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千一百五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擢第一,既知為同甫,則大喜曰:朕親覽果不謬,授建康軍簽判。
同甫雖據高第,憂患困折,精澤内耗,形體外離,未至官,病,一夕卒。
哀哉!葬家側龍窟馬鋪山,世所謂陳龍川也。
自中,字道甫,岸谷深厚,山止時行。
所曆雖知名勝人,或官序高重,逆占其無憂當世意,直嬉笑,視不與為賓主禮。
一日赴丞相坐,有饣鬼鹿至,請賦之。
韻得方字,搖膝朗唱曰:世間此物多為馬,寶匣還宜出上方。
相慘愠,亟入複出,出入數四,客皇恐不自得,道甫神色不異,飲啖自若,以此甚不悅于流俗。
乾道四年,議遣歸正人,伏麗正門争論,且言曰:今内空無賢,外虛無兵,當綱羅英俊,廣募忠力,為中原率。
坐斥徽州,每應試皆陳實策,無一語類時文,或笑曰:此子也。
然竟亦得乙第。
中書舍人王蔺薦于上,蔺上所厚得召對。
上壯其貌,親其言,改官為籍田令。
又使舉其所知将用矣。
以谏官蔣繼周罷,上徐悔,差通判郢州,道知光化軍。
還朝光宗曰:壽皇以卿屬朕,姑為郎相伴乎?公謝,臣已累壽皇,不敢複累陛下,固請知信州,複召,以王恬罷知郡州。
以謝原明罷知興化軍,以高文虎罷。
是其人之于二公,非有睚眦激發之憤,膚腠口替螫之苦也。
相傳以嫉,望風而忌爾。
然二公自料,苟其人志不複君之雠,慮不足挈諸夏,合南北,固不與并立矣。
則進退離合之不相容,亦其勢也。
然黨偏而方隅亂,說勝而白黑混,至使旁觀不敢平論,後世不能分别,又足悲夫!道甫既罷興化而死,始道甫樂仙壇山北之原,即以葬焉。
外戚擅事,累世必其危漢者,劉向耳。
宦官擅事,累世必其亡唐者,劉耳。
以窮鄉素士,任百年複雠之責,餘固謂止于二公而已。
彼舅犯先轸識略,猶不到公子勝新垣衍,奚由知之,餘固謂春秋戰國之材無是也。
雖然,上求而用之者也,我待求而後用者也。
不我用,則聲藏景匿,而人不能窺;必我用,則智運術展,而衆不能間。
若夫疾呼而後求,納說而後用者,固常多逆而少順,易忤而難合也。
二公之自處,餘則有憾矣。
同甫,稱信州韓筋柳骨筆,研當獨步,自謂不能及。
又歎今日人材衆多,求如道甫,仿佛邈不可得,蓋亦指文墨少異者言之,猶前意也。
今同甫書具存,芒彩爛然,透出紙外,學士争誦惟恐後,則既傳而信矣。
道甫乃獨無有是信而不傳也。
鮑叔,管仲友也,鮑卑而管貴,美在叔也。
王猛,薛強友也,王顯而薛晦,過在強也。
同甫得無以死後餘力,引而齊之,使道甫亦傳而信乎?是以并志二公,使兩家子弟刻于墓,若世出,則碑陰叙焉,銘曰:哦彼黍離,孰知我憂,竭命殚力,其為宗周。
又雲:陳同甫、王道甫墓志銘。
同甫婺州以解頭薦,著《中興五論》不報,後十年在太學上書至再,複不報。
又十年,親至金陵視形勢,複上書,終不報。
在庭皆怒以為狂,鄉人為燕會,同坐者歸暴死,疑有毒,入大理獄。
民呂興,何廿四,區攴呂天濟且死,恨曰:陳上舍使殺我,複入大理獄。
少卿鄭汝諧直之,未幾,策進士第一,未至官,病一夕卒。
道甫名自中,平陽人,登第,仕不顯,多奇節。
同甫稱之,水心曰:鮑叔,管仲友也,鮑卑而管貴,美在叔也。
王猛,薛強友也,王顯而薛晦,過在強也。
同甫得以死後餘力,引而齊之,使道甫亦得而傳,是以并志。
又雲:餘既為同甫序龍川文,而太守丘侯真長刻于州學,教授侯君敞,推官趙君崇,皆佐其役費。
同甫雖以上一人賜第,不及至官而卒,于是二十年矣,遺藁未輯,愈久将墜,真長不惟收恤舊故,存其家聲,可以托生死,厲薄俗,至于超然,以其文字廢興任為己事,僚友一時志同義合,相與扶立,俊豪魁特之緒,使流風餘論,猶能表見于後人,蓋知古太守職業者也。
同甫集有《春秋》《屬辭》二卷,放今世經義破題,乃昔人連珠急就之比,而寄意尤深。
遠又有長短句四卷,每一章就,辄自歎曰:平生經濟之懷,略已陳矣,餘所謂微言,多此類也。
若其他文,海涵澤聚,天齊風止,無狂浪暴流,而回旋起伏,萦日英妙巧,極天下之奇險,固人所共知,不待餘言也。
嘉定七年三月望日,葉适書。
【晦庵語钅錄】 或謂同父口說皇王帝霸之略,而一身不能自保,先生曰:這隻是見不破,隻說個是與不是,便了。
若做不是,恁地依阿,苟免以保其身,此何足道?若做得是,便是委殺身,也是合當做底事。
又雲:陳同父學,已行到江西浙人,信向已多,家家談王伯,不說蕭何、張良,隻說王猛,不說孔孟,隻說文中子。
可畏可畏。
【紫陽宗旨】 陳同父書來,其說雖多,大概不過推尊漢唐,以為與三代不異,貶抑三代,以為與漢唐不殊,而所以為說,又不過以為古今異宜,聖賢之事不可盡以為法。
但有救時之志,除亂之功,則所為雖不盡合義理,亦自不妨。
為一世英雄,然又不肯說此不是義理,故又須說天地人,并立為三,不應天地獨運,而人為有息。
今既天地常存,即是漢唐之君,隻消如此,已能做得人底事業。
而天地有所賴以至今,前後反複,縷縷多端,要皆證成此說而已。
切恐後生傳聞,轉相染習,使義利之别不明,舜跖之徒不判,眩流俗觀聽,壞學者心術,此所深憂而甚懼者也。
【澗泉日記】 陳亮,字同父,婺州人,有才氣,筆力有議論遠略,忿世疾邪。
在太學欲言天下事,學官沮之,遂變名,作陳同奏三書,極論當世之敝,甚欲一言寤主。
雖召至都堂,竟與執政不合而止,屢以它事桎梏,幾置于理,人或以是少之。
紹興四年作第一人,今年正月遂死。
昔參政周葵禮重之,呂祖謙伯共,朱熹無晦,皆與之議論上下。
南澗翁亦愛其文而憐其才,葉适與之為至交。
當今天下文章,陳亮、葉适。
【呓集】 陳同甫,斫馬徒行氣不群,定交十載酒邊文。
醉中失口江南事,聊贈先生十萬缗。
同甫,名亮,号龍川,始聞辛稼軒名,訪之将至門,遇小橋,馬三躍而三卻,同甫怒,拔劍揮馬首,推馬仆地,徒步而進,稼軒适倚樓,見之大驚異,遣人詢之,則同甫已及門,遂定交。
稼軒帥淮時,同甫與時落落家甚貧。
訪稼軒于治所,相與談天下事,酒酣,稼軒言南北之利害,南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且言錢塘非帝王之居,斷牛頭之山,天下無拔兵,決西湖之水,滿城皆魚鼈。
飲罷,宿同甫于齋中,同甫夜思稼軒沉重寡言,醒必思其誤,将殺我以滅口,遂盜其駿馬而逃。
月餘,同甫緻書于稼軒,假十萬缗濟貧,稼軒如其數與之。
【宋葉适水心集】 祭陳同甫文。
嗚呼!同甫氣足蓋物,力足首事,天所畀也,孰可抑制!以智開物,以機動事,學而得之,又相比。
載書以來,糾結披藉,解剝阖辟,過其殊特。
著于詞章,無後無前,啟蟄滌酲,獨為時先。
補空續高,抉英植豪,探海取鼈,惟己所操。
回視世人,磨細研精,俯墨仰繩,用影律形。
視人而行,服勞終身,俎豆僅列,我漫一奏。
韶壞雅阙,嗚呼同甫,絕代之寶,衆豈同美。
抵擲棄捐,亦其常理,子重受禍,嘻又已甚。
寓矢以攻,殺者無禁,脫廷尉械,為進士頭。
天子第之,始莫我尤,謂天弗省,天乃終定。
謂天既定,而弗永命,嗚呼同甫,心事難平。
罷光易滿,萬世之長,一朝之短,餘蚤從子。
今也變衰,子有征言,餘何遽知,畏子高明。
痛子憔悴,镌磋無勇,和随有罪,子不餘謬。
懸俾餘銘,且曰必信,視我如生,疇昔之言。
餘不敢苟,哀哉此酒,能複飲否。
【宋東萊呂太太集】 陳同甫維淳熙八年,歲次辛醜秋七月二十九日癸卯,東萊先生以疾卒于家。
越四日丙午,從表弟永康陳亮,奔哭其柩。
越九月甲戌朔,始西向。
陳薄币于庭,再拜遣香燭茶酒之酹。
嗚呼!孔氏之家法,儒者世守之,得其粗而遺其精,則流而為度數形名。
聖人之妙用,英豪竊聞之,徇其流而忘其源,則變而為權谲縱橫,故孝弟忠信,常不足以趨天下之變,而才術辯智,常不足以定天下之經。
在人道無一事之可少,而人心有萬變之難明,雖高明之獨見,猶小智之自營。
雖笃厚而守正,猶孤壘之易傾。
蓋嘗欲整兩漢而下,庶幾及見三代之英,豈曰自我,成之在兄,方夜半之劇論,歡古來之未曾。
講觀象之妙理,得應時之成能。
謂人物之間出,非天意之徒生。
兄獨疑其未通,我引數而力争,豈其于無事之時,而已懷厭世之情。
俄遂嬰于未疾,喜未替于儀刑,何所遭之太慘,曾不假于餘齡。
将博學多識,使人無自立之地,而本末具舉,雖天亦有所未平邪!兄嘗誦子皮之言曰:虎帥以聽,孰敢違子,人之雲亡,舉者莫勝。
假設有聖人之宏才,又将待幾年而後成?孰知夫一觞之恸,徒以拂千古之膺。
伯牙之琴,已分其不可複鼓。
而洞山之燈,忍使其遂無所承。
眇方來之難繼,尚既往之有靈。
嗚呼,哀哉!尚享。
同甫雖據高第,憂患困折,精澤内耗,形體外離,未至官,病,一夕卒。
哀哉!葬家側龍窟馬鋪山,世所謂陳龍川也。
自中,字道甫,岸谷深厚,山止時行。
所曆雖知名勝人,或官序高重,逆占其無憂當世意,直嬉笑,視不與為賓主禮。
一日赴丞相坐,有饣鬼鹿至,請賦之。
韻得方字,搖膝朗唱曰:世間此物多為馬,寶匣還宜出上方。
相慘愠,亟入複出,出入數四,客皇恐不自得,道甫神色不異,飲啖自若,以此甚不悅于流俗。
乾道四年,議遣歸正人,伏麗正門争論,且言曰:今内空無賢,外虛無兵,當綱羅英俊,廣募忠力,為中原率。
坐斥徽州,每應試皆陳實策,無一語類時文,或笑曰:此子也。
然竟亦得乙第。
中書舍人王蔺薦于上,蔺上所厚得召對。
上壯其貌,親其言,改官為籍田令。
又使舉其所知将用矣。
以谏官蔣繼周罷,上徐悔,差通判郢州,道知光化軍。
還朝光宗曰:壽皇以卿屬朕,姑為郎相伴乎?公謝,臣已累壽皇,不敢複累陛下,固請知信州,複召,以王恬罷知郡州。
以謝原明罷知興化軍,以高文虎罷。
是其人之于二公,非有睚眦激發之憤,膚腠口替螫之苦也。
相傳以嫉,望風而忌爾。
然二公自料,苟其人志不複君之雠,慮不足挈諸夏,合南北,固不與并立矣。
則進退離合之不相容,亦其勢也。
然黨偏而方隅亂,說勝而白黑混,至使旁觀不敢平論,後世不能分别,又足悲夫!道甫既罷興化而死,始道甫樂仙壇山北之原,即以葬焉。
外戚擅事,累世必其危漢者,劉向耳。
宦官擅事,累世必其亡唐者,劉耳。
以窮鄉素士,任百年複雠之責,餘固謂止于二公而已。
彼舅犯先轸識略,猶不到公子勝新垣衍,奚由知之,餘固謂春秋戰國之材無是也。
雖然,上求而用之者也,我待求而後用者也。
不我用,則聲藏景匿,而人不能窺;必我用,則智運術展,而衆不能間。
若夫疾呼而後求,納說而後用者,固常多逆而少順,易忤而難合也。
二公之自處,餘則有憾矣。
同甫,稱信州韓筋柳骨筆,研當獨步,自謂不能及。
又歎今日人材衆多,求如道甫,仿佛邈不可得,蓋亦指文墨少異者言之,猶前意也。
今同甫書具存,芒彩爛然,透出紙外,學士争誦惟恐後,則既傳而信矣。
道甫乃獨無有是信而不傳也。
鮑叔,管仲友也,鮑卑而管貴,美在叔也。
王猛,薛強友也,王顯而薛晦,過在強也。
同甫得無以死後餘力,引而齊之,使道甫亦傳而信乎?是以并志二公,使兩家子弟刻于墓,若世出,則碑陰叙焉,銘曰:哦彼黍離,孰知我憂,竭命殚力,其為宗周。
又雲:陳同甫、王道甫墓志銘。
同甫婺州以解頭薦,著《中興五論》不報,後十年在太學上書至再,複不報。
又十年,親至金陵視形勢,複上書,終不報。
在庭皆怒以為狂,鄉人為燕會,同坐者歸暴死,疑有毒,入大理獄。
民呂興,何廿四,區攴呂天濟且死,恨曰:陳上舍使殺我,複入大理獄。
少卿鄭汝諧直之,未幾,策進士第一,未至官,病一夕卒。
道甫名自中,平陽人,登第,仕不顯,多奇節。
同甫稱之,水心曰:鮑叔,管仲友也,鮑卑而管貴,美在叔也。
王猛,薛強友也,王顯而薛晦,過在強也。
同甫得以死後餘力,引而齊之,使道甫亦得而傳,是以并志。
又雲:餘既為同甫序龍川文,而太守丘侯真長刻于州學,教授侯君敞,推官趙君崇,皆佐其役費。
同甫雖以上一人賜第,不及至官而卒,于是二十年矣,遺藁未輯,愈久将墜,真長不惟收恤舊故,存其家聲,可以托生死,厲薄俗,至于超然,以其文字廢興任為己事,僚友一時志同義合,相與扶立,俊豪魁特之緒,使流風餘論,猶能表見于後人,蓋知古太守職業者也。
同甫集有《春秋》《屬辭》二卷,放今世經義破題,乃昔人連珠急就之比,而寄意尤深。
遠又有長短句四卷,每一章就,辄自歎曰:平生經濟之懷,略已陳矣,餘所謂微言,多此類也。
若其他文,海涵澤聚,天齊風止,無狂浪暴流,而回旋起伏,萦日英妙巧,極天下之奇險,固人所共知,不待餘言也。
嘉定七年三月望日,葉适書。
【晦庵語钅錄】 或謂同父口說皇王帝霸之略,而一身不能自保,先生曰:這隻是見不破,隻說個是與不是,便了。
若做不是,恁地依阿,苟免以保其身,此何足道?若做得是,便是委殺身,也是合當做底事。
又雲:陳同父學,已行到江西浙人,信向已多,家家談王伯,不說蕭何、張良,隻說王猛,不說孔孟,隻說文中子。
可畏可畏。
【紫陽宗旨】 陳同父書來,其說雖多,大概不過推尊漢唐,以為與三代不異,貶抑三代,以為與漢唐不殊,而所以為說,又不過以為古今異宜,聖賢之事不可盡以為法。
但有救時之志,除亂之功,則所為雖不盡合義理,亦自不妨。
為一世英雄,然又不肯說此不是義理,故又須說天地人,并立為三,不應天地獨運,而人為有息。
今既天地常存,即是漢唐之君,隻消如此,已能做得人底事業。
而天地有所賴以至今,前後反複,縷縷多端,要皆證成此說而已。
切恐後生傳聞,轉相染習,使義利之别不明,舜跖之徒不判,眩流俗觀聽,壞學者心術,此所深憂而甚懼者也。
【澗泉日記】 陳亮,字同父,婺州人,有才氣,筆力有議論遠略,忿世疾邪。
在太學欲言天下事,學官沮之,遂變名,作陳同奏三書,極論當世之敝,甚欲一言寤主。
雖召至都堂,竟與執政不合而止,屢以它事桎梏,幾置于理,人或以是少之。
紹興四年作第一人,今年正月遂死。
昔參政周葵禮重之,呂祖謙伯共,朱熹無晦,皆與之議論上下。
南澗翁亦愛其文而憐其才,葉适與之為至交。
當今天下文章,陳亮、葉适。
【呓集】 陳同甫,斫馬徒行氣不群,定交十載酒邊文。
醉中失口江南事,聊贈先生十萬缗。
同甫,名亮,号龍川,始聞辛稼軒名,訪之将至門,遇小橋,馬三躍而三卻,同甫怒,拔劍揮馬首,推馬仆地,徒步而進,稼軒适倚樓,見之大驚異,遣人詢之,則同甫已及門,遂定交。
稼軒帥淮時,同甫與時落落家甚貧。
訪稼軒于治所,相與談天下事,酒酣,稼軒言南北之利害,南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且言錢塘非帝王之居,斷牛頭之山,天下無拔兵,決西湖之水,滿城皆魚鼈。
飲罷,宿同甫于齋中,同甫夜思稼軒沉重寡言,醒必思其誤,将殺我以滅口,遂盜其駿馬而逃。
月餘,同甫緻書于稼軒,假十萬缗濟貧,稼軒如其數與之。
【宋葉适水心集】 祭陳同甫文。
嗚呼!同甫氣足蓋物,力足首事,天所畀也,孰可抑制!以智開物,以機動事,學而得之,又相比。
載書以來,糾結披藉,解剝阖辟,過其殊特。
著于詞章,無後無前,啟蟄滌酲,獨為時先。
補空續高,抉英植豪,探海取鼈,惟己所操。
回視世人,磨細研精,俯墨仰繩,用影律形。
視人而行,服勞終身,俎豆僅列,我漫一奏。
韶壞雅阙,嗚呼同甫,絕代之寶,衆豈同美。
抵擲棄捐,亦其常理,子重受禍,嘻又已甚。
寓矢以攻,殺者無禁,脫廷尉械,為進士頭。
天子第之,始莫我尤,謂天弗省,天乃終定。
謂天既定,而弗永命,嗚呼同甫,心事難平。
罷光易滿,萬世之長,一朝之短,餘蚤從子。
今也變衰,子有征言,餘何遽知,畏子高明。
痛子憔悴,镌磋無勇,和随有罪,子不餘謬。
懸俾餘銘,且曰必信,視我如生,疇昔之言。
餘不敢苟,哀哉此酒,能複飲否。
【宋東萊呂太太集】 陳同甫維淳熙八年,歲次辛醜秋七月二十九日癸卯,東萊先生以疾卒于家。
越四日丙午,從表弟永康陳亮,奔哭其柩。
越九月甲戌朔,始西向。
陳薄币于庭,再拜遣香燭茶酒之酹。
嗚呼!孔氏之家法,儒者世守之,得其粗而遺其精,則流而為度數形名。
聖人之妙用,英豪竊聞之,徇其流而忘其源,則變而為權谲縱橫,故孝弟忠信,常不足以趨天下之變,而才術辯智,常不足以定天下之經。
在人道無一事之可少,而人心有萬變之難明,雖高明之獨見,猶小智之自營。
雖笃厚而守正,猶孤壘之易傾。
蓋嘗欲整兩漢而下,庶幾及見三代之英,豈曰自我,成之在兄,方夜半之劇論,歡古來之未曾。
講觀象之妙理,得應時之成能。
謂人物之間出,非天意之徒生。
兄獨疑其未通,我引數而力争,豈其于無事之時,而已懷厭世之情。
俄遂嬰于未疾,喜未替于儀刑,何所遭之太慘,曾不假于餘齡。
将博學多識,使人無自立之地,而本末具舉,雖天亦有所未平邪!兄嘗誦子皮之言曰:虎帥以聽,孰敢違子,人之雲亡,舉者莫勝。
假設有聖人之宏才,又将待幾年而後成?孰知夫一觞之恸,徒以拂千古之膺。
伯牙之琴,已分其不可複鼓。
而洞山之燈,忍使其遂無所承。
眇方來之難繼,尚既往之有靈。
嗚呼,哀哉!尚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