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千六
關燈
小
中
大
《長安早春》:草迎金埒馬,花伴玉樓人。
【劉夢得詩】 《初至長安》:老大歸朝客,平安出嶺人。
【宋之問詩】 《寒食還陸渾别業》:野老不知堯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吉師老詩】 《放猿》:啼時莫近潇湘岸,明月孤舟有旅人。
【許棠詩】 《送省玄上人歸江東》:留偈别都人。
【魯太師詩】 《刻清遠道士詩因而繼作》:劍池穿萬仞,盤石坐千人。
【童蒙詩訓】 人俱天地體,身為天地心。
居中職任重,天地望人深。
【兼金合壁】 人《事對》:最靈前刑法志,夫人肖天地之貌,懷五常之性,聰明精粹,有生之最靈者也。
為貴《孝經》聖治,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
貴其異于萬物也。
禀氣後崔瑗命子實曰:人禀天地之氣以生生而靜《禮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
感物而動,性之欲也。
清者賢後李固氣之清者為神,人之清者為賢。
備體而成禮,禮器,禮也者,猶體也。
體不備,君子謂之不成人。
設之不當,猶不備也。
賦對懷五常之性,一元判于洪蒙。
命兩間者人,兩儀分于上下。
抱陰陽之氣;得仁義之粹。
均是物耳感秀異之氣;獨惟人者鐘精粹之姿。
受夫一氣之中,既無毛羽可以禦寒暑于外;懷此五常之美,又無爪牙可以奉嗜欲于己。
性禀一元;情涵六氣。
戴高而履厚;别聲而食味。
命則受帝,生而禀彜。
心之端也仁義禮智信;性所有者貌言視聽思。
與兩儀而克肖,涵五氣之最清。
猛如虎豹也或檻而或圈;力若牛馬也必驅而必馳。
俱有五常之道;均涵一性之天。
均以賦命,生而秉彜。
其氣也成陰陽之秀;其貌也肖天地之儀。
率性謂道,受中以生。
【群書足用】 人《事對》:有能有為書,與形與貌莊。
事實名君孟子曰:何以異于人哉?堯舜與人同耳。
孟離婁下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
告子下武王曰:惟人萬物之靈。
書泰誓上人之有能有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
洪範武帝人受命于天,固超然異于群生。
入有父子兄弟之親,出有君臣上下之義,粲然有文以相接,歡然有恩以相愛,此人之所貴也,是其得天之靈貴于物也。
孔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明于天性,知自貴于物,然後知仁義。
前董仲舒策聖賢問管仲曰人也。
語十四經人之所助者順。
系辭上人生而靜,天之性也。
記樂記諸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公孫上人之有是四端也。
同上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
離婁下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同上人無有不善告子上欲貴者,人之同心也。
人人有貴于己者,弗思耳。
同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盡心上仁也者,人也。
盡心下人之所以為人者何以也,以其有卞也。
荀非相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
人有氣,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何用也。
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人何以能群?曰分。
分何以能行?曰義。
故宮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時,裁萬物,兼利天下,無他故焉,得之分義也。
王制人相忘于道術,莊大宗師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
德充符精通靈符與造仁者為人。
淮原道訓沖和氣者為人。
列天瑞敢問何如斯可謂之人?曰取四重,去四輕,則可謂之人。
楊修身諸史人亟天地陰陽之氣,有喜怒哀樂之情。
禮樂志凡人所以貴于禽獸者,以有仁愛知相敬事也。
後卓茂傳人非天地無以為生,天地非人無以為靈。
劉陶傳人禀五行之全氣以生,故于物為最靈。
唐五行志萬物莫靈于人。
陳子昂傳惟人之初,總總而生,林林而群。
柳宗元傳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韓符讀書城南體題禀靈,受中。
沖和,最靈。
最貴,秉彜。
賦偶具彼萬善,渾然一天。
性則惟貴,神而匪愚。
氣質均賦,粹精内全。
凡爾賦質,同然秉彜。
物則兼伍,着在秉彜之始;聰明均禀,根諸肖貌之先。
與形與貌,蓋自受中之日;有親有義,實原秩典之天。
賦隔色被而生,戴氏述其端之語;中居以應,孔生陳此性之辭。
【聲律會元】 人事偶秉彜《民詩》:天生民,有物有則。
民之秉彜好是彜德。
五行之秀《記》《禮運》:故人者,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注:言人兼此氣性純也。
疏,秀,謂秀異,言人感五行秀異之氣,故有仁義禮智信,性是五行之秀氣也。
天地之心《記》《禮運》,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
食味别聲被色而生者也。
注:此言氣性之效也。
曰仁與義《說卦》: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疏,立人之道有二種之性,曰愛專之仁與斷割之義,作易本順此道理。
體題禀靈,秉彜。
鐘秀,函性。
為貴,愛衷。
最靈,常性。
賦偶凡曰肖貌,孰非秉彜。
良知良能同得于至和,有物有則實均于常性。
為物之貴,秉彜則均。
具乃五常之性,為乎萬物之靈。
仁人反題愛人,用國。
利物,博愛。
在上,無敵。
賦偶動也有愛,存焉以神。
誼當正也,非汲汲于謀利;亂必遏也,蓋拳拳乎吊民。
謂勢如磐石,雖有道以固本;然兵若時雨,實存心于拯民。
位則宜在,心乎愛人。
【書林事類】 人故人性者,聖王之田也。
修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樂以安之,人不愛其情。
故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人不愛其情。
注:嘉瑞出人情至禮運人情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
修其惡則為惡人揚。
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惡之心義之端,辭讓之心禮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人之有是四端,猶其有四體也。
孟子。
三才易之為書也,廣大悉修,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藏其心不可測度也。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
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
藏其心不可測度也。
民亟五常性前地理志,凡民亟五常之性,而其剛柔緩急音聲不同。
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
好惡取舍動靜亡常,随君上之情欲。
故謂之俗雲。
性善惡孟子曰人性善,荀子曰人性惡,楊子曰人之性善惡混。
韓原性。
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以有動作威儀之則以定命也。
能者養之以福,不能者敗以取禍。
疏,天地之中,謂中和之氣。
成十三年劉康公雲雲。
【攔江網】 人體字禀靈,肖貌。
秉彜,受中。
中和,精粹。
最靈,為貴賦句靈異萬物。
性均五常,函陰陽之氣。
必有根陰陽之極;肖天地之貌,當為立天地之心。
氣禀五行之秀,生鐘萬物之靈。
為大為小乃天地之吾體。
與形與貌,即陰陽之互根。
求哲人體字深識,旁明。
爽邦,輔後。
賦句其輔後兮不負敷求之意,其用刑兮自形有善之辭。
式嚴所用,知自足以作則,永惟爾暨,明豈徒于保身。
湯敷尹智,竭殷士之其訓;宣命甫明,示周賢之令儀。
明無如甫,則式辟命甫;智莫若伊,則宅師舉伊。
【群書足用】 感人事對老癃,武夫;思德,流涕;文帝,德宗;流惠澤,尚德教。
《唐權德輿傳》:事實名君。
舜至誠感神,矧茲有苗書大禹谟漢文帝,山東吏布诏令。
民雖老羸癃疾,願須曳毋死,思見德化之成也。
前賈山至言光武,鄧公徒步而赴興武,至使關河響動,懷赴如歸後鄧禹等論唐,家承隋苛虐,以仁厚為先。
太宗見明堂圖,始禁鞭背,列聖所循,皆尚德教,故天寶大盜竊發,俄而夷滅。
蓋本朝之化感人之深也。
唐德輿傳感人心者流惠澤同上德宗,景亮勸曰:陛下罪己不至則感人不深。
盧景亮傳與衆庶同其憂患,士伍共其有無,乃能使捐軀命而扌幹寇仇。
所謂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此其效也。
弘清淨無欲之風,守慈儉不貪之寶,是将感人心而天下服。
并同上陸贽為帝言陛下誠不吝改過,以言謝天下,使臣持筆無忌,庶叛者革心,帝從之,故奉天所下制書。
雖武夫悍卒,無不感動流涕。
本傳《易》曰: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夫感者,誠發于心而形于事。
人或未谕,故宣之以言,言必顧心,心必别事。
三者符合,不相逾越,本于至誠,乃可以求。
感托以誠,則人心感,感則不令而事成。
言克誠而人心必感,人心既感而天下平。
并奏義意不誠則人皆疑,疑于人者,人亦疑焉。
兆人疑之,将欲感人心,緻于和平,是猶卻行而求及前人也。
同上憲宗。
田弘正,效魏博六州于朝,憲宗遣度遍至屬州,布揚天子德澤,魏博歡服裴度傳《六經》,鹹感也。
柔上剛下二氣。
諸子。
感而後應,迫而後動。
莊克意文集聖王知億兆之多不可以智力服,故一其至誠之意而感人之不誠也。
唐陸贽奏議體題潛通,默孚。
默通,潛動。
賦偶建武一書,見者随服;奉天一诏,叛因革心,東征箪食,孰不迎武;北軍左衽,誰非為劉。
動則丕應;觸無不随。
雖癃老羸疾,願觀诏令之布;雖武夫悍卒,奮激制書之下。
仁以入之,則鶴陰而子和;寬以結之,則蟲鳴而螽躍。
賦隔周德上昭,鹹起附周之慕;漢仁固結,孰非吟漢之思。
【攔江網】 感人體字德教,惠澤。
默通,潛動。
丕應,随服。
賦句江南一誓,河海重晏。
紫雲等語,鬼神實臨。
随觸而應,道化之機然。
不言而喻,君民之天者。
雖龍見屍居,處此九重之奧。
然鶴鳴子和,原于一念之真。
治道莫如立國之深仁,人心均有戴君之大義。
山東非細故動悍卒之流涕,河北豈小變激忠臣之效力。
癃老果何心,觀者扶杖。
童稚亦奚意,從而滿車。
逆醜雖張,難消六館之正色。
強藩雖梗,愈激雨河之誓死。
誓不與生俱感泣惟李,士願以死決感誠有張體題默孚,誠感賦偶動則丕蹊,觸無不随。
雖嬴老癃疾,願觀诏令之敷,雖武夫悍卒,奮激制書之下。
仁義累年結漢澤久,忠厚數世沐周化深。
動人附,鼓舞萬民事實名君堯舜行德則民仁壽,夫上之化下,猶泥之在鈞,唯甄者之所為,猶金之所,猶冶之所鑄,綏之斯來,動之斯和,此之謂也。
前董仲舒策漢哀帝、丞相王嘉對曰:動民以行不以言,應天以實不以文。
下民細微,猶不可詐,況于天神明而可欺哉!民心悅而天意得矣。
息夫躬傳光武:至使關河響動,懷赴如歸。
後鄧禹等論唐高祖:應龍之翔雲霧而從,震風薄怒,萬竅不約而号,物自然相動耳。
唐劉文靜傳贊太宗:帝王之将興,其威靈氣焰有以動物悟人。
士有一概,皆填然躍而附之。
劉弘基等贊名臣李膺:進拔險之中,蘊義生風以鼓動流俗,使天下之士,奮迅感概,波蕩而從之。
後本傳等論《六經》:動而悅随易随卦情動于中而形于言,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詩大序諸子: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
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孟離婁上至誠則動金石,上文注鼓舞萬民者,其惟号令乎揚先知立政鼓衆,動化天下,莫尚于中和。
同上諸史:樂者,發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膚,藏于骨髓。
前董仲舒策體題交感,悅随。
丕應,默感。
體字悅随,鹹感。
丕應,默孚。
交感,悅服。
至誠,實行。
【兼金合璧】 結人結民心同。
事對積德新馬周傳:上疏曆觀夏商周漢之有天下,傳祚相繼,多者八百年,少者猶四五百年,皆積德累業,恩結于人。
陛下當隆禹湯文武之道,使恩有馀地,為子孫立萬世之基。
惟一心書泰誓武王曰:予有臣三千惟一心。
高文寬仁後王昌等論,觀更始之際,劉氏之餘恩遺烈,英雄豈能抗之哉!然則知高祖孝文之寬仁,結于人心深矣。
周人之思召公愛甘棠,又況其子孫哉!劉氏之再受命,蓋以此乎。
其不解乎禮檀弓殷人作誓而民始畔,周人作會而民始疑,苟無禮義忠信誠悫之心以莅之,雖固之民其不解乎?疏人君之身,誠無禮義忠信,誠實質悫之心以臨化之,雖以言辭誓令堅固結之,民其不散離貳矣乎!事要恩結民心前高惠文功臣表,成王察牧野之克。
顧群後之勤,其恩結于民心,功光于王府也。
賦偶厚德素積,寬恩益深。
德業素著,寬仁有馀。
世漸仁而摩義,下淪肌而浃膚。
戴上之情固甚膠漆,愛君之念浃諸骨髓。
仁漸義摩積之既久,德博恩隆感之益深。
順而締之,則君臣膠漆之愈固,嚴而絕之,則爾汝蕃籬之莫通。
易感者人心,難忘者君德。
四方共戴以猶昔,萬口絕吟而至今。
凡豈弟慈祥之及,自歡忻愛戴之深。
切山東父老之願,興司隸威儀之喜。
德厚恤下,功高拯民。
愛民利物莫匪博濟,履信思順得其多助。
私意盡屏,寬恩悉均。
賦隔澤厚高光四百年無二志,惠成文武三千臣惟一心。
自昔先王淪此肌膚之澤,迨今累業固于膠漆之心。
【記纂淵海】 厚己薄人子豐取刻予《荀子·君道》史 今銅之宮數裡而諸侯舍于隸人,門不容車而不可逾越。
《左·襄二十一》勤民以自封。
《國語·楚》不損用而大自潤。
《西漢·谷永傳》董卓小孫七歲,愛之,以為己子。
至殺人之子,如虮虱耳。
《本傳》平章事豆盧,革百官俸錢,皆折估,而盧父子獨受實錢。
百官自五月給,而盧父子自正月給。
《通鑒·後唐》本朝,有毀其一錢之錐,必失色而營護之。
至乃一怒而刀鋸百生,一饞而俎醢千命,容态恬然,曾視一錢之錐不若。
金玉已生,沙礫人命。
《鳴道集》集如何織纨素,自著藍縷衣。
孟東野賓客歡娛童仆飽,始知官職為他人。
《白樂天集》年年道我
【劉夢得詩】 《初至長安》:老大歸朝客,平安出嶺人。
【宋之問詩】 《寒食還陸渾别業》:野老不知堯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吉師老詩】 《放猿》:啼時莫近潇湘岸,明月孤舟有旅人。
【許棠詩】 《送省玄上人歸江東》:留偈别都人。
【魯太師詩】 《刻清遠道士詩因而繼作》:劍池穿萬仞,盤石坐千人。
【童蒙詩訓】 人俱天地體,身為天地心。
居中職任重,天地望人深。
【兼金合壁】 人《事對》:最靈前刑法志,夫人肖天地之貌,懷五常之性,聰明精粹,有生之最靈者也。
為貴《孝經》聖治,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
貴其異于萬物也。
禀氣後崔瑗命子實曰:人禀天地之氣以生生而靜《禮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
感物而動,性之欲也。
清者賢後李固氣之清者為神,人之清者為賢。
備體而成禮,禮器,禮也者,猶體也。
體不備,君子謂之不成人。
設之不當,猶不備也。
賦對懷五常之性,一元判于洪蒙。
命兩間者人,兩儀分于上下。
抱陰陽之氣;得仁義之粹。
均是物耳感秀異之氣;獨惟人者鐘精粹之姿。
受夫一氣之中,既無毛羽可以禦寒暑于外;懷此五常之美,又無爪牙可以奉嗜欲于己。
性禀一元;情涵六氣。
戴高而履厚;别聲而食味。
命則受帝,生而禀彜。
心之端也仁義禮智信;性所有者貌言視聽思。
與兩儀而克肖,涵五氣之最清。
猛如虎豹也或檻而或圈;力若牛馬也必驅而必馳。
俱有五常之道;均涵一性之天。
均以賦命,生而秉彜。
其氣也成陰陽之秀;其貌也肖天地之儀。
率性謂道,受中以生。
【群書足用】 人《事對》:有能有為書,與形與貌莊。
事實名君孟子曰:何以異于人哉?堯舜與人同耳。
孟離婁下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
告子下武王曰:惟人萬物之靈。
書泰誓上人之有能有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
洪範武帝人受命于天,固超然異于群生。
入有父子兄弟之親,出有君臣上下之義,粲然有文以相接,歡然有恩以相愛,此人之所貴也,是其得天之靈貴于物也。
孔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明于天性,知自貴于物,然後知仁義。
前董仲舒策聖賢問管仲曰人也。
語十四經人之所助者順。
系辭上人生而靜,天之性也。
記樂記諸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公孫上人之有是四端也。
同上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
離婁下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同上人無有不善告子上欲貴者,人之同心也。
人人有貴于己者,弗思耳。
同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盡心上仁也者,人也。
盡心下人之所以為人者何以也,以其有卞也。
荀非相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
人有氣,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何用也。
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人何以能群?曰分。
分何以能行?曰義。
故宮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時,裁萬物,兼利天下,無他故焉,得之分義也。
王制人相忘于道術,莊大宗師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
德充符精通靈符與造仁者為人。
淮原道訓沖和氣者為人。
列天瑞敢問何如斯可謂之人?曰取四重,去四輕,則可謂之人。
楊修身諸史人亟天地陰陽之氣,有喜怒哀樂之情。
禮樂志凡人所以貴于禽獸者,以有仁愛知相敬事也。
後卓茂傳人非天地無以為生,天地非人無以為靈。
劉陶傳人禀五行之全氣以生,故于物為最靈。
唐五行志萬物莫靈于人。
陳子昂傳惟人之初,總總而生,林林而群。
柳宗元傳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韓符讀書城南體題禀靈,受中。
沖和,最靈。
最貴,秉彜。
賦偶具彼萬善,渾然一天。
性則惟貴,神而匪愚。
氣質均賦,粹精内全。
凡爾賦質,同然秉彜。
物則兼伍,着在秉彜之始;聰明均禀,根諸肖貌之先。
與形與貌,蓋自受中之日;有親有義,實原秩典之天。
賦隔色被而生,戴氏述其端之語;中居以應,孔生陳此性之辭。
【聲律會元】 人事偶秉彜《民詩》:天生民,有物有則。
民之秉彜好是彜德。
五行之秀《記》《禮運》:故人者,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注:言人兼此氣性純也。
疏,秀,謂秀異,言人感五行秀異之氣,故有仁義禮智信,性是五行之秀氣也。
天地之心《記》《禮運》,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
食味别聲被色而生者也。
注:此言氣性之效也。
曰仁與義《說卦》: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疏,立人之道有二種之性,曰愛專之仁與斷割之義,作易本順此道理。
體題禀靈,秉彜。
鐘秀,函性。
為貴,愛衷。
最靈,常性。
賦偶凡曰肖貌,孰非秉彜。
良知良能同得于至和,有物有則實均于常性。
為物之貴,秉彜則均。
具乃五常之性,為乎萬物之靈。
仁人反題愛人,用國。
利物,博愛。
在上,無敵。
賦偶動也有愛,存焉以神。
誼當正也,非汲汲于謀利;亂必遏也,蓋拳拳乎吊民。
謂勢如磐石,雖有道以固本;然兵若時雨,實存心于拯民。
位則宜在,心乎愛人。
【書林事類】 人故人性者,聖王之田也。
修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樂以安之,人不愛其情。
故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人不愛其情。
注:嘉瑞出人情至禮運人情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
修其惡則為惡人揚。
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惡之心義之端,辭讓之心禮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人之有是四端,猶其有四體也。
孟子。
三才易之為書也,廣大悉修,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藏其心不可測度也。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
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
藏其心不可測度也。
民亟五常性前地理志,凡民亟五常之性,而其剛柔緩急音聲不同。
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
好惡取舍動靜亡常,随君上之情欲。
故謂之俗雲。
性善惡孟子曰人性善,荀子曰人性惡,楊子曰人之性善惡混。
韓原性。
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以有動作威儀之則以定命也。
能者養之以福,不能者敗以取禍。
疏,天地之中,謂中和之氣。
成十三年劉康公雲雲。
【攔江網】 人體字禀靈,肖貌。
秉彜,受中。
中和,精粹。
最靈,為貴賦句靈異萬物。
性均五常,函陰陽之氣。
必有根陰陽之極;肖天地之貌,當為立天地之心。
氣禀五行之秀,生鐘萬物之靈。
為大為小乃天地之吾體。
與形與貌,即陰陽之互根。
求哲人體字深識,旁明。
爽邦,輔後。
賦句其輔後兮不負敷求之意,其用刑兮自形有善之辭。
式嚴所用,知自足以作則,永惟爾暨,明豈徒于保身。
湯敷尹智,竭殷士之其訓;宣命甫明,示周賢之令儀。
明無如甫,則式辟命甫;智莫若伊,則宅師舉伊。
【群書足用】 感人事對老癃,武夫;思德,流涕;文帝,德宗;流惠澤,尚德教。
《唐權德輿傳》:事實名君。
舜至誠感神,矧茲有苗書大禹谟漢文帝,山東吏布诏令。
民雖老羸癃疾,願須曳毋死,思見德化之成也。
前賈山至言光武,鄧公徒步而赴興武,至使關河響動,懷赴如歸後鄧禹等論唐,家承隋苛虐,以仁厚為先。
太宗見明堂圖,始禁鞭背,列聖所循,皆尚德教,故天寶大盜竊發,俄而夷滅。
蓋本朝之化感人之深也。
唐德輿傳感人心者流惠澤同上德宗,景亮勸曰:陛下罪己不至則感人不深。
盧景亮傳與衆庶同其憂患,士伍共其有無,乃能使捐軀命而扌幹寇仇。
所謂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此其效也。
弘清淨無欲之風,守慈儉不貪之寶,是将感人心而天下服。
并同上陸贽為帝言陛下誠不吝改過,以言謝天下,使臣持筆無忌,庶叛者革心,帝從之,故奉天所下制書。
雖武夫悍卒,無不感動流涕。
本傳《易》曰: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夫感者,誠發于心而形于事。
人或未谕,故宣之以言,言必顧心,心必别事。
三者符合,不相逾越,本于至誠,乃可以求。
感托以誠,則人心感,感則不令而事成。
言克誠而人心必感,人心既感而天下平。
并奏義意不誠則人皆疑,疑于人者,人亦疑焉。
兆人疑之,将欲感人心,緻于和平,是猶卻行而求及前人也。
同上憲宗。
田弘正,效魏博六州于朝,憲宗遣度遍至屬州,布揚天子德澤,魏博歡服裴度傳《六經》,鹹感也。
柔上剛下二氣。
諸子。
感而後應,迫而後動。
莊克意文集聖王知億兆之多不可以智力服,故一其至誠之意而感人之不誠也。
唐陸贽奏議體題潛通,默孚。
默通,潛動。
賦偶建武一書,見者随服;奉天一诏,叛因革心,東征箪食,孰不迎武;北軍左衽,誰非為劉。
動則丕應;觸無不随。
雖癃老羸疾,願觀诏令之布;雖武夫悍卒,奮激制書之下。
仁以入之,則鶴陰而子和;寬以結之,則蟲鳴而螽躍。
賦隔周德上昭,鹹起附周之慕;漢仁固結,孰非吟漢之思。
【攔江網】 感人體字德教,惠澤。
默通,潛動。
丕應,随服。
賦句江南一誓,河海重晏。
紫雲等語,鬼神實臨。
随觸而應,道化之機然。
不言而喻,君民之天者。
雖龍見屍居,處此九重之奧。
然鶴鳴子和,原于一念之真。
治道莫如立國之深仁,人心均有戴君之大義。
山東非細故動悍卒之流涕,河北豈小變激忠臣之效力。
癃老果何心,觀者扶杖。
童稚亦奚意,從而滿車。
逆醜雖張,難消六館之正色。
強藩雖梗,愈激雨河之誓死。
誓不與生俱感泣惟李,士願以死決感誠有張體題默孚,誠感賦偶動則丕蹊,觸無不随。
雖嬴老癃疾,願觀诏令之敷,雖武夫悍卒,奮激制書之下。
仁義累年結漢澤久,忠厚數世沐周化深。
動人附,鼓舞萬民事實名君堯舜行德則民仁壽,夫上之化下,猶泥之在鈞,唯甄者之所為,猶金之所,猶冶之所鑄,綏之斯來,動之斯和,此之謂也。
前董仲舒策漢哀帝、丞相王嘉對曰:動民以行不以言,應天以實不以文。
下民細微,猶不可詐,況于天神明而可欺哉!民心悅而天意得矣。
息夫躬傳光武:至使關河響動,懷赴如歸。
後鄧禹等論唐高祖:應龍之翔雲霧而從,震風薄怒,萬竅不約而号,物自然相動耳。
唐劉文靜傳贊太宗:帝王之将興,其威靈氣焰有以動物悟人。
士有一概,皆填然躍而附之。
劉弘基等贊名臣李膺:進拔險之中,蘊義生風以鼓動流俗,使天下之士,奮迅感概,波蕩而從之。
後本傳等論《六經》:動而悅随易随卦情動于中而形于言,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詩大序諸子: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
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孟離婁上至誠則動金石,上文注鼓舞萬民者,其惟号令乎揚先知立政鼓衆,動化天下,莫尚于中和。
同上諸史:樂者,發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膚,藏于骨髓。
前董仲舒策體題交感,悅随。
丕應,默感。
體字悅随,鹹感。
丕應,默孚。
交感,悅服。
至誠,實行。
【兼金合璧】 結人結民心同。
事對積德新馬周傳:上疏曆觀夏商周漢之有天下,傳祚相繼,多者八百年,少者猶四五百年,皆積德累業,恩結于人。
陛下當隆禹湯文武之道,使恩有馀地,為子孫立萬世之基。
惟一心書泰誓武王曰:予有臣三千惟一心。
高文寬仁後王昌等論,觀更始之際,劉氏之餘恩遺烈,英雄豈能抗之哉!然則知高祖孝文之寬仁,結于人心深矣。
周人之思召公愛甘棠,又況其子孫哉!劉氏之再受命,蓋以此乎。
其不解乎禮檀弓殷人作誓而民始畔,周人作會而民始疑,苟無禮義忠信誠悫之心以莅之,雖固之民其不解乎?疏人君之身,誠無禮義忠信,誠實質悫之心以臨化之,雖以言辭誓令堅固結之,民其不散離貳矣乎!事要恩結民心前高惠文功臣表,成王察牧野之克。
顧群後之勤,其恩結于民心,功光于王府也。
賦偶厚德素積,寬恩益深。
德業素著,寬仁有馀。
世漸仁而摩義,下淪肌而浃膚。
戴上之情固甚膠漆,愛君之念浃諸骨髓。
仁漸義摩積之既久,德博恩隆感之益深。
順而締之,則君臣膠漆之愈固,嚴而絕之,則爾汝蕃籬之莫通。
易感者人心,難忘者君德。
四方共戴以猶昔,萬口絕吟而至今。
凡豈弟慈祥之及,自歡忻愛戴之深。
切山東父老之願,興司隸威儀之喜。
德厚恤下,功高拯民。
愛民利物莫匪博濟,履信思順得其多助。
私意盡屏,寬恩悉均。
賦隔澤厚高光四百年無二志,惠成文武三千臣惟一心。
自昔先王淪此肌膚之澤,迨今累業固于膠漆之心。
【記纂淵海】 厚己薄人子豐取刻予《荀子·君道》史 今銅之宮數裡而諸侯舍于隸人,門不容車而不可逾越。
《左·襄二十一》勤民以自封。
《國語·楚》不損用而大自潤。
《西漢·谷永傳》董卓小孫七歲,愛之,以為己子。
至殺人之子,如虮虱耳。
《本傳》平章事豆盧,革百官俸錢,皆折估,而盧父子獨受實錢。
百官自五月給,而盧父子自正月給。
《通鑒·後唐》本朝,有毀其一錢之錐,必失色而營護之。
至乃一怒而刀鋸百生,一饞而俎醢千命,容态恬然,曾視一錢之錐不若。
金玉已生,沙礫人命。
《鳴道集》集如何織纨素,自著藍縷衣。
孟東野賓客歡娛童仆飽,始知官職為他人。
《白樂天集》年年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