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詩卷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會物無主。
應不以情而開興。
引人緻深若此。
豈不以虛明朗其照。
間邃笃其情耶。
并三複斯談。
猶昧然未盡。
俄而太陽告夕。
所存已往。
乃悟幽人之玄覽。
達恒物之大情。
其為神趣。
豈山水而已哉。
於是徘徊崇嶺。
流目四矚。
九江如帶。
丘阜成垤。
因此而推。
形有世細。
智亦宜然。
乃喟然歎。
宇宙雖遐。
古今一契。
靈鹫邈矣。
荒途日隔。
不有哲人。
風迹誰存。
應深悟遠。
慨焉長懷。
各欣一遇之同歡。
感良辰之難再。
情發於中。
遂共詠之雲爾。
超興非有本。
理感興自生。
忽聞石門遊。
奇唱發幽情。
褰裳思雲駕。
望崖想曾城。
馳步乘長岩。
不覺質有輕。
矯首登靈阙。
眇若淩太清。
端坐運虛論。
轉彼玄中經。
神仙同物化。
未若兩俱冥。
(○古詩類苑百二。
《詩紀》三十七。
☆廬山諸沙彌【觀化決疑詩】 謀始創大業。
問道叩玄篇。
妙唱發幽蒙。
觀化悟自然。
觀化化已及。
尋化無間然。
生皆由化化。
化化更相纏。
宛轉随化流。
漂浪入化淵。
五道化為海。
孰為知化仙。
萬化同歸盡。
離化化乃玄。
悲哉化中客。
焉識化表年。
(○古詩類苑百一。
《詩紀》三十七。
) ☆史宗〈史宗。
不知何許人。
常着麻衣。
世号麻衣道士。
〉【詠懷詩】 〖高僧傳曰:宗常在廣陵白土埭。
憑埭讴唱。
引纟乍以自欣暢。
得直随以施人。
時高平檀隻為江都令。
聞而召來。
應對機捷。
無所拘滞。
博達稽古。
辨說玄儒。
乃賦詠懷詩一首。
檀隻知非常人。
遣還所在。
遺布二十疋。
悉以乞人。
〗 有欲苦不足。
無欲亦(詩話作即。
)無憂。
未若清虛者。
帶索被(詩話作披。
高僧傳注雲。
三本、宮本作披。
)玄裘。
浮遊一世(詩話作州。
)間。
泛若不系舟。
方(詩話作要。
)當畢塵累。
(詩話作慮。
)栖志(詩話作息。
)老山丘。
(○高僧傳本傳。
詩話總龜四十五。
《詩紀》三十七。
) ☆帛道猷〈本姓馮。
山陰人。
居若邪山。
少以篇牍著稱。
性率素。
好丘壑。
一吟一詠。
有濠上之風。
〉【陵峰采藥觸興為詩】 〖釋氏古詩題雲。
寄道壹。
有相招之意。
高僧傳曰:猷與道壹經有講筵之遇。
後與一書。
因贈《詩》雲:〗 連峰數千裡。
修林帶平津。
雲過遠山翳。
風至梗荒榛。
茅茨隐不見。
雞鳴知有人。
間步踐其徑。
處處見遺薪。
始知百代下。
故有上皇民。
(○高僧傳道壹傳。
《詩紀》三十七。
) ☆竺僧度〈本姓王。
名?。
字玄宗。
東莞人。
〉【答苕華詩】 〖高僧傳曰:度少孤獨。
與母居。
求同郡楊德慎女。
女字苕華。
未及成禮。
苕父母繼亡。
度母亦卒。
度睹世代無常。
乃舍俗出家。
改名僧度。
苕華服畢。
自惟三從之義。
無獨立之道。
乃與度書并贈詩。
於是專精佛法。
後不知所終。
〗 機運無停住。
倏忽歲時過。
巨石會當竭。
芥子豈雲多。
良由去不息。
故令川上嗟。
不聞榮啟期。
皓首發清歌。
布衣可暖身。
誰論飾绫羅。
今世雖雲樂。
當奈後生何。
罪福良由已。
甯雲已恤他。
(○高僧傳竺僧度傳。
《詩紀》三十七。
) ☆楊苕華【贈竺度詩】 大道自無窮。
天地長且久。
巨石故叵消。
芥子亦難數。
人生一世間。
飄若風(高僧傳作忽若。
注雲。
三本、宮本作若風。
)過牖。
榮華豈不茂。
日夕就凋朽。
川上有馀吟。
日斜思鼓缶。
清音可娛耳。
滋味可适口。
羅纨可飾軀。
華冠可耀首。
安事自剪削。
耽空以害有。
不道妾區區。
但令君恤後。
(○同上) ☆釋道寶〈本姓王。
琅邪人。
晉丞相導之弟。
〉【詠詩】 〖高僧傳曰:弱年信悟。
避世辭榮。
親舊谏止。
莫之能制。
香湯澡浴。
将就下發。
乃詠曰:〗 安知萬裡水。
初發濫觞時。
(○高僧傳竺法崇傳。
) ☆竺法崇【詠詩】〖高僧傳曰:後還剡之葛岘。
茅庵飲澗。
取欣東瓯。
學者競往湊焉。
與隐士魯國孔淳之相遇。
每盤遊極日。
辄信宿忘歸。
後淳之别遊。
崇詠曰:〗 皓(高僧傳注。
明本作浩。
)然之氣。
猶在心目。
山林之士。
往而不反。
(當作複。
○高僧傳竺法崇傳。
) ☆竺昙林〈襄陽道人。
〉【為桓玄作民謠詩二首】 〖宋《書》曰:司馬元顯時民謠詩。
此詩雲襄陽道人竺昙林所作。
多所道行於世。
孟ダ釋之曰:十一口者。
玄字象也。
木亘。
桓也。
桓氏當悉走入關洛。
故雲浩浩鄉也。
金刀。
劉也。
倡義諸公多姓劉。
娓娓。
美盛貌也。
〗 當有十一口。
當為兵所傷。
木亘當北度。
走入浩浩鄉。
(○《宋書》五行志。
) 金刀既以刻。
娓娓金城中。
(○同上)
應不以情而開興。
引人緻深若此。
豈不以虛明朗其照。
間邃笃其情耶。
并三複斯談。
猶昧然未盡。
俄而太陽告夕。
所存已往。
乃悟幽人之玄覽。
達恒物之大情。
其為神趣。
豈山水而已哉。
於是徘徊崇嶺。
流目四矚。
九江如帶。
丘阜成垤。
因此而推。
形有世細。
智亦宜然。
乃喟然歎。
宇宙雖遐。
古今一契。
靈鹫邈矣。
荒途日隔。
不有哲人。
風迹誰存。
應深悟遠。
慨焉長懷。
各欣一遇之同歡。
感良辰之難再。
情發於中。
遂共詠之雲爾。
超興非有本。
理感興自生。
忽聞石門遊。
奇唱發幽情。
褰裳思雲駕。
望崖想曾城。
馳步乘長岩。
不覺質有輕。
矯首登靈阙。
眇若淩太清。
端坐運虛論。
轉彼玄中經。
神仙同物化。
未若兩俱冥。
(○古詩類苑百二。
《詩紀》三十七。
☆廬山諸沙彌【觀化決疑詩】 謀始創大業。
問道叩玄篇。
妙唱發幽蒙。
觀化悟自然。
觀化化已及。
尋化無間然。
生皆由化化。
化化更相纏。
宛轉随化流。
漂浪入化淵。
五道化為海。
孰為知化仙。
萬化同歸盡。
離化化乃玄。
悲哉化中客。
焉識化表年。
(○古詩類苑百一。
《詩紀》三十七。
) ☆史宗〈史宗。
不知何許人。
常着麻衣。
世号麻衣道士。
〉【詠懷詩】 〖高僧傳曰:宗常在廣陵白土埭。
憑埭讴唱。
引纟乍以自欣暢。
得直随以施人。
時高平檀隻為江都令。
聞而召來。
應對機捷。
無所拘滞。
博達稽古。
辨說玄儒。
乃賦詠懷詩一首。
檀隻知非常人。
遣還所在。
遺布二十疋。
悉以乞人。
〗 有欲苦不足。
無欲亦(詩話作即。
)無憂。
未若清虛者。
帶索被(詩話作披。
高僧傳注雲。
三本、宮本作披。
)玄裘。
浮遊一世(詩話作州。
)間。
泛若不系舟。
方(詩話作要。
)當畢塵累。
(詩話作慮。
)栖志(詩話作息。
)老山丘。
(○高僧傳本傳。
詩話總龜四十五。
《詩紀》三十七。
) ☆帛道猷〈本姓馮。
山陰人。
居若邪山。
少以篇牍著稱。
性率素。
好丘壑。
一吟一詠。
有濠上之風。
〉【陵峰采藥觸興為詩】 〖釋氏古詩題雲。
寄道壹。
有相招之意。
高僧傳曰:猷與道壹經有講筵之遇。
後與一書。
因贈《詩》雲:〗 連峰數千裡。
修林帶平津。
雲過遠山翳。
風至梗荒榛。
茅茨隐不見。
雞鳴知有人。
間步踐其徑。
處處見遺薪。
始知百代下。
故有上皇民。
(○高僧傳道壹傳。
《詩紀》三十七。
) ☆竺僧度〈本姓王。
名?。
字玄宗。
東莞人。
〉【答苕華詩】 〖高僧傳曰:度少孤獨。
與母居。
求同郡楊德慎女。
女字苕華。
未及成禮。
苕父母繼亡。
度母亦卒。
度睹世代無常。
乃舍俗出家。
改名僧度。
苕華服畢。
自惟三從之義。
無獨立之道。
乃與度書并贈詩。
於是專精佛法。
後不知所終。
〗 機運無停住。
倏忽歲時過。
巨石會當竭。
芥子豈雲多。
良由去不息。
故令川上嗟。
不聞榮啟期。
皓首發清歌。
布衣可暖身。
誰論飾绫羅。
今世雖雲樂。
當奈後生何。
罪福良由已。
甯雲已恤他。
(○高僧傳竺僧度傳。
《詩紀》三十七。
) ☆楊苕華【贈竺度詩】 大道自無窮。
天地長且久。
巨石故叵消。
芥子亦難數。
人生一世間。
飄若風(高僧傳作忽若。
注雲。
三本、宮本作若風。
)過牖。
榮華豈不茂。
日夕就凋朽。
川上有馀吟。
日斜思鼓缶。
清音可娛耳。
滋味可适口。
羅纨可飾軀。
華冠可耀首。
安事自剪削。
耽空以害有。
不道妾區區。
但令君恤後。
(○同上) ☆釋道寶〈本姓王。
琅邪人。
晉丞相導之弟。
〉【詠詩】 〖高僧傳曰:弱年信悟。
避世辭榮。
親舊谏止。
莫之能制。
香湯澡浴。
将就下發。
乃詠曰:〗 安知萬裡水。
初發濫觞時。
(○高僧傳竺法崇傳。
) ☆竺法崇【詠詩】〖高僧傳曰:後還剡之葛岘。
茅庵飲澗。
取欣東瓯。
學者競往湊焉。
與隐士魯國孔淳之相遇。
每盤遊極日。
辄信宿忘歸。
後淳之别遊。
崇詠曰:〗 皓(高僧傳注。
明本作浩。
)然之氣。
猶在心目。
山林之士。
往而不反。
(當作複。
○高僧傳竺法崇傳。
) ☆竺昙林〈襄陽道人。
〉【為桓玄作民謠詩二首】 〖宋《書》曰:司馬元顯時民謠詩。
此詩雲襄陽道人竺昙林所作。
多所道行於世。
孟ダ釋之曰:十一口者。
玄字象也。
木亘。
桓也。
桓氏當悉走入關洛。
故雲浩浩鄉也。
金刀。
劉也。
倡義諸公多姓劉。
娓娓。
美盛貌也。
〗 當有十一口。
當為兵所傷。
木亘當北度。
走入浩浩鄉。
(○《宋書》五行志。
) 金刀既以刻。
娓娓金城中。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