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遇類

關燈
入都捐從九雜職。

    方在渡口僦舟,忽有一人來共渡,與語甚洽,因結伴同行。

    入都,僦屋同居。

    月餘,其人忽問胡曰:「子來何事?」曰:「將捐官。

    」曰:「盍將履歷示我。

    」胡示之。

    數日,忽謂胡曰:「吾已為子上兌,捐知府矣。

    子攜來之物,即可作歸費。

    大丈夫生當斯世,何必齷齪為小官。

    且朋友有無相通,我有餘財,敢不為子圖耶?」胡驚喜拜謝,雲不敢忘德而已。

     胡出都,到省未久,即奉檄置廬州府。

    時為鹹豐癸醜,粵寇悍黨方攻廬州也。

    胡資望淺,忽權守雄郡,蓋亦其人為之經營,胡初不知也。

    及在圍城中,一日,忽有人持名帖入署,胡視之,大驚,蓋即代捐知府之人也,出都後已久不相聞矣。

    屬胡毋衣冠相迎,恐涉張皇,令外人知也。

    胡迎入,拜述前德。

    其人曰:「子毋然,吾將以十二月十七日下廬州,子能迎降,必受封王之賞;不然,則命在今日矣。

    且子受我德甚大,今廬州兵餉兩絀,決不能守,與其執迷而自速厥死,孰若報德以取富貴乎?」胡躊躇良久,決意從寇。

    屆期,寇由胡所守之門入城。

    廬民聞胡通寇狀,至城破時,相率入府署滅其家。

    胡降,寇使擔水執爨,旋授以職。

    後官軍克安慶,執而戮之。

     譚紹洸待士人 粵寇譚紹洸據蘇州時,有一士人為其徒所擄,擁之入見。

    譚見其溫文爾雅,體羸甚,謂之曰:「知書否?」士人曰:「十年窗下,苦讀未成,今不幸見獲,家有老父,當倚閭而望矣。

    」譚曰:「姑居此,吾當送還家也。

    」因與談《左傳》,刺刺不休,士人亦背誦如流。

    譚大喜,撫其背,知其寒,解衣衣之。

    士人素佞佛,夜靜無人,輒禮鬥。

    譚偶見之,戒曰:「此間以拜偶像為例禁,幸餘見之,尚無害。

    營中有墨面大漢,最粗暴無禮,苟為所見,則汝頸不足血彼刃矣。

    彼故渡僧橋惡丐也,以軍功擢大將,幸自注意,勿攖其怒也。

    」居數日,譚曰:「吾見汝身軀孱弱,此間不可久居。

    今派小隊,送汝歸家矣。

    」士人稱謝而歸。

     石達開知熊倔 熊倔字屈人,嘗挾策金陵,幹粵寇洪秀全,不能用也。

    石達開與語,奇之,告秀全曰:「熊某,奇才也。

    若用之,天下不足平矣;不然,即殺之,勿以資敵。

    」秀全猶豫未決。

    尋某酋被收,倔以書告達開,勸速遁。

    達開就其館訪之,已不知所之矣。

     李文忠知王韜 鹹、同間,吳縣王紫詮廣文韜曾上書於粵寇之號稱忠王者,洋洋數千言,皆足緻官軍於死命,而不見用,乃走南洋,歷諸島,息影於香港百步梯。

    初亦曾客忠幕,多所擘畫,忠於是書乃交臂失之,不可謂非朝廷之幸也。

    蓋粵寇不能善用五人,故緻顛覆如是之疾。

    五人者,石達開、李秀成、錢江、容閎與韜也。

    韜名籍甚,斯時李文忠擬以上賓待之,聘使交至,胥遜謝,其答書有「此心久灰,老朽難用。

    同根相伐,敢再加厲」等語。

    文忠得書,數歎息曰:「張元不為宋用,誰之過歟?」 曾文正知楊毓柟 拔貢朝考,得知縣,以到省先後為補缺之序,授職後,即詣吏部領憑,既領憑,未有不即時遄往者。

    曾文正為侍郎時,有兩門生,皆得直隸知縣,同時往謁。

    問行期,其一為楊毓柟,遽對曰:「已雇車,即行矣。

    」其一則某,曰:「方待束裝。

    」文正疑楊為巧宦,已而聞先去者乃某也,因歎曰:「人固難知哉!楊嚮者之對,正其拙耳。

    」文正後頗遺書直隸大吏,言楊之賢。

    及楊復至,文正問相待如何,楊曰:「上官待屬吏皆好,待毓柟亦好。

    」文正大笑曰:「若真老實矣,好,好!」楊後官至大名府知府,某竟以事被劾,如文正言。

    楊澹於宦情,文正督直隸時,欲委署道缺,竟辭歸。

    乃贈以聯雲:「已喜聲華侔召杜,更看仁讓式鄉閭。

    」 曾文正知江忠烈程忠烈 江忠烈公忠源初謁曾文正於京邸,既別去,文正目送之,曰:「此人必名天下,然當以節烈死。

    」時天下方無事,眾訝其言之不倫。

    後十餘年,忠烈果自領偏師,戰功甚偉,嗣殉難廬州。

     文正東征時,滬上乞師,乃奏請以合肥李文忠赴滬,而以程忠烈公學啟從。

    臨發,文正送之登舟,拊忠烈背曰:「江南人譽張國樑不去口,君去,亦一國樑也。

    行聞君克蘇州矣,勉之!」李至滬,由下遊進兵,自青浦、崑山轉戰,拔名城,殪大憝。

    雖嘗借助英、法兵,而西人獨推忠烈功為淮軍諸將最,其聲威殊不出張忠武下。

    嗣克嘉興,先登,中鎗仆地,卒不救。

    其以死勤事,亦與忠武同。

     曾文正重羅忠節塔忠武 曾文正生平所最器重者二人,曰羅忠節公澤南,曰塔忠武公齊布,分兵殺賊,屢建奇勳。

    後羅、塔同時殉難,曾臂援頓失,東西南北,往來無定。

    湘人為之口號曰:「拆掉一座塔,打碎一面鑼,穿爛一部□。

    」蓋紀實也。

     曾文正識拔杜文瀾 秀水杜小舫方伯文瀾始以錢幕入仕,曾文正至金陵,頗不然之。

    適由行臺移節府,見堂室所揭楹聯,於人地事事切合,奇賞之。

    詢為杜之手筆,即延見,譚至鹽務、洋務,尤指畫詳明,並條陳利害,灼然可行,歎為奇才。

    旋奏署江寧藩司,由是徧歷三司五道,然未曾引對入都也。

    及沈文肅公葆楨蒞任,乃以嗜好太深,劾之去職。

     曾文正知容閎 容閎字純甫,香山人。

    年七歲,即學於英教士。

    十三,從美教士普拉溫。

    普愛其才,攜之至美,使肄業於葉爾大學,時年十九。

    後七年,畢業回國。

    又十年,始受知於曾文正。

    同治中,奏設機器製造局於上海。

    文正使容赴美購料,容乃建議,遣聰俊子弟遊學於美。

    文正從之,使為監督,兼充駐美副使。

    適華工在祕魯、古巴諸國受虐待,事聞,中朝使容就近往查,屬實,遂禁止移民祕魯。

    已而文正薨,李文忠悉召遊美學生回國,皆未畢業。

    容大失意,遂留美二十年,不還。

     先是,容娶美婦,舉二子,皆三十餘歲矣。

    光緒甲午中日之役,雖在海外,然仍不忘故國。

    時張文襄主戰,幕客某與容識,容因獻策於張,其一曰:「請親赴倫敦借款一千五百萬元,購辦現成鐵甲艦三四艘,招借洋兵五萬,由太平洋出拊日本之背,以阻其西侵之勢。

    」其二曰:「借款歐洲某國四億元,以臺灣為抵押,九十九年還,大興海陸兩軍,以挽頹勢。

    」張納第一策,飛電促赴英。

    容急詣倫敦就富商謀之,富商鹹欲以海關作抵,文忠與赫德皆不欲,議垂成而寢。

     後數年,日皇簡兒玉大將為臺灣總督。

    一日,有白髮短軀者來,投剌,書「容閎」兩字。

    兒玉出見之,極道傾慕之意,已而曰:「今竊為足下危者一事。

    」容不解,促膝問之。

    兒玉曰:「前者閩浙總督緻書,言容閎苟來,請捕拿解交。

    」蓋謬傳容為康黨也。

    容泰然曰:「公欲捕我,固無所逃。

    雖然,我為祖國謀,為忌者所中,此士之榮也。

    」兒玉笑曰:「我不為貴國捕吏,請足下勿慮。

    」因出報紙示之,日:「此事為何人提倡?」蓋所錄者即容向所建第二策也。

    容受之讀竟,曰:「此非他人,即我之策也。

    」舉右手叩其胸者三,乃繼語曰:「此言借款億元,非事實也。

    吾欲借者,特其半耳。

    」兒玉笑而頷之。

    容曰:「他日苟臨國難,吾將復建此策,人不能奪吾志也。

    」時兒玉將東歸,勸容俱往。

    容適患喘,不果行,居數日,遂詣香港。

    兒玉派兵四人晝夜為之警護焉。

     曾文正知李芋仙 李芋仙名士棻,四川忠州人。

    嘗為江西南豐令,劉仲良中丞秉璋劾罷之。

    初,芋仙客曾文正所,使酒嫚言,文正以方外蓄之,不甚重也。

    然時憐其才。

    文正官江南日,芋仙屢有幹請,戒門者勿通,芋仙乃以四詩。

    用稟封達之文正,讀之稱善。

    次日,梅小巖方伯啟照入見,文正曰:「李芋仙終是才人,務為之地,勿使失所。

    」於是芋仙得以溫飽數年。

    文正卒,乃流落上海,教一二女伶度曲以自給。

    所藏書鈐有「忠州李芋仙隨身書卷」一印。

    其上文正詩有雲:「憐才始信得公難。

    」文正為之動心者此也。

     曾文正李文忠識劉省三 劉銘傳字省三,懷遠人。

    自幼喜弄棍棒,粵寇據金陵時,劉糾合數百人練之為團,以衞地方。

    然以經費支絀,嘗遣其所部刦資以為助。

    邑人大忿,控之於欽差大臣向忠武公榮,向命邑令就地正法。

    令使入站籠,將斃之也,然劉無所苦。

    守役奇之,與之談。

    劉謂:「因公獲罪,自問為全大局計,無所懟。

    惟吾死恐邑亦陷矣。

    」役心善之,乃與偕亡,中途,守役別去。

     劉乃至蘇州,以鄉誼謁李文忠公鴻章,李畀以幫哨。

    未幾,曾文正公國藩閱兵至蘇,命傳見,且納為門生,旋令統領四十營,去待罪時僅十八日耳。

    其後洊至提督,改巡撫,遂開府臺灣。

     程忠烈感曾貞幹 合肥程忠烈公學啟初從粵寇,後降於官軍。

    降時,與所部數百人俱,嚴裝持滿,叩曾文正之弟貞幹壁門,大呼曰:「我來降,追者在後,故不能釋兵。

    信我,可開壁相迎;不信,亦請發礮相擊,免使我死賊手也。

    」曾聞之,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