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千九百七十三

關燈
方之,是為物易者也。

    殊不知聖人鄙雜廁别分居,所以為人,不以此為己。

    魚欲異群,魚舍水躍岸即死;虎欲異群,虎舍山入市則擒;聖人不異衆人,時物不能拘耳。

    道無作,以道應世者是事非道;道無方,以道寓物者是物非道。

    聖人竟不能出道以示人,如鐘鼓然,如鐘鼓然,聖人之言則然。

    如舟車然,如舟車然,聖人之行則然。

    惟莫能然,所以退天下之言;惟莫能知,所以奪天下之智。

    蛆食蛇,蛇食龜,龜食蛆,互相食也。

    聖人之言亦然。

    言有無之弊,言有無之弊,又言非有非無去無之弊,又言去非無非有之弊,言如引鋸然。

    惟善聖者不留一言。

    若龍,若蛟,若蛇,若龜,若魚,若蛤,龍皆能之。

    蛟,蛟而已,不能為龍,亦不能為蛇,為龜,為魚,為蛤。

    聖人龍之,賢人蛟之。

    在己無居,形物自著,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

    芒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

    未嘗先人而常随人,渾乎洋乎?遊太初乎?時金已,時玉已,時糞已,時土已,時翔物,時逐物,時山物,時淵物,端乎權乎?狂乎愚乎?人之善琴者,有悲心,則聲凄凄然;有思心,則聲遲遲然;有怨心,則聲回回然;有慕心,則聲奕奕然。

    所謂悲思怨慕者非乎?非竹非絲,非相得之心符之手符之物,人之有道者莫不中道。

    聖人以有言有為有思者,所以同乎人,未嘗言未嘗思者所以異乎人。

    利害心愈明則親不睦;賢愚心愈明則友不交;是非心愈明則事不成;好醜心愈明則物不契。

    是以聖人渾之。

    世之愚拙者,妄援聖人之愚拙者自解,殊不知聖人時愚時明,時拙時巧。

    以聖師聖者賢人,以賢師聖者聖人。

    蓋以聖師聖者,徇績而忘道;以賢師聖者,反績而合道。

    賢人赴上而不見下,衆人赴下而不見上,聖人道乎上下,惟其宜之。

    豈曰離賢人衆人别有聖人也哉!天下之理,夫者唱,婦者随;牡者馳,牝者逐;雄者鳴,雌者應。

    是以聖人制言行而賢人拘之。

    聖人道雖虎變,事則鼈行;道雖絲紛,事則棋布。

    所謂聖人之道者,胡然孑孑爾,胡然徹徹爾,胡然憂憂爾,胡然戚戚爾。

    惟其編俾萬物,而無一物能俾之,故能貴萬物。

    雲之卷舒,禽之飛翔,皆在于虛空中,所以變化不窮。

    聖人之道則然。

     【子思子】 懸子問子思曰:“吾聞同聲者相求,同志者相好,子之先君夫子,見于子産則兄事之。

    而世謂子産仁愛,夫子聖人,是謂聖道事仁愛乎?吾未喻其人之孰先後也,故質于子。

    ”子思曰:“然子之問也。

    昔季孫問言遊,亦若子之言也。

    子遊答曰:‘以子産之愛譬夫子,其猶浸水之與膏雨乎?’康子曰:‘子産死,鄭人舍,婦女舍珠,巷哭三日,笙竽不作。

    夫子之死也,吾未聞魯人之若是也。

    奚故哉?’子遊曰:‘夫浸水之所及也則生,其所不及則死。

    故民皆知焉,膏雨之所生也廣莫大焉,民之受賜也普矣。

    莫識其由來者,上德不德,昌以無德。

    ’季孫曰:‘善。

    ’”懸子曰:“其然。

    夫子适周見苌弘,言終退,苌弘語劉文公曰:‘吾觀孔仲尼有聖人之表,其狀河目而隆颡,是黃帝之形貌也。

    修肱而龜背,其長九尺有六寸,是成湯之容體也。

    ’” 【孟子】 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

    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

    放勳曰:勞之來之。

    聖人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則仁覆天下矣。

    《離婁·上》聖人之行不同也,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

    《萬章·上》聖人與我同類者。

    《告子上》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同上聖人人倫之至也。

    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

    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

    《離婁·上》聖人之憂民也如此,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臯陶為己憂。

    滕文公上聖人之于民亦類也。

    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者也。

    《公孫醜·上》形色,天性也。

    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注》踐,履,居之也。

    《易》曰黃中通理,聖人内外文明,然能以正道履居此美形。

    遊于聖人之門者難為言。

    《盡心·上》聖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

    《盡心·下》由孔子而來至于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

    《盡心·下》我亦欲正人心以承三聖者,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也。

    《滕文公·下》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

    非聖人而能若是乎?《盡心·下》子夏,子遊,子張,皆有聖人之一體。

    冉牛,闵子,顔淵,則具體而微。

    公孫醜·上 【莊子】 聖人并包天地。

    應帝王聖人天下之利器。

    《箧》聖人原天地之美,運萬物之理。

    《知北遊》聖人不從事于務,不就利,不違害。

    《齊物論》聖人觀于天而不助。

    《在宥》聖人善,故靜也。

    萬物不足以撓心。

    同上聖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

    《漁父》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于變化,謂之聖人。

    《天下篇》聖人以仁義為準繩,臨大難而不懼者,聖人之勇也。

    《秋水》及至聖人,屈折禮樂以正天下之形,垂政仁義以慰天下之心。

    《馬蹄》聖人則以身殉天下。

    《骈母》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

    《天道》堯觀乎華,華封人曰:請祝聖人,使聖人壽,使聖人富,使聖人多男子。

    《莊天地》聖人休休焉則平易矣;平易則恬淡音淡矣;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

    故曰:聖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

    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後應,迫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

    去知與故,循天之理,故無天災,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不思慮,不豫謀,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

    其寝不夢,其覺無憂,其魂不罷,虛無恬淡,乃合天德。

    《外篇·刻意》聖人并包天地,澤及天下,而不知其誰氏。

    《疏》聖人德合二儀,故并包天地;仁覃無外,故澤及天下;成而不處,故不知誰為;推功于人,故莫識其氏族矣。

    《雜篇·徐無鬼書》 【列子】 聖人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

    《說符》聖人因陰陽以統天地,《天瑞》聖人無全能。

    聖人之教,非仁則義。

    聖人知所與,知所去。

    同上 【管子】 聖人之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同法法聖人精德,立中以生正。

    同上聖人參于天地宙合天地形之,聖人成之,則與天同極。

     【荀子】 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勸學》聖人何以不欺,曰聖人者,以己度人者也。

    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類度類,以道觀盡。

    《非相》有聖人之辯者。

    同上聖人者,本仁義。

    當是非,齊言行,不失毫厘。

    《儒效》井井兮其有條理也,綏綏兮其有文章也,熙熙兮其樂人藏也,如是則可謂聖人矣。

    此其道出乎一,曷謂一?曰執神而固。

    神固之謂聖人,聖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

    積善而全美謂之聖人,聖人也者,人之所積也,能慮能固,斯聖人矣。

    《禮論》聖人者,道之極也,故學者學為聖人也。

    宇中萬物生人之屬,待聖人然後分也。

    并同上千舉萬變,其統類一也。

    是聖人之知也。

    《性惡》禮義法度者,聖人之所生也。

    同上齊明而不竭,聖人也。

    《修身》聖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

    《不苟》唯聖人為不求知天。

    《天論》聖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備其天養,順其天政,養其天情,以全其天功。

    同上天下者,至重也,至大也,至衆也。

    此三至者,非聖人莫之能盡,故非聖人莫之能王,聖人備道全美者也,是垂天下之權稱也。

    《正論》聖人無兩心。

    《解蔽》聖人之行道也,無強也。

    同上樂合同,禮别異,禮樂之統,管乎聖人矣。

    《樂論》處聖人之勢,行聖人之道,《強國》聖人之得勢者,舜禹是也。

    《十二子》工輸不能加于繩墨,聖人不能加于禮。

    《法行》 【韓非子】 《楊權篇》:若天若地,是謂累解。

    天地,高厚不可測者也。

    君用意如天地,則上因下考之,累可解也。

    若地若天,孰疏孰親?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故無疏無親也。

    能象天地,是謂聖人,謹修所事,待命于天,毋失其要,乃為聖人。

     【慎子】 《威德篇》:聖人有德,不憂人之危也,聖人雖不憂人危也。

    百姓準上而比于下,其必取己安焉,,則聖人無事矣。

    故聖人處上能無害人,不能使之無己害也,則百姓除其害矣。

    聖人之有天下也,受之也,非敢取之也;百姓之于聖人也,養之也,非使聖人養己也。

    則聖人無事。

     【國語】 範蠡曰:死生因天地之刑。

    注:死,殺也。

    刑,法也。

    殺生必因天地四時之法,推亡固存是也。

    天因人,因人善惡而福禍之。

    聖人因天,天垂象聖人則之人自生之,天地形之,形,見也。

    見其兇之象聖人因而成之。

    因吉兇以誅賞 【史記】 《天官書》:三光者,而聖人統理之。

    《屈平傳》:聖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與世推移。

    《商君傳》:甘龍曰:聖人不易而教,智者不變法而治,聖人因民而教,不勞而伐功。

    聖人制禮節欲,取于民有度,使之以時,用之有地。

     【西漢書】 《刑法志》:聖人躬明哲之性,必通天地之心。

    聖人制禮作教,立法設刑,動緣民情而則天象地。

    《律曆志》:樂歌詠五常之言,應人倫,原情性,感之以樂,莫不同乎一。

    唯聖人能同天下之意,故帝舜欲聞之也。

    《禮樂志》聖人象天地制禮樂。

    《賈誼傳》:聖人有金城。

    《董仲舒策》:聖人莫不以緻明,以微緻顯,是以堯發于諸侯,舜興于深山,非一日而顯也。

    聖人法天而立道,亦博愛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設誼立禮以導之。

    命者天之令,命非聖人不行,故王者上謹于承天意以順命也。

    《韓安國傳》:王恢曰:聖人因于時。

    高帝嘗圍于平城,及反位而無忿怒之言。

    聖人以天下為度,不以己私傷天下之功。

    師古曰:言當随天下人心,而寬大其度量也。

    《司馬遷傳》:聖人不巧,時變是守。

    《伍被傳》:聖人萬舉萬全。

    《翼奉傳》:天地設位,垂日月,布星辰,分陰陽,定四時,列五行,以神聖人,名之曰道。

    聖人見道,然後知王治之象。

    《貢禹傳》:天生聖人,蓋為萬民。

     【春秋繁露】 《威德所生篇》:我雖有所愉而喜,必先和其心以求其當,然後發慶賞以立其德;雖有所忿而怒,必先平其心以求其政,然後發刑罰以立其威。

    能常若是者謂之天德,行