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千七百七十

關燈
署,其廣袤畝三十有七頃。

    則自辯章鄂省,貫公宣憲兩府,赀以倡焉,楮弊以缗計,三千七百五十。

    承其事,樂于自勸,潭守而下,及其屢城以缗計,七萬三千八百有奇。

    材以木計,為幹二萬二千六百有奇。

    瓦甓以枚計,合二百萬有奇。

    借力僦工以人計,最一十萬有奇。

    工之直日,予則悅于相役者。

    殿于中屋以間計七楹,于殿之四周,暨其颠以瓦,三十有八。

    北其殿者,高羸五尺,堂于殿之後。

    所其師生講習,為間五之。

    序于西東者,衍堂之數,三十有六。

    辟三塗之門于殿序之南,為間如堂。

    門于南曰靈星,以表周垣。

    達三途臨逵路焉。

    廟完則會其餘才羨缗,環廟而廬者,為間四十。

    市田而獲者,為畝凡缺。

    田廬之歲八月,僦祠宇經費,胥此出焉,廟益有所賴以勿壞。

    是役也,始元年秋,訖二年春。

    宣副智侯受益,實躬任其事。

    口畫指授,日至而躍其勤。

    長憲識笃耳公,又時率其屢而往按焉。

    方廟皇之後興,王公宏既倡憲議,已而使于宣府。

    會右丞答思公谙溥公繼至領使,一究厥心,用能垂期月而事鹹集,興钜後而民靡搖。

    潭之缙紳逢掖,以及闾巷田野觀者,詫曰,皇之祠之雄之崇,不特肩夫子之宮,而甲湘之南矣。

    鄂省湘宣憲數公,若撫字于湘,鹹以偉湘之祠,惠湘之民以興起,湘之人沐皇之靈之虔之思,其可既乎?不有以贲厥時功,石諸王祠,數公之績,将無以激示來者。

    于是宣憲兩府書其事,以宣屢吳掾思義來宣請記。

    既承乏,使湘廟皇之舉,職所當然。

    而竟未能然。

    今數公則然,記其可辭,遂書古聖人代天養人,與夫教之者,授掾義歸刻之。

     【輿地紀勝】 碑記《屈大夫碑》郦道元《水經》雲:湘陰之汨羅口,有屈大夫碑,而字滅無迹矣。

    《黃陵廟碑》。

    在黃陵廟,唐韓文注雲,廟在湘陰縣東八十裡,韓文公有碑,既傳師書。

    又梁開平中,楚王亦有廟碑。

    《湘陰二妃廟碑》。

    柳子厚文。

    《雲龍寺記》。

    在衡山縣嶽山之雲龍寺有記,岑文本撰。

    《嶽麓書院碑》。

    在嶽麓書院道左,乃唐李邕撰并書。

    《俨禅師碑》。

    在唐興寺,唐劉夢得撰。

    延壽院紀事碑。

    即在城報恩光孝禅寺也。

    晉天複中,楚武穆王,命翰林學士唐遼,立延壽禅院紀事碑。

    《北崇勝禅寺碑》。

    寺在城中,有唐鹹通元年碑,斷缺不可讀。

    《月庵果禅塔銘》。

    在善化之道林寺中。

    《寶林禅師塔銘》在善化縣之道林寺《南嶽真君碑》《容齊随筆》之開元十二年,趙頤正撰,蕭誠書。

    《嶽麓山寺碑》。

    唐開元中,李邕撰并書,在善化縣之惠光寺。

    《鄭華南紀異碑》。

    在李邕碑陰。

    《義興禅師碑》。

    在善化之靈泉山顯聖寺,唐盧肇撰。

    《彌陀和尚碑》。

    在衡山之勝業寺,柳子厚撰。

    《唐禦史劉著碑》。

    在衡山之南台寺,唐天寶希遷禅師遊南,為庵于台上,禦史劉著有碑。

    《法澄和尚碑》。

    在衡山之雲峰景德寺,柳子厚撰。

    《瑤律禅師碑》。

    在衡山之衡嶽寺,唐皇甫撰,王翊書。

    《五寺碑》。

    在衡嶽寺前,唐李巽撰,羅中立八分書。

    《關羽廟祝文》。

    在益陽縣前,大中元年,裴休後記,程嗣真記,字多漫滅。

    《柳子厚般舟和尚碑》。

    在南嶽山陀峰下之彌陀寺。

    寶曆元年,題劉摯詩雲,寺久荒廢不足往,念有子厚彌陀碑。

    《威武王廟石刻》。

    去潭州十裡,至三沙有廟在西岸。

    天二年,馬殷為馬援建廟,有天二年後刻在廟中。

    《洞事觀碑》。

    在善化之萬壽、觀,晉開運二年李弘阜撰。

    《漢高文廟碑》。

    在湘西嶽麓下,唐大中十一年,有重碑銘。

    《賈誼井文》。

    唐正元中,賈耽有井文刻于石。

    《大圓禅師碑》。

    在甯鄉之大氵為寺,唐鹹通中鄭愚撰碑。

    《嶽麓寺詩》。

    《集古錄》雲,唐沈傳師撰并書,在嶽麓。

    《嶽麓道林寺碑》。

    歐陽詢書。

    《張謂長沙風土記》。

    《唐詩紀事》雲,張為奉使長沙,嘗作長沙風土記。

     【江陰志】 《報恩光孝寺新沙記》:自浮圖氏入中國,千有餘歲。

    道盛徒縣,天下名山勝地,盡為所有。

    大刹千楹,衆至數百人,魚鼓之聲镗然。

    圓頂方袍,雁行麋至。

    趺坐展缽。

    不問所徒來,充足飽滿而後去。

    其米鹽細碎,用物衆多,與巨室等。

    為住持者,責在一身。

    非道行禅學,足以服人,智慮才幹,足以集事,未易勝其任。

    兼是二者,吾于長老洽公見之。

    乾道元年,洽公來住寺事,宗風既振,檀施雲萃,興利補壞,庶務畢舉。

    唯是樵爨,日市于郊,時遇乏絕,人苦旰食。

    思所以為長久之計。

    會實池鄉有沙漲出江中,乃請于官,願準甲令撥以入寺。

    郡既從之,衆大歡喜。

    合辭來告,欲紀其事。

    勒之堅珉,傳示不朽。

    客有過而谂曰,利之所在,人為贲育。

    數十年後,漲沙日廣,土毛日增,得無動心于斯者?小人嚣訟侵攘,士大夫依執豪兌支,師有遠慮,嘗及是哉。

    洽公革展然應之曰,我佛以不貪化人,使之樂施錢财珍寶。

    肢節手足,一無所吝。

    若反侵之以饑僧衆,是不仁之甚者。

    即我教中,得輕垢罪。

    矧寺以報恩光孝名,是惟徽廟薦嚴,香火道場。

    為巨子者,尚忍争乎?法不可行,義不容犯。

    雖曆千萬年,其何慮之有。

    餘聞其說而善之,謂其合于天理而當于人心,乃為之書。

    三年閏月望,左從事郎,充江陰軍軍學教授章洽記并書。

    唐劉夢得《浪淘沙辭》九首:九曲黃河萬裡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洛水橋邊春日斜,碧流輕淺見晾砂。

    無端陌上狂風意,驚起鴛鴦出浪沙。

    汴水東流虎眼紋,清淮曉色鴨頭春。

    君看渡口濤沙處,渡卻人間多少人。

    鹦鹉洲頭浪風立沙,青樓春望日将斜。

    禦泥燕子争歸舍,獨自狂夫不憶家。

    濯錦江邊兩岸花,春風吹浪正濤沙。

    女郎翦下鴛鴦錦,将向中流定晚霞。

    日照澄洲江霧開,淘金女伴滿江隈。

    美人手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文觸山回。

    滇史卻入海門去,卷起沙堆信雪堆。

    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沈。

    千濤萬灑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流水濤沙不暫停,前波未滅後波生。

    令人忽憶潇湘渚,回唱迎神三兩聲。

     司空圖《浪淘沙》:不必長漂玉洞花,曲中偏愛浪淘沙。

    黃河卻勝天河水,萬裡萦纡入漢家。

    唐《皇甫松集》灘頭細草接疏林,浪惡魯船半欲沉。

    宿鹭眠洲非舊浦,去年沙觜是江心。

    蠻歌豆蔻北人愁,松雨蒲風野艇秋。

    浪起交鳥青鳥眠不得,寒沙細細聽江流。

     唐李君虞《度破讷沙》二首:眼見風來沙旋移,輕年不省草生時。

    莫言塞北無春到,縱有春來何處知。

    波讷沙頭雁正飛,辟鳥鹈梁上戰初歸。

    平明日出東南地,滿碛寒光生鐵衣。

    陸龜蒙《新沙》:渤氵解聲中漲小堤,官家知後海鷗知。

    蓬萊有路教人到,應益年年稅紫芝。

    宋歐陽修《風吹沙》:一本題上有北字。

    北風吹沙千裡黃,馬行确荦悲摧藏。

    當一作窮冬萬物慘一作無顔色,冰雪射日生光芒。

    一年百日風塵道,安得朱顔長美好。

    攬鞍鞭一作起鞭歸馬行勿遲,酒熟花開二月時。

    《公是先生總集·宿烏沙》:朝離巴陵岸,暮援烏沙汀。

    大江屢回環,反顧猶洞庭。

    月色奪暗日,舟人各宵征。

    東南浮雲際,極望都冥冥。

    不辨水與天,高低皆見星。

    分明銀河流,來與江漢并。

    安得數尺槎,漂然向天廷。

     宋王荊公《汀沙》:雪漫漫,水溶溶,睡鴨殘蘆霭中。

    歸去北人多憶此,家家圖畫有屏風。

    漢《許後傳》:妾欲作某屏風,張于禁所日,故事無有。

    李白詩:湖南七郡凡幾家,家家屏障書題偏。

    王逢原《山茶花》詩:江南池館厭深紅,零落山煙山雨中。

    卻是北人偏愛惜,數枝和雪上屏風。

    宋陸放翁《沙頭》:遊子行已遠,沙頭逢暮秋。

    孫劉鼎足地,荊益犬牙州。

    鼓角風雲慘,江湖日夜浮。

    此生應衮衮,高枕看東流。

     宋劉屏山:沙頭溪鳥涑鳥寒相傍,老樹跚枝拂浪。

    前村急雨漲灘流,日暮漁舟撐不上。

    宋石湖範成大《上沙》:水邊犬吠隔疏林,籬落蕭森日半陰。

    繁可鎖紅春意淺,晚梅飄粉莫寒深。

    《金沙》:沙中麸金燦然,人或钅束取多不成。

    莊嚴福地守靈仙,不為人間計子錢。

    一掬斓立扁光照眼,路傍饞隸枉流涎。

     宋楊誠齋《岸沙》:水嫌岸窄要沖開,細蕩沙根似翦裁。

    蕩去蕩來元不覺,忽然一片岸沙摧。

    又《海岸七裡沙》:大風吹起翠瑤山,近岸還成白雪團。

    一浪攙先千浪怒,打崖裂石與君看。

    行人莫近岸邊行,便恕波頭打倒人。

    若道岸高波不到,玉沙獵濕萬痕新。

    又《海岸沙行》:海濱半程沙上路,海風吹起成黃霧。

    行人合眼不敢觑,一行一步愁一步。

    步步沙痕設芒履,不是不行行不去。

    若為行到無沙處,甯逢石頭齒豐刀足拇。

    甯踏黃泥濺袍礻誇,海濱沙路莫再度。

    龍太初《詩海繪章集·詠沙》:茫茫黃出塞,渺渺白鋪汀。

    鳥過風平篆,潮回日射星。

     劉後村《十五裡沙》:隻見如山白浪飛,更堪動地黑風吹。

    渺茫直際九州外,淘湧常如八月時。

    河伯豈能窮海若,靈胥僅可吓吳兒。

    惜無散發騎鲸友,共了南遊一段奇。

    又《崇化麻沙道中》:經行愛此人煙好,面俯清溪背負山。

    豐舟定何妨呼渡去,小橋不礙負薪還。

    遠聞清磬來林杪,忽有朱欄出竹間。

    深處安知無隐者,蔔聆容我設柴關。

    《江湖集·沙頭》:寂寞初冬候,沉沉夜氣清。

    宿雲江樹冷,翻月浪花明。

    漁水橫深浦,龜更度遠城。

    高沙魚米賤,随在有歡聲。

    宋《劉忠肅公文集·清明後一日下沙》:微風吹,幸陰睛,笑側吟鞭十裡行。

    時節早蠶生谷雨。

    人家新火接清明。

    衮衣犢鼻均無物,籬晏鳥雲鵬各有情。

    欲挹浮丘挽春馭,尊壘安得瀉東瀛。

     宋《許倫集·老婆娑》:河之北沙,名馬行沙,面俱動。

    不怕沙頭納納行,男兒報國一身輕。

    斬可拟變黃河水,卻挽天河洗甲兵。

    宋蘇洞《稅馬盤沙,二十餘裡》:故裡何人起卧龍,飄然琴劍隻西東。

    馬頭忽與長安近,又聽三茅觀鐘。

    宋劉安《玄妙》二首:軒窗高下傍岩隈,花木層層取次裁。

    誰道山深春色晚,等閑桃李已齊開。

    飛山方髟弗髟如天竺,環合峰巒一徑通。

    何日再來亭上宿,靜聽猿叫月明中。

     宋《任希夷文集·盤沙行》:錢塘江狹沙成路,潮水來時人欲渡。

    沙随浪沒未容知,人恕潮回且争去。

    倉皇競同蜂奔,隻尺直恕蛟龜怒。

    狂風一作浪如屋,可憐有時迫昏暮。

    長江渺渺前無航,平沙茫茫絕歸處。

    幾人到此不複反,海水四來更東注。

    君不見,祖龍英雄吞九州,臨此江波尚懷懼。

    濟川舟楫果何人,莫說稻穰與芒履。

    龐公今為鹿門行,将歸更作盤沙賦。

    我衰絕望鈞連鳌,三複君詩返予步。

     《儀真志·過沙南》:幽意樂雲水,輕舟刀拂浪花。

    晴沙卧林影,遠日在天涯,驚飚激頹波,歲月已峥嵘。

    玉梅行犯臘,江柳欲回春。

    南山浮霁色,飛翠入江城。

    豪賈不知愁,煙渚發行舟。

    高帆挂落日,疊鼓下汀洲。

    樽中山影度,波上夕陽流。

    蕭聲轉前浦,餘恨滿倡樓。

    元張獻武王弘範《壓沙懷古》二首:春宮漢苑為功名,梵寺何由也廢興。

    試問雪香亭上月,向人脈脈不能應。

    又:桃花慣聽玄都觀,萬樹黎花是壓沙。

    一夕春風俱掃地,雪香亭下盡葉麻。

    又:已聞春日雪生香,更着秋來葉醉霜。

    到此春秋無一物,不堪回首吊興亡。

     元《何太虛集·黃沙道中》:深淺柴煙曲塢間,杉皮小屋繞幽潺。

    紫苔青石梅花路,随處閑看雪後山。

    又:《雪中重過黃沙》:環環蹬屢折,剡剡峰争回。

    木陰與石浃,梅花抱泉開。

    長思黃沙好,每待春雪來。

    陽和發坤厚,寒英雨失貞材。

    亂雲賈餘勇,陰飚行新媒。

    重成一種雪,步步當裴回。

    杉竹懸明水,琚廠市清衰。

    叢石動溪響,叫吭出林隈。

    含欣耦孤策,迎賞元刂蒼苔。

    夙昔多新友,茲焉起餘懷。

     元《東洲杜國英集·匾擔沙》:一抹黃沙水拍天,沙名匾擔古今傳。

    糧艘過處如山重,說與潮神好着肩。

     元《張伯雨集·涉當江沙》:冰底沙流曉未枯,前馬丘探策似疑狐。

    與飛上圖山了,錯寫寒江待渡圖。

    《小山雜著集·外沙》:水寒似我心無渾,山老于人意轉親。

    有此溪山長作伴,不妨高卧漳江濱。

    清源胡仲虧《江湖續集·送丁仲圭歸合沙》:去秋曾作送行詩,又見貞人話别離。

    楊柳柔條未堪折,梅花聊贈歲寒枝。

     劉克遜《江湖續集·抵合沙作》:近城夾道萬株松,八面無非水路通。

    督府壯為天下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