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千一百三十四

關燈
,何嘗不以三王為仁,五帝為聖?故雖周公制作,夫子著明,莫不祖述堯舜。

    憲章文武,為百王之鴻烈,作千載之雄圖。

    然而舜死陟方,葬蒼梧而不,禹會群後,殁稽山而永終。

    豈其愛蠻夷之鄉,而鄙中國哉?實将欲示聖人之無外也。

    故能使墳籍以為美談,帝王以為高範。

    況我巍巍大聖,轹帝登皇,日月所照,莫不率俾。

    何獨秦豐之地可置山陵,河洛之都不堪園寝。

    陛下豈不察之?愚臣竊為陛下惜也。

    且景山崇麗,秀冠群峰,北對嵩邙,西望汝海,居祝融之故地,連太昊之遺墟。

    帝王圖迹,縱橫左右,園陵之美,複何加焉?陛下曾未察之,謂其不可。

    愚臣鄙見,良足尚矣。

    況纏澗之中,天地交會,北有太行之險,南有宛葉之饒。

    東壓江淮,食湖淮之利;西馳崤渑,據關河之寶。

    以聰明之主,養純粹之人,天下和平,恭己正南而已。

    陛下不思纏洛之壯觀,關隴之荒蕪,乃欲棄太山之安,履焦原之險,忘神器之太寶,徇曾闵之小節,愚臣暗昧以為甚也。

    陛下何不覽争臣之策,采行路之謠?谘谟太後,平章宰輔,使蒼生之望知有所安。

    天下豈不幸甚?昔者平王遷周,光武居洛,山陵寝廟,不在東京,宗社墳茔,并居西土。

    然而春秋美為始王,漢書載為代祖,豈其不願孝哉?何聖賢褒貶于斯濫矣?實以時有不可,事有必然,蓋欲遺小存大,去禍歸福,聖人所以貴也。

    夫小不忍,亂大謀,仲尼之至誡,願陛下察之。

    若以臣愚不用,朝議遂行,臣恐關隴之憂未時休也。

    臣又聞太原蓄巨萬之倉,洛口積天下之粟,國家之資,斯為大矣。

    今欲舍而不顧,背以長驅,使有識驚嗟,天下失望,傥鼠竊狗盜,萬一不圖,西入陝州之郊,東犯武牢之鎮,盜敖倉一杯之粟,陛下何以遏之?此天下之至械,不可不深料也。

    雖則盜未旋踵,誅刑已及,滅其九族,焚其妻子,泣辜雖恨,将何及焉?故曰:先謀後事者逸,先事後謀者失。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斯言豈徒設也。

    固願陛下念之。

    則天召見,奇其對,拜麟台正字。

    則天将事雅州讨生羌。

    子昂上書曰:麟台正字臣子昂,昧死上言:臣聞道路雲,國家欲開蜀山,自雅州道入,讨生羌因以襲擊吐蕃。

    執事者不審圖其利害,遂發梁鳳巴蜒兵以徇之。

    臣愚以為西蜀之禍自此結矣。

    臣聞亂生必由于怨。

    雅州邊羌,自國初已來,未嘗一日為盜。

    今一旦無罪受戮,其怨必甚。

    怨甚懼誅,必蜂駭西山,西山盜起,則蜀之邊邑,不得不連兵備守。

    兵久不解,則蜀之禍構矣。

    昔後漢末西京喪敗,蓋由此諸羌,此一事也。

    且臣聞吐蕃桀黠之虜,君長相信而多奸謀,自敢抗天誅,迩來向二十馀載。

    大戰則大勝,小戰則小勝,未嘗敗一隊,亡一夫,國家往以薛仁貴郭待封為武之将。

    屠十萬衆于太非之川,一甲不返。

    又以李敬玄劉審禮為廊廟之器,辱十八萬衆于青海之澤,身囚虜庭。

    是時精甲勇士,勢如雲雷,然竟不能擒一戎,酋或一醜。

    至今而關隴為空,今乃欲以李處一為将,驅憔悴之兵,将襲吐蕃,臣竊憂之,而為此虜所笑,此二事也。

    且夫事有求利而得害者,則蜀昔時不通中國。

    秦惠王欲帝天下,而并諸侯,以為不兼具宗,不取蜀,勢未可舉。

    乃用張儀計,飾美女,谲金牛,因間以啖蜀侯。

    蜀侯果貪其利,使五丁力士鑿通谷。

    棧褒斜,置道于秦,自是險阻不關,山谷不閉,張儀蹑踵乘便,縱兵大破之。

    蜀侯誅,具宗邑滅,至今蜀為中州。

    是貪利而亡,此三事也。

    且臣聞吐蕃羯虜,愛蜀之珍富,欲盜之久有日矣。

    然其勢不能舉者,徒以山川阻絕,障隘不通,此其所以頓餓狼之喙,而不得侵食也。

    今國家乃亂邊羌,開隘道,使其收奔亡之種為向導以攻邊。

    是乃借寇兵而為賊除道,舉全蜀以遺之,此四事也。

    臣竊觀蜀之西南一都會,國家之寶庫,天下珍貨聚出其中。

    又人富粟多,順江而下,可以兼濟中國。

    今執事者,乃圖僥幸之利,悉以委事西羌。

    得西羌,地不足以稼穑,财不足以富國,徒殺無辜之衆,以傷陛下之仁。

    糜費随之,無益聖德,又況僥幸之利,未可圖哉!此五事也。

    夫蜀之所寶恃險者也,人之所安無役者也。

    今國家乃開其險,役其人,險開則便寇。

    人役則傷财,臣恐未見羌戎,已有奸盜在其中矣。

    往年益州長史李崇真,圖此奸利,傳檄稱吐蕃欲寇松州。

    遂使國家盛軍師大轉饷以備之。

    未二三年,巴蜀二十馀州騷然大弊,竟不見吐蕃之面,而崇真贓錢已計巨萬矣。

    蜀人殘破,幾不堪命,此之近事,猶在人口。

    陛下所親知,臣愚意者不有奸臣欲圖此利,複以生羌為計者哉?此六事也。

    且蜀人劣,不習兵戰,一虜持矛,百人莫敢當。

    又山川阻曠,去中夏精兵處遠。

    今國家若擊西羌,掩吐蕃,遂能破滅其國,奴虜其人,使其君長系首北阙,計亦可矣。

    若不到如此臣方見蜀之邊陲不可守,而為羌夷所橫暴。

    昔辛有見被發而祭伊川者,以為不出百年,此其為戎。

    臣恐不及百年,而蜀為戎,此七事也。

     且國家近者有廢安北拔單于,棄龜茲,放疏勒,天下翕然謂之盛德。

    所以者何?蓋以陛下務在仁,不在廣,務在養,不在殺,将以此息邊鄙,休甲兵,行三皇五帝之事者也。

    今又徇貪夫之議,謀動兵戈,将誅無罪之戎,而遺全蜀之患,将何以令天下乎?此愚臣所以不甚悟者也。

    況當今山東饑,關隴弊,曆歲枯旱,人有流亡。

    誠是聖人甯靜思和天人之時,不可動甲兵,興大役以自生亂。

    臣又流聞西軍失守,北軍不利,邊人忙動,情有不安。

    今又複驅此兵投之不測。

    臣聞自古亡國破家,未嘗不由黩兵。

    今小人議夷狄之利,非帝王之至德也。

    又況弊中夏哉?臣聞,古之善為天下者,計大而不計小,務德而不務刑,圖其安則思其危,謀其利則慮其害,然後能長享福祿,伏願陛下孰計之。

    再轉右拾遺,數上疏陳事。

    詞皆典美,時有同州下人徐元慶父為縣尉趙師韫所殺,後師韫為禦史。

    元慶變姓名于驿家傭力,候師韫手刃殺之。

    議者以元慶孝烈,欲舍其罪。

    子昂建議以為國法專殺者死,元慶宜正國法,然後旌其闾墓,以褒其孝義可也。

    當時議者鹹以子昂為是。

    俄授麟台正字,武攸宜統軍北讨契丹,以子昂為管記。

    軍中文翰皆委之。

    子昂父在鄉,為縣令段簡所辱。

    子昂聞之,遽還鄉裡。

    簡乃因事收系獄中,憂憤而卒。

    時年四十馀。

    子昂偏躁,無威儀,然文詞宏麗,甚為當時所重。

    有集十卷。

    友人黃門侍郎盧藏用為之序,盛行于代。

     【文苑英華】 唐盧藏用撰陳氏别傳陳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縣人也。

    本居颍川,四世祖方慶得墨翟秘書。

    隐于武東山,子孫家焉。

    世為豪族,父元敬瑰偉倜傥,年二十以豪俠聞。

    屬鄉人阻饑,一朝散萬鐘之粟而不求報。

    于是遠近歸之,若龜魚之赴淵也。

    以明經擢第,授文林郎。

    因究覽墳籍,居家園以求其志,餌地骨煉雲膏四十馀年。

    嗣子子昂奇傑過人,姿狀嶽立,始以豪家子馳俠使氣。

    至年十七八未知書。

    嘗從博徒入鄉學,慨然立志。

    因謝絕門客,專精墳典。

    數年之間,經史百家罔不該覽。

    尤善屬文,雅有相如子雲之風骨。

    初為詩,幽人王适見而驚曰:此子必為文宗矣。

    年二十一始東入鹹京,遊太學,曆诋群公,都邑靡然屬目矣。

    由是為遠近所籍甚。

    以進士對策高第。

    屬唐高宗大帝崩于洛陽宮,靈駕将西歸,子昂乃獻書阙下。

    時皇上以太後居攝,覽其書而壯之,召見問狀。

    子昂貌寝寡援,然言王霸大略,君臣之際,甚慷慨焉。

    上壯其言而未深知也。

    乃敕曰:梓州人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