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千一百三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九真陳
陳子昂
【新唐書】
列傳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
其先居新城,六世祖太樂,當齊時兄弟竟豪傑,梁武帝命為郡司馬。
父元敬世蓄赀,歲饑出粟萬石赈鄉裡,舉明經調文林郎。
子昂十八未知書,以富家子尚氣,弋博自如。
他日入鄉校,感悔即痛修饬,文明初,舉進士。
時高宗崩,将适梓宮長安,于是關中無歲,子昂上書盛言東都勝垲,可營山陵。
武後奇其才,召見金華殿。
子昂貌柔野,少威儀,而占對慷慨,擢麟台正字。
垂拱初,诏問群臣調元氣當以何道。
子昂因是勸後興明堂太學,即上言:臣聞之于師曰:元氣天地之始,萬物之祖,王政之大端也。
天地莫大于陰陽,萬物莫靈于人主,政莫先于安人。
故人安則陰陽和,陰陽和則天地平,天地平則元氣正。
先王以人之通于天也,于是養成群生。
順天德,使人樂其業,甘其食,美其服,然後天瑞降,地符升,風雨時,草木茂遂。
故颛顼唐虞不敢荒甯。
其書曰: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黎民于變時雍,命義和。
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
敬授人時,和之得也。
夏商之衰,桀纣昏暴,陰陽乖行。
天地震怒,山川鬼神發妖見災。
疾疫大興,終以滅亡,和之失也。
迨周文武創業,誠信忠厚,加于百姓。
故成康刑措四十餘年,天人方和。
而幽厲亂常,苛慝暴虐,诟黩天地,川澤沸崩,人用愁怨。
其詩曰:昊天不惠,降此大戾,不先不後,為虐為瘵,顧不哀哉?近隋炀帝恃四海之富,鑿渠決河,自伊洛屬之揚州,疲生人之力,洩天地之藏。
中國之難起,故身死人手,宗廟為墟,逆元氣之理也。
臣觀禍亂之動,天人之際,先師之說,昭然著明,不可欺也。
陛下含天地之德,日月之明,眇然遠思,欲求太和,此伏羲氏所以為三皇首也。
昔者天皇大帝,攬元符東封太山,然未建明堂,享上帝,使萬世鴻業阙而不昭,殆留此盛德以發揮陛下哉?臣謂和元氣,期,堯衢室,夏世室,皆所以調元氣、治陰陽也。
臣聞明堂有天地之制,陰陽之統,二十四氣,八風十二月,四時五行,二十八宿,莫不率備。
王者政失則災,政順則祥,臣願陛下為唐恢萬世之業,相國南郊,建明堂與天下更始。
按周禮月令而成之月孟春乘鸾辂,駕蒼龍,朝三公九卿大夫于青陽左個,負斧,馮玉幾,聽天下之政。
躬藉田親蠶以勸農桑。
養三老五更以教孝悌,明訟恤獄以息淫刑。
修文德以止幹戈,察孝廉以除貪吏。
後宮非妃嫔禦女者出之,珠玉錦繡雕琢技巧無益者棄之,巫鬼淫祀熒惑于人者禁之。
臣謂不數期,且見太平雲。
又言陛下方興大化,而太學久廢,堂皇埃蕪。
詩書不聞,明诏尚未及之。
愚臣所以私恨也。
太學者,政教之地也。
君臣上下之取則也,俎豆揖讓之所興也。
天子于此得賢臣焉。
令委而不論,雖欲睦人倫,興治綱,失之本而求之末,不可得也。
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奈何為天下而輕禮樂哉?願引胄子使歸太學,國家之大務不可廢已。
後召見賜筆劄中書省,令條上利害。
子昂對三事:其一言九道出大使巡按天下,申黜陟,求人瘼,臣謂計有未盡也。
且陛下發使,必欲使百姓知天子夙夜憂勤之也,群臣知考績而任之也。
奸暴不逞,知将除之也。
則莫如擇仁可以恤孤,明可以振滞,剛不避疆禦,智足以照奸者,然後以為使。
故軒未動,而天下翹然待之矣。
今使且未出,道路之人皆已指笑。
欲望進賢下不肖,豈可得邪?宰相奉诏書,有遣使之名,無任使之實。
使愈出,天下愈弊。
徒令百姓治道路,送往迎來,不見其益也。
臣願陛下更選有威重風概為衆推者,因禦前殿以使者之禮禮之,諄諄戒敕所以出使之意,乃授以節。
自京師及州縣,登拔才良,求人瘼,宣布上意,令若家見而戶曉。
昔堯舜不下席而化天下,蓋黜陟幽明能折衷者。
陛下知難得人,則不如少出使,彼煩數而無益于化,是烹小鮮而數撓之矣。
其二言刺史縣令,政教之首,陛下布德澤,下诏書,必待刺史縣令,謹宣而奉行之。
不得其人,則委棄有司,挂牆屋耳。
百姓安得知之?一州得才,刺史十萬戶賴其福,得不才,刺史十萬戶受其困。
國家興衰,在此職也。
今吏部調縣令,如補一尉。
但計資考,不求賢良。
有如不次用人,則天下嚣然相謗矣。
狃于常而不變也,故庸人皆任縣令,教化之陵遲顧不甚哉?其三言天下有危機,禍福因之而生。
機靜則有福,動則有禍。
百姓安則樂生,不安則輕生者是也。
今軍旅之弊,夫妻不得安,父子不相養,五六年矣。
自劍南盡河隴,山東由青徐曹汴,河北舉滄瀛趙鄭,或困水旱,或頓兵疫,死亡流離略盡。
尚賴陛下憫其失職,凡兵戍調發,一切罷之。
使人得妻子相見,父兄相保,可謂能靜其機也。
然臣恐将相有貪夷狄利以廣地疆,武說陛下者,欲動其機。
機動則禍構。
宜修文德,去刑罰,勸農桑,以息疲民。
蠻夷知中國有聖王,必累譯至矣。
于時吐蕃九姓叛,诏田揚名發金山道十姓兵讨之。
十姓君長以三萬騎戰有功,遂請入朝,後責其嘗不奉命。
擅破回纥,不聽。
子昂上疏曰:國家能制十姓者,繇九姓強大臣伏中國。
故勢微弱,委命下吏。
今九姓叛亡,北蕃喪亂,君長無主,回纥殘破,碛北諸姓已非國有。
欲掎角亡叛,唯金山諸蕃共為形勢。
有司乃以揚名擅破回纥,歸十姓之罪,拒而遣還,不使入朝,恐非羁戎之長策也。
夫戎有鳥獸心,親之則順,疑之則亂。
今阻其善意,則十姓内無國家親信之恩,外有回纥報仇之患。
懷不自安,鳥駭狼顧,則河西諸蕃自此拒命矣。
且夷狄相攻,中國之福。
今回纥已破,既無可言。
十姓非罪,又不當絕。
罪止揚名,足以慰其酋領矣。
近诏同城權置安北府,其地當碛南口,制匈奴之沖,常為劇鎮。
臣頃聞碛北突厥之歸者,已千馀帳,來者未止。
甘州降戶四千帳,亦置同城。
今碛北喪亂荒馑之馀,無所存仰。
陛下開府招納,誠覆全戎狄之仁也。
然同城本無儲峙,而降附蕃落,不免寒饑更相劫掠。
今安北有官牛羊六千,粟麥萬斛,城孤兵少,降者日衆。
不加救恤,盜劫日多,夫人情以求生為急。
今有粟麥牛羊,為之餌而不救其死,安得不為盜乎?盜興則安北不全,甘涼以往,跷以待陷,後為邊患,禍未可量。
是則誘之使亂,誨之使盜也。
且夷狄代有雄傑與中國抗。
有如勃起,招合遺散衆将系興,此國事大機不可失也。
又謂河西諸州,軍興以來,公私儲蓄,尤可嗟痛。
涼州歲食六萬斛,屯田所收,不能償墾。
陛下欲制河西定亂戎,此州空虛,未可動也。
甘州所積四十萬斛,觀其山川,誠河西喉咽地。
北當九姓,南逼吐蕃,奸回不測,伺我邊罅。
故甘州地廣粟多,左右受敵,但戶止三千,勝兵者少。
屯田廣夷,倉庾豐衍,瓜肅以西皆仰其饣軍。
一旬不往,士已枵饑,是河西之命系于甘州矣。
且其四十餘屯,水泉良沃,不待天時,歲取二十萬斛。
但人力寡乏,未盡墾發,異時吐蕃不敢東侵者,繇甘涼士馬強盛以抗其入。
今甘州積粟萬計,兵少不足以制賊。
若吐蕃敢大入,燔蓄谷,蹂諸屯,則河西諸州我何以守?宜益屯兵,外得以防盜,内得以營農,取數年之收,可飽士百萬。
則天兵所臨,何求不得哉?其後吐蕃果入寇,終後世為邊患最甚。
後方謀開蜀山,由雅州道翦生羌,因以襲吐蕃。
子昂上書以七驗谏止之。
後複召見。
使論為政之要,适時不便者毋援上古角空言。
子昂乃奏八科:一措刑,二官人,三知賢,四
其先居新城,六世祖太樂,當齊時兄弟竟豪傑,梁武帝命為郡司馬。
父元敬世蓄赀,歲饑出粟萬石赈鄉裡,舉明經調文林郎。
子昂十八未知書,以富家子尚氣,弋博自如。
他日入鄉校,感悔即痛修饬,文明初,舉進士。
時高宗崩,将适梓宮長安,于是關中無歲,子昂上書盛言東都勝垲,可營山陵。
武後奇其才,召見金華殿。
子昂貌柔野,少威儀,而占對慷慨,擢麟台正字。
垂拱初,诏問群臣調元氣當以何道。
子昂因是勸後興明堂太學,即上言:臣聞之于師曰:元氣天地之始,萬物之祖,王政之大端也。
天地莫大于陰陽,萬物莫靈于人主,政莫先于安人。
故人安則陰陽和,陰陽和則天地平,天地平則元氣正。
先王以人之通于天也,于是養成群生。
順天德,使人樂其業,甘其食,美其服,然後天瑞降,地符升,風雨時,草木茂遂。
故颛顼唐虞不敢荒甯。
其書曰: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黎民于變時雍,命義和。
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
敬授人時,和之得也。
夏商之衰,桀纣昏暴,陰陽乖行。
天地震怒,山川鬼神發妖見災。
疾疫大興,終以滅亡,和之失也。
迨周文武創業,誠信忠厚,加于百姓。
故成康刑措四十餘年,天人方和。
而幽厲亂常,苛慝暴虐,诟黩天地,川澤沸崩,人用愁怨。
其詩曰:昊天不惠,降此大戾,不先不後,為虐為瘵,顧不哀哉?近隋炀帝恃四海之富,鑿渠決河,自伊洛屬之揚州,疲生人之力,洩天地之藏。
中國之難起,故身死人手,宗廟為墟,逆元氣之理也。
臣觀禍亂之動,天人之際,先師之說,昭然著明,不可欺也。
陛下含天地之德,日月之明,眇然遠思,欲求太和,此伏羲氏所以為三皇首也。
昔者天皇大帝,攬元符東封太山,然未建明堂,享上帝,使萬世鴻業阙而不昭,殆留此盛德以發揮陛下哉?臣謂和元氣,期,堯衢室,夏世室,皆所以調元氣、治陰陽也。
臣聞明堂有天地之制,陰陽之統,二十四氣,八風十二月,四時五行,二十八宿,莫不率備。
王者政失則災,政順則祥,臣願陛下為唐恢萬世之業,相國南郊,建明堂與天下更始。
按周禮月令而成之月孟春乘鸾辂,駕蒼龍,朝三公九卿大夫于青陽左個,負斧,馮玉幾,聽天下之政。
躬藉田親蠶以勸農桑。
養三老五更以教孝悌,明訟恤獄以息淫刑。
修文德以止幹戈,察孝廉以除貪吏。
後宮非妃嫔禦女者出之,珠玉錦繡雕琢技巧無益者棄之,巫鬼淫祀熒惑于人者禁之。
臣謂不數期,且見太平雲。
又言陛下方興大化,而太學久廢,堂皇埃蕪。
詩書不聞,明诏尚未及之。
愚臣所以私恨也。
太學者,政教之地也。
君臣上下之取則也,俎豆揖讓之所興也。
天子于此得賢臣焉。
令委而不論,雖欲睦人倫,興治綱,失之本而求之末,不可得也。
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奈何為天下而輕禮樂哉?願引胄子使歸太學,國家之大務不可廢已。
後召見賜筆劄中書省,令條上利害。
子昂對三事:其一言九道出大使巡按天下,申黜陟,求人瘼,臣謂計有未盡也。
且陛下發使,必欲使百姓知天子夙夜憂勤之也,群臣知考績而任之也。
奸暴不逞,知将除之也。
則莫如擇仁可以恤孤,明可以振滞,剛不避疆禦,智足以照奸者,然後以為使。
故軒未動,而天下翹然待之矣。
今使且未出,道路之人皆已指笑。
欲望進賢下不肖,豈可得邪?宰相奉诏書,有遣使之名,無任使之實。
使愈出,天下愈弊。
徒令百姓治道路,送往迎來,不見其益也。
臣願陛下更選有威重風概為衆推者,因禦前殿以使者之禮禮之,諄諄戒敕所以出使之意,乃授以節。
自京師及州縣,登拔才良,求人瘼,宣布上意,令若家見而戶曉。
昔堯舜不下席而化天下,蓋黜陟幽明能折衷者。
陛下知難得人,則不如少出使,彼煩數而無益于化,是烹小鮮而數撓之矣。
其二言刺史縣令,政教之首,陛下布德澤,下诏書,必待刺史縣令,謹宣而奉行之。
不得其人,則委棄有司,挂牆屋耳。
百姓安得知之?一州得才,刺史十萬戶賴其福,得不才,刺史十萬戶受其困。
國家興衰,在此職也。
今吏部調縣令,如補一尉。
但計資考,不求賢良。
有如不次用人,則天下嚣然相謗矣。
狃于常而不變也,故庸人皆任縣令,教化之陵遲顧不甚哉?其三言天下有危機,禍福因之而生。
機靜則有福,動則有禍。
百姓安則樂生,不安則輕生者是也。
今軍旅之弊,夫妻不得安,父子不相養,五六年矣。
自劍南盡河隴,山東由青徐曹汴,河北舉滄瀛趙鄭,或困水旱,或頓兵疫,死亡流離略盡。
尚賴陛下憫其失職,凡兵戍調發,一切罷之。
使人得妻子相見,父兄相保,可謂能靜其機也。
然臣恐将相有貪夷狄利以廣地疆,武說陛下者,欲動其機。
機動則禍構。
宜修文德,去刑罰,勸農桑,以息疲民。
蠻夷知中國有聖王,必累譯至矣。
于時吐蕃九姓叛,诏田揚名發金山道十姓兵讨之。
十姓君長以三萬騎戰有功,遂請入朝,後責其嘗不奉命。
擅破回纥,不聽。
子昂上疏曰:國家能制十姓者,繇九姓強大臣伏中國。
故勢微弱,委命下吏。
今九姓叛亡,北蕃喪亂,君長無主,回纥殘破,碛北諸姓已非國有。
欲掎角亡叛,唯金山諸蕃共為形勢。
有司乃以揚名擅破回纥,歸十姓之罪,拒而遣還,不使入朝,恐非羁戎之長策也。
夫戎有鳥獸心,親之則順,疑之則亂。
今阻其善意,則十姓内無國家親信之恩,外有回纥報仇之患。
懷不自安,鳥駭狼顧,則河西諸蕃自此拒命矣。
且夷狄相攻,中國之福。
今回纥已破,既無可言。
十姓非罪,又不當絕。
罪止揚名,足以慰其酋領矣。
近诏同城權置安北府,其地當碛南口,制匈奴之沖,常為劇鎮。
臣頃聞碛北突厥之歸者,已千馀帳,來者未止。
甘州降戶四千帳,亦置同城。
今碛北喪亂荒馑之馀,無所存仰。
陛下開府招納,誠覆全戎狄之仁也。
然同城本無儲峙,而降附蕃落,不免寒饑更相劫掠。
今安北有官牛羊六千,粟麥萬斛,城孤兵少,降者日衆。
不加救恤,盜劫日多,夫人情以求生為急。
今有粟麥牛羊,為之餌而不救其死,安得不為盜乎?盜興則安北不全,甘涼以往,跷以待陷,後為邊患,禍未可量。
是則誘之使亂,誨之使盜也。
且夷狄代有雄傑與中國抗。
有如勃起,招合遺散衆将系興,此國事大機不可失也。
又謂河西諸州,軍興以來,公私儲蓄,尤可嗟痛。
涼州歲食六萬斛,屯田所收,不能償墾。
陛下欲制河西定亂戎,此州空虛,未可動也。
甘州所積四十萬斛,觀其山川,誠河西喉咽地。
北當九姓,南逼吐蕃,奸回不測,伺我邊罅。
故甘州地廣粟多,左右受敵,但戶止三千,勝兵者少。
屯田廣夷,倉庾豐衍,瓜肅以西皆仰其饣軍。
一旬不往,士已枵饑,是河西之命系于甘州矣。
且其四十餘屯,水泉良沃,不待天時,歲取二十萬斛。
但人力寡乏,未盡墾發,異時吐蕃不敢東侵者,繇甘涼士馬強盛以抗其入。
今甘州積粟萬計,兵少不足以制賊。
若吐蕃敢大入,燔蓄谷,蹂諸屯,則河西諸州我何以守?宜益屯兵,外得以防盜,内得以營農,取數年之收,可飽士百萬。
則天兵所臨,何求不得哉?其後吐蕃果入寇,終後世為邊患最甚。
後方謀開蜀山,由雅州道翦生羌,因以襲吐蕃。
子昂上書以七驗谏止之。
後複召見。
使論為政之要,适時不便者毋援上古角空言。
子昂乃奏八科:一措刑,二官人,三知賢,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