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千一百五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九真陳
陳亮
【宋史】
儒林傳陳亮,字同父,婺州永康人。
生而目光有芒,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論議風生,下筆數千言立就。
嘗考古人用兵成敗之迹,著《酌古論》。
郡守周葵得之,相與論難,奇之曰:他日國士也!請為上客。
及葵為執政朝士,白事,必指令揖亮,因得交一時豪俊,盡其議論,因授以中庸大學,曰讀此,可精性命之說。
遂受而盡心焉。
隆興初,與金人約和,天下欣然,幸得蘇息,獨亮持不可。
婺州方以解頭薦,因上中興五論,奏入不報,已而修于家,學者多歸之,益力學,著書者十年。
先是亮嘗環視錢塘,喟然歎曰:城可灌爾,蓋以地下于西湖也!至是當淳熙五年,孝宗即位,蓋十七年矣,亮更名同詣阙上書曰:臣惟中國,天地之正氣也,天命所鐘也,人心所會也,衣冠禮樂之所萃也,百代帝王之所相承也。
挈中國衣冠禮樂而寓之偏方,雖天命人心,猶有所系。
然豈以是為可久安而無事也。
天地之正氣郁遏,而久不得騁,必将有所發洩,而天命人心,固非偏方所可久系也。
因家二百年太平之基,三代之所無也。
二聖北狩之痛,漢唐之所未有也。
方南渡之初,君臣上下,痛心疾首,誓不與之俱生,卒能以奔敗之餘,而勝百戰之敵。
及秦桧倡邪議以沮之,忠臣義士,斥死南方,而天下之氣惰矣。
三十年之餘,雖西北流寓,皆抱孫長息于東南,而君父之大雠,一切不複關念,自非海陵送死淮南,亦不知兵戈為何事也。
況望其憤故國之恥,而相率以發一矢哉!丙午丁未之變,距今尚以為遠,而海陵之禍,蓋陛下即位之前一年也,獨陛下奮不自顧,志在殄滅,而天下之人安然如無事時,方口議腹非,以陛下為喜功名,而不恤後患。
雖陛下亦不能以崇高之勢而獨勝之,隐忍以至于今,又十有七年矣。
昔春秋時,君臣父子相戕殺之禍,舉一世皆安之,而孔子獨以為三綱既絕,則人道遂為禽獸,皇皇奔走,義不能以一朝安,然卒于無所遇,而發其志于《春秋》之書,猶能以懼亂臣賊子。
今舉一世而忘君父之大雠,此豈人道所可安乎?使學者知學孔子之道,當道陛下以有為,決不沮陛下以苟安也。
南師之不出,于今幾年矣,豈無一豪傑之能自奮哉?其勢必有時而發洩矣!苟國家不能起而承之,必将有承之者矣。
不可恃衣冠禮樂之舊,祖宗積累之深,以為天命人心,可以安坐而久系也。
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
自三代聖人,皆知其為甚可畏也。
春秋之末,齊、晉、秦、楚皆衰,吳越起于小邦,遂伯諸侯黃池之會,孔子所甚痛也,可以明中國之無人矣。
此今世儒者之所未講也。
今金源之植根既久,不可以一舉而遂滅,國家之大勢未張,不可以一朝而大舉,而人情皆便于通和者,勸陛下積财養兵,以待時也。
臣以為通和者,所以成工下之苟安,而為妄庸兩售之地,宜其為人情之所甚便也。
自和好之成十有餘年,凡今日之指畫方略者,他日将用之以坐籌也。
今日之擊射雕者,他日将用之以決勝也。
府庫充滿,無非财也,介胄鮮明,無非兵也。
使兵端一開,則其迹敗矣。
何者?人才以用而見其能否,安坐而能者,不足恃也。
兵食以用而見其盈虛,安坐而盈者,不足恃也。
而朝廷方幸一旦之無事,庸愚龌龊之人,皆得以守格令、行文書,以奉陛下之使令。
而陛下亦幸其易制而無他也。
徒使度外之士,擯棄而不得聘,日月蹉跎而老将至矣。
臣故曰通和者,所以成上下之苟安,而為妄庸兩售之地也。
東晉百年之間,南北未嘗通和也,故其臣東西馳騁,多可用之才。
今和好一不通,朝野之論,常如敵兵之在境,惟恐其不得和也。
雖陛下亦不得而不和矣。
昔者金人草居野處,往來無常,能使人不知所備,而兵無日不可出也。
今也城郭宮室,政教号令,一切不異于中國。
點兵聚糧,文移往反,動涉歲月,一方有警,三邊騷動,此豈能歲出師以擾我乎?然使朝野常如敵兵之在境,乃國家之福,而英雄所用,以争天下之機也。
執事者胡為速和以惰其心乎?晉楚之戰于也。
栾書以為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讨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忽,在軍無日不讨軍實而申儆之。
于勝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無後。
晉楚之弭兵于宋也,子罕以為兵所以威不軌,而昭文德也。
聖人以興,亂人以廢,興存亡昏明之術皆兵之由也。
而求去之,是以誣道蔽諸侯也。
夫人心之不可惰,兵威之不可廢,故雖成康太平。
猶有所謂四征不庭,張皇六師者,此李沆所以深不願真宗皇帝之與遼和親也。
況南北角立之時,而廢兵以惰人心,使之安于忘君父之大雠,而置中國于度外,徒以便妄庸之人,則執事者之失策亦甚矣。
陛下何不明大義,而慨然與金絕也,貶損乘與輿,禦正殿,痛自克責,誓必複雠以勵群臣,以振天下之氣,以動中原之心,雖未出兵,而人心不敢惰矣。
東西馳聘,而人才出矣,盈虛相補,而兵食見矣。
狂妄之辭,不攻而自息,懦庸之夫,不而自退縮矣。
當有度外之士起,而惟陛下之所欲用矣。
是雲合響應之勢,而非可安坐所緻也。
臣請為陛下陳國家立國之本未,而開今日大有為之略,論天下形勢之消長,而決今日大有為之機,惟陛下幸聽之。
唐自肅代以後,上失其柄,藩鎮自相雄長,擅其土地人民,用其甲兵财賦,官爵惟其所命,而人才亦各盡心于其所事,卒以成君弱臣強,正統數易之禍。
藝祖皇帝一興,而四方次第平定,藩鎮拱手以趨約束,使列郡各得自達于京師。
以京官權知三年一易,财歸于漕司,而兵各歸于郡,朝廷以一紙下郡國,如臂之使指,無有留難自庫微職必命于朝廷,而天下之勢一矣。
故京師常宿重兵以為固,而郡國亦各有禁軍,無非天子所以自守其地也。
兵皆天子之兵,财皆天子之财,官皆天子之官,民皆天子之民。
紀綱總攝,法令明備,郡縣不得以一事自專也。
士以尺度而取官,以資格而進,不求度外之奇才,不募絕世之隽功。
天子早夜憂勤于其上,以義理廉恥,嬰士大夫之心,以仁義公恕,厚斯民之生,舉天下皆由于規矩準繩之中,而二百年太平之基,從此而立。
然契丹遂得以猖狂恣睢,與中國抗衡,嚴然為南北兩朝,而頭目手足,渾然無别,微澶淵一戰,則中國之勢浸微,根本雖厚,而不可立矣。
故慶曆增币之事,富弼以為朝廷之大恥,而終身不敢自論其勞,蓋契丹征令是主上之操也。
天子供貢,是臣下之禮也。
契丹之所以卒勝中國者,其積有漸也。
立國之初,其勢固必至此。
故我祖宗常嚴廟堂而尊大臣,寬郡縣而重守令,于文法之内,未嘗折困天下之富商巨室;于格律之外,有以容獎天下之英偉奇傑,皆所以助立國之勢,而為不虞之備也。
慶曆諸臣,亦嘗憤中國之勢不振矣,而其大要則使群臣争進其說,更法易令而廟堂輕矣。
嚴按察之權,邀功生事,而郡縣又輕矣,豈惟于立國之勢無所助,又從而削之。
雖微章得象,陳執中以排沮其事,亦安得而不自沮哉!獨其破去舊例,以不次用人而勸農桑,務寬大為。
有合于因革之宜,而其大要已非矣。
此所以不能洗契丹平視中國之恥,而卒發神宗皇帝之大憤也。
王安石以正法度之說,首合聖意,而其實則欲籍天下之兵,盡歸于朝廷,别行教閱以為強也。
括郡縣之利,盡入于朝廷,别行封椿以為富也。
青苗之政,惟恐富民之不困也。
均輸之法,惟恐商賈之不折也。
罪無大小,動辄興獄,而士大夫緘口畏罪矣。
西北兩邊,至使内臣經畫,而豪傑恥于為役矣。
徒使神宗皇帝見兵财之數既多,銳然南北征伐,卒垂聖意,而天下之勢實未嘗振也。
彼蓋不知朝廷立國之勢,正患文為之太密,事權之大分,郡縣太輕于下,而委瑣不足恃,兵财太關于上,而重遲不易舉。
祖宗惟用前四者以助其勢而安石竭之,不遺餘力不知立國之本末者,真不足以謀國也。
元佑紹聖,一反一複,而卒為金人侵侮之資,尚何望其振中國以威四裔哉!南渡以來,大抵遵祖宗之舊。
雖微有因革增損,不足為輕重有無,如趙鼎諸臣固已不究變通之理,況泰桧盡取而沮毀之,忍恥事雠,飾太平于一隅以為欺,其罪可勝誅哉!陛下憤王業之屈于一隅,勵志複雠,不免籍天下之兵以為強,括郡縣之利以為富,加惠百姓,而富人無五年之積,不重征稅,而大商無巨萬之藏,國勢日以困竭。
臣恐尺籍之兵,府庫之财,不足以支一旦之用也。
陛下早朝晏罷,冀中興日月之功,而以繩墨取人,以文法事,聖斷栽制中外,而大臣充位,胥吏坐行條令,而百司逃責,人才日以茸。
臣恐程文之士,資格之官,不足當度外之用也。
藝祖經畫天下之大略,太宗已不能盡用。
今其遺意,豈無望于陛下也。
陛下苟推原其意而行之,可以開社稷數百年之基,而況于複故物乎?不然,維持之具既窮,臣恐祖宗之積累,亦不足恃也。
陛下試令臣畢陳于前,則今日大有為之略,必
生而目光有芒,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論議風生,下筆數千言立就。
嘗考古人用兵成敗之迹,著《酌古論》。
郡守周葵得之,相與論難,奇之曰:他日國士也!請為上客。
及葵為執政朝士,白事,必指令揖亮,因得交一時豪俊,盡其議論,因授以中庸大學,曰讀此,可精性命之說。
遂受而盡心焉。
隆興初,與金人約和,天下欣然,幸得蘇息,獨亮持不可。
婺州方以解頭薦,因上中興五論,奏入不報,已而修于家,學者多歸之,益力學,著書者十年。
先是亮嘗環視錢塘,喟然歎曰:城可灌爾,蓋以地下于西湖也!至是當淳熙五年,孝宗即位,蓋十七年矣,亮更名同詣阙上書曰:臣惟中國,天地之正氣也,天命所鐘也,人心所會也,衣冠禮樂之所萃也,百代帝王之所相承也。
挈中國衣冠禮樂而寓之偏方,雖天命人心,猶有所系。
然豈以是為可久安而無事也。
天地之正氣郁遏,而久不得騁,必将有所發洩,而天命人心,固非偏方所可久系也。
因家二百年太平之基,三代之所無也。
二聖北狩之痛,漢唐之所未有也。
方南渡之初,君臣上下,痛心疾首,誓不與之俱生,卒能以奔敗之餘,而勝百戰之敵。
及秦桧倡邪議以沮之,忠臣義士,斥死南方,而天下之氣惰矣。
三十年之餘,雖西北流寓,皆抱孫長息于東南,而君父之大雠,一切不複關念,自非海陵送死淮南,亦不知兵戈為何事也。
況望其憤故國之恥,而相率以發一矢哉!丙午丁未之變,距今尚以為遠,而海陵之禍,蓋陛下即位之前一年也,獨陛下奮不自顧,志在殄滅,而天下之人安然如無事時,方口議腹非,以陛下為喜功名,而不恤後患。
雖陛下亦不能以崇高之勢而獨勝之,隐忍以至于今,又十有七年矣。
昔春秋時,君臣父子相戕殺之禍,舉一世皆安之,而孔子獨以為三綱既絕,則人道遂為禽獸,皇皇奔走,義不能以一朝安,然卒于無所遇,而發其志于《春秋》之書,猶能以懼亂臣賊子。
今舉一世而忘君父之大雠,此豈人道所可安乎?使學者知學孔子之道,當道陛下以有為,決不沮陛下以苟安也。
南師之不出,于今幾年矣,豈無一豪傑之能自奮哉?其勢必有時而發洩矣!苟國家不能起而承之,必将有承之者矣。
不可恃衣冠禮樂之舊,祖宗積累之深,以為天命人心,可以安坐而久系也。
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
自三代聖人,皆知其為甚可畏也。
春秋之末,齊、晉、秦、楚皆衰,吳越起于小邦,遂伯諸侯黃池之會,孔子所甚痛也,可以明中國之無人矣。
此今世儒者之所未講也。
今金源之植根既久,不可以一舉而遂滅,國家之大勢未張,不可以一朝而大舉,而人情皆便于通和者,勸陛下積财養兵,以待時也。
臣以為通和者,所以成工下之苟安,而為妄庸兩售之地,宜其為人情之所甚便也。
自和好之成十有餘年,凡今日之指畫方略者,他日将用之以坐籌也。
今日之擊射雕者,他日将用之以決勝也。
府庫充滿,無非财也,介胄鮮明,無非兵也。
使兵端一開,則其迹敗矣。
何者?人才以用而見其能否,安坐而能者,不足恃也。
兵食以用而見其盈虛,安坐而盈者,不足恃也。
而朝廷方幸一旦之無事,庸愚龌龊之人,皆得以守格令、行文書,以奉陛下之使令。
而陛下亦幸其易制而無他也。
徒使度外之士,擯棄而不得聘,日月蹉跎而老将至矣。
臣故曰通和者,所以成上下之苟安,而為妄庸兩售之地也。
東晉百年之間,南北未嘗通和也,故其臣東西馳騁,多可用之才。
今和好一不通,朝野之論,常如敵兵之在境,惟恐其不得和也。
雖陛下亦不得而不和矣。
昔者金人草居野處,往來無常,能使人不知所備,而兵無日不可出也。
今也城郭宮室,政教号令,一切不異于中國。
點兵聚糧,文移往反,動涉歲月,一方有警,三邊騷動,此豈能歲出師以擾我乎?然使朝野常如敵兵之在境,乃國家之福,而英雄所用,以争天下之機也。
執事者胡為速和以惰其心乎?晉楚之戰于也。
栾書以為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讨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忽,在軍無日不讨軍實而申儆之。
于勝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無後。
晉楚之弭兵于宋也,子罕以為兵所以威不軌,而昭文德也。
聖人以興,亂人以廢,興存亡昏明之術皆兵之由也。
而求去之,是以誣道蔽諸侯也。
夫人心之不可惰,兵威之不可廢,故雖成康太平。
猶有所謂四征不庭,張皇六師者,此李沆所以深不願真宗皇帝之與遼和親也。
況南北角立之時,而廢兵以惰人心,使之安于忘君父之大雠,而置中國于度外,徒以便妄庸之人,則執事者之失策亦甚矣。
陛下何不明大義,而慨然與金絕也,貶損乘與輿,禦正殿,痛自克責,誓必複雠以勵群臣,以振天下之氣,以動中原之心,雖未出兵,而人心不敢惰矣。
東西馳聘,而人才出矣,盈虛相補,而兵食見矣。
狂妄之辭,不攻而自息,懦庸之夫,不而自退縮矣。
當有度外之士起,而惟陛下之所欲用矣。
是雲合響應之勢,而非可安坐所緻也。
臣請為陛下陳國家立國之本未,而開今日大有為之略,論天下形勢之消長,而決今日大有為之機,惟陛下幸聽之。
唐自肅代以後,上失其柄,藩鎮自相雄長,擅其土地人民,用其甲兵财賦,官爵惟其所命,而人才亦各盡心于其所事,卒以成君弱臣強,正統數易之禍。
藝祖皇帝一興,而四方次第平定,藩鎮拱手以趨約束,使列郡各得自達于京師。
以京官權知三年一易,财歸于漕司,而兵各歸于郡,朝廷以一紙下郡國,如臂之使指,無有留難自庫微職必命于朝廷,而天下之勢一矣。
故京師常宿重兵以為固,而郡國亦各有禁軍,無非天子所以自守其地也。
兵皆天子之兵,财皆天子之财,官皆天子之官,民皆天子之民。
紀綱總攝,法令明備,郡縣不得以一事自專也。
士以尺度而取官,以資格而進,不求度外之奇才,不募絕世之隽功。
天子早夜憂勤于其上,以義理廉恥,嬰士大夫之心,以仁義公恕,厚斯民之生,舉天下皆由于規矩準繩之中,而二百年太平之基,從此而立。
然契丹遂得以猖狂恣睢,與中國抗衡,嚴然為南北兩朝,而頭目手足,渾然無别,微澶淵一戰,則中國之勢浸微,根本雖厚,而不可立矣。
故慶曆增币之事,富弼以為朝廷之大恥,而終身不敢自論其勞,蓋契丹征令是主上之操也。
天子供貢,是臣下之禮也。
契丹之所以卒勝中國者,其積有漸也。
立國之初,其勢固必至此。
故我祖宗常嚴廟堂而尊大臣,寬郡縣而重守令,于文法之内,未嘗折困天下之富商巨室;于格律之外,有以容獎天下之英偉奇傑,皆所以助立國之勢,而為不虞之備也。
慶曆諸臣,亦嘗憤中國之勢不振矣,而其大要則使群臣争進其說,更法易令而廟堂輕矣。
嚴按察之權,邀功生事,而郡縣又輕矣,豈惟于立國之勢無所助,又從而削之。
雖微章得象,陳執中以排沮其事,亦安得而不自沮哉!獨其破去舊例,以不次用人而勸農桑,務寬大為。
有合于因革之宜,而其大要已非矣。
此所以不能洗契丹平視中國之恥,而卒發神宗皇帝之大憤也。
王安石以正法度之說,首合聖意,而其實則欲籍天下之兵,盡歸于朝廷,别行教閱以為強也。
括郡縣之利,盡入于朝廷,别行封椿以為富也。
青苗之政,惟恐富民之不困也。
均輸之法,惟恐商賈之不折也。
罪無大小,動辄興獄,而士大夫緘口畏罪矣。
西北兩邊,至使内臣經畫,而豪傑恥于為役矣。
徒使神宗皇帝見兵财之數既多,銳然南北征伐,卒垂聖意,而天下之勢實未嘗振也。
彼蓋不知朝廷立國之勢,正患文為之太密,事權之大分,郡縣太輕于下,而委瑣不足恃,兵财太關于上,而重遲不易舉。
祖宗惟用前四者以助其勢而安石竭之,不遺餘力不知立國之本末者,真不足以謀國也。
元佑紹聖,一反一複,而卒為金人侵侮之資,尚何望其振中國以威四裔哉!南渡以來,大抵遵祖宗之舊。
雖微有因革增損,不足為輕重有無,如趙鼎諸臣固已不究變通之理,況泰桧盡取而沮毀之,忍恥事雠,飾太平于一隅以為欺,其罪可勝誅哉!陛下憤王業之屈于一隅,勵志複雠,不免籍天下之兵以為強,括郡縣之利以為富,加惠百姓,而富人無五年之積,不重征稅,而大商無巨萬之藏,國勢日以困竭。
臣恐尺籍之兵,府庫之财,不足以支一旦之用也。
陛下早朝晏罷,冀中興日月之功,而以繩墨取人,以文法事,聖斷栽制中外,而大臣充位,胥吏坐行條令,而百司逃責,人才日以茸。
臣恐程文之士,資格之官,不足當度外之用也。
藝祖經畫天下之大略,太宗已不能盡用。
今其遺意,豈無望于陛下也。
陛下苟推原其意而行之,可以開社稷數百年之基,而況于複故物乎?不然,維持之具既窮,臣恐祖宗之積累,亦不足恃也。
陛下試令臣畢陳于前,則今日大有為之略,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