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千三百四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湖。
貳車廖侯德明,力贊其決。
于是剖耨壤,剪繁穢,引清流氵豕者而廣之。
南北相距倍于昔,立三亭濱于南,日放生介于中,曰“湖平”,跨于山之側曰“倒景”。
繞湖東西古無路,誅茅穿徑,插柳植竹,間以雜花,盤纡诘曲,與湖周遭。
橫架危梁,翼以紅蘭,鏡奁平開,虹影宛舒。
數步之内,祠宮梵宇,雲蔓鱗差,浮榮女牆,粉碧相映。
中造小舟,邀賓命酒。
荷香逦迤,時度管弦中。
邦人樂公德。
公每遊柳邊竹下,草際苔中,湧觞布席而坐,公酒未竟,終不去。
山與水相接,民與守相忘。
骞嘗遊泳于中,即歎曰,湖山之樂,古風流騷雅士,往以此寫幽興,寄嘯詠于君民之際,或略焉。
若使身安江湖,心忘魏阙,主意上宣,王澤下壅。
是湖也欲得乎?榭嶺青,裡軒潇條,盡舟皇宮羽,稚耋怫郁,是湖也欲樂得乎?我公莅止,奉天子教條,獨行嶺海。
又欲以及民者及物,雖天子萬年不待祈。
又欲鱗介羽毛,皆涵聖恩,以期聖澤與湖山相無窮,則公于是乎樂在君也。
梅香月白春滿城,我公政暇,停舻舉白,民亦熙熙陶陶,鳴俦綴賞。
藻野缛州,如屏如堵,如绮如霧,人在钅監中,舟行畫圖,則公于是乎樂在民也。
矧夫山嘯湖平,公卿之谶,百年遺迹,一旦還舊,将見纓纟委紳佩,洋洋疊出。
一以祈君壽,二以同民樂,三以振地靈,起人物。
一廢舉而衆美具,骞是用踴躍而書,镌于湖濱之崖石。
《新堤記》:寶元年,南桂新堤成。
南桂之人,□□□。
頃歲水再至,漂田畝,包民居。
老弱沉溺,壯者散之四方矣。
今堤固于曩,吾裡之人,得以父子甯。
畜養蕃者,非賢使君之賜而誰賜欤?伊而不記,無以示來者。
遂相率請于府尹盍記之。
惟潮居循梅汀贛之下流,每一潦至,則四州之水彙于潮之溪,以注于海。
溪旁绋平地也。
堤之以捍駛流。
而後民得以耕于斯,家于斯。
古堤八十裡,望之若連繩然。
一股不牢,則繩遂斷絕。
而南桂之堤,據要沖。
紹興辛亥,水堤決僅百丈,十保之地盡為壑。
郡侯張行成更築之,民乃粒,六十年而當淳辛亥八月,不堤潰,與紹興害亦略等。
有倡為塞水口之義者,增其故基,與水争勢。
畚锸之役方休,而夏潦至,又渎潰益甚。
新築之址,亦化為淵。
民白之,郡聞之台,權郡樊公應亨、憲公吳燧,皆曰:“築堤,縣令職也。
海陽令王君彳首亍翁為有才,亟委之。
令乃相地之宜,避水之沖,立标以定其北。
北起許銀巷口,南抵五福堂後。
而又外築涵南橫堤,以障數千戶口,分十統谕以總之。
時粗不便告者,即委主簿趙君溶相視。
簿曰:“覆轍可蹈乎?宜從今議,拟始定矣。
”顧其役大,其事未易集也。
今郡侯全公昭孫莅事之初,首訪民病,慨然曰:“事有急于此者乎?春且潦,吾民其魚矣。
”促成之,乃命陳巡檢濤督役,出入田間,與役夫同勞苦。
侯一意任之,民有悍然不從令者,有以他辭規避者,侯不阻不忒,哈以利害而戒勉之,要以事成就乃止。
又以令言闵其棄地之産,而怠者力,悍者循勞,役者勸悅,令亦時屈而相勞焉,不數月而役畢。
蓋為堤之址廣八尺,其上半之,其高一丈二尺,其長如廣之數七十有。
夫以工計之者三萬有奇,經始于壬子仲春,告成于癸醜孟夏。
而溪東之堤,所以捍三保之民,同時并築,裡人陳天骥董之。
于是兩岸屹立,悉複張侯之舊矣。
或曰:天地之數有六十,窮則複始。
是堤也,其潰有潰之者,其築有築之者,蓋數也。
大圭曰:非數也,人也。
向者紹償之役,蓋有陰扇謠言巧相阻敗者矣。
非張侯其孰主之? 近者之役,亦有轉移吾說扌且撓吾令者矣,非全侯其孰成之?不然堤之成文矣。
然則亦人爾,安得诿諸數哉?故大圭謂是役,侯之美有三:知其人而信之,明也;堅其力以行之,果也;寬其役而恤之,仁也。
行一物而三善得焉,是可以書。
侯又慮新土之未實也,夾植柳以盤其根;患沖流之易突也,築子堤以殺其暴。
其為後日慮至深遠也。
噫嘻,推是心也,豈特一堤而已哉?寶元年記。
元熊炎《重建文廟記》:詩書禮樂之教行而天下多善治,仁義道德之說明而天下建善政。
蓋吾道非空虛無用之物,而化民成俗有非刑名法律可能及。
自漢而下,良吏著名史冊者,皆以興學立教為首,而人或以迂闊視之。
噫,吏道不古,世變亦極矣。
潮俗号為易治,建學且數百年。
繇昌黎延趙德為師,而人亦敦于學行。
後來士風,方之鄒魯。
元運初興,王師平江南。
不數月,廣去天遠,複六年始定亂離。
斯瘼癃老幼寄命镝,經生學士,豈直逃難解散而已。
潮介海外,雖弦歌自如,誰以之為守禮義之國平。
幹戈甫定,潮複為郡。
然經營收拾于武夫健将之手。
章逄輩方晦迹引。
宮牆遺地,鞠為園蔬。
美輸美奂,誰複念此。
丁侯聚來潮,文廟草創。
規制樸陋,無以寓敬恭。
逮鄭必大領鄉學,府尹陳、權府陳肅,皆有意複,令能有成。
至元二十九年正月,貳府王宏始成正殿,他宇謂可次第就。
而造舟役興,又未及竟。
肅政廉訪張公以是年五月監治莅政,慨然念曰:“勉勵學校,宣明教化,吾職也,此而不圖,無以塞上間,稱明晉。
”一日語鄭君曰:“廟雖王侯所創,而實重子請也。
其續成之母,中道廢,吾能主張是。
” 鄭唯唯承命,公複集梓衆令之曰:“前是官府之役,率不給直,汝避焉。
今給以傭費,食以學廪,必勉諸。
有受若直,怠若事者罰。
”衆亦欣喜就役。
于是築之登登,伐之丁丁,斧者鋸者,斤者斫者,日陳于前。
公躬自課督,率漏下乃去。
晝則傳餐而食,不撻一人而人用勸,自經始至落成三月。
為門之間七,為庑之間二十有四,廚庾藏無不具,棟梁榱桶無不備。
配祀像設,無藻繪纟希纟肅。
又懼其無以養也,為之置潮陽田一莊。
每歲收粒肆伯石,以助供給。
其區劃具矣。
嗟夫!學校風化之本,表章尊顯夫人。
秉彜好德之不容已者,況文廢必與,文仆必起,人事物理,決有當然。
或者創之而不遂其事,為之而不既其功。
蓋時之未至,雖聖人不能先時而強焉。
時之既至,雖聖人不能後時而不為。
潮學之興,固公為政出治之先務,而亦時之有待于公也。
用能于旬月之間,一複舊觀。
使殊方萬裡,知朝廷崇儒重道之意,而聲名文物複炳然于世變風移之後,非使臣之遠有光華者乎?非使于四方而不辱君命者乎?經曰:“見義不為無勇也”。
又曰“教人以善謂之忠”。
公可謂且勇矣。
興一事而二美具,所宜得書。
潮之士居遊其中,恻然動念于茲學廢興之由,而思所以副公教養之意。
蹈德詠仁,砥節砺行,不以詩書禮樂為空談,不以仁義道德為迂說,則家稷人臯,又豈不大書哉?公名處恭,汴梁人。
至元三十年癸已,将仕郎,廣南東道儒學副提舉,熊炎記。
姚達泉《重建元公舊院記》:潮為廣左甲郡,文物亦諸郡甲。
在昔學宮雄偉,韓山書院亦然。
宋淳已酉,邦侯周君梅叟,喜其文物盛,欲以道學淑人心。
乃營元公周先生祠于郡癢右,謂公為道學權輿也,并拓宇以聚學子。
聞于朝,得請,亦曰書院橫渠二程晦庵四先生皆有功于道者,遂合祠為五。
戊寅兵火,郡泮與昌黎伯妥靈之地悉皆瓦礫。
獨元公之宇如魯靈光,後因為學,移而為廟。
逮至元壬辰,廣東道肅政廉訪張公處恭,分治來潮,鼎新文廟。
路總管陳侯佑,複移廟而為書院。
經始未全,同知提舉蒼侯小雲赤不花繼之率作。
甲午春,本道儒學提舉熊炎沿檄至郡,慨然有意成之,就委山長張圭英、石國珍并力了辦。
乃勤垣墉,乃塗既茨,乃立祠像,不逾旬月,欠者悉備。
于是祠堂之間五,講堂之間三,翼列四齋,前峙門庑。
複舊觀而新之,禮舊有加焉。
促丁舍萊新祠,觀者敬歎。
今張郡遺其子仲明自潮來,書其事,屬然記,辭不獲。
因思道在天地之間,厲萬世如一日。
有績無絕,有存天亡。
不以世道升降為升降,不以世運盛衰為盛衰。
昊古鴻荒,有熊氏以上無算。
惟精惟一,自堯始傳而舜禹,又傳而文王、周公、孔子、孟轲,是謂道之正統。
轲後道脈征,扶正學者如荀楊仲淹之輩,皆功不迨轲。
寥寥千載,始有元公疏源導流。
太極動靜之體,五殊二實之氣,仁義中正之理。
凡天地人所由立,萬事萬物所從出,天下學者所以正心身者,二程朱張四先又引而派之。
遂使道學涵濡人心,養成士君子之質,非後來孔孟欤?宋熙甯間,公嘗持漕憲節,潮亦行部之所,祠固宜然。
非為持節祠也,為道也。
于道有功者庸合祠,但土木之功久則弊,世更事異,道則無弊無革,恃有知道君子扶持耳。
其有志于道若子佩宣勞其間宜也。
至如總管陳侯力主維之,又能捐已宅充廣之。
蒼侯間出力以助之。
其餘任事辦材,給用度,補阙遺,則于職分乎宜盡,皆可書。
書院舊有田,暫為浮屠氏所據。
又安知他日青氈之不複,姑俟之。
今我朝崇尚儒學,講明理議,尊先賢,續道統。
求道有書在,求極有圖在,元公其大有功于後學。
噫,不有廢,何以與?至元三十一年甲午,前大學進士姚然記。
何民先《重建水東韓廟記》:士君子宦遊以得江山為樂,江山以得士君子為重。
方其登臨,遊目騁懷。
俯仰千古,嘯歌自适。
及其後也,邦人懷思。
愛及草木,則有屍祝之者矣。
昌黎先生之于潮亦然。
公以忠言谪潮,道迪人心,功在生民。
嘗愛溪東山水之勝,公退之暇,時一遊憩。
亭下之木,所親植也。
舊株既老,飛枝複生,州人以韓木稱之。
且瑞其花,以蔔科目。
或曰公嘗遣官祭鳄魚于此,其下即鳄魚潭也。
廟舊在城南,宋淳熙已酉,丁俟允元不忍虛其勝。
蔽弗艹甘棠,遷公廟鎮之,以天水趙君文惠陳公配。
蓋公嘗請趙為師,以訓潮人知學。
陳守是邦,又嘗戮鳄于市。
道同志合,猶一日也。
距今百馀年,鼎革凡幾。
元延四年,張公世榮行部至潮緻敬焉。
徘徊眷慕,深慮修葺之費無所出,非所以計久。
乃為儒生,捐金買田計五十八畝七分,幾得夠一百三十四石五鬥,其用心尤遠矣。
泰定三年秋,牧守亞中公馬合馬偕士友絕江谒祠下。
至則門庑亭宇皆烏有矣,惟正堂僅存,遺像蕭瑟,粉壁穿剝。
楣柱巧蠹強支風雨,慨然久之,士友悉言其故,公曰,文公功德若是,江山形勝若是,而又應司維持甚其可廢乎?歸與同知宋君用,府判買住,推官劉君克敬,知事趙君弘道謀,佥曰然。
遂以命業且戒勿擾,業受命惟謹,乃故基,乃市良材,鸠功亻庸役,一時惟直。
是鈞是,是鋸,是斷是舁,仆者構之,腐财撤之。
已而正堂巍然,兩庑翼然,三門魁然,維亭維祠,各複其舊,中外一新,丹黝交煥,曉雲飛棟,晚蟾流階,東負三峰,如屏如兒,西面橫江,樓台鱗簇。
大海氵豕者其南,蛟龍所家。
三河瀉其北,樯楫若注。
一登廟而山川之勝盡在目,城南有是乎?由是揭其堂曰仰高,取泰山北鬥之義馬,亭曰天風海濤,取相期風濤觀之句馬。
尊賢有祠,崇德也。
侍郎有亭,存古也。
合而顔其門曰韓廟。
萬戶侯尹公鑄大書,不一書之。
經營于丙寅冬十有一月,成于丁卯春二月,秋八月而潤色大備,涓吉落成。
牲酒既具,邦大夫率僚屬鹹拜于庭。
士友鼓舞而慶曰:“征諸君,廟耐墟矣”。
大夫曰:文公之靈也,斯道之福也,聖天子之德也。
方今天下清平,崇重儒術。
潮雖海濱,自文公以來知有教矣,至今号稱易治。
而吾侪得優遊其間,是果誰之賜欤?有系于世教民彜者,君子與其興,不與其廢也。
嗣而拓之,且将有望于後之同志者。
言既,屬業記之,于是乎書。
潮州路儒學教授何民先記。
張思敬《修文廟新田記》:潮為郡,僻于海隅,而風士頗饒。
民始未知學,然樸且易化。
逮唐昌黎至,命師教育之,迄今号稱多士,實甲閩越諸郡。
學有廟甚偉,鹹燼于兵,獨書樓巋然。
至元甲午,憲佥張公處恭分治,循視舊規,慨然以興複為已任,命提舉鄭必大董役,不逾歲而落成。
沉郁輸奂,士子動色。
然飓風不常,木性易腐。
公深以為憂,曰學有田無幾而養士也,若墁剝而瓦裂,柱傾而棟桡。
則将若之何?适工畢初,斂餘财。
及後時而助者,得若幹,悉置田凡四百畝。
距府治遠,租輸運頗艱。
從佃者請而憂之,取直而已。
母失之荒,他庸弗征也。
學職一員,專其出入,然非土木之費不敢用,九年于茲矣。
會其數,不為不多。
茫然施巧于簿書間,沿襲而率歸烏有,殿庑未之加新。
籲,可歎也已!吾侪道周孔之道,職師儒之報本,曾豺獺之不若,舉張公創之端,顔母厚乎?思敬自江西巡曆至潮,韪鄭君言,亟革其弊。
爰锓諸梓,不惟衍張公之永圖,庶來者知所警也。
至于田畝之畔,租數之詳,具之碑陰雲。
大德壬寅,提舉張思敬記。
黃剛大《三陽驿壁記》:昔世祖皇帝臨禦十有六年,平江南潮為僻遠,師至城乃下。
至元二十一年十一月,的迷失奉旨鎮廣東道宣慰。
使來潮,剪辣夷道,招集流離,稍複為郡。
東西界閩廣之沖,南北接山海之會。
毂送蹄靡阝,無日無之。
送往迎來,迄無定舍。
前政念斯民瘡痍之後,牽補度日,然王人之來,不館不饩,昔人所戒。
同知蒼朝列,慨然移檄于府。
總管丁骠騎,府判為修武,偕府僚佐,議以克諧。
一日谂于衆曰:方今薄海内外,同條共貫,雄藩壯邑,星羅棋布。
十裡一亭,六十裡一驿,令下如建瓴水。
凡通津要途,尚不可缺,況城郭乎?乃蔔日相地,開拓舊基。
百姓聞命奔趨恐後,若瓦若木,不期而集。
值洞侵掠境内,沿檄出征。
府判馬修武董其事,獄曹湯旺旦暮巡督。
出已見規虹,匠施斧鋸而已。
為堂前後有二,為庑前後有四,柱石堅固,垣牆周密。
面陽辟戶,氣象軒豁。
背山鑿池,景仰幽勝。
風月有時而自至,冬夏無适而不宜。
湯沐飲食之需,供帳服用之具,件件精實。
是役也,至元三十一年十月經始,同知蒼侯凱旋。
又逾一月而工未就,慮久役妨農,呼督役吏诘之曰:“今與汝期間,違有罰”。
如期訖事,時則元盧元年四月也,因命剛大為之記。
愚謂驿館之設,其來久矣。
昔成周盛時,三十裡有宿,宿有路室。
五十裡有市,市有堠館。
至漢高朝有置傳,有馳傳,有乘有轺傳。
傳即今之驿,古者以車謂之傳車。
其後置馬,謂之驿騎,曆代相因而捐益者随其時。
欽惟皇帝繼統,勵精圖治,垂萬世業,振弊起廢。
政臣子服勞之日,任郡牧者,不敢不勉。
茲驿之興民,樂其成,故能不擾而辦。
俾破碎凋殘之後,複睹太平之盛觀,塗既丹腹之美,益彰遠使之光華。
自王公卿而下,與夫一介行李,于是館焉。
吾想夫馳馬日奔轺,朝幽燕,暮荊楚,冒風沙,蒙煙瘴。
至則解鞍馳檐,偃仰欠伸,撫手扪腹,彈長铗而行歌,據胡床而坐嘯。
馬刍奴飯,吏散庭空,休息之際,使臣于此其有思乎?詩不雲乎,載馳載驅,周爰咨謀。
古之使者傳令入境,則訪求民瘼,觀察風謠。
視其财用之豐不豐,橋道之固不固,田野之辟不辟,戶口之增不增。
所以廣朝廷之耳目,明郡政之臧否,而後得為使之體。
若夫飾廚傳,取名譽,非侯之所望于使也。
使乎使乎,苟以是心至,不惟知侯之為侯,亦可知使之為使也欤?言既,驿吏請書于壁。
劉貢珍《續石柱記》:前教授何民先有記見上。
潮之宣聖廟,自宋迄今,凡六遷。
紹興間,徐侯璋遷于今地。
迨景定癸亥,遊侯義肅教授黃岩孫重建。
始易木柱以石,事甚偉,兵火後毀折靡存。
元朝以來,廟宇草創,職教者因循簡陋。
泰定初,教授何民先竊有感焉,召石匠計之,工夥價踴,以癢廪不贍遂寝。
偶直學盧斌得石柱小大三十根于裡中蔡氏舊居,購以楮弗受。
川浮陸運,出瓦丸礫而置廟庭,變石之幸也。
越明年,士氓既役,其勢遂渙。
何公怃然記之曰:“石不負餘,餘其負石,豈興廢有數而猶有待乎?”天曆已已冬,本路判官小雲赤海牙詣學,深慨殿制不古,詢之耆老。
鹹曰:“此五虎陳氏舊宅,壞而創是焉。
是以制度失稽,木久且蠹。
命更之。
構以石柱,捐俸千楮。
暨府推周偉,照磨陳正,亦各捐俸。
諸生因請遷廟于學右,以尊聖人之居。
方董工,會憲佥任公仲琛,偕憲史黃士俊、郭友直,按巡勉勵,隻谒先聖。
時禮殿始基,見石柱而喜。
計本學歲入無以為繼,乃捐俸率庶僚以助工。
又舉聖制蠲役,俾儒人随其豐儉以助焉,自非尊德樂道能如是乎?諸生忻然如馳擔,又得以賭聖人宗廟之美。
乃相非言曰,昔之興學置田者,廉訪張公也。
複田贍士者,廉訪趙公也。
今之與學蠲役者,憲佥任公也。
彼二公既為之構祠立像以光于前,今我公亦宜嗣之以振于後。
然此非公之本心,特潮士愛之深,慕之切,欲以表我公之德,與斯石相為終始也。
昔何公作記,謂有負于石,由今觀之,乃石之遇耳,何負焉?信廢興有數,且有待乎? 天曆三年正月,潮州儒學正廬陵劉貢珍記。
程準《揭陽雙峰院記》:諸寺院記文,不關世教者不錄。
此篇獨能不膠異說,以悲喜衍義,行文有法,感人情思。
與他寺院記遠甚,故時錄之。
世人以成壞觀物,見其成無不喜,見其壞無不悲。
成者自成,壞者自壞,于我何有?而作是念。
善哉善哉,此天地聖賢之心,愚不肖之所同,儒者之謂善端,佛者之謂無量心也。
一切萬物,皆有成壞,是悲喜心無有成壞,由其不壞,壞無不成。
故自一念之喜,以圖其成,天工可代,七政可齊,六府可修也。
自一念之悲以極其壞,澤水可抑,龍蛇可驅,河流可塞也。
鵲巢石窟,珍樓寶屋,廣狹不同,處廬一宿,終身眷眷不忘。
他日過之,頹垣斷礙。
未有不徘徊故墟,為之感怆者。
他日又過之,疏籬環堵,如舊觀重來,又未有不欣然慰滿,若已與有力焉。
此豈複有窮奢極侈之工。
動心悅目之景,可以牽萦懷抱者。
終不成壞,壞無不成。
彼之心猶吾之心也,吾不知此日是心何從而來哉? 天高地下,在物無終壞之理。
往過來續,在人有不壞之心。
彼積蘇累塊,以成壞較難易。
金地寶林,以興創為殊勝。
雖其徒稍知道者,亦必戚然颦,闵然嘯矣。
皇元仁洽萬方,垂情慈教,天馬飲海,龍象如如。
而揭陽雙峰獨曆劫災。
自丙子至戊申三十三載,歸德彭君振來尹茲邑,報恩無地,将經始起廢。
民父老合辭薦請,君乃捐俸流貝也,起釋子石山必瓊董其役。
瓊亦罄囊畢力。
初構殿瓦礫間,始庚戍夏,迄辛亥冬,邑人劉君用賓,林君叔翊,好善随喜。
法筵開,經輸轉,山門品列,廊楹魚貫,僧寮師室,香積寶陳,種種完美。
又三年梅蒙君果,沿檄适至,暨歸裒镪五十萬圓滿之。
且尹有人民社稷,補弊塞責之不暇。
能以馀力及此,蒙君非居仕是邦而施與無吝容。
若劉與林鄉之善士,視瓊雖為善不同,要皆非有所利而為之者。
不遠數千裡,谂記于予。
公等得無悲其壞而喜其成乎?是心也何從而來哉?無往不複者天之道,感今懷古者人之情。
餘所謂天地聖賢愚不肖之所同,蓋有不求而獲,無為而為者。
秉彜好德,固非夷法之所能外也。
韓山蒼蒼,韓木章章,大颠堂堂,廬存人亡。
數書珍重,吾意公亦喜其聰明識道理,而重其憂世之悲也夫。
斯文耿光,千古一日,餘方求公書而玩索之。
又安得不因請君之喜而為之書也。
尹字文舉,今為惠州路推官。
蒙字促剛,今為潮幕長。
謙齊劉君,時主簿程卿。
友梅石、山林,與瓊自号也。
财施工力姓氏列著碑陰。
泰定初元甲子三月朔,承直郎,南雄路總管府推官程準記。
趙孟仆《重建潮州韓文公廟記》:在水東按蘇子碑,公廟在潮者宜也。
其文尚已然,所書止王君滌遷廟城南事,後非所知也。
其參造化,關盛衰,浩然而獨存者将終古祀之,豈特元間盛事哉?厥後廟二,其城南則鄭侯良臣因創講堂,以來學者。
今獨存其城東,則有山曰“韓山”,亭曰“韓亭”,木曰“韓木”。
李侯邁、丁侯允元,因而更祠之。
孫侯叔謹,并建八賢祠。
劉侯用行,牟侯氵榮,整葺不怠。
廟用以侈,今皆無複存者。
森森古木,生意蒼然。
造化盛衰,固實有待。
皇元統一,文美聿新。
回元貞二年,有太中帖裡來長茲郡。
創浮橋,立茲廟。
大德五年,卞侯立宗修猶未完。
九年,常侯元德暨乃僚捐俸計役,期畢茲工。
是時則有将仕張君昕,以清名英識為郡知事,孜焉亻及焉,慨為已責,其志也專,其任也勇,其營度也久,其使民也不擾。
疏之鑿之,築之培之,又從而居恹拓之。
用工于某年某月,落成于某年某月。
有池有台,有松有竹。
仍建八賢祠于右,兩廉三門翼如峙如。
複挾二亭于其側,宏偉壯麗,殚智極慮。
邦之耆老來拜來祝,鹹曰:“吾不圖今日複見韓亭之盛若此,且視昔有加焉”。
匪韓公之靈,抑吾張君有以效其役而彰其靈也。
天地之化,盛衰之運,至此而益昭矣。
近惠陽别駕王君滌,奉檄至潮。
謂仆知學,語以其事,且俾書以遺潮人。
仆謝不敏,則思曩命宰揭陽将拜祠下不果。
今羅浮去潮幾千裡,未知果遂所志否?茲得以賤姓名附于下,豈豐平生至幸,敢僭以蘇子所不及書者書。
大德十一年夏五月,從仕郎惠州博羅縣尹兼勸農事趙孟仆記。
梁《仰韓閣記》:潮之為郡,介乎閩廣之沖,凡趨閩趨廣者,靡不經焉。
郡之東有溪,昔鳄魚之所窟宅也。
昌黎韓文公辭而逐之,而其遺迹,至今泓深莫測,涉者病焉。
宋乾道間,曾君汪來守斯郡,始造舟為浮橋,以濟不通。
繼是而作者或鑿石為橋梁,或屋其上,以便往來。
數十年間,溪水泛濫,橋遂中折,驚風怒濤,舟或淪沒,民甚苦之。
至正甲申歲,府判喬侯賢,莅事伊始,慨然曰:“理橋道,餘職也”。
爰與推官崔侯思誠謀複之。
來歲同知張侯弼,幕長盧君德直,知事張君宗元繼至,鹹曰:“是亦便民之一也”。
遂捐俸以相其役。
且曰:“是役也,必擇屬之廉能者任焉”。
事乃有成。
詢于衆,得錄事林君智鏡,命之曰:“君以廉能信于民。
今舉君以董是役,期于必成,府不汝責”。
其曰母怠,君受命,乃度材鸠工,日往來其上。
與群工相可否,或以石,或以木,各适其宜。
鎮守萬戶邢惟明,偉是役之浩也,亦施镪以助不給。
越數月而橋成,築亭于橋上者,為楹二十有四。
為閣于橋之西,而未得其名。
衆曰茲橋之東,韓山在焉。
昔日于是名曰“仰韓”,願複其舊。
落成之日,郡侯幕賓,集宴其上。
仰觀壯麗,俯視淵深。
乾坤端倪,莫不獻狀。
東有韓山之秀,東湖之美,南有文公書院弦誦之聲,西湖之山界其西,金山諸峰聳其北,誠一郡之偉觀也。
越明年乙酉,林君以請事至廣,具本末之詳于憲府諸公,鹹嘉其功之有成也。
于是憲佥周侯伯溫書“仰韓”為閣之額,崞山公複大書“濟川”為橋之扁,且屬餘撰文以記之。
餘謂韓文公驅鳄魚以綏此土,太守曾汪即其溪為橋。
今之繼政者,又能起廢而新之,且閣于其上,以為仰韓之所,俾潮人沒世不忘也。
錄事林君又能襄其事,今而後潮人思公侯之惠愛,與韓公相為不朽矣。
他日諸公乘驷馬過此者,無野水橫舟之歡,大其施于天下可也。
遂為之書。
至正六年丙戍,奉政大夫廣西兩江道宣尉副使,佥都元帥府事,梁撰。
米失彌迩《圓通閣記》:觀夫大士垂迹,極百憶須彌山。
百億香水海,而不能喻其及物悲願,功德之高深也。
是以後主君公,百僚庶尹,憶兆元元,靡不愛戴。
豈非趨十地,證十号,慧性圓通者,能若是邪?潮東臨大溪,實閩粵夏津。
宋郡守曾公始造舟為梁,于中流者二十有四,而砥柱于兩岸者,亦如舟之數。
後之人于橋西城門上,繼作圓通閣,以為斯橋之冠冕。
内附初,閣随兵燼而橋制僅存,前府判買住之,不數稔而風濤蕩損幾盡。
至正甲申,車喬君、秋官崔君鹹以為念,遂屬錄事林君新之。
适貳守張君下車,曰:此守土、當為率衆助之。
就建圓通閣增其舊制,閣之東,仍建華嚴閣。
請前住南山禮翁善恭,為開山足成之,萬戶邢侯暨僚屬亦有功于是。
越明年,元幕盧君、亞幕張君到官。
鑒山川之勝,感今古之懷,韓亭在望,議作仰韓閣于橋之上。
凡是役,皆會府諸君建言,用周其美者,錄事之力也。
是年冬,林君沿檄至羊城,以其事來告,乞于為記。
貳憲奉議公為書其扁,予惟圓通大士,從無始劫來,以聞思證二十五圓通,十種大辨才,誓度一切群生。
聲入心通,無諸障閡,其旨淵哉。
厥今當路諸賢,政通民和,成此盛事,豈慧圓通願力之旨乎?林君号一清,永嘉人也,嘗筆大士像,喜動龍顔雲。
文林郎,海北廣東道肅政廉訪司經曆迷失彌迩記。
李複《府官續題名記》:元有天下,六合一家。
設官分職,遠邁前古。
路置總管府,府之長官曰“達魯花赤”,正官曰“總管”,即古之太守也。
次曰“同知”,即古之通守也。
又次曰“判官”,曰“推官”,古有是名矣。
皆同堂議事,一紙署判。
前代守姓名,已班載于郡志。
今之英僚,未有記者。
至順辛未,亞中大夫王侯元恭,以江西省理問來守茲土。
凡關于郡政之大者,起廢圖新,不可勝述。
一日谂于學校諸生曰:“郡有牧守,其來尚矣。
潮為廣左甲郡,米谷之蕃之富。
民淳俗熙,昔稱易治,蓋昌黎過化之地也。
任師帥之責者,得其人,則日漸以治。
不得其人,則日漸以亂”。
籲!牧守之責,不亦重乎?今将列府官名氏于後,垂示将來。
非惟備郡志之阙,且欲使後人指其直回以為懲勸,豈不韪欤!諸生鹹曰:“善哉。
王侯之用心,直内省不疚者矣”。
至順壬申五月望日,潮州路儒學教授曹南李複記。
宋文古賦:蔣之奇《北遊賦》并序。
潮陽吳先生子野有道之士也,自省好遊,凡四方幽遐環詭之觀,無不至也。
過餘于南海,留與語數日,複告于将北遊也,作《北遊賦》以送之。
辭曰:有美若人兮,生長乎南州。
爰自少以說茲兮,好輕舉而遠遊。
來丹砂于勾漏兮,問仙竈于羅浮。
跨無著之三山兮,閱巨鳌之番休。
搴菖蒲于曲澗兮,撷靈藥于芳洲。
要安期分我以大棗兮,還挹袖乎浮丘。
闖朱明之洞戶兮,杳不測其深幽。
過鮑靓于南海兮,曾不肯以少留。
複舍此而之他兮,曰吾何适而不逍遙。
陋區中之狹隘兮,骖蒼螭而驷王虬。
矣欠重華于九疑兮,披崇山以谒堯。
止南嶽而見魏夫人兮,巨石龍山從山而山焦。
泛武夷之清溪兮,升慢亭之飛橋。
與洪崖以相肩兮,挹玉井之湍流。
倩麻姑以爬背兮,薦擗麟之珍羞。
控黃鶴以淩雲兮,追陵陽而友王喬。
觌琴高于釣台兮,睨遺藥之遊遙。
窮鑄鼎于帝軒兮,訪首山于中條。
陟半削之橋陵
貳車廖侯德明,力贊其決。
于是剖耨壤,剪繁穢,引清流氵豕者而廣之。
南北相距倍于昔,立三亭濱于南,日放生介于中,曰“湖平”,跨于山之側曰“倒景”。
繞湖東西古無路,誅茅穿徑,插柳植竹,間以雜花,盤纡诘曲,與湖周遭。
橫架危梁,翼以紅蘭,鏡奁平開,虹影宛舒。
數步之内,祠宮梵宇,雲蔓鱗差,浮榮女牆,粉碧相映。
中造小舟,邀賓命酒。
荷香逦迤,時度管弦中。
邦人樂公德。
公每遊柳邊竹下,草際苔中,湧觞布席而坐,公酒未竟,終不去。
山與水相接,民與守相忘。
骞嘗遊泳于中,即歎曰,湖山之樂,古風流騷雅士,往以此寫幽興,寄嘯詠于君民之際,或略焉。
若使身安江湖,心忘魏阙,主意上宣,王澤下壅。
是湖也欲得乎?榭嶺青,裡軒潇條,盡舟皇宮羽,稚耋怫郁,是湖也欲樂得乎?我公莅止,奉天子教條,獨行嶺海。
又欲以及民者及物,雖天子萬年不待祈。
又欲鱗介羽毛,皆涵聖恩,以期聖澤與湖山相無窮,則公于是乎樂在君也。
梅香月白春滿城,我公政暇,停舻舉白,民亦熙熙陶陶,鳴俦綴賞。
藻野缛州,如屏如堵,如绮如霧,人在钅監中,舟行畫圖,則公于是乎樂在民也。
矧夫山嘯湖平,公卿之谶,百年遺迹,一旦還舊,将見纓纟委紳佩,洋洋疊出。
一以祈君壽,二以同民樂,三以振地靈,起人物。
一廢舉而衆美具,骞是用踴躍而書,镌于湖濱之崖石。
《新堤記》:寶元年,南桂新堤成。
南桂之人,□□□。
頃歲水再至,漂田畝,包民居。
老弱沉溺,壯者散之四方矣。
今堤固于曩,吾裡之人,得以父子甯。
畜養蕃者,非賢使君之賜而誰賜欤?伊而不記,無以示來者。
遂相率請于府尹盍記之。
惟潮居循梅汀贛之下流,每一潦至,則四州之水彙于潮之溪,以注于海。
溪旁绋平地也。
堤之以捍駛流。
而後民得以耕于斯,家于斯。
古堤八十裡,望之若連繩然。
一股不牢,則繩遂斷絕。
而南桂之堤,據要沖。
紹興辛亥,水堤決僅百丈,十保之地盡為壑。
郡侯張行成更築之,民乃粒,六十年而當淳辛亥八月,不堤潰,與紹興害亦略等。
有倡為塞水口之義者,增其故基,與水争勢。
畚锸之役方休,而夏潦至,又渎潰益甚。
新築之址,亦化為淵。
民白之,郡聞之台,權郡樊公應亨、憲公吳燧,皆曰:“築堤,縣令職也。
海陽令王君彳首亍翁為有才,亟委之。
令乃相地之宜,避水之沖,立标以定其北。
北起許銀巷口,南抵五福堂後。
而又外築涵南橫堤,以障數千戶口,分十統谕以總之。
時粗不便告者,即委主簿趙君溶相視。
簿曰:“覆轍可蹈乎?宜從今議,拟始定矣。
”顧其役大,其事未易集也。
今郡侯全公昭孫莅事之初,首訪民病,慨然曰:“事有急于此者乎?春且潦,吾民其魚矣。
”促成之,乃命陳巡檢濤督役,出入田間,與役夫同勞苦。
侯一意任之,民有悍然不從令者,有以他辭規避者,侯不阻不忒,哈以利害而戒勉之,要以事成就乃止。
又以令言闵其棄地之産,而怠者力,悍者循勞,役者勸悅,令亦時屈而相勞焉,不數月而役畢。
蓋為堤之址廣八尺,其上半之,其高一丈二尺,其長如廣之數七十有。
夫以工計之者三萬有奇,經始于壬子仲春,告成于癸醜孟夏。
而溪東之堤,所以捍三保之民,同時并築,裡人陳天骥董之。
于是兩岸屹立,悉複張侯之舊矣。
或曰:天地之數有六十,窮則複始。
是堤也,其潰有潰之者,其築有築之者,蓋數也。
大圭曰:非數也,人也。
向者紹償之役,蓋有陰扇謠言巧相阻敗者矣。
非張侯其孰主之? 近者之役,亦有轉移吾說扌且撓吾令者矣,非全侯其孰成之?不然堤之成文矣。
然則亦人爾,安得诿諸數哉?故大圭謂是役,侯之美有三:知其人而信之,明也;堅其力以行之,果也;寬其役而恤之,仁也。
行一物而三善得焉,是可以書。
侯又慮新土之未實也,夾植柳以盤其根;患沖流之易突也,築子堤以殺其暴。
其為後日慮至深遠也。
噫嘻,推是心也,豈特一堤而已哉?寶元年記。
元熊炎《重建文廟記》:詩書禮樂之教行而天下多善治,仁義道德之說明而天下建善政。
蓋吾道非空虛無用之物,而化民成俗有非刑名法律可能及。
自漢而下,良吏著名史冊者,皆以興學立教為首,而人或以迂闊視之。
噫,吏道不古,世變亦極矣。
潮俗号為易治,建學且數百年。
繇昌黎延趙德為師,而人亦敦于學行。
後來士風,方之鄒魯。
元運初興,王師平江南。
不數月,廣去天遠,複六年始定亂離。
斯瘼癃老幼寄命镝,經生學士,豈直逃難解散而已。
潮介海外,雖弦歌自如,誰以之為守禮義之國平。
幹戈甫定,潮複為郡。
然經營收拾于武夫健将之手。
章逄輩方晦迹引。
宮牆遺地,鞠為園蔬。
美輸美奂,誰複念此。
丁侯聚來潮,文廟草創。
規制樸陋,無以寓敬恭。
逮鄭必大領鄉學,府尹陳、權府陳肅,皆有意複,令能有成。
至元二十九年正月,貳府王宏始成正殿,他宇謂可次第就。
而造舟役興,又未及竟。
肅政廉訪張公以是年五月監治莅政,慨然念曰:“勉勵學校,宣明教化,吾職也,此而不圖,無以塞上間,稱明晉。
”一日語鄭君曰:“廟雖王侯所創,而實重子請也。
其續成之母,中道廢,吾能主張是。
” 鄭唯唯承命,公複集梓衆令之曰:“前是官府之役,率不給直,汝避焉。
今給以傭費,食以學廪,必勉諸。
有受若直,怠若事者罰。
”衆亦欣喜就役。
于是築之登登,伐之丁丁,斧者鋸者,斤者斫者,日陳于前。
公躬自課督,率漏下乃去。
晝則傳餐而食,不撻一人而人用勸,自經始至落成三月。
為門之間七,為庑之間二十有四,廚庾藏無不具,棟梁榱桶無不備。
配祀像設,無藻繪纟希纟肅。
又懼其無以養也,為之置潮陽田一莊。
每歲收粒肆伯石,以助供給。
其區劃具矣。
嗟夫!學校風化之本,表章尊顯夫人。
秉彜好德之不容已者,況文廢必與,文仆必起,人事物理,決有當然。
或者創之而不遂其事,為之而不既其功。
蓋時之未至,雖聖人不能先時而強焉。
時之既至,雖聖人不能後時而不為。
潮學之興,固公為政出治之先務,而亦時之有待于公也。
用能于旬月之間,一複舊觀。
使殊方萬裡,知朝廷崇儒重道之意,而聲名文物複炳然于世變風移之後,非使臣之遠有光華者乎?非使于四方而不辱君命者乎?經曰:“見義不為無勇也”。
又曰“教人以善謂之忠”。
公可謂且勇矣。
興一事而二美具,所宜得書。
潮之士居遊其中,恻然動念于茲學廢興之由,而思所以副公教養之意。
蹈德詠仁,砥節砺行,不以詩書禮樂為空談,不以仁義道德為迂說,則家稷人臯,又豈不大書哉?公名處恭,汴梁人。
至元三十年癸已,将仕郎,廣南東道儒學副提舉,熊炎記。
姚達泉《重建元公舊院記》:潮為廣左甲郡,文物亦諸郡甲。
在昔學宮雄偉,韓山書院亦然。
宋淳已酉,邦侯周君梅叟,喜其文物盛,欲以道學淑人心。
乃營元公周先生祠于郡癢右,謂公為道學權輿也,并拓宇以聚學子。
聞于朝,得請,亦曰書院橫渠二程晦庵四先生皆有功于道者,遂合祠為五。
戊寅兵火,郡泮與昌黎伯妥靈之地悉皆瓦礫。
獨元公之宇如魯靈光,後因為學,移而為廟。
逮至元壬辰,廣東道肅政廉訪張公處恭,分治來潮,鼎新文廟。
路總管陳侯佑,複移廟而為書院。
經始未全,同知提舉蒼侯小雲赤不花繼之率作。
甲午春,本道儒學提舉熊炎沿檄至郡,慨然有意成之,就委山長張圭英、石國珍并力了辦。
乃勤垣墉,乃塗既茨,乃立祠像,不逾旬月,欠者悉備。
于是祠堂之間五,講堂之間三,翼列四齋,前峙門庑。
複舊觀而新之,禮舊有加焉。
促丁舍萊新祠,觀者敬歎。
今張郡遺其子仲明自潮來,書其事,屬然記,辭不獲。
因思道在天地之間,厲萬世如一日。
有績無絕,有存天亡。
不以世道升降為升降,不以世運盛衰為盛衰。
昊古鴻荒,有熊氏以上無算。
惟精惟一,自堯始傳而舜禹,又傳而文王、周公、孔子、孟轲,是謂道之正統。
轲後道脈征,扶正學者如荀楊仲淹之輩,皆功不迨轲。
寥寥千載,始有元公疏源導流。
太極動靜之體,五殊二實之氣,仁義中正之理。
凡天地人所由立,萬事萬物所從出,天下學者所以正心身者,二程朱張四先又引而派之。
遂使道學涵濡人心,養成士君子之質,非後來孔孟欤?宋熙甯間,公嘗持漕憲節,潮亦行部之所,祠固宜然。
非為持節祠也,為道也。
于道有功者庸合祠,但土木之功久則弊,世更事異,道則無弊無革,恃有知道君子扶持耳。
其有志于道若子佩宣勞其間宜也。
至如總管陳侯力主維之,又能捐已宅充廣之。
蒼侯間出力以助之。
其餘任事辦材,給用度,補阙遺,則于職分乎宜盡,皆可書。
書院舊有田,暫為浮屠氏所據。
又安知他日青氈之不複,姑俟之。
今我朝崇尚儒學,講明理議,尊先賢,續道統。
求道有書在,求極有圖在,元公其大有功于後學。
噫,不有廢,何以與?至元三十一年甲午,前大學進士姚然記。
何民先《重建水東韓廟記》:士君子宦遊以得江山為樂,江山以得士君子為重。
方其登臨,遊目騁懷。
俯仰千古,嘯歌自适。
及其後也,邦人懷思。
愛及草木,則有屍祝之者矣。
昌黎先生之于潮亦然。
公以忠言谪潮,道迪人心,功在生民。
嘗愛溪東山水之勝,公退之暇,時一遊憩。
亭下之木,所親植也。
舊株既老,飛枝複生,州人以韓木稱之。
且瑞其花,以蔔科目。
或曰公嘗遣官祭鳄魚于此,其下即鳄魚潭也。
廟舊在城南,宋淳熙已酉,丁俟允元不忍虛其勝。
蔽弗艹甘棠,遷公廟鎮之,以天水趙君文惠陳公配。
蓋公嘗請趙為師,以訓潮人知學。
陳守是邦,又嘗戮鳄于市。
道同志合,猶一日也。
距今百馀年,鼎革凡幾。
元延四年,張公世榮行部至潮緻敬焉。
徘徊眷慕,深慮修葺之費無所出,非所以計久。
乃為儒生,捐金買田計五十八畝七分,幾得夠一百三十四石五鬥,其用心尤遠矣。
泰定三年秋,牧守亞中公馬合馬偕士友絕江谒祠下。
至則門庑亭宇皆烏有矣,惟正堂僅存,遺像蕭瑟,粉壁穿剝。
楣柱巧蠹強支風雨,慨然久之,士友悉言其故,公曰,文公功德若是,江山形勝若是,而又應司維持甚其可廢乎?歸與同知宋君用,府判買住,推官劉君克敬,知事趙君弘道謀,佥曰然。
遂以命業且戒勿擾,業受命惟謹,乃故基,乃市良材,鸠功亻庸役,一時惟直。
是鈞是,是鋸,是斷是舁,仆者構之,腐财撤之。
已而正堂巍然,兩庑翼然,三門魁然,維亭維祠,各複其舊,中外一新,丹黝交煥,曉雲飛棟,晚蟾流階,東負三峰,如屏如兒,西面橫江,樓台鱗簇。
大海氵豕者其南,蛟龍所家。
三河瀉其北,樯楫若注。
一登廟而山川之勝盡在目,城南有是乎?由是揭其堂曰仰高,取泰山北鬥之義馬,亭曰天風海濤,取相期風濤觀之句馬。
尊賢有祠,崇德也。
侍郎有亭,存古也。
合而顔其門曰韓廟。
萬戶侯尹公鑄大書,不一書之。
經營于丙寅冬十有一月,成于丁卯春二月,秋八月而潤色大備,涓吉落成。
牲酒既具,邦大夫率僚屬鹹拜于庭。
士友鼓舞而慶曰:“征諸君,廟耐墟矣”。
大夫曰:文公之靈也,斯道之福也,聖天子之德也。
方今天下清平,崇重儒術。
潮雖海濱,自文公以來知有教矣,至今号稱易治。
而吾侪得優遊其間,是果誰之賜欤?有系于世教民彜者,君子與其興,不與其廢也。
嗣而拓之,且将有望于後之同志者。
言既,屬業記之,于是乎書。
潮州路儒學教授何民先記。
張思敬《修文廟新田記》:潮為郡,僻于海隅,而風士頗饒。
民始未知學,然樸且易化。
逮唐昌黎至,命師教育之,迄今号稱多士,實甲閩越諸郡。
學有廟甚偉,鹹燼于兵,獨書樓巋然。
至元甲午,憲佥張公處恭分治,循視舊規,慨然以興複為已任,命提舉鄭必大董役,不逾歲而落成。
沉郁輸奂,士子動色。
然飓風不常,木性易腐。
公深以為憂,曰學有田無幾而養士也,若墁剝而瓦裂,柱傾而棟桡。
則将若之何?适工畢初,斂餘财。
及後時而助者,得若幹,悉置田凡四百畝。
距府治遠,租輸運頗艱。
從佃者請而憂之,取直而已。
母失之荒,他庸弗征也。
學職一員,專其出入,然非土木之費不敢用,九年于茲矣。
會其數,不為不多。
茫然施巧于簿書間,沿襲而率歸烏有,殿庑未之加新。
籲,可歎也已!吾侪道周孔之道,職師儒之報本,曾豺獺之不若,舉張公創之端,顔母厚乎?思敬自江西巡曆至潮,韪鄭君言,亟革其弊。
爰锓諸梓,不惟衍張公之永圖,庶來者知所警也。
至于田畝之畔,租數之詳,具之碑陰雲。
大德壬寅,提舉張思敬記。
黃剛大《三陽驿壁記》:昔世祖皇帝臨禦十有六年,平江南潮為僻遠,師至城乃下。
至元二十一年十一月,的迷失奉旨鎮廣東道宣慰。
使來潮,剪辣夷道,招集流離,稍複為郡。
東西界閩廣之沖,南北接山海之會。
毂送蹄靡阝,無日無之。
送往迎來,迄無定舍。
前政念斯民瘡痍之後,牽補度日,然王人之來,不館不饩,昔人所戒。
同知蒼朝列,慨然移檄于府。
總管丁骠騎,府判為修武,偕府僚佐,議以克諧。
一日谂于衆曰:方今薄海内外,同條共貫,雄藩壯邑,星羅棋布。
十裡一亭,六十裡一驿,令下如建瓴水。
凡通津要途,尚不可缺,況城郭乎?乃蔔日相地,開拓舊基。
百姓聞命奔趨恐後,若瓦若木,不期而集。
值洞侵掠境内,沿檄出征。
府判馬修武董其事,獄曹湯旺旦暮巡督。
出已見規虹,匠施斧鋸而已。
為堂前後有二,為庑前後有四,柱石堅固,垣牆周密。
面陽辟戶,氣象軒豁。
背山鑿池,景仰幽勝。
風月有時而自至,冬夏無适而不宜。
湯沐飲食之需,供帳服用之具,件件精實。
是役也,至元三十一年十月經始,同知蒼侯凱旋。
又逾一月而工未就,慮久役妨農,呼督役吏诘之曰:“今與汝期間,違有罰”。
如期訖事,時則元盧元年四月也,因命剛大為之記。
愚謂驿館之設,其來久矣。
昔成周盛時,三十裡有宿,宿有路室。
五十裡有市,市有堠館。
至漢高朝有置傳,有馳傳,有乘有轺傳。
傳即今之驿,古者以車謂之傳車。
其後置馬,謂之驿騎,曆代相因而捐益者随其時。
欽惟皇帝繼統,勵精圖治,垂萬世業,振弊起廢。
政臣子服勞之日,任郡牧者,不敢不勉。
茲驿之興民,樂其成,故能不擾而辦。
俾破碎凋殘之後,複睹太平之盛觀,塗既丹腹之美,益彰遠使之光華。
自王公卿而下,與夫一介行李,于是館焉。
吾想夫馳馬日奔轺,朝幽燕,暮荊楚,冒風沙,蒙煙瘴。
至則解鞍馳檐,偃仰欠伸,撫手扪腹,彈長铗而行歌,據胡床而坐嘯。
馬刍奴飯,吏散庭空,休息之際,使臣于此其有思乎?詩不雲乎,載馳載驅,周爰咨謀。
古之使者傳令入境,則訪求民瘼,觀察風謠。
視其财用之豐不豐,橋道之固不固,田野之辟不辟,戶口之增不增。
所以廣朝廷之耳目,明郡政之臧否,而後得為使之體。
若夫飾廚傳,取名譽,非侯之所望于使也。
使乎使乎,苟以是心至,不惟知侯之為侯,亦可知使之為使也欤?言既,驿吏請書于壁。
劉貢珍《續石柱記》:前教授何民先有記見上。
潮之宣聖廟,自宋迄今,凡六遷。
紹興間,徐侯璋遷于今地。
迨景定癸亥,遊侯義肅教授黃岩孫重建。
始易木柱以石,事甚偉,兵火後毀折靡存。
元朝以來,廟宇草創,職教者因循簡陋。
泰定初,教授何民先竊有感焉,召石匠計之,工夥價踴,以癢廪不贍遂寝。
偶直學盧斌得石柱小大三十根于裡中蔡氏舊居,購以楮弗受。
川浮陸運,出瓦丸礫而置廟庭,變石之幸也。
越明年,士氓既役,其勢遂渙。
何公怃然記之曰:“石不負餘,餘其負石,豈興廢有數而猶有待乎?”天曆已已冬,本路判官小雲赤海牙詣學,深慨殿制不古,詢之耆老。
鹹曰:“此五虎陳氏舊宅,壞而創是焉。
是以制度失稽,木久且蠹。
命更之。
構以石柱,捐俸千楮。
暨府推周偉,照磨陳正,亦各捐俸。
諸生因請遷廟于學右,以尊聖人之居。
方董工,會憲佥任公仲琛,偕憲史黃士俊、郭友直,按巡勉勵,隻谒先聖。
時禮殿始基,見石柱而喜。
計本學歲入無以為繼,乃捐俸率庶僚以助工。
又舉聖制蠲役,俾儒人随其豐儉以助焉,自非尊德樂道能如是乎?諸生忻然如馳擔,又得以賭聖人宗廟之美。
乃相非言曰,昔之興學置田者,廉訪張公也。
複田贍士者,廉訪趙公也。
今之與學蠲役者,憲佥任公也。
彼二公既為之構祠立像以光于前,今我公亦宜嗣之以振于後。
然此非公之本心,特潮士愛之深,慕之切,欲以表我公之德,與斯石相為終始也。
昔何公作記,謂有負于石,由今觀之,乃石之遇耳,何負焉?信廢興有數,且有待乎? 天曆三年正月,潮州儒學正廬陵劉貢珍記。
程準《揭陽雙峰院記》:諸寺院記文,不關世教者不錄。
此篇獨能不膠異說,以悲喜衍義,行文有法,感人情思。
與他寺院記遠甚,故時錄之。
世人以成壞觀物,見其成無不喜,見其壞無不悲。
成者自成,壞者自壞,于我何有?而作是念。
善哉善哉,此天地聖賢之心,愚不肖之所同,儒者之謂善端,佛者之謂無量心也。
一切萬物,皆有成壞,是悲喜心無有成壞,由其不壞,壞無不成。
故自一念之喜,以圖其成,天工可代,七政可齊,六府可修也。
自一念之悲以極其壞,澤水可抑,龍蛇可驅,河流可塞也。
鵲巢石窟,珍樓寶屋,廣狹不同,處廬一宿,終身眷眷不忘。
他日過之,頹垣斷礙。
未有不徘徊故墟,為之感怆者。
他日又過之,疏籬環堵,如舊觀重來,又未有不欣然慰滿,若已與有力焉。
此豈複有窮奢極侈之工。
動心悅目之景,可以牽萦懷抱者。
終不成壞,壞無不成。
彼之心猶吾之心也,吾不知此日是心何從而來哉? 天高地下,在物無終壞之理。
往過來續,在人有不壞之心。
彼積蘇累塊,以成壞較難易。
金地寶林,以興創為殊勝。
雖其徒稍知道者,亦必戚然颦,闵然嘯矣。
皇元仁洽萬方,垂情慈教,天馬飲海,龍象如如。
而揭陽雙峰獨曆劫災。
自丙子至戊申三十三載,歸德彭君振來尹茲邑,報恩無地,将經始起廢。
民父老合辭薦請,君乃捐俸流貝也,起釋子石山必瓊董其役。
瓊亦罄囊畢力。
初構殿瓦礫間,始庚戍夏,迄辛亥冬,邑人劉君用賓,林君叔翊,好善随喜。
法筵開,經輸轉,山門品列,廊楹魚貫,僧寮師室,香積寶陳,種種完美。
又三年梅蒙君果,沿檄适至,暨歸裒镪五十萬圓滿之。
且尹有人民社稷,補弊塞責之不暇。
能以馀力及此,蒙君非居仕是邦而施與無吝容。
若劉與林鄉之善士,視瓊雖為善不同,要皆非有所利而為之者。
不遠數千裡,谂記于予。
公等得無悲其壞而喜其成乎?是心也何從而來哉?無往不複者天之道,感今懷古者人之情。
餘所謂天地聖賢愚不肖之所同,蓋有不求而獲,無為而為者。
秉彜好德,固非夷法之所能外也。
韓山蒼蒼,韓木章章,大颠堂堂,廬存人亡。
數書珍重,吾意公亦喜其聰明識道理,而重其憂世之悲也夫。
斯文耿光,千古一日,餘方求公書而玩索之。
又安得不因請君之喜而為之書也。
尹字文舉,今為惠州路推官。
蒙字促剛,今為潮幕長。
謙齊劉君,時主簿程卿。
友梅石、山林,與瓊自号也。
财施工力姓氏列著碑陰。
泰定初元甲子三月朔,承直郎,南雄路總管府推官程準記。
趙孟仆《重建潮州韓文公廟記》:在水東按蘇子碑,公廟在潮者宜也。
其文尚已然,所書止王君滌遷廟城南事,後非所知也。
其參造化,關盛衰,浩然而獨存者将終古祀之,豈特元間盛事哉?厥後廟二,其城南則鄭侯良臣因創講堂,以來學者。
今獨存其城東,則有山曰“韓山”,亭曰“韓亭”,木曰“韓木”。
李侯邁、丁侯允元,因而更祠之。
孫侯叔謹,并建八賢祠。
劉侯用行,牟侯氵榮,整葺不怠。
廟用以侈,今皆無複存者。
森森古木,生意蒼然。
造化盛衰,固實有待。
皇元統一,文美聿新。
回元貞二年,有太中帖裡來長茲郡。
創浮橋,立茲廟。
大德五年,卞侯立宗修猶未完。
九年,常侯元德暨乃僚捐俸計役,期畢茲工。
是時則有将仕張君昕,以清名英識為郡知事,孜焉亻及焉,慨為已責,其志也專,其任也勇,其營度也久,其使民也不擾。
疏之鑿之,築之培之,又從而居恹拓之。
用工于某年某月,落成于某年某月。
有池有台,有松有竹。
仍建八賢祠于右,兩廉三門翼如峙如。
複挾二亭于其側,宏偉壯麗,殚智極慮。
邦之耆老來拜來祝,鹹曰:“吾不圖今日複見韓亭之盛若此,且視昔有加焉”。
匪韓公之靈,抑吾張君有以效其役而彰其靈也。
天地之化,盛衰之運,至此而益昭矣。
近惠陽别駕王君滌,奉檄至潮。
謂仆知學,語以其事,且俾書以遺潮人。
仆謝不敏,則思曩命宰揭陽将拜祠下不果。
今羅浮去潮幾千裡,未知果遂所志否?茲得以賤姓名附于下,豈豐平生至幸,敢僭以蘇子所不及書者書。
大德十一年夏五月,從仕郎惠州博羅縣尹兼勸農事趙孟仆記。
梁《仰韓閣記》:潮之為郡,介乎閩廣之沖,凡趨閩趨廣者,靡不經焉。
郡之東有溪,昔鳄魚之所窟宅也。
昌黎韓文公辭而逐之,而其遺迹,至今泓深莫測,涉者病焉。
宋乾道間,曾君汪來守斯郡,始造舟為浮橋,以濟不通。
繼是而作者或鑿石為橋梁,或屋其上,以便往來。
數十年間,溪水泛濫,橋遂中折,驚風怒濤,舟或淪沒,民甚苦之。
至正甲申歲,府判喬侯賢,莅事伊始,慨然曰:“理橋道,餘職也”。
爰與推官崔侯思誠謀複之。
來歲同知張侯弼,幕長盧君德直,知事張君宗元繼至,鹹曰:“是亦便民之一也”。
遂捐俸以相其役。
且曰:“是役也,必擇屬之廉能者任焉”。
事乃有成。
詢于衆,得錄事林君智鏡,命之曰:“君以廉能信于民。
今舉君以董是役,期于必成,府不汝責”。
其曰母怠,君受命,乃度材鸠工,日往來其上。
與群工相可否,或以石,或以木,各适其宜。
鎮守萬戶邢惟明,偉是役之浩也,亦施镪以助不給。
越數月而橋成,築亭于橋上者,為楹二十有四。
為閣于橋之西,而未得其名。
衆曰茲橋之東,韓山在焉。
昔日于是名曰“仰韓”,願複其舊。
落成之日,郡侯幕賓,集宴其上。
仰觀壯麗,俯視淵深。
乾坤端倪,莫不獻狀。
東有韓山之秀,東湖之美,南有文公書院弦誦之聲,西湖之山界其西,金山諸峰聳其北,誠一郡之偉觀也。
越明年乙酉,林君以請事至廣,具本末之詳于憲府諸公,鹹嘉其功之有成也。
于是憲佥周侯伯溫書“仰韓”為閣之額,崞山公複大書“濟川”為橋之扁,且屬餘撰文以記之。
餘謂韓文公驅鳄魚以綏此土,太守曾汪即其溪為橋。
今之繼政者,又能起廢而新之,且閣于其上,以為仰韓之所,俾潮人沒世不忘也。
錄事林君又能襄其事,今而後潮人思公侯之惠愛,與韓公相為不朽矣。
他日諸公乘驷馬過此者,無野水橫舟之歡,大其施于天下可也。
遂為之書。
至正六年丙戍,奉政大夫廣西兩江道宣尉副使,佥都元帥府事,梁撰。
米失彌迩《圓通閣記》:觀夫大士垂迹,極百憶須彌山。
百億香水海,而不能喻其及物悲願,功德之高深也。
是以後主君公,百僚庶尹,憶兆元元,靡不愛戴。
豈非趨十地,證十号,慧性圓通者,能若是邪?潮東臨大溪,實閩粵夏津。
宋郡守曾公始造舟為梁,于中流者二十有四,而砥柱于兩岸者,亦如舟之數。
後之人于橋西城門上,繼作圓通閣,以為斯橋之冠冕。
内附初,閣随兵燼而橋制僅存,前府判買住之,不數稔而風濤蕩損幾盡。
至正甲申,車喬君、秋官崔君鹹以為念,遂屬錄事林君新之。
适貳守張君下車,曰:此守土、當為率衆助之。
就建圓通閣增其舊制,閣之東,仍建華嚴閣。
請前住南山禮翁善恭,為開山足成之,萬戶邢侯暨僚屬亦有功于是。
越明年,元幕盧君、亞幕張君到官。
鑒山川之勝,感今古之懷,韓亭在望,議作仰韓閣于橋之上。
凡是役,皆會府諸君建言,用周其美者,錄事之力也。
是年冬,林君沿檄至羊城,以其事來告,乞于為記。
貳憲奉議公為書其扁,予惟圓通大士,從無始劫來,以聞思證二十五圓通,十種大辨才,誓度一切群生。
聲入心通,無諸障閡,其旨淵哉。
厥今當路諸賢,政通民和,成此盛事,豈慧圓通願力之旨乎?林君号一清,永嘉人也,嘗筆大士像,喜動龍顔雲。
文林郎,海北廣東道肅政廉訪司經曆迷失彌迩記。
李複《府官續題名記》:元有天下,六合一家。
設官分職,遠邁前古。
路置總管府,府之長官曰“達魯花赤”,正官曰“總管”,即古之太守也。
次曰“同知”,即古之通守也。
又次曰“判官”,曰“推官”,古有是名矣。
皆同堂議事,一紙署判。
前代守姓名,已班載于郡志。
今之英僚,未有記者。
至順辛未,亞中大夫王侯元恭,以江西省理問來守茲土。
凡關于郡政之大者,起廢圖新,不可勝述。
一日谂于學校諸生曰:“郡有牧守,其來尚矣。
潮為廣左甲郡,米谷之蕃之富。
民淳俗熙,昔稱易治,蓋昌黎過化之地也。
任師帥之責者,得其人,則日漸以治。
不得其人,則日漸以亂”。
籲!牧守之責,不亦重乎?今将列府官名氏于後,垂示将來。
非惟備郡志之阙,且欲使後人指其直回以為懲勸,豈不韪欤!諸生鹹曰:“善哉。
王侯之用心,直内省不疚者矣”。
至順壬申五月望日,潮州路儒學教授曹南李複記。
宋文古賦:蔣之奇《北遊賦》并序。
潮陽吳先生子野有道之士也,自省好遊,凡四方幽遐環詭之觀,無不至也。
過餘于南海,留與語數日,複告于将北遊也,作《北遊賦》以送之。
辭曰:有美若人兮,生長乎南州。
爰自少以說茲兮,好輕舉而遠遊。
來丹砂于勾漏兮,問仙竈于羅浮。
跨無著之三山兮,閱巨鳌之番休。
搴菖蒲于曲澗兮,撷靈藥于芳洲。
要安期分我以大棗兮,還挹袖乎浮丘。
闖朱明之洞戶兮,杳不測其深幽。
過鮑靓于南海兮,曾不肯以少留。
複舍此而之他兮,曰吾何适而不逍遙。
陋區中之狹隘兮,骖蒼螭而驷王虬。
矣欠重華于九疑兮,披崇山以谒堯。
止南嶽而見魏夫人兮,巨石龍山從山而山焦。
泛武夷之清溪兮,升慢亭之飛橋。
與洪崖以相肩兮,挹玉井之湍流。
倩麻姑以爬背兮,薦擗麟之珍羞。
控黃鶴以淩雲兮,追陵陽而友王喬。
觌琴高于釣台兮,睨遺藥之遊遙。
窮鑄鼎于帝軒兮,訪首山于中條。
陟半削之橋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