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千七

關燈
踵堅。

    氣少血多則瘦跟空。

    血氣皆少則喜轉筋踵下痛。

    手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髭美;血少氣多則髭惡;血氣皆少則無髭。

    手陽明之下血氣盛,則腋下毛美,手魚肉以溫;氣血皆少則手瘦以寒。

    手少陽之上血氣盛,則眉美以長,耳色美。

    血氣皆少則耳焦惡色。

    手少陽之下血氣盛,則手卷多肉以溫;血氣皆少,則寒以瘦;氣少血多,則瘦以多脈。

    手太陽之上血氣盛,則有多,面多肉以平;血氣皆少,則面多肉以平。

    血氣皆少,則面瘦惡色。

    手太陽之下血氣盛,則掌肉充滿;血氣皆少,則掌瘦以寒。

    黃帝曰:二十五人者,刺之有約乎?歧伯曰:美眉者足太陽之脈氣血多,惡眉者血氣少;其肥而澤者血氣有馀,肥而不澤者氣有馀血不足;瘦而無澤者氣血俱不足。

    審察其形氣有馀不足而調之,可以知逆順矣。

    黃帝曰:刺其諸陰陽柰何?歧伯曰:按其寸口人迎以調陰陽,切循其經絡之凝氵啬結而不通者,此于身皆為痛痹,甚則不行,故凝氵啬,凝氵啬者緻氣以溫之,血和乃止。

    其結絡者,脈結血不和,決之乃行。

    故曰:氣有馀于上者,導而下之。

    氣不足于上者,推而休之。

    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于經隧,乃能持之,寒與熱争者,導而行之,其宛陳血不結者,則而予之。

    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則血氣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約畢也。

     武人山名 【淮南鴻烈解】 雒棠武人,在西北陬。

    皆日所入之山名也。

     州人地名 【經子法語】 荀子州人,舉太公于州人。

     任人 【杜預釋例】 周地阙。

     陽人 【史記】 秦本紀莊襄王元年,東周君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盡入其國。

    秦不絕其祀,以陽人地賜周君奉其祭祀。

    注,奔艹馴地理志,河南梁縣有陽人聚。

     【續後漢書】 孫堅傳,堅讨董卓,移屯梁東,大為卓軍所破,堅複收散卒進屯陽人。

     柏人縣名 【左傳】 哀公四年,趙鞅圍邯鄲降,荀寅奔鮮虞,鮮虞納荀寅于柏人。

     注,柏人,晉邑。

     【西漢書】 《地理志》:柏人,縣名,屬趙國。

    注,奔艹曰壽仁。

     【劉子】 《鄙名篇》:亭名柏人,漢後夜遁。

    注,漢後,是漢高祖也。

    夜過柏人亭欲宿,問曰:此是何亭?左右曰:此名柏人亭。

    高祖曰:若名柏人亭,逼迫于人,事須急去,去後果使客來欲害高祖,至自尋覓不見,乃是能人貫高正遂恐其罪,不以為怨也。

     道人 【西漢書】 《地理志》:道人,縣名,屬代郡。

    注,莽曰道仁,師古曰:本有仙人遊其地,因以為名。

     人 【西漢書】 《地理志》:人,縣名,屬太原郡。

    注,如淳曰:音立反。

    師古曰:又音山寡反。

     安人 【隋書】 《地理志》:安人縣舊曰臨西,開皇十八年改名焉。

     淳人 【隋書】 《地理志》:淳人縣開皇十九年置。

     甯人 【隋書】 《地理志》:甯人縣開皇十五年置,曰安人,十八年改名焉。

     燧人氏 【古三墳書】 《燧人氏》:有巢子也,生而神靈,教人炮食,鑽木取火,天下生靈尊事之,始有日中之市,交易其物,有傳教之台,有結繩之政,壽一太易,本通姓氏之後也。

     【易通卦驗】 燧皇始出握機矩表計冥圖。

    其刻曰蒼渠通靈。

    鄭玄注曰:矩,法也。

    燧皇,世謂燧人在伏。

    前,作其圖謂之計冥,時無土刻石而謂之耳。

    刻曰:蒼精渠肩之人,能通神靈之意也。

     【尚書大傳】 燧人為燧皇,燧人以火紀,火陽也。

    陽尊,故托燧皇于天。

     【古史考】 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實,穴居野處,山居則食鳥獸,衣其羽皮,飲血茹毛。

    近水則食魚鼈螺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腸胃。

    于是有聖人以火德王,造作鑽燧,出火教人熟食,鑄金作刃,民人大悅,号曰燧人。

     【王子年拾遺記】 遂明國有大樹名遂,屈盤萬頃,後世有聖人遊日月之外,至于其國,息此樹下,有鳥啄粲然火出,聖人感焉,因用小枝鑽火,号燧人氏。

     巫人 【羅泌路史】 《高辛紀》:巫人封巫為巫氏,生衤遂民,衤遂民盼姓。

     王人 【元和姓纂】 《風俗通》:王人,子突之後,因氏焉,漢有安平太守王人宰公。

     【羅泌路史】 《高辛氏紀》:家平陽為王人氏。

     左人 【羅泌路史】 《黃帝紀》:夷彭紀姓,其子始封于采,是為左人有氏。

     左人郢 【史記】 仲尼弟子左人郢,魯人。

     【廟學典禮】 宋高宗制伯彼臨淄,左行獨賢。

    縱十哲,秀穎三千。

    心悅誠服,家至戶傳。

    樂隻君子,文聲益宣。

    宋刑部尚書邊歸谠建隆鳳德既衰,龍戰于野。

    方領圓冠,孰敦儒雅。

    平平子衡,晝夜無。

    張我國維,是稱達者。

    宋尚書祠部員外郎直集賢院石中立祥符循循善誘,從師希聖。

    崇仁厲義,奚其為政。

    業修道隆,終古斯盛。

    興儒建侯,彰我休命。

     聞人 【元和姓纂】 《風俗通》雲:少正卯,魯之聞人,其後遂以聞人為氏。

     【西漢書】 《儒林傳》:後倉說禮數萬言,号曰後氏曲台記,授沛聞人通漢,子方以太子舍人論石渠,至中山中尉。

    如淳曰:聞人,姓也,名通漢,字子方。

     聞人譽 【宋劉行簡苕溪集】 《宋故聞人府君墓志銘》:餘曩以柱史失職,罪黜寓家德清。

    暇日浮扁舟,訪川岩于鄰邑,中流遇風,命撐舟傍村墅,暮夜不得所栖,問亭,傳曰無有。

    獨酒垆在焉。

    問主垆為誰?曰聞人君長者也。

    餘得假宿,訪主人曰适他墅矣。

    質明将興,則奴奉在戶外。

    餘沃盥僅畢,君出迎有禮貌,自言昨暮無他适,蓋窺公于屏間,識公非塵凡人也。

    固欲飯餘,具甚設,自是識君。

    率間歲一相過,坐客有及求田事者,餘以囊無金謝之。

    君竊聽若不聞,閱數日持券來曰:鄉公與客語田事,尋物色其處,以缗錢千為公得之。

    餘驚謝不敢留者七八。

    君曰:他日以直歸我未晚也。

    如是十馀年僅能償半,餘剌促不自安,君無半辭及之。

    一日扶羸過餘曰:吾得疾且病,故來取别久之。

    出筆劄相授曰:鄉所負已折券,懼吾子若孫不察吾意,或相督取。

    餘曰:自吾居裡間,雖甚困不貸人一錢,所見士大夫有急叩人門,雖甚薄少,不可得。

    今君捐數十萬錢不取,如棄涕唾授受之際,不應如是之輕。

    君以筆劄抵案徑不辶歹顧,餘愧其意,每從人言之,知君者皆雲聞人君樂善好義,辭氣質直。

    不為表,意所欲必為之,類此頗衆,然非餘意也。

    念終當償之,又三歲而君卒。

    其子颀袖書來乞銘,餘固欲表其事不複辭,且使後人知君所為可概見也。

    君諱譽,字聲甫,世居湖州之武康。

    曾大父永,大父億,父濟。

    君未嘗業儒,而舉動不愆于禮義,奉親孝謹,承顔順指,生事死葬,無毫發可恨,鄉裡稱焉。

    赈貧恤孤,不見所難,自幼至老,屬意浮屠氏之學,以精進布施為實,行建殿閣,嚴像設者十數,誦内典,飯缁流不可以數計。

    名山橋梁應創,與通衢徑街,并岩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