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千七百七十

關燈
十六麻沙 長沙府十九 詩 文學正林應龍撰《新建儒學之碑》:皇帝神聖武文,體元開統,撫有方夏,遐迩卑臣。

    至元十三年春正月,下潭州,士民按堵如故。

    越三日,學官偶弗戒,于火悉焚之。

    潭為東南名藩,業文者半,是學尤不可一日廢。

    聖朝以潭介荊衡間,掎五嶺,控重湖,分行省鎮焉。

    故名公賢相,來莅茲土者,率以學為重事。

    第大邦新定,多務未遑。

    明年政修人安,平章公有命依舊址,創新學。

    首歸悍卒所據地,繼給木以助,而為之倡。

    方鸠工集材,而有征海之役。

    乃委府官董厥事,乃留戎校督厥工。

    學徒慶悅,師作友應,富獻力,貧效勞,翕然相與經始。

    瞻學有土,多荒少入。

    除給外,磬其所有以供費。

    逾年而後成,宏壯美麗視前有加。

    初廟立,屋峻甚。

    市瓦小弗稱,官複畀以巨且厚者複焉。

    于是有殿巋然,有堂巍然,三門前峙,兩庑旁翼。

    可以安神,奉祀薦;可以集生徒,隸事業矣。

    雖齋祠亭閣庾帑庖未悉備,亦次第告厥功。

     夫以邦人新服厥命,名奠攸居,而學乃厄于火,豈斯文果将喪,邦不有大人出而力名之宗,則斯道何所立欤?且道不依形而立,固不以不以學之興壞而為存亡。

    然有學,此有教。

    教之所在,道之所在也。

    是以前代帝王,莫不有學。

    虞曰庠,夏曰序,商曰瞽宗,周曰類宮。

    至庠于黨,序于遂,雖一家猶有塾,皆所以修道也。

    故學莫盛于四代,而治莫盛于四代也。

    迨漢學猶仿古,而人昧于道。

    始以儒名家。

    自儒家之名立,而後人争以家自名,而道其所謂道。

    籲,道一而已,外此豈他有所謂道哉?他亦非吾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也。

    此由漢以來,千百年間,治日常少,亂日常多,皆斯道不明之故。

    夫所謂道者,仁義禮智之性,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之倫。

    是以古之人,凡身齊家,以至于治國平天下,率不外是。

    蓋人之生也,皆有是性,皆有是倫,誰能不由斯道。

    苟不由斯道,則非人矣。

    此教之所以不可不明,而學之所以不可不建也,否則人道其能一日立乎?孟子曰,有王者起,必來取法。

    以有天下者,必有學也。

    今上混一區宇,州縣皆有學,治理風化,将遠追帝王之盛。

    是以公奉命此來,不待息馬授戈,而亟庠序之教者,可謂知所本矣。

    自今以往,吾黨之士,群遊新學,盍知所以立教之意,相與學問思辯,求古所謂道而共行之。

    窮則善其身,達則施諸人。

    庶幾化行俗美,措世于安,斯無負我公今日主張大教,興複斯文之盛心。

    公為人正直方大,得相臣體。

    其愛民重士,皆本于誠。

    下江南百餘城,猶破竹之易。

    功成不伐,惟以附百姓為念。

    安富恤窮,興利除害,日孜孜于政,真勳在社稷,而德及生民者矣。

    創建行省,其壯麗既足以示威;又前立危谯,貯鼓角以竦人膽聽。

    今文廟一新,氣象宏美。

    複為南州冠。

    公于政教,可謂兩盡,非知所本,能如是乎?是不可以不記。

    李琳撰《重建大成殿碑》:國朝聲教被環海,仲尼道化相遠迩。

    潭郡甲重湖,儒先以道鳴。

    黉于冠蓋劇骖,稱潇湘洙泗。

    天曆元年冬,龍飛禦極,綸音誕敷。

    申饬學校風化之源,敦勸勉勵。

    而郡之文廟适完,巍冠湘楚。

    先是泰定四年冬,大成殿,延及齊舍廊庑祭器所儲,惟宣明閣巋然存,康廪積糧仍墉其峙。

    憲府建明,湘間議克,合诹郡規,畫新是圖。

    共惟先聖,海宇所通祀,而廟庭像飾,一燭而燼,證之蒼姬,麟筆所書,蓋嘗紀意。

    雖廢興麗于數,而建立存乎人。

    蓋此道為天地民物之所寄,事若緩而實急。

    郡集州邑之官于潭者,敦禮勸誘。

    尚義而家贍給者,歡踴力協。

    有不俟勸而樂輸者,彙其所助。

    如車兩輪,翼六翮。

    于是翳,畚瓦礫,堅其土庶,杵築并作。

    以明年夏四月甲午程工畫堵。

    钜材碩植,輻辏而至。

    匠石輪輿,各當其任。

    六月壬子大合樂舉梁,绂雲湧,醪歌偉。

    憲使大中王公克敬,慨念斯文,力維興建,是日集寮緻祀奠。

    宣中奉公闾闾,帥乃屢鈞捐奉旌助。

    累骈,歡聲叢。

    廉轺踵至,益加勉勵。

    憲使中議公管不八,通議呂公祯,憲副承德公八十,朝散白公铎,憲佥儒林劉公藝,朝列公忽都不丁,經曆承務韓公久直,照磨承事王公濟,布公衛道,以底于成。

    湘阃寅協,隆儒敦化。

    宣慰使正奉公萬奴,中奉公闾闾,副使朝列公忽魯忽秃,經曆承直秦公從政,都事承事錢伯圭。

    将仕佐趙煥,翁公勤克濟。

    勖哉偉績,郡侯關關中順,恪乃心力,及茲竣事,祭器範金亦就甄。

    奂輝麗藻黻,端嚴如阙裡。

    至至元十三年春正月,潭初職域方。

    越三日,學宮毀當塗群部士之饒于赀者,按圖分構。

    曆三載始備。

    茲歲月未及半而臻完,功複倍。

    仰稽先聖之集大成,自驺孟氏開牖始終條理。

    聲金振玉,铿萬古。

    晖揭殿庭。

    值昭代,崇文光,增徽号,樂以大成,飨祀偏北南。

     日月九霄,有目畢睹。

    霆飚八極,有耳悉聆。

    矧潭為會府朝之建,所以肅瞻響,嚴敬共,蓋風教之所感孚,人才世道之所關系。

    教于六合同文霆之際,化行于諸儒演濂洛之區。

    于此率先以最衆力,作新以昌士氣。

    砥念扁荷,暑寒弗渝。

    既勤且敏,以諧就榘。

    即六經大心宇為宮庭,三綱五常為棟楹。

    石寫礎日用,齊餘力。

    辭華,拾科芥,亦各識性分擴充之廣居。

    盛矣哉!每見漢文翁守都,建禮殿,及象七十二子,飾勵郡國,歲進士餘人。

    後仿其式,并立學官。

    以西都循良,推心如是。

    石室祠之,更千餘年,來者忻慕之。

     劉賓客夾刂夔言釋奠,古止辟雍,以州二丁牲币會計,諸郡歲費四十萬。

    請節其資,興學校。

    以真元朝士,持議如彼。

    汗簡載之,猶有餘論。

    曆數百年,識者或淺之。

    而此幹化樞而庭春,啟道而戶曉。

    棟漢之隆,唐之陋。

    革般佩,泳莪遊藻。

    麓霁湖光,映帶欄。

    俨若親承,事大成教父。

    父扣指喻,如河汾通。

    銘篆罔極之恩,何其幸欤?侯征紀成琳讀書于此,冠而遊薊,垂老隐湘茨。

    及睹候泮之闳麗光偉,時衆龐皓卿飲,歌弦摩抄。

    綠镌誦,勉勵盛心。

    敦勸遺愛,為方來勸。

    若協助名數,登載出納,紀之别镌,乃系之以辭曰:維郡文黉,奠城之南。

    殿庭昔,玉映荊潭。

    豆笾笙镛,冠蓋聚萃。

    礫埃于燼,乃麗于數。

    千旋以道,建立在人。

    勉勵敦勸,啟橐指困。

    杯堅植,輻辏而至。

    畫堵程工,輪輿畢枝。

    巍然先聖,萬世所師。

    功柱三極,德彌四維。

    新新大運,最初崇尚。

    宇宙開朗飚雲動湯。

    六經妙用,與造化俱。

    侯務所先,砥志弗渝。

    以淑人心,以隆風教。

    揭茲宏規,獲其遠效。

    條鬯禮樂,樹立綱常。

    濟濟紳佩,洙泗潇湘。

    冕圭藻毂,霄馳日黻。

    殿既完,岩詹共肅。

    森嚴壯觀,遊泳升平。

    秩若理,集大成戎。

    歌侯類,達之大史。

    刻辭牲石,綿千儀祀。

     李邕《嶽麓寺碑》:夫天之道也,東仁而首,西義而成。

    故清泰所居,指于成事者已。

    地之德也,川浮而動,兵鎮而安。

    故耆以居,取于安定者已。

    已茲寺,大抵厥旨玄同。

    是以回向度門,纏于郭右。

    仰止淨域,刊乎岩巅。

    寶堂岌于太虛,道樹森捎于曾堵。

    無風而林壑肅穆,不月而相事澄明。

    化城未真,梵天獵俗,名稱殆絕。

    地位嘗高者,不其盛欤?麓山寺者,晉大始四年之所立也。

    有若法崇禅師者,振錫江左,除結澗陰。

    嘗與炎漢。

     太宗長沙清調,棟宇接近,雲霧晦冥,赤豹文狸。

    女蘿薜帶。

    山隻見于法眼,窦後依于佛光。

    至請舊居,特為新寺。

    禅師洎翌日弘聚,謀介衆表之明诏行矣。

    水臬有制,丘墟盡平。

    太康二載,有若法導禅師者,莫知何許人也。

    默受智印,深入澄源,不壞外緣,而見心本,無作真性,而注福河。

    大起前功,重啟靈應。

    神僧銀色,化身文餘。

    指定全摸,标建方面。

    法物增備,壇供益崇。

     廣以淩雲之台,疏以布金之地。

    有若法愍禅師者,江夏人也。

    空慧隻铨,寂用同辔。

    慈目相視。

    淨心相續覆萬法,安住一歸。

    注大道經,究上來理。

    永托茲嶺,克終厥生。

    逮宋元徽中,尚書令湘刺史王公諱僧虔,右軍之孫也。

    信尚敬田,作為塔廟。

    追存實相,加名實山。

    矢攵乎弓治筆構,陶甄意匠。

    留書藏石,緘妙俟時。

    候法宇之傾低,期珍價以興葺。

    遠慮将久,遺事未彰。

    梁天監三年,刺史夏侯公諱祥,了義重玄,别構正殿。

    紹泰二年,刺史王公諱淋,律師法賢,或在家出家,或聞見眼見。

    建涅像,開甘露門。

    長沙内史蕭沉,振起法鼓,弘演梵言。

     繼扌建槌于景锺,納貝葉于層閣。

    陳司空,吳明徹,隋侍中,鎮南晉安王,樂陽王,并佛性森然,國秀者。

    壯回廊以雲構,蔚聯居以天覆。

    開元九年,天台大禅師,守護法身,澄清悲海。

    嚴幢标聳,智火融明。

    襲如來堂,坐法華定,四行樂而不取,三賢登而至遷。

    有若昙捷法師者,伐材及樹,染法與衣。

    不墜一滴之油,有雷大振之而。

    總管大将軍齊郡公摧公,諱武,福德裝嚴,喜慧方便。

    疏寫四部,鎮重百城。

    有若智謙法師者,願廣于天,心細于氣。

    誦習山頂,創立花台。

    有若摩阿衍禅師者,五力圓常四無清,以因因而入果果,以滅滅而會如如,有若首楞法師者,文史早通,道釋後得。

    遠涉吳會,幽尋天台。

    法界圖于剡中,真訣論于湘上。

    具究竟戴,敷解說筵。

    一法開無量之門,一音警無邊之衆。

    方等有以複誨,隻林有以追遠。

    并建場所,互為住持。

    惟缺禅師者,迹其至,憑其高。

    起乎雲門絕,彼塵綱。

    深以為性有習,道有因,止于心,返于明。

    習也者,坐處樹,居乎山。

    因也者,固習而無因則不住,因而無習則不正。

    是浮讴和正覺,何若冥搜。

    想息而精進甲堅,愛除而煩惱殼殳散。

    百川到海,同味相酉鹹。

    千葉在蓮,比色于淨。

    起定不離于平等,發慧但及于慈悲。

    故能聞者順其風,觀者操其道。

    牧伯萃止,皇華遊臻。

    啟焚香之上緣,托神佛之嘉願。

    上座惠杲,寺主惠禀,都維那興哲等,皆靜慮演成,妙論轉次。

    因差别而非法,随品類而得根。

    去二見而入流,率一心而辦事。

    鹹以形勝之會,如彼行之迹。

    如此而封碑未勒,盛業不書,安可默而已哉?将何以發揮頌聲,披揚宿志者也? 司馬西河窦公名彥澄,碩德高闱,紹賢遠識。

    器守嶽厚,撫操水清。

    嘗以師長阕官,攝行随手。

    以家而形于孝友,以已而廣于詩書。

    以重而雅俗自興,以明而至道丕若。

    且猶歸心淨土,谟蒸佛來。

    摧忄喬慢之外幢,興開示之真語。

    建謀群吏,乃命下寮。

    顧蛟山之易疲,歡龍宮之難紀。

    其詞曰:天地有象,聖賢建極。

    宴坐中岩,成道西域,後代襲武,前良作則。

     安樂是依,靈鹫是式。

    一想冥契,二歸願塞。

     其一。

    金方置廟,衡麓開場。

    龍象擁錫,人天護香。

    思神賜土,靈化度堂。

    重鎮牧伯,上遊侯王。

    光昭法侶,大啟禅房。

     其二。

    幽谷左豁,崇山右峙。

    瞰郭萬家,帶江千裡。

    玉水布飛,石林雲起。

    雷激庭際,月窺窗裡。

    王台随足,天光盈耳。

     其三。

    人與地靈,心将法滅。

    既往在此,比明齊哲。

    佛日環照,牛車結轍。

    連率順風,驷骊欽烈,訪道追勝,形馳目絕。

     其四。

    俾闆莫建,軌物未弘。

    和合是請,佐貳是膺。

    政敷大郡,信發廣來。

    顧言有述,以訪無能。

    惟石可久,與山不崩。

     其五。

    盧摯《三皇廟碑》:天之生民,不能自養之。

    開其有生之資,代天以養之者,三皇氏是也。

    不能自教之,秩其有生之序,代天以教之者,仲尼氏也。

     繇京師至郡國,祀孔子于校官,始漢高帝十二年。

    其廟祀三皇于京師,始唐天寶六載。

    後代之,俾職酉醫殳者祠焉。

    迨國朝始自京師,至郡國,侪先聖于崇祀,無以吾皇元之興,與三皇氏,所以繼天立極,符道契德而然欤?抑知三皇氏之開其養民之功欤?吾夫子秩其教民之言,不可偏廢而然欤?潭郡于元,以東晉谯闵王調祠三皇,始至元二十四,迤至大初元,垂二紀矣。

    地隘宇摧,甚不稱所以揭虔妥靈,而業酉醫殳之師生,夙暮誦習,依于無所。

    湘憲使識笃耳公,王公宏,相與謀曰,寅于事神,以及保民,以宣上德意,以劭校官,吾職也。

    潭廟孔子而序士者,既完矣?皇之宇庠酉醫殳者,若是可乎?于以副朝庭答神休,慈民命者,固若是乎?年登民隙,茲其時哉?乃移諸宣府,議更為焉。

    宣府葉其,舉之上鄂省。

    省檄是之地,以故宋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