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千一百五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其事變萬狀,而真心易以汨沒,到得失枝落節落處,其皎然者終不可誣耳。
高祖太宗,蓋天地賴以常運而不息,人紀賴以接續而不墜,而謂道之存亡,非人之所預則過矣。
漢唐之君,果無一毫氣力,則所謂卓然者,果何物耶?使二程若在,猶當正色而辯明之。
某之不肖,其不足論甚矣,然亦要做人,非專為漢唐分也。
正欲明天地常運,而人為常不息,要不可以架漏牽補度時日耳?願書平心所聽,惟理之從,盡洗天下之橫豎、高下、清濁、黑白,一歸之正道,無使天地有棄物,四時有剩運,人心或可欺,而千五百年之君子,皆可蓋也。
又曰:某大概以為三代,做得盡者也,漢唐做不到盡者也。
若謂其假仁詐義以行之,切恐待漢唐之君太淺狹,而世之君子,有不厭于心者矣。
康章,通國皆稱其不孝,而孟氏獨禮貌之,眼目既高,于駁雜之中有以得其心。
故當波流奔迸,利欲百端,宛轉于其中,而能察其真心之所在,此君子之道,所以為可貴耳。
若萬慮不作,全體潔白,而曰真心在焉者,此始學之事耳。
一生辛勤于堯舜相傳之心法,不能點鐵成金,而不免以銀為鐵,使千五百年之間,成一大空缺,人道泯息,而不害乎天地之常運,而我獨卓然而有見,無乃甚高而孤乎!宜某之不心服也。
晦翁答曰:以兄之高明,俊傑世間榮悴得失,本無足為動心者,而細讀來書,似未免有不平之氣。
區區竊獨妄意,此殆平日才太高、氣太銳、論大險、迹太露之過,是以困于所長,忽于所短,雖複更曆變故,颠沛至此,而猶未知所以反求之端也。
曰:若高帝則私意分數未甚熾,然已不可謂之無。
太宗之心,則吾恐其無一念之不出于人欲也。
直以其能假仁借義以行其私,而當時與之争者,才能智術,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義之可借,是以彼善于此,而得以成其功耳。
若以其能建立國家,傳世久遠,便謂其得天理之正,此正是以成敗論是非,但取其獲禽之多,而不羞其詭遇之不出于正也。
千五百年之間,正坐如此,所以隻是架漏牽補,過了時日,其間雖或不無小康,而堯舜三王周孔所傳之道,未嘗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間也。
若論道之常存,卻又初非人所能預,隻是此個自是,亘古亘今,常在不滅之物,雖千五百年,被人作壞,終殄滅它不得耳。
漢唐所謂賢君,何嘗有一分氣力扶助得他耶?況人物奇偉英特,恐不但今日所未見,向來得失短長,正自不須臾挂齒牙,向人分說。
但鄙意,更欲賢者百尺竿頭進取一步,将來不作三代以下人物,省得氣力為漢唐分,即更脫灑磊落耳。
夫人隻是這個人,道隻是這個道,豈有三代漢唐之别?但以儒者之學不傳,而堯、舜、禹、湯、文、武,轉相授受之心不明于天下,故漢唐之君,雖或不能無暗合之時,而其全體卻隻在利欲上,此其所以堯舜三代,自堯舜三代,漢祖唐宗,自漢祖唐宗,終不能合而為一也。
今若必欲撤去限隔,無古無今,則莫若深考堯舜相傳之心,法湯武反之之功。
夫以為準則而求諸身,卻就漢祖唐宗心術微處,痛加繩削,取其偶合,而察其所自來,黜其悖戾,而究其所從起,庶幾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有以得之于我。
且如約法三章固善矣,而卒不能除三族之令,一時功臣無不夷滅,除亂之志固善矣,而不免竊取宮人,私侍其父,其他亂倫逆理之事,往往皆身犯之。
舉其終始而言,其合于義理者常小而少,不合于義理者,常大而多,後之觀者于此根本工夫,自有欠阙,故不知其非,而以為無害于理,抑或以為雖害于理,而不害其獲禽之多也。
若夫點鐵成金之譬,施之有教無類,遷善改過之事,則可至于古人已往之迹,則其為金、為鐵,固有定形,而非後人口舌議論所能改易矣。
今乃欲追點功利之鐵,以成道義之金,不惟費卻閑心力,無補于既往,正恐礙卻正知見,有害于方來也。
聖人者,金中之金也,學聖人而不至者,金中猶有鐵也。
漢祖唐宗,用心行事之合理者,鐵中之金也。
曹操劉裕之徒,則鐵而已矣。
金中之金,乃天命之固然,非由外铄,淘擇不淨,猶有可憾。
今乃無故,必欲棄舍自家光明寶藏,而奔走道路,向鐵爐邊,查礦中撥取零金,不亦乎?大風吹倒亭子,卻似天公會事發,彼洛陽亭館,又何足深羨也?嘗論孟子說大人則藐之,孟子固未嘗不畏大人,但藐其巍巍然者耳。
辨得此心,即便掀卻卧房,亦且露地睡,似此方是真正大英雄人。
然此一種英雄,卻從戰戰兢兢,臨深履薄處做将出來,若是血氣粗豪,卻一點使不着也。
老兄志大宇宙,勇邁終古,伯恭之論,無複改評,今日始于後生叢中出一口氣,蓋未足為深賀,然出身事主,由此權輿,便不碌碌,則異時事業,亦可蔔矣。
兄高明剛決,非吝于改過者,願以愚言思之,绌去義利,雙行王伯并用之說,而從事于懲忿窒欲遷善改過之事,粹然以醇儒之道自律,則豈獨免于人道之禍,而其所以培壅本根,澄原正本,為異時發揮事業之地者,益光大而高明矣。
紹興間,天子廷策多士,擢公第一,诰詞雲:某官三歲大比,人徒知為布衣進身之途。
藝祖皇帝有言曰:設科取士,本欲得賢以共治天下,大哉王言。
朕所當法也,廷策者,再乃始得汝,爾蚤以藝文首賢能之書,旋以論奏動慈宸之之聽,親閱大對,嘉其淵源,擢置舉首,殆天留以遺朕也。
尚循故事,往佐帥幕,益茂遠業,以須登用。
公少以文名于天下,至老方第,嘗抱不平之恨,故及第後,謝宰執有啟雲:數十年窮居畎畝,未諧豹變之懷,五千言上徹冕旒,誤中龍頭之選。
人雲:如某者材不逮于中人,學未臻于上達,十年壁水,一幾明窗,六達帝廷,上恢複中原之策,兩譏宰相,無輔佐上聖之能,荷壽皇之兼容,恢漢光之大度,留張齊賢以贻主上,俾宋廣平而冠群儒,靜言叨冒之多,知自吹噓之力。
又雲:某敢不益勵初心,重溫舊業,以片言而悟明主,尚愧古人,設三表以系單于,請從今日。
公才氣超邁,下筆立就數千言,略無凝滞,議論風生,娓娓不倦,其視當世苟祿竊位之士蔑如也。
嘗自贊其畫像雲:其服甚野,其貌亦古,倚天而号,提劍而舞,惟禀性之至愚,故與人而多忤,歡朱紫之未服,謾丹青而描取,遠觀之,一似陳亮,近目氐之,一似同甫。
未論似與不似,且說當今之世,孰是文中之虎?稼軒辛幼安祭之曰:嗚呼!同甫之才,落筆千言,俊麗雄偉,珠明玉堅。
人方窘步,我則沛然,莊周李白,庸敢先鞭。
同父之志,平蓋萬夫。
橫渠少日,慷慨是須,拟将十萬,登封狼胥。
彼臧馬輩,殆其庸奴,天于同父,既豐厥禀。
智略橫生,議論風凜,使之早遇,豈愧橫伊。
行年五十,猶一布衣,問以才豪,跌宕四出。
要其所厭,千人一律,不然少貶,動顧規檢。
夫人能之,同父非短,至今海内,能誦三書。
世無楊意,孰主相如,中更險困,如履冰崖。
人皆欲殺,我獨憐才,脫廷尉系,先多士鳴。
耿耿未阻,厥聲浸宏。
蓋至是而世未知同父者,益信其為天下之偉人矣。
嗚呼!人才之難,自古而然,匪難其人,抑難其天,使乘崖公而不遇,安得征吳入蜀之休績?大原決勝,即異時落魄之齊賢。
方同父之約處,孰不望乖夫上之人謂握瑜而不宣?今同父發策大廷,天子親之第一,是不憂其不用,以同父之才與志,天下之事,孰不可為?所不能自為者,天靳之年,閩浙相望,信問未絕,子胡一病,遽與我訣。
嗚呼!同父而止是耶,而今而後,欲與同父憩鵝湖之清陰,酌瓢泉而共飲,長歌相答,極論世事,可複得耶!千裡寓辭,知悲之無益,而涕不能已,嗚呼!同父尚或臨監之否?晦翁曰:同父才高氣粗,故文字不明瑩,要之自是心地不清和也。
又曰:同父在利欲膠漆盆中。
【宋葉适水心集】 陳同甫,王道甫,墓志銘,志複君之雠,大義也。
欲挈諸夏合南北,大慮也。
必行其所知,不以得喪壯老二,其守大節也。
春秋戰國之材,無是也。
吾得二人焉,永康陳亮,平陽王自中。
亮,字同甫,童幼時,周參政葵請為上客,朝士白事,參政必指令揖同甫,因得交一時豪俊,盡其論議。
隆興再約和,天下欣然,辛複蘇息,獨同甫持不可,婺州方以解頭薦,著中典五論。
奏入,不報。
後十年同甫在太學,睨場屋士餘十萬,用文墨少異,雄其間,非人傑也,棄去之,更名同。
複上書至再,天子始欲召見。
臣恥不詣己,執政尤不樂,複不報。
又十年,親至金陵視形勢,複上書:陛下試一聽臣,用其喜怒哀樂之權,鼓動天下。
上顧内禅決矣,終不報。
由是在廷交怒以為怪狂,前此鄉人為宴會,末胡椒特置同甫羹中,蓋村俚敬待異禮也。
同坐者歸而暴死,疑食異味有毒,已入大理獄矣。
民呂興何廿四,毆呂天濟,且死恨曰:陳上舍使殺我。
縣令王恬實其事,台官谕監司,選酷吏,訊問數歲,無所得,複取入大理,衆意必死。
少卿鄭汝諧,直其,得免。
未幾,光宗策進士
高祖太宗,蓋天地賴以常運而不息,人紀賴以接續而不墜,而謂道之存亡,非人之所預則過矣。
漢唐之君,果無一毫氣力,則所謂卓然者,果何物耶?使二程若在,猶當正色而辯明之。
某之不肖,其不足論甚矣,然亦要做人,非專為漢唐分也。
正欲明天地常運,而人為常不息,要不可以架漏牽補度時日耳?願書平心所聽,惟理之從,盡洗天下之橫豎、高下、清濁、黑白,一歸之正道,無使天地有棄物,四時有剩運,人心或可欺,而千五百年之君子,皆可蓋也。
又曰:某大概以為三代,做得盡者也,漢唐做不到盡者也。
若謂其假仁詐義以行之,切恐待漢唐之君太淺狹,而世之君子,有不厭于心者矣。
康章,通國皆稱其不孝,而孟氏獨禮貌之,眼目既高,于駁雜之中有以得其心。
故當波流奔迸,利欲百端,宛轉于其中,而能察其真心之所在,此君子之道,所以為可貴耳。
若萬慮不作,全體潔白,而曰真心在焉者,此始學之事耳。
一生辛勤于堯舜相傳之心法,不能點鐵成金,而不免以銀為鐵,使千五百年之間,成一大空缺,人道泯息,而不害乎天地之常運,而我獨卓然而有見,無乃甚高而孤乎!宜某之不心服也。
晦翁答曰:以兄之高明,俊傑世間榮悴得失,本無足為動心者,而細讀來書,似未免有不平之氣。
區區竊獨妄意,此殆平日才太高、氣太銳、論大險、迹太露之過,是以困于所長,忽于所短,雖複更曆變故,颠沛至此,而猶未知所以反求之端也。
曰:若高帝則私意分數未甚熾,然已不可謂之無。
太宗之心,則吾恐其無一念之不出于人欲也。
直以其能假仁借義以行其私,而當時與之争者,才能智術,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義之可借,是以彼善于此,而得以成其功耳。
若以其能建立國家,傳世久遠,便謂其得天理之正,此正是以成敗論是非,但取其獲禽之多,而不羞其詭遇之不出于正也。
千五百年之間,正坐如此,所以隻是架漏牽補,過了時日,其間雖或不無小康,而堯舜三王周孔所傳之道,未嘗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間也。
若論道之常存,卻又初非人所能預,隻是此個自是,亘古亘今,常在不滅之物,雖千五百年,被人作壞,終殄滅它不得耳。
漢唐所謂賢君,何嘗有一分氣力扶助得他耶?況人物奇偉英特,恐不但今日所未見,向來得失短長,正自不須臾挂齒牙,向人分說。
但鄙意,更欲賢者百尺竿頭進取一步,将來不作三代以下人物,省得氣力為漢唐分,即更脫灑磊落耳。
夫人隻是這個人,道隻是這個道,豈有三代漢唐之别?但以儒者之學不傳,而堯、舜、禹、湯、文、武,轉相授受之心不明于天下,故漢唐之君,雖或不能無暗合之時,而其全體卻隻在利欲上,此其所以堯舜三代,自堯舜三代,漢祖唐宗,自漢祖唐宗,終不能合而為一也。
今若必欲撤去限隔,無古無今,則莫若深考堯舜相傳之心,法湯武反之之功。
夫以為準則而求諸身,卻就漢祖唐宗心術微處,痛加繩削,取其偶合,而察其所自來,黜其悖戾,而究其所從起,庶幾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有以得之于我。
且如約法三章固善矣,而卒不能除三族之令,一時功臣無不夷滅,除亂之志固善矣,而不免竊取宮人,私侍其父,其他亂倫逆理之事,往往皆身犯之。
舉其終始而言,其合于義理者常小而少,不合于義理者,常大而多,後之觀者于此根本工夫,自有欠阙,故不知其非,而以為無害于理,抑或以為雖害于理,而不害其獲禽之多也。
若夫點鐵成金之譬,施之有教無類,遷善改過之事,則可至于古人已往之迹,則其為金、為鐵,固有定形,而非後人口舌議論所能改易矣。
今乃欲追點功利之鐵,以成道義之金,不惟費卻閑心力,無補于既往,正恐礙卻正知見,有害于方來也。
聖人者,金中之金也,學聖人而不至者,金中猶有鐵也。
漢祖唐宗,用心行事之合理者,鐵中之金也。
曹操劉裕之徒,則鐵而已矣。
金中之金,乃天命之固然,非由外铄,淘擇不淨,猶有可憾。
今乃無故,必欲棄舍自家光明寶藏,而奔走道路,向鐵爐邊,查礦中撥取零金,不亦乎?大風吹倒亭子,卻似天公會事發,彼洛陽亭館,又何足深羨也?嘗論孟子說大人則藐之,孟子固未嘗不畏大人,但藐其巍巍然者耳。
辨得此心,即便掀卻卧房,亦且露地睡,似此方是真正大英雄人。
然此一種英雄,卻從戰戰兢兢,臨深履薄處做将出來,若是血氣粗豪,卻一點使不着也。
老兄志大宇宙,勇邁終古,伯恭之論,無複改評,今日始于後生叢中出一口氣,蓋未足為深賀,然出身事主,由此權輿,便不碌碌,則異時事業,亦可蔔矣。
兄高明剛決,非吝于改過者,願以愚言思之,绌去義利,雙行王伯并用之說,而從事于懲忿窒欲遷善改過之事,粹然以醇儒之道自律,則豈獨免于人道之禍,而其所以培壅本根,澄原正本,為異時發揮事業之地者,益光大而高明矣。
紹興間,天子廷策多士,擢公第一,诰詞雲:某官三歲大比,人徒知為布衣進身之途。
藝祖皇帝有言曰:設科取士,本欲得賢以共治天下,大哉王言。
朕所當法也,廷策者,再乃始得汝,爾蚤以藝文首賢能之書,旋以論奏動慈宸之之聽,親閱大對,嘉其淵源,擢置舉首,殆天留以遺朕也。
尚循故事,往佐帥幕,益茂遠業,以須登用。
公少以文名于天下,至老方第,嘗抱不平之恨,故及第後,謝宰執有啟雲:數十年窮居畎畝,未諧豹變之懷,五千言上徹冕旒,誤中龍頭之選。
人雲:如某者材不逮于中人,學未臻于上達,十年壁水,一幾明窗,六達帝廷,上恢複中原之策,兩譏宰相,無輔佐上聖之能,荷壽皇之兼容,恢漢光之大度,留張齊賢以贻主上,俾宋廣平而冠群儒,靜言叨冒之多,知自吹噓之力。
又雲:某敢不益勵初心,重溫舊業,以片言而悟明主,尚愧古人,設三表以系單于,請從今日。
公才氣超邁,下筆立就數千言,略無凝滞,議論風生,娓娓不倦,其視當世苟祿竊位之士蔑如也。
嘗自贊其畫像雲:其服甚野,其貌亦古,倚天而号,提劍而舞,惟禀性之至愚,故與人而多忤,歡朱紫之未服,謾丹青而描取,遠觀之,一似陳亮,近目氐之,一似同甫。
未論似與不似,且說當今之世,孰是文中之虎?稼軒辛幼安祭之曰:嗚呼!同甫之才,落筆千言,俊麗雄偉,珠明玉堅。
人方窘步,我則沛然,莊周李白,庸敢先鞭。
同父之志,平蓋萬夫。
橫渠少日,慷慨是須,拟将十萬,登封狼胥。
彼臧馬輩,殆其庸奴,天于同父,既豐厥禀。
智略橫生,議論風凜,使之早遇,豈愧橫伊。
行年五十,猶一布衣,問以才豪,跌宕四出。
要其所厭,千人一律,不然少貶,動顧規檢。
夫人能之,同父非短,至今海内,能誦三書。
世無楊意,孰主相如,中更險困,如履冰崖。
人皆欲殺,我獨憐才,脫廷尉系,先多士鳴。
耿耿未阻,厥聲浸宏。
蓋至是而世未知同父者,益信其為天下之偉人矣。
嗚呼!人才之難,自古而然,匪難其人,抑難其天,使乘崖公而不遇,安得征吳入蜀之休績?大原決勝,即異時落魄之齊賢。
方同父之約處,孰不望乖夫上之人謂握瑜而不宣?今同父發策大廷,天子親之第一,是不憂其不用,以同父之才與志,天下之事,孰不可為?所不能自為者,天靳之年,閩浙相望,信問未絕,子胡一病,遽與我訣。
嗚呼!同父而止是耶,而今而後,欲與同父憩鵝湖之清陰,酌瓢泉而共飲,長歌相答,極論世事,可複得耶!千裡寓辭,知悲之無益,而涕不能已,嗚呼!同父尚或臨監之否?晦翁曰:同父才高氣粗,故文字不明瑩,要之自是心地不清和也。
又曰:同父在利欲膠漆盆中。
【宋葉适水心集】 陳同甫,王道甫,墓志銘,志複君之雠,大義也。
欲挈諸夏合南北,大慮也。
必行其所知,不以得喪壯老二,其守大節也。
春秋戰國之材,無是也。
吾得二人焉,永康陳亮,平陽王自中。
亮,字同甫,童幼時,周參政葵請為上客,朝士白事,參政必指令揖同甫,因得交一時豪俊,盡其論議。
隆興再約和,天下欣然,辛複蘇息,獨同甫持不可,婺州方以解頭薦,著中典五論。
奏入,不報。
後十年同甫在太學,睨場屋士餘十萬,用文墨少異,雄其間,非人傑也,棄去之,更名同。
複上書至再,天子始欲召見。
臣恥不詣己,執政尤不樂,複不報。
又十年,親至金陵視形勢,複上書:陛下試一聽臣,用其喜怒哀樂之權,鼓動天下。
上顧内禅決矣,終不報。
由是在廷交怒以為怪狂,前此鄉人為宴會,末胡椒特置同甫羹中,蓋村俚敬待異禮也。
同坐者歸而暴死,疑食異味有毒,已入大理獄矣。
民呂興何廿四,毆呂天濟,且死恨曰:陳上舍使殺我。
縣令王恬實其事,台官谕監司,選酷吏,訊問數歲,無所得,複取入大理,衆意必死。
少卿鄭汝諧,直其,得免。
未幾,光宗策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