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山志
關燈
小
中
大
為覆校勘官。
逈等遂以集賢校理宋绶、晏殊,直集賢院徐奭、麻溫,直崇文院檢讨馮元充選。
凡校勘官校畢,送覆校勘官覆校。
既畢,送主判館閣官點檢校,複于兩制擇官一二人覆加點檢。
皆有程課,以考勤惰焉。
同上 天聖二年六月,诏校勘南北史、《隋書》,以直史館張觀、集賢校理王質、晁宗悫、李淑,秘閣校理陳诂,館閣校勘彭乘,國子監直講公孫覺校正。
命知制诰宋绶、龍圖閣待制劉晔提舉。
同上 景佑元年四月,命直史館宋祁、秘閣校理張環、館閣校勘胡宿、張宗古覆校南北史。
康定元年冬十月上之。
閏六月,命翰林學士張觀、知制诰李淑、宋郊編校三館書,判館閣盛度、章得象、石中立、李仲容覆校。
同上 景佑三年十一月,命太子中允集賢校理嵇颕、大理寺丞館閣校勘胡宿重校地理書。
同上 嘉佑二年,命崇文院檢讨掌禹錫,秘閣校理林億、張洞,館閣校勘蘇頌,太子中舍陳檢校正醫書,樞密使韓琦提舉。
同上 嘉佑四年,仁宗謂輔臣曰:「宋、齊、梁、陳、後魏、後周、北齊書,世罕有善本,未行之學官,可委編校官精加校勘。
」八月,命編校書籍孟恂、丁寶臣、鄭穆、趙彥若、錢藻、孫覺、曾鞏校宋、齊、梁、陳、後魏、北齊、後周七史。
恂等言:「梁陳等書缺,獨館閣所藏,恐不足以定着,願诏京師及州縣藏書之家,使悉上之。
」仁宗皇帝為下其事,至七年冬,稍稍始集,然後校正訛謬,遂為完書,模本行之。
同上 嘉佑六年四月,以大理寺丞郭固編校秘閣所藏兵書。
先是,三館秘閣置官編校書籍,而兵書與天文為秘書,獨不預。
大臣有言固曉知兵法,仍命就秘閣編校,抄成黃本一百七十二冊。
固初以選換六宅副使,治平四年六月,以編書畢,遷内藏庫副使、路分都監。
同上 哲宗時,臣寮言:「竊見高麗獻到書,内有《黃帝緘經》九卷。
據《素問》序稱,《漢書?藝文志》:《黃帝内經》十八篇。
《素問》與此書各九卷,乃合本數。
此書久經兵火,亡失幾盡,偶存于東夷。
今此來獻,篇袟具存,不可不宣布海内,使學者誦習。
伏望朝廷詳酌,下尚書工部,雕刻印闆,送國子監依例摹印施行。
所貴濟衆之功,溥及天下。
」有旨,令秘書省選奏通曉醫書官三兩員校對,及令本省詳定訖,依所申施行。
同上 舊制,每日校對書籍功冊葉背面二十一紙,三館都監于每月終,具逐員功課聞奏。
自嘉佑中置編校,此制遂廢。
元佑六年,複着為令。
又案六典,考工之職二十七最,十曰雠校精審。
明于刊定,為校正之最,乞以月終所奏,降付考功。
诏依紹聖三年四月尚書省勘會館職,每日校對書籍,已有條制,立定功課,即不須逐旋聞奏。
其考功自來别無行遣,顯屬繁冗,奉聖旨,元佑六年指揮更不施行。
同上 淳化元年二月,诏自今遊宴,宣召直館,其集賢秘閣校理,并令預會。
初,李宗谔舉進士,獻文自薦,诏相府試詩頌各一篇,遷秘書郎集賢校理之職。
自興國後,罕有任者。
會帝宴近臣于後苑,三館學士悉預,宗谔以任校理,合門吏拒之,不得入。
翌日獻詩述其事,故有是诏。
又請令京官乘馬入禁門,并為故事。
集賢有修撰、校理之職,名數雖異,而職務略同。
合門拒校理不得預宴,蓋吏失之也。
祖宗時,每時序遊幸,或雨雪休應,皆賜宴于崇文院。
祥符、天禧之際,宸章叡藻,宣示臣下,自宰執至貼職,皆得赓載。
仁宗善飛白書,每賜臣下,館閣預焉。
上巳、重陽,館閣賜宴于瑞聖園。
同上 天聖中,仁宗幸後苑賞花,宴輔臣宗室,從官及三館京官以上,并預。
先是,得唐明皇山水字石于長安,寘于清輝殿。
是日,命從臣觀畢,應制賦詩,仁宗親第其能否。
同上 慶曆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羣玉殿曲宴,三館預焉,其禮數悉如召近臣觀書之會。
同上 皇佑二年,賜太宗九弦琴譜、禦制明堂樂曲、三朝訓鑒圖、三聖寶字、禦篆明堂字、禦飛白書明堂之門字,徧逮館職。
賞花釣魚,館閣學士悉預宴賦詩。
寶元後,西方用師,遂罷。
同上 嘉佑七年三月,複講之後,雖罷宴,歲命中使,賜牡丹法酒于閣下。
秘省所藏書畫,歲一暴之,自五月一日始,至八月罷。
是月,召尚書、侍郎、學士、待制、禦史中丞、開封尹、殿中監、大司成兩省官暨館職,宴于閣下,陳圖書古器縱閱之,題名于榜而去。
凡酒醴膳羞之事,有司共之,仍賜錢百缗,以佐其費。
大觀元年八月,請于朝,又增賜四百缗。
宴日,仍遣中使以禦酒、化成殿果子賜在省官,最為盛集,前此未有。
同上 鹹平二年,以楊徽
逈等遂以集賢校理宋绶、晏殊,直集賢院徐奭、麻溫,直崇文院檢讨馮元充選。
凡校勘官校畢,送覆校勘官覆校。
既畢,送主判館閣官點檢校,複于兩制擇官一二人覆加點檢。
皆有程課,以考勤惰焉。
同上 天聖二年六月,诏校勘南北史、《隋書》,以直史館張觀、集賢校理王質、晁宗悫、李淑,秘閣校理陳诂,館閣校勘彭乘,國子監直講公孫覺校正。
命知制诰宋绶、龍圖閣待制劉晔提舉。
同上 景佑元年四月,命直史館宋祁、秘閣校理張環、館閣校勘胡宿、張宗古覆校南北史。
康定元年冬十月上之。
閏六月,命翰林學士張觀、知制诰李淑、宋郊編校三館書,判館閣盛度、章得象、石中立、李仲容覆校。
同上 景佑三年十一月,命太子中允集賢校理嵇颕、大理寺丞館閣校勘胡宿重校地理書。
同上 嘉佑二年,命崇文院檢讨掌禹錫,秘閣校理林億、張洞,館閣校勘蘇頌,太子中舍陳檢校正醫書,樞密使韓琦提舉。
同上 嘉佑四年,仁宗謂輔臣曰:「宋、齊、梁、陳、後魏、後周、北齊書,世罕有善本,未行之學官,可委編校官精加校勘。
」八月,命編校書籍孟恂、丁寶臣、鄭穆、趙彥若、錢藻、孫覺、曾鞏校宋、齊、梁、陳、後魏、北齊、後周七史。
恂等言:「梁陳等書缺,獨館閣所藏,恐不足以定着,願诏京師及州縣藏書之家,使悉上之。
」仁宗皇帝為下其事,至七年冬,稍稍始集,然後校正訛謬,遂為完書,模本行之。
同上 嘉佑六年四月,以大理寺丞郭固編校秘閣所藏兵書。
先是,三館秘閣置官編校書籍,而兵書與天文為秘書,獨不預。
大臣有言固曉知兵法,仍命就秘閣編校,抄成黃本一百七十二冊。
固初以選換六宅副使,治平四年六月,以編書畢,遷内藏庫副使、路分都監。
同上 哲宗時,臣寮言:「竊見高麗獻到書,内有《黃帝緘經》九卷。
據《素問》序稱,《漢書?藝文志》:《黃帝内經》十八篇。
《素問》與此書各九卷,乃合本數。
此書久經兵火,亡失幾盡,偶存于東夷。
今此來獻,篇袟具存,不可不宣布海内,使學者誦習。
伏望朝廷詳酌,下尚書工部,雕刻印闆,送國子監依例摹印施行。
所貴濟衆之功,溥及天下。
」有旨,令秘書省選奏通曉醫書官三兩員校對,及令本省詳定訖,依所申施行。
同上 舊制,每日校對書籍功冊葉背面二十一紙,三館都監于每月終,具逐員功課聞奏。
自嘉佑中置編校,此制遂廢。
元佑六年,複着為令。
又案六典,考工之職二十七最,十曰雠校精審。
明于刊定,為校正之最,乞以月終所奏,降付考功。
诏依紹聖三年四月尚書省勘會館職,每日校對書籍,已有條制,立定功課,即不須逐旋聞奏。
其考功自來别無行遣,顯屬繁冗,奉聖旨,元佑六年指揮更不施行。
同上 淳化元年二月,诏自今遊宴,宣召直館,其集賢秘閣校理,并令預會。
初,李宗谔舉進士,獻文自薦,诏相府試詩頌各一篇,遷秘書郎集賢校理之職。
自興國後,罕有任者。
會帝宴近臣于後苑,三館學士悉預,宗谔以任校理,合門吏拒之,不得入。
翌日獻詩述其事,故有是诏。
又請令京官乘馬入禁門,并為故事。
集賢有修撰、校理之職,名數雖異,而職務略同。
合門拒校理不得預宴,蓋吏失之也。
祖宗時,每時序遊幸,或雨雪休應,皆賜宴于崇文院。
祥符、天禧之際,宸章叡藻,宣示臣下,自宰執至貼職,皆得赓載。
仁宗善飛白書,每賜臣下,館閣預焉。
上巳、重陽,館閣賜宴于瑞聖園。
同上 天聖中,仁宗幸後苑賞花,宴輔臣宗室,從官及三館京官以上,并預。
先是,得唐明皇山水字石于長安,寘于清輝殿。
是日,命從臣觀畢,應制賦詩,仁宗親第其能否。
同上 慶曆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羣玉殿曲宴,三館預焉,其禮數悉如召近臣觀書之會。
同上 皇佑二年,賜太宗九弦琴譜、禦制明堂樂曲、三朝訓鑒圖、三聖寶字、禦篆明堂字、禦飛白書明堂之門字,徧逮館職。
賞花釣魚,館閣學士悉預宴賦詩。
寶元後,西方用師,遂罷。
同上 嘉佑七年三月,複講之後,雖罷宴,歲命中使,賜牡丹法酒于閣下。
秘省所藏書畫,歲一暴之,自五月一日始,至八月罷。
是月,召尚書、侍郎、學士、待制、禦史中丞、開封尹、殿中監、大司成兩省官暨館職,宴于閣下,陳圖書古器縱閱之,題名于榜而去。
凡酒醴膳羞之事,有司共之,仍賜錢百缗,以佐其費。
大觀元年八月,請于朝,又增賜四百缗。
宴日,仍遣中使以禦酒、化成殿果子賜在省官,最為盛集,前此未有。
同上 鹹平二年,以楊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