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千一百四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師道亦常遊此,故山谷曰:閉門覓句陳無已,對客揮毫秦少遊。
二子不知飽風味,西風吹淚古藤州。
【晦庵續錄】 陳無已,趙挺之,邢和叔,皆國大夫婿。
陳在館職,當侍祠郊丘,非重裘不能禦寒氣,無已止有其一,其内子為于挺之家假以衣之,無已诘所從來,内以實告,無已曰:汝豈不知我不著渠家衣耶?卻之。
既而遂以凍病而死。
謝克家作其文集序中有雲:箧無副裘。
又雲:此豈易衣食者。
蓋指此事。
又雲:後山差充郊壇上官,其妻以寒,故不可無重綿,遂于其夫趙挺之家借一綿襖歸衣之。
後山問何從得之,妻謂借趙家物,後山惡趙之為人不衣,止衣一綿往,竟以寒得疾而終。
謝任伯作墓志所載不明,此豈可不白于後世也! 【掃編】 魏昌世言陳無已平生惡人節書,以為苟能盡記不忘,固善不然徒廢日力而已。
夜與諸生會宿,忽思一事,必明燭纟番閱得之乃已。
或以為可待旦者,無已曰:不然,人情樂因循,一放過則不複省矣。
故其學甚博而精,尤好經術非如唐之諸子。
作詩之外,他無所知也。
【黃氏日抄】 陳後山先生居都下,逾年未嘗一至貴人之門,章子厚欲見之,終不可得。
傅欽之薦公者也,以其貧懷金欲之,意不敢出口。
先生之高行若此,而世獨稱其詩何耶?豈世之知公者淺耶?抑詩亦賢者之累耶?此錄名臣之言行備焉。
近思錄諸儒之講明詳焉,彼此參驗,環循閱習,以其行稽其所言,以其言進其所行。
晦庵之望後學,學者其庶乎? 【老學庵筆記】 秦會之跋後山集,謂曾南豐修英宗實錄,辟陳無已為屬,孫仲益書數百字隻之以為無此事。
南豐雖嘗預修英宗實錄,未久即去,且南豐自為史屬,烏有辟官之理,又無已元佑中方自布衣命官,故仲益之辨,人多是之。
然以予考其實,則二公俱失也。
南豐元豐中還朝被命,獨修五朝史實,許辟其屬,遂請秀州崇德縣令邢恕為之用,選人已非故事,特從其請。
而南豐又援經義局,辟布衣徐禧例,乞無已檢讨廟堂,尤難之,會南豐上太祖紀叙論不合上意,修五朝史之意寝緩,未幾,南豐以憂去,遂已。
會之但誤以五朝史為英宗實錄耳。
至其言辟無已事,則實有之,不可謂無也。
又陳無已子豐,詩亦可喜,晁以道集中有謝陳十二郎詩卷是也。
建炎中以無已,故持命官,李邺守會稽來,從邺作攝局。
邺降虜,豐亦被系累而去。
無已之後,遂無臣江左者,豐亦不知存亡,可哀也。
【張拙軒初藁】 跋陳後山再任校官謝啟骈四俪六特應用文耳。
前輩直曰世間一種苛禮,過為謹細。
陳無已任徐州校官,曰出境送東坡知杭州詩雲:一代不數人,百年能幾見?好事者造謗,無已處之如平時,略無诎色,而聲名行乎天下,此豈得失而為變動耶!至其再任,又曰:昨緣知舊出守東南,念一代之數人,而百年之幾見。
又曰:使一有于先颠,為兩土塗之後悔,此尤見無已之終不渝其守也。
噫!今豈有是事耶?舊見人說東坡,好收拾士類,而士類樂為之用,集雲代人作,豈知無已者耶! 陳亢 【京口耆舊傳】 亢字退叔,金壇人。
少讀書,以父疾不任家事,乃請于師束書歸養。
殖赀治産,家用饒衍,而勇于為義,不吝施予。
家居邑南,地多沮澤,古速渎久淤,壅水為災,率衆築堤,延袤十許裡,以便行者,而浚渎以通洮湖,水患遂息。
熙甯乙卯,歲大饑,明年疫,傾家之儲,粥餓藥病,晨夜必躬,所活不可勝計。
不幸死者,具衣扌彗收葬,又數千百人。
嘗自以少時為養廢書,課子弟學尤力。
一夕大雪往視,則二子寝矣,亟呼之起,曰:吾不強汝以書,汝宜出行道上,遇行者則歸以告。
二子奉命出門十裡,遇販夫負魚而趨,二子問雪寒何自苦?曰:負販吾業也。
一夕不行,則生理踬矣。
二子感悟,歸而自勉,晨夜不休。
亢亦獎勸有方王成,雖衣服飲食之間,皆有品節。
及彥明為監司度陛朝,亢尚無恙,累封朝散郎。
而彥明之子王成亦擢進士第,餘孫數上名禮部,亦有已命官者,福祿之盛,世所歆豔。
蘇公轼嘗有帖雲:退叔今年四十五而有四子,兩人已登第守官,其叔耕且學,其季遊上庠,藝業精甚,有男女孫十四人。
玄孫之孫,古人所不知,若陳君者,當見所不知何人也。
鄒公浩以序送其孫瑭試禮部,亦雲金壇有君子人焉。
今以承議郎緻仕,其少時不出戶庭,而環千有餘裡,若寒饑急難失所,賴以無虞,數十年間,不知幾人,仁義之聲,飛馳東南。
是生二子皆文高學博,趨操堅正,甫冠登第,盛年即顯。
又稱其諸孫之賢,謂承議之德厚積而發三世矣。
老子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于承議見之。
蓋浩作序時,亢已封承議矣。
大觀元年卒,年六十八。
亢二子,曰彥明、曰度。
諸孫之著者曰、曰瑭、曰、曰,玄孫從古,兄弟之子,曰序、
二子不知飽風味,西風吹淚古藤州。
【晦庵續錄】 陳無已,趙挺之,邢和叔,皆國大夫婿。
陳在館職,當侍祠郊丘,非重裘不能禦寒氣,無已止有其一,其内子為于挺之家假以衣之,無已诘所從來,内以實告,無已曰:汝豈不知我不著渠家衣耶?卻之。
既而遂以凍病而死。
謝克家作其文集序中有雲:箧無副裘。
又雲:此豈易衣食者。
蓋指此事。
又雲:後山差充郊壇上官,其妻以寒,故不可無重綿,遂于其夫趙挺之家借一綿襖歸衣之。
後山問何從得之,妻謂借趙家物,後山惡趙之為人不衣,止衣一綿往,竟以寒得疾而終。
謝任伯作墓志所載不明,此豈可不白于後世也! 【掃編】 魏昌世言陳無已平生惡人節書,以為苟能盡記不忘,固善不然徒廢日力而已。
夜與諸生會宿,忽思一事,必明燭纟番閱得之乃已。
或以為可待旦者,無已曰:不然,人情樂因循,一放過則不複省矣。
故其學甚博而精,尤好經術非如唐之諸子。
作詩之外,他無所知也。
【黃氏日抄】 陳後山先生居都下,逾年未嘗一至貴人之門,章子厚欲見之,終不可得。
傅欽之薦公者也,以其貧懷金欲之,意不敢出口。
先生之高行若此,而世獨稱其詩何耶?豈世之知公者淺耶?抑詩亦賢者之累耶?此錄名臣之言行備焉。
近思錄諸儒之講明詳焉,彼此參驗,環循閱習,以其行稽其所言,以其言進其所行。
晦庵之望後學,學者其庶乎? 【老學庵筆記】 秦會之跋後山集,謂曾南豐修英宗實錄,辟陳無已為屬,孫仲益書數百字隻之以為無此事。
南豐雖嘗預修英宗實錄,未久即去,且南豐自為史屬,烏有辟官之理,又無已元佑中方自布衣命官,故仲益之辨,人多是之。
然以予考其實,則二公俱失也。
南豐元豐中還朝被命,獨修五朝史實,許辟其屬,遂請秀州崇德縣令邢恕為之用,選人已非故事,特從其請。
而南豐又援經義局,辟布衣徐禧例,乞無已檢讨廟堂,尤難之,會南豐上太祖紀叙論不合上意,修五朝史之意寝緩,未幾,南豐以憂去,遂已。
會之但誤以五朝史為英宗實錄耳。
至其言辟無已事,則實有之,不可謂無也。
又陳無已子豐,詩亦可喜,晁以道集中有謝陳十二郎詩卷是也。
建炎中以無已,故持命官,李邺守會稽來,從邺作攝局。
邺降虜,豐亦被系累而去。
無已之後,遂無臣江左者,豐亦不知存亡,可哀也。
【張拙軒初藁】 跋陳後山再任校官謝啟骈四俪六特應用文耳。
前輩直曰世間一種苛禮,過為謹細。
陳無已任徐州校官,曰出境送東坡知杭州詩雲:一代不數人,百年能幾見?好事者造謗,無已處之如平時,略無诎色,而聲名行乎天下,此豈得失而為變動耶!至其再任,又曰:昨緣知舊出守東南,念一代之數人,而百年之幾見。
又曰:使一有于先颠,為兩土塗之後悔,此尤見無已之終不渝其守也。
噫!今豈有是事耶?舊見人說東坡,好收拾士類,而士類樂為之用,集雲代人作,豈知無已者耶! 陳亢 【京口耆舊傳】 亢字退叔,金壇人。
少讀書,以父疾不任家事,乃請于師束書歸養。
殖赀治産,家用饒衍,而勇于為義,不吝施予。
家居邑南,地多沮澤,古速渎久淤,壅水為災,率衆築堤,延袤十許裡,以便行者,而浚渎以通洮湖,水患遂息。
熙甯乙卯,歲大饑,明年疫,傾家之儲,粥餓藥病,晨夜必躬,所活不可勝計。
不幸死者,具衣扌彗收葬,又數千百人。
嘗自以少時為養廢書,課子弟學尤力。
一夕大雪往視,則二子寝矣,亟呼之起,曰:吾不強汝以書,汝宜出行道上,遇行者則歸以告。
二子奉命出門十裡,遇販夫負魚而趨,二子問雪寒何自苦?曰:負販吾業也。
一夕不行,則生理踬矣。
二子感悟,歸而自勉,晨夜不休。
亢亦獎勸有方王成,雖衣服飲食之間,皆有品節。
及彥明為監司度陛朝,亢尚無恙,累封朝散郎。
而彥明之子王成亦擢進士第,餘孫數上名禮部,亦有已命官者,福祿之盛,世所歆豔。
蘇公轼嘗有帖雲:退叔今年四十五而有四子,兩人已登第守官,其叔耕且學,其季遊上庠,藝業精甚,有男女孫十四人。
玄孫之孫,古人所不知,若陳君者,當見所不知何人也。
鄒公浩以序送其孫瑭試禮部,亦雲金壇有君子人焉。
今以承議郎緻仕,其少時不出戶庭,而環千有餘裡,若寒饑急難失所,賴以無虞,數十年間,不知幾人,仁義之聲,飛馳東南。
是生二子皆文高學博,趨操堅正,甫冠登第,盛年即顯。
又稱其諸孫之賢,謂承議之德厚積而發三世矣。
老子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于承議見之。
蓋浩作序時,亢已封承議矣。
大觀元年卒,年六十八。
亢二子,曰彥明、曰度。
諸孫之著者曰、曰瑭、曰、曰,玄孫從古,兄弟之子,曰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