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千七百六十九

關燈
精魄,萬古寒猿悲。

    桂水身沒遠,椒漿神降時。

    回風迎赤豹,飚雨聚文螭。

    受命出炎海,焚香徵楚詞。

    乘馬總感遺迹,一吊湘水湄。

    郎士元蛾眉對湘水,遙哭蒼梧山。

    萬乘既已沒,孤舟誰忍還。

    至今楚山上,猶有淚痕班。

    南有岑陽路,渺渺多新愁。

    桂酒神降時,回風江上秋。

    彩雲忽無處,碧水空安流。

    劉言史夷女采山蕉,緝紗度江水。

    野花滿髻妝色新,閑歌暖深峽裡。

    暖知從何處生,當時泣舜腸斷聲。

    翠花寂寞婵娟沒,野草空馀紅淚情。

    青煙冥冥覆杉桂,崖壁參天風雨細。

    昔人幽恨此地遺,綠芳紅豔含愁姿。

    清援未盡鼯鼠切,淚水流到湘妃祠。

    北人莫作潇湘遊,九疑雲入蒼梧愁。

    王真白舜欲省蠻陬,南巡非逸遊。

    九山沉白日,二女泣滄洲。

    目極楚雲斷,恨深湘水流。

    至今聞鼓瑟,嗚咽不勝愁。

    李壁南雲哭重華,水死悲二女。

    天邊九點黛,白骨迷處所。

    朦胧波上瑟,清夜降北渚。

    萬古一雙魂,飄飄在煙雨。

    小哀洲北渚雲邊,二女明裝共俨然。

    野廟向江空寂寂,古碑無字草芊芊東風近墓吹芳芷,落日深山哭杜鵑。

    猶似含頻望巡狩,九疑凝黛隔湘川。

    高孤渺渺三湘萬裡程,淚篁出石助芳貞。

    孤雲目斷蒼梧野,不得攀梧到玉京。

    碧杜紅蘇缥渺香,水系彈月夢清涼。

    峰巒一一俱相似,九處堪疑百斷腸。

    少将風月怨平湖,見盡扶葉水到枯。

    相約杏花壇上去,朱欄紅紫對樗蒲。

    陳羽妃愁處雲沉沉,二妃泣處湘江深。

    商人酒滴廟前草,蕭飒風生班竹林。

    趙嘏湘娥不葬九疑雲,楚水連天坐憶君。

    惟有啼烏舊名在,忍教鳴咽夜長聞。

    宋白重瞳天子狩南荒,二女音容已渺茫。

    靜聽瑤琴當皓月,再聞珠淚灑幽篁。

    松愁老鶴清無夢,水映疏螢泠放光。

    一夜遼遼千古意,香魂依約遠潇湘。

    李白洞庭西望楚江分,水盡天南不見雲。

    日落長沙秋色遠,不知何處吊湘君。

    唐庚古古今今路,朝朝暮暮行。

    橘林香處飯,杉木翠邊程。

    山帶湘靈慘,川含楚些清。

    江湖無限句,遷客要才情。

    畢田玉辇南巡去不還,,翠娥望斷楚雲間。

    波寒剩寫哀弦怨,雲泠偏滋淚條斑。

    一水盈盈傷遠目,幾峰雙雙慘愁顔。

    荒洲千古凄涼地,半掩空祠向暮山。

     陶弼溪上龍蛇屋,蕭條帝子祠。

    竹痕當日淚,山色後人疑。

    仙服霞留绮,新裝月印眉。

    楚民正水旱,蕭彭謝神禧。

    石湖範成大湘山中間湘江橫,錄艹頻艹萊齊春漲生。

    盤渦茫茫去無聲,吾乘桂舟沂中靈。

    揚波擊汰雙橹獰,辘辘引笮如牛鳴。

    蒿師絕叫盡鼓轟,潛龍跳奔乳猿驚。

    暖煙浮空盡曹騰,山長水繞遠天無情。

    吹蕭撫瑟吊湘靈,水妃風馭缤來迎。

    問客良苦遠征行,昨日斧钺下青冥。

    丞相李邦彥湘江如鑒山如圍,有祠如翼臨清漪。

    虞妃懿節俨如在,翠珉數尺繞英祠。

    蒼梧杳霭迷遐躅,晚雲愁入眉綠。

    董風不動五弦空,清血斑斑在山竹。

    丹心如日神敢欺,摳衣下拜安所祈。

    濤江不及潮陽好,此行請效黃陵禱。

    侍郎史正志玉馭蒼梧去不還,淚痕灑竹尚斑斑。

    空傳朱瑟流幽怨,謾許明珠解佩還。

    廟塑湘妃少女容,誰知百歲壽重瞳。

    從今好事詩騷客,莊肅當存念慮中。

    直方誰似退之賢,過廟當時禱亦虔。

    徼福乞靈旋有助。

    傾囊十萬出私錢。

    楊傑黃陵二妃廟,客過動愁顔。

    湘水有時盡,帝車何日還。

    血斑千畝竹,魂斷九疑雲。

    欲問蒼梧事,白雲生棟間。

    丞相李綱湘妃廟貌枕江湄,不見當年鼓瑟時。

    玉風搖雲苒苒,翠帷煙濕草離離。

    凄涼清淚留斑竹,寂寞深林叫子規。

    斷簡遺編查難考,無人為立退之碑。

    侍郎孔武仲盤空烏鵲噪叢祠,船人行人半起時。

    殘月胧胧傾島嶼,南風袅袅透旌旗。

    開帆便欲日千裡,别廟仍澆灑一卮。

    岸芷洲蘭俱可薦,新聲番飛入九歌詞。

    張孝祥百世黃陵廟,凄涼屋數間。

    隻憐斑楚竹,那意赭湘山。

    訪古韓碑在,征歌楚些閑。

    虞嫔更堯女,莫作水仟斑。

    禦史周謂代變時遷事迹存,見來誰不暗消魂。

    上程此日湘江過,依舊篁有淚痕。

    梅堯臣劈竹雨分張,情知無合理。

    織作湘紋簟,依然淚花紫。

    淚花雖複合,疑岫幾千裡。

    欲識舜娥悲,無窮似湘水。

    剌史張芸叟蕭韶不返九疑愁,雙鳳追思楚水秋。

    翟飄搖摧盡壁,環零落挂簾鈎。

    春深蘭芷供香案,日暮烏鸢送客舟。

    自是江湖清絕處,後人憔悴寫離憂。

    胡廷真瀕江誰立湘妃廟,後世人知帝舜功。

    千古香魂渺如在,一川芳草恨無窮。

    浪花穩泛瓊樓月,木葉輕搖寶瑟風。

    唯有鄉人重懷古,年年酾酒報時豐。

    周炎卧随流水下煙汀,塹泊扁舟谒廟靈。

    古屋凄涼庭不掃,斷碑漫滅戶空扃。

    林藏宿鳥春聲好,渾躍金鱗夜氣腥。

    蕭鼓送神人去後,滿江莎草自青青。

    鶴駕雲車并去不回,空遺廟貌古山隈。

    鐵心石骨昌黎伯,也向黃陵擲杯。

    王遵帝子當年怅幾多,楚山千疊見差山峨。

    淚痕點滴留斑竹,寶瑟悲涼隔素波。

    妫舊存虞史載,蒼梧誰證汲書訛。

    姜涼吊古堪傷處,那更潇湘接汨羅。

    揚萬裡古祠蕭瑟淺山傍,目極平沙鷹落行。

    霜後寒波洲吐尾,蘆花十裡雪茫茫。

    陳舜振明月輝在天,落日光轉地。

    天維地軸千萬年,粉篁尚有春風淚。

    蒼梧茫茫九疑高,湘江之水多愁濤。

    衣不禦琴弦絕,黃陵廟前碑已裂。

    春禽啼,秋葉飛,行人秀楫去複返,虞舜南巡胡不歸。

    黃彥文潇湘江頭三月春,柳條弄日搖黃金。

    鹧鸪一聲在何許,黃陵廟前煙霭深。

    丹青欲盡無好手,穩提玉勒況今久。

    馬足不為行客留,心挂長林屢回首。

    王大初冷落黃陵廟,籲嗟帝子留。

    猩鼯叫雲木,蕭鼓奠芳洲。

    聚散真難得,古今同一愁。

    三湘容易過,天瞑欲維舟。

    白與明兩妃作配從南巡,死有英魂福萬靈。

    千裡洞庭崇廟貌,四時佳氣鎖林扃。

    祠荒月淡魚龍躍,水落沙平草木腥。

    鼓瑟清音今寂寂,空餘雲外數峰青。

    林采舣棹黃陵岸,虔趙帝女祠。

    奠椒随楚俗,拂石讀韓碑。

    北渚來何還,南巡事莫追。

    凄然鼓靈瑟,起舞想馮夷。

    知縣趙希鄂帳望銮與不複還,令人穎盡九疑山。

    朱弦一斷南風操,粉淚長留楚竹斑。

    往事悠悠流水去,空祠寂寂暮雲閑。

    客情吊古多悲恨,趣理婦舟逆碧灣。

    賈誼《吊屈文》:恭承嘉兮,俟罪長沙。

    側聞屈原“兮”,自沉汩羅。

    造訖湘流兮,敬吊先生。

    遭世罔極号,遷隕厥身。

    于戲哀哉兮,逢時不祥。

    鸾鳳伏竄兮,鸱翺翔。

    莠茸尊顯兮讒谀得志。

    賢聖逆曳兮方正倒植。

    謂随夷濁兮,謂跖簾。

    莫邪為鈍兮訟刀為話。

    于嗟默默生之亡故兮,斡棄周鼎。

    實康瓠兮,騰駕罷牛。

    骖賽馬盧兮,骈垂兩耳。

    服監車兮,章甫薦履。

    漸不可久兮,嗟若先生。

    獨離此咎兮,谇曰己矣。

    國其莫吾知兮,子獨壹爵其誰語。

    鳳缥缥其高逝兮,夫固自引而還去。

    襲九淵之神龍兮,勿淵潛以自珍。

    皛蟲枭獺以隐處兮,夫豈從暇與蛭蟲寅。

    所貴聖之神德兮,還濁世而自臧。

    使麒麟可系而羁兮,豈雲異夫犬羊。

    般紛紛其離此郵兮,亦夫子之故也。

    曆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懷此都也。

    鳳凰翔于千仞兮,覽德輝而下之。

    見細德之險微兮,遙矢曾擊而去之。

    彼尋常之污渎兮,豈容吞舟之魚。

    橫江湖之鲸兮,固将制于蝼蟻。

    蕭振作《重修廟記》:噫,楚懷失道,還君子而近小人;靳尚讒言,與浮雲而蔽白日。

    子也含冤靡訴,抱直無歸。

    叩阍而天且何言,去國而人皆不吊。

    徘徊澤畔,往還江濱。

    吟貝錦以空悲,佩崇闌而自谕。

    雲裝雨駕,柬皇君忽爾來遊;斂衤任端著,鄭詹尹于焉靡說。

    懷忠履潔,憂國愛君。

    驚禽而徒欲遠枝,棄歸而豈思回首。

    離騷詠盡,不回時主之心。

    靈巢長辭,竟葬江魚之腹。

    救溺之蘭桡競逐,招魂之角黍争投。

    簾為午日之風,播作三間之事。

    式瞻遺廟,尚歸崇基。

    綿歲月以斯多,黯精靈而未歇。

    然即金鋪零落,蘭撩摧頹。

    渦涎全染于可染,蟲蠹半穿于桂柱。

    苔生玉座,塵壓珠簾。

    蓬蒿漸蔽。

    于軒楹,風雨垂侵于像設。

    我太尉中書令楚王,道惟濟物,德必通神。

    思阙政而鹹,想忠魂而有感。

     況靈符壽請,事著聽明。

    能資上相之兵威,克靖二兇之冷氣,遂得拜章上請,疏爵遙封。

    爰旌感應之功,是錫昭靈之号。

    相府乃減淨财于厚祿,模大壯于遺祠。

    規圓矩方,上棟下宇。

    華榱錦簇,将日曜而月暈,彩檻帶索,或龍盤而獸走。

    飛檐鳥企,瑤砌玄平。

    靈官與鬼将争趨,海若共史神并侍。

    陰風暝起,應朝澤國之靈;落月春深,但哭巴山之鳥。

    前依積水,向後高丘。

    占形勝于一隅,尊場香于萬古。

    其或征人辍棹,歸客恁軒。

    當洞庭木落之初,是枉渚波生之後。

    千聲鼓櫃,猶傳濯足之歌;一紙沉書,曾吊懷沙之恨。

    風急始知于草勁,火炎方辨于玉真。

    當時之瓦釜雖鳴,異代之桐圭忽及。

    況重新廟貌,光被綸言。

    固可以大刷幽靈,全慮墳氣。

    想直躬而若在,披遺象以如生。

    爰終結構之功,欲紀經營之遺迹。

    豈期嚴命,猥及下寮。

    振道愧譚賓,名參霸府。

    居唯代舍,歸來敢歎于無魚;地賓長沙,日晚誰驚于有鵬。

    徒軍稍暇,訪古多懷。

    正吟招屈之辭,忽捧受辛之旨;勒他山之翠琰,序有土之殊功。

    風聲永播于無窮,追琢便期于不朽。

    何人讀罷,起三十裡之沉思;今日斐然,斬二百年之述作。

    直書盛遺迹,用告将來。

    唐蔣防《廟記》:噫,日月明而忠賢生,日月翳而忠賢弊,明翳其天耶非耶?其數耶非耶?将适然耶非耶?且自昔抱大忠而生,抱大忠而死者,亦何可勝言。

    雖天傾地搖,山折川竭,猶可待而評論焉。

    及至軒轅氏之天,以道為日月,無明翳之變,故風後力牧得适其材焉。

    帝堯氏之天,以德為日月,無生弊之數,故義和氏百工之徒,得信其用焉。

    帝舜氏之天,以仁為日月,無虛盈之節,故古六族得弘其理焉。

    大禹氏之天,以公為日月,無氛霭之蔽,故阜陶稷社之臣,得載其任焉。

    殷湯氏之天,以信為日月,不激不昧,故伊尹得符其志焉。

    文王氏之天,以心為日月,無薄蝕之變,故周召之倫,得張其化焉。

    我大唐氏之天,以政為日月,故房杜魏征得盡其行谟焉。

    其馀上自列國,下逮周隋,或以耳目為日月,或以左右為日月。

    一明一翳,非天之所為也,非地之所為也。

    故長弘辟,伍員枭,範蠡魯連去,徐衍負石,三闾懷沙,良可痛哉!然三闾者,以大忠而揭大文,沉吟郁澤,哀郁自替。

    爰與褒貶,六經同風。

    至宋玉景差皆弟子也,況吾黨哉?唐文宗太和二年春防奉命宜春,抵湘陰,歇帆西渚。

    邑宰馬搏謂予曰:“三闾之墳,有碑無文。

    豈前賢缺與?” 又曰:“俗以三闾投汩水,而墳所葬者,招魂也,常所惑焉。

    按《圖經》,汨,冬水二尺,夏九尺,則為大水也,古之與今其汨不甚異也。

    又楚人異三闾之才,闵三闾之死。

    舟馳戰驟,至今為俗,安有尋常之水,而失其遺骸哉?安有不暑其骸,而知其《懷沙》哉?但以《楚祠》有小大《招魂》,後人憑而穿鑒,不足證也。

    愚則以為三闾魂歸于泉,屍歸于墳,靈歸于祠,為其實。

    郡守東海徐希仁,洎馬抟,以予常學古道,熟君臣至理之義,請述始終符契,以廣忠賢之業雲。

    籲唏!後代知予者以此,罪予者以此。

    文曰,屈碑立兮,讒人泣兮;屈碑摧兮,讒人咳兮。

    碑号啤兮,汨之隗兮;天高地闊,孤魂魄兮。

    王定民《書碑陰》:人之于死,一也。

    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有義命而己。

    古者忠臣烈士,道不行于我,而忠義欲感動于其君,不能偷生苟容,甘同殒于大辱。

    當是時,死重而生輕。

    與夫自輕于溝渎,而人莫之知異矣。

    楚之屈原,于懷王為同姓,博聞強志,明于治亂之要。

    議事出兮,王之所任,實厚于是。

    同列争寵,而害其能者,上官大夫之□□□谮至。

    憲令國之大權,而君委之于我信也。

    成于我而行于君,猶有漏言失身之禍。

    未成而矩奪其缺文忠也。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不能使之無怨。

    怨生于親,親之過大而不怨。

    蓋人子之不可矶,谏之不孝屈乎。

    以人子于親,而怨其君可怨也。

    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馬遷猶以為自怨。

    豈怨其讒,而不怨其聽讒與?抑讒不足以怨,而以身之不見信而怨與?懷沙而投于江流,湍疾救晚而失其骸,皆不見疑也。

    與申徒狄負石何以異,而蔣防于此疑之,是疑其無有也。

    湘人思之,招魂而葬。

    于是墓起于江,之于葬能藏其棺衾,而不見貌。

    于是有廟以祭之,祭以思其貌。

     邑有廟者三,以見湘人思之多也。

    平以君見疑而死,死之遠。

    防為文于唐,又以死為疑,是重平之不幸也。

    夫詠其事之實,莫如鄉人。

    餘居于毫之澳,此知為澳。

    至徐之沛,過宿之虹,然後知為沛為虹。

    餘緝《圖經》,至此說其凝,附于防之後。

    端明大參高定子《新修汩羅廟記》:以道殉身者,不能以道而殉人。

    殺身成仁者,不肯求生以害仁。

    忠臣志士,遭時不逢。

    忠不售而讒興,乃至舍人所甚欲,而取甚惡。

    傷哉!其清烈公三闾屈大夫之湛身乎?天台胡吉明仲,宰湘陰之明年,教孚訟理,賦平役蘭,歸廢張怠,不擾而政具舉。

    遺予書曰,公祠在吾境内,歲久不治。

    餘吊汨羅之沉夾,凄然傷之曰:九州博大,而公之死矢靡他,謂吾同姓鄉也,不敢與朝秦暮楚者齒。

    生忠于國,沒潔其身。

    葺祠揭虔,君盍為公識之。

    公生于孟後荀前,先儒謂其有功于詩,正春秋之繼。

    此特以遭騷作詞,貴重公耳,抑末也。

    舍大節不論,何哉? 公仕楚,以懷王親信,故來讒口斥去。

    然忠确一誠,猶冀王一悟,則宗國可以固存。

    忠不見報,亂是用談。

    卒之懷王,入秦不返襄王承之,相望一轍矣。

    嗟呼!左右皆薛居州則王誰與為不善?無人乎子思之側,則不能安子思。

    懷王怃無明遠之見,不察谮朔之行。

    使積讒群诼,得以蔽美醜正。

    獨行衆衆,公得遂其忠君愛國之心乎?靈修數化,君無常矣。

    重華不可牾,生不辰矣。

    公雖不獲乎上,傥左右為先遊,則王庶幾改之。

    今高丘無女,則在高位者,既無賢。

    蘭委美而徒俗,椒亦專佞而流徒。

    則當時可恃者,又不可以據。

    荃革心化而為茅,芳草直為蕭艾。

    則衆芳蕪穢,皆不能為俗所移矣。

    昵比而椒蘭充帏,滋蔓而資。

    錄艹施艹盈室,草木習吾臭味。

    而淪胥流失,曾無一為公地。

    生斯世也,莫有知報忠之分義,而時君亦以國弊身亡為懼。

    公至是,始不過欲依彭鹹之遺則,特以死自許耳。

    終不免徒彭鹹居,則忍于永訣焉。

    殉不離道,死不害仁,決為汩羅一沉而不悔,公豈不知禮義之中,而為是哉?佞生之辱,直死之榮,公不得已也。

    公不沽其為榮,而人榮之。

    廟祀屍祝,昭質不泯,在吾土地,敢不敬恭。

    明仲恢廟墟故址而新之,其知所當事矣。

    嗟夫!教化之行,進中人而納于君子之塗;教化之廢,推中人而墜于小人之域。

    民彜好德,天賦甯有厚薄。

    而王乃信讒不聖,使戶服艾而衆好朋,獨有一賢而不之容,性近習遠,亂亡相尋,可畏哉!廟成當考,明仲既索予記其事矣,請系以詩而送迎神。

    予因複明仲曰:“昔予同産弟鶴山魏了翁,過歸鄉沱祠,作詩以抒公憤,深得發譴誅奸之意。

    子出其門,必當與聞,裁為之歌,神或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