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千六百九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庶幾罔疏刑簡協于聖治。
至元三十年夏,得司馬溫公七世孫鎮于生舍,貝周其饑困,問其先,則宋靖康後徙越州。
公曾孫備解榮州,守道死江州,遂葬而家。
公三子,童唐早亡,而康為之嗣。
康二子植、桓,而植以嫡長為小宗,兄弟宗之。
植生備,備生逖,逖生拯,拯生堅,堅生鎮,皆世嫡長。
五世之宗易,而太宗不遷。
凡今之司馬氏留越派洪者,其宗子當在江。
侯曰:“公作《治鑒》,繼《春秋》,為萬世正名分,著撰皆準經範。
俗學,行為先師,俱在祀典。
古之尊賢者,有旌裡祀冢。
公孫子在主拓,圖書安于是,公精靈著存亦在是,何必涑水,可無表顯。
縱不為濂溪精舍,亦當專賢人之俎豆。
元公孫使之有田以祭,溫公孫忍不能活其身。
江人士不早以告我,豈獨有位者罪哉?”遂辍俸為之倡,郡侯趙王獻和之。
其世家與士知義者,鹹相以赀。
命郡椽史市材傭工,即學東偏隙地,興建祠堂,像公而奉之。
别為舍其左居,公孫俾主祠事,視昔與庑下亵而不嚴者異于是,衆鹹曰宜。
公學本孔氏達道達德九經之誠,其要在謹獨不自欺。
循以推之君親、長幼、朋友、夫婦,積而充之家國天下。
殊鄰絕域,狠暴奸宄,迩飲遠慕,暫毀終服,以至沒世不忘。
自契臯伊傅周召之功不見,而人以儒為迂。
孔顔曾孟之學不傳,人以儒為庸。
漢仲舒德勝其才,唐退之文過其質,宋周程朱張有其學而無其位,兼得之者惟公。
奈何王安石之僞行,終始禍其國。
公之誠心直道,不究厥效。
非三代之道不如秦漢,無亦時多儒不善擇耳,況汴而浙乎!公自處迂庸,卒非詭智速利者所及。
至再閱興壞而愈明,人愈敬之。
嗚呼,真儒之道如此哉!與二程子出處語默多同,朱文公因其書,爰有綱目,述作之旨亦同,如日星行世。
然南方學者,不思實踐。
剽經訓為虛文,政宣之弊尤甚。
仗節死義者雖不乏,而敗類無廉恥者皆是。
則揭章公之學,行以磨砺薄俗,實今日急務。
中原學者,同公之鄉而熟其為人,亦當緻知力行之并進,為文質彬彬之君子,斯侯之志欤?侯直聲遠聞,鹹願民其下。
祠成,将移雄部,勖郡寮善視鎮,使有恒食,無怠世守。
江人以友潛嘗共學焉,而知其故,屬筆以書,不敢辭也。
是年秋,廬山王友潛記并書。
翰林直學士承直郎呂師順篆額。
至正己醜冬月上丁,郡幕官經曆張汝翼、知事齊光祖、照磨陳應昌,恭祀先聖,複詣谒大師溫國公祠。
時裔孫司馬潤出示公圖像官诰,神采具存。
又繼以石碑遺墨視之,乃前憲副張君建祠設像之初紀也,而石則毀于大德丁酉歲,讵今五十年。
幸司馬氏世守弗墜,于是知事齊君玄齋,贊協同寅,重樹其石。
蓋有以見玄齋公之克敬先賢,而善繼張憲副之志雲。
文仍舊貫,事刻新題。
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至正九年十月之望,前鄉貢進士江州路儒學正戴懋和謹識。
《景星書院大成殿記》:昔宋氏以五緯集奎,開文明之運。
蓋嘗狹陋漢唐,規複三代。
自國都郡邑儒宮庠序之制,既饬既嚴,鹹有儀則。
豐物備禮,罔不殚盡。
至凡先聖钜公裡居宦曆,栖寓谪遷之次,并建置書院,以緻稽古尚賢,作興士類之意。
嗚呼,盛哉!浔陽為郡,曆載茲久。
有唐宗臣曰谏議渤者,嘗刺是州。
方是時,昌黎韓公以道德文柄倡天下。
其誦公之出,謂峻行巍名,必瑞當世,如景星鳳凰争先快睹。
故後之學者,考按圖志,即其故居,揭是目以奉遺德,以诏多士。
而公之廬阜舊隐曰白鹿洞者,今又為南康學,茲不概舉。
然則升斯堂,道盛德,雍容俯仰,高山景行之思,得無介然乎?何獨是人專美有唐,以火昆耀簡冊,流芳後來,而吾曹恭然為是沒沒也?且宋以文治轶前古,南渡來,瓯嶺雖閩無讓洙泗,鴻儒碩士相望繼起,中間懷材負器,蔚為時賢,照映九江者,顧豈乏人。
惜無昌黎钜公,稱詠贊辨,照灼鼓舞,而為之倡也,豈有之而往以殊方未見也。
至元乙亥,我國家奄踐全宋,混一九有,大凡列郡名城市無易肆。
後三年,朝議置行壹維揚。
厥後以九江為交廣荊湖閩浙之會,移莅茲郡。
今江西湖東道憲使、青崖魏公時方以侍禦史适貳台端,下車之始,禮谒緻奠。
首以舊學卑隘,壞漏弗稱,議徹故宇而更新之。
山長袁舜龍、甘楚材等,承命不辭,惟敬惟謹。
乃徵工較力,用度材,裁冗費,節恒用,裒其羨赢。
久之積楮弊,為纟昏四千五伯有奇,米碩餘貳百。
仍俾史侯兼董其役,實以至元乙酉五月肇功,閱三月落成。
自殿序堂庑齋庖門陛,凡為若幹區。
而層檐巨棟,增饬有加,輪奂惟新,百廢具舉。
至若仰廬山之奇秀,俯澄江之浩渺,瞻企流風,顧挹清曠,殆可想而得也。
于是九江之士,樂其教育作成之惠,乃走書憲副雪崖馮公,鹹鹹願石以著茲美。
比者兩公合辭,俾叙始末。
顧為蕪陋之文,不足以稱副之盛續。
然兩公世好義,豈得辭,遂次其言于右。
既又進而言曰,為兩公魏氏自靖肅而上,大參諸公,世著令德。
且靖肅以赴義蹈難,聳動一時,稱重四海。
馮氏自臨海松庵而下,正色立朝,英概凜凜,皆是中州厚德高風偉節,大義炳然。
茲與谏議颉颃,非凝之私所能議拟。
然凝自稚齒以來,方事經讀,側聞先生長者之間,固已熟其盛烈。
兩公又能以宏才世學為時顯人,雅範清規,克荷先訓,複恐東南之士,未或前聞也。
用是不複牢讓,是則景星之雲,嗣當有在。
而兩公之倡,夫豈以興作之盛,循故事,
至元三十年夏,得司馬溫公七世孫鎮于生舍,貝周其饑困,問其先,則宋靖康後徙越州。
公曾孫備解榮州,守道死江州,遂葬而家。
公三子,童唐早亡,而康為之嗣。
康二子植、桓,而植以嫡長為小宗,兄弟宗之。
植生備,備生逖,逖生拯,拯生堅,堅生鎮,皆世嫡長。
五世之宗易,而太宗不遷。
凡今之司馬氏留越派洪者,其宗子當在江。
侯曰:“公作《治鑒》,繼《春秋》,為萬世正名分,著撰皆準經範。
俗學,行為先師,俱在祀典。
古之尊賢者,有旌裡祀冢。
公孫子在主拓,圖書安于是,公精靈著存亦在是,何必涑水,可無表顯。
縱不為濂溪精舍,亦當專賢人之俎豆。
元公孫使之有田以祭,溫公孫忍不能活其身。
江人士不早以告我,豈獨有位者罪哉?”遂辍俸為之倡,郡侯趙王獻和之。
其世家與士知義者,鹹相以赀。
命郡椽史市材傭工,即學東偏隙地,興建祠堂,像公而奉之。
别為舍其左居,公孫俾主祠事,視昔與庑下亵而不嚴者異于是,衆鹹曰宜。
公學本孔氏達道達德九經之誠,其要在謹獨不自欺。
循以推之君親、長幼、朋友、夫婦,積而充之家國天下。
殊鄰絕域,狠暴奸宄,迩飲遠慕,暫毀終服,以至沒世不忘。
自契臯伊傅周召之功不見,而人以儒為迂。
孔顔曾孟之學不傳,人以儒為庸。
漢仲舒德勝其才,唐退之文過其質,宋周程朱張有其學而無其位,兼得之者惟公。
奈何王安石之僞行,終始禍其國。
公之誠心直道,不究厥效。
非三代之道不如秦漢,無亦時多儒不善擇耳,況汴而浙乎!公自處迂庸,卒非詭智速利者所及。
至再閱興壞而愈明,人愈敬之。
嗚呼,真儒之道如此哉!與二程子出處語默多同,朱文公因其書,爰有綱目,述作之旨亦同,如日星行世。
然南方學者,不思實踐。
剽經訓為虛文,政宣之弊尤甚。
仗節死義者雖不乏,而敗類無廉恥者皆是。
則揭章公之學,行以磨砺薄俗,實今日急務。
中原學者,同公之鄉而熟其為人,亦當緻知力行之并進,為文質彬彬之君子,斯侯之志欤?侯直聲遠聞,鹹願民其下。
祠成,将移雄部,勖郡寮善視鎮,使有恒食,無怠世守。
江人以友潛嘗共學焉,而知其故,屬筆以書,不敢辭也。
是年秋,廬山王友潛記并書。
翰林直學士承直郎呂師順篆額。
至正己醜冬月上丁,郡幕官經曆張汝翼、知事齊光祖、照磨陳應昌,恭祀先聖,複詣谒大師溫國公祠。
時裔孫司馬潤出示公圖像官诰,神采具存。
又繼以石碑遺墨視之,乃前憲副張君建祠設像之初紀也,而石則毀于大德丁酉歲,讵今五十年。
幸司馬氏世守弗墜,于是知事齊君玄齋,贊協同寅,重樹其石。
蓋有以見玄齋公之克敬先賢,而善繼張憲副之志雲。
文仍舊貫,事刻新題。
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至正九年十月之望,前鄉貢進士江州路儒學正戴懋和謹識。
《景星書院大成殿記》:昔宋氏以五緯集奎,開文明之運。
蓋嘗狹陋漢唐,規複三代。
自國都郡邑儒宮庠序之制,既饬既嚴,鹹有儀則。
豐物備禮,罔不殚盡。
至凡先聖钜公裡居宦曆,栖寓谪遷之次,并建置書院,以緻稽古尚賢,作興士類之意。
嗚呼,盛哉!浔陽為郡,曆載茲久。
有唐宗臣曰谏議渤者,嘗刺是州。
方是時,昌黎韓公以道德文柄倡天下。
其誦公之出,謂峻行巍名,必瑞當世,如景星鳳凰争先快睹。
故後之學者,考按圖志,即其故居,揭是目以奉遺德,以诏多士。
而公之廬阜舊隐曰白鹿洞者,今又為南康學,茲不概舉。
然則升斯堂,道盛德,雍容俯仰,高山景行之思,得無介然乎?何獨是人專美有唐,以火昆耀簡冊,流芳後來,而吾曹恭然為是沒沒也?且宋以文治轶前古,南渡來,瓯嶺雖閩無讓洙泗,鴻儒碩士相望繼起,中間懷材負器,蔚為時賢,照映九江者,顧豈乏人。
惜無昌黎钜公,稱詠贊辨,照灼鼓舞,而為之倡也,豈有之而往以殊方未見也。
至元乙亥,我國家奄踐全宋,混一九有,大凡列郡名城市無易肆。
後三年,朝議置行壹維揚。
厥後以九江為交廣荊湖閩浙之會,移莅茲郡。
今江西湖東道憲使、青崖魏公時方以侍禦史适貳台端,下車之始,禮谒緻奠。
首以舊學卑隘,壞漏弗稱,議徹故宇而更新之。
山長袁舜龍、甘楚材等,承命不辭,惟敬惟謹。
乃徵工較力,用度材,裁冗費,節恒用,裒其羨赢。
久之積楮弊,為纟昏四千五伯有奇,米碩餘貳百。
仍俾史侯兼董其役,實以至元乙酉五月肇功,閱三月落成。
自殿序堂庑齋庖門陛,凡為若幹區。
而層檐巨棟,增饬有加,輪奂惟新,百廢具舉。
至若仰廬山之奇秀,俯澄江之浩渺,瞻企流風,顧挹清曠,殆可想而得也。
于是九江之士,樂其教育作成之惠,乃走書憲副雪崖馮公,鹹鹹願石以著茲美。
比者兩公合辭,俾叙始末。
顧為蕪陋之文,不足以稱副之盛續。
然兩公世好義,豈得辭,遂次其言于右。
既又進而言曰,為兩公魏氏自靖肅而上,大參諸公,世著令德。
且靖肅以赴義蹈難,聳動一時,稱重四海。
馮氏自臨海松庵而下,正色立朝,英概凜凜,皆是中州厚德高風偉節,大義炳然。
茲與谏議颉颃,非凝之私所能議拟。
然凝自稚齒以來,方事經讀,側聞先生長者之間,固已熟其盛烈。
兩公又能以宏才世學為時顯人,雅範清規,克荷先訓,複恐東南之士,未或前聞也。
用是不複牢讓,是則景星之雲,嗣當有在。
而兩公之倡,夫豈以興作之盛,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