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詩卷三

關燈
戚世家。

    《禦覽》百四十四、三百八十。

    ) 【褚先生引諺】 〖《史記》曰:褚先生曰:東郭先生久待诏公車。

    貧困饑寒。

    道中人笑之。

    及其拜二千石。

    立名當世。

    所謂衣褐懷寶者也。

    諺曰:〗 相馬失之瘦。

    相士失之窮。

    (○《史記》滑稽列傳。

    ) 【路溫舒引俗語】 〖《漢書》曰:溫舒上《書》曰:臣聞秦有十失。

    其一尚存。

    治獄之吏是也。

    是以獄吏專為深刻殘賊而亡極。

    偷為一切。

    不顧國患。

    此世之賊也。

    故俗語曰:〗  畫地為獄。

    (《書鈔》作牢。

    )議不入。

    刻木為吏。

    期(《書鈔》作議。

    )不對。

    (○《漢書》路溫舒傳。

    《書鈔》七十七。

    《詩紀》九作諺。

    )  【劉向引諺】  〖《說苑》曰:存亡禍福。

    其要在身。

    聖人重誡。

    敬慎所忽。

    諺曰:〗 誡無垢。

    思無辱。

    (○《說苑》敬慎篇。

    ) 【薛宣引鄙語】 〖《漢書》曰:宣上疏曰:政教煩碎。

    咎在部刺史。

    或不循守條職。

    舉錯各以其意。

    以求吏民過失。

    郡縣相迫促。

    亦内相刻。

    流至衆庶。

    鄙語曰雲雲。

    宜明申敕。

    使昭然知本朝之要務。

    〗 苟改不親。

    煩苦傷恩。

    (○《漢書》薛宣傳。

    ) 【劉輔引裡語】 〖《漢書》曰:成帝欲立趙婕妤為皇後。

    先下诏封婕妤父臨為列侯。

    輔上書言。

    妙選有德之世。

    考蔔窈窕之女。

    以承宗廟。

    猶恐晚暮。

    今乃觸情縱欲。

    傾於卑賤之女。

    欲以母天下。

    不畏于天。

    不愧于人。

    惑莫大焉。

    裡語曰:〗 腐(《禦覽》作朽)木不可以(《禦覽》或無以字。

    )為柱。

    卑人不可以(《禦覽》或無以字。

    )為主。

    (○《漢書》劉輔傳。

    《禦覽》一百八十七、二百二十三、四百九十五。

    )  【王嘉引裡諺】  〖《漢書》曰:是時侍中董賢愛幸於上。

    遂下诏封賢等。

    下丞相禦史。

    益封賢二千戶。

    嘉封還诏書。

    因奏封事谏曰:高安侯賢。

    佞幸之臣。

    陛下傾爵位以貴之。

    單貨财以富之。

    損至尊以寵之。

    主威已黜。

    府藏已竭。

    唯恐不足。

    财皆民力所為。

    往古以來。

    貴臣未嘗有此。

    流聞四方。

    皆同怨之。

    裡諺曰雲雲。

    臣常為之寒心。

    〗  千人所指。

    無病而死。

    (○《漢書》王嘉傳。

    全唐文二百七十七柳澤上睿宗書。

    )  【泛勝之引諺】 〖泛勝之《書》曰:麥生黃色。

    傷於太稠。

    稠者鋤而稀之。

    秋鋤以棘柴褛之以壅麥根。

    故諺曰:〗 子欲富。

    黃金覆。

    ○(齊民要術二。

    ) 【泛勝之引古語】 土長冒撅。

    陳根可拔。

    耕者急發。

    (○禮記月令注。

    ) 【馬廖引長安語】〖《樂府詩集》作城中謠。

    《詩紀》同。

    〗  〖《後漢書》曰:明德皇後既立。

    躬履節儉。

    事從簡約。

    廖慮美業難終。

    上疏長樂宮以勸成德政曰:百姓不足。

    起於世尚奢靡。

    長安語曰:〗 城中好高髻。

    (《文選補遺》誤作結。

    )四方高(《禦覽》或作且。

    )一尺。

    城中好廣(玉台作大。

    《類聚》、《文選補遺》同。

    )眉。

    四方且(玉台作眉。

    《文選補遺》同。

    《禦覽》或作過。

    或作畫。

    )半額。

    城中好大(玉台作廣。

    《類聚》、《文選補遺》同。

    《禦覽》或作廣。

    )袖。

    四方全(玉台作用。

    《詩紀》同。

    )匹帛。

    (○《後漢書》馬援傳附馬廖傳。

    玉台新詠一作漢時童謠歌。

    《類聚》四十三。

    《禦覽》四百九十五。

    《樂府詩集》八十七。

    《文選補遺》三十五作長安謠。

    《詩紀》八。

    又《禦覽》三百六十四引額一韻。

    八百十八引帛一韻。

    ) 【漢人為黃公語】  〖奚囊橘柚曰:漢高帝時。

    有黃公。

    不事生産。

    日牽一黃斑虎乞食於道。

    飲食稍不腆。

    辄解其縛虎。

    便咆哮作噬人狀。

    人人震懾。

    多畀錢米。

    始謝去。

    人有語曰雲雲。

    入山遇猛虎。

    辄畏之曰黃公來。

    猛獸無不垂頭掉尾而去。

    人又語曰雲雲。

    〗 虎莫兇。

    有黃公。

    (○古謠諺七十。

    ) 猛獸回。

    黃公來。

    (○同上○逯按。

    此殆後人假托。

    姑附於此。

    ) 【時人為應曜語】  〖廣韻曰:漢有應曜。

    隐於淮陽山中。

    與四皓俱徵。

    曜獨不至。

    時人語之曰:〗 南山四皓。

    不如淮陽一老。

    (○廣韻十六蒸。

    ) 【關東為甯成号】 〖《史記》曰:甯成家居。

    上欲以為郡守。

    禦史大夫弘曰:臣居山東為小吏時。

    甯成為濟南都尉。

    其治如狼牧羊。

    成不可使治民。

    上乃拜成為關都尉。

    歲馀。

    關東吏錄郡國出入關者。

    号曰:〗 甯見乳虎。

    無值甯成之(《書鈔》無之字。

    )怒。

    (○《史記》酷吏傳義縱傳。

    《漢書》義縱傳。

    《書鈔》四十一。

    ) 【長安為韓嫣語】  〖西京雜記曰:韓嫣好彈。

    以金為丸。

    一日所失者十馀。

    長安為之語雲雲。

    京師兒童每聞嫣出彈辄随之。

    望丸所落。

    便拾取焉。

    〗 苦(《白帖》作若。

    《禦覽》或同。

    )饑寒。

    逐彈(《白帖》作金。

    《禦覽》或同。

    )丸。

    (○西京雜記四。

    《白帖》十四。

    《禦覽》四百九十六、七百五十五、八百十一。

    《詩紀》九作逐彈丸。

    )  【諸儒為朱雲語】 〖《漢書》曰:少府五鹿充宗貴幸。

    為梁丘易。

    元帝好之。

    欲考其異同。

    令與諸易家論。

    充宗辨口。

    諸儒莫能抗。

    有薦朱雲者。

    召入攝齊登堂。

    抗首而請。

    音動左右。

    故諸儒為之語曰:〗 五鹿獄獄。

    (《類聚》作嶽嶽。

    《禦覽》或同。

    )朱雲折其角。

    (○《漢書》朱雲傳。

    《類聚》五十五。

    《白帖》二十六。

    《禦覽》四百六十三、四百九十五、六百十五。

    《詩紀》九作五鹿。

    ) 【長安為王吉語】 〖《漢書》曰:王吉少時。

    居長安。

    其東家有棗樹垂吉庭中。

    吉婦取以啖吉。

    吉知而去婦。

    東家聞。

    欲伐其樹。

    鄰裡止之。

    因請吉還婦。

    裡中為之語曰:〗  東家有(《類聚》作棗。

    《詩紀》同。

    )樹。

    王陽婦去。

    (《禦覽》或作女婦。

    )東家棗完。

    去婦複還。

    (○《漢書》王吉傳。

    《類聚》八十七。

    《禦覽》四百九十五、五百二十一、九百六十五。

    《詩紀》九作東家棗。

    )  【世稱王貢語】 〖《漢書·王吉傳》曰:吉與貢禹為友。

    世稱雲雲。

    言其取舍同也。

    〗  王陽在位。

    貢公(段《漢書》注作禹。

    )彈冠。

    (○《漢書》王吉傳。

    後《漢書》王丹傳注。

    《白帖》十二。

    ) 【長安為蕭朱王貢語】  〖《漢書》曰:蕭育少與陳鹹、朱博為友。

    著聞當世。

    往者有王陽、貢公。

    故長安語曰雲雲。

    言共相薦達也。

    〗 蕭朱結绶。

    王貢彈冠。

    (○《漢書》蕭育傳。

    風俗通窮通篇。

    《類聚》二十一。

    《初學記》十八。

    《白帖》十。

    《禦覽》四百十、四百九十五。

    ) 【吏民為趙張三王語】 〖《漢書》曰:王吉子駿。

    成帝欲大用之。

    出駿為京兆尹。

    試以政事。

    先是京兆有趙廣漢、張敞、王尊、王章。

    至駿皆有能名。

    故京師稱曰:〗 前有趙張。

    後有三王。

    (○《漢書》趙尹韓張兩王傳贊。

    又王吉傳。

    《書鈔》三十九。

    《類聚》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