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千九百九十九

關燈
九真人 舞智禦人 【漢書】 張湯與趙禹,共定律令,務在深文。

    拘定職之吏,而禹至少府,湯為廷尉,兩人交馭如兄弟。

    禹志在奉公孤立,湯舞智以禦人。

     趙禹絕人 【牖閑評】 《前漢趙禹傳》雲:公卿相造請,禹終不行報謝,務在絕知友賓客之請。

    其意蓋為禹幾有造請者,禹不報謝,務在絕人故也。

    顔師古卻于不行字下,注斷報謝,乃屬下文。

    又注雲:以此意告報公卿。

     才武絕人 【續後漢書】 《曹操傳》:操嘗私入中常侍張讓室,讓覺之。

    操舞手戟于庭,逾垣而出。

    才武絕人,莫之能害。

     勇力絕人 【續後漢書】 《毋丘儉傳》:儉與文欽起兵攻司馬師,遣健步赍書至兖州,刺史鄧艾斬之。

    将萬餘人兼道前進,先趨樂嘉城,作浮橋以侍師。

    儉使文欽将兵襲之,師自汝陽潛兵就艾于樂嘉。

    欽猝見大軍驚愕,未知所為。

    欽子鴦,年十八,勇力絕人,謂欽曰:“及其未定,擊之可破也。

    ”于是分為二隊,夜夾攻。

    鴦率壯士先至鼓,軍中震擾。

    師驚駭,所病目突出,恐衆知之。

    齒被皆破,欽失期不應。

    會明,鴦見兵盛,乃引還。

    師謂諸将曰:“賊走矣,可追之”。

    諸将曰:“欽父子骁勇,未有所屈,何苦而走?”師曰:“夫一鼓作氣,再而衰。

    鴦鼓失應,其勢已屈,不走何待?”欽将引而東,鴦曰:“不先折其勢不得去也。

    ”乃與骁騎十餘,摧鋒陷陣,所向皆披靡遂引去。

    師使左長史司馬班,率骁騎八千翼而追之。

    鴦以匹馬入數千騎中,取殺傷百餘人,乃出。

    如此者六七,追騎莫敢逼。

     【晉書】 《王濟傳》:濟,字武子。

    少有逸才,風姿英爽,氣蓋一時。

    好弓馬, 勇力絕人。

     【舊唐書】 《廬江王瑗傳》:武德元年,瑗曆信州總管,封廬江王。

    朝廷以瑗儒忄大而,非邊将才,遣右領軍将軍王君廓助典兵事。

    君廓故嘗為盜,勇力絕人。

    瑗倚仗之,許結婚姻,以布心腹。

     【言行龜鑒】 《李謙溥》:有将劉進,勇力絕人。

    數以少擊衆,并人患之。

    乃以蠟丸封書讒進,陽遺其兄。

    晉帥趙贊得之以聞,太祖即诏謙溥械送阙下,謙溥曰:“此友間也,願以阖門保之。

    ”太祖得奉,膂釋進,厚賜金帛遣之。

     膂力絕人 【續後漢書】 《周鲂傳》:鲂子處,膂力絕人。

    好馳騁田獵,任俠恣肆,為鄉曲患。

     【隋書】 魚俱羅,身長八尺,膂力絕人。

     【新唐書】 《杜伏威傳》:王雄誕,曹州濟陰人,少缰果,膂力絕人。

    伏威之起,用其計戰多克,署骠騎将軍。

     弓馬絕人 【北史】 崔彭,仕周為骠騎将軍。

    上謂之曰:“卿弓馬固已絕人。

    ” 武力絕人 【資治通鑒】 唐高宗鹹亨四年,大将軍李謹行,人突地稽之子也。

    武力絕人,為衆夷所憚。

     敏悟絕人 【新唐書】 《歐陽詢傳》:詢父罪死,詢當從坐,匿而免。

    江總以故人子私養之,貌寝佚,敏悟絕人。

    總教以書記,每讀取數行同盡,遂博貫經史,仕隋為太常博士。

    《白居易傳》:居易,字樂天,其先蓋太原人。

    北齊五兵尚書建有功于時,賜田韓城,子孫家焉。

    又徙下,父季庚為彭城令。

    居易敏悟絕人,工文章,未冠谒顧況,況吳人,恃才少所推可,見其文自失曰:“吾謂斯文遂絕,今複得子矣。

    ”貞元中擢進士,拔萃皆中,補校書郎。

    元和元年,對制策乙等,調屋尉,為集賢校理。

    月中召入翰林為學士,遷工拾遺。

     才藻絕人 【太平廣記】 李太白論詩雲:梁陳已來,豔薄斯極。

    沈休文又尚以聲律将複古道,非我而誰?玄宗聞之,召入翰林。

    以其才藻絕人,氣識兼茂。

     武藝絕人 【宋史】 董遵誨,太祖時為通遠軍使。

    遵誨不知書,豁達無崖岸。

    多方略,能挽強命中,武藝皆絕人。

    在通遠國凡十四年,安撫一面,夏人悅服。

    畢再遇,武藝絕人,挽弓至二石七鬥,北挽一石八鬥,步附二石馬射一石五鬥。

    孝宗召見大悅,賜戰袍金錢。

     識慮絕人 【宋名臣言行錄】 當鄭公居洛,築第與康節隐居相迩。

    公一日有憂色,康節問之,公曰:“先生度弼之憂安在?”康節曰:“凱以王安石罷相,呂惠卿恭知政事,惠卿兇暴過安石乎?”公曰:“然。

    ”康節曰:“公無憂安石惠卿,本以勢利合,惠卿安石勢利相敵,将自為仞矣。

    不暇害他人也。

    ”未幾,惠卿果叛安石,公語康節曰:“先生識慮絕人遠矣。

    ” 聰敏絕人 【宋史】 《恭崇禮傳》:崇禮妙齡秀發,聰敏絕人,高宗時為翰林學士。

     力能絕人 【宋史】 《列傳》:楊存中,代州崞縣人,魁梧沈鸷。

    少警敏,誦書數百言。

    力能絕人,慨然語人曰:“大丈夫當以武功取富貴,焉用俯首為腐儒哉?”于是學孫吳法。

    善騎射。

     拳力絕人 【宋史】 《趙葵傳》:時興讨李全加,葵直寶章閣,淮東提點刑獄,兼知滁州。

    趙範刻日與葵約,葵帥雄勝甯淮武定疆勇步,騎萬四千,命王鑒扈斌胡顯等将之。

    以葵兼恭議官顯,穎之凡也。

     拳力絕人。

     鸷勇絕人 【宋史】 《列傳》:韓世忠,風骨偉岸,目瞬如電。

    早年鸷勇絕人,能騎生馬駒。

     聰明絕人 【内翰談苑】 院思道,子昌齡,長不滿三尺。

    醜陋吃讷,其聰明絕人。

    善屬文,年十七八,海州式海不揚波賦,即席一筆而成,文不加點。

    其警句雲:收碣石之宿露,斂蒼梧之夕雲。

    又雲:三山神阙,湛清影以遙連。

    八月靈槎,泛寒光而靜去。

    全篇皆類此。

    人多諷誦,真奇才也。

     多藝絕人 【三槐王氏雜錄】 崇甯中,因語上仁厚之德,聰明多藝,絕人遠甚。

    呂吉父曰:“大抵人君來處别,不可以世人語也。

    ”餘深然之。

     警悟絕人 【宋朱晦庵大全集】 《李公墓碣》:公生有奇質,警悟絕人。

    年十二三時,賦《盆池詩》,有“疑與月相吞”之句。

     英識絕人 【宋楊誠齋集】 答雷運,使啟恭惟都運,火章章吏部。

    一世儒先之冠,四朝俊彥之宗,英識絕人。

    不待三十裡辯外孫之字,名章傳後,鹹曰二百年無吏部之文。

     人君養人 【資治通鑒】 唐高宗顯慶元年夏四月已未,上謂侍臣曰:“朕思養人之道,未得其要。

    公等為朕陳之。

    ”來濟對曰:“昔齊桓公出遊,見老而饑寒者,命賜之食,老人曰:‘願賜一國之饑者。

    ’賜之衣,曰:‘願賜一國之寒者。

    ’公曰:‘寡人之禀府,安足以周一國之铠寒?’老人曰:‘君不奪農時,則國人皆有餘衣矣。

    ’故人君之養人,在省其征役而已。

    今山東役丁歲别數萬,役之則人大勞,取備則人大費,臣願陛下量公家所須外,餘番免之。

    ”上從之。

     困身養人 【張行成述衍】 十三卷,困井共一卦當十七與十八四九之數,陰陽各分十八,交而為用,則虛一相遜。

    故體數十八,用數十七。

    以事理言之,則困身以養人也。

     匈奴厭人 【容齋随筆】 漢宣帝黃龍元年正月,匈奴單于來朝,二月歸國,十二月帝崩。

    元帝竟甯元年正月,又來朝,五月帝崩。

    故哀帝時單于願朝,時帝被疾或言匈奴從上遊厭人。

    自黃龍竟甯時,中國取有大故,上由是難之,既不許矣。

    俄以揚雄之言複許之。

    然元壽二年正月,單于朝,六月帝崩。

    事之偶然符合有中此者。

     以色事人 【西漢書】 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愛弛則恩絕。

    詳見李夫人下。

     委質事人 【南史】 《宋沈攸之傳》:攸之初至郢州,有順流之志。

    府主簿宗俨之勸攻郢城,功曹臧寅以為攻守勢異,非旬日所拔,攸之不從。

    既敗,諸将師皆奔散。

    或呼寅俱亡,寅曰:“我委質事人,豈可幸成而責其敗?”乃投水死。

     直道事人 【論語】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 【北史】 《慈明傳》:隋開皇十三年,以尚書兵部郎攝江都郡丞事。

    李密之逼東都,诏慈明追兵擊密,為密黨崔樞所執。

    密延與坐,論以舉兵之意。

    慈明曰:“慈明直道事人,有死而已。

    不義之言,非所敢對。

    ” 枉道事人 【論語】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

    人曰:“子未可以示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以谄事人 【資治通鑒】 《後唐明宗紀》:長興二年初,鳳翔節度使朱弘昭,谄事安重誨,連得大鎮,重誨過鳳翔。

    弘昭迎拜馬首,館于府舍,延入寝室。

    妻子羅拜,奉進酒食,禮甚謹。

     賈瓊問事人 【丈中子】 《中說》:賈瓊為吏,事于楚公。

    将行,子餞之。

    曰:“願聞事人之道。

    ”子曰:“遠而無介,就而無谄,況乎利而諷之?無令斬其捷。

    ”瓊曰:“願終身誦之。

    ”子曰:“終身行之可也。

    ” 内恕及人 【漢書】 《龜錯傳》:錯對賢良策曰:取人以已,内恕及人。

    注:師古曰:以己之心,揆之于人也。

     恕己及人 【抱撲子】 《内篇征旨卷》:恕己及人,仁逮昆蟲。

     陰德及人 【仙傳】 陶弘景膽恤貧寒,拯救危急。

    救療疾恙,朝夕無倦。

    其有陰德密惠,人莫能知之。

     鼓下戮人 【西漢博聞】 《岑彭傳》:光武收韓歆置鼓下,将斬之。

    注雲:中将軍最尊,自執旗鼓。

    若置營,則立旗以為軍門。

    并設鼓,戮人必于其下。

     面折人 【别釋常談】 漢汲黯,為人性倨少禮,面折不能容人之過。

     善愧人 【漢隽】 《龔遂傳》:郎中令,善愧人。

    師古曰:“愧,辱也。

    ” 贖人 【濯南鴻烈】 《解齊俗訓》:子貢贖人,而不受金于府。

    孔子曰:“魯國不複贖人矣。

    ”子路受而勸德,子貢讓而止善。

    孔子之明,以小知大,以近知遠,通于論者也。

     【曾忄造類說】 《魯法》:贖人臣妾于諸侯者,皆取金于府。

    子貢贖之,辭不取金。

    子曰:“賜失之矣。

    聖人舉事,非獨适身之行也。

    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衆。

    贖人受金,則為不廉,則何以相贖乎?”自今以後,魯人不複贖人于諸侯。

     【隋書】 《龐晃傳》:晃遷骠騎将軍,襲爵比陽侯,衛王直出鎮襄州,晃以本官從。

    尋與長湖公元定擊江南,孤軍深入,遂沒于陣。

    數年,衛王直遣晃弟車騎将軍元隽,齋絹八百匹贖焉,乃得歸朝拜上儀同,賜彩二百段,複事衛王。

     【資治通鑒】 唐太宗貞觀五年,隋末中,國人多沒于突厥。

    及突厥降,上遣使金帛贖之。

    五月乙醜,有司奏,凡得男女八萬口。

     算人 【東漢書】 《皇後紀序》:漢法常因八月算人。

    注雲:漢儀注曰,八月,初為算賦,故曰算人。

     利溺人 【淮南鴻烈解】 《說林訓》:待利而後拯溺人,亦必以利滋人矣。

    利溺人者,利人之溺,得其利也。

     嬉戲害人 【淮南鴻烈解】 《秦族訓》:人莫不知學之有益于已也,然而不能者,嬉戲害人也。

     苛刻害人 【舊唐書】 《食貨志》:楊崇禮為太府卿,清嚴善勾剝,分寸锱铢,躬親不厭。

    轉輸納欠,折佑漬損,必令征送。

    天下州縣征财帛,四時不止。

    及老病緻仕,以其子慎矜為禦史,專知太府出納。

    其弟慎名,又專知京倉,皆以苛刻害人,承主恩而征責。

     利己害人 【黃光大積善錄】 先利人而後利己者,君子之用心。

    知利已而不知利人,常人之用心。

    至于害人以利己者,小人之用心也。

    蓋小人之心,雲為動作,未嘗不切切于利己。

    利己之心即甚重,則不顧他人之安危憂樂。

    凡可取可奪以利己者,無不取奪。

    往往奪人這食而食之,不恤人之饑;奪人之衣而衣之,不恤人之寒。

    夫如是者,非利己也,乃所自害也。

    損德莫大于此,未見其有終吉者。

    予故曰:利己以害人者,小人之用心也。

     【記纂淵海】 利己害人,經季武子成寝杜氏之葬在西階之下。

    夷人冢墓,以為宅。

    子以鄰國為壑。

    《孟·告子》史毀人以自成。

    《左傳》集法吏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