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治類

關燈
即草疏,陳饑民疾苦。

    懸賞募急足,約七日至京師。

    彰摺至,則以民亂聞,上不直其言,召秀先問故。

    秀先具述災狀,蓋旱時亦曾率屬禱雨者也。

    遂奉特旨,置起事鬨堂者一二人於法,餘皆罔治。

     李夢登得民心 李夢登,福建人。

    乾隆庚寅除孝豐知縣,不攜家室,與同志三數人,惘惘到縣。

    始謁巡撫,門者索金不應,因持刺不許入。

    夢登則繩牀坐軍門,竟日不去,曰:「予以吏事見,非有私謁。

    俟公他出,即輿前白事,奚以門者為?」門者勉為通謁。

    巡撫察其狀,戒之曰:「君悃愊無華飾,甚善,然未嫻吏事。

    宜亟求通律令能治文書者緻幕下,庶幾佐君不逮。

    」夢登前曰:「孝豐俸入,歲不過三十金,不能供幕客食。

    且夢登與偕來者,三數孝廉,皆讀書服古,朝夕講求,宜若可恃。

    」巡撫哂之。

    無何,卒用公式劾免,歷官纔三閱月也。

     夢登居官,出無儀衞,門不設監奴,有質訟者,直詣廳事。

    夢登便為剖析,因而勸諭之,兩造皆歡然以解。

    比出縣門,終不見一胥吏。

    胥吏或請事,則曰:「安有子女白事父母,轉用奴隸勾檢者?若輩必欲謀食,盍罷為農,否則請俟我去耳。

    」縣庭無事,輒獨行阡陌間,與父老商搉利病,或遇俊秀子弟,執手論文,娓娓竟日,縣人安之。

    間或以公事道出鄰縣,遇鬨鬬者,輒為停輿,言訟庭毋詣,一朝之忿,他日終悔之,徒飽胥吏橐,甚無謂。

    鬬者非部民,往往投拜輿下,即時散去。

     夢登之罷官也,代者至門,交印訖,長揖而去。

    問庫廩官物,猶前官封識也。

    稽文案簿籍,曰:「自有主者。

    」察獄訟,曰:「悉勸平之。

    」後官或訪焉,則綈袍把故書,見人吶吶無他語,終竟亦不報訪也。

    然不自省得譴所由,以書徧抵同官曰:「夢登為縣僅三月,未嘗得罪百姓,有事末嘗不盡心,然竟坐免,何故?」因乞為偵狀,蓋終不知獄詞之非格也,聞者憫焉。

     夢登罷官,窶甚,不能歸,百姓爭食之。

    負販小民,侵曉,各以所羨果蔬粟米,雜沓投門外,比門啟,取給饔飱,亦不辨所從來。

    無,則閉關槁臥。

    然閒居周一歲,未嘗有大匱乏。

    最後,縣人醵金為治歸計,并製青蓋為贈,題名至萬人,榮其行。

     初,夢登在官,獨行邨落間,聞老婦哭而哀,詢之,雲夫死子貧,不能養。

    夢登惻然,召其子,賜錢二緡,俾市易,逐什一,其子後稍裕。

    至是,糾嘗受惠於夢登者,凡數輩,徒步負擔,送夢登抵其家。

     吳嗣爵治老壩工 嘉謨任總漕時,延郭大昌為上客。

    淮陽道以河方多故,就嘉乞郭以襄事。

    郭既客河道署,忤南河總濬吳嗣爵,遂賃居清江浦之五聖廟,時乾隆甲午七月也。

    是年八月望後,消溜切,灘南臥決,老壩口一夕塌寬至百二十五丈,跌塘深五丈,全黃入運。

    版閘關署被衝,濱運之淮、陽、高、寶四城官民皆乘屋,而山東逆匪王倫方滋事,相距才數百裡。

    吳恇懼無所措,昧爽至五聖廟,排闥敦延,且再三謝罪。

    郭詢所以維持之策,吳曰:「嗣爵有成見,即不煩先生。

    然嗣爵意,此役必速舉錢糧五十萬,限期五十日,何如?」郭曰:「如此,則公自為之,大昌不敢聞命。

    」吳曰:「決口雖鉅,然五十萬不為少,五十日不為速。

    過此,恐幹聖怒,罪且不測。

    」郭曰:「山東匪勢狓猖,與江南接壤,塞決稍遲,恐災民惶惑生他變。

    且聖上見兵水交至,未審虛實,必發重使,公固欲以堵合事煩使者耶?必欲大昌任此役者,期不得過廿日,帑不得過十萬。

    」吳再拜,請受事。

    郭曰:「有一言不能從,不敢任也。

    調文武汛官各一,使得以冠蓋刑杖在工彈壓。

    此外如有員弁到工者,大昌即辭事。

    且蕩料皆在淇福莊,距工咫尺,宜聽調取。

    」倉猝辦文稿不可得,公出圖章一,付大昌,飭庫道,見片紙即發帑。

    吳皆如約。

    至期,遂合龍,其用料土作支,并現帑,合計十萬二千兩有奇。

    吳繕摺入告。

    又三日,欽使乃至浦。

    郭故善河事,至是益知名。

    然終以省工費拙言語觸眾怒。

     嘉慶初,舉豐工,工員欲請帑百二十萬,河督議減其半,商於郭,郭曰:「再半之足矣。

    」河督有難色,郭曰:「以十五萬辦工,十五萬與眾工員共之,尚以為少耶?」河督怫然。

    郭自此遂絕意不復與南河事。

     鄭闆橋居官治績 興化鄭闆橋,名燮,乾隆間,知山東濰縣。

    值歲連歉,鬥粟直錢千,闆橋乃大興工役,招遠近饑民,修城鑿池,以工代賑。

    復勸邑中大戶,開廠煮粥,輪飼之。

    盡封積粟之家,責其平糶,訟事,則右窶子而左富商。

    監生以事上謁,輒坐大堂,召之人,瞋目大罵曰:「駝錢騾有何陳乞?」或命皂卒脫其帽,足踏之,或捽頭黥面,逐之出。

    一時豪富鹹嚴憚之,而貧民賴以存活者則無算。

     其宰範時,有富家欲逐一貧壻,以千金為壽。

    闆橋收其女為義女,復潛蓄其壻在署中。

    及女入,拜見,因出金合卺,令其挽車同歸,時稱盛德。

    後以報災事忤大吏,罷歸鄉裡。

     吳菘圃饒經濟 吳菘圃協揆璥,以奏賦受知高宗,由編修超擢學士。

    屢持衡尺,朝士多推重其文章,阿文成公獨薦吳某饒經濟,可大任。

    奉旨分巡河南兼理河務,遂以精練水事稱。

    前後任東南河督,歲奏安瀾,未嘗有失。

    而它處潰防,奉命塞決者,罔不如期底績。

     楊景素精敏 乾隆朝,揚州楊景素起家縣丞,洊躋開府,總督兩廣、浙閩、直隸。

    初投効直隸河工,以精敏為河道忌嫉,將笞之,躍馬馳去。

    投河帥,愬曰:「景素為功臣敏壯公捷後,有罪宜殺,不可辱。

    」且陳河渠利病,帥奇之,遂洊保至大用。

     巡臺灣時,值漢民與熟番搆釁,生番亦乘間焚殺漢民。

    乃案界掘深溝,築土牛,以為之限。

    請令熟番薙髮留辮,以別於生番,永杜假冒。

     吳達善治盜 吳制府達善歷任陝甘、兩湖、雲貴總督。

    其督陝甘時,繼黃文襄公辦理軍需,率循舊章,累邀高宗聖眷。

    及督楚,繼愛必達寬縱之後,吏治玩弊,盜賊充斥,乃嚴加整飭。

    命營員搆線,擒獲江湖大盜數百名,立加誅戮,懸首江幹,纍纍相望,一時盜賊戢跡,商賈便之。

     唐鏡海感化瑤民 唐鏡海方伯守平樂時,值楚瑤不靖,奉檄防守富川。

    富川十三源之瑤。

    以耕作世其業,且有隸民籍入庠序者。

    而宋塘、三輩、龍窩、平市、倒水五源稍忿獷,不改蠻夷故習。

    方伯授以團練之方,教以坐作進退長幼尊卑之禮,鹹欣欣然。

    於是五源各建義學,擇其子弟之秀者予以四子書,村設蒙師而教授之。

    方伯一至,瑤童輒繞膝而嬉,捧書而誦,如子弟焉。

     蔣礪堂整理運銅事 乾末嘉初,滇省運銅為最苦之差。

    全滇屬員,有虧短公帑者,有才具短絀者,有年邁者,本管道府即具報。

    委令運銅,於承領運腳時,將所短各數扣留藩庫,以至委員赤手動身,止有賣銅一法,所短過多,或報沈失,或交不足數,至參革而止,此數十年弊政也。

    及蔣礪堂相國攸銛任滇藩,查知銅廠有提拉水洩一項,每年應發銀二十萬兩,八成給發,扣存二成,得四萬兩,於四正運每船貼銀八千兩,副運減半,於起運時給發一半,船至湖北,全給之。

    保舉運員,須本管府道加考,以並無虧空年力正強為合格。

    此法行至道光年,尚無更變,人不以為畏途矣。

     嘉慶初督撫得人 仁宗親政之始,政治一新,督撫如嶽中丞輩,罔非正人。

    長麟撫吳,嘗私行街市,察下吏賢否。

    首清漕政,屬吏抗之,乃斥其最貪者,餘皆服。

    仁宗召入,命為陝甘總督。

    陳大文撫魯,至日,清釐漕務,首劾貪吏三十餘員。

    性深嚴,見下屬,皆溫顏以對,談論良久,然後正色申之曰:「汝某事貪賄若幹,餘皆悉知。

    若不速改,彈章已定草矣。

    」故下屬鹹畏之。

    覺羅吉慶撫齊越諸邦,無所施為,去後,民輒思之。

    每於署中構屋三間,不采不琢,僅避風雨。

    室設長幾一,椅十,宋儒書數冊,判事、見客、起居、飲食皆在焉,他屋皆封鎖。

    書麟撫皖,有善政,及督雲貴,劾罷前督富綱,汪志伊起家縣令,累任至福建巡撫。

    嘗陛見熱河,惟乘一敝車,束襆被其中,後隨三奚奴而已。

    往來都邑數十處,皆不知其為封疆大吏也。

    請客惟二簋。

    疾世人廢宋學,刊幼學儀節之書。

    以某制府性情不適,引疾去。

    台布初任戶部銀庫郎中,時和珅專權,補者皆以貲進,故任意貪縱,侵盜官項,又勒索運餉外吏,經年累月,不時兌納。

    台至,即與員外郎和德盟諸庫神,積弊一清。

    後任廣西巡撫,粵西儲糧虧缺甚多,台調任數年,倉庾充牣。

    初彭齡撫滇,嘗劾罷前撫江蘭。

    踰年,以親老陳情改補京職。

    後任為伊桑阿,任黔撫時,即以貪著,又冒銅仁苗洞功,入境後,勒索沿路供用,滋擾下屬。

    初已去任,聞之歎曰:「均為天子大臣,豈可以去官故,目覩下民受害而不顧?」又露章劾之。

    上震怒,以手書獎慰,賜伊自盡,滇民大悅。

    吳熊光初任軍機章京,以才能著,特擢卿貳。

    仁宗親政,首擢河南巡撫。

    時豫省遭景安、倭什布之虐,盜賊遍野,民不聊生。

    吳至,定保甲,聚鄉勇,堵禦盧氏東境,不容一賊犯邊,數載,豫省安堵。

    後遷兩湖總督。

    王秉韜初守潁州,嘉慶丁巳春,教匪突至光州,去潁州甚近,大吏皆畏葸閉關,任寇飽颺去。

    吳慨然曰:「均為天子守臣,豈可以疆圉故,緻遺害?」與提督定柱團結鄉勇數千,戰於境上。

    定故知兵,吳復勵以忠義,助以糧餉,破賊壘,賊踉蹌去,豫省以安。

    朱石臣司農時撫皖,甚器之。

    仁宗親政,首薦為奉天府尹,後任南河河道總督。

    性方正,不好名。

    荊道乾初為縣令時,嘗著敝衣,步行衙參,敗絮應手,人笑之,不顧也。

    以朱石君薦,代為安徽巡撫。

    無所更張,而下屬畏之,不敢幹以非道。

    請客惟五簋,飯脫粟而已。

    後以疾去官。

    阮元撫浙江,為政廉平。

    溫、台盜賊充斥,與提督李長庚設法捕之,風稍戢。

    性和藹,守正不阿。

    上待之甚厚,每批其摺,嘗卿之而不名。

     姚祖同約束奴僕 姚中丞祖同,錢塘人。

    貌岐嶷,多智略。

    嘉慶中直樞庭,草諭旨輒萬言,皆當上意。

    任直隸藩司,慎筦庫,工會計。

    不多蓄奴僕,約束甚嚴,曰:「滋弊者,盡若輩也。

    」籤押皆親視鈐印。

     嶽保約束侍從 嘉慶朝,嶽保為江蘇巡撫,署中僅用數僕,雖馭下甚寬,而不假以事權。

    嘗與客會話,指其侍從曰:「若輩祇可供灑埽趨走而已。

    政事,乃天子付我輩者,安可使之與聞?向來大臣之不令終,皆坐倚若輩為心腹耳。

    」 吳熊光對仁宗語 吳槐江督部熊光由楚督調粵督,引對時,仁宗曰:「教匪淨盡,天下自此太平矣!」吳奏曰:「督撫率郡縣加意撫循,提鎮率將弁加意訓練,使百姓有恩可懷,有威可畏,太平自不難緻。

    若稍形鬆懈,則戎伏於莽,吳起所謂舟中皆敵國也。

    」仁宗大韙之。

     李申耆治盜 武進李兆洛,字申耆,嘗官安徽鳳臺縣。

    鳳臺稱難治,其地貧瘠而俗悍,以故民多流為盜,橫刀拍張,出入淮、泗間。

    豪桀者,鄉居而攘其利,官吏捕之急,即走匿其家,事稍解,則又聚合無賴,殺人越貨,官其地者,往往以捕盜不力得罪去。

    李既至,於民之良懦者撫輯之,治已大行。

    乃時策騎挾健役,周視鄉墟,以察田稼,廉知豪桀有不法者,至其家,縛其魁以去。

    審其有材能者,貸其罰,署為縣役,責以捕賊,於是鳳臺之盜漸戢。

     時百齡督兩江,治盜極嚴。

    會儀徵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