強盜不分首從立斬律,當樹汶大辟,卒置體安不問。
汴京官聯銜參奏,文勤力主提案至京,委趙主其事。
讞垂定矣,文勤忽入李鶴年客某言,欲寢其事弗究,而仍依汴中原讞定案。
趙持稿,上堂力爭,聲色俱厲。
文勤不能堪,然心亦知趙所持正,顧未欲於眾司官前顯示詘伏。
方猶豫,趙遽拂衣出,歸家繕呈,乞開缺回籍修墓,擬翼日入署呈遞,而文勤以是夕丁外艱矣。
繼任者為南皮張文達公之萬,文勤於倚廬中手書緻文達,略謂「趙司官學問才品皆不居第二流,蔭於五年中超擢其人,由筦股至律例館提調。
前日之事,曲實在蔭。
丈既接任秋卿,乞仍照趙君所讞定槀。
趙君剛烈過人,尤望吾丈曲意保全之也。
」時趙去志已決,文達以文勤手書示之,始已。
是時趙名震中外,而人尤服文勤之勇於改過、篤於愛才也。
翁叔平知康長素 光緒戊戌,常熟翁叔平相國同龢嘗於德宗前言及南海康長素主政有為,贊其才。
蓋德宗奮發自強,欲求人才,一日,以康詢相國,相國對以「才勝臣十倍」。
寶廷識吳武壯 光緒乙亥,吳武壯公長慶授真定鎮總兵。
入覲,寶竹坡侍郎廷邂逅與之言,既定交,退而語人曰:「中興名將,吾見多矣,未見有氣度高朗若吳筱軒【武壯字】者。
異時國家有事,建功者必斯人也。
」 張翼受知於醇王 張翼字燕謀,順天通州人。
父為諸生,貧甚。
父歿,母姊藉針黹以度日。
張為人牧馬,展轉至醇王邸。
一日,王出,見張憐之,召問焉,應對有序。
王喜,令充近侍。
一日,王忽病,幾殆。
羣醫會商,非大黃不為功,顧以藥力猛,未敢用。
張瞰知其故,毅然曰:「汝曹第開方,別將藥名重量,書條與我,我自購之,雜他藥中。
脫有他故,我負其責,與汝曹無涉也。
」藥進後,王病良已,問此方出自誰某,張直告之。
王大稱歎,曰:「不料汝竟有此忠心,且有此膽。
」次日,孝欽後及德宗往視疾,王具告之。
孝欽亦稱賞,且曰:「俟張至二十歲時,可令其作官。
」時張甫成童也。
張及冠,納資得道員,指省江蘇。
時左文襄公宗棠督兩江,王於左陛辭時面託之。
歷供要差,旋返直隸,督採開平煤礦,累遷至禮部侍郎,以開平礦事鐫職。
張性孝友,年五十,母怒時,輒長跪不起,待其姊甚厚,奩資達數十萬金,姊有所求,無弗應。
醇王信任許恭慎 光緒癸未法、越之役,醇王以事關交涉,非尋常外侮可比,將發神機營出征。
許恭慎公庚身不韙其策,乃委婉其詞,以書達之,略謂:「以王之訓練有素,自必所向克捷。
惟慮南北水土異宜,且聞彼地有瘴,倘兵士遘癘,有所挫折,不特有損天威,且於王之神武亦有所礙。
」王大悟,謂許為知言。
翌晨,要許於朝房,語之曰:「昨君書大是,見識遠到,匪急性人所思。
且兵士戰死固為本分,若死於瘴,勢必挫損,豈不貽笑外人。
吾昨已止前命矣。
後有磋議事,還當不我遐棄耳。
」由是王信任之彌篤焉。
袁忠節知施洛笙 施洛笙名亦爵,吳縣人。
年十六,從父賈於滬,執業之暇,輒就婁縣沈約齋習詩文,且工六法,似董香光。
初主計於錢肆,繼司招商局筆劄,有肆應才。
時董局者為嚴芝楣,器之,及老病,薦洛笙自代。
袁忠節公昶見其詩劄,與訂交,語人曰:「此吳下後來之秀,非阿蒙也。
」 希將軍悅羅某 湖北拔貢羅某,屢應鄉試不售,喟然歎曰:「人身在世,能幾何年。
大丈夫欲立大事,成大名,必欲藉手於科舉,則終老泥塗耳。
」時潘文勤公在朝,酷好金石,博收古代遺物。
羅因以舊藏漢磚及最大之同缸載以北上,趦趄燕京者久之,得識同仁堂主。
同仁堂者,燕京藥肆,著稱於時,王公大臣所常藉以休息之地也。
同仁堂主暇輒以羅意告潘,潘延羅入私邸,頗賞其所攜金石,問何所欲:「金耶?官耶?幕府耶?抑推薦他處耶?」羅曰:「他皆非所願,願得一書投吳大澂麾下,得行吾志,以報國家,則幸甚矣。
」潘壯其言,作書命往投之。
時吳方駐天津,羅至,則吳已出關,羅孑身往從,裘敝金盡,困於逆旅。
一日,有同寓之某見而問焉,羅悉告無隱。
某曰:「惜哉,失此機會。
顧吾子之意奚若?」羅曰:「吾仍願達吳帥處耳。
」某曰:「關外險阻,非孑身可行也。
吾向隸希將軍麾下,將軍方招緻南方士子,君能從我往,川資不足計也。
」羅大感之,因偕行謁希。
希與語,大悅,因以轉運之職託焉。
凡三年,無過失。
希曰:「今俄人野心勃勃,君為我偵之,可乎?」曰:「奚不可!」希曰:「俄近與吾國有隙,吾國人之履其境者頗危,君其珍重。
」羅乃飾酒賈裝,操俄語,往西比利亞鐡路詳偵之。
歸,以所得告希,上其所著見聞錄。
希欲薦之,使得大用也,乃為達之部,部臣置不問,迺回裡,時已保至浙省候補知縣矣。
程以此感曾甚,誓效死以報。
酒家叟識王筱嵐 黔陽王筱嵐,同、光間以詩文名。
少時家貧,為村塾師,三應童子試,不售,人鹹藐視之。
王鬱鬱不樂,奇懷於酒,日持百錢至村店沽飲,必醉而歸,醉則益詈人,或痛哭大叫不已。
酒家叟獨敬之,待遇不與常人同。
王怪之曰:「汝酒家傭也,豈知我哉!何厚我?」叟曰:「君舉止非碌碌者,何困於是?」王曰:「汝豈知,貧家子豈有讀書分耶?終歲辛苦,得館穀,不足買一書。
富人圖書滿家,子孫竊出易狗馬,然不得入寒士手。
若吾,豈有福讀書者?已矣,吾其醉死矣!」言已,擲杯,狂叫而起。
叟曰:「君不聞映雪鑿壁事耶?士豈患貧哉!雖然,老夫當為君助。
」乃延王至家課子,兼督其自學,有所需,力為之謀。
王感其意,肆力於學,數年乃大進。
後王與叟子皆成進士,為詩古文辭,有名於時。
時叟年七十餘,猶親見之,王尊為師。
叟曰:「君力學之功也,老夫何與焉。
」 左文襄知英果敏 左文襄公在西疆時,湘軍而外,旗營勇營,林立其間。
遇有餉項支絀時,無不立予協濟,以是人服其公。
然意氣甚盛,雖有與文襄官秩相等者,而言語酧酢,書函往復,若自處於卑下,則遇有所求,無不如志。
英果公翰時任烏魯木齊都護,一見傾倒,派兵派餉,以供使用,概辭不受。
嗣奏陳邊事艱難情形,極推文襄之功,遽得月協八萬鉅餉,情好以是日密。
將軍金順頗不能事,將奏薦代領其眾,未及,而英卒矣。
英疾亟時,以寸紙手書告訣,文襄為之痛哭,告僚友曰:「西邊少一替人,吾且傷一知己矣!」飛章表其夙勤,為理身後事。
甚備。
文襄向論旗員習氣重,解事少,遇金順,猶以部曲等之,至果敏,則稱為有用才,同時督撫罕有其比也。
張文襄待遇僚屬 南皮張文襄公之洞督鄂,勳績頗著,然頗有僻見。
僚屬以事晉謁,或上條陳,甫接見,張默坐無語,若倦而假寐者,久之而發言,果為所稱許,當視為循例套語之敷衍而已;或搖首蹙額,未幾且呵叱之,則其人不出數月,必再被傳見,為所用矣。
張文襄待士 張文襄博學強識,口若懸河。
或有薦幕友者,無不並蓄兼收,暇時,則叩其所學,率不能對其十一,多有知難而退者。
督鄂時,一日,有狂士某投刺入,命見。
見已,遽曰:「我某某也。
我通測繪學,公知否?」文襄命人授以紙筆,欲面試以窮其技,狂士一一臚列,瞭如指掌。
乃大歎賞,即檄充畫圖局教習。
某出,謂人曰:「某公固易與也。
」 張文襄為某令之知己 張文襄入贊樞密,出任封疆,久鎮兩湖,政績卓著。
其平日,凡僚屬秀異者,罔不加以青眼。
某令者,歷任劇邑,號能員,適解任,僑寓省垣。
一日,謁文襄,以楹帖進。
文襄見而歎賞,立委某邑篆。
句雲:「師事幾人心北面,感恩知己首南皮。
」 張文襄賞梁崧生 張文襄督鄂時,督署電報房領袖學生梁敦彥後為尚書字崧生者,時方專司譯電報事。
向例,朔望行禮,文案委員與電報學生皆分班行禮,梁在諸生之列,文案委員無一與談者。
一日,文襄瞥見之,自曳其手,使廁文案委員之列,曰:「汝在此。
」眾大愕。
此後文案委員見梁,皆刮目視之矣。
潘文勤知趙舒翹 長安趙展如司寇舒翹以寒素起家,緻位六卿。
晚節不終,失身奸黨,論者輒詆訶之。
然其歷官治事,實有過人之才,不可沒也。
趙初通籍,觀政刑部。
京曹本清苦,刑部事尤繁重,俸入又最廉。
趙聰強絕人,耐艱苦,恆布衣蔬食,徒步入署,為常人所不能堪。
秦士官秋曹多有聲,趙尤冠其僚,論者謂薛雲階尚書允升以學力勝,趙則以天資勝,自二人外,前後數十年,無第三人也。
吳縣潘文勤公祖蔭官大司寇時,尤器其才,奏留,未五年,即以提牢廳補主事缺,總辦秋審,旋擢員外郎,外保京察一等。
胡體安獄起,李鶴年為汴撫。
初以王樹汶代體安死,暨樹汶臨刑呼冤,則又援強盜不分首從立斬律,當樹汶大辟,卒置體安不問。
汴京官聯銜參奏,文勤力主提案至京,委趙主其事。
讞垂定矣,文勤忽入李鶴年客某言,欲寢其事弗究,而仍依汴中原讞定案。
趙持稿,上堂力爭,聲色俱厲。
文勤不能堪,然心亦知趙所持正,顧未欲於眾司官前顯示詘伏。
方猶豫,趙遽拂衣出,歸家繕呈,乞開缺回籍修墓,擬翼日入署呈遞,而文勤以是夕丁外艱矣。
繼任者為南皮張文達公之萬,文勤於倚廬中手書緻文達,略謂「趙司官學問才品皆不居第二流,蔭於五年中超擢其人,由筦股至律例館提調。
前日之事,曲實在蔭。
丈既接任秋卿,乞仍照趙君所讞定槀。
趙君剛烈過人,尤望吾丈曲意保全之也。
」時趙去志已決,文達以文勤手書示之,始已。
是時趙名震中外,而人尤服文勤之勇於改過、篤於愛才也。
翁叔平知康長素 光緒戊戌,常熟翁叔平相國同龢嘗於德宗前言及南海康長素主政有為,贊其才。
蓋德宗奮發自強,欲求人才,一日,以康詢相國,相國對以「才勝臣十倍」。
寶廷識吳武壯 光緒乙亥,吳武壯公長慶授真定鎮總兵。
入覲,寶竹坡侍郎廷邂逅與之言,既定交,退而語人曰:「中興名將,吾見多矣,未見有氣度高朗若吳筱軒【武壯字】者。
異時國家有事,建功者必斯人也。
」 張翼受知於醇王 張翼字燕謀,順天通州人。
父為諸生,貧甚。
父歿,母姊藉針黹以度日。
張為人牧馬,展轉至醇王邸。
一日,王出,見張憐之,召問焉,應對有序。
王喜,令充近侍。
一日,王忽病,幾殆。
羣醫會商,非大黃不為功,顧以藥力猛,未敢用。
張瞰知其故,毅然曰:「汝曹第開方,別將藥名重量,書條與我,我自購之,雜他藥中。
脫有他故,我負其責,與汝曹無涉也。
」藥進後,王病良已,問此方出自誰某,張直告之。
王大稱歎,曰:「不料汝竟有此忠心,且有此膽。
」次日,孝欽後及德宗往視疾,王具告之。
孝欽亦稱賞,且曰:「俟張至二十歲時,可令其作官。
」時張甫成童也。
張及冠,納資得道員,指省江蘇。
時左文襄公宗棠督兩江,王於左陛辭時面託之。
歷供要差,旋返直隸,督採開平煤礦,累遷至禮部侍郎,以開平礦事鐫職。
張性孝友,年五十,母怒時,輒長跪不起,待其姊甚厚,奩資達數十萬金,姊有所求,無弗應。
醇王信任許恭慎 光緒癸未法、越之役,醇王以事關交涉,非尋常外侮可比,將發神機營出征。
許恭慎公庚身不韙其策,乃委婉其詞,以書達之,略謂:「以王之訓練有素,自必所向克捷。
惟慮南北水土異宜,且聞彼地有瘴,倘兵士遘癘,有所挫折,不特有損天威,且於王之神武亦有所礙。
」王大悟,謂許為知言。
翌晨,要許於朝房,語之曰:「昨君書大是,見識遠到,匪急性人所思。
且兵士戰死固為本分,若死於瘴,勢必挫損,豈不貽笑外人。
吾昨已止前命矣。
後有磋議事,還當不我遐棄耳。
」由是王信任之彌篤焉。
袁忠節知施洛笙 施洛笙名亦爵,吳縣人。
年十六,從父賈於滬,執業之暇,輒就婁縣沈約齋習詩文,且工六法,似董香光。
初主計於錢肆,繼司招商局筆劄,有肆應才。
時董局者為嚴芝楣,器之,及老病,薦洛笙自代。
袁忠節公昶見其詩劄,與訂交,語人曰:「此吳下後來之秀,非阿蒙也。
」 希將軍悅羅某 湖北拔貢羅某,屢應鄉試不售,喟然歎曰:「人身在世,能幾何年。
大丈夫欲立大事,成大名,必欲藉手於科舉,則終老泥塗耳。
」時潘文勤公在朝,酷好金石,博收古代遺物。
羅因以舊藏漢磚及最大之同缸載以北上,趦趄燕京者久之,得識同仁堂主。
同仁堂者,燕京藥肆,著稱於時,王公大臣所常藉以休息之地也。
同仁堂主暇輒以羅意告潘,潘延羅入私邸,頗賞其所攜金石,問何所欲:「金耶?官耶?幕府耶?抑推薦他處耶?」羅曰:「他皆非所願,願得一書投吳大澂麾下,得行吾志,以報國家,則幸甚矣。
」潘壯其言,作書命往投之。
時吳方駐天津,羅至,則吳已出關,羅孑身往從,裘敝金盡,困於逆旅。
一日,有同寓之某見而問焉,羅悉告無隱。
某曰:「惜哉,失此機會。
顧吾子之意奚若?」羅曰:「吾仍願達吳帥處耳。
」某曰:「關外險阻,非孑身可行也。
吾向隸希將軍麾下,將軍方招緻南方士子,君能從我往,川資不足計也。
」羅大感之,因偕行謁希。
希與語,大悅,因以轉運之職託焉。
凡三年,無過失。
希曰:「今俄人野心勃勃,君為我偵之,可乎?」曰:「奚不可!」希曰:「俄近與吾國有隙,吾國人之履其境者頗危,君其珍重。
」羅乃飾酒賈裝,操俄語,往西比利亞鐡路詳偵之。
歸,以所得告希,上其所著見聞錄。
希欲薦之,使得大用也,乃為達之部,部臣置不問,迺回裡,時已保至浙省候補知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