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千

關燈
馬足,以謝所傷。

    先生曰:“某南康臨罷,有躍馬于市者,踏了一小兒将死。

    某時在學中,令送軍院,次日以屬知錄。

    晚過廨舍,知錄雲:‘早上所喻已栲治如法。

    ’某既而不能無疑于其說。

    回至軍院,則其人冠屦俨然,初未嘗經栲掠也。

    遂将吏人并犯者訊。

    次日吏人杖脊勒罷。

    偶一相識雲:‘此是人家子弟,何苦辱之?’某曰:‘人命所系,豈可寬弛?若雲子弟得躍馬踏人,則後日将有甚于此者矣。

    況州郡乃朝廷行法之地,保佑善良,抑挫豪橫,乃其職也。

    縱而不問,其可得耶?’後某罷,諸公相餞于白鹿,某為極口說西銘“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一段。

    今人為秀才者,便主張秀才。

    為武官者,便主張武官。

    為子弟者,便主張子弟。

    其所隐溺,一至于此。

    ”《道夫人傑錄》同而略。

    今附雲:因說劉子澄好言家世,曰:“某在南康時,有一子弟騎馬,踏損人家小兒。

    某訊而禁之,子澄以為不然。

    某因講西銘:凡天下疲癃殘疾,恂獨鳏寡,吾兄弟颠連而無告者也。

    君子之為政,且要主張這一等人,遂痛責之。

    大概人不可有偏倚處。

     以畜獸比人 【沈明遠寓簡】 桓溫入洛,屬望中原曰:“遂使神州陸沉。

    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

    ”袁宏曰:“運自有興廢,豈必諸人之過?”溫怒曰:“昔劉景升有大牛,重千斤,啖刍豆十倍常牛。

    引重緻遠,曾不及一羸牛字。

    魏武入荊州,烹以飨士,莫不稱快。

    ”四座驚駭。

     王僧達好畋獵,何尚之緻仕,後三複膺朝命,于宅設八關齋,大集朝士,自行香至僧達曰:“願郎且放鷹犬,勿複遊獵。

    ”僧達曰:“家養一老狗,放之無處。

    去已複來。

    ”尚之失色。

    桓溫狠暴,僧達涼德,至以畜獸比人。

    所謂亡道之人,不可與久處者耶! 朱草剖人 【齊丘子化書】 人皆知苋可以剖鼈。

    而不知朱草可以剖人。

     草能叱人 【本草】 常山有草,名神農,置之門上,則能叱人。

     枯骨抱人 【睽車志】 劉先生者,河朔人。

    居衡嶽紫蓋峰下。

    嘗至上封,歸路遇雨,視道邊一冢有穴,遂入以避。

    會民暮,因就寝。

    夜将半,睡覺,雨止。

    月明透穴,照圹中曆曆可見。

    甓甚光潔,北壁惟白骨一具。

    自頂至足俱全,餘無一物。

    劉方起坐,少近視之。

    白骨倏然而起,急前抱劉。

    劉極力奮擊,乃零落堕地,不複動矣。

    劉出,每與人談此異。

    或曰:“此非怪也,劉真氣壯盛,足以翕附枯骨耳。

    ”今兒童拔雞羽置之懷,以手指上下引之随應。

    羽稍折斷,即不應。

    亦此類也。

    陶贊神節推說二事。

     人義 【禮記】 《禮運》: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德,長惠幼順,君仁臣忠。

    十者,謂之人義。

     人利 【禮記】 《禮運》:講信修睦,謂之人利。

     人情 【禮記】 《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

     【淮南鴻烈解】 《本經訓》:人之情,思慮聰明喜怒也。

     人患 【禮記】 《禮運》:争奪相殺,謂之人患。

     人死複生 【王子年拾遺記】 員峤山南有移池國,人長三尺,壽萬歲。

    以茅為衣服,皆長裾大袖,因風以升煙霞,若鳥用羽毛也。

    人皆雙瞳,修眉長耳。

    食九天之正氣,死而複生,于億劫之内。

    見五嶽再成塵,扶桑萬歲一枯,其人視之,如旦暮也。

     人必内重 【邵子觀物外篇】 人必内重,内重則外輕。

    苟内輕必外重,好利好名,無所不至。

     人生死于道 【胡五峰知言】 人生于道,死于道。

    人而離道,飲食雖豐,裘服雖鮮,車馬雖澤,宮室雖麗,其得而享諸? 人本乎祖 【程氏遺書】 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故冬至祭天,而祖配之。

    以冬至者,氣至之始故也;萬物成形于帝,而人成形于父。

    故以季秋享帝,而父配之。

    以季秋者,物成之時故也。

     漢書用人人字 【容齋五筆】 《前漢書》:好用人人字。

    如《文帝紀》:人人自以為得之者以萬數;又曰:人人自安難動搖;《元帝紀》:人人自以得上意;《食貨志》:人人自愛而重犯法;《韓信傳》:人人自以為得大将;《曹參傳》:齊故諸儒以百數,言人人殊;《張良傳》:人人自堅;《叔孫通傳》:吏人人奉職;《賈誼傳》:人人各如其意所出;《楊雄傳》:人人自以為咎繇;《鮑宣傳》:人人牽引所私;《韓延壽傳》:人人問以謠俗,人人為飲;《張骞傳》人人有言輕重;《李尋傳》:人人自賢;《王莽傳》:人人延問;《嚴安傳》:人人自以為更生;《王吉傳》:人人自制,是也。

    《後漢書》亦間有之。

    如《崔馬因傳》:人人有以自憂;《五行志》:人人莫不畏憲;《吳漢傳》:諸将人人多請之;《申屠剛傳》:人人懷憂;《王允傳》:人人自危;《荀傳》:人人自安;《呂強傳》:諸常符人人求退,是也。

     王字作人 【書齋夜話】 老子雲:“域中有四大。

    而王,處其一焉。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王字,當作人字。

    下文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愚按《祭義》雲:天之所生,地之所養,無人為大,謂天地無如人之大也。

    以此證之,則老子謂人亦大是已。

    無錫尤氏老子釋音,謂河上公注,以人為王,古本王字,作人。

     悶損人 【曾文寶雜類】 悶損人:出門逢債主,醉酒喝人,物賤無錢買,大暑逢惡人,與仇人對坐攫,谒人守著門,局席辦請客不至,不喚自來。

     兩桑謂人 【羅泌路史發揮】 《論太極圖》:今夫果核之未坼也,斯以謂太極也。

    方其未坼,固具兩儀。

    兩儀之間,兩桑自具。

    兩桑之具,即人字也。

    蓋所謂桃梅杏人者,三才之道,一時具足,于此見矣。

    一生為廠主,廠主與人同,所謂側廠主。

    是故木之性仁而善謂之谷,皆有生之理也。

    方夫兩桑以謂之人,迨其土複生兩桑,兩桑複生則為人人矣。

    人人者,人之著者也。

    故孔子曰:仁者人也。

    方核未墀,人在其中。

    是以賜果君前,核則懷之,人存焉耳。

     不求人 【王十朋梅溪後集】 一名《如意》:牙為指爪木為身,撓癢工夫似有神。

    老病不能親把握,不求人又卻求人。

     屈人 【吳仁傑離騷草木疏】 蒺莉,一名屈人。

    詳見梨。

     桃人杏人 【坦齋通編】 先儒言仁,以桃仁為喻,意謂仁,為理之所從生,如果中心,亦能生也。

    然桃杏之心,本是人字,作仁非也。

    坡詩“歲月翩翩下坂輪,歸來杏子已生人”是矣。

     梅人 【蘇東坡詩】 晚來梅子已生人。

     白瓜人 【食用本草】 白瓜保,味甘平寒,無毒。

    主令人悅,澤好顔色,益氣不饑。

    久服輕身耐老,主除煩滿不樂。

    久服寒中可作面脂,令面悅澤。

    《紹興校定》:白瓜子,即冬瓜人也。

    本經已具性味,主治。

    但世人多以研取計與蜜同煎,全如罂粟。

    作湯,唯止煩解渴,餘無功矣。

    非甜瓜子也。

    當雲:味甘微寒,無毒為定。

     薏苡人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薏苡人,味甘,微寒,無毒,主筋急拘攣。

    不可屈伸,風濕痹。

    下氣,除筋骨邪氣不仁。

    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

    久服輕身益氣。

    詳苡 郁李人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郁李人,味酸,平無毒,主大腹水腫,面目四肢浮腫,利小便水道。

    詳李桃核人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桃核人,味苦,甘平,無毒。

    主瘀血,血閉瘕邪氣,殺小蟲止咳逆,止氣。

    消心下堅,除卒暴,擊血破症瘕。

    通月水,止痛。

    七月采取人,陰乾。

    詳桃 杏核人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杏核人,味甘苦,溫冷利有毒。

    主咳逆,上氣、雷鳴,痹下氣、産乳、金瘡、寒心贲豚,驚疒間、心下煩熱,風氣去來。

    時行頭痛,解肌,消心下急,殺狗毒。

    五月采之,其兩殺人,可以毒狗。

    詳杏 李核人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李核人,味苦平,無毒。

    主僵仆跻,瘀血骨痛。

    詳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