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千三百四十五

關燈
也。

    山下有泉,蒙以育德。

    地上有水,比以親賢。

    行于地中,險不失信。

    溢于澤上,節不躍度。

    萬折必東,朝宗于海。

    是以君子審所歸向爾。

    潮在峤南,負山抱海。

    屢巒環翠,蟠溪演綠。

    衆會于江,以掖郡治之左,源遠派拱,混混不息。

    餘先廬沙堤内址,去江繞二十步。

    晨華暮景,風紋雨镂。

    目稔而情怡。

    其樂根諸中,于水之性不難則清,莫動則平,淡相親也。

    特因請間縱武江湄,經營堤外,得夾山豈焉。

    舊日之佃地,不妨民舍,不剔荊卉。

    亘城郭,繞,奠方隅,面形勝。

    恢基崇址,挹朝陽以考宅相。

    楹桷瑰挺,堂室宏遠。

    文峰秀氣,卑拱于襟宇。

    練流萦帶,泓若一池。

    于是直居之前,恍涯砌築,建閣以舒曠望,揭之曰清平,蓋莊周所謂天德之象也。

    噫,性未賞不清,亦未賞不平。

    嗜欲貪儲,玩習侈靡,一或難之,何以能清?忌怨喜怒,權勢名利,一或動之,何以能平? 然則郁而不流,激之過颡,豈水之性哉?澄清準平,越東達海,率水之善,殊未可量。

    聖賢觀感,各有攸措。

    客莞爾而嘯曰,時際清平,乃能樂是閣。

    人惟清平,乃能成是閣。

    名一得三,請書以訓。

    王宗烈《八賢堂記》:慶元五年冬,晉陵沈杞來守古瀛。

    越明年夏,政靜民安,百廢具興。

    乃搜訪是邦,昔之有賢哲八人,立堂而祠,命宗烈屬文以記。

    切嘗凝神靜觀,八極之表,一氣流暢,得之者靡不取重于世。

    景星慶雲,耀其光彩。

    荥陽河洛,吐其精微。

    荥而為植物,則梗楠梓杞;神而為動物,則麟鳳龜龍。

    及其秀而為人,則古今之所景仰者,皆此氣之呈露。

    然則是邦八賢,其亦有得于此乎?客有訊餘曰:“美則美矣,而未大也。

    在昔古瀛,嶺南佳郡,山川炳靈,英材皆出。

    子果何見而艱是選耶。

    ”餘應之曰:“人之于物,徒知以多為貴,而不知少之為尤貴。

    揖遜緻理,衆賢和朝。

    時則八元八恺,世濟其美,忠厚成風,多士生國。

    時則八士,聖人首稱。

    寥寥數百載間,而君廚俊及之俦始類于東都。

    如是者豈苟得哉?胡不觀術多君子,何補于術;晉多賢大夫,亦何益于晉。

     一儒冠立于國中,而曲阜風聲氣習,迨今可掬,其輕重為何如?八賢之祠,義取斯矣”。

    因為客評之曰:逍經有文間,排異端而宗孔氏,趙公其人也;對策忤權貴,獻災異而過仲舒,林公其人也;草澤應诏而魁進士,許公其人也;楓宸召對而授直講,廬公其人也;若夫金紫劉公,則未老稱歸,注籍遷官;遠遊吳公,則有祿遜兄;知己名士,清節如張,則錄而著禦屏。

    剛鲠如王,則投閑而避權相。

    一方英氣,萃在八賢,宋不為古瀛之貴耶?客曰:“唯”。

    或者從而诿其說。

    山川猶在,風物逾勝。

    昔何炳煥,今何寥落。

    毋乃氣有盛衰欤?噫嘻,日月昏兮開則明,雷霆息兮震而驚。

    氣之在人,不以生存,不以死而滅。

    奪于生前,一時之榮也。

    振于死後,千百世未可量也。

    天誘其秉,爰命我侯,發其幽光,咎其往躅。

    孰知此氣薰蒸,将見彬彬藹藹,登金門,步玉堂,圖雲台,貌煙閣。

    勒功鼎彜,垂名竹帛,其必由我侯今日之舉,有以暢之。

    昔荀氏有子皆賢,得穎川八龍之譽,後官位畢顯。

    小而一家尚爾,況一國乎? 侯之志廣矣,異時以副其願望者,若親若故,若子若孫,皆獲殂豆于左右斯堂也。

    辟而增之,繼是必有待焉。

    宗烈幸睹盛事,竦然援筆而書,俾後人得以見侯之志。

    至若輸費度材,計工董役,末也,故略之。

    慶元庚申六月朔日,迪功郎潮州州學教授王宗烈記。

    黃景祥《湖山記》:湖山峙立于郡城之右,鳄渚繞其前,浮圖矗其巅。

    環顧則平林壘岩,紛然獻狀;俯瞰則萬家鱗次,萃于一盼,勝地也。

    昔時諸公登臨賦詠,磨崖紀石,遺迹尚存。

    閱歲曠久,徑蹊堙塹,榛菅蔭翳。

    木伐于斤斧,石瘁于敲斷,遂為童叟趨牧之地,殊未有賞音者。

    三山舍人林公山票,守潮之明年,政成俗阜。

    暇日偕郡丞延平廖公德明登州治之金山,從容眺望,西挹其秀而得佳趣。

    不能知秘,思與邦人同其樂。

    塹者夷之,翳者剔之,崎岖者砌而級之。

    植以松竹,雜以花卉,複築三亭,以便遊憩。

    緣山在趾,扪藤蘿而上,半蹑煙雲者,命之曰“雲路”。

    巋然負塔而東向,垤視前峰者曰“東嘯”。

     少迂而西,巨石數四,卓牽而環侍者曰“立翠”。

    洞心駭目之觀,一朝闡露。

    得非天造地設,固有自然之境,必得人而後與耶?斯時也,吏不踵門,村無吠犬。

    阖郡之人,以恬以嬉。

    相與具盤飧,羅樽壘,以窮登覽之勝。

    飲者酡顔,歌者嘔啞,舞者扌卞躍。

    朝而往,夕而歸。

    而公之與卒,和若一家。

    待僚屬也親若朋友,愛士民也不翅若子弟。

    故時亦坐藍輿,聯驅從,盤桓其間,相忘相狎而無間。

    春溫而林木茂,隆暑而清風來。

    徂秋而爽氣豁,祁寒而青青不改,四時無非樂也。

    然公之樂,不在山而在民。

    故能因民之樂而樂其樂,昔滁之郎邪,下有娘泉,太守歐公亭其上。

    公餘與客來飲,肴蔬雜陳,觥籌交錯,頹然而醉,醉而與滁人遊以相樂也,滁之山水因以名勝。

    然則林公于湖山,殆亦歐公之于郎邪也夫。

    廢元己未郡人黃景祥記。

    方礻合《思古亭記》:潮陽古壘,舊傳地居鴨湖。

    唐刺史韓文公當治觀,鳄為民害,公文以遣之。

    又當登雙旌山,手植嘉木,邦人以比甘棠。

    歲寒之姿,迄今不易。

    旁有屋數椽,俗号“侍郎亭”,二者鹹在溪東。

    自公去潮垂四百載,遺愛在民,如周人之思召公。

    後州治移建于金山之麓,溪東父老作亭于此。

    南望韓木,右顧鴨湖,以表去思,故亭名“思古”,蓋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歲月浸久,老屋傾頹。

    邑子蔡氏,易以柱石,營而新之,庶幾過者因亭以有感,今流俗乃号為“師姑亭”,殊溪東老父去思之意。

    推原其故,得無類于小姑彭郎之謂哉?夫小姑本“小孤”也,鼓郎本“平浪”也。

    傳訛既久,且移小姑以嫁彭郎。

    況是邦乃昌黎舊冶,聲名文物,不減中原。

    南有迥野,北有思古,皆舊候館。

    迥野之名,或訛為行者,俗揉南間之為累也如此。

    守亭者以為請,因用思古舊名,申述故事,且告來者,示不忘也。

    西山真德秀《潮州貢院記》:嘉定十二年閏三月壬子朔,潮州貢院成。

    郡學職十有四人,以其繪事之圖來請記。

    餘既受圖于使者,則進而問之曰:“始子讀梅溪王公詩,知潮之有貢院久矣。

    今者所創,将新其舊耶?抑改作之耶?且其地焉在?”曰:“郡城之北有曰“鳳嘯坊”者,故試士之所也。

    郡地之東有曰“登雲坊”者,今試士之所也。

    故基之廢八十有八年,而今複始舊也”。

    問其所以複之意,曰:“以形勢言之,則背負五龍,前峙金鳌,大江之水回環而索帶,雙旌雁塔,骈羅而鼎列者,昔人蔔地之勝也。

    旁聯民廬,後迫隍水,山川清明之氣,還而弗矚。

    市厘喧嚣之聲,迩而狎聞者,近歲草創之陋也。

    況夫以人物則昔盛而今歇,以規模則前敞而後隘,此其複之之指也。

    ”餘于是辣然曰:“春秋大複古,謂其複而當也。

    是役也,複之而當,春秋之法所宜書。

    然餘不知主之進為誰,與費之所自出。

    ”則又曰:“知是役之當為,而勇以決其議者,太守莆陽陳公也。

    知是役之可為,而力以任其事者,别駕浚儀趙侯也。

    若夫考視工程,則寓客之賢曰王君恪。

    勾稽出納,則郡癢之隽,曰方遇。

    施儀鳳等,實分任焉,而吏弗與也。

    會其費用之目,為錢千三萬有奇。

    郡之氣損者百萬,别駕鬥之,自餘則為士者合以相為,而民弗知也。

    子曰:“嘻,是真宜書。

    ”蓋今為守貳者,有簿最丹墨之殷,有牒訟聽理之煩。

    苟能是,則曰吾之責塞而人亦莫之責也。

    今二君子者,乃獨盡其心于責之所不及,非賢而能之乎?然使邦之大夫士不能協智并力,以訖于成,則二君子雖有必為之志,其勢将有未易者。

    然則諸君亦賢也哉。

    雖然,願有獻焉。

    夫所為複選士之宮于舊觀者,非以舍庳狹而就高明故邪?學者之于學,亦若是焉而己爾。

    夫以三日之試,猶必惟庳狹是去,而高明是趨,則士之尚志立德以終其身者,其可苟乎?故莫尊于道義,莫美于名節。

    士而志乎此,則上達之基也。

    莫累于勢權,莫誇于貨利,士而志乎此,則下流之委也。

    辨是非于锱铢之間,決取舍于熊魚之際,昔者潮之君子,蓋有庶幾乎此者矣。

     今諸君将由科舉以進于天子之廷,則其于義利之分,誠不可不早辨也。

    若止知媒富貴而已,是豈賢審貳所望于潮士者哉?陳公名瞻,字伯廷,由太學上舍賜第。

    趙俠名善漣,字清鄉,亦以文學中甲科雲。

    院為屋千有三百楹,其制具于圖者,此不著。

    四月某日建安真德秀記。

    元刑世衡《思韓亭記》東于郡山有韓名,唐潮州刺史昌黎伯韓文公廟焉,相傳即揭陽樓遺址。

    其繇守居徒者今為精舍,在郡之南七裡。

    蘇文忠公所著文,石刻實存。

    延四年二月朔,休告,佥海北廣東道肅政廉訪事長安張公矣欠精舍,隻谒竣事。

    謂茲山公素所遊息杖鳥經行,草樹榮耀,以未至為怃。

    于是屏駁徒,擎舟絕江,盤姗勃,循是而上,百舉武梯石階乃至,薦款揭虔,稽圖訪古。

    賬枝叢條,美蔭繁缛,手植木滋蔓生不複識。

     舊侍郎亭,曰仰韓則近名,危檻浮瀾,風榭逆空,與郡西湖山對望。

    彼丹垩鏽錯,而此漫漶腐撓,僅得不廢,可怪也。

    公慨然捐俸屬郡府,鸠工優材,完舊益新,更榜思韓,以仰之目,不若思之心也,”猶懼蔑以贻永久。

    越十日丁未,孔子用敝,郡士畢集,公曰:“潮詩書澤由韓公始,爾士子忘之耶?”皆辭:“不敢”。

    乃佥志一力,助錢相役,為錢中統萬缗。

    公命置永業田為租百石,廪士之家旁近者奉祠事,籍歲入葺。

    不時出納,不實者有司察之,志慮深矣。

    郡之晉紳處士,耆老之俦,鹹願有紀。

    謹桉公扶樹教道,息邪抵異。

    論宮市,出牛遠翼榮裴晉公平蔡用取中,事在史傳,此皆不書。

    特惜夫世常以文論公,而不知其綿道緒直指正傳,其有處非漢唐諸儒所及。

    三即廣南,一随件父貶官于韶,一令陽山,一剌潮,鹹以言事故。

    迹其不鄙遐亡勤治務,視谪宦猶資遷。

    郡有鳄魚食人,以文遂去,遂無患民賣口為常,計庸免之。

    未相直,辄與錢贖,且著令,故至今思侯為深,傳頌侯事為習。

     夫以公之弘義滂仁,雖身海上,乃心罔不冀主之悟道之行。

    至謂公要觀南海,窺衡湘,詞迫切,非公本意。

    獨賀茲郡之遭者,彼其玉帶金魚,秉執鈞軸。

    論說唐虞,各天一隅。

    雲龍上下,晨星落如。

    而沈雅通經之趙德聰明識理之大颠,遂得附著于公,以托下朽,獨非斯人之幸欤?遐想一時,親見子雲,以為适然。

    百千載之後,萬頭胥延,音法邈不可得,然後知公之雖過也。

    然則舉酒相屬,俯仰江山,詠侯遺愛,聞風而與起,醉義而忘歸。

    其獲徒今公遊者,豈獨非幸欤?書諸石,所以志公之難遇。

    而潮獨幸俾邦人壽厥贻,欽于世世忽怠,将仁郎前南雄教授新安刑世衡記。

    範椁撰《總管府愛堂壁記》:潮陽,古百粵地,控海之隅,雖俗雜夷夏而民稱易治。

    國朝承平日久,涵養生聚。

    郡之殷庶,名嶺志右。

    人民之休戚,實系守者同德焉。

    泰定二年,制授廣平宋侯用朝散大夫為同知總管府事,至未期月,灑滌故弊,厥政大行,一新公府之署,揭其視事之廳曰:“忠愛之堂”,與府判官買住君推官劉君克敬。

    及其知事趙弘道,馳書三山,屬予文以記之。

    予謂潮嶺南右郡,一時同德,其作新振起于斯堂宜矣。

    抑當求古聖王之所以建侯置守者乎?今太守古諸侯也。

    天以天下付一人,不能遍履而周治。

    于是剖千裡之地,與其民簡其人,使分牧之,所以重所付也。

     太守受地與民,擁朱車番,绾三品章绶。

    官有承貳佐吏,奔走者,自邑今長群執事,鹹下風聽命焉,亦崇且華矣。

    得人則一方受其安,不得人則一方蒙其殘。

    苟殘矣,是太守負所簡,而簡之者輕所付矣。

    曾謂志忠愛者,固如是乎?漢人有言,與共治者,惟良二千石。

    然不必盡良,得一人則一方重,勢可歲已。

    國朝疆守之廣,度越三代,人材之盛,超轶漢唐。

    诏書方又重郡守之選焉,有膺是責而居是邦,食天祿而治天職,乃自附于不為者乎?或曰之距京師遠,其治固有緩急,是又不然。

    譬之天生物之麗乎土者,去天誠若尢絕矣。

    而物之所由以生者,雨露之澤至深切也。

    郡視京師雖萬裡,有國之制,昭如日星。

    設官分職以宣布之,信賞必罰,具在有司。

    今且雲然,是猶知天之高不可極,而不知生物之無一日不蒙其澤;知朝廷之遠,而不知典章法度之至近也。

    太守任宣布之職于其間,亦思無愧于易,與良者而己。

    此非獨為潮言也,為天下道也。

     今諸君當莅政之初,适豐暇之歲,因其故弊,爰有改作求言之意,乃不藻繪之尚。

    而拳拳以人心世道興起懲勸為先,非真知忠愛之實,有所為而必無所負者,又能如是乎?餘雖未獲登潮之堂,然切識諸君之義于舊辭之表,故樂頌之,夫同知而下郡丞貳也。

    而所立如真守,況守者哉?因請刻文堂上,且為方來執事規。

    異時論相于郡,如漢故事,必自潮始。

    則今日之規,又所以為頌也。

    泰定三年正月範椁記。

    《經曆司衡政聽記》:餘既記潮之公堂已,其請則又曰:郡幕之署,扁以衡政。

    政言正,衡言平也,幸遂識之。

     嗚呼!夫正人者,焉得有不平者乎?且百官之有佐,莫今郡為難也。

    郡方千裡,責有民社。

    都轄者厭于上,衆聽者仰于下,郡處中焉。

    制經曆知事照磨秩自七至九,郡凡三負。

    上以承太守,下以攝郡吏己,又處中焉。

    卑不得有所挫,崇不得有所陵。

    凡所興起,處操持者,皆國之故也。

    事無大小重輕,具于案牍。

    紛至吾前者,有萬不同。

    吏曰可,未也;守曰否,未也。

    質佐者常執其衡,進退其權。

    而輕事之中,舉無是乎平,訟于是乎理,教化于是乎宣,風俗于是乎淳。

    其緻此者何哉?以吾無私而已。

    夫私者非貪黩。

    比同之謂,一有容于吾心,即賊乎天理之公矣。

    故有诘強以立異,依違而苟随,居兩上下之間而上不思其難。

    所與起處操持或異,則衡将不在已人,欲正人而人反正之。

    正人則衡在己,人正則衡在人,一公私之間而利害相懸若此,服庶官者,可不慎欤? 今潮之幕貳則浚儀趙君也。

    君舉茂異起家風紀,當明正人之說矣。

    因志廳壁,念之君子。

    泰定三年三月七日範椁記。

    吳澄《潮州路重建廟學記》:二廣南服之極南也,三陽又東廣之極東也。

    古先聲教之暨于其地,蓋不與中國同。

    然天之生斯民,民之秉是性,豈以地之遠近偏正而異哉?或謂潮人始未之學,自韓文公為刺史而後士皆笃于文行。

    夫韓至潮以前,固已有趙德,其人惡謂之未知學乎?國朝承宋文盛之餘,潮之士學非唐元和時比矣。

    至元戊寅,郡癢毀于兵,憲官牧官,繼繼複而未克完也。

    丁侯聚之典郡也,講堂齋舍初構;張侯處恭之按部也,廟殿門庑略具。

    潮人以為卑小,弗稱王祀先聖之儀,悉願更造。

    以民則蔡氏獻石柱三十,以官則判官小雲赤海牙助缗錢一千。

    既有其資,議遷孔廟于學之右。

    天曆庚午春,佥憲任侯仲琛,又率諸官捐俸,命群士輸材,于是大成之殿不日而巍然其隆也,廓然其敞也。

    明年郡牧王侯元恭,華之以黝,垩之以彩,翼之認左右之庑。

    居民叢集,喧聒逼迫,谕而徒之,地域混并。

    繞以宮牆,尊嚴門必亻血,昔所未有。

    又私出錢五百缗,塑兩庑,從祀明倫堂竦立孔廟之左,于是潮之廟學始大備。

    董營繕者教授李複,學正劉貢珍也。

    至順三年春,有事先聖,虔告成績,邦人士鹹喜,乃來谒文以記。

     臨川吳澄曰:王制以泮宮為諸侯之學。

    魯侯泮宮頌于《詩》,而不書于《春秋》,何也?蓋《春秋》常事不書,非常乃書,學事常爾。

    然則潮學之記,其效詩人頌美之辭欤?抑放春秋記事之筆欤?澄謂他郡之學,常事也,潮郡之學,則非常也。

    何也?潮為柬廣諸郡最,中人以下,往往喜官茲土,亦有素号勝流,一旦入竟,如飲廣界之泉。

    然靡不毀節壞名,安于浴污,泥坐積圊而不悟。

    豈直司牧者忘其所以牧,雖或司憲者亦失其所謂憲,如是徇物而喪已,滅理而窮欲,又焉知崇士學迪民彜之當務。

    今而司憲有若任侯馬,司牧有若王侯馬,其笃意于廟學也,事之非常者也,可不特書乎?前之張憲、丁牧及郡判官,事俱可書也。

    然《春秋》所書之非常者,書其異于古,以示懲也。

    今予所書之非常者,書其異于衆,以示勸也。

    鳴呼!世之凡庸,誰不受變于流俗。

     惟豪傑不然,豈仕潮之官而無一豪傑乎?澄嘗考古驗今,密窺天下之故而知在上之教,固能道率其下,以革易其所習;在下之俗,亦能感動其上,以轉移其所為。

    虞芮二君争田,一睹周民之讓畔讓路,赧然雖愧而息。

    潮之士果能明經,果能修行,雖隐處未仕,人人望而敬之。

    官于潮者,傥見如此之士,雖有缪戾,亦必頗有慚怍;雖未忄番然改悔,亦必少戢其縱恣。

    繼今以往,子于二三千裡之外,聞潮郡之仕,庑循接踵,則可驗潮士之學足以轉移其上,而非止如今也。

    潮之士其勉哉!是年六月既望,前翰林學士,資善大夫,知制诰,同修國史臨川吳澄記。

    《潮州路韓山書院記》:孟子而後,儒之知道蓋鮮矣。

    西漢諸儒,文頗近古,實太傅,司馬太史卓然者也。

    徐考其言論識趣,大率非鞅儀秦之緒餘,于道竟何如哉?降自東漢晉,不惟道喪,而文亦弊。

     曆禹湯文武周孔之道,傳至孟轲而止。

    是又為文而有見于道也,豈三代以下文人所能及哉?當因論佛骨事,谪潮剌史,其後潮人立廟以祀。

    宋元間,廟徙州城之南七裡。

    逮淳初,又于廟所設城南書莊,俾學者居焉遊焉。

    皇元奄有此土,屋毀于兵。

    至元甲申,韓書院重興,即廟之舊址為先聖燕居,先師兖戚沂鄒四國公侍,而韓子之專祠附。

    唐時先聖配祀獨一顔子,宋儒推孟子之專傳由子思,由曾子上接孔氏。

    其言本諸韓子送王埙序,于是配孔者四祠,韓而繼一聖四師之後也,固宜然書。

    僅複規模隘陋,營繕多缺,前守拟更造不果。

    至順辛未夏,太守王侯至,偕其長阿裡沙,其貳暗都刺哈蠻協謀,命山長陳文子計其費,乃撤舊構新韓祠燕居,位置相直,寬袤齊等。

    後有池廣十丈許,畚土實之,建堂其上,扁曰原道。

    兩庑辟,齊舍館諸生。

    日食之供有庖,歲租之入有禀。

    教官之寝處,祭器之門藏,一一備具。

    宏敞壯偉,倍加于前。

    五月經始,九月落成,海陽長忻都董其役。

     越明年,山長陳将潮士之意來請記。

    子謂書院之肇基也,以韓子之有見于道也。

    書院之增修也,以五候之有志于教也,潮之士如之何,必也學韓子之學,業精行完,進進而賢。

    則奚王庭,如韓牒所期而已。

    由是學四先師之學于書院,昔猶夫人,今猶夫人,欲與趙德并且不可,是為深有負于君師之作養,又何望其高白兒賢聖之蘊奧乎?陳文子曰,潮城之東,隔水有山。

    文公平日甜息之地,手植木尚存。

    潮人稱其木為韓木,山為韓山。

    後取城東之韓山,以号城南之書院雲。

    王侯名元恭,蠡人也。

    歲在壬申,七月已已吳澄記。

     劉應雄《潮陽縣東山張許廟記》:諸廟碑皆略之,惟許二公,功德在天下,迨今赫赫若前日。

    而劉之文複能備述,以示荒裔。

    且謂與韓公或有默合之說,尤為超見,故不敢略而錄之。

    祭法曰,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

    人固有一死,有重于泰山,有輕于鴻毛。

    世方阽危,拿累卯而措磐石,雖不幸且死,亦不為徒喪矣。

    有如張許二公,支汗血累戰之憊,杆矢石四面之攻,不疚于回,甯以義殉。

    挺身為東南之長城,而模橫遏之功不在太師臨淮下。

    距今五百餘年,聞之者猶膽掉目此裂,毛發灑淅,凜然見先轸如生之面。

    讵非嚴天炯炯之五行,宅土茫茫之上黨者欤?唐皇養虎遺患,緻漁陽擊鼓之震,河朔二十四郡且不能支。

    矧九州之上胂,自開元晏粲以來,豢養安恬,士習脆車大而,聞有聲而隕如雨者衆矣。

    翠華搖搖倉皇幸蜀之辟,噓唏割愛之懲,亂匪降自天,上失其馭故也。

    賴天地之靈宗廟之福,二三豪傑整頃乾坤。

    儲皇即真于靈武。

    祿見員雨矣,尚有餘孽,鋒猬斧螗,朵須函夏,而逐在野之鹿。

    尹子奇同羅突厥奚,頸兵與楊朝宗合攻睢陽。

    張公志吞逆雛,擁兵三千,馬三百,與太守許公會,以寡制衆,以奇取勝。

    賊每戰辄敗,複益兵攻圍愈急。

    城中糧竭矢盡,使霁雲求援于賀蘭。

    此申包胥哭于秦庭時也,而援兵不至。

    割妾殺奴以飼士。

    此宋華元所謂析骸易子時也,而饋饷不給。

    衆議東奔,二公謂睢陽江淮之保障,棄睢陽則亡江淮,誓以死守。

    惜夫兵赢勢戚,城不能全,頻素篇天,為厲以去賊。

    穹示鬼神,若聞茲言,亦黯淡變色而為之悲吒矣。

    公死三日而援至,十日而賊亡。

    而唐得江淮财用以濟中興,皆二公之力,可謂以死勤事,以勞定國者矣。

     當時猶有議者,賴韓昌黎辭而辟之,廓如也,肆今崇祀。

    隸韓公過化之鄉,意皆精靈之合。

    以韓公為知己,故翩然被發而下大荒。

    不然,神之周流如水之行地,無往不在,何乃洋洋于潮之子男邦耶?相廟初基,宋熙宗間,郡遣軍校鐘英部領方物貢于朝。

    道歸德,谒廟乞靈,夜夢神語以神像十二,銅輥一門卡後殿匮中錫汝,保當俾奉歸以禮而邑之東山。

    明發越亦事迄允濟,回具脯胖答神贶畢。

    記夢中語,取所與者星馳而返,置諸獄祠,鐘旋踵而立化,邑人駭異。

    時見玄旌樹于嶽麓,鄰寺僧徒夜見光怪。

    白有司,請移寺以宅神。

    由是公私有禱,其應如響。

    事聞于上,賜廟額曰靈威。

    二神冊尊王爵,鐘亦封嘉侯,其來尚矣。

    中羅兵毀,廟祀浸疏。

     大德末年,邑令袁天漢就邑寓,前進士趙嗣助複謀營創。

    趙為潮著姓,率衆易徒,捐資市材,豎三門兩庑,前後殿,通三十二間。

    旋題玉英,藻繪丹垩,與同死忠者,像設俨然。

    儀衛甲仗,骈塵于壁循之間,曆曆如見當時握拳噴血之勇。

    惟嘉侯實肇始者,故特祀之。

    經始于至大戊申冬,落成于皇變壬子春,糜褚瞥币二萬五千餘缗。

    荔丹蕉黃歲時薦奠鱗集,雨陽若而巢珍消,晨桑氣憤而降镝戢。

    則神之血食于潮。

    赫靈濯聲,惡有冰天桂海之異哉?唐呂溫雲,烈氣不散,攻為風雷,生而為國,死而為民。

    一何神也!皇元統一,首褒忠義。

    名紀祀典者五人,而二公與聯事南公居其三。

    信夫!大忠大義,越古越今,雖萬世猶一日也。

    乃系以辭曰:天将完節付二公,杆蔽江淮嬰孤墉。

    四百餘戰挫賊降,誰知祭連陽九窮。

    生為人英沒愈雄,桓圭丹與膺王封。

    地無南北錫福同,吏民歲祀端厥躬。

    趙公精誠與神通,植僵起廢新斯宮。

    巍峨雙廟等山崇,镌珉勒石紀豐功。

     劉希孟《潮州路贶三山國王廟記》:元統一回海,懷柔百神。

    累降德音。

    五嶽四渎,名山大川,所在官司,歲時緻祭,明有敬也。

    故潮州路三山之神之祀,曆代不惑。

    蓋以有功于國,弘庇于民,式克至于今日休。

    潮于漢為揭陽郡,後以郡名而名邑焉。

    邑之西百裡有獨山。

    越四十裡,又有奇峰曰玉峰。

    峰之右亂石激湍,東潮西惠,以一石為界。

    渡水為明山,西接于梅州,州以為鎮。

    越二十裡為巾山,地名淋田。

    三山鼎峙,其英靈之所種,不生異人,則為明神,理固有之。

    世傅當隋時,失其甲子,以二月下旬五日,有神三人出于巾山之石穴,自稱昆季,受命于天,分鎮三山,托靈于玉峰之界石,廟食子此地。

    有古楓樹,降神之日,上生蓮花。

    绀碧色,大者盈尺,鹹以為異。

    鄉民陳其姓者,白書歲三人乘馬而來,招為徒者,已忽不見。

    未幾陳遂與神俱化,衆尤異之,乃周爰咨謀,即巾山之麓,置祠合祭。

    前有古楓,後有石穴,昭其異也。

    水旱疾疫,有禱必應。

    既而假人以神言,封陳為将軍。

    赫聲濯靈日以著,人遂共尊為化王,以為界石之神。

    唐元和十四年,昌黎刺潮。

    淫雨害稼,衆禱于神而響答。

    爰命屬官以少牢緻祭,祝以文曰:淫雨既霁,蠶谷以成。

    織婦耕男,忻忻。

    是神之庇庥于人,敢不明受其賜。

    則神有大造于民也尚矣。

    宋藝祖開基,劉钅長賬拒命。

    王師南讨,潮守侍監王某赴朔于神。

    天果雷電以風,钅長兵敗北。

    南海以太。

     逮太宗征太原,次城下,忽睹金甲神人,揮戈馳馬,突陳師,遂大捷,劉繼元以降。

    凱旋之夕,有旗見于城上雲中曰,潮州三山神。

    乃诏封明山為清化威德報國王,巾山為助政明肅甯國王,獨山為惠感弘應豐國王,賜廟額曰明贶。

    勸本部增廣廟宇,風時合祭。

    明道中,複加封廣靈二字,則神有大功于國亦尚矣。

    革命之降,郡罹兵兇。

    而五六十年間,生聚教訓。

    晨桑煙火,如後元時,民實陰受神賜。

    潮之三邑,梅惠二州。

    在在有祠,遠近人土歲時走集,莫敢遑甯。

    自肇迹于隋,靈顯于唐,受封于宋,迄至順壬申,赫赫若前日事。

    嗚呼盛矣!古者祀六宗,望于山川,以捍大災,禦大患。

    今神之降靈無方無體之可求,非神降于莘,石言于晉之所可同日語。

    又能助國愛民,以功作元祀,則捍甾艹禦患抑末矣。

    凡使人齋明盛服,以陰祭祀,非谄也。

    惟神之明,故能鑒人之誠。

    惟人之誠,故能恪神之明。

    孰謂神之為德,不可度思者乎?潮人之事神也,社而稷之,一飯必祝。

    明山之鎮于梅者,有廟有碑。

    而巾山為神肇基之地,祠宇巍巍。

    既足以揭虔妥靈,則神之豐功盛烈,大書特書,不一書者甚宜。

    于是潮之士某,合辭征文以為記。

    記者記宗功也。

     有國有家者,丕視功載,錫命于神,固取其廣靈以報國。

    而民惟邦本,本固邦甯。

    傥雨賜時若,年毂屢豐。

    則福吾民,即所以甯吾國而豐吾國也,神之仁愛斯民者豈不補哉?雖然,愛克厥威,斯亦無所沮勸。

    必威顯于民,禍福影響,于冠平仲表種竹之靈,于劉器之速聞鐘之報,彰善瘅惡,人有戒心,陽長陰消,氣運之泰。

    用勵相我國家,其道光明。

    則神之廟食于是邦,使山為厲,與海同流,豈徒曰扌幹我一二邦以修。

    是年秋七月望,前翰林國史院編修官,兼經延檢讨,廬陵齊希孟撰文。

    亞中大夫,潮州路總管,兼管内勸農事,蠡吾王元恭篆蓋。

    《南珠亭記》:南粵自尉佗分封之後,推結餘風,繇漢曆唐而未殄。

    惟潮陽乃韓文公過化之邦,較之他郡,染為易新。

    自置鄉校牒,進士趙德為之師。

    潮之人士,始笃于文行,遂為海濱之鄰魯。

    至宋大中祥符三年,天子東巡時,則有若許公申,以賢良應诏,試學士院,擢進士第一。

    授秘書省校書郎,曆官憲漕,至刑部郎中。

    嘗因災異言事,極诋時弊,凜然有直臣風。

    後此以賢德稱,表表當世者,代不乏人。

    沂其源則由趙公始。

    韓公呂山鬥之望,來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