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山志

關燈
庫,今西京其所謂和銮門内有車辂庫是也。

    故前诏稱車府焉。

     同上 景德四年五月,诏分内藏西庫地廣秘閣。

    大中祥符八年,榮王宮火延燔。

    诏置三館于左右掖門外,以為崇文外院,乃以舊地歸内帑。

    天聖九年十一月,複三館于崇文院,其直舍未暇增廣。

    至嘉佑四年,差官編校館閣書,朝廷複以内帑屋十三間還崇文,自後書庫直舍方具。

     同上 元豐五年,改崇文院為秘書省,内帑複請其地。

    六年十二月,诏以前所得屋十三間歸之。

    哲宗朝,又诏内帑複還秘省,仍以朝服法物庫給與之,以充所取之數。

    本省尚慮他時複有侵紊,則有司複失其所守,奏乞定為永久之制,有诏可之。

     同上 淳化三年八月壬戌,秘閣成,太宗作贊賜之,宰臣李昉等請刻石閣下。

    李至上表,引唐秘書省有薛稷畫鶴,郎餘令畫鳳,賀知章草書,當時目為三絕。

    又引顔真卿請肅宗題放生碑額,近翰林學士承旨蘇易簡乞禦飛白書玉堂為比,願賜新額,以光秘府。

    戊辰诏中書樞密院近臣觀新閣,又賜上樽酒,大官供膳。

    是日遣中使赍禦飛白書「秘閣」二字以賜。

    李至、李昉等相率詣正殿稱謝,退就飲宴,三館學士預焉。

    又賜禦詩以美其事。

    李至上表,請以禦制贊刊石秘閣。

    帝以宰臣前已陳請,又重違至意,诏曰:「近以延閣載新,萬機多暇,聊書贊詠,以美成功。

    所紀徽猷,深虞漏略,出于乘興,豈足多稱?遽覽封章,願刊穹石,垂于不朽,良積厚顔。

    其贊序朕兼為親書,并篆額以旌秘省。

    」九月五日奉诏模勒立石。

    十月遣中使李懷節以禦草書千字文一卷付秘閣,李至請于禦制秘閣贊碑陰勒石。

    帝謂近臣曰:「千字文蓋梁武得锺鲧書破碑千餘字,俾周興嗣以韻次之,詞理固無可取,乘間偶書,且非垂世立教之文。

    《孝經》一卷,乃百行之本,朕嘗親為書之,勒諸碑陰可也。

    」因賜李至诏書谕旨。

     同上 太平興國三年,三館新成,盡遷舊館之書,分為兩庑,置庫藏之。

    裒合僞國文籍,參以舊書正副本,凡八萬卷,皆以類相從,用雕木為架,以青绫帕幂之。

    簡冊之府,翕然一變矣。

     同上 幹德元年,平荊南,诏有司盡收高氏圖籍,以實三館。

    國初,三館載籍數櫃,計萬三千餘卷。

    三年九月,命右拾遺孫逢吉往西川取僞蜀法物圖籍印篆赴阙,得書萬三千卷送三館。

    開寶九年,平江南,命太子洗馬呂龜祥就金陵籍其圖書,得二萬餘卷,悉送史館。

    僞國皆聚典籍,惟吳蜀為多,而江左頗為精真,亦多修述。

     同上 兩浙錢俶歸朝,遣使收其書籍,悉送館閣。

    端拱元年五月,诏置秘閣,至是乃以史館書萬餘卷以實其中。

     同上 又诏史館,盡取天文、占候、谶緯、方術等書五千一十二卷,悉藏閣上。

     同上 景佑初元,诏羣儒即書府盡啟先帝所藏校定條目,翰林學士王堯臣、史館檢讨王洙、館閣校勘歐陽修等,鹹被其選。

    詩論譔次,其僞濫者删去之,遺缺者補緝之。

    摘其重複,刊其訛舛,集其書之總數,凡三萬六百六十九卷。

    以類分門,為目成六十七卷。

    初,書府之制,廢于五代。

    太平興國之初,始建崇文院,合聚昭文、史館、集賢之書。

    又起秘閣,則貯三館真本書籍萬餘卷,逮茲著錄,故賜名曰:「崇文總目。

    」崇文總目,系以三館秘閣書籍并合著錄。

    京師藏書之家,惟故相王溥為多,官嘗借本傳寫。

    丁謂家書亦多,收入秘府。

    三館秘閣所藏之書,皆分經史子集四類,昭文館三萬八千二百九十一卷,史館四萬一千五百五十三千卷,集賢院四萬二千五百五十四卷,秘閣一萬五千七百八十五卷。

    錄為六卷以進,賜刁衎器币等有差。

    然今所行者,止是淳化中所校,後雖覆校,既已刻版,刊改殊少。

     同上 淳化五年七月,诏選官分校《史記》、《前漢》、《後漢書》,既畢,遣内侍赍本就杭州镂闆。

    鹹平中,真宗謂宰相曰:「太宗崇尚文史,而三史版本如聞當時校勘官未能精詳,尚有謬誤,當再加刊正。

    」乃命直使館陳堯佐等覆校《史記》,景德元年正月校畢,并錄差誤文字五卷同進。

    诏賜帛有差。

    又命直秘閣刁衎等覆校前後《漢書》,凡修改三百四十九簽正卷。

    集賢院四萬二千五百五十四卷,其間雜僞國及籍沒之書卷袟不等,仍多複本,歲久多蠹。

    秘閣一萬五千七百八十五卷,皆黃本書,編袟嚴整,以備進禦。

     同上 大中祥符八年十二月,诏樞密使王欽若都大提舉,抄寫校勘三館秘閣書籍,翰林學士陳彭年副之。

    又令吏部铨選幕職州縣官有文學者,先試判,擇可者,又送學士院,試詩賦論,命赴三館秘閣校勘。

    又令翰林學士晁逈、利瓦伊、王曾、錢惟演,知制诰盛度、陳知微于館閣京朝官中,各舉服勤文學者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