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千三百四十五

關燈
兮,想攀髯以飛超。

    蹑太華之絕頂兮,觑玉女之洗頭。

     觀通玄于皂馱兮,粲骈齒于既火焦。

    問廣成于崆峒兮,畏搖精之可憂。

    翔陰山而賭西王母兮,然穴處。

    吾不與夫卒化之孰優,頓吾辔于無何兮,回吾車于不周。

    登寒門而曆玄阙兮,忽焉忘其道路之阻。

    逢一士于沉墨兮,欲下接乎盧敖。

    麾無為而驅象罔兮,合漠而參寥。

    低回眺聽,曾不得其仿佛兮,焉用師曠與離婁。

    卑海寓于勺撮兮,悉籠絡而并包。

    乘變化以獨往兮,莽不記乎春秋。

    後天地而不老兮,遑恤蟪蛄而哀蜉蝣。

    攬衆妙于希夷兮,謂無得而獻酬。

    上與造物者為友,而下與外死生。

    遺哀樂者處,吾乃于是乎相求。

    黃補《博陵家塾賦》:鳳城,越東之佳地也。

     林君,鳳城之偉人也。

    予束書而南,見其山聚水環,奪人之耳目,而不可以星月觀,于是乎知有異人以産乎其間。

    及揖君而坐,見其氣閑神妙,照人之衣冠,而不可以水玉曉,于是乎又知有老作以稱乎其表。

    然則是塾之興,豈苟乎哉?幹方寸之清,而發見乎詩書,窮不可名狀之樂,而浸溢于閻闾。

    彼飛甍疊棟,輪奂而已。

    巍樓複齊,赫奕而已。

    君不徒是,連簽積軸,缤郁而已。

    鳴錘拊瑟,铿锵而已,君不徒是。

    試叩君之所存,而告于子弟鄉人曰:聘巷箪瓢,可以為顔淵。

    桑樞萬雍牖,可以為原憲。

    苟以寝處之便而求安于此者,不知學也。

    帳前聲妓,而不亂于馬融。

    國中授室,而不慊于孟子。

    中以華麗之故而不安于此者,亦不知學也。

    足之所履而心或不知,形之所留而神或不随,森森乎目示萬象之橫前,而不足以損吾之毫厘,此真善學之徒,而若亦望子弟鄉人之至于斯也。

    若夫歲月之春秋,廊庑之巨細,則有詩焉,有記焉,茲不複析其一二。

     蔡渤《圓峤賦》:為漳守顔順仲侍郎壽。

    纟因吐,崇庫叙。

    福地峙,洞天啟。

    上有峤之圓兮,中規。

    下有壺之方兮,中矩。

    天地遊氣兮,萃為方壺之洞賓。

    天地正氣兮,為圓峤之洞主。

    由宋逆唐,視顔從呂。

    蓋嘗問訊方壺之客,東遊圓峤之鄉,始見夫地辟清漳,在天一方。

    危樓缥缈,偉觀骞翔。

    南冊号揖仙兮,弄虎之迹。

    西山号得仙兮,化龍之堂。

    東望梁山兮,白鶴茶床之舊。

    西望□山兮,金雞丹竈之光。

    八柱中峙兮,上陵圓穹之蒼蒼。

    八窗玲珑兮,旁臨圓晖之煌煌。

    則曰此圓峤之境界也。

    繼見夫桃和露種,杏倚雲栽。

    樹兩兩兮扶日起,花七七兮迎風開。

    雲旗劃翻,王母下也。

     玉笙夜響,帝子回也。

    凫飛天外,子喬過也。

    鶴集雲端,令威來也。

    圓冠珠履兮環列紫府,圓顱素頸兮歌舞瑤台。

    則曰,此圓峤之人物也。

    有美一人,角巾羽衣,青眉紅頰,著具胸中。

    德圓而神,機旋性内,道圓而覺,尹日圓精。

    威壓輩下,卿月圓魄,光宣海角。

    侍玉皇之香案兮,佩奉華之圓符。

    守奎文之閣兮,仗環立之圓木。

    桌荦仙階,沾濡帝渥,則曰此圓峰之洞主也。

    須臾客退,舉似其主曰,方壺下圓峰一等,此去非特尋丈矣。

    圓峤群賓舉首而笑曰:竭渤海之波,疏圓峤之德雖盡;磨蒼崖之石,祝圓峤之勳雖窮。

    渤海之東,圓峤莊中。

    其生意之臧,有不知之潤;生意之發,有不言之功。

    蓋蠹論陰陽,胚胎元氣,鈞衡乎春夏秋冬。

    方其丹烏赤翅,如焱如焚。

    大帝始張,龍師不聞。

    我于此時,一噓生雲。

    蒼狗白衣,如峰如絮。

    風伯離之,波神不怒。

    我于此進,一噓為雨。

    陰霾不開,四維方墨。

    風雨如晦,三光如蝕。

    我則談笑扶桑而浴日。

    波濤洶湧,山嶽摧傾。

    鳌腳一動,鱗介其腥。

    我則雍容一柱以擎天。

    況其一毛一羽,可以為一世之瑞;一草一木,可以為文章之英;得其麟筋鳳髓,亦可以享富貴而長生。

    信夫圓峤之豐功茂德,非騷人墨客之所可得而名也。

    于是集而歌之曰:赤城丹台兮,司馬子正之廬。

    石橋鐵柱兮,葛稚川之居。

    青城天目兮,谯先生之都。

    此數公者,知入而不知出兮,蒼生之望其孤。

    又歌曰:乖崖公欲分華山兮,鳄壁其蒼。

    六一公欲洞神清兮,猿鶴成行。

    東坡居士仇池之穴兮,訖奔走于四方。

    此數公者,又知出而不知入兮,江湖之志其荒。

    孰若圓峤之仙翁,備出入之全德。

    君看圓峤之居,扁以老圃之額,既等靈椿于春秋,何羨黃花之晚節。

    是圃也,東都以前,彼美一人兮,劃錦于相;東都以後,彼美一人兮,菊坡于五羊。

    念四夷未賓,陰陽未順兮,天其未許我公之閑。

    吾不願公為端平之崔兮,願公為慶曆之韓。

    方壺之賓,斂衽而和之曰:太極圓其圖兮,動靜乘其時。

    先天圓其象兮,進退适其宜。

    臧為仙出為相兮,是圓轉之機。

    鲰生用其仿佛兮,遂援筆而賦之。

     題詠 【圖經志】 《韓昌黎集》中有《左遷至藍關示侄湘》及《泷吏》等詩,皆非潮州所作,今不贅錄。

    《初南食贻元十八協律》:鲎實如惠文,骨眼相負行。

    蚝相黏為山,百十各自生。

    蒲魚尾如蛇,口眼不相營。

    蛤即是暇蟲莫,同實浪異名。

    章舉馬甲柱,廚以怪自呈。

    其餘數十種,莫不可歎驚。

    我來禦魑魅,自宜味南烹。

    調以鹹與酸,毛艹以椒與橙。

    腥臊如發越,咀吞面汗馬辛。

    惟蛇舊所識,實憚口眼獰。

    聞籠放其去,郁屈尚不平。

    賣爾非我罪,不屠豈非情。

    不祈靈珠報,幸無嫌怨并。

    聊歌以記之,又以告同行。

     《答柳柳州食蝦蟆》:蝦蟆雖水居,水特變形貌。

    強号為蛙蛤,于實無所校。

    雖然兩股長,其柰背脊皮包。

    跳擲雖雲高,意不離濘淖。

    鳴聲相呼和,無理禾氐取鬧。

    周公所不堪,麗廠火垂典教。

    我棄愁海濱,恒願眠不覺。

    頗堪朋類多,沸耳作驚爆。

    端能敗笙磬,仍工亂學校。

    雖蒙句踐禮,竟不聞報效。

    大戰元鼎年,孰強孰敗撓。

    居然當鼎味,豈不辱釣罩。

    餘初不下喉,近亦能稍稍。

    常懼染蠻夷,平生性不樂。

    而君複何為,甘食比豢豹。

    獵較務同俗,全身斯為孝。

    哀哉思慮深,未見許回。

    《别趙子德》:我遷于揭陽,君先揭陽居。

    揭陽去京華,其裡萬有餘。

    不謂小郭中,有子可與娛。

    心平而行高,兩通詩與書。

    婆娑海水南,簸弄明月珠。

    及我遷宜春,意欲攜以俱。

    擺頭笑且言,我豈不足欤?又奚為于此,往來以紛如。

    海中諸山中,幽子頗不無。

    相期風濤觀,已久不可渝。

     又嘗疑龍蝦,果誰雄牙須。

    蚌蠃魚鼈蟲,瞿瞿以徂徂。

    識一已忘十,大同細自殊。

    欲一窮究之,時歲屢謝除。

    今子南且北,豈非亦有圖。

    人心未嘗同,不可一理驅。

    宜各從所勝,示用相賢愚。

    《陳文惠公赴潮陽》:沉醉猶難别帝州,滿城春色重淹留。

    公閑預想消魂處,望阙頻登海上樓。

    休把空言較短長,弄來齊物也無妨。

    蠻民解唱升平曲,願領閑愁入醉鄉。

    《潮陽作》:景淡花初落,寒生海上潮。

    門前歸北路,征雨柳垂條。

    靜院鹦啼竹,幽闌蝶在花。

    登臨轉惆怅,斜日兩三家。

    《遊西湖》:附郭水連山,公餘獨往還。

    疏煙魚艇遠,斜日寺樓閑。

    擊馬芭蕉外,移舟菡舀艹間。

    天涯逢此景,誰信自開顔。

     《遊鳳樓寺》:十裡水煙迷,禅居偶杖藜。

    地靈人不老,山好鳳曾樓。

    暑氣消将盡,苔痕畏欲齊。

    松間何所得,泉石兩三題。

    《歸阙感懷》:望阙二年餘,中宵夢玉除。

    忽聞天上诏,乍厭海邊居。

    歸路尋芳草,空囊載舊書。

    君恩何以報,零淚落塵裾。

    《憶潮陽》:東西樓閣與雲齊,天際孤煙認惡溪。

    記得幽人舊吟處,獨遊亭在野橋西。

    《寄潮州于公九流》:扁舟如葉路東西,一片灘聲下惡溪。

    當日亭台舊時客,相逢莫惜醉如泥。

    濂溪先生《書大颠堂壁》:退之自謂如夫子,原道深排釋老非。

    不識大颠何似者,數書珍重更留衣。

    鄭厚《寒食登韓亭》:燔身介子意何忙,理迹昌黎道更光。

    慷慨一封論佛骨,流離萬裡入蠻鄉。

    孤芳亭角留韓木,遺愛人心比召棠。

    勿謂筆端無造化,如何祛鳄似祛羊。

    王安石《送潮州呂使君》:韓公揭陽居,戚嗟與死鄰。

    呂使揭陽去,笑談面生春。

    當複進趙子,詩書相詩論。

    不必移鳄魚,詭怪以疑民。

    荊公疑此,蓋重所見輕所聞也。

     有若大颠者,高材能動人。

    亦勿與為禮,聽之汨彜倫。

    同朝叙朋友,異姓接婚姻。

    恩義乃獨厚,懷哉餘所陳。

    唐康潮陽尉鄭太玉,夢至泉側飲之甚甘。

    明日得之東山上,作夢泉記,令餘作詩,為賦此篇。

    入道肯著相,出神得佳泉。

    起尋定中境,偶在山之巅。

    四人蹋喬亢虛亢,數裡聞潺。

    循聲到絕,滿意流甘鮮。

    雖深石可數,太察魚難筌。

    分為缟練長,濺作珠王九圓。

    一窺宿醒解,三咽沉痊。

    恍惚尚疑夢,歡呼欲成癫。

    山澗短于井,海飲痰生涎。

    那知道在迩,幾作野遺賢。

    事故由人興,物為知已妍。

    誰陪濠上遊,諒攜室中天。

    雖無十文華,中有一滴禅。

    名酒覺殊勝,宜茶定常煎。

    蘭亭羽觞冷,魚腹青個連。

    新文來遠矣,開卷猶淙然。

    徑欲抱琴去,臨流叫天全。

    不但受以耳,庶幾神者求。

    為夢泉操,第八樂府篇。

    将前辄複卻,萬事付有緣。

    文天祥《題潮陽張許二公廟·沁園春》:為子死孝,為臣死忠,死又何妨。

    自光嶽氣分,士無全節,君臣義缺,誰負剛腸。

    罵賊張公,愛君許子,留取聲名萬古香。

    後來者,無二公之操,百煉之鋼。

    人生倏忽雲亡,好烈烈轟轟做一場。

    使當時賣國,甘心降虜,被人唾罵,安得遺芳。

    古廟陰沉,遺容俨雅,古木寒鴉幾夕陽。

    郵亭下,有英雄過此,仔細思量。

     【輿地記勝】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豈将衰朽計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不覺離家已五千,仍将衰病入泷船。

    潮陽未到人先說,海氣昏昏水拍天。

    潮州南去接宣溪,雲水蒼茫日向西。

    客淚數行先自落,鹧鸪休傍耳邊啼。

    嶺南大抵同,官去道苦遼。

    下此三千裡,有州始名潮。

    惡溪瘴毒聚,雷霆常洶洶。

    鳄魚大于船,牙眼怖殺侬。

    州南數十裡,有海無天地。

    飓風有時作,掀簸真差事。

    并韓詩。

    過嶺行多少,潮州瘴滿川。

     賈浪仙寄韓湘。

    此身曾與木蘭舟,直到天南潮水頭。

    隔嶺篇章來華嶽,出關書信過泷流。

    峰懸驿路殘雲斷,海浸城根老樹秋。

    一夕瘴煙風卷盡,月明初上浪西樓。

    賈島寄韓潮州,《文苑英華》。

     相府潮陽俱夢中,夢中何者是窮通。

    他時事退方應悟,不獨榮空辱自空。

    白居易寄潮州楊繼之。

    風雨瘴昏蠻海日,煙波魂斷惡溪時。

    嶺頭無限相思淚,泣向寒梅近北枝。

    李德裕《惡溪詩》。

     潮民遺愛處,八十裡長堤。

    朝士送太守畢朝奉。

    湖陽山水東南奇,魚鹽城郭民熙熙。

    當時為撰玄聖碑,而今風俗鄒魯為。

    陳大惠公《送潮陽李孜主薄》。

    漳浦從來瘴疠深,潮陽南去更難禁。

    當時三載曾無事,不放閑愁入寸心。

    陳文惠公《寄題漳浦縣齊》。

    休嗟城邑住夭荒,已得仙枝耀故鄉。

    從北方輿載人物,海邊鄒魯是潮陽。

    陳文惠公《送王生及第歸潮陽》。

     【三陽圖志】 宋楊萬裡詩《登韓文公亭》:侍郎亭上草離離,春色相逢萬事非。

    今日江山當日景,多情直拟問斜晖。

    《寄潮州刁太傳》:炎荒村落獨遊亭,江上寒山列翠屏。

    記得幽人舊吟處,梅花庭院竹青青。

    《送進士林從周黃程歸潮》:空孤戰偶無成,牢落歸心萬裡程。

    莫向花前詠招隐,已留文價在神京。

    丹山毛羽忽傷弓,歸去潮陽足養蒙。

    自有匣中孤劍在,莫将閑淚灑春風。

    《宿潮州海陽驿不寐》:醉來還睡睡還醒,長是三更夢便驚。

    細數更聲有何益,不然作音做麼到天明。

    韓批:兼三工,施四事,時不可矣。

    數更聲,免驚夢,耳知心者不能會意。

     臘前蚊子己能歌,揮去還來奈爾何。

    一隻攬人終夕睡,此聲元自不須多。

    韓批:佞口覆邦,固不在多耳,蚊聲雲乎哉。

    餘于二詩深有感焉,讀者不可以辭鄙而遺之也。

    《谒昌黎廟》:南海行幾偏,東潮欠一來。

    若無韓子廟,隻有粵王台。

    文字天垂日,興亡草上埃。

    聊吹鳄溪水,灑起六丁雷。

    《題韓木》:老大韓家十八郎,猶将雲錦制衣裳。

    至今南鬥無精彩,隻放文星一點光。

    笑為先生一問天,身前身後兩般看。

    亭前樹子關何事,也得天公賜姓韓。

    《登南州奇觀》:前臨大江浮橋,江心起三石台,皆有亭。

    海邊樓閣海邊山,雲竹初收霁日寒。

    看着南州奇觀了,人間山水不須看。

    玉壺水底卧青龍,海外三山堕眼中。

    奇觀揭名渾未是,隻消題作小垂虹。

     《平賊班師,明發潮州》:不是潢池赤白囊,何緣杖履到潮陽。

    官軍已掃狐免窟,歸路莫辜山水鄉。

    便去羅浮參玉局,更登浴日折扶桑。

    還家兒女扌夕穴行李,滿袖雲煙雪月香。

    《潮陽海岸望海》:動地驚風起海陬,為人吹散兩眉愁。

    身行島北新春後,眼到天南最盡頭。

    衆水更來何處着,千峰赴此卻回休。

    客中供給能消底,萬頃煙波一白鷗。

    《除夜宿石塔山》:醉後先眠客莫嗔,誰能守歲費精神。

    幸無爆竹驚寒夢,休羨椒花頌好春。

    今歲明年才隔夕,人情物态頓趨新。

    遙憐兒女圃栾處,政欠屠蘇第十人。

    每飲屠蘇,餘居第十。

    林山票郡守詩《題西湖山石》咫隻移文喚即應,此亭便可配韓亭。

    溪流橫過一彎碧,山色平分兩岸青。

    落日鐘聲鳴遠樹,半空塔影倒寒汀。

    雲煙滿目皆親種,留與邦人作書屏。

    湖山蓋林守所浚植。

    坐對高舂放晚衙,舂米和石也穿芽。

    鷗邊雲闊三千頃,樹杪煙橫數萬家。

    貝甯月未圓松瑣碎,怯風無力竹欹斜。

    叮咛好護湖山景,養得陰成宿莫鴉。

     《登潮陽東山》:小雨上東山,層層着意看。

    尋泉行處僻,就石坐來寒。

    赤鳥歸周旦,蒼山起謝安。

    功能成底事,一抹暮莫雲殘。

    《九日題潮陽縣齋》:去歲重陽尚故鄉,今朝官舍又重陽。

    人情不似黃花好,處處相逢一種香。

    王安中詩《潮陽道中》:火輪升日路初分,雷鼓翻潮腳底聞。

    萬縷晨煙熬白雪,一川秋穗割黃雲。

    嶺茅已遠無深瘴,溪鳄方逃畏舊文。

    此若有田能借客,康成終欲老耕耘。

    王滌郡守詩《懷潮士吳子野》:旅牢落怆離群,疊翠樓前日漸曛。

    金餅光茫升海月,王龍鱗甲護霜雲。

    星星淡火随堤見,曆曆樵歌隔水聞。

    馬足車音在何處,嶂南歧路鎖煙氛。

     《贈子野歸潮時會大名府》:河朔頻河地早寒,城煙牢落水回環。

    幾番夜雨漲新岸,一片秋雲歸舊山。

    君驷漸騰梅嶺外,我車猶在菊離間。

    潮人若問何如守,病骨支撐兩鬓斑。

    王漢郡守詩《金山獨秀峰》:千古獻嶙峋,标奇世絕倫。

    形從天賦授,名自我推論。

    候所命名衆嶽猶前席,群峰合望塵。

    不知居海郡,知已是何人。

    趙師立詩《石門壘》:勝境傳天下,曾封第七山。

    一壘懸石際,萬木插雲間。

    鳥過暮山碧,牛眠冬日閑。

    歌聲初隐隐,疑自武陵還。

    傅自修詩《題濠上齊二絕》:焉知魚樂我非魚,夢裡榮枯覺則無。

    休學蠅含紙穴,小總烘日謾跏趺。

    小齊鬥大四壁立隻着匡與瓦爐。

    不涉語言君識否,莫從門外著工夫。

    《偶成》疊翠亭前秋水深,思韓亭下木成林。

    一生不得文章力,且向潮陽度歲陰。

    訟牒無多公事希,道心已熟心已熟壯心徵。

    晚來吏散閑攜杖,步到金山走爾月歸。

    《再題濠上齊》:外物為藩籬,障此道之徑。

    昧則終日迷,達者默爾靜。

    子夏出入間,悅樂猶異境。

    誰能入吾鄉,節令四時正。

     薛利和詩:《文惠公獨遊亭》:軒檻前臨一水湄,此亭誰見獨遊時。

    春風坐處無人伴,秋月行來有影随。

    文酒等閑辜會友,溪山赢得自裁詩。

    城東老屋今仍舊,當日高縱孰可追。

    《韓亭》:嶺脊孤亭勢倚雲,前臨城邑後荒村。

    八千裡外人歸久,四百年間木尚存。

    直北惡溪泉滾滾,落南瘴海霧昏昏。

    先生偉績傳青史,萬古民懷逐鳄恩。

    《西湖亭》:一泓泉色漲猗漣,竊号西湖幾百年。

    泛出芙荷錢萬疊,洗開楊柳眼三眠。

    雪鷗卧聽禅僧磬,錦鯉行驚釣客船。

    若比錢塘江上景,欠他十裡好風煙,曾汪郡守詩《送舉人》:樂作疑遊太古庭,韓門念喜見諸生。

    千間廈敞擄确思,萬裡橋成助去程,玉醑深鄉意重,銀蟾宮近客身輕。

    前賢已有驚人舉,更聽鼐傅第一聲。

    常郡守詩《送舉人》:革去頹風靳選掄,翕然公論一時伸。

    棘圍共試三千士,海郡聯飛二十人,竟說馬群空冀野,好看鲲化上雲津。

    從來自有湖平識,由此公鄉隐緻身。

    章元振詩《會諸官韓亭》:我愛韓亭好,文公像逼真。

    音容雖已往,英概恍如新。

     我愛韓亭好,天遙上界寬。

    引觞延勝友,笑語出雲端。

    我愛韓亭好,霜空宿霭妝。

    望中江入海,應有濟川舟。

    陳知桑詩《谒韓祠》:其人可罪落南荒,來谒孤祠淚數行。

    恐有遺書藏壞壁,豈無哀賦吊沅湘。

    精神不受氛煙蔽,道義長涵日月光。

    四壁蕭蕭香火冷,何人能與作堂皇。

    《韓木》:層江波靜鳄如掃,一畝寒陰禽自呼。

    莫把甘棠比韓木,令人淚涕共長籲。

    康成迹寄書帶草,玄德祥标羽葆桑。

    名與此山俱不朽,何如煙杪郁蒼蒼。

    《讀潮本韓集》:大雅寥寥不複還,如公幾得古人全。

    格高枯淡複志賦,意到渾淪原道篇。

    趙子遺編今複亂,歐公校本孰能傳。

    古音必矣尤難識,聊與磨钅公一究研。

    劉藻詩《蒙齋》:蒙齋遠裡市,勝概幾多清。

    山下一泉湧,望中千畝平。

    巒深俗客少,巒小曉煙輕。

    杖屦從登眺,誰知有利名。

    史浩詩《送潮士王司業知溫州》:平生子韓子,廟食南海濱。

    千載凜英氣,鐘此真天人。

    道德昔未奉,膏流今不屯。

    向來子韓子,無乃公前身。

     林東美詩《西湖亭》:金山亭榭遍林泉,獨有湖山占得先。

    一钅監靜開塵外境,數峰高插水中天。

    避人幽鳥聲如剪,隔岸奇花色欲然。

    太守與民同樂事,公餘不惜绮為筵。

    方庭實詩《金山亭呈翁守》:新亭高敞枕城隈,萬裡江山夾氣來。

    雲外孤峰擎日晚,林間啼烏喚春回。

    登車謾有澄肖志,覽景慚非賦永才。

    太守風流民訟簡,落成尊酒許相陪。

    丹碧崔嵬切鬥魁,峰巒懷抱水索回。

    春歸山谷幽花發,日上樓台宿務開。

    天近鳳城瞻帝座,雲迷黾敖海接蓬萊。

    登臨誰會遲留意,共折梅花更一。

    魏□詩《見遠亭》:金山鳌叢壓蓬宮,見遠堂開萬象空。

    心與天遊身世外,眼随雲到有無中,嶺頭樹接蒼梧北,海面帆來日本東。

    此景春客吟不盡,丹青圖寫愧宗工。

    于九流《和陳遊西湖》:高城連水石,對景未能還。

    白日臨流坐,清負伴我閑。

    縱心移棹去,半醉入花間。

    未必适僧語,蓮香已解顔。

    鮑粹詩《登前守李公亭》:李公亭即鮑公亭,何事因仍舊日名。

    官守二年如過客,幾流千古是虛名。

    扪蘿缭繞尋新徑,隔水徵茫認故城。

    陵谷變遷君莫問,此中氣象轉分明。

     陳希亻及詩《題鳳樓寺》:千載傅開孰是非,高梧修竹晚風徵。

    欲知古寺曾樓鳳樓殿今無燕雀飛。

    許仲禮詩《鳳樓寺》:回環疊嶂倚長空,丹鳳曾樓目奄霭中,殿閣至今無燕雀,溪山随處有梧桐。

    竹榮秀實籠晴景,瀑瀉泉涑應風。

    亻甯看來儀新樂府,吾皇熏德與虞同。

    鄭太玉詩《潮陽東山》:暮天涼雨急霏霏,十二巫峰高複低。

    醉充不受鳳飄斷,隻恐行雲自濕衣。

    黃公度詩《瘦牛嶺》:自笑年來為食謀,扶橋百指過南州。

    時乎四野皆青草,此地何曾解瘦牛。

    盧遷輔詩《鴨湖》:并山終日舣孤舟,深入桃蹊訪阮劉。

    流水落花無問處,居人雲是古瀛州。

    龔茂良詩《惠來驿》:十裡平疇際遠山,土膏未動覺牛閑,行人多謝晴相送,隻恐妨農雨大悭。

    晴雲當午争揮扇,曉務生寒又着綿。

    此是嶺南春氣候,日中長有四時天。

    彭延年詩《浦口莊舍五首》:浦口村居好,先思創置難。

    切雲架樓閣,依水植琅。

    澤氣三冬潤,松聲五月寒。

    子孫懷舊德,急忍不盤桓。

    浦口村居好,清貧勝富華。

    堆書為伴侶,種樂是生涯。

    吟苦詩成癖,心閑道長芽。

    匣中時自瑩,蟠蟄有龍蛇。

     浦口村居好,柴門鎮不扃。

    晴岚深滴翠,寒嫩抽青。

    酒筆驅吟健,林風引睡醒。

    東堂清處,待創碧漣亭。

     浦口村居好,盤鄉動車取成,蘇肥真水寶,鲦滑是泥精。

    午困暇堪,朝醒蚬可羹。

    終年無一費,貧話足安生。

     浦口村居好,憑懲高望處賒。

    稻田千萬頃,農舍兩三家。

    樵路通雲磴,溪船族蓼花。

    太平無事日,處處盡桑麻。

    黃補詩《韓木》:先生來潮南,先生一時屋。

    潮南得先生,潮南千載足。

    鳴呼!嘲南俗亦淳,光生遺樹今猶存。

    春山二月春鳥響,遊人樹底羅酒尊。

    尊殘倚樹初不語,暗覺山翁淚如雨。

    山翁之淚良可憐,我生不及元和前,元和萬事已塵土,惟有山邊留此樹,樹本盱人果何識,為是先生手親植。

    先生一去今幾秋,山頭滿樹春風浮。

    風從昨夜何忄劉忄票,俨似當年祛鳄色。

    鳄魚東遁不回頭,一帶寒江遠郡流。

    郡人向晚争歸舟,樹與江波相對愁。

    徐璋詩《送舉人》:揭陽多士天下都,聲名籍籍南海隅。

    往往能騎龍馬駒,垂手可采于菟須髟。

    大食刀斫亦奈壺,綠沈兮迸金仆姑。

    太阿何止敵萬夫,四海可歸輿地圖。

    一舉旌旗到三吳,全軍接上甘泉書。

    不比白面謝石奴,漢庭挺出萬卷儒,至尊含笑禦玉虛,此時賢來氣焰。

    更看相躍升亨衢,鳳池雞省事凫趨。

    張夔詩《和韻》:聯镳佳氣淩三都,奎光搖動天南隅,追風千裡麒麟駒,神珠書掇蒼龍須髟。

    巨鳌金背浮方壺,詞源白練飛舒姑。

    偉哉賓興賢大夫,南觀扶搖九萬圖。

    機雲麗藻扌離東吳,銀鈎健字揮顔書。

    燕凍歡伯呼酷奴,鸾旌鳳吹光寒儒。

    北門視草席久虛,勝空萬丈虹兒舒。

    相将直上青雲衢,彩金鳴玉彤庭趨。

    元張智甫:《和忠佑廟詠韓木韻》:死生種本于唐,木到于今色倍蒼。

    有大才名蜀相柏,無窮教思召公棠。

    人懷遺愛誰甘斧,天鑒孤忠不忍霜。

    原與零株長不朽,韓山山上一爐香。

    《歇甘露寺》:額分甘露自楓宸,偶作郊行認不真。

    屋訝天台小方丈,僧疑石室老功臣。

    半霄雲務聞人語,一塊虛空挂佛身。

    要識此山奇絕處,石間詩句最情神。

    《山行有感》:菜一盆兒飯一鍋,間關石竅作生涯。

    山林純是歡娛鳥,天地不開煩惱花。

    荒草田園元亮屋,浮萍弟妹少陵家。

    此身不得如徵物,有觸令人重歡嗟。

    《山中憶故友》:自從學舍厄戈矛,疇昔文盟一霎休。

    不見新詩來飯顆,似聞哀诔滿瓜丘。

    未寒夢繞梅邊驿,才暮心懸雪裡舟。

    原入東都名節黨,如今尚有幾人不。

     《題翠香樓》:危樓獨工幾咨嗟,望眼何由見翠華。

    一水空流殘月去,萬山枉被亂雲遮。

    土夫不運中原凡辟,将帥誰鳴半夜笳。

    衰草寒煙凝睇望,何人猶唱後庭花。

    洪必元詩《省官命諸生為守城馬發挽詩。

    欲為申奏立廟》:伏波裡死還,馬苦戰死。

    至今骨猶香,熏名照青史。

    桓桓馬将軍,或疑其孫子。

    逾月嬰孤墉,四面集飛矢。

    生不為降俘,死欺為厲鬼。

    小卒竊開關,大兵遂靡刂壘。

    滿城血為池,全家腦塗地。

    英雄為痛心,三十餘年矣。

    陰房野鱗青,壞道取林祠圯。

    天朝未旌忠,誰為血其祀。

    名公方古迹,立馬斜陽裡。

    臨風叫英魂,月寒天在水。

    黃惟賢詩《萬卷樓登高》:潮州書樓天下稀,摩插雲漢吞秋晖。

    人間健步方到得,世上弱羽安能飛。

    諸君于此興不淺,樂士與我心無違。

    拍闌長肅欠飲義酒,一覽衆山拳石徵。

    黃益詩《潮人朝京道中》:何事若波查,翻令憶在家。

    亂山随去馬,落日認栖亞鳥。

    田野生涯書,關河去路賒。

    斷橋人不渡,拂石看黃花。

    《宿黃蘆站》:古道樹義丫,青簾認酒家。

    有山無樹色,多雪少梅花。

    雁影雲垂地,雞聲月在沙。

    百年興廢盡,何處問桑麻。

    黃光龍詩《題萬壽光院》:人言海上有三山,今見三城海國間。

    雲散龍歸波浪闊,草肥馬健甲兵閑。

    日沉平野疑天近,水近長空覺地悭。

    狂客入參油幕罷,閑來方丈叩三關。

     莫肅震詩《謝郡守王甯軒》:泮水,美王侯能修潮郡之泮宮也。

    泮水溶溶,新廟有。

    飛柳罷星,棟梁揭虹。

    黝垩丹青,百堵皆崇。

    東西從祀,有目卒其容。

    冠佩裘寫,幾幾雍雍。

    千古萬古,聖道尊隆。

     泮水漪漪,芹藻其碧。

    青青子衿,斯遊斯息。

    顧謂餘言,伊誰之力。

    曰我王侯,豐功碩德。

    可镌可,彜鼎金石。

    與廟齊休,垂之罔極。

     思樂泮水,薄采芹藻。

    王侯戾止,其馬。

    我有子弟,侯訓教之。

    我有老貧,侯廪稍之。

    我人好之,何以報之。

    既富且貴,永錫難老。

     又,蘇元嘗聞文翁興學于蜀,蜀人美其德,常衮興學于閩,閩人紀其功,蓋王政之本,風化之源,關系至重也。

    潮自昌黎文惠數公之後,鮮有以興學為急務者。

    至順辛未,蠶吾王侯甯軒。

    自江西理問,來守是邦。

    思所以美教化,移風俗,究心于學校,急先務也。

    公餘泮,色笑勉勵。

    士懷其德,民化其淳。

    于時孔廟方遷,雖一殿落成,百廢未舉。

    公乃概然捐已俸以贍之,率僚屬以助之,計工直,節浮費。

    廊庑以新,從禮以塑,宮牆以完,其規模宏遠矣。

    諸生何幸觀此,是大有功于名教,乃為之頌雲。

     【輿地紀勝】 四六。

    《初入五嶺首稱一潮》:土俗熙熙,有廣南福建之語人;人文郁郁,自韓公趙德而來。

    稻再熟而蠶五收,鳳翔集而鳄遠徙。

    掃除青草黃節之瘴務,方髟弗髟十洲三島之仟瀛。

    眷今古瀛,實望南粵。

    雖境土有閩廣之異,而風俗無漳潮之分。

     城号鳳樓,溪傳鳄去。

    訪古得文公之木,手植猶存;遠遊經子野之庵,歲寒如昨。

    餘崇龜《賀潮州黃守》惟潮陽之偏壘,實廣右之奧區。

     千裡秀民,久已習韓昌黎之教;七朝故老,猶能言陳文惠之賢。

    黃茂良《代潮州守測宰執》惟時領山表,莫盛朝陽。

    儒雅相承,乃韓昌黎之舊治;風流未氓,有陳文惠之清規。

    同上。

    眷潮陽之小壘,實海南之奧區。

    揖馀慶之清風,有退之之遺化。

    魚佩虎符,香自凝于燕寝;鳳城龍首,患何有于鳄溪。

    李公甫《回張潮州啟》 【方輿勝覽】 演綸鳌禁,剖竹鳳城。

    對疆雖未于炎方,文物不殊于上國。

    文章政事,曾逢嶺表之韓陳氣習風聲,今号海邊之鄒魯。

     碑記 【輿地紀勝】 韓退之題名。

    《集古錄》雲,唐韓愈,元和十四年題名在濟源,并《大颠壁記》附。

    李公亭記。

    唐正元十三年立。

    《韓文公廟碑》。

    《東坡文集》。

    金山石刻。

    金山始開金城山,及韓山祠記,郡守題名,并刊于後。

    《招韓辭》陳文惠公為韓公祠,為文以招之。

    名曰《招韓辭》。

    《古瀛集》帙三,凡著述之關于州,常侯命編為集。

    《潮州圖經》郡守常序。

    《新圖經》。

    教授陳宗彳首亍序。

     【三陽志】 碑刻。

    濂溪像。

    文惠公像。

    晦翁像。

    東萊像。

    韓文公像。

    方略刊。

    《昌黎伯廟碑》。

    東坡撰并書。

    鳄魚圖。

    陳文惠公贊。

    《韓木圖》。

    文昌王大寶贊。

    《先天太極圖碑》。

    《四先生法帖》。

    東坡,道鄉,龜山,晦翁。

    《乾象地裡圖碑》。

    《起文堂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