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千七百六十九

關燈
之後以章夫神之靈,以慰夫民之心,且使後之人有考焉。

    河内盧載作《觀記》:古者府宮,觀之名未立也,統謂之老君廟焉。

    唐開元中,明皇始尊祖于老君,乃追谥曰玄無,故其廟得以用王者制。

    繇是或曰府,若丹霞通玄之名是也;或曰宮,若太清之名是也;或曰觀,所以并兩觀之崇,而得以用王者制是也。

    噫,盛事聿興,垂範區内。

    潭州湘陰縣白鶴觀,亦其一焉。

    觀實陶仙君故廬之地也。

    按《晉書隐逸傳》仙君名淡,字處靜,大尉侃之孫。

    少孤,好道,人或鄙之。

    然志祈神仙不移,遂餌靈草,辟谷絕欲。

    雖家累金彌千,左右僅百,殊不以盛自累。

    終日淵默。

    好究易旨,窮蔔筮。

    俄而棄家,結廬于長沙之臨湘山。

    常畜一白鹿,出入與之偕焉。

     其屬有将見之者,複徒渡澗,而竟不可見。

    會群舉秀才,因聞而避之,複徙蔔廬于羅縣之界山。

    至而樂其山,泉石秀異,加北瞰洞庭大澤,遂居焉。

    有樵者嘗見二白鶴由雲端而下,未幾仙居亦隐而不出也。

    其屬或有來訊其存否者,既至,則見其無人,林木霭。

    忽臨澗,聞萬籁之際,有若仙君之語曰:“子無見吾,仙凡異耳”。

    其屬後瞻慕益深,于是家焉。

    永嘉中,複有樵者,得石室于中峰之半。

    而室門偶呀然洞開,因熟視之,中有二仙。

    一謂樵者曰:“吾陶真人也,于此得道”。

    乃于室前取草一棵,而與之食曰:“使汝延百馀歲”。

    後果享齡百五十餘矣,爰用循考縣志,則曆遷而為湘陰埤,革而為白鶴,蓋響所謂樵者,嘗見二白鶴,由雲端而下,諒山之名,肇自于此矣。

    而觀之名,複得于山矣。

    山倨縣之東南馀二舍,峻起二十裡,環匝二百裡。

    境輿長沙梓木洞分,有澗流自洞口沿山麓奔湍而東下,數十裡觀。

    反十馀裡而抵鳴水洞,澗流經巨石,如瀑布自洞口百丈懸瀉入于潭。

     潭納弗止,複數十裡,東濟于湘江而匪于洞庭。

    壯哉!山水之高遠,非仙君其孰能宅于此。

    其故事,蓋于年表久遠,世一莫得而盡聞。

    複用循考野史,則為仙君名。

    琰芝桂冠,攜家八十口而馀,修道于此山。

    太康二年,遂拔宅,觀即故廬之地也。

    雖事迹與《晉書》異,而野史垂之,亦有年矣,故兩出焉。

    次記其聞見,而詳之者,則約而序之。

    馀所未詳者,則不書。

    且夫仙君既隐而不出。

    于是後世道家者流,得以傳其故廬之地而主之。

    加田疇三百畝,目之為三洞。

    以謂中峰石室之前,仙君之丹壇也。

    其上有竹曰“釣絲”,清吹時搖,歸其壇而常诤。

    又有石壇倨觀之南隅。

    傳雲在昔中和之先,有百歲道人者,自号逍遙子,常隐于此。

     歲或亢旱,則投鐵符以鎮江潭,須臾而雨。

    暨檢校左仆射登侯進思,引兵下嶽陽也,道人始出所隐。

    侯既殁官所,其子右散騎常侍康時,挈族以歸是邑。

    治曰鶴之别墅。

    數遊是觀,于時三洞淹塞,公爰命扶理之。

    其田疇遂如初。

    殆清泰中,有羽褐彭幼謙者,偶葺丹壇,獲大藥一粒,乃餌之。

    享齡百四十馀矣。

    信乎!山為靈鎮地,地貫洞府。

    疊垂祥應,豈易墜耶?則土木之工,時有廢興,蓋傳而主之者,果何如人耳?先有羽褐者主之,匪其人,觀僅廢焉。

    既而司封負外郎玉公彬,出典長沙。

    有以觀之廢而言于公者,曰:“孰為其人,我将辟以代之。

    ”佥曰:”郡有道士太原王善慶者,少慕冠褐,夙蘊志節,必也辟其人,舍此固不可與。

    ”公然之,天聖二年甲子中始被命。

    師至而喟然歎曰:“惜乎,山弗育林木之色,猶人之去毛發也。

    弗舉土木之工,猶人之失衣裾也。

    讵能言其大體乎?苟山存地在,則吾何慮焉。

    是用植以松篁,期茂密乎山之凋毀。

    計之梗楠,将壯麗乎地之荒涼。

    何虞?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泰”。

    寶元二年已卯中,師因謂邑人鄭鹹曰,若予被命而來,凡十六所。

    今上山既以補植矣,此地将謀改觀矣。

    始者,惟茅茨數楹窮陋何啻呼不堪其尤,雖革故于漸,然至事未立。

    若乃大道無形,先乎象帝;真官列位,莫尊乎三清,苟殿發不作,粹容無以奉安;時至不為,學者何所依怙。

    矧君祖先有濟三洞堙塞之力,故流福世世。

    俾玉帛獻饫,禮義之風者矣;子孫蕃大,缙神之門高矣。

    然則三清至事,固風謀于君,而君決能為我立之者乎?鹹聞之,乃施錢一百五十萬。

     師暨受,是用萃集梗楠,奔馳匠工。

    上棟下宇,群材羽翼乎向背;以日系時,五色輝映乎内外。

    三清寶坐,俨列其中;蕭衛乎側。

    塑繪威重,香火嚴謹。

    峻址當中,分王戚而趨。

    然後有重門以壯其前,有回廊以掖其傍。

    有仙居輔堅,殿堂建接其右;有水軒山謝,花水映帶其外。

    有廳事以敞其莊,有藥館以亞其入。

    有虛閣逸齋,琴棋雅尚其次;有寝堂書室,圖書清閑其中。

    雖然,師綽有未平之意,且曰:夫道家者流,居宜圖正。

    爰度三清殿西,循山麓而上,僅百步,有巨石東響而橫鎮之,乃真天正址也。

    及計之以工直甚大,乃謂邑人吳文翼曰:“予将先鑿石夷址,君能施财于其,上者乎?”文翼許之,暨聞命以歸,傳經捐之。

    先于寝食之暇,千斛資庖,萬力齊舉,堅頑削平,有若神助,逐獲文翼施錢一百五十萬,逐建玉皇殿于其上。

    不日丙輸奂,既以精絕,像和衛塑繪,益以威重。

    新址之西,尚有虛位,繼而胡文寶施錢三十萬,乃作正堂,直引廊庑。

    前接玉皇殿之南,則有劉辨,李德施錢三十萬,作紫氣堂,為道侶齊膳之所。

     北有廚舍,凡六十楹,下接舊址,總三百楹。

    而馀仙像,百有馀軀。

    旌幢供器,名數頗多,無不備新而嚴謹者。

    皇佑五年癸已冬,載自豫章之西山,複來長沙。

    遂走單介齊手墨以招我遊。

    暨至周覽興葺,制度加備。

    辱見托記,其功敢讓。

    夫由三清殿而降,過二紀馀,大興葺之,謂功也。

    何啻于功,亦有識而已耳。

    抑夫向所謂山存地在,吾何慮馬之謂識者也。

    蓋以土木之功為外馀,喜乎大體之未變,得非有識者欤?不然,安得衆廣施之,歸大功于師者也?故始見托以功遂,特垂之以有識文之旨也。

    朱迪作:道者,性之适也,儒老佛之所共貫也。

    虛乎内,則與物兼忘。

    而又忘其所忘,則萬化感通,至真來會。

    夫真理之妙,皆始煉氣以易質,運神以鎮元。

    内觀三一之樂,集六九之粹。

    召檄靈馭,以濟物為功。

    出入群生,以誘善為事。

    然後登景漢以淩邁,蹑雲嶺以逍遙。

    變不常形,飛無迅翮。

    列高名于金阙,肆廣步于玉清者,非宿命元德,衆真共持,而能竊冀于仙途耶?晉陶真人之居是山也,得群峰之秀,處靈源之長。

    幽林參天,洞房啟景。

    真人德誇世表,迹超物外。

    道醇醇乎不親,志混混而無累。

    餌赤液以養三宮,佩青要以友四老。

    藏天隐月,授元君之書;開聰轍明,契紫虛之叙。

    奉日月二奔之訣,不留世居;咀琅九轉之丹,遂騰天焉。

    真人以大康中白日沖天,後以其他建觀曰白鶴。

    天聖甲子歲,道士王善慶來主此地。

    比羽化凡四十年,即山治材,相地營室。

    輸奂壯麗,為湘楚之冠。

    事備先生盧載《白鶴觀記》。

    治平元年五月,天章閣待制吳公守長沙,以真人遺事白鶴,名奏請榜額,因賜曰“沖真觀”。

    以表靈蹤,以祟至道也。

    噫,孤風莫繼,遺像長存。

    隐芝空老于寒岩,紫氣尚萦于丹閣。

    遂使湘南學士,日俯仰于松檀。

    關中鄙人,獨徘徊于岩石也。

    通判潘周伯作《萬歲寺記》:餘觀湘江之鄉,靈檀古迹,龍君藏焉。

    釋子居之,或興或發,或顯或晦。

    同擊乎時,固擊乎人。

     湘陰為古黃陵,南眺潇湘,北枕嶽陽,洞庭之澤,淘泳乎中。

    舟航之要津,江漢之通道也。

    昔軒轅氏,奏樂于重湖之上。

    釋子以其遺址,立小招提,命名曰龍壽山萬歲寺。

    于是有龍君之祠,多曆年所。

    楊公沸湖,金碧輪奂。

    敕黃碑額,盧堕煨爐。

    寺發矣,龍乃蹈晦。

    紹興六載,方還舊觀。

    寺興矣,龍複顯應。

    公而綱運,私而商旅,皆于此乞靈焉,始于彼岸。

    厥後主僧屢易,無力興修,日頹月圯。

    嘉定庚辰夕,郎鄒公帥潭,命本邑南陽徒弟沙門祖發,主席是山。

    卓錫雲初,若入青野。

    棟宇摧倒,香火蕭條。

    祖發慨念風濤之險,舟楫之危,不有佛力,何以扶颠極溺。

    況濟急救難者,觀音之原力也;浮度錫者,羅漢之神通也。

    洞庭之神,以龍君為長;楚尾之民,奉祠山者多。

     衆聖萃靈,不可不興祠設像,以為往來祈福之地。

    遂建觀音大士寶閣,增修羅漢應真之閣。

    周圍上下,镂采擁壁,以示莊嚴。

    又架洞庭龍神八殿,及祠山大帝殿,與夫拂殿、藏殿、暨諸堂殿,方丈、寝殿堂、僧堂、官廳、兩庑、三門、望江樓等屋,色色圓備。

    以至傍岸沿江路徑,磚石瓦砌,靡不精緻,興工于庚辰,落成于丙申。

    洪功浩果,約費三萬馀缗。

    無非祖發,倒缽傾囊,積珠累寸,依次佛化,抄募衆緣,以畢斯事。

    聚徒安衆,不下五六十人。

    晨夕香炷,遠近檀施,翕然信慕。

    豈寶社當興,故龍神推出若人,以任是責哉?竊謂湖右名刹,如漢陽之鳳樓。

    公安之二聖,皆據乎江濱水面。

    逆流而上,順流而下,莫不輸金施粟。

    田無丘角,而贍衆勤以千計。

     意有陰化嘿聰,人辨心而神辨供者。

    此山雖律舍持戒,焚修接待,不遜于鳳樓二聖。

    勝事告成,祖發以記來請。

    此圖餘之所當記,然餘所望于山主者,更欲闡揚聲價。

    興起道場,必使龍神長護沙門,必使龍王來聽講席。

    然後見地之靈,龍之靈,得其人而益靈。

    山谷黃庭堅作題詠:南風日日縱蒿撐,晴喜北風将我行。

    湯餅一杯銀線亂,萋蒿數箸玉簪橫。

    于湖張孝祥作:鼓發營田市,帆收磊石山。

    水紉六十裡,煙發兩三鬟。

    天氣水雲合,人家罾綱間。

    晚來風更熟,别浦棹歌還。

    通判張某又作:天設鲸波險,神依象教祟。

    林密明水府,金碧煥天宮。

    澤國鴻潆外,陰靈月兮中。

    白雲千裡望,拜手願分風。

    佛閣重湖表,山雲五月寒。

    三湘當眼界,七澤俯擱幹。

    帝子遺靈瑟,騷人詠沣蘭。

    鏡中羅萬象,着句始知難。

    知縣林采作:地接熊湘尾,天開龍壽山。

    精藍依石峽,遠岫黠煙鬟。

    青草渺茫外,黃陵顧盼間。

    攀緣尋古迹,足倦不知還。

    檢詳方信儒作:磊磊洞庭石,渺渺蒼梧雲。

    客行離騷國,長歌酹湘君。

    湘君不可見,古廟藏江氛。

    空壇頗亡恙,誰為真将軍。

    提刑樂章作:風波暄白書,雲雨暗江空山。

    楚客驚停棹,湘妃慘混鬟。

    化成群木杪,砥柱衆流間。

    月兮通精意,行人易往還。

    趙汝衡作:萬頃鲸波内,巋然一石山。

    江神擎具阙,湘女露雲鬟。

    客棹蒼茫外,祗園紫翠間。

    我來嗟索寞,登眺卻忘還。

    錦屏陳隆之作:潇湘天下景,絕勝是湖山。

     水國三千界,煙光十二鬟。

    乾坤水鑒裡,樓閣書屏間。

    有路憑風馭,心随倦鳥還。

     劉章彥文作:雨花萦晚色,風葉竟秋山。

    浩蕩含清境,垅王總聳翠鬟。

    氣豪湘海外,目斷水雲間。

    多少登臨勝,詩囊挈得還。

     長樂鄭良臣作:軒轅奏樂洞庭浜,樂罷齊呼萬歲聲。

    留得伶倫鐘一個,山僧日夜祝皇明。

     周望之作:浩渺洞庭水,岩磊石山。

    片帆青草外,高浪白雲間。

    古迹千年在,人生幾日閑。

    微官莫拘我,尊酒且開顔。

     東萊呂祖異作:重來洞庭野,往事付行雲。

    樂奏思黃帝,珠寒訝鄂君。

    朝廷用儒術,兵甲洗妖氛。

    好在胸中策,堂堂整六軍。

     陳東叟作:湖光撐巨浸,岚色如凝雲。

    舟子卻停蘭,煩我扣湘君。

    平明豁朝義,四顧藏陰氛。

    台高先主将,祠奉洞庭君。

    河北欣停浪,風神為掃氛。

    登臨得佳句,健筆淩千軍 。

    知縣範揆辰《題萬歲寺壁》:水溶水綠露春湍,一品梅花笑竹間。

    最喜行人訪晴路,汨羅溪上指家山。

     《湘陰古羅志南堤》:堤介雨湖之間,久為巨浸齧蝕,行者病焉。

    餘以歲十一月望日至。

    自念曰:“此先務也。

    土膏将勤,春水方生,則無及于事矣。

    ”乃借夫于私,給直于公。

    士有黎兄為是都保後者,人欣然助以版木,于是閱月而成。

    時寶佑癸醜平大名邵庶志。

    《杜公亭》:亭舊以杜公名,已而易為故人曉春,相傳工部系舟處也。

    歲久弗葺,日就頹圯。

    餘亟撤摒弊而新之,且複舊名。

    餘非徒為是美觀也。

    緬想詩翁,雖不偶於唐,而形之篇詠間,乃心罔不在王室。

    登斯亭者,當以是心,溯杜公可也,詩雲乎哉。

    時寶佑甲寅孟陬大名邵庶志。

    《湘水驿記》:邑介湖南北間,為水陸重要。

    使車行部幕府沿檄縣官始終,更往往稅駕僧舍,或僦居于民,非便也。

     舊有驿,嘉泰間,令尹王君創,歲久弗葺。

    木蠹且腐,棟桡勾複支,因曰:“此邑大夫責也”。

    餘隻代庖者,其敢辭一日乃視其地,吾夫子官牆在焉。

    印州文星森其前,而頹檐敗壁其左,外觀非美,内失所以崇重意。

    《春秋》凡後必書,餘是後有名矣。

    亟撤朽弊而去之,吏相顧駭愕,且雲“将何所取财”,餘謂“先正有言,财在天地間,隻有此數,不在官則在民”。

    蓋以聚之官,不如散之民,百姓足,君孰與不足之義也。

    矧惟财在縣家者,亦隻有此數。

    不在公則在私,則聚之官,正猶以為不可,财聚之私,其不可亦甚矣。

    餘無私焉,或者其可乎?吏始叩頭禀命曰:“可矣。

    ”乃龜蔔,乃鸠工市竹木于江浒,而牙桧不知;市磚瓦于窯戶,而鄉保不預。

    匠日給以直,又時勞之,而人忘其勞。

    由門觀而聽事,由書院而堂宇,前列舍,後置庖匾,至者如歸焉。

    既成,匾曰“湘水驿”。

     湘四通八達之區也。

    國家全盛時,朝京者,道所必由。

    上方有事于荊州用武之國,當有摯中原版圖上方者。

    驷馬驅馳,轺車駱驿,則此驿不虛設矣。

    是不可不書以紀歲月。

    時寶甲寅孟夏,大名邵庶記。

    惠民有錢大參曾公嘉,惠邑民至渥也,久而羽化。

    吏手帥漕荊溪,吳先生俾核其實。

    九百缗米外,餘錢才四十六缗。

    乃補苴疏漏,今見錢一千六百一十貫,省十八界交一千三百四十貫,書以诏來者。

    暴家岐稅務新砌江岸記。

    為關所以禦暴也,征譏雲乎哉?務因暴氏獻地以名。

    跨三邑之會,據衆水之沖。

    商賈輻湊,舳舻相銜者無虛日。

    其關防有道,其征取有數。

    津欄纂節,中寓待客非左右望。

    而罔利暴征,橫斂之謂也,然則奚惡乎名。

     前主定遠簿,槎溪張君簡,受知荊溪。

    先生俾攝務事,乃辭之曰:“君子不飲盜泉,惡其名也”。

    先生力勉其往,始至過秋潦,深慮江岸不固,務因以圯。

    有意營築,而力不逮。

    乃積州所得俸,務所得茶湯錢,至歲終會為銅二十萬。

    屬太虛管辂工嗣榮,董其事。

    龜陰陽,鸠工石。

    先春而工,閱月而畢。

    若張君可謂勇于為善矣,為暴者能之乎?天官舍,孰不視為傳舍也。

    矧為權官視之,将不止于傳其能。

    植砥桂,辟正途,深根固蒂,為長久者,蓋不多見。

     先是餘代制縣錦,經從務與張君語,甚款閱之。

    曩時江岸在今橋江之中流,去今之江岸十有餘尋。

    紹興迨今,務官知幾其能有以江岸為急者,豈至今之務場,十有餘尋之地,盡為魚鼈之所。

    據謂其事可緩,得乎?知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