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千九百七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九真
聖人
【孔子家語】
孔子謂哀公曰:所謂聖人者,德合于天地,變通無方,窮萬事之始終,協庶品之自然,明并日月,化行若神,睹之而不識其神,此則聖人也。
【曾子】 《天圓章》:倮蟲之精曰聖人。
【白虎通】 聖人者何?聖者,通也,道也,聲也。
道無所不通,明無所不照,聞聲知情,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時合序,鬼神合吉兇。
《禮别名記》曰:五人曰茂,十人曰選,百人曰俊,千人曰英,倍英曰賢,萬人曰傑,萬傑曰聖。
聖人未沒時,甯知其聖乎?曰:知之。
《論語》曰:太宰問子貢曰:夫子聖者欤?孔子曰:太宰知我乎;聖人亦自知聖乎?曰:知之。
孔子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何以知帝王聖人也?《易》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于是始作八卦。
又曰:聖人作《易》也。
又曰:伏羲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
文俱言作,明皆聖人也。
《論語》曰:聖乎堯舜其猶病諸;何以言禹湯聖人?《論語》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與焉。
與舜比方巍巍,知禹湯聖人。
《春秋傳》曰:湯以聖德,故放桀;何以言文王、武王、周公皆聖人?《詩》曰:文王受命。
非聖不能受命。
《易》曰:湯武革命順乎天。
湯武與文王比方。
《孝經》曰:則周公其人也。
下言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何以言臯陶聖人也?《以自篇》曰:若稽古臯陶聖人,而能為舜陳道,朕言惠可底行。
又旁施象刑惟明。
又聖人皆有表異《傳》:伏羲祿銜連珠,唯大目鼻龍。
伏作《易》八卦以應樞。
黃帝顔得天匡陽,上法中宿,取象文昌。
颛顼戴午,是謂清明,發節移度,蓋象招搖。
帝喾骈齒,上法月參,康度成紀,取理陰陽。
堯眉八彩,是謂通明,曆象日月,璇玑玉銜。
舜重瞳子,是謂玄景,上應攝提,以象三光。
《禮》曰:禹耳三漏,是謂大通。
興利除害,決河疏江;臯陶鳥啄,是謂至誠。
決獄明白,察于人情;湯臂三肘,是謂柳翼。
攘去不義,萬民蕃息;文王四乳,是謂至仁,天下所歸,百姓所親;武王望羊,是謂攝陽,盱目陳兵,天下富昌;周公背偻,是謂強俊,成就周道,輔于幼主;孔子宇反,是謂尼甫。
立德澤所,與藏元通注。
聖人所以能獨見前,與神通精者,蓋天所生也。
又《議禮樂篇》聖人之道有文質。
【易】 九五飛龍在天。
《疏》:聖人以龍德居天位。
乾卦元亨利正,《疏》:是以聖人法乾而行此四德,故曰:元亨利正。
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疏》:此亦同類相感應也。
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同上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疏》::聖人設教感動人心,使變惡從善,然後天下和平。
鹹卦聖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注》:言得其所常,故能長久。
《疏》:聖人應變随時,得其久長之道,所以能光宅天下,使萬物從化而成也。
常卦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注》:神則無形者也,不見聖人使百姓而百姓自服也。
《疏》:刑罰當理,故人服也。
豫卦聖人養賢以及萬民。
《疏》:聖人但養賢人使治衆,衆皆獲安。
順卦聖人設卦以觀象。
系辭上聖人有以見天下之績而拟諸形容,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
夫《易》雲雲:聖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注》:洗濯萬物之心。
《疏》:萬物有疑則蔔之,是蕩其疑心。
行善得吉,行惡遇兇,是蕩其惡心也。
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聖人象之。
并同上聖人之情,見乎辭。
《注》:辭也者,各指其所之,故曰情也。
《疏》:辭則言其聖人所用之情。
系辭下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
注:夫有用則有所寶,有用而:弘道者,莫大乎位。
《疏》:言聖人大可寶愛者,在于位耳。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
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
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備物緻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
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僞。
聖人易之以宮室,聖人易之書契。
天地設位,聖人成能。
《注》:聖人乘天地之正,故萬物各成其能。
《疏》:聖人因天地所生之性各成其能。
并同上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于神明而生蓍。
《說卦》:離也者,明也。
聖人南面而德天下,響明而治,蓋取諸此也。
【禮記】 聖人之記事也,慮之以大,愛之以敬,行之以禮,修之以孝養,紀之以義,終之以仁。
《文王世子》聖人至德。
《禮器》聖人南面而立而天下大治。
同上故聖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
《疏》:聖人為教象,須法四時而通也。
以日星為紀。
《疏》:敬授民時,是法日星為綱紀也。
月以為量,《疏》:天之運行,每三十日為一月,而聖人制教,亦随人之才分,是法月為教之限量。
鬼神以為徒,五行以為質,禮義以為器,人情以為田。
并《禮運》聖人參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
《疏》:聖人參拟于天地以修治政教也。
故聖人耐音能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疏》:皆感義懷德而歸之。
聖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
并同上聖人作樂以應天,制禮以配地,禮樂明備,天地官矣。
《樂記》聖人作為父子君臣以為紀綱,紀綱既正,天下大定。
同上聖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
《大傳》聖人建陰陽天地之情,立以為《易》《祭義》清明在躬,氣志如神。
注:謂聖人也。
《孔子閑居》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
《中庸》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中庸》誠者,天之道也。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注:言作禮樂者,必聖人。
在天子之位。
百世俟聖人而不惑。
并同上聖人制之以道《鄉飲酒義》聖人之制作也,不制以己,使民有所勸勉,愧恥,以行其言。
《表記》 【孝經】 聖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
故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
《序》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聖治章》 【論語】 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
《述而》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子張》 【孔子家語】 聖人之設防,貴其不犯也。
制五刑而不用,所以為至治也。
《五刑》聖人之化,太上以德教,而以禮齊之。
《五帝德》 【河圖】 黃帝曰:凡人生一日,天帝賜算三萬六千,又賜紀二千,聖人得三萬六千七百二十,凡人得三萬六千,一紀主一歲,聖人加七百二十。
【大公六韬】 聖人體天。
【老子】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二章聖人之治虛其心。
三章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五章及至聖人,蹩為仁,醻為義,而天下始疑矣。
聖人後其身而身先。
七章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二十二章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二十七章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二十九章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三十四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牍見天道,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無為而成。
四十七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四十九章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五十七章聖人直而不肆,光而不曜。
五十八章聖人欲不欲,學不學,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六十四章聖人無為,故無欲。
同上聖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
有德司契。
七十章聖人被褐懷玉,七十章聖人之道,為而不争。
八十一章 【左傳】 聖人與衆同欲,是以濟事。
成六年文子曰:唯聖人能外内無患,自非聖人外甯必有内憂,《注》:驕亢則憂患生也。
成十六年 【曾子】 《天圓章》:是故聖人為天地主,為山河主,為鬼神主,為宗廟主。
【文子】 聖人法,始不可見,終不可及,令出如流。
聖人内修道術,而不外飾仁義;知九竅四支之宜,而遊乎精神之和。
【屍子】 聖人之身猶日也。
夫日圓尺,光盈天地,聖人之身小,其所燭遠矣。
聖人正己而四方治,故曰天地之大府。
【關尹子】 《三極篇》:極者,尊聖人也。
聖人之治天下,不我賢愚,故因人之賢而賢之,因人之愚而愚之;不我是非,故因事之是而是之,因事之非而非之;知古今之大同,故或先古,或先今;知内外之大同,故或先内,或先外;天下之物無得以累之,故本之以謙;天下之物無得以外之,故含之以虛;天下之物無得以難之,故行之以易;天下之物無得以窒之,故變之以權。
以此中天下,可以制禮;以此和天下,可以作樂;以此公天下,可以理财;以此周天下,可以禦侮;以此因天下,可以立法;以此觀天下,可以制器。
聖人不以一己治天下,而以天下治天下,歸功于聖人,聖人任功于天下,所以堯舜湯之治天下,天下皆曰自然。
天無不覆,有生有殺,而天無愛惡;地無不載,有貴有賤,而地無彼此;日無不照,有妍有醜,而日無厚薄。
聖人之治天下亦然。
故聖人之道如天,聖人之德如地,聖人之用如日。
聖人之道天命,非聖人能自道;聖人之德時符,非聖人能自德;聖人之事人為;非聖人能自事。
是以聖人不有道,不有德,不有事。
聖人知我無我,故同之以仁;知事無我,故權之以義;知心無我,故戒之以禮;知識無我,故照之以智;知言無我,故守之以信。
聖人之道,或以仁為仁,或以義為仁,或以禮以智以信為仁。
仁義禮知信各兼五者,聖人一之不膠,天下名之不得。
弗以行觀聖人,道無迹;勿以言觀聖人,道無言;勿以能觀聖人,道無為;勿以貌觀聖人,道無形。
行雖至卓,不離高下;言雖至工,不離是非;能雖至神,不離巧拙;貌雖至殊,不離妍醜。
聖人假此以示天下,明此乃見聖人。
聖人師蜂立君臣,師蛛立網罟,師拱鼠制禮,師戰蟻置兵。
衆人師賢人,賢人師聖人,聖人師萬物。
惟聖人同萬物,所以無我。
聖人之于衆人,飲食衣服同也,屋室舟車同也,貴賤貧富同也。
衆人每同聖人,聖人每同衆人。
彼仰其高,侈其大者,其然乎?其不然乎?聖人曰道,觀天地人物皆吾道。
倡和之,始終之,青黃之,卵翼之,不愛道,不棄物,不尊君,不賤小人。
賢人曰物,物又不同。
旦旦又去之,旦旦興之,長之,短之,直之,
【曾子】 《天圓章》:倮蟲之精曰聖人。
【白虎通】 聖人者何?聖者,通也,道也,聲也。
道無所不通,明無所不照,聞聲知情,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時合序,鬼神合吉兇。
《禮别名記》曰:五人曰茂,十人曰選,百人曰俊,千人曰英,倍英曰賢,萬人曰傑,萬傑曰聖。
聖人未沒時,甯知其聖乎?曰:知之。
《論語》曰:太宰問子貢曰:夫子聖者欤?孔子曰:太宰知我乎;聖人亦自知聖乎?曰:知之。
孔子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何以知帝王聖人也?《易》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于是始作八卦。
又曰:聖人作《易》也。
又曰:伏羲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
文俱言作,明皆聖人也。
《論語》曰:聖乎堯舜其猶病諸;何以言禹湯聖人?《論語》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與焉。
與舜比方巍巍,知禹湯聖人。
《春秋傳》曰:湯以聖德,故放桀;何以言文王、武王、周公皆聖人?《詩》曰:文王受命。
非聖不能受命。
《易》曰:湯武革命順乎天。
湯武與文王比方。
《孝經》曰:則周公其人也。
下言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何以言臯陶聖人也?《以自篇》曰:若稽古臯陶聖人,而能為舜陳道,朕言惠可底行。
又旁施象刑惟明。
又聖人皆有表異《傳》:伏羲祿銜連珠,唯大目鼻龍。
伏作《易》八卦以應樞。
黃帝顔得天匡陽,上法中宿,取象文昌。
颛顼戴午,是謂清明,發節移度,蓋象招搖。
帝喾骈齒,上法月參,康度成紀,取理陰陽。
堯眉八彩,是謂通明,曆象日月,璇玑玉銜。
舜重瞳子,是謂玄景,上應攝提,以象三光。
《禮》曰:禹耳三漏,是謂大通。
興利除害,決河疏江;臯陶鳥啄,是謂至誠。
決獄明白,察于人情;湯臂三肘,是謂柳翼。
攘去不義,萬民蕃息;文王四乳,是謂至仁,天下所歸,百姓所親;武王望羊,是謂攝陽,盱目陳兵,天下富昌;周公背偻,是謂強俊,成就周道,輔于幼主;孔子宇反,是謂尼甫。
立德澤所,與藏元通注。
聖人所以能獨見前,與神通精者,蓋天所生也。
又《議禮樂篇》聖人之道有文質。
【易】 九五飛龍在天。
《疏》:聖人以龍德居天位。
乾卦元亨利正,《疏》:是以聖人法乾而行此四德,故曰:元亨利正。
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疏》:此亦同類相感應也。
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同上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疏》::聖人設教感動人心,使變惡從善,然後天下和平。
鹹卦聖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注》:言得其所常,故能長久。
《疏》:聖人應變随時,得其久長之道,所以能光宅天下,使萬物從化而成也。
常卦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注》:神則無形者也,不見聖人使百姓而百姓自服也。
《疏》:刑罰當理,故人服也。
豫卦聖人養賢以及萬民。
《疏》:聖人但養賢人使治衆,衆皆獲安。
順卦聖人設卦以觀象。
系辭上聖人有以見天下之績而拟諸形容,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
夫《易》雲雲:聖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注》:洗濯萬物之心。
《疏》:萬物有疑則蔔之,是蕩其疑心。
行善得吉,行惡遇兇,是蕩其惡心也。
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聖人象之。
并同上聖人之情,見乎辭。
《注》:辭也者,各指其所之,故曰情也。
《疏》:辭則言其聖人所用之情。
系辭下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
注:夫有用則有所寶,有用而:弘道者,莫大乎位。
《疏》:言聖人大可寶愛者,在于位耳。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
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
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備物緻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
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僞。
聖人易之以宮室,聖人易之書契。
天地設位,聖人成能。
《注》:聖人乘天地之正,故萬物各成其能。
《疏》:聖人因天地所生之性各成其能。
并同上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于神明而生蓍。
《說卦》:離也者,明也。
聖人南面而德天下,響明而治,蓋取諸此也。
【禮記】 聖人之記事也,慮之以大,愛之以敬,行之以禮,修之以孝養,紀之以義,終之以仁。
《文王世子》聖人至德。
《禮器》聖人南面而立而天下大治。
同上故聖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
《疏》:聖人為教象,須法四時而通也。
以日星為紀。
《疏》:敬授民時,是法日星為綱紀也。
月以為量,《疏》:天之運行,每三十日為一月,而聖人制教,亦随人之才分,是法月為教之限量。
鬼神以為徒,五行以為質,禮義以為器,人情以為田。
并《禮運》聖人參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
《疏》:聖人參拟于天地以修治政教也。
故聖人耐音能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疏》:皆感義懷德而歸之。
聖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
并同上聖人作樂以應天,制禮以配地,禮樂明備,天地官矣。
《樂記》聖人作為父子君臣以為紀綱,紀綱既正,天下大定。
同上聖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
《大傳》聖人建陰陽天地之情,立以為《易》《祭義》清明在躬,氣志如神。
注:謂聖人也。
《孔子閑居》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
《中庸》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中庸》誠者,天之道也。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注:言作禮樂者,必聖人。
在天子之位。
百世俟聖人而不惑。
并同上聖人制之以道《鄉飲酒義》聖人之制作也,不制以己,使民有所勸勉,愧恥,以行其言。
《表記》 【孝經】 聖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
故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
《序》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聖治章》 【論語】 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
《述而》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子張》 【孔子家語】 聖人之設防,貴其不犯也。
制五刑而不用,所以為至治也。
《五刑》聖人之化,太上以德教,而以禮齊之。
《五帝德》 【河圖】 黃帝曰:凡人生一日,天帝賜算三萬六千,又賜紀二千,聖人得三萬六千七百二十,凡人得三萬六千,一紀主一歲,聖人加七百二十。
【大公六韬】 聖人體天。
【老子】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二章聖人之治虛其心。
三章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五章及至聖人,蹩為仁,醻為義,而天下始疑矣。
聖人後其身而身先。
七章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二十二章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二十七章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二十九章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三十四章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牍見天道,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無為而成。
四十七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四十九章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五十七章聖人直而不肆,光而不曜。
五十八章聖人欲不欲,學不學,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六十四章聖人無為,故無欲。
同上聖人執左契而不責于人。
有德司契。
七十章聖人被褐懷玉,七十章聖人之道,為而不争。
八十一章 【左傳】 聖人與衆同欲,是以濟事。
成六年文子曰:唯聖人能外内無患,自非聖人外甯必有内憂,《注》:驕亢則憂患生也。
成十六年 【曾子】 《天圓章》:是故聖人為天地主,為山河主,為鬼神主,為宗廟主。
【文子】 聖人法,始不可見,終不可及,令出如流。
聖人内修道術,而不外飾仁義;知九竅四支之宜,而遊乎精神之和。
【屍子】 聖人之身猶日也。
夫日圓尺,光盈天地,聖人之身小,其所燭遠矣。
聖人正己而四方治,故曰天地之大府。
【關尹子】 《三極篇》:極者,尊聖人也。
聖人之治天下,不我賢愚,故因人之賢而賢之,因人之愚而愚之;不我是非,故因事之是而是之,因事之非而非之;知古今之大同,故或先古,或先今;知内外之大同,故或先内,或先外;天下之物無得以累之,故本之以謙;天下之物無得以外之,故含之以虛;天下之物無得以難之,故行之以易;天下之物無得以窒之,故變之以權。
以此中天下,可以制禮;以此和天下,可以作樂;以此公天下,可以理财;以此周天下,可以禦侮;以此因天下,可以立法;以此觀天下,可以制器。
聖人不以一己治天下,而以天下治天下,歸功于聖人,聖人任功于天下,所以堯舜湯之治天下,天下皆曰自然。
天無不覆,有生有殺,而天無愛惡;地無不載,有貴有賤,而地無彼此;日無不照,有妍有醜,而日無厚薄。
聖人之治天下亦然。
故聖人之道如天,聖人之德如地,聖人之用如日。
聖人之道天命,非聖人能自道;聖人之德時符,非聖人能自德;聖人之事人為;非聖人能自事。
是以聖人不有道,不有德,不有事。
聖人知我無我,故同之以仁;知事無我,故權之以義;知心無我,故戒之以禮;知識無我,故照之以智;知言無我,故守之以信。
聖人之道,或以仁為仁,或以義為仁,或以禮以智以信為仁。
仁義禮知信各兼五者,聖人一之不膠,天下名之不得。
弗以行觀聖人,道無迹;勿以言觀聖人,道無言;勿以能觀聖人,道無為;勿以貌觀聖人,道無形。
行雖至卓,不離高下;言雖至工,不離是非;能雖至神,不離巧拙;貌雖至殊,不離妍醜。
聖人假此以示天下,明此乃見聖人。
聖人師蜂立君臣,師蛛立網罟,師拱鼠制禮,師戰蟻置兵。
衆人師賢人,賢人師聖人,聖人師萬物。
惟聖人同萬物,所以無我。
聖人之于衆人,飲食衣服同也,屋室舟車同也,貴賤貧富同也。
衆人每同聖人,聖人每同衆人。
彼仰其高,侈其大者,其然乎?其不然乎?聖人曰道,觀天地人物皆吾道。
倡和之,始終之,青黃之,卵翼之,不愛道,不棄物,不尊君,不賤小人。
賢人曰物,物又不同。
旦旦又去之,旦旦興之,長之,短之,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