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千一百四十二

關燈
治迹,如在大理爾。

    疾數求罷執政以為任職,弗許,累官至尚書兵部郎中。

    卒。

    太素家行修治,尤喜論刑名,常以為有司議法。

    當據扌處直斷,不可求曲法。

    求曲法,所以亂也。

    同時有馬尋者,須城人,舉毛詩學究,累判大理寺,以明習法律稱。

    曆提點兩浙陝西刑獄,廣東淮南兩浙轉運使,知湖、撫、汝、襄、洪、宣、鄧、滑八州。

    襄州饑,人或群入富家掠粟。

    獄吏鞫以強盜,尋曰:此脫死耳,其情與強盜異,奏得減死。

    論著為例,終司農卿。

    又有杜曾者,濮州人,為吏号知法。

    嘗言國朝因唐大中制。

    故殺人雖已傷未死,已死更生,皆論如已殺。

    夫殺人者死,傷人者刑。

    先王不易之典律,雖謀殺已傷則絞,蓋甚其處心積慮陰置賊害爾至于故殺。

    初無殺意,須其已死,乃有殺名。

    苟無殺名而用殺法,則與謀殺孰辨?自大中之制行,不知殺幾何人矣,請格勿用。

    又言:近臣赦令,殺人已傷未死者,皆得原減。

    非律意請傷者,從律保辜法。

    死限内者,論如已殺傷勿赦,皆著為令。

     【宋胡文恭公集】 陳太素等至中舍海詞。

    敕具官某等,朕以季秋吉辰,涓誠孝飨。

    薦鬯之夕,休氣熏蒸而祠官祝厘,歸福于朕。

    思與九服之士,同均百順之贶。

    以明乾施之普,無不周也。

    以爾等交修士矩,參服王官。

    或專握守符,或别抗。

    齋祠之恪,述職于外。

    有繕治貢助之勤,議勞則均覃賞,維等用進爾茂秩,往虔我恩。

     陳師道 【宋史】 文苑傳師道,字履常,一字無已,彭城人,少而好學苦志。

    年十六,蚤以文谒曾鞏,鞏一見奇之,許其以文著,時人未之知也,留受業。

    熙甯中,王氏經學盛行,師道心非其說,遂絕意進取,鞏典五朝史事,得自擇其屬,朝廷以白衣難之。

    元佑初,蘇轼傅堯俞孫覺薦其文行,起為徐州教授,又用梁焘薦為太學博士。

    言者謂在官嘗越境,出南京見轼,改教授颍州。

    又論其進非科第,罷歸,調彭澤令,不赴。

    家素貧,或經日不炊。

    妻子愠,見弗恤也。

    久之,召為秘書省正字,卒年四十九,友人鄒浩買棺佥欠之。

    師道高介有節,安貧樂道,于諸經尤邃詩禮,為文精深雅奧,喜作詩,自雲學黃庭堅。

    至其高處,或謂過之,然小不中意,辄焚去,今存者财十一。

    世徒喜誦其詩文,至君奧學至行,或莫之聞也。

    嘗銘黃樓,曾子固謂如秦石。

    初遊京師年,未嘗一至貴人之門。

    傅堯俞欲識之,先以問秦觀,觀曰:是人非持刺字顔色,伺候乎公卿之門者,殆難緻也。

    堯俞曰:非所望也吾将見之。

    懼其不吾見也,子能介于陳君乎?知其貧,懷金欲為饣鬼。

    比至,聽其論議,益敬畏不敢出。

    章在樞府,将薦于朝。

    亦屬觀,延緻師道,答曰:辱書論以章公見屈年德,以禮見招,不佞何以得此,豈侯嘗欺之邪。

    公卿不下士尚矣,乃特見于今,而親于其身,幸孰大焉,愚雖不足以齒士,猶當從侯之後,順下風以成公之名。

    然先王之制,士不傳贽為臣則不見于王,公所以成禮,而其敝必至自鬻,故先王謹其始以為之防,而為士者世守焉。

    師道于公,前有貴賤之嫌,後無平生之舊,公雖可見,禮可去乎!且公之見招蓋以能守區區之禮也。

    若昧冒法義,聞命走門,則失其所以見招公又何取焉?雖然有一于此,幸公之它日成功謝事,幅巾東歸,師道當禦款段,乘下澤,候公于東門外,尚未晚也。

    及為相,又緻意焉,終不往。

    官颍時,蘇轼知州事,待之絕席,欲參諸門弟子間,而師道賦詩有向來一瓣香,敬為曾南豐之語。

    其自守如是,與趙挺之友婿,素惡其人。

    适預郊祀行禮寒甚,衣無綿,妻就假于挺之家,問所從得,卻去不肯服,遂以寒疾死 【宋名臣言行錄】 陳無已。

    一字履常,事具文集序,今見左方。

    彭城後山居士,陳師道無已,苦節厲志,自其少時,蚤以文谒南豐曾舍人。

    曾一見奇之,許其必以文著,時人未之知也。

    元佑中,侍從合薦于朝,起為徐州教授,除太學博士,言者謂當官嘗。

    私至宋谒眉山蘇公,改教授穎州。

    紹聖初,以進非科第而罷。

    退居彭城者累年,複教授州入秘書省為正字,以卒,實建中靖國元年也。

    未仕,貧無以養,寄其孥婦氏當權者,或召見之,顧非其好,不往,此豈易衣食者哉!在颍賦《六一堂》詩。

    有向來一瓣香,敬為曾南豐之句,而太守則蘇公也。

    其罷而歸彭城,家益窮空,至累日不炊,妻子愠,見而不恤。

    諸經皆有訓傳,于詩禮尤邃,為文至多,少不中意則焚之,存者财十一也。

    世徒喜誦其詩文乃若奧學至行,或莫之聞也。

    謝克家撰文集序頃在廣陵,秦觀少遊,為仆言彭城陳師道履常者,高士也,其文妙絕當世,而行義稱焉。

    陳履常居都不年,未嘗一至貴人之門,章子厚欲一見終不可得,中丞傅欽之侍郎孫莘老薦之,轼亦挂名其間。

    會朝廷多知履常者,故得一官。

     【古藤郡志】 陳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