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千七

關燈
九真人 君人 【慎子】 《君人篇》:君人者舍法而以身治,則誅賞奪與從君心出矣。

    然則受賞者雖當望多無窮,受罰者雖當望輕無己,民之所信者法也。

    今在賞者欲多,在罰者欲少,無法以限之,則不知所論矣。

    雖極聰明以窮輕重,盡心以班奪與,夫何解于志望矣哉!君舍法而以心裁輕重,則是同功殊罰也,怨之所由生也。

    是以分馬者之用策,分田者之用鈎也,非以鈎策為過人智也,所以去私塞欲也。

    故曰大君任法而弗躬弱為,則事斷于法矣。

    法之所加各以其分,蒙其賞罰而無望于君也。

    是以怨不生,而上下和矣。

    天辨在人 【春秋繁露】 《天辨在人篇》:難者曰:陰陽之會,一歲再遇于南方者以中夏,遇于北方者以中冬。

    冬喪物之氣也,則其會于是何如?金木水火各奉其所主以從陰陽,相與壹力而并功,其實非獨陰陽也。

    然而陰陽因之以起,助其所主,故少陽因木而起助春之生也,太陽因火而起助夏之養也,少陰因金而起助秋之成也,太陰因水而起助冬之藏也。

    陰雖與水并氣而合冬其實不同,故水獨有喪,而陰不與焉。

    是以陰陽會于中冬者,非其喪也。

    春愛志也,夏樂志也,秋嚴志也,冬哀志也,故愛而有嚴,樂而有哀,四時之則也。

    喜怒之禍,哀樂之義,不獨在人,亦在于天,而春夏之陽,秋冬之陰,不獨在天。

    亦在于人。

    人無春氣何以博愛而容衆;人無秋氣何以立嚴而成功;人無夏氣何以盛養而樂生;人無冬氣何以哀犯而恤喪。

    天無喜氣亦何以暖而春生育;天無怒氣亦何以清而秋殺就;天無樂氣亦何以竦陽而夏養長;天無哀氣亦何以激陰而冬閉藏。

    故曰天乃有喜怒哀樂之行,人亦有春秋冬夏之氣者,合類之謂也,匹夫雖賤而可以見德刑之用矣。

    是故陰陽之行終各六月,遠近同度而所在異處。

    陰之行春居東方,秋居西方,夏居空右,冬居空左。

    夏居空下,冬居空上,此陰之常處也。

    陽之行春居上,冬居下,此陽之常處也。

    陰終歲四移而陽常居實,非親陽而竦竦應作足束陰,任德而遠刑,與天之志常直陰空處稍取之以為助。

    故刑者德之奉,陰者陽之助也,陽者歲之主也。

    天下之昆蟲随陰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陽而生落,天下之三王随陽而改正,天下之尊卑随陽而序位。

    幼者居陽之所少,老者居陽之所老,貴者居陽之所盛,賤者當陽之所衰,藏者言其不得當陽,而當陽者臣子也。

    陽者君父是也,故人主南面以陽為位也,陽貴而陰賤,天之刑也。

    禮之尚右,非尚陰也,敬老陽而尊成功也。

     慎人 【呂氏春秋】 《慎人篇》:慎人一作順人六曰:功名大立,天也,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

    推之于天下,複慎其為人,修仁義,故曰不可也。

    夫舜遇堯,天也。

    舜耕于曆山,陶于河濱,釣于雷澤,陶作凡器天下說之,秀士從之,人也。

    夫禹遇舜,天也。

    禹周于天下以求賢者,事利黔首。

    事,治也。

    首,民也。

    黔水潦川澤之湛滞雍塞可通者,禹盡為之,人也。

    夫湯遇桀,武遇纣,天也。

    湯武修身積善為義,以憂苦于民也。

    苦,勞也。

    舜之耕漁,其賢不肖與為天子同,同,辭也其未遇時也。

    以其徒屬堀地财,取水利,地财,五谷。

    水利,濯灌。

    編蒲葦,結罘網,手足胼胝不居,居止然後免于凍餒之患。

    患,難也。

    其遇時也,登為天子,賢士歸之,萬民雀之,丈夫女子,振振殷殷,無不戴說。

    振振殷殷,衆友之盛。

    舜自為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所以見盡有之也。

    盡有之,賢非加也,加,益也。

    盡無之,賢非損也。

    損,滅時使然也,百裡奚之未遇時也,亡虢而虜晉,虢當為虞。

    百裡奚虞臣也。

    傳曰:伐虞獲其大夫井伯以媵秦缪公姬。

    孟子曰:百裡奚虞人也,晉人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宮之奇谏之,百裡奚知虞公之不可谏也,而去之秦,此雲亡虢誤矣。

    楊子雲恨不及其時,車載其金。

    飯牛于秦,傳鬻以五羊之皮,公孫技得而說之,公孫技,秦大夫子桑。

    獻諸缪公三日請屬事焉。

    獻,進也,請以大夫職事屬付百裡奚也。

    缪公曰:買五羊之皮而屬事焉,無乃天下笑乎?公孫技對曰:信賢而任之,君之明也。

    讓賢而下之,臣之忠也。

    下,避也。

    君為明君,臣為忠臣,彼信賢境内将服,敵國且畏,夫誰暇笑哉?缪公遂用之。

    謀無不當,舉必有功,非加賢也。

    使百裡奚雖賢無德,缪公必無此名矣。

    今焉知世之無百裡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務博也。

    孔子窮于陳蔡之間,七日不嘗食,藜羹不糁,宰予備矣。

    備當作憊,憊,極也。

    《論語》曰:衛靈公問陳于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

    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明日遂行,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此之謂也。

    故曰宰予憊矣。

    孔子弦歌于室,顔回擇菜于外,子路與子貢相與而言曰:夫子逐于魯,削迹于衛,伐一作技樹于宋,窮于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不禁。

    藉,猶辱也。

    夫子弦歌鼓舞,未嘗絕音,蓋君子之無所醜也若此乎?醜,猶恥也。

    顔回無以對,入以告孔子。

    孔子忄就然推琴,喟然而歎之曰:由與賜小人也,召吾語之。

    子路與子貢入,子貢曰:如此者可謂窮矣。

    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達于道之謂達,窮于道之為窮。

     《論語》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今丘也,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所也何窮之謂?言不窮于道也。

    故内省而不疚于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露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衆木遇霜雪皆凋,喻小人遭亂世無以自免,松柏喻君子而能茂盛也。

    《論語》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此之謂也。

    昔桓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會稽,齊桓公遭無知之亂,出奔莒;晉文公遭骊姬之讒,出過曹。

    越王勾踐與吳戰而敗,栖于會稽之山,卒皆享國,克複其恥為霸君,故曰得之。

    陳蔡之,于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辶歹瑟而弦,辶歹,更也。

    更取瑟而弦歌。

    子路抗然執幹而舞。

    幹,木盾也。

    子貢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

    高下,喻廣大也。

    言不能知孔子聖德之如天地。

    古之得道者,窮亦樂,樂其道也。

    達亦樂,樂兼善天下也。

    所樂非窮達也。

    言樂道也。

    道得于此,則窮達一也。

    此近喻身也。

    言得道之人不為窮極,不為達顯,故一之也。

    為寒暑風雨之序矣。

    寒暑,陰陽也。

    陰陽和,風雨序也聖人法天地,順陰陽。

    故能不為窮達變其節也。

    故許由虞乎穎陽,虞,樂也。

    穎水之北曰陽,輕天下而不屈于堯,養志于箕山。

    山在穎水之北,故曰樂乎穎陽也。

    而共伯得乎共首。

    共,國,伯爵也。

    棄其國隐于共首山,而得其志也,不知出何書也。

     求人 【呂氏春秋】 《求人篇》:求人五曰:身定國安天下治,必賢人。

    身者,國之本也。

    詹子曰:未聞身亂而國治者也,故曰身定國安而治須賢人也。

    古之有天下也者,七十一聖。

    觀于《春秋》自魯隐公以至哀公十有二世,其所以得之,所以失之,其術一也。

    得賢人國無不安,名無不榮;失賢人國無不危,名無不辱。

    先王之索賢人無不以也。

    以,用也。

    極卑極賤,極遠極勞,虞用宮之奇,吳用伍子胥之言,此二國者,雖至于今存可也,則是國可壽也。

    有能益人之壽者,則人莫不願一作事之。

    今壽國有道,而君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