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千三
關燈
小
中
大
何屑屑而姑息。
诒話言于一朝兮,可推而措諸靡極。
蓋曰德之為物兮,在已而不在他焉。
其形輕于鴻毛兮,其力重于太山。
吾人所以相保而生死兮,固賴此而能然。
俾各達其常心兮,因厥類區支而複遷。
孝莫大于尊親兮,不格奸于幾練。
慈莫隆于燕子兮,擇明師而講善。
忠莫羨于緻君兮,專責難于可願。
禮莫隆于任臣兮,敕欽職而有。
間莫戚于夫婦之際兮,風睢鸠而誰溷。
莫孺于兄弟之間兮,泣開弓而弭怨。
莫樂于朋友之交兮,競切磋而成信。
其餘泛吾義之所及兮,亦應乎求而敢倦。
異此則陷父于惡兮,晉申生才谥為恭。
納寵孽于驕奢兮,衛莊侯卒覆其宗。
逢主欲以厚佥欠兮,冉求服鳴鼓之攻。
王僚試于私人兮,形變雅之大東。
恣同床之幹政兮,嬉妲繼以興戎。
小不忍于母兮,鄭克叔而俱兇。
損友之三科兮,匪孔門之所容。
況巧言與佞色兮,實媚衆以雷同。
嗚呼是非之甚明兮,成敗亦不為效。
曆萬古而猶惑兮,甯醉昏而夢未覺。
惜勞心而日拙兮,竊方循理而造要。
庶無忝于曾氏之言兮。
聊矢賦而彌邵。
【唐徐寅賦】 人生幾何。
歸心主樸,福履何容。
葉落辭柯,人生幾何?六國戰而謾為流血,三神山而杳隔鲸波。
任誇百斛之明珠,豈延遐壽?或有一卮之芳酒,且共高歌,豈不以天地為爐?日星為紀,雖有聖而有智,不無生而無死。
生則浮萍,死則流水。
七十戰争如虎豹,竟到烏江,三千賓客若鴛鴻,難尋朱履。
擾擾忿忿,晨雞暮鐘。
命甯保兮,霜與露,年不禁兮椿與松。
問青天兮何慘何舒,拘人否泰。
歎白日兮東生西沒。
奪我顔容,可惜繁華,堪驚倚伏。
有寒暑兮促君壽,有鬼神兮妒君福。
不覺南鄰公子,綠鬓改而華發生;北裡豪家,昨日歌而今日哭。
夢幻吞侵,朝浮夕沉。
三光有影遣誰系,萬事無根何處尋?易服猛獸,難降寸心。
眼看西晉之荊榛,猶經白刃;猶經白刃;身屬北邙之孤兔,尚惜黃金。
亦何荒色嗜音,牆峻宇。
君不見,息夫人兮悄長默,金谷園兮門貝無睹。
香間之羅纨未脫,已别承恩。
春風之桃李方開,早聞移主。
丘垅壘壘,金章布衣。
白羊青草隻堪恨,逐利争名何太非?嘗聞蕭史王喬長生孰見,任是秦皇漢武不死何歸?吾欲挹玄酒于東溟,舉嘉肴于西嶽,命北帝以指榮枯,召南華而講清濁。
飲大道以醉平生,異陶陶而辶歹樸。
【宋潘植忘筌書】 人文:人位天地之間,以一心而總萬理,蓋以萬理錯綜于天地之間而會于一心。
其顯者則正,名之曰文。
天文則日月星辰,經緯昭回之度是也。
以序而遷,循軌而運,其行之遲速,與夫合散犯守,陵曆鬥食而時變,斯可察所以緻此者,由人理該通,有順有逆則格于幽而彰于顯。
故動于中而應于上者,有不可掩焉。
理藏于隐而旁暢交通,間不容發,感則随應,無有遠近幽深,如陽燧方諸。
上格于至高之日月,不旋須而應。
情感理通,故陳于顯者,随之而變。
而燭理者知其莫見乎隐,則理之貫通,甚昭昭也。
在人得之,是謂人文。
文者,人之理也。
人之理,兼三才而該貫無遺者也。
近取諸身,則理備于一身,經絡分布,無所不通。
經脈之貫于藏,猶經水之注于海,而絡脈則羅布并連交通而胥會焉。
猶百川分流不舍晝夜,而亦俱會于海,明者為之,若禹之行水,無非水之道。
故用針補瀉,無不相應,以順其所由之理。
理之在身者如此,以貫乎天地之間者,本如此故也。
而神之所觀,玄通默谕以周乎大業之富。
有盛德之日新者,何可勝言也?以順而格,則諸福之物。
可緻之祥,莫不畢至,蓋文之實如此。
人文之大緻,雖用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婦、長幼、朋友之間,而上際下蟠,無所不在,以理無不通。
蓋文者,經緯天地者也,彌滿于覆載之間,無非理也。
而通是者在言行,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裡之外應之,無他,理順故也。
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裡之外違之,無他,理逆故也。
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迩見乎遠。
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者,皆理之貫通,不間遠迩,故言梅則液且生,,渴且止。
梅固未嘗有也,一發于言,則梅之象已著,則情已感。
情感,則理已通,液不期生而生,渴不期止而止。
而行之或愆者,皆足以動乎幽隐,如匹夫懷憤,六月飛霜,匹婦怨,三年亢陽,是言行所以通衆理也。
而儒者之助人君順陰陽,三公之論道經邦,燮理陰陽,皆順至理而已。
至理具乎易,而未形者也。
觸類則通,旁達幽無,形深不測,聖人洞照乎此,知不間于大小精粗,故其作易也。
仰以觀象于天,俯以觀法于地。
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其理于是大備,天文有象,地文有法,聖人兼之,則人文為備,不止章句間也。
具用于人理而舉無逆,則天下化成矣。
理之所以會者心,心位乎正位,則所通者皆正;心适乎偏位,則所通者皆偏。
正位惟一,而偏位不可,既聖人以偏位為變,餘人以偏位為常,故正常不足,邪常有餘,于偏能反,斯複正位,于偏而向,常偏而已。
為人上者柰何不宅心正位,以止邪消釁邪?成位乎其中,而天下之理,豈曰小補之哉? 【圭峰蘭若沙門宗密】 《原人論》:并序萬靈蠢蠢,皆有其本;萬物芸芸,各歸其根。
未有無根本而有枝末者也,況三才中之最靈而無本源乎?且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今我禀得人身,而不自知所從來,曷能知他?世所趣者皆能知天下古今之人事乎?故數十年中,學無常師,博考内外,以原自身,原之不已,果得其本。
然今習儒道者,隻知近則乃祖乃父。
傳體相續,受得此身。
遠則混沌一氣,剖為陰陽之二。
二生天、地、人三,三生萬物,萬物與人,皆氣為中。
習佛法者,但雲近則前生造業,随業受報,得此人身;遠則業又從惑,展轉乃至阿賴耶識為身根本,皆謂已窮而實未也。
然孔老釋迦,皆是至聖,随時應物,說教殊途。
内外相資,共利群庭。
策勤萬行,明因果始終。
推究萬法,彰生起本末,雖皆聖意,而有實有權。
二教唯權佛兼權實策萬行懲惡勸善,同歸于治。
則三教皆可遵行,推萬法窮理盡至于本源,則佛教方為決了。
然當今學士,各執一宗,就師佛者仍迷實義,故于天地人物不能原之至源。
餘今還依内外教理,推窮萬法。
初從淺至深,于習權教者。
斥滞令通,而極其本,後依了教顯示展載生死之義。
會偏令圖而至于末。
末,即天地人物。
文有四篇,名《原人》也。
斥迷執第一,習儒道者。
斥偏第二,習佛不了義教者。
直顯真源第三,佛了義教者。
會通本末第四。
會前所斥,同一真源,皆為正義。
斥迷執第一儒道二教,說人畜等類,皆是虛無大道生成養育,謂道法自然,生于元氣。
元氣生天地,天地生萬物,故智愚貴賤、貧富苦樂皆禀于天,由于時命,故死後卻歸天地,複其虛無,然外教宗旨,但在乎依身立行,不在究竟身之元由。
所說萬物,不論象外,雖指大道為本,而不備明順逆,起滅染淨因緣,故習者不知是權,執之為了。
今略舉而诰之,所言萬物皆從虛無大道而生者,大道即生死賢愚之本,吉兇禍福之基。
基本既其常存,則禍亂兇愚不可除也;福慶賢善,不可益也。
何用老莊之教耶?又道育虎狼,胎桀纣,夭顔冉,禍夷齊,何名尊乎?又言萬物皆是自然生化。
非因緣者,則一切無因緣處,悉應生化。
謂石應生草,草或生人,人生畜等又應生無前後,起無早晚,神仙不籍丹藥,太平不籍賢良,仁義不籍教習。
老莊周孔,何用立教為規則乎?又言:皆從元氣而生成者,則生之神,未曾習慮,豈得嬰孩,便能愛惡驕恣焉?若言有自然便能随念愛惡等者,則五德六藝,悉能随念而解,何待因緣學習而成?又若生是禀氣而有,死是氣散而無,則誰為鬼神乎?且世有鑒達前生,追憶往事,則知生前相續非禀氣而炎欠有,又驗鬼神靈知不斷,則知死後非氣散而無。
故祭祀求禱典籍有文,況死而蘇者,說幽途事,或死後感動妻子仇報怨恩,今古皆有耶!外難曰若人死為鬼,則古來之鬼填塞巷路,合有見者如何不爾?答曰:人死六道不必皆為鬼,鬼死複為人等,豈古來積鬼常存耶?且天地之氣本無知也。
人禀無知之氣,安得起而有知乎?草木亦皆禀氣,何不知乎?又言貧富貴賤,賢愚善惡,吉兇禍福,皆由天命者,則天之賦命,奚有貧多富少,賤多貴少,乃至禍多福少。
苟多少之分天,天何不平乎?況有無行而貴,守行而賤,無德而富,有德而貧,逆吉義兇,仁夭暴壽,乃至有道者喪,無道者興,既皆由天,天乃興不道而喪道,何有福善益謙之賞,禍淫害盈之罰焉?又既禍亂反逆,皆由天命,則聖人設教,責人不責天,罪物不罪命,是不當也。
然則詩刺亂政,書贊王道,禮稱安上,樂号移風,豈是奉上天之意,順造化之心乎?是知專此教者,未能原人。
《斥偏淺》第二習佛不了義教者:佛教自淺之深,略有五等: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上四在此篇中五一乘顯性教。
在第三篇中一佛為初心,人且說三世業報善惡因果謂造上品。
十惡死堕地獄,中品餓鬼,下品畜生,故佛旦類世五常之教,天竺世教,儀式雖殊,懲惡勸善無别,亦不離仁義、等五,而有德行可修例。
如此國佥欠手而舉,吐番散手而垂,皆為禮也。
令持五戒,不殺是仁,不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妄語是信,不飲啖酒肉。
神氣清潔,益于智也。
得免三塗。
生人道中,修上品十善,及施戒等。
生六欲天,修四禅八定。
生色界,無色界天題中不标天鬼地獄者,界地不同,見聞不及,凡俗尚不知末,況肯窮本?故對俗教,且标原人,今叙佛經,理宜具列,故名人天教也。
然業有三種:一惡,二善,三不動。
報有三時:謂現報,生報,後報。
據此教中,業為身本。
今诰之曰:既由造業,受五道身,未審誰人造業,誰人受報。
若此眼耳手足能造業者,初死之人,眼耳手足宛然,何不見聞造作?若言心作,何者是心?若言肉心,肉有質系于身内,如何速入眼耳?辨外是非,是非不知,因何取舍?且心與眼耳手足,俱為窒閡,豈得内外相通?運動應接,同造業緣,若言但是喜怒愛惡發動身口,令造業者。
喜怒等情乍起乍滅,自無其體,将何為主而作業耶?設言不應如此别别推尋,都是我此身心。
能造業者,此身已死,誰受苦樂之報?若言死後更有身者,豈有今日身心?造罪修福,令他後世身心受苦受樂。
據此則修福者屈甚,造罪者幸甚,如何神理?如此無道,故知但習此教者,雖信業緣,不達身本。
二小乘教者,說形骸之色,思慮之心,從無始來,因緣力故,念念生滅,相續無窮,如水涓涓,如燈火舀火舀。
身心假合,似一似常,凡愚不覺,執之為我,寶此我故即起貪、貪名利以榮職、、違情境恐侵害我、癡、非理計校等三毒。
三毒擊意,發動身口,造一切業。
業成難逃,故受五道苦樂等身,别業所滅三界勝劣等處。
共業所惑于所受身,還執為我,還起貪等。
造業受報,身則生老病死,死而複生,界則成住壞空,空而複成,從空劫初成世界者,頌曰:空界大風起,傍廣數無量,厚十六洛義。
金剛不能壞,此名持界風。
光音金藏雲,布及三千界,雨如車軸下,風遏不聽流,深十一洛義。
始作金剛界,次第金藏雲,注雨滿其内,先成梵王界,乃至夜摩天。
風鼓清水成,須彌七金等,滓濁為山地,四洲及泥犁。
鹵海外輪圍,方名器界立,時經一增減,乃至二禅福。
盡下生人間,初食地餅林藤,後粳米不銷,大小便利。
男女形别,分田立主求臣佐,種種差别,經十九增減,兼前總二十增減,名為成劫。
議曰:空界為道,空界劫中,是道教指之,雲虛無之道。
然道體寂照靈通,不是虛無。
老氏或迷之,或權設,務絕人欲,故指空界中,大風即彼混沌一氣,故彼雲道生一也。
金藏雲者,氣形之始,即大極也。
雨下不流,陰氣凝也。
陰陽相合,方能生成矣。
梵玉界,乃至須彌者,彼之天也,滓濁者地,即一生二矣。
二禅福盡下生,即人也。
即二生三,三才備矣。
地餅已下,乃至種種,即三生萬物。
此當三皇以前,穴居野食,未有火化等。
但以其時,無文字記載,故後人傳聞不明,展轉錯謬,諸家著作種種異說。
佛教人緣,通明三千世界,不局大唐,故内外教文,不全同也。
住者住劫,亦經二十增減,壞者壞劫,亦二十增減。
前十九增減,壞有情,後一增減壞器界能壞者,是火水風等三災。
空者空劫,亦二十增減中,空無世界,及諸有情也。
劫劫生生,輪回不絕,無終無始,如汲井輪,道教隻知今此世界未成時,一度空劫,雲虛無混沌一氣等,名為無始不知。
空界已前,早經千千萬萬,偏成作壞空,終而複始,故知佛教法中,小乘淺淺之教,已超外典深深之說。
都由不了。
此身本不是我。
不是我者,謂此身本因色心和合為相。
今推尋分析,色有地水火風之四,心有愛能領納好惡之事、想、能取像者、行、能造作者念念遷流、識、能了别者之四。
若皆是,即成八我。
況地大中,複有衆多,謂三百六十段骨,一一各别。
皮毛筋肉,肝心脾腎,各不相是,諸心數等,亦各不同。
見不是聞,喜不是怒,展轉乃至八萬塵勞。
既有此衆多之物,不知定取,何者為我?若皆是我,我即百千,一身之中,多主紛亂,離此之外,複無别法。
翻覆推我,皆不可得,便悟此身,但是衆緣,似和合相,元無我人,為誰貪,為誰殺盜施戒,知苦谛也遂不滞心,于三界有漏善惡。
斷集谛也但修無我觀智,道谛以斷貪等;止息諸業,證得我空真如,減谛乃至得阿羅漢果,灰
诒話言于一朝兮,可推而措諸靡極。
蓋曰德之為物兮,在已而不在他焉。
其形輕于鴻毛兮,其力重于太山。
吾人所以相保而生死兮,固賴此而能然。
俾各達其常心兮,因厥類區支而複遷。
孝莫大于尊親兮,不格奸于幾練。
慈莫隆于燕子兮,擇明師而講善。
忠莫羨于緻君兮,專責難于可願。
禮莫隆于任臣兮,敕欽職而有。
間莫戚于夫婦之際兮,風睢鸠而誰溷。
莫孺于兄弟之間兮,泣開弓而弭怨。
莫樂于朋友之交兮,競切磋而成信。
其餘泛吾義之所及兮,亦應乎求而敢倦。
異此則陷父于惡兮,晉申生才谥為恭。
納寵孽于驕奢兮,衛莊侯卒覆其宗。
逢主欲以厚佥欠兮,冉求服鳴鼓之攻。
王僚試于私人兮,形變雅之大東。
恣同床之幹政兮,嬉妲繼以興戎。
小不忍于母兮,鄭克叔而俱兇。
損友之三科兮,匪孔門之所容。
況巧言與佞色兮,實媚衆以雷同。
嗚呼是非之甚明兮,成敗亦不為效。
曆萬古而猶惑兮,甯醉昏而夢未覺。
惜勞心而日拙兮,竊方循理而造要。
庶無忝于曾氏之言兮。
聊矢賦而彌邵。
【唐徐寅賦】 人生幾何。
歸心主樸,福履何容。
葉落辭柯,人生幾何?六國戰而謾為流血,三神山而杳隔鲸波。
任誇百斛之明珠,豈延遐壽?或有一卮之芳酒,且共高歌,豈不以天地為爐?日星為紀,雖有聖而有智,不無生而無死。
生則浮萍,死則流水。
七十戰争如虎豹,竟到烏江,三千賓客若鴛鴻,難尋朱履。
擾擾忿忿,晨雞暮鐘。
命甯保兮,霜與露,年不禁兮椿與松。
問青天兮何慘何舒,拘人否泰。
歎白日兮東生西沒。
奪我顔容,可惜繁華,堪驚倚伏。
有寒暑兮促君壽,有鬼神兮妒君福。
不覺南鄰公子,綠鬓改而華發生;北裡豪家,昨日歌而今日哭。
夢幻吞侵,朝浮夕沉。
三光有影遣誰系,萬事無根何處尋?易服猛獸,難降寸心。
眼看西晉之荊榛,猶經白刃;猶經白刃;身屬北邙之孤兔,尚惜黃金。
亦何荒色嗜音,牆峻宇。
君不見,息夫人兮悄長默,金谷園兮門貝無睹。
香間之羅纨未脫,已别承恩。
春風之桃李方開,早聞移主。
丘垅壘壘,金章布衣。
白羊青草隻堪恨,逐利争名何太非?嘗聞蕭史王喬長生孰見,任是秦皇漢武不死何歸?吾欲挹玄酒于東溟,舉嘉肴于西嶽,命北帝以指榮枯,召南華而講清濁。
飲大道以醉平生,異陶陶而辶歹樸。
【宋潘植忘筌書】 人文:人位天地之間,以一心而總萬理,蓋以萬理錯綜于天地之間而會于一心。
其顯者則正,名之曰文。
天文則日月星辰,經緯昭回之度是也。
以序而遷,循軌而運,其行之遲速,與夫合散犯守,陵曆鬥食而時變,斯可察所以緻此者,由人理該通,有順有逆則格于幽而彰于顯。
故動于中而應于上者,有不可掩焉。
理藏于隐而旁暢交通,間不容發,感則随應,無有遠近幽深,如陽燧方諸。
上格于至高之日月,不旋須而應。
情感理通,故陳于顯者,随之而變。
而燭理者知其莫見乎隐,則理之貫通,甚昭昭也。
在人得之,是謂人文。
文者,人之理也。
人之理,兼三才而該貫無遺者也。
近取諸身,則理備于一身,經絡分布,無所不通。
經脈之貫于藏,猶經水之注于海,而絡脈則羅布并連交通而胥會焉。
猶百川分流不舍晝夜,而亦俱會于海,明者為之,若禹之行水,無非水之道。
故用針補瀉,無不相應,以順其所由之理。
理之在身者如此,以貫乎天地之間者,本如此故也。
而神之所觀,玄通默谕以周乎大業之富。
有盛德之日新者,何可勝言也?以順而格,則諸福之物。
可緻之祥,莫不畢至,蓋文之實如此。
人文之大緻,雖用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婦、長幼、朋友之間,而上際下蟠,無所不在,以理無不通。
蓋文者,經緯天地者也,彌滿于覆載之間,無非理也。
而通是者在言行,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裡之外應之,無他,理順故也。
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裡之外違之,無他,理逆故也。
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迩見乎遠。
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者,皆理之貫通,不間遠迩,故言梅則液且生,,渴且止。
梅固未嘗有也,一發于言,則梅之象已著,則情已感。
情感,則理已通,液不期生而生,渴不期止而止。
而行之或愆者,皆足以動乎幽隐,如匹夫懷憤,六月飛霜,匹婦怨,三年亢陽,是言行所以通衆理也。
而儒者之助人君順陰陽,三公之論道經邦,燮理陰陽,皆順至理而已。
至理具乎易,而未形者也。
觸類則通,旁達幽無,形深不測,聖人洞照乎此,知不間于大小精粗,故其作易也。
仰以觀象于天,俯以觀法于地。
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其理于是大備,天文有象,地文有法,聖人兼之,則人文為備,不止章句間也。
具用于人理而舉無逆,則天下化成矣。
理之所以會者心,心位乎正位,則所通者皆正;心适乎偏位,則所通者皆偏。
正位惟一,而偏位不可,既聖人以偏位為變,餘人以偏位為常,故正常不足,邪常有餘,于偏能反,斯複正位,于偏而向,常偏而已。
為人上者柰何不宅心正位,以止邪消釁邪?成位乎其中,而天下之理,豈曰小補之哉? 【圭峰蘭若沙門宗密】 《原人論》:并序萬靈蠢蠢,皆有其本;萬物芸芸,各歸其根。
未有無根本而有枝末者也,況三才中之最靈而無本源乎?且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今我禀得人身,而不自知所從來,曷能知他?世所趣者皆能知天下古今之人事乎?故數十年中,學無常師,博考内外,以原自身,原之不已,果得其本。
然今習儒道者,隻知近則乃祖乃父。
傳體相續,受得此身。
遠則混沌一氣,剖為陰陽之二。
二生天、地、人三,三生萬物,萬物與人,皆氣為中。
習佛法者,但雲近則前生造業,随業受報,得此人身;遠則業又從惑,展轉乃至阿賴耶識為身根本,皆謂已窮而實未也。
然孔老釋迦,皆是至聖,随時應物,說教殊途。
内外相資,共利群庭。
策勤萬行,明因果始終。
推究萬法,彰生起本末,雖皆聖意,而有實有權。
二教唯權佛兼權實策萬行懲惡勸善,同歸于治。
則三教皆可遵行,推萬法窮理盡至于本源,則佛教方為決了。
然當今學士,各執一宗,就師佛者仍迷實義,故于天地人物不能原之至源。
餘今還依内外教理,推窮萬法。
初從淺至深,于習權教者。
斥滞令通,而極其本,後依了教顯示展載生死之義。
會偏令圖而至于末。
末,即天地人物。
文有四篇,名《原人》也。
斥迷執第一,習儒道者。
斥偏第二,習佛不了義教者。
直顯真源第三,佛了義教者。
會通本末第四。
會前所斥,同一真源,皆為正義。
斥迷執第一儒道二教,說人畜等類,皆是虛無大道生成養育,謂道法自然,生于元氣。
元氣生天地,天地生萬物,故智愚貴賤、貧富苦樂皆禀于天,由于時命,故死後卻歸天地,複其虛無,然外教宗旨,但在乎依身立行,不在究竟身之元由。
所說萬物,不論象外,雖指大道為本,而不備明順逆,起滅染淨因緣,故習者不知是權,執之為了。
今略舉而诰之,所言萬物皆從虛無大道而生者,大道即生死賢愚之本,吉兇禍福之基。
基本既其常存,則禍亂兇愚不可除也;福慶賢善,不可益也。
何用老莊之教耶?又道育虎狼,胎桀纣,夭顔冉,禍夷齊,何名尊乎?又言萬物皆是自然生化。
非因緣者,則一切無因緣處,悉應生化。
謂石應生草,草或生人,人生畜等又應生無前後,起無早晚,神仙不籍丹藥,太平不籍賢良,仁義不籍教習。
老莊周孔,何用立教為規則乎?又言:皆從元氣而生成者,則生之神,未曾習慮,豈得嬰孩,便能愛惡驕恣焉?若言有自然便能随念愛惡等者,則五德六藝,悉能随念而解,何待因緣學習而成?又若生是禀氣而有,死是氣散而無,則誰為鬼神乎?且世有鑒達前生,追憶往事,則知生前相續非禀氣而炎欠有,又驗鬼神靈知不斷,則知死後非氣散而無。
故祭祀求禱典籍有文,況死而蘇者,說幽途事,或死後感動妻子仇報怨恩,今古皆有耶!外難曰若人死為鬼,則古來之鬼填塞巷路,合有見者如何不爾?答曰:人死六道不必皆為鬼,鬼死複為人等,豈古來積鬼常存耶?且天地之氣本無知也。
人禀無知之氣,安得起而有知乎?草木亦皆禀氣,何不知乎?又言貧富貴賤,賢愚善惡,吉兇禍福,皆由天命者,則天之賦命,奚有貧多富少,賤多貴少,乃至禍多福少。
苟多少之分天,天何不平乎?況有無行而貴,守行而賤,無德而富,有德而貧,逆吉義兇,仁夭暴壽,乃至有道者喪,無道者興,既皆由天,天乃興不道而喪道,何有福善益謙之賞,禍淫害盈之罰焉?又既禍亂反逆,皆由天命,則聖人設教,責人不責天,罪物不罪命,是不當也。
然則詩刺亂政,書贊王道,禮稱安上,樂号移風,豈是奉上天之意,順造化之心乎?是知專此教者,未能原人。
《斥偏淺》第二習佛不了義教者:佛教自淺之深,略有五等: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上四在此篇中五一乘顯性教。
在第三篇中一佛為初心,人且說三世業報善惡因果謂造上品。
十惡死堕地獄,中品餓鬼,下品畜生,故佛旦類世五常之教,天竺世教,儀式雖殊,懲惡勸善無别,亦不離仁義、等五,而有德行可修例。
如此國佥欠手而舉,吐番散手而垂,皆為禮也。
令持五戒,不殺是仁,不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妄語是信,不飲啖酒肉。
神氣清潔,益于智也。
得免三塗。
生人道中,修上品十善,及施戒等。
生六欲天,修四禅八定。
生色界,無色界天題中不标天鬼地獄者,界地不同,見聞不及,凡俗尚不知末,況肯窮本?故對俗教,且标原人,今叙佛經,理宜具列,故名人天教也。
然業有三種:一惡,二善,三不動。
報有三時:謂現報,生報,後報。
據此教中,業為身本。
今诰之曰:既由造業,受五道身,未審誰人造業,誰人受報。
若此眼耳手足能造業者,初死之人,眼耳手足宛然,何不見聞造作?若言心作,何者是心?若言肉心,肉有質系于身内,如何速入眼耳?辨外是非,是非不知,因何取舍?且心與眼耳手足,俱為窒閡,豈得内外相通?運動應接,同造業緣,若言但是喜怒愛惡發動身口,令造業者。
喜怒等情乍起乍滅,自無其體,将何為主而作業耶?設言不應如此别别推尋,都是我此身心。
能造業者,此身已死,誰受苦樂之報?若言死後更有身者,豈有今日身心?造罪修福,令他後世身心受苦受樂。
據此則修福者屈甚,造罪者幸甚,如何神理?如此無道,故知但習此教者,雖信業緣,不達身本。
二小乘教者,說形骸之色,思慮之心,從無始來,因緣力故,念念生滅,相續無窮,如水涓涓,如燈火舀火舀。
身心假合,似一似常,凡愚不覺,執之為我,寶此我故即起貪、貪名利以榮職、、違情境恐侵害我、癡、非理計校等三毒。
三毒擊意,發動身口,造一切業。
業成難逃,故受五道苦樂等身,别業所滅三界勝劣等處。
共業所惑于所受身,還執為我,還起貪等。
造業受報,身則生老病死,死而複生,界則成住壞空,空而複成,從空劫初成世界者,頌曰:空界大風起,傍廣數無量,厚十六洛義。
金剛不能壞,此名持界風。
光音金藏雲,布及三千界,雨如車軸下,風遏不聽流,深十一洛義。
始作金剛界,次第金藏雲,注雨滿其内,先成梵王界,乃至夜摩天。
風鼓清水成,須彌七金等,滓濁為山地,四洲及泥犁。
鹵海外輪圍,方名器界立,時經一增減,乃至二禅福。
盡下生人間,初食地餅林藤,後粳米不銷,大小便利。
男女形别,分田立主求臣佐,種種差别,經十九增減,兼前總二十增減,名為成劫。
議曰:空界為道,空界劫中,是道教指之,雲虛無之道。
然道體寂照靈通,不是虛無。
老氏或迷之,或權設,務絕人欲,故指空界中,大風即彼混沌一氣,故彼雲道生一也。
金藏雲者,氣形之始,即大極也。
雨下不流,陰氣凝也。
陰陽相合,方能生成矣。
梵玉界,乃至須彌者,彼之天也,滓濁者地,即一生二矣。
二禅福盡下生,即人也。
即二生三,三才備矣。
地餅已下,乃至種種,即三生萬物。
此當三皇以前,穴居野食,未有火化等。
但以其時,無文字記載,故後人傳聞不明,展轉錯謬,諸家著作種種異說。
佛教人緣,通明三千世界,不局大唐,故内外教文,不全同也。
住者住劫,亦經二十增減,壞者壞劫,亦二十增減。
前十九增減,壞有情,後一增減壞器界能壞者,是火水風等三災。
空者空劫,亦二十增減中,空無世界,及諸有情也。
劫劫生生,輪回不絕,無終無始,如汲井輪,道教隻知今此世界未成時,一度空劫,雲虛無混沌一氣等,名為無始不知。
空界已前,早經千千萬萬,偏成作壞空,終而複始,故知佛教法中,小乘淺淺之教,已超外典深深之說。
都由不了。
此身本不是我。
不是我者,謂此身本因色心和合為相。
今推尋分析,色有地水火風之四,心有愛能領納好惡之事、想、能取像者、行、能造作者念念遷流、識、能了别者之四。
若皆是,即成八我。
況地大中,複有衆多,謂三百六十段骨,一一各别。
皮毛筋肉,肝心脾腎,各不相是,諸心數等,亦各不同。
見不是聞,喜不是怒,展轉乃至八萬塵勞。
既有此衆多之物,不知定取,何者為我?若皆是我,我即百千,一身之中,多主紛亂,離此之外,複無别法。
翻覆推我,皆不可得,便悟此身,但是衆緣,似和合相,元無我人,為誰貪,為誰殺盜施戒,知苦谛也遂不滞心,于三界有漏善惡。
斷集谛也但修無我觀智,道谛以斷貪等;止息諸業,證得我空真如,減谛乃至得阿羅漢果,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