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千六
關燈
小
中
大
蠶辛苦,底事渾身着苎麻。
《杜荀鶴集》蠶老繭成不庇身,蜂饑蜜熟屬它人。
白樂天以己體人經 無自廣以狹人。
《書·鹹有一德》大夫跋涉,我心則憂。
《詩·載馳》鄰有喪,舂不相。
裡有殡,不巷歌。
《禮·曲禮》上所惡于下,毋以事上。
所惡于上,毋以使下。
《記·大學》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于人。
《記·中庸》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語·雍也》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語》子貢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語·衛靈公》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
吾亦欲無加諸人。
《公冶長》史晉荀吳圍鼓,鼓人或請以城叛。
穆子曰:或以吾城叛,吾所甚惡也。
人以城來,吾獨何好焉。
《左昭十五》楚王曰:人之愛其子也亦如餘乎?《左·昭十三》晉祖逖牙門童建,殺内史周密降後趙石勒,勒辄送首于逖曰:叛臣外吏,吾之深仇,将軍之惡猶吾惡也。
《通鑒·晉元紀》互入疾惡蘧伯玉恥獨為君子。
東漢顧榮與同寮宴,見執炙者有欲炙之色,榮割炙口舀之。
坐者問其故,榮曰豈有終日執之而不知其味?晉本傳庾亮所乘馬有的顱,殷浩以為不利于主,勸亮賣之。
亮曰:曷有己之不安而移之于人?晉本傳秦王堅召代長史燕鳳問代所以亂故,鳳具以狀對。
堅曰:天下之惡一也,乃執君及斤,至長安車裂之。
《通鑒·晉武紀》陰铿嘗與賓客宴飲,見行觞者,因回酒炙以授之曰:吾侪終日酣酒,而執爵者不知其味,非人情也。
南史山南地熱,上以軍士未有春服,亦自禦夾衣。
通鑒德宗傳記 晏子:古之賢者,飽而知人饑,溫而知人寒。
《晏子春秋》集 衆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陶淵明視人之瘼,如火票疽在身。
《劉賓客集》穩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
白樂天若知其心既安而思所以安人,其性既适而思所以适物。
不以自樂而忽鳏寡之苦,不以自逸而忘稼穑之勞。
勞,一作勤,呂和叔文以己度人子土舀井之蛙謂東海之鼈曰:吾跳梁乎井杆之上,入休乎缺民秋之崖,赴水則接掖扶頤,蹶泥則沒足滅跗。
還蚌蟹與科鬥,莫吾能若也。
且夫擅一壑之水。
而跨土舀井之樂,此亦至矣。
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莊·秋水》互入見聞淺狹群蟻觀鼈隐如嶽,蟻曰:彼之冠山,何異我之戴粒,逍遙封壤之颠,伏乎窟穴也。
符子集辯士多毀訾,不聞談己非。
《唐文粹》本朝韓浦韓洎鹹有詞學。
浦嘗輕洎,語人曰:吾兄為文,譬如繩樞草舍,聊庇風雨。
予之為文,是造五鳳樓手。
《楊文公筆談》舍己從人經舍爾靈龜,觀我朵順。
兇《易頤卦》子 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
《孟子·盡心下》為之詭遇,一朝而獲十《孟子·滕文公上》史 黃歇與太子謀曰:初歇與太子為質于秦不如亡秦,與使者俱出,臣請以死當之。
太子因變服為楚使者,禦以出關,而黃歇守舍,常為太子謝病。
度太子已遠,乃自言于王曰:楚太子已歸,出遠矣。
歇願賜死。
《通鑒·周紀》李雲上書,帝怒,下有司逮雲,時弘農五官椽杜衆,傷雲以忠谏護罪,上書願與雲同日死。
《通鑒·漢桓紀》朱震收葬陳蕃屍,匿其子逸,事覺系獄,合門桎梏,震受考掠,誓死不言,逸由是得免。
《通鑒·漢靈紀》侍禦史景毅子顧,為李膺門徒,未有錄牒,不及于譴,毅概然曰:本謂膺賢,遣子師之,豈可以脫漏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
《通鑒·漢靈紀》集。
士有經世籌,自無活身策。
姚合苛責于人經魯人有朝祥而暮歌者,子路笑之。
夫子曰:由,爾責于人,終無已夫。
《記·檀虧上》子曰:小人使人也求備焉。
《語·子路》子苛煩者難為恭。
《谯子·法訓》責三光不照于覆盆之内。
《抱樸子·辨問篇》 史 孫季舒與石宗酣燕,慢傲過度,崇欲表免之,裴楷謂崇曰:足下飲之狂樂,責人正禮,不亦乖乎?《晉·裴楷傳》庫狄伏連居室患蠅,杖門者曰:何故聽入?《北史》集自拳五色,迸入他人宅。
卻捉蒼頭奴,玉鞭打三百。
《詩話》因難見人經 萬夫之長,可以觀政。
《書·鹹有一德》風雨,思君子也。
亂世則思君子,不改其度焉。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詩·風雨》觀其器而知其工之巧,觀其發而知其人之知。
《記·禮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語·子罕》子 不容然後見君子,《家語》互見不苟合及道大不容六親不和有孝子。
國家昏亂有忠臣。
《老子》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
《孟子離婁下》窮觀其所為,達觀其所與。
《列子》貧則見廉,富則見義。
生則見愛,死則見哀。
尹鄧子修身歲不寒,無以知松柏。
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荀子大略舟》覆乃見善遊,馬奔乃見良禦。
《淮南子·說林訓》如鐘山之玉,寒嶺之松。
比之珉梓柳無殊也。
及其燒以爐炭,三日而色潤不改,處于積水,終歲而枝葉不凋,然後知其異于他玉衆木也。
劉子史 李克曰: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
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
《史·魏世家》互見緻察舉世混濁,清士乃見。
史記伯夷傳肥義曰:正臣難至而節見,忠臣累至而行明。
同上《趙世家》淮陰黥布等皆以誅滅,而何之勳爛焉?《蕭何世家》天下昏濁,忠臣乃見。
魏王豹傳狗盜雞鳴,孟嘗君列此二人于賓客,盡羞,及有秦難,卒此二人拔之。
《孟嘗君傳》互入兼收并蓄劇孟博母死,客送喪千馀。
乘此亦有過人者,西漢袁盎傳不遇盤根錯節,何以别利器?《後漢·虞诩傳》王祥之薨,奔赴者非朝廷之賢,則親親故吏而已,門無雜吊之賓。
《晉書·本傳》互見吊門王湛曰:直行平路,何以别馬?唯當于蟻封。
《晉紀·鄧粲傳》唐李夷簡彈楊憑,坐貶臨賀尉,徐晦獨至藍田與别,後夷簡薦晦為禦史。
晦曰:平生未嘗望公顔色,公何從而取之?夷簡曰:君不負楊臨賀,肯負國乎?《通鑒》互見徇公忘私當一生一死間而後見其節。
《唐元德秀傳》疾風知勁草,版蕩識忠臣。
唐太宗賜蕭禹詩見《本傳》李世勳常侍宴,上從容謂曰:朕求群臣可托孤幼者,無以逾公,公往不負李密,豈負朕哉!《通鑒·唐太宗》馬文舉曰:不遇敵何以顯壯士。
同上集。
甯如霜雪後,獨見竹柏心。
江淹詩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
《選鮑》明遠詩扶颠始知籌策長。
《杜詩》繹騷之際,鲠亮彌彰。
劉賓客火後見琮璜,霜馀識松柏。
同上士窮乃見節義。
韓文雨晦識雞鳴之信,風高見隼擊之威。
白樂天磨涅始彰其堅白。
杜牧之微風但覺衫香滿,烈日方知竹氣寒。
呂和叔文不有百煉火,孰知寸金精。
孟東野互見是真難滅破松見貞心,裂竹看直文。
《唐文粹》天若無雪霜,青松不如草。
地若無山川,何人重平道。
唐于渎詩衆木盡搖落,始見竹色真。
孟東野詩互見事物相形本朝 揮毫更想能一戰,數窘乃見詩人才。
《臨川集》馬之在廄也,驽骥雜處,飲水食刍。
嘶鳴蹄契,求其所以異者蔑矣。
及其引重車,取夷路,不屢策,不煩禦,一頓其辔而千裡已至矣。
當是時驽馬并驅,則雖傾輪絕勒,敗筋傷骨,不舍晝夜而追之,遼乎其不可以及也。
《臨川文》得路方知異日心。
《東坡詩》萬木歲寒,配喬松于巨柏。
衆星夜艾,凜明月于長庚。
東坡賀林待制啟互見事物相形火數四百炎靈消,誰其代者當塗高。
窮奸極酷不易取,始知文景基局牢。
同上《古硯歌》栾布惟不廢彭越之命,故高祖知其賢。
李勳惟不利李密之地,故太宗許其義。
《栾城集》受人恩而不忍負者,其為子必孝,為臣必忠。
《鳴道集》不經大火燒,孰得真黃金。
《栾城集》請觀風急天寒夜,誰是當門定腳人。
《邵堯夫詩》坐以緻人經。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易·蒙卦》暗者谘明,明者不谘于暗。
《易·蒙卦錄注》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語·裡仁》子醫門多疾。
《莊·人間世》肉不慕蟻蟻慕肉。
《莊·徐無鬼》 良醫之門多病人。
木隐括之側多枉木。
荀川淵深而魚鼈歸之,山林茂而禽獸歸之。
《荀》樹成蔭而衆鳥息,醯酸而蚋聚。
《荀·勸學》山臯非為鳥植林,林茂而鳥自栖之。
江湖非為魚鑿潭,潭深而魚自歸之。
《劉子》史郭解入關,關中賢豪知聞其聲,争交歡解。
《史記·本傳》陳平家貧以席為門,然門外多長者車轍。
《西漢·本傳》班彪家有賜書,好古之士自遠方至,父黨楊子雲以下,莫不造門。
《西漢·班固叙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前漢·李廣贊》役物以為養,任智而不恃力。
此其所以為貴也。
《前漢·刑法志》天下學士,靡然向風。
《西漢·公孫洪傳》仲尼修禮興學于洙泗之間,四方俊髦,靡然向風。
《晉戴邈傳》傳記砥砺之旁多頑鈍。
《說苑、雜言》賈逵口誦經文以教人,贈遺者盈積,或雲逵非力耕,舌耕也。
王子年《拾遣記》王勃能文,請者甚衆,金帛盈積,人謂心織而衣,筆耕而食。
張著《翰林盛事》集蓬居窮巷,軒冕結轍。
陳子昂集一時皆慕與之交,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門下。
韓愈作柳宗元墓衡鏡高懸,文武矯首。
張說之文不鞭而來,無胫而至。
争奇騁怪,為公眼中之物。
《唐文粹》本朝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
東坡答黃魯直書譬如止水之在,豈複勞心而鑒物。
東坡文賜呂公著乞罷相不允批答因人而重經蔽芾甘棠,勿剪勿伐。
召伯所發《詩·甘棠》子無仲尼則西山之餓夫。
以東國之诎臣,惡乎聞。
《揚子》連城之璧,痤影荊山。
夜光之珠,潛輝郁浦。
玉無翼而飛,珠無胫而行。
揚聲于章華之台,炫耀于绮羅之堂者,蓋人為之舉也。
《劉子》柳下惠不遇仲尼,則貞潔之行不顯。
未免于三黜之臣。
季布不遇曹丘,則百金之諾不揚,未離于凡虜之人。
同上史 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
門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烏能施于後世哉!《史記·伯夷傳》毛先生遂一至楚,使趙重于九鼎大呂。
同上《平原傳》庾乘遊學宮為諸生庸,後能講誦。
自以卑第,每處下坐,諸生博士皆就雠問之,由是學中以下,坐為貴。
《後漢·本傳》河南尹羊陟,谒造趙一,言談至曛夕,極歡。
陟乃與司徒袁逢,共稱薦之,名動京師,士大夫相想望其風采。
同上《趙壹傳》阮籍見張華《鹪鹩賦》曰:王佐才也。
因是聲名始著。
《晉書》左思作《三都賦》成,人未知重,思以示張華,深稱贊之,兼作序,豪貴競寫,都下為之紙貴。
《晉書》許詢移居屯之岩,常與沙門支遁,及謝安石,王羲之等同遊往來,今屯呼為許度岩。
謝安有盛名,時人愛慕,有罷縣還,安問其歸資,答曰:有蒲葵扇五萬,安乃取其中者捉之。
士庶競市,價增數倍。
《晉書》楊雄作太玄,晚遭六續,玄道遂明。
《王長文傳》王導為司徒時,帑藏空竭庫中惟有纟束數十端,鬻之不售,乃與朝賢俱制纟束布單衣,于是士人翕然服之,纟束遂踴貴,主者出賣,端直一金,其為時所慕如此。
王羲之見一姥持六角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為五字。
姥初歎惋,因謂姥曰:無苦,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金價。
姥如言,人競買之。
已上并《晉書》傳記 人有市駿馬者三,且立市,人莫之知,伯樂一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
戰國策郭林宗遊洛陽,始見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師。
《郭林宗别傳》慈廉江者,昔有李祖仁居此,兄弟十八人,并慈孝廉讓,因此名江。
《交州記》梁顧總始為縣吏,一夕遇二人稱是王粲徐幹雲:昔與公同府公劉桢也,乃誦其遺文,總悟以遺文數篇投令,令待之甚厚,時謂死劉桢,猶庇得生顧總。
《太平廣記》士非玉璧,談者為價。
《物理論》互見求援白樂天以詩谒顧況,因為延譽,聲名大振。
《幽閑鼓吹》集 昔歐冶改視,鉛刀易價,伯樂所盼,驽馬百倍。
《文選》曹植表夜光之璧,顯價于和氏之肆。
千裡之足,定功于伯樂之庭。
《藝文類聚》載應璩薦和慮則箋一經品題,便作佳士。
李白一顧之隆,骀足逾于山鹿。
片言三重,魚目轶于靈蛇。
駱賓王一言之譽,東陵侔于西山,一面之榮,鄭璞逾于周寶。
《王彥升文集序》互見感謝昔虞阪之上,逸骥與驽骀俱疲;吳竈之中,孤桐共樵蘇并爨。
遇王良伯喈,遂騰聲于千古。
此詩若不遇王君,乃數十張故紙耳。
唐韋纟舀作《孟浩然集序》,處州本王君名士源,天寶中獲孟浩然文集,士源為之序。
宋廣平之沉下僚,蘇公味道為使者,廣平投以梅花賦,蘇盛稱之。
自是方列于聞人之目。
自是知英賢荦荦可外文字,猶用片言借說于先達之口,席其勢而後骧首。
當時矧碌碌者,疇能自異。
劉賓客互見求援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蘭亭不遭右軍,則清湍修竹,蕪沒于空山矣。
柳文本朝 鵝毛贈千裡,所重以其人。
歐公岘山臨漢上,望之隐然。
蓋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荊者,豈非以其人哉!其人謂誰,羊叔子,杜預元凱是也。
《岘山亭記》溫公營獨樂園,在洛中諸園最為簡素,人以公之故,春時必遊。
《鳴道集》互入生理門園池類黃叔度澹然無作,郭林宗一言,至今以為顔子、叔度之賢,無一見于外者,而後世猶信,徒以林宗之重。
東坡《謝太保撰先人墓碣書》
《杜荀鶴集》蠶老繭成不庇身,蜂饑蜜熟屬它人。
白樂天以己體人經 無自廣以狹人。
《書·鹹有一德》大夫跋涉,我心則憂。
《詩·載馳》鄰有喪,舂不相。
裡有殡,不巷歌。
《禮·曲禮》上所惡于下,毋以事上。
所惡于上,毋以使下。
《記·大學》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于人。
《記·中庸》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語·雍也》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語》子貢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語·衛靈公》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
吾亦欲無加諸人。
《公冶長》史晉荀吳圍鼓,鼓人或請以城叛。
穆子曰:或以吾城叛,吾所甚惡也。
人以城來,吾獨何好焉。
《左昭十五》楚王曰:人之愛其子也亦如餘乎?《左·昭十三》晉祖逖牙門童建,殺内史周密降後趙石勒,勒辄送首于逖曰:叛臣外吏,吾之深仇,将軍之惡猶吾惡也。
《通鑒·晉元紀》互入疾惡蘧伯玉恥獨為君子。
東漢顧榮與同寮宴,見執炙者有欲炙之色,榮割炙口舀之。
坐者問其故,榮曰豈有終日執之而不知其味?晉本傳庾亮所乘馬有的顱,殷浩以為不利于主,勸亮賣之。
亮曰:曷有己之不安而移之于人?晉本傳秦王堅召代長史燕鳳問代所以亂故,鳳具以狀對。
堅曰:天下之惡一也,乃執君及斤,至長安車裂之。
《通鑒·晉武紀》陰铿嘗與賓客宴飲,見行觞者,因回酒炙以授之曰:吾侪終日酣酒,而執爵者不知其味,非人情也。
南史山南地熱,上以軍士未有春服,亦自禦夾衣。
通鑒德宗傳記 晏子:古之賢者,飽而知人饑,溫而知人寒。
《晏子春秋》集 衆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陶淵明視人之瘼,如火票疽在身。
《劉賓客集》穩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
白樂天若知其心既安而思所以安人,其性既适而思所以适物。
不以自樂而忽鳏寡之苦,不以自逸而忘稼穑之勞。
勞,一作勤,呂和叔文以己度人子土舀井之蛙謂東海之鼈曰:吾跳梁乎井杆之上,入休乎缺民秋之崖,赴水則接掖扶頤,蹶泥則沒足滅跗。
還蚌蟹與科鬥,莫吾能若也。
且夫擅一壑之水。
而跨土舀井之樂,此亦至矣。
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莊·秋水》互入見聞淺狹群蟻觀鼈隐如嶽,蟻曰:彼之冠山,何異我之戴粒,逍遙封壤之颠,伏乎窟穴也。
符子集辯士多毀訾,不聞談己非。
《唐文粹》本朝韓浦韓洎鹹有詞學。
浦嘗輕洎,語人曰:吾兄為文,譬如繩樞草舍,聊庇風雨。
予之為文,是造五鳳樓手。
《楊文公筆談》舍己從人經舍爾靈龜,觀我朵順。
兇《易頤卦》子 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
《孟子·盡心下》為之詭遇,一朝而獲十《孟子·滕文公上》史 黃歇與太子謀曰:初歇與太子為質于秦不如亡秦,與使者俱出,臣請以死當之。
太子因變服為楚使者,禦以出關,而黃歇守舍,常為太子謝病。
度太子已遠,乃自言于王曰:楚太子已歸,出遠矣。
歇願賜死。
《通鑒·周紀》李雲上書,帝怒,下有司逮雲,時弘農五官椽杜衆,傷雲以忠谏護罪,上書願與雲同日死。
《通鑒·漢桓紀》朱震收葬陳蕃屍,匿其子逸,事覺系獄,合門桎梏,震受考掠,誓死不言,逸由是得免。
《通鑒·漢靈紀》侍禦史景毅子顧,為李膺門徒,未有錄牒,不及于譴,毅概然曰:本謂膺賢,遣子師之,豈可以脫漏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
《通鑒·漢靈紀》集。
士有經世籌,自無活身策。
姚合苛責于人經魯人有朝祥而暮歌者,子路笑之。
夫子曰:由,爾責于人,終無已夫。
《記·檀虧上》子曰:小人使人也求備焉。
《語·子路》子苛煩者難為恭。
《谯子·法訓》責三光不照于覆盆之内。
《抱樸子·辨問篇》 史 孫季舒與石宗酣燕,慢傲過度,崇欲表免之,裴楷謂崇曰:足下飲之狂樂,責人正禮,不亦乖乎?《晉·裴楷傳》庫狄伏連居室患蠅,杖門者曰:何故聽入?《北史》集自拳五色,迸入他人宅。
卻捉蒼頭奴,玉鞭打三百。
《詩話》因難見人經 萬夫之長,可以觀政。
《書·鹹有一德》風雨,思君子也。
亂世則思君子,不改其度焉。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詩·風雨》觀其器而知其工之巧,觀其發而知其人之知。
《記·禮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語·子罕》子 不容然後見君子,《家語》互見不苟合及道大不容六親不和有孝子。
國家昏亂有忠臣。
《老子》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
《孟子離婁下》窮觀其所為,達觀其所與。
《列子》貧則見廉,富則見義。
生則見愛,死則見哀。
尹鄧子修身歲不寒,無以知松柏。
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荀子大略舟》覆乃見善遊,馬奔乃見良禦。
《淮南子·說林訓》如鐘山之玉,寒嶺之松。
比之珉梓柳無殊也。
及其燒以爐炭,三日而色潤不改,處于積水,終歲而枝葉不凋,然後知其異于他玉衆木也。
劉子史 李克曰: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
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
《史·魏世家》互見緻察舉世混濁,清士乃見。
史記伯夷傳肥義曰:正臣難至而節見,忠臣累至而行明。
同上《趙世家》淮陰黥布等皆以誅滅,而何之勳爛焉?《蕭何世家》天下昏濁,忠臣乃見。
魏王豹傳狗盜雞鳴,孟嘗君列此二人于賓客,盡羞,及有秦難,卒此二人拔之。
《孟嘗君傳》互入兼收并蓄劇孟博母死,客送喪千馀。
乘此亦有過人者,西漢袁盎傳不遇盤根錯節,何以别利器?《後漢·虞诩傳》王祥之薨,奔赴者非朝廷之賢,則親親故吏而已,門無雜吊之賓。
《晉書·本傳》互見吊門王湛曰:直行平路,何以别馬?唯當于蟻封。
《晉紀·鄧粲傳》唐李夷簡彈楊憑,坐貶臨賀尉,徐晦獨至藍田與别,後夷簡薦晦為禦史。
晦曰:平生未嘗望公顔色,公何從而取之?夷簡曰:君不負楊臨賀,肯負國乎?《通鑒》互見徇公忘私當一生一死間而後見其節。
《唐元德秀傳》疾風知勁草,版蕩識忠臣。
唐太宗賜蕭禹詩見《本傳》李世勳常侍宴,上從容謂曰:朕求群臣可托孤幼者,無以逾公,公往不負李密,豈負朕哉!《通鑒·唐太宗》馬文舉曰:不遇敵何以顯壯士。
同上集。
甯如霜雪後,獨見竹柏心。
江淹詩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
《選鮑》明遠詩扶颠始知籌策長。
《杜詩》繹騷之際,鲠亮彌彰。
劉賓客火後見琮璜,霜馀識松柏。
同上士窮乃見節義。
韓文雨晦識雞鳴之信,風高見隼擊之威。
白樂天磨涅始彰其堅白。
杜牧之微風但覺衫香滿,烈日方知竹氣寒。
呂和叔文不有百煉火,孰知寸金精。
孟東野互見是真難滅破松見貞心,裂竹看直文。
《唐文粹》天若無雪霜,青松不如草。
地若無山川,何人重平道。
唐于渎詩衆木盡搖落,始見竹色真。
孟東野詩互見事物相形本朝 揮毫更想能一戰,數窘乃見詩人才。
《臨川集》馬之在廄也,驽骥雜處,飲水食刍。
嘶鳴蹄契,求其所以異者蔑矣。
及其引重車,取夷路,不屢策,不煩禦,一頓其辔而千裡已至矣。
當是時驽馬并驅,則雖傾輪絕勒,敗筋傷骨,不舍晝夜而追之,遼乎其不可以及也。
《臨川文》得路方知異日心。
《東坡詩》萬木歲寒,配喬松于巨柏。
衆星夜艾,凜明月于長庚。
東坡賀林待制啟互見事物相形火數四百炎靈消,誰其代者當塗高。
窮奸極酷不易取,始知文景基局牢。
同上《古硯歌》栾布惟不廢彭越之命,故高祖知其賢。
李勳惟不利李密之地,故太宗許其義。
《栾城集》受人恩而不忍負者,其為子必孝,為臣必忠。
《鳴道集》不經大火燒,孰得真黃金。
《栾城集》請觀風急天寒夜,誰是當門定腳人。
《邵堯夫詩》坐以緻人經。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易·蒙卦》暗者谘明,明者不谘于暗。
《易·蒙卦錄注》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語·裡仁》子醫門多疾。
《莊·人間世》肉不慕蟻蟻慕肉。
《莊·徐無鬼》 良醫之門多病人。
木隐括之側多枉木。
荀川淵深而魚鼈歸之,山林茂而禽獸歸之。
《荀》樹成蔭而衆鳥息,醯酸而蚋聚。
《荀·勸學》山臯非為鳥植林,林茂而鳥自栖之。
江湖非為魚鑿潭,潭深而魚自歸之。
《劉子》史郭解入關,關中賢豪知聞其聲,争交歡解。
《史記·本傳》陳平家貧以席為門,然門外多長者車轍。
《西漢·本傳》班彪家有賜書,好古之士自遠方至,父黨楊子雲以下,莫不造門。
《西漢·班固叙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前漢·李廣贊》役物以為養,任智而不恃力。
此其所以為貴也。
《前漢·刑法志》天下學士,靡然向風。
《西漢·公孫洪傳》仲尼修禮興學于洙泗之間,四方俊髦,靡然向風。
《晉戴邈傳》傳記砥砺之旁多頑鈍。
《說苑、雜言》賈逵口誦經文以教人,贈遺者盈積,或雲逵非力耕,舌耕也。
王子年《拾遣記》王勃能文,請者甚衆,金帛盈積,人謂心織而衣,筆耕而食。
張著《翰林盛事》集蓬居窮巷,軒冕結轍。
陳子昂集一時皆慕與之交,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門下。
韓愈作柳宗元墓衡鏡高懸,文武矯首。
張說之文不鞭而來,無胫而至。
争奇騁怪,為公眼中之物。
《唐文粹》本朝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
東坡答黃魯直書譬如止水之在,豈複勞心而鑒物。
東坡文賜呂公著乞罷相不允批答因人而重經蔽芾甘棠,勿剪勿伐。
召伯所發《詩·甘棠》子無仲尼則西山之餓夫。
以東國之诎臣,惡乎聞。
《揚子》連城之璧,痤影荊山。
夜光之珠,潛輝郁浦。
玉無翼而飛,珠無胫而行。
揚聲于章華之台,炫耀于绮羅之堂者,蓋人為之舉也。
《劉子》柳下惠不遇仲尼,則貞潔之行不顯。
未免于三黜之臣。
季布不遇曹丘,則百金之諾不揚,未離于凡虜之人。
同上史 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
門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烏能施于後世哉!《史記·伯夷傳》毛先生遂一至楚,使趙重于九鼎大呂。
同上《平原傳》庾乘遊學宮為諸生庸,後能講誦。
自以卑第,每處下坐,諸生博士皆就雠問之,由是學中以下,坐為貴。
《後漢·本傳》河南尹羊陟,谒造趙一,言談至曛夕,極歡。
陟乃與司徒袁逢,共稱薦之,名動京師,士大夫相想望其風采。
同上《趙壹傳》阮籍見張華《鹪鹩賦》曰:王佐才也。
因是聲名始著。
《晉書》左思作《三都賦》成,人未知重,思以示張華,深稱贊之,兼作序,豪貴競寫,都下為之紙貴。
《晉書》許詢移居屯之岩,常與沙門支遁,及謝安石,王羲之等同遊往來,今屯呼為許度岩。
謝安有盛名,時人愛慕,有罷縣還,安問其歸資,答曰:有蒲葵扇五萬,安乃取其中者捉之。
士庶競市,價增數倍。
《晉書》楊雄作太玄,晚遭六續,玄道遂明。
《王長文傳》王導為司徒時,帑藏空竭庫中惟有纟束數十端,鬻之不售,乃與朝賢俱制纟束布單衣,于是士人翕然服之,纟束遂踴貴,主者出賣,端直一金,其為時所慕如此。
王羲之見一姥持六角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為五字。
姥初歎惋,因謂姥曰:無苦,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金價。
姥如言,人競買之。
已上并《晉書》傳記 人有市駿馬者三,且立市,人莫之知,伯樂一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
戰國策郭林宗遊洛陽,始見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師。
《郭林宗别傳》慈廉江者,昔有李祖仁居此,兄弟十八人,并慈孝廉讓,因此名江。
《交州記》梁顧總始為縣吏,一夕遇二人稱是王粲徐幹雲:昔與公同府公劉桢也,乃誦其遺文,總悟以遺文數篇投令,令待之甚厚,時謂死劉桢,猶庇得生顧總。
《太平廣記》士非玉璧,談者為價。
《物理論》互見求援白樂天以詩谒顧況,因為延譽,聲名大振。
《幽閑鼓吹》集 昔歐冶改視,鉛刀易價,伯樂所盼,驽馬百倍。
《文選》曹植表夜光之璧,顯價于和氏之肆。
千裡之足,定功于伯樂之庭。
《藝文類聚》載應璩薦和慮則箋一經品題,便作佳士。
李白一顧之隆,骀足逾于山鹿。
片言三重,魚目轶于靈蛇。
駱賓王一言之譽,東陵侔于西山,一面之榮,鄭璞逾于周寶。
《王彥升文集序》互見感謝昔虞阪之上,逸骥與驽骀俱疲;吳竈之中,孤桐共樵蘇并爨。
遇王良伯喈,遂騰聲于千古。
此詩若不遇王君,乃數十張故紙耳。
唐韋纟舀作《孟浩然集序》,處州本王君名士源,天寶中獲孟浩然文集,士源為之序。
宋廣平之沉下僚,蘇公味道為使者,廣平投以梅花賦,蘇盛稱之。
自是方列于聞人之目。
自是知英賢荦荦可外文字,猶用片言借說于先達之口,席其勢而後骧首。
當時矧碌碌者,疇能自異。
劉賓客互見求援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蘭亭不遭右軍,則清湍修竹,蕪沒于空山矣。
柳文本朝 鵝毛贈千裡,所重以其人。
歐公岘山臨漢上,望之隐然。
蓋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荊者,豈非以其人哉!其人謂誰,羊叔子,杜預元凱是也。
《岘山亭記》溫公營獨樂園,在洛中諸園最為簡素,人以公之故,春時必遊。
《鳴道集》互入生理門園池類黃叔度澹然無作,郭林宗一言,至今以為顔子、叔度之賢,無一見于外者,而後世猶信,徒以林宗之重。
東坡《謝太保撰先人墓碣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